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人死了叫做「白喜事」,還要辦酒會慶祝?


只有「善終」的七十以上(各地有所不同,七十通常為下限,因「人生七十古來稀」)的老人,去世的喪事才可稱作「喜喪」或「白喜事」。

善終:指人因衰老而死亡,不是死於刑罰或意外災禍(這個意外災禍也包括惡疾)。
《晉書·魏舒傳》:「三公能辭榮善終者,未之有也。」

因此,實際上能夠有資格辦白喜事的喪葬儀式,少之又少。

可搜索陶俊《白喜事與中國民間的死亡觀》隨筆。

其中的「喜」來源於人們在喪葬活動中採用「歌樂」的方式悼念死者

而後因「白色消費」愈演愈烈,導致現在什麼人死怎麼死都敢稱「白喜事」了。


半個月前,曾祖父去世了,我請假一個星期回家服喪。
曾祖父95歲已滿,期間,爹爹頭戴的是長長的白帽頭巾,父親是短一些的,而我的是非常短的紅帽子,都是用麻系住的,意為「披麻戴孝」。
我問父親:為何我頭戴的是紅色,這不是在舉行喪事么?
父親說:因為你是曾孫,四世同堂也是喜事,所以才是紅帽子。

不論原本紅白喜事意為如何,現在肯定有已很大的出入,在我的家鄉是這樣的。希望能對題主有所幫助。


感覺題主是把一個定義給拆開了。一般的說法是紅白喜事,指男女結婚的喜事和高壽老人去世的「喜喪」。也可以叫紅白事,泛指婚喪。
喜喪是因為過去人的平均壽命低,結婚年齡早,醫療水平差。所以如果去世老人家裡人丁興旺幾世同堂,年齡高達七八十歲,無疾而終,一般來說這個老人這輩子也就值了,所以叫喜喪。現在一般管高壽並且看似無痛苦(比方說頭天好好的一覺醒了人沒了)死亡的也叫喜喪。


說來稀奇,以前一直不知道喜喪一詞,盡不知喪也有喜,現在想想人生在世,悲歡離合,人世變幻,各種意外,能夠完整走完一世,及時平凡,何嘗不是一件喜事,再說宇宙洪荒,縱使千年百世,世界磨難無窮,人命難以承受,在人類有限的生命體驗各種悲傷快樂,也是一種圓滿,須知痛苦之中有更大痛苦,快樂之中有更大快樂,難窮盡。人在自己獨特生命歷程中體驗自身快樂悲傷,亦是一大喜事,而當人逝去,不過是陷入下個輪迴,是終點也是起點


善終是喜喪


我比較想問一句,為什麼辦白事要比過生日還熱鬧,還請樂隊之類的來表演,鑼鼓喧天的。從早上9點多開始一直到我晚上10點睡覺!!


這個問題,在我小的時候也問過我的祖父,他告訴了我一個能夠接受的答案,高壽的人走後才會去喜喪。人的臉上才會有笑容,不然,後輩的人是不敢笑的。


莊子鼓盆而歌的動機就是知道人死了就是死了,什麼都沒了。所以沒有什麼生前的原罪,也不需要什麼rest in peace。既然留給親人的只有悲傷,那麼為什麼不搞個派隊呢?順便還能賺點錢什麼的。


喜喪啊。。。


一般稱白事紅事。


莊子妻死,惠子吊之,莊子則方箕踞鼓盆而歌。
惠子曰:「與人居,長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
莊子曰:「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獨何能無概然!察其始而本無生,非徒無生也而本無形,非徒無形也而本無氣。雜乎芒芴之間,變而有氣,氣變而有形,形變而有生,今又變而之死,是相與為春秋冬夏四時行也。人且偃然寢於巨室,而我噭噭然隨而哭之,自以為不通乎命,故止也。」


過去是表示死者脫離痛苦,在世的人為他慶祝。現在這種意義慢慢淡化,作為在為他辦完喪禮後,感謝前來幫助的人的酒席


那真不是辦喜事 - -


推薦閱讀:

類似握筷子的正確姿勢這個類型的傳統,是如何制定下來的?
有哪些外國人覺得驚奇,而國人習以為常的行為或習慣?
民間習俗,上車餃子下車面的由來?
為什麼《琵琶行》中琵琶女要用鈿頭銀篦敲打?還把它擊碎了?
除夕夜要把家裡是亮的燈都開一晚上就差開浴霸了,為什麼除夕夜要這樣浪費電,你們那是不是也這樣?

TAG:文化 | 習俗 | 風俗 | 喪事 | 死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