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從心理學角度解析「獨生子女家庭」和「多子女家庭」的利弊?

在計劃生育政策實施了36年後的今天,生與不生二胎,又在這一夕間成了主流媒體、社交網路、學術團體、以及大眾茶餘飯後的討論熱點。有人說,這是個喜大普奔的消息; 有人說,政策放開了也養不起。在眾說紛紜之中,徘徊在要不與不要之間的父母,又該如何做決定?說白了,這終究是單個家庭的決定,是個私事。不過我們不妨來看看科學研究怎麼說,這或許能夠給我們很多年輕的父母一些啟發和幫助。

本題已加入知乎圓桌 ? 二胎養育方法論,更多二胎養育相關的話題歡迎關注討論。


『獨生子女家庭』是中國此前計劃生育政策下的產物,而縱觀人類的發展歷史,要二胎乃至多胎家庭的先例不計其數;哪怕在國內往上追溯幾輩,如非出於生理因素,基本家家戶戶都是好幾個孩子:,多生孩子多有勞動力,又能在一定程度上確保基因(或宗族)的延續;當然,和那時候的人們缺乏科學的避孕方式和貧乏的夜間娛樂活動也有關。

  • 對父母的影響

相較於『獨生子女家庭』,『多子女家庭』毫無疑問會佔用父母更多的精力、時間、金錢和資源等。『再生一個』本身就是對父母的挑戰:這意味著睡不了整覺、滿屋都是尿布或者紙尿褲,滿地都是食物殘渣,時刻都提心弔膽的日子要重來一遍;同時也意味著父母(在中國,尤其是媽媽、奶奶、姥姥等女性照料人)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和時間在家庭生活方面,以及需要花費更多的金錢和資源。『獨生子女家庭』頭幾年只需要處理好父母-孩子之間的關係,並且在未來幫助孩子適應社交生活即可;而『多子女家庭』需要從一開始到最後一刻都需要處理孩子之間的競爭和衝突,因此投入的精力並非翻倍,而是翻了好幾倍。
同時,由於傳統家庭分工中,父親的主要職責是賺錢養家,母親的主要職責是照顧孩子,因此『多子女家庭』會在勞動市場上產生被稱之為『父親的獎金』(fatherhood premium)和『母親的罰款』(motherhood penalty)效應[1]。
『多子女家庭』也並不意味著父母就能更舒服地養老。研究表明,照顧父母的責任往往主要落在其中一個孩子的肩上,而這個孩子如果未能得到其他兄弟姐妹的支持,很容易感到沮喪和無助[2,3]。這種由於過度承擔照顧父母的職責所引起的消極情緒,有時會阻礙兄弟姐妹之間的聯繫,甚至促使主要照料者從法律層面尋求幫助[4]。

  • 對孩子的影響

有的父母要二胎,也許因為頭胎是女兒,所以想要個兒子『傳宗接代』。這種帶有明確企圖的做法會致使父母出現明顯的偏心和不公,引發孩子不同程度的問題。然而,也有不少父母之所以要二胎,只是希望孩子能有個伴。
實際上,良好的手足關係確實會讓孩子受益終身。一項歐美的研究表明,孩子們在放學以後和手足呆在一起的時間,遠遠多於和其他人相處的時間。由於孩子們會在同樣的家庭背景下接受到同樣的教育方式,並共同延續家族傳統,因而即使成年以後他們位於不同的城市,這些童年時就被打下烙印的回憶、情感和責任等都會貫穿其一生[5]。邁入成年期以後,由於孩子們更多地接觸到了家庭生活以外的世界,因此手足之間的陪伴會明顯下降[6]。儘管如此,隨著時光流逝,手足關係會在中年時趨於穩定,並延續終生[7]。還有研究表明手足接觸會成為其重要的情感關係之一,並與老年時期的健康狀況相關[8]。
手足關係還會為孩子社交能力的發展提供絕佳的機會。由於孩子們每天都在交流著,共享著同樣的家庭規則,並且擁有特殊的情感關係,因此能在這一環境中展現出與其他環境所不同的社交能力。同時,有相當多的研究表明,孩子們能從和兄弟姐妹的社會交往中學習社會認知技巧,展現出親社會(而非反社會)的一面,包括如何解決衝突、換位思考、提供情感支持,以及調節情緒等[9,10,11,12]。
除此之外,更多的影響是無法確定的——這取決於父母對孩子的養育是否得當。現有的研究闡明了手足關係對孩子各方面成長和行為的影響機理,或者說證實了其間的相關性,但是無法一言概之到底這種影響是好是壞。
例如,孩子們之間如果呈現出互相厭惡的關係,那麼極有可能在未來的社會交往中也會以『厭惡』作為其與人相處的情感基調;而呈現喜愛關係的孩子,可能在未來的社會交往中也以『喜愛』作為與人相處的情感基調[13,14]。又例如,如果對大寶的管教原本就比較嚴格,從而使其呈現出各種優秀的品質,那麼作為小寶的榜樣則是正面的;而如果對大寶就缺乏引導和教育,使其性格比較消極,那麼小寶也會將大寶作為榜樣,呈現出類似的『暴脾氣』、『好鬥』等性格特徵。
儘管不同家庭本身的情緒基調會對孩子們之間的關係產生影響,但孩子之間出現衝突的根本原因之一,即這些兄弟姐妹並非自願選擇成為朋友的,並且在絕大多數相處時間內都缺乏成人的監管——這種狀況更容易讓孩子們失控或者產生激進的行為。跨文化的研究顯示,對於那些對兄長和姐姐管教較為嚴格的文化中,手足之間發生的衝突明顯較少[15]。
事實上,手足關係更像是一把雙刃劍:養育得當,可能兩個孩子都發展得很好;養育不當,可能兩個孩子都呈現出較為消極的狀態。當然,沒有任何一位專家能告訴家長,如何才是『養育得當』,因為這取決於家庭內部的環境和條件,取決於孩子不同的性格和氣質,取決於父母和孩子互動的關係,所以關鍵還是需要父母更加註意孩子們的反應,從而及時作出調整。

一言以蔽之,『多子女家庭』顯然會增加父母的壓力,且未必就能讓父母更舒服地養老;儘管手足關係會對孩子之間的陪伴和社交能力帶來毋庸置疑的好處,但其對孩子的影響更多還是取決於父母是否養育得當,而並非取決於生一個還是生幾個。

參考文獻:
[1] 於嘉,謝宇. 生育對我國女性工資率的影響. 人口研究, 2014(01).
[2] Suitor, J. J., Pillemer, K. (1996). Sources of support and interpersonal stress in the networks of married care- giving daughters: Findings from a 2-year longitudinal study. Journal of Gerontology: Social Science, 51, S297–S306.
[3] Ingersoll-Dayton, B., Neal, M. B., Ha, J., Hammer, L. B. (2003). Redressing inequity in parent care among siblings.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 65, 201–212.
[4] Strawbridge, W. J., Wallhagen, M. I. (1991). Impact of family conflict on adult child caregivers. Gerontologist, 31, 770–777.
[5] McHale, S. M., Crouter, A. C. (1996). The family con- texts of children』s sibling relationships. In G. H. Brody (Ed.), Sibling relationships: Their causes and conse- quences (pp. 173–195). Norwood, NJ: Ablex.
[6] White, L. (2001). Sibling relationships over the life course: A panel analysis.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 63, 555–568.
[7] Spitze, G., Trent, K. (2006). Gender differences in adult sibling relations in two-child families.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 68, 977–992.
[8] Cicirelli, V. G. (1995). Sibling relationships across the lifespan. New York, NY: Plenum.
[9] Brown, J. R., Donelan-McCall, N., Dunn, J. (1996). Why talk about mental states? The significance of children』s conversations with friends, siblings, and mothers. Child Development, 67, 836–849.
[10] Karos, L., Howe, N., Aquan-Assee, J. (2007). Reciprocal and complementary sibling interactions, relationship quality and socio-emotional problem solving. Infant and Child Development, 16, 577–596.
[11] Killoren, S. M., Thayer, S. M., Updegraff, K. A. (2008). Conflict resolution between Mexican origin sib- lings.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 70, 1200–1212.
[12] Kennedy, D. E., Kramer, L. (2008). Improving emotion regulation and sibling relationship quality: The More Fun with Sisters and Brothers program. Family Relations, 57, 567–578.
[13] Dunn, J. (1983). Sibling relationships in early childhood. Child Development, 54, 787–811.
[14] Dunn, J., Munn, P. (1986). Sibling quarrels and mater- nal intervention: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understand- ing and aggression. Journal of Child Psychology and Psychiatry, and Allied Disciplines, 27, 583–595.
[15] Nuckolls, C. W. (1993). An 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cross-cultural sibling relations. In C. W. Nuckolls (Ed.), Siblings in South Asia (pp. 19–44). New York, NY: Guilford.


獨生子女的辯護方

在19世紀末,美國有學者提出,「只有一個孩子的家庭,本身就是一種疾病」。當然,這言過其實,過度的誇張了獨生子女在成長發展中的劣勢。但縱觀中西方,民眾普遍認為,獨生子女比有兄弟姐妹的孩子,更具有攻擊性強、更加自我中心、依附性更強、與人合作性較差、任性驕橫,等等。


但是,美國研究人員於1987年在《婚姻和家庭》學術雜誌上發表的研究,卻強有力的對獨生子女進行了辯護。這項研究對以往上百個研究的結果進行綜合量化分析,發現獨生子女和多子女家庭的孩子,在人格的十六個特質上並沒有顯著的區別,其中包括領導力,成熟度,外向性,社會融入度,受歡迎度,慷慨,合作,靈活性,情緒穩定性等. 不僅如此,這個研究 還發現,獨生子女在某些方面的發展甚至超越了多子女家庭的孩子。比如,他們在成就動機和智力水平上,得分都比多子女家庭的孩子高。除此之外,這些孩子還展現出了更高的自尊水平。


有人可能會質疑,這項研究發表於28年前,是否對現在社會仍然有指導意義?後來,相當多的西方學者也不斷的發現了獨生子女的成長優勢。獨生的孩子,他們的父母會有更多的時間陪伴他們,把更多的關注和關心給他們。這些孩子,也因為父母對他們情感需求更為迅速的回應,而產生更高的安全感,更加的自信。此外,與有兄弟姐妹的孩子相比,獨生子女有更多的機會參與到大人的活動中去,和父母以及其他大人有更多的言語交流,因此他們成熟的比較快。還有的研究表明,獨生子女得到更多的家庭資源,比如更多的玩具和圖書,更好的幼兒園和學校等。他們平均智力水平要比多孩家庭的孩子高3%左右,他們在校的學習成績也更好。

兄弟姐妹之間,對父母的關注和家庭資源的爭奪,會在孩子之間產生緊張的關係。特別當孩子們感覺到父母喜愛他們程度不同的時候,這種緊張關係會加劇。有時,這種惡化的關係有可能持續到成年,對他們的生活產生深遠的負面影響。還有很多研究者關注出生順序對多子女家庭孩子的影響。家庭中的第一個孩子,要承擔弟弟妹妹出生後的失落和被忽視,並且被迫承擔起照顧弟弟妹妹的責任。三個孩子的家庭,一般老大獨立堅強,老三備受愛護,而中間孩子的發展也一直有爭議。上有老大壓頭,下有老三收尾。中間的孩子,在不斷的和其他孩子爭奪父母的時間和注意力等資源的過程中,很可能變得非常自我中心。更有甚者,那種心理上的資源短缺的貧乏感,往往持續到成年,會影響到成年後工作和婚姻等的方方面面。


多子女家庭的支持者

2013年,澳大利亞的研究人員,在《科學》雜誌上發表了一篇文章,以實驗證據抨擊了獨生子女的人格缺點。參與研究的500左右個被試來自北京,他們出生在1979年(計劃生育正式實施)前後5年內,並且成長於北京市。這些被試在實驗室的環境下,被要求進行了一系列的簡單遊戲,這些遊戲涉及和陌生人有金錢上的往來。研究發現,生於計劃生育政策嚴格實施之前的被試,也就是家裡有兄弟姐妹的人,他們傾向於更相信別人,也更值得別人信賴,他們的自省能力比較強,他們在遊戲中表現的更加積極樂觀,更願意冒險且競爭意識較強。這些觀察的結果,在控制了被試性別、教育程度、母親的教育程度等一些列因素的影響後,仍然成立。


關於多子女家庭的孩子的成長優勢,筆者曾和美國的一個專業的家庭諮詢師聊過。在他諮詢過的100多個家庭中,孩子們一致覺得,雖然他們有時候會討厭自己的兄弟姐妹,也會發生這樣那樣的衝突,但他們最密切的最為可靠的夥伴始終是他們的兄弟姐妹。兄弟姐妹的關係,不僅僅是簡單地陪伴,他們更是對方的鏡子。孩子從這面鏡子中,看到了自己,學會了從對方的角度去思考問題,從而培養了學習解決人際衝突的能力。而這些能力,對他們日後的婚戀關係、朋友關係、以及普通的人際關係,都大有裨益。


研究還表明,兄弟姐妹的存在對個體的心理健康大有好處。因為這種血緣的連接,可以在個體面臨重大壓力生活事件時,降低事件對個體的傷害,包括減少抑鬱焦慮等。這也是獨生子女家庭的一個明顯弊端,當父母年老的時候,獨自照顧父母的辛苦和壓力,會讓個體不堪重負身心憔悴。

獨生的子女的父母,往往不自覺間對孩子過分關注。這種關注,一方面養成了孩子自戀自我中心的個性。另一方面,無形之中傳遞了高期望,給孩子施加了過多的心理壓力。更有甚者,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期望他們完成自己沒有實現的願望和夢想。以愛的偉大名義,控制了孩子的人生,因此造成了很多畸形的親子關係。

—————————————————————————————————————

以上內容首發於「雲端心理實驗室」公眾號(cpsylab)


個人感覺 獨生還是非獨生對孩子的影響,遠不如父母教養水平對孩子的影響大。

…………………………………分割線………………………………………

之前看到這個問題隨手答了一下,回答的不切合主題,只是單純表達了下自己的看法。


謝邀!
【目錄】
第一節:少與多:從數量經濟學到深度心理學——行為主義範式下的家庭經濟分析
第二節:家庭里的恨與愛:雙親-子女衝突理論——親代撫育的進化心理學視角
第三節:人類習性學:為何二胎化(多胎化)政策下,人口也無法放量增長?

第一節:從經濟學到心理學:行為主義範式下的家庭經濟分析

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貝克爾曾經在其名著《家庭經濟分析》中,對這一主題給予過精彩的分析。
貝克爾1960年寫的小論文《生育率的經濟分析》曾經對子女下過如下定義——

子女是一種心理收入或滿足的來源,按照經濟學的術語,子女可以看成是一種消費商品,有些時候,子女還可以提供貨幣收入,所以子女既是一種耐用消費品又是一種生產品

從這個角度,


就養育子女而言,在經濟水平,教育水準差不多的情形下,獨生子家庭與多子女家庭的孩子,其成長並無太大分別,前者因父母給予的育兒投入更大,其日後取得成就與在成年後獲得幸福職業生涯與幸福婚姻的潛在可能性也更大。

相反的例證是——
適當的少子女,如單子女或雙子女,其優勢顯得更大

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經濟發展水平的不同模型的分析中,
就多子女家庭而言,一旦家庭中子女數目超過某個特定數目,其家庭生活質量就會大大下降,尤其是多女子家庭會面臨更大的婚姻內風險,情感,溝通及經濟水準下降,導致脆弱型家庭的出現。

家庭的類別——
雙親家庭-單子女;單親家庭-單子女;單親家庭-多子女;雙親家庭-單子女
無論何種情形,多子女家庭都面臨更大的壓力,尤其是收入不穩定的情形下

總之,二胎與獨生子差異不大,但三胎以上,面臨的種種問題,應付,就會急劇上升。
第二節:家庭里的恨與愛:雙親-子女衝突理論,一個親代撫育的進化心理學視角
上述是以行為經濟學的角度,討論了多子女家庭所面臨的心理-社會-經濟問題。
更為深度的分析在於,從禽獸心理學角度,以社會性動物的親代撫育模式,來討論雙親-子女的代際間衝突問題。
這比主觀的心理,或從個人化的經驗討論要更深入而具有科學的實證性。

【參考文獻】
貝克爾:《家庭經濟分析》
Thomas Adam, Sawhill Isabel. For Love and Money? The Impact of Family Structure on Family Income. Future of Children.


要不要生取決於父母的資源和教育水平,兩個孩子都教育好相當難,沒有金剛鑽表攬瓷器活了,尤其是為了生兒子的,最少會耽誤姐姐的半輩子甚至一輩子。


我覺得一個孩子好孤獨啊,我們家就我一個人,然後我出去上學以後,爸媽說家裡總覺得空蕩蕩的。而且,隨著我年齡的增長,爸爸或媽媽身體不好的話,一個人照顧真的忙不過來,感覺壓力山大。而且,一個人總覺得很孤單,除了爸媽再也沒有和你擁有一樣血緣的人了,有時候也會有莫名的恐慌。


其實現在決定生不生二胎也不是看獨生還是非獨對孩子的利弊,多數人生是為了自己,不生也是為了自己。


有點答不對題,只是想來回答下自己的感受。
我是獨生子女。
感受最大的就是怕死,怕我走了父母沒人養。
於是會更擔心更多慮更焦躁....

利的話,可能因為從小得到更多的關愛所以能讓自己更優秀吧(雖然我更覺得是負擔)。
弊的話,孤獨。
真的好孤獨。
要命的是那種孤獨感不是朋友能彌補的。

哎。


很多時候是人的問題。我有一個表姐,她有很多弟弟妹妹,但是所謂獨生子女的自私,冷漠,不知忍讓一樣不少。我是獨生子女,但是在小時候反而會明著讓著她,因為我知道她不懂事。很多時候人的秉性不是能被環境改掉的。


很多人認為有兄弟姐妹的孩子往往比獨生子女更容易相處,更懂事,會照顧人,但並不都是這樣,往往取決於環境,父母對兩個孩子不同的關愛程度,第一個孩子對自己弟弟妹妹的喜歡程度。如果第一個孩子不喜歡弟弟妹妹,往往她會表現出厭惡,沒有我們想像中的照顧,時間長了,甚至會欺負,父母對兩個孩子的關愛程度不同,會導致一方心理的扭曲,尤其是重男輕女的家庭,父母一味的溺愛,對女兒的索取無度,(樊勝美的家庭)。不管是獨生子女家庭還是多生子女家庭,最重要的是父母對孩子的教育,見到的獨生子女會照顧,體貼人的也很多,多生子女家庭嫉妒心重的也很多,個人小看法,如有不同,歡迎探討


說靠多個子女養老的問題,實在是看到太多的「三個和尚沒水喝」的真實例子啊。


說實話不需要很好的去詮釋這個問題,只要能教育好,其實都無所謂利弊


這種利弊是無從談起的,因為全世界的人類,就算沒有明說的三六九等,也有潛在的三六九等,就算是投票權人人平等的國家,不同的家庭,生活條件也是分三六九等。當你提出這種問題的時候,你的潛意識裡的對比樣本,不過是和你自身生活環境一模一樣的家庭。
我一個同事小時候家裡窮得要命,家裡兄弟姐妹七、八個,他一個大男人居然對我們抱怨從小他哥哥把他往死里揍,兄弟幾個都很難娶到媳婦因為沒女孩想嫁過來。這種家庭你想像不出來,我也想像不出來,同樣的家庭如果只生一個我覺得情況會好很多。假設把這種家庭搬到阿富汗,又是一種什麼情景呢?恐怕你做夢都想像不出來吧?


生二胎的大部分都是對未來幻想的太美好,覺得什麼問題都不會碰上,比如失業,比如車禍,比如疾病,光看到天倫之樂,光想著養老被服務了


私以為孩子教養的好不好,關鍵在父母以及學校的教育,跟幾個孩子關係未必很大。當然家庭經濟條件是個重要的基礎,起碼得能保證不錯的教育。
另外:以獨生子女政策為核心的計劃生育本就是個BT。倘若當年始皇帝陛下在書同文,車同軌...之外再加一條娃獨生,今天我們也就不用上知乎了。


其實都是家庭教養,教養好的一個也能陽光大方,教養差的生再多對社會而已只不過是製造麻煩


獨生子女可能不孤獨,不以為我為中心。有手足的子女可能不一定會更能互惠利,互分擔。
父母對子女來說一定是唯一,有手足的子女一定不是父母的唯一。


我就是獨生女,小時候真的有所謂 以自我為中心 不懂分享等的性格,確實別的非獨都沒有類似的性格特點。但是成長了就改變了,在成長過程中,我的堂表親也成為了我的「兄弟姐妹」,我漸漸懂得了各種大道理。
我覺得環境因素決定一切


不要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


說到底還是父母教育孩子方式的問題,與同齡人不一樣,我們家四個孩子,但是從小學會禮讓,包容。但是也確實喪失了很多機會。畢竟孩子多,花銷還是很大的,父母再去努力做到公正,但是多少也會壓抑孩子個性的發展與培養


推薦閱讀:

獨生子女的你小時候寂寞嗎?
關於獨生子女「自私」的問題?
有一個比自己小10歲以上的弟弟或者妹妹是什麼體驗?
生一個孩子和兩個孩子各有什麼利弊?

TAG:心理學 | 獨生子女 | 二孩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