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龍之功,起起落落。託孤之臣,大多凋零。為什麼還有那麼多人願意去做?而功成之後為什麼又往往難以善終?

從龍之功,起起落落。託孤之臣大多凋零。為什麼還要那麼多人願意去做?
歷史上那麼多帝王上來坐穩腳步後會對功臣下手,同時為什麼還有那麼多功臣不知道急流勇退或者低調一些?


喜富貴,惡貧賤,這是人的天性。
不是有人天生反骨,或者有人天生順民,其實是人揣測自己的能力條件,根據不同的形勢,就有不同的表現。

始皇淹沒之前,天下豪傑雖多,但是仍然各安其分。
到二世即位,陳涉起兵,張耳陳余請陳王三千士卒,說河北豪傑:「秦為亂政,殘滅天下,北為長城之役,南有五嶺之戍…今已張大楚,王陳,使吳廣,周文將卒百萬西擊秦,於此時而不成封侯之業者,非人傑也…」,豪傑皆然其言,乃行收兵,下趙十餘城。
此時剛過數年,豪傑卻爭先恐後揭竿而起,生怕落在後面。
並不人突然變的不安分了,只是他們判斷天下土崩,正是建造功業的時候。
聰明人明白,有能力的人很多,機會難得而易失,所以決斷而起。

勇略鎮主者身危,而功蓋天下者不賞。
對下屬,有功就用名位財寶賞賜,有過或者行為越矩的地方,就施加懲罰,這是君主駕馭屬下的辦法。
所以奮鬥過程中,賞罰可以分明,英雄可以被驅使。一旦功蓋天下,屬下力量比君主還要強,就沒有什麼可以賞賜給他了,也沒有能力可以懲罰他。然後君主就會先而起疑心進而生殺心;臣下也會無法被滿足,先而生憂慮進而生反意。

所以當武涉說韓信:「大王涉西河,擄魏王,擒夏說;引兵下井陘,誅成安君;徇趙,脅燕,定齊;南摧楚人之兵二十萬;東殺龍且,西向以報,此所謂功無二於天下,而略不世出者也。今足下載震主之危,挾不賞之功,以歸楚,楚人不信;歸漢,漢人震恐。足下欲持是安歸乎?夫勢在人臣之位而有鎮主之危,名高天下,竊為足下危之。」韓信謝曰:「先生且休矣,吾將念之。」
此時齊王韓信,不能審時度勢,命運已經被定下了,剩下只是時間長短的問題。

更久遠的,大夫種,范蠡,存亡越霸勾踐,功成名就而身死亡,也是這個道理。

這裡講的是君主可能對臣子的憂慮。同時,臣子對君主,功高以後,即使原來是忠心於君主的人,也可能會憂懼不滿,最終造反。

比如彭寵自負有功而沒有得到匹配的賞賜;盧倌擔心自己被劉邦猜忌,出於畏懼而投降匈奴;英布因為彭越,韓信被殺,劉邦不曾安撫自己,所以擔心自己的安危,調集軍隊以防萬一,後來以為事情敗露,迫於形勢舉兵造反。都是這樣。

所以啊,這些被殺的功臣豪傑,開始的時候未必是不被君主信任的,未必是不忠誠的。有的是功高蓋主,有的是內心產生懷疑,或者怨恨,心生畏懼,最終造反。

託孤之臣,一旦君主成人,權大壓主,也難免於上面類似的災禍。

那麼,為什麼這些英雄豪傑,託孤權臣,不知道低調求生存呢?

因為人窮苦,就不會在乎安逸;人富貴,就會安於現狀。衝鋒陷陣不怕死的,都是窮苦家孩子出身,坐屋子裡都怕被隕石砸到的,肯定是富貴人家的少爺。所以,當英雄處於窮困之中,什麼都不在乎,只想進取改變現狀,一旦日子富貴安逸了,就想固守安逸,厭惡改變,生怕失去任何手裡的東西,這也是人之常情。

那些豪傑高官,後來要麼南面稱孤,要麼位極人臣,所處的狀態是,生怕有任何變化,不想做任何改變,只想保住並享受眼前的既得利益。這種狀態之下,自然意識不到自己正位高權重,或者權利太大,即將招來懷疑。即使有這種直覺,也做不到低調求生存,主動交出權利,削減勢力,以求自保。

在這種猶豫僥倖之間,自然就會等到災禍危亡的日子到來。

所以,心置之死地而必生,行僥倖求安而必亡。道理真是看不見但又細微玄妙。

這是個很大的主題,不知不覺寫了這麼多,希望能夠對這個問題的解答,有一定貢獻。


司馬懿笑而不語。

----------------------------------------------------------------------------------------------------------
好吧,簡單說兩句我的想法,我覺得每個被託孤的大臣在被託孤時都覺得自己能好好輔佐下一代帝王的,只可惜時過境遷,有人被二代視為眼中釘肉中刺後被除之而後快,有人權力越大野心越大自己幹掉了二代做皇帝。

被託孤時永遠不會料想到最後的結果。


被託孤,拒之,想想會有什麼下場?

我記得教父中有一句話「要求不是輕易被提出來的,也不是輕易可以拒絕的」。

基本上被託孤之臣都是年富力強,能力實力數一數二之人(起碼也是中年配置)。你真的老病不堪,皇帝也沒空理你。告老還鄉之類的話,客氣客氣還行。真這麼干,一是顯得虛偽,二其實也不能讓皇帝放心——司馬懿不是告過老么?袁世凱不是告過病么?

皇帝:好的,你不願意陪著幼主,那就一直陪著我好了。(毒酒還是刀斧手?)

退一步來說,就算皇帝放過你,那你的前程也就一筆勾銷了。誰都知道高處不勝寒,誰不拚命跳龍門呢?

這麼兇險的決策樹下,只好硬著頭皮上了。


沒有權力更無法生存


活著的的比死去的多得多,看書不能只看名人。。。。。可能開國的死的多些,但還是比活著的少,太平時期,託孤的後遭清算的更少


先主:孔明,阿斗就交給你了!
孔明:臣……
先主猝。
孔明:……


並不是每個人都把自己的個人安危放在第一位。


沒跟對領導而已,登基以後大殺功臣的,也就西漢劉邦,明朝朱元璋,其他的什麼東漢劉秀,秦朝始皇,三國兩晉的託孤重臣,隋唐開國元勛,南宋跟著趙構的,北宋跟著趙匡胤的,清初從龍入關的,不都過的蠻好嘛


是知其不可而為之者與?


其實大多數託孤大臣也都混得挺好的,只是大家喜歡關注那些悲劇的人物而已。你看三國時期的張昭,諸葛亮,陳群不都混得非常好么。至於開國的大功臣,確實好下場的沒幾個,主要還是看能力是不是比老闆還強。


人始終都是要死的,要是不方進自己的光芒,和鹹魚有區別嗎?


推薦閱讀:

古時的秀才難考嗎?
中唐以後的幾次中興(元和中興、會昌中興、大中之治等)算得上真正意義上的中興嗎?
如何以和氏璧(傳國玉璽)為線索紀錄歷史?
垓下之戰的時候項羽面對韓信的時候會想些什麼?
成吉思汗的蒙古軍隊,為什麼能勞師襲遠征服比自己強大的花拉子模?

TAG:中國歷史 | 歷史 | 三國 | 歷史觀 | 春秋戰國東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