苻堅為什麼一意孤行要伐晉?

資治通鑒這一章很詭異啊,
王猛遺言,符融哭著勸,權翼,石越,太子符宏,張夫人,小兒子都反對,和尚也反對。
記載的就秘書監朱彤,慕容垂,還都說著馬屁話,
最後又加一個蝗災反而豐收的妖事。

苻堅為什麼鐵了心的要親征!


一位曾經從諫如流的「明君」,在統治後期後卻「昏聵獨斷」地將一國之力投入到淝水之戰的賭博中,終於葬送了自己的天下。
然而,如果簡單了解一下史書就會發現,苻堅南征時的「昏庸」,其實與苻堅之前的賢明是相通的,並不矛盾。
那麼就來分析一下:首先,苻堅賢在何處?
帝王為人稱道之處,無非「文治」「武功」兩道。
文治方面,苻堅在位期間,嚴明尊卑,整肅法紀,尊師興學,從制度上講是「封建化」,從文化上講,則是「漢化」。
然而這「兩化」所損害的,恰是苻堅的本族,氐族。

相比於「五胡」中的其他四類,從漢朝就在川陝一代與漢人雜居的氐族,在漢化程度上無疑要高出一等。然而這也帶來了一個問題,那就是在他們入關後,基本不用漢化就可以適應關中農耕社會,因而也就缺乏進一步漢化的動力。這點可以在苻堅接受教育時苻洪的一番話中看出來:「汝戎狄異類,世知飲酒,今乃求學邪!」入關三代,始有領導人接受漢式教育,氐族的落後在這裡展露無遺。

這種先天惰性,再加上中原的戰亂催化,氐人尚武凶暴的一面被凸現出來,與苻堅的「漢化」策略產生了對立。這一矛盾也在史書上得到了印證:無論是鄙視王猛大鬧朝堂的樊世,還是被當做街頭黑惡勢力典型的強德,要麼與氐族沾親帶故,要麼乾脆就是氐族魁首。這群人,原本是氐族武力開國的中堅力量,但在和平時期,他們的種族特權、我行我素卻成了法制建設的首要障礙。就算是在「出頭鳥」樊世被處決後,仍然有一群氐族貴人大鬧朝堂,要取王猛的腦袋,氣的苻堅當堂辱罵鞭笞,無所不用其極,氐族的驕橫跋扈可知矣。

除了文化上與氐族大眾的差異,在名分上,苻堅也在族內處於弱勢。論嫡,他不及苻生,論長,他不及苻法。這兩人,苻生暴虐被苻堅殺死,尚情有可原,而苻法卻在無甚過失的情況下,僅僅因為苻堅母子對其奪位可能性的擔憂而死於非命,這就很難說得過去了。雖然史書上記載的兇手是苻堅之母,不過個中內情,一千多年後的我們尚且懷疑,更不用說古代那些利益相關的氐族人了。

名分上的不正,加上國策上的分歧,如果說苻堅在他的大秦國里有什麼死對頭的話,那這個死對頭不是別人,恰是他的本族,氐人。苻堅霸業初創之時,即有苻雙、苻柳之亂,基本統一北方後,又有苻洛之亂。北方安定以後,苻法的兒子苻陽又意圖為父復仇——若把這些打不盡、打不得、合不攏的「本族血親」留在關中作為中央之倚仗的話,其一,漢化會受到很大阻撓,其二,這群與苻堅離心離德的人隨時可能禍起肘腋,屆時局面就更加無法收拾了。

因此,於公於私,苻堅都有充分的理由,去提防、打壓這些自己的同族人。苻堅在淝水之戰前將族人分散遷往全國各地的策略,個人猜測,很可能就是為了針對氐族人,使其力量分散,不得為謀。把氐族精銳七萬人交付呂光,讓他們遠征西域,又何嘗不是一種變相的「發配」呢?

相比之下,苻堅重用其他族的人才就不奇怪了。他們與苻堅沒有種族牽涉,便於制度化管理,而且與苻堅比起來,他們在王位名分上也不會有任何威脅。

淝水戰前,前秦內在的兩大隱患簡要分析完畢。拆分氐族,重用異族,其實是苻堅在漢化道路上不得不走的兩步棋。

——————

而苻堅真的沒有意識到這兩大隱患嗎?私以為不然。首先,他對鮮卑族大將慕容垂那過度的籠絡寵信,就很可能是一種用人策略。肯定有人會質疑這一措施最終讓慕容氏尾大不掉,裂土稱王,但其實這個策略在淝水之戰後曾收穫奇效。戰後,護送苻堅的殘兵敗將返回關中的,正就是這位慕容垂。途中,他的幕僚以為此乃天賜良機,提議劫殺苻堅,由慕容垂稱王,但卻被慕容垂拒絕了。直到護送完畢,又被苻堅派到關東平亂後,慕容垂方才自立。另外,苻堅在後來去世時,「兇手」姚萇的羌族軍隊甚至為他泣涕流淚,足可見苻堅籠絡人心策略的成功。從這些措施及其實效來看,苻堅對這些危機應該是有所警惕和應對的。

而這一應對的終極策略,就是南下伐晉。

首先,與異族領袖之間的恩情關乎個人而無關制度,一旦苻堅去世,恩義斷絕,慕容垂等異族豪強反叛的可能性極大。尤其是在還有外部勢力騷擾的情況下,內外勾結,局面勢必更加難以控制。但若天下一統,如果要對異族勢力下手,就不必擔心他們投奔他國,構禍子孫了。

其次,南方未得到充分開發土地也是安置本族人的優良所在。充裕的物質資源也可以讓前秦政權擁有「養閑人」的能力,從而大大拓寬苻堅實施民族政策的迴旋餘地,這是五胡十六國時期任何一位北方統治者都會予以重視的。

最後,借一次規模宏大的遠征(以及成功後的開邊屯田),消耗、分散各民族的武裝力量,從而緩和矛盾,也是一種可取的策略。

——————

所以,從起因和結果兩方面分析,在苻堅「淝水之戰」前後採取的一系列昏招中,有很多都是與之前的政策一脈相承的。從某種程度上講,看似錯誤的淝水之戰與高明政策都是苻堅的被逼無奈之舉;而能在當時紛繁複雜的各種矛盾中走到這一步,苻堅已然在歷史舞台上,奏出了足夠精彩的強音。他的失敗是個人的悲劇,也是那一時期歷史的悲劇。

——————

一家之言,僅供參考。


內政決定對外政策,力量對比決定何時發動對外政策。苻堅最害怕的不是東晉,也不是慕容垂和姚萇,是自己人。你要知道,他是苻雄的兒子,苻雄是苻健的弟弟,按照順位繼承,他怎麼也論不到啊。

苻堅人生中最詭異的並不是之後的胡搞,而是他是怎麼上位的,他的前任為啥在史書上是個精神病。

那些人反對,尤其是自家親戚反對,反而是拱火,我這麼說你明白嗎?

不明白的話,看一下苻堅胡搞前乾的最大的一件事,不是滅涼,不是滅代,不是滅巴蜀,不是信任慕容垂。

是把氐族主力分散到三個地方,關中反而沒多少氐族。

這才是最大的手筆,看懂了就知道他後來為啥發瘋了。

我最後說一句,苻登最後開始復仇,用的也是被分散到甘肅去的氐族主力,這幫人但凡有一半在關中,前秦根本沒事兒,淝水之戰死的反正都是炮灰。

前秦的問題是敗了之後關中糜爛,慕容沖和姚萇四面亂竄,把基本盤打爛了,這個時候神仙難救,只能暗自數倒計時了。

而關中為啥糜爛?嘿嘿,因為氐族主力不在關中。

而這一切的一切的一切,要問一個人,那就是王猛。

王猛在苻堅的歷史上最主要的並不是幫他治國平天下,而是幫他上位。

換句話說,篡位。

但是上位過程被美化了,就這麼簡單。

嘿嘿,很多你看歷史想不明白的問題,都犯了一個錯誤,就是沒把歷史人物當成人來看。

而事實上,人的毛病,歷史人物身上哪個沒有。

-------------
意思是王猛幫助他 上位的過程中得罪了不少氐族的權貴,王猛對這些人的做法乾淨利落,但是陛下 自己心裡是有陰影的。你不要忘了,陛下的血親符法是怎麼死的。

分析歷史人物,主要是看他遭遇了什麼,是幾歲遭遇的這些事情。

王猛從華山上下來,那是一往無前,只爭朝夕,要碾碎一切阻擋他理想的人,陛下自己其實只是個參與者。

要明白主體和客體。

在王猛和陛下的 關係里,王猛是主體 ,這個就是結論了。


摘自 東晉門閥政治,淝水之戰滅吳之戰的比較

在中國古代歷史上,統一了北方的人遲早都要發動南進戰爭,這主要是統一的歷史傳統對人們所起的強制作用。《世說新語·識鑒》:「石勒不知書,使人讀《漢書》。聞酈食其勸立六國後,刻印將授之,大驚曰:『此法當失,云何得遂有天下?』至留侯諫,乃曰:『賴有此耳!』」石勒之時,中國並無南北統一的條件,即令是北方的統一,也難於長期維持。但是寧合不分的願望卻還是深入人心,有識之士,包括有識的少數民族上層分子,都是如此。《苻堅載記》(下)載苻堅起兵南進前之言曰:「吾統承大業,垂二十載,芟夷逋穢,四方略定,惟東南一隅,未賓王化。吾每思天下不一,未嘗不臨食輟哺。今欲起兵以討之」,云云。以此與前引苻堅欲「平一六合」之言相參,可知當中國北方統一之後,即令是少數民族統一北方之後,也遲早會出現一種箭在弦上,不得不發的形勢,逼迫北方統治者,包括荷堅在內,向南進攻。至於南進條件是否真已成熟,能否成功,後果如何,那是另一問題。


中國歷史上的帝王,只要不是那種苟且的帝王,大凡走到苻堅那一步,是一定會有後續行動的。

自永嘉之亂開始,北方大地真是個英雄遍地走、豪傑滿山來的時代,亂鬨哄你方唱罷我登場,城頭變幻大王旗。風雲激蕩的年代,一個氐族的少年英主和一個初出茅廬的華山道士,就這樣不期而遇,惺惺相惜,決定聯手整治這腥風血雨的大亂世,恢復華夏道統。

苻堅和王猛,一個志在四海的君王,一個通權達變的丞相,用了近二十年時間統一北方,將胡漢各族混一在前秦的政權下,實現了暫時的統一平靜。然而平靜之下波濤暗涌,統一的帝國需要時間來消融各族之間的心懷鬼胎,甚至需要用刀劍來抹平一處處不安定的隱患。

毫無疑問,苻堅是個偉大、襟懷的君王,他能容納王猛的鐵血、慕容垂的野性、姚萇的反覆,只要能夠和平共處在前秦帝國統一的政權之下。以苻堅的頭腦,不會想不到只要前秦蒸蒸日上統一強大,任何陰謀家或是小人都掀不起毀滅帝國的風浪。但他不是一個成熟的政治家,狠不下手排除一切可能的隱患;他低估了人性的陰暗,為政的一些厚黑之事都是王猛幫他做的;他也太自信了些,沒料到一場戰爭會輸到這麼慘。

說到底,苻堅有些理想化。如果他厚黑一些,心狠一些,及早除去前秦帝國的不穩定因素,逐步消化歸順的各色民族,靜待東晉王朝有變,便可揮軍南下,飲馬長江。即使打不贏,也可如曹操一般佔據優勢,給南方政權以強大的壓力。總不至於戰爭失敗不久,身死國滅,為天下笑。

淝水之戰重新演繹了一遍赤壁之戰的過程,只是比赤壁更有戲劇性。龐大的北方軍轟然倒塌,崩倒之迅速恐怕連慕容垂都沒有想到,即使他有野心,也正準備火中取栗。而本已投降的朱序,八成沒有料到他的那一嗓子,竟然考慮到歷史的行程。

也許這就是歷史的宿命,北方大地的劫數註定還沒有結束,還需要混亂幾十年,由另一支胡人鮮卑拓跋氏來終結;而南方的晉朝也註定短命,一是因為祖先欠賬太多,二是因為一個叫劉裕的草莽英雄已經出現。

然而,歷史在此顯示了頗為弔詭的一面。

苻堅失敗,前秦滅亡,但苻堅和王猛這一對君臣卻流傳千古,猶如劉備與孔明,是五胡十六國時代最大的亮點;後代的君王再也少見苻堅的氣度,因為汲取了其失敗的教訓,故大肆屠戮前朝皇族。

代代聰明梟傑的鮮卑慕容氏,如同上個世紀的司馬氏一般,耗盡了家族的才智與氣運,而且還沒有司馬家族的歷史綿長,終於在拓跋氏、劉裕南北聯合絞殺下徹底走進了歷史。

數十年後,北魏太武帝拓跋燾,比之苻堅,夠厚黑,夠心狠,終於終結了北方的百年戰亂。但北方的漢族豪門卻被族誅,難道漢人真如朱序般不可靠?苻堅當年是不是也暗暗察覺了王景略對晉朝正朔的認可,故而堅持攻晉?

博陵崔浩,品評王猛、劉裕、慕容垂,評價不可謂不高,為何偏偏不善謀己?

五胡十六國的風雲已經終結,兩晉也已經滅亡,南北朝的大幕已經拉開,這又是一個英雄遍地走、豪傑滿山來的時代。而最終的贏家,卻是一個漢人和鮮卑獨孤氏的後代。


乃們要多看一些哲學書啊?談論歷史,首先要說的就是時代背景。晉矯情的孝與忠已經褪色,酋長們對於讖文,童謠,乃至於原來浮屠的經文更感興趣。

357年,苻堅政變登台,小支逆襲大支。符生尚有兄弟七八人,為苻堅之患。

364年,符騰反。

再後來,是五公之亂,連苻堅自己的親弟弟都擼袖子謀反了。

苻堅天王雖然慘,在他這前也不是沒有先例。前趙,後趙。胡人內部的交接班問題一直處於風口的位置。胡風之縱奢,並不像是空穴來風。兩漢的文治雖然已過眼雲煙,然而新的秩序並沒有很好的建立起來。這一場神州的大分崩,大地可謂是飲盡了熱血。

符堅的求學,已經為他的祖父所器重。其民族的漢化,大抵可知。王猛日後的猛糾,也是無奈之舉。

不僅如此,前趙,後趙乃至前秦,這些亂世中的部族國家。那有足夠的時間與能力推行法度,更難以約束親族。何況當時,血緣部族的觀念最為世人所重,他們所依仗的兵是本部族的兵,所依仗的將也多是自己的親戚。強制推行,反而加重自身的危機。於是,便是兩難之局。前趙的劉聰,後趙的石虎,都是擁兵自傲的武人。

20歲上位的苻堅,踏著堂兄符生的屍骨,接著是庶長兄符法。他的謀主就更有意思了,王猛,羌族權翼,與呂婆樓。

一個人學聖主之道不難,難得是改變一個部族,一個國家。而人心,人性,移風易俗何其難哉。到前秦趨於崩潰,慕容鮮卑自己都能分出四五個集團。這並不是一個呼喚光武之德的時代,反而是狡猾雄猜的豪傑就要登場了。更加強大,也更加邪惡。

嗟乎天命,不為堯存,不為桀亡。

從這點看王猛畢竟是真國士啊,動若關火,落子妙哉。一招金刀計,害的慕容垂痛失愛子。沒有強大的繼承者,這亂世中的王座又能保持多久呢。

這一場權力的遊戲,誰能贏了?或許在十二年後的參合坡,才見到了分曉。


為了表示他的決定權也很重要……


@霍真布魯茲老爺 根本沒有搞清楚題主的意思。大家又不傻,誰會否認苻堅必然伐晉這件事。
我們在討論的,是為什麼苻堅要在準備不足的情況下那麼快伐晉。

這麼急的發動滅國之戰,不可能事出無因。
我相信苻堅必然是看到了某些可以抓住的機會。或者,是因為國內巨大的矛盾尖銳對立,必須通過戰爭轉移內部矛盾,所以才會力排眾議,堅決南下滅晉。
從後續的發展來看,後者的原因居多。
因為前期大量通過收伏安撫來統一北方,因為內部有了太多異族,這雖然讓符秦在短時間內迅速統一了北方,但也形成了異族尾大不掉的局面。苻堅因此派出大量氐族嫡系分守各地,可惜氐族人口實在太少,人才也匱乏,根本鎮不住局面。
很顯然,這些異族,即使不把他們扔到南方戰場,他們也遲早會造反。
苻堅因此不斷用高官厚祿暫時穩住各族當中的豪酋,苦思新的解決辦法。
最後,苻堅把目光投降了南方。

苻堅希望通過滅國級別的戰爭,來消耗掉自身內部的異族勢力:
晉軍可以幹掉這些做炮灰的異族,而炮灰又可以消耗晉軍的實力。
如果滅晉順利,那麼天下一統盡歸秦。如果滅晉不順利,那麼諸胡盡滅,我符秦天下可安枕無憂矣。
一石二鳥,格局宏大,心思歹毒縝密,是大帝手筆。

然而不管是此前分氐鎮守各地的因勢利導,還是借晉滅胡的滅國計劃,苻堅都得不到理解,身邊的親人,族人,謀臣,甚至謀主,都在他的腳邊痛哭,求他收回成命。
苻堅,苻堅何嘗不知。
這個天王,做的實在太寂寞啊。

當然諸胡裡面也不乏大帝級別的人物,慕容垂姚萇等人在淝水之戰前後的表現,看得出來他們是察覺到苻堅的心思的。
因此,諸胡在大戰中搗亂,身為前鋒一觸即潰,稍作後退便發生踩踏,散布不實消息擾亂秦軍軍心,最終引發秦軍大崩潰。
苻堅和慕容垂們的心理戰,最終輸了,遺憾加遺憾。


一意孤行都是後來的看法,是後人站在歷史的廢墟上得出的結論。

還原到淝水之戰前前秦,苻堅看到的是什麼,巴蜀已經攻取,襄陽也已經拿下,自古以來,自北向南統一全國的態勢,苻堅擁有的不能算最好,但也是相當好了。

這時候苻堅南征不需要任何理由啊,不南徵才需要理由。

再看東晉這邊的準備,謝安對戰爭的準備就是一個字,無能為力,戰爭中主要是下棋,字面意義上的下棋。他與王猛齊名相當於慕容復和蕭峰齊名一樣。

但是這場仗就是打贏了,後人都知道京口的流民戰鬥力很強,北府兵戰鬥力很強,但在淝水之戰中,主要表現也就是劉牢之洛澗之戰的小規模戰鬥,根本無關勝局。

結論就是,戰前的苻堅沒有任何理由不打這場戰爭。


我們先來看看「成功學腦殘粉」前秦世祖宣昭皇帝苻堅。

這位仁兄的悲劇,幾乎婦孺皆知:帶了八十七萬大軍,嚷嚷解放全東晉,卻淝水邊全軍崩潰,大好江山一戰敗完。


煌煌史冊上,公認失敗典型。


但在這場神奇失敗前,他的人生卻堪稱百分百成功,不然這八十七萬大軍哪來的?


自從十九歲起執掌國家,這位氐族英雄,就在戰亂苦難的五胡十六國時代,颳起最華麗的青春風暴。


到三十九歲那年,終於坐擁整個北方,締造一個雄踞東亞的帝國。


這個帝國當時享譽天下的,除了遠達東羅馬的國際影響,和戰無不勝的軍事實力,還有一片欣欣向榮的樂土:鄉間滿眼金黃的麥浪,鄉親們歡天喜地,載歌載舞慶豐收。


大小城市裡商旅繁榮,人頭涌動。

文武官員們爭著為民做主,東晉的使者來到他的都城長安,親眼見了從長安到各地州郡路上,沿途林立的清雅涼亭,聽到街邊郎朗讀書聲,竟以為穿越到西漢盛世,差點熱淚盈眶。


為啥這麼成功?苻堅自己認為,這是他幾十年如一日,認真向一位偶像學習的結果:漢光武帝劉秀。


苻堅愛學習,從八歲讀書起,讀過劉秀的創業史後,更是一見鍾情。從此掰碎了研究。


打天下的時候,件件都照著劉秀的樣子來:一樣曾廣結豪傑,收容猛將。也曾力排眾議,從草根里選出了重要謀士王猛。還盔甲都不穿,跑到戰俘營里親切噓寒問暖,把一群戰俘感動得群情激昂。


這樣苦心經營,才有了橫掃北方的強大力量。

而在治理國家上,昔日劉秀的「光武中興」,更成了標準的學習模板:鐵腕整治腐敗,有些躺功勞簿欺壓百姓的權貴,還叫他拉到街上活活打死。


自己帶頭祭孔聖,連宮裡的侍女們也要定期考儒學。


各級官員都要以學習成績選拔考核,哪怕是敵人東晉這邊,也驚嘆過他的廉潔高效。


民生建設方面,苻堅更學出了大成果:生活艱苦樸素,皇后的日常衣服,都是拆洗縫補好多年。調動大批軍隊興修水利忙建設,好些地方都有軍民魚水情深的美談。他的一些水利設施,一直用到隋唐年間,治國業績就如這工程質量,出了名的過硬。


尤其令後人經常懷念的,還有他如劉秀一樣寬厚的品格,對待人才非常敬重。從王猛這樣的老臣到各位學者,都是以師生禮對待,甚至對敵人也寬厚,兵敗投誠的慕容氏等舊日敵人,都被他大氣翻篇,高官厚祿恩養,君臣關係從來和諧。

而在這樣的人生頂峰里,苻堅也終於決定,朝著偶像劉秀的另一大業績奮勇前進:統一南北。


於是他集結八十七萬大軍,劍指江南東晉政權。

這決策剛拍板,就引發炸雷一片。從親近大臣到兒子兄弟,各個強烈反對。


其實在這之前,他最親近的大臣王猛臨終前,就諄諄教誨先別打東晉的主意:東晉有長江天險,而且現在政治穩定,你的內部看似團結,其實矛盾重重,所以千萬不能打。


要說苻堅沒糾結過,也不盡然。可就是在決策關鍵時刻,降臣慕容垂一句話,再次鼓起了苻堅學習劉秀的決心:當年漢光武帝平定隴西後,也是得隴望蜀,哪怕反對一片,還是堅決滅了公孫述。


就這一句話,苻堅立刻熱血洶湧:向偶像學習,打!


打的結果,盡人皆知:淝水邊上碰到東晉精銳的北府兵,一邊是八十七萬人趕鴨子上架不想打,一邊是八萬人保家衛國紅著眼睛要打。

結果天下無敵的苻堅,嘗到了人生最慘的一敗。


但最慘的事還在後面:本來一場戰敗不太傷元氣,誰知一直鼓動他打的慕容垂之流,卻是包藏禍心,前線剛戰敗,後腳就反了水。


本來一統北方的前秦帝國,頓時四分五裂,苻堅本人更死於昔日部下姚萇之手。


這個繁華一時的大帝國,竟如泡沫般迅速破滅。


苻堅的這段失敗,後世招來的同情不少,了解他品格的人,除了大罵慕容氏之流白眼狼,就是感慨好人沒好報。


但最關鍵的失敗原因,還是因為崇拜偶像過了頭:當年劉秀敢得隴望蜀,那是因為自家很團結,外帶蜀中公孫述已很弱。


放在苻堅身上,情況恰相反,表面和諧繁榮,其實就像王猛臨終前囑託的,內部隱患重重,還有慕容垂這類琢磨反水的傢伙,正是要整頓內部的時候。


東晉那邊正好是謝安為相,還有大名鼎鼎的北府兵,天時地利人和,和劉秀完全不同。


苻堅這事,好比一個人剛吃了頓飽飯,肚子撐得老大,本該消化休息,卻猴急著要吃下頓。學得太過暈頭,生搬硬套出了這蠢事。


這深刻的教訓也足夠警覺:學成功人物,形而上學要不得。


以上均來自微信公眾號「我們愛歷史」,微信號:his-tory,官方微博號@我們愛歷史


苻堅敗了,所以是一意孤行去伐晉。
楊堅勝了,所以是高瞻遠矚去伐陳。
從結果去找原因是很簡單的。


即使是我這樣的人,也想憑著手中的劍,終結這亂世啊…

只差一點,只差一點就能統一中華了呀。

老百姓的日子就可以好過一點。

和平的世界,沒有戰爭的世界,

真的,沒辦法降臨了么?

好想去看一眼啊……

那個沒有戰爭沒有仇恨,百姓安居樂業的世界……

真的好想啊……

鳳皇兒,飛吧。

要飛的比我還高啊,

這一切,就都交給你了……

幫我去看看,好好看看。

那個沒有戰爭,百姓安居樂業,

小孩子都有書讀,

老人有人供養。

那個人們不再因為種族而相互仇恨,

相互屠殺的世界啊,

所有人眼裡都會閃耀著希望與歡樂的光芒的世界,


從前秦的角度看,淝水之戰時候,是個什麼狀況?
一、擴張的節奏。
前秦政權建立自350年苻洪自稱大單于,351年正式建國,357年苻堅稱天王,內部初步穩定,370年就消滅前燕統一北方主要地區,前後僅二十年不到,前秦便從居無定所的部落成為統一北方的天下強國。
擴張太快,導致根基不穩、新佔領區統治不穩定等等諸多不利因素,容易導致旋起旋滅。
二、與漢族勢力的結合。
苻堅信用漢人王猛,成為君臣相知的千古佳話。然而這並不代表漢人在前秦政權中的地位。王猛一人為官,其身後並未見宗族勢力,他孫子後來還要跑到東晉混飯吃。在十六國至北周,宗族勢力才是北方漢人的主要力量,籠絡人才毋寧說是籠絡宗族。苻堅和王猛均有過這方面努力,然而效果未彰。
以前秦立足的關中而論,關中族姓莫過於京兆韋氏,然而前秦中僅有韋鍾擔任過梁州刺史,尚未進入中央。另有黃門郎韋華,不知其所出。關中四姓其他的河東柳氏、河東薛氏、聞喜裴氏中,見於史冊的僅有裴元略,曾在前秦任尚書郎、諫議大夫、陵江將軍。對比後世的北魏,早在攻滅後燕的同年,拓跋珪即將清河崔氏的崔玄伯引入中樞,議定國號,總掌機要,創立制度,形成拓跋鮮卑-漢人大族結合的統治核心。
未能充分與漢人大宗族勢力結合,導致前秦的基本盤只有氐人。
三、內部敵對勢力。
前秦先天不足。苻洪苻健率眾進入關中時,就面臨羌人姚氏的競爭,雖然戰而勝之,但是羌人人數眾多,只能整體接納其部族。此後攻滅慕容鮮卑,又納其部族。氐人的人數相對於這兩個主要競爭對手而言並無優勢,一戰便全勝的戰爭過程,又導致對方的實力並未在戰爭中真正被削弱。
未能結合漢人勢力,僅靠氐人一時的軍事勝利,前秦的統治根基並不牢固,面對其內部潛在敵人時甚至沒有什麼優勢。苻堅把被征服者統統納入自己政府,恐怕也有以拉攏上級代表人物、實現緩和內部矛盾的考慮。
四、連年征戰
從370年前秦滅燕之戰開始,370年滅前燕,371年滅仇池楊氏,374年攻蜀,376年滅前涼、滅代,378年攻襄陽,379年兵臨三阿,383年正月攻西域,383年八月出兵淝水。同時,前秦氐人內部還產生多次反叛,不得不自相殘殺。前後13年,大戰N多次,可謂是士卒疲憊、人心倦怠。
五、東晉情況
東晉是門閥政治,門閥的代表人物是謝安和桓沖,樞紐人物是謝安。謝安自373年桓溫死後執政,保持了東晉內部的穩定和團結,於377年推薦謝玄任出任兗州刺史,整合淮北流民,建立北府兵,379年即大敗前秦彭超、俱難。同時,在荊州一帶,雖然前秦攻克襄陽,但隨後桓沖發動反擊,雙方互有勝負。東晉整體東西兩線雖失重鎮,但是實力仍在,戰線完整,內部齊心,並不是容易對付的。

前秦的應對之道
時間是治癒一切的良藥。上述種種問題,如境內未穩定、人心未附、強敵在側等等,都是可以通過時間來消化的,也是必須要時間來消化的。王猛臨死前說「臣沒之後,願不以晉為圖。鮮卑、羌虜,我之仇也,終為人患,宜漸除之。」正是對症下藥。此時前秦外部強敵只剩東晉,不以晉為圖是要改擴張為修養;漸除鮮卑、羌,突出「漸」字,正是要以時間來消化內部敵人。至於東晉,門閥政治的格局註定了其內部矛盾無法消除,一旦謝安桓沖離世,皇權與門閥、門閥與門閥的矛盾隨時有激化的可能
。與其在東晉穩定的時候進攻,不如等到他內亂的時候再嘗試。

因此苻堅在383年攻晉,絕對是錯誤的。不要忘了這一年年初,呂光攻打西域還帶走了七萬人。

回到主要問題,苻堅為什麼要打?
第一,他覺得自己打得贏。前秦確實是連戰連勝,幾乎沒有遇到大的挫折。
第二,苻堅的心理因素。苻堅得位不正,就更需要功業來支撐。他為此可以賦予王猛極大的權力,可以寬容接納幾乎所有被征服者的首領,可以在面對批評的時候多次「大悅」。他希望成為齊桓晉文、漢之二武。
第三,他也許希望能夠通過進一步的外部勝利來解決內部問題。


可以先分析當時前秦內部的組成,由苻家所主導的氐族所佔的人數和先進程度並不比其他民族優越,特別慕容鮮卑,其次姚羌,從淝水之戰之後前秦迅速崩潰的局面可以看出,內部的民族矛盾其實十分突出,所以看似大統的北方帝國,在之初就是一堆水和的沙子聚成一團,抱團但是內部四分五裂。

從軍事政治來說,苻堅倚仗王猛變法,獲取帝位,為保實力,又不得不分散內部氐人的力量和倚仗各個民族的力量來各自製衡,用之武力,實質上各自都心懷鬼胎。苻堅看到了這種局面,所以要緩和或是說暫時擱置這種矛盾,選擇南征,意圖以此來將民族進行一次「融合」,一致對外。若不如此,類石趙之國人非國人的判別,恐遭各族滅氐之結局。所以,與漢人雜居的氐人苻堅也知道只有揮師南下,擊潰東晉才能穩固這個飄搖將傾的大廈。

再往下就是淝水之戰了,八十萬大軍對戰數萬北府軍,草木皆兵,風聲鶴唳,一敗再敗。其實我們分析一下八十萬軍隊里的氐人組成,也僅有二十五萬,而慕容垂所率鮮卑軍雖沒有如此多的軍隊,不過在淝水之戰時,其部根本未參戰。苻堅也沒想到,最先潰敗的是他和苻融所統領的氐人軍隊,苻融戰死,氐族也無法再起,慕容垂,姚萇等先後反叛,當遇危難時,大廈潰矣。

這場戰爭早晚都會發動,或許並不會這麼短暫,只是苻堅未曾想到「出師未捷」,但當它發生,一切已成定局。

不知道苻堅死前會不會想起那屍斷淮水的族人,也不知道苻寶苻錦會不會想「不幸生在帝王家」,不知與王猛再見時,是否會問「霸業成矣?」

嗚呼哀哉,千古一帝,一時之雄,而今安在哉?


為了政權合法性。南北朝時期,南方權臣想上位一定要北伐立功,提出恢復中原口號,以獲取合法性,比如恆溫,劉裕。北方的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要想取得支持,也一定要以統一天下為口號。權臣篡位的合法性,少數民族當皇帝的合法性,都要從戰爭統一天下中得來。


我拋磚引玉一個,個人思考覺得有幾點:

1.前期實在太順利了

2.不服氣自己行王道卻還是人心向晉

3.想自己完成統一大業,完不世之功


萬里車書一混同,
江南豈有別疆封。
提兵百萬西湖上,
立馬吳山第一峰!
by 完顏亮


苻堅的大一統理想從何而來呢?仁治,救蒼生,為賢為聖。這種政治理想給他帶來王猛,王猛也使其更加膨脹。 呂光姚襄此類漢化諸胡還未具備此野心,只停留在霸主層次,甚至霸道還未初窺門徑。儘管不能理解,很多人還是模糊中認同了苻堅。苻堅用崇高理想團結了一大堆意志不堅者,失敗後的迅速變節也不讓人意外。但這不能說明是王道的失敗。劉秀與其相比渺小很多。就應該打,準備已經足夠充裕,越拖局勢越不明朗。讀史讀到傷心處。


你要是個半血有大的火女會不會選擇跳上去秒對面的Lion,當然了,結果就是被對面先手羊了


陳寅恪先生的觀點,因為苻堅認為當時民族問題尚未解決,只有攻下東晉,南進後取代東晉的文化正統地位才行。文化高的服從文化低的,而當時文化最高的顯然就是東晉的士族。
古代一直有正統的思想在,當時苻堅出兵,有人反對的理由就是東晉是正統,民心思晉,而苻堅不能忍受這個。
個人理解,苻堅的民族政策是比較開明的,在他眼中,氐族建立的政權就是完完全全的正統政權,一樣是上天授予的,同秦漢一樣,是中華正統所在,他選擇用南伐解決民族問題,他的解決方式就是統一。
另外,苻堅真仁君。


370年前秦二把手王猛在潞川之戰大獲全勝,一舉攻滅前燕,前秦至此已經轉入了對東晉的戰略進攻
東晉在西線的防禦遠遠不如荊州和徐州(地形複雜各戰區難以互相支援),事實上東晉防線的缺口正是從西線被打破的
371年前秦攻滅仇池,此地成為了前秦進攻西線的前哨基地,晉軍退守梁州漢中

372年秦軍猛攻梁州,晉軍不敵,只得放棄
不久秦軍長驅直入,晉軍撤退,益州全境陷落
此後的幾年戰線趨於穩定
378年前秦在中線戰場開始發力,歷經苦戰前秦最終攻下荊北首府襄陽
不久前秦在徐州也開始猛攻,淮北重鎮彭城,盱眙相繼失守,秦軍一路南下,然而晉軍卻發動了一次反擊,成功將秦軍打退,卻敵之後東晉收縮防線到了淮南

可以說,前秦在這十年里對東晉作戰取得了很大的成果
然東晉主力尚存,十年間東晉軍將防線大大收縮,且上下一心,處於內部穩定時期。前秦發動滅國戰爭的實力不足


推薦閱讀:

丘吉爾都有哪些偉大事迹?
有人大讚康乾盛世,有人說那是滿清往自己臉上貼金,到底真相是怎麼樣?
從龍之功,起起落落。託孤之臣,大多凋零。為什麼還有那麼多人願意去做?而功成之後為什麼又往往難以善終?
古時的秀才難考嗎?
中唐以後的幾次中興(元和中興、會昌中興、大中之治等)算得上真正意義上的中興嗎?

TAG:歷史 | 戰爭 | 魏晉南北朝 | 五胡十六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