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fi就聲音而言會有盡頭嗎?

設備播放的聲音只是對於原音的模擬,只會無限接近原聲,哪天要是真的和原音相似99.99999999...是不是這個行業就會到達一個發展的瓶頸?又或者說設備會對於音樂有二次的加工,賦予全新的聽感???


然而事實是:即便是尖端的參考級設備絕大部分時候因為失真、設備聲音個性等問題,造成不是無限趨近還原而是更接近二次加工。(當然參考級設備本身素質就是很好的,不能跟入門 中端產品之類的比)
原因之一當然也是有錄製的時候就已經丟失了大量信息,你再怎麼還原也還不是原來的東西。再者是現場的聲音不見得是好聽的,甚至很粗糙粗暴(如果你聽過演唱會現場並且對比演唱會錄音就知道為什麼了),音頻後期會大量的修音 調音以追求和諧 自然感,而播放設備的生產商也會按自己的理解一定程度上的調自己想要的風格,最終導致離還原的路子可是越走越遠,並不存在那種絕對還原的設備,即便是ada-8xr這種產品。

除非音頻設備和錄製播放方式有巨大的革命發生,以現在的趨勢來說,還原無望。


我這樣說吧,

人們玩音響,要追求的是"好聽"

而不是"還原"

說要還原的都是在騙自己....

還原性好的器材不一定好聽,

所以要清楚自己追求的到底是什麼

記住一件事,音樂才是目的,器材只是手段!


一首歌用不同設備播放的風格差距也不小。濾鏡,懂吧?


這問題,只要觀察這幾十年音響業界的發展方向,可知一二?從二十世紀前半頁,美國西電拉開Hi-Fi的序幕,到幾十年後眾多歐美品牌風起雲湧,許多標榜自己是Hi-Fi的高價音響品牌,其實走的並非是"高保真"(高還原度)之路?在其設計局限而催生各種還原度的欠缺,在主觀聽感上產生各種"味道"?

眾多發燒友反而是追逐自己喜歡的"口味"去選購,甚至還在系統中加入各種重"味道"的線材、濾波器、地盒、墊材等。就好比一鍋粥,因為還原度低的原因,食材就只有三兩件,當然算不上鮮味,然後今天換條線(放鹽),明天加個地盒(加糖)?幾十次加"調料"後,還能分辨原來粥里那"主角食材"是雞還是鴨嗎?

當下的民用發燒市場的亂局,令眾多廠家無需為提高還原度付出昂貴的研發費用,把外觀做成吸引眼球的,做好營銷,一樣可以紅紅火火?他們離題主所說的越來越遠,剩下那不多的有追求、有理想的民用廠家和大部分錄音室監聽品牌,可以進入以下的討論:

播放設備,終端的喇叭失真是整套系統中最大的,幾十年的努力,喇叭的失真未見明顯的改善?別提那與原音相似99.999999%?了(手動捂臉)

耳機的諧波失真比音箱低,但人能感受聲音的器官,不止耳朵,還有頭腔、胸腔、腹腔甚至皮膚,人的這些器官共同感受聲波的振動,形成現場感(耳機對比音箱,缺少了其他器官的參與而產生了另一種"失真")?錄音室除了耳機,也要用音箱監聽?以下用兩監聽音箱品牌去說明"還原度"的關鍵。當然,說還原度高不一定好聽的同學,應該不用往下看了?

還原度高的音箱不好聽,是音箱前端的功放、音源(CD機等)、碟,一項或多項不好聽,它們缺點被還原度高的音箱放大了。而還原度低、俗稱味精重的音箱,聽聽口水歌錄音還湊合,一放現場錄音的演唱會,立馬出醜,別提古典錄音了?從下面張國榮的一張《跨越97演唱會》簡單插兩句:

演唱會是張國榮在每個階段,積累的體現?演唱會比錄音室唱同一首歌,他往往有突破、驚喜、升華?但因為現場錄音有觀眾的背景聲、配器的豐富及龐大的空間感等元素,高訊息量使一些還原度低的音響,發出各種尖硬嘈雜之聲?

在一套高還原度系統里,又會是怎樣的聲音?放ONE面第五首《愛慕》,由開始的左右兩支吉它,借用《加州旅館》帶出引子,觀眾的陣陣喝彩聲伴著深沉的腳鼓在巨大空間里回蕩?歌聲一出,是用鉛華盡洗、雲淡風輕的心態重新演繹這首歌,這是人生歷練後的"愛慕"?結尾時在萬千歡呼聲中,停頓兩秒,吐出"心迷路"?我眼裡也不覺迷茫?

判斷一套音響系統還原度的高低,可以選現場錄音的古典、爵士、中樂、人聲等各類型公認錄音好的頭版碟二、三十張,能把每張都播"好聽",那就離"還原度高"不遠?扯遠了,上面說了音箱是整套系統中失真最大的,下面從喇叭的"失真"去說還原度:

1,喇叭單元中以低音(相對於中高音喇叭)的失真比較大

以真力一款有源音箱舉例。監聽有源音箱每隻喇叭有獨立的功放閉環直接控制,比起外置的功放經過分頻器去控制無源音箱,有源失真要低得多。大部分天價的無源音箱,是不會列出諧波失真的數據,從下面這1038B就可以看到低音的失真是主角,果然是"千金難買靚低頻",能盡量減少低音單元的失真,整個系統的總失真就會降低?

失真率在下圖黑框內:

有細心的看官已經留意到,上面這款真力15寸的低音單元,它的懸邊與很多喇叭有些不同,發燒界近年來懸邊流行又厚跨度又大(接近一寸)的設計,懸邊跨度大,是為了達到長衝程設計,那究竟長衝程好還是不好?於是引出下面的:

2,低音喇叭里長衝程的失真要比短衝程的失真要大(相同物料下)?小口徑長衝程能達到大口徑短衝程推動空氣的量,但迅變差。是以量換質的妥協?

可以從ADAM的旗艦超低音與次旗艦超低音,懸邊設計的差別,去了解一二:

先看旗艦SUB2100:

再看次旗艦SUB15:

同一品牌的高低價位的設計,明顯說明了懸邊的級數之分,窄跨度懸邊配短衝程低音單元的失真較低,低頻質量更好、更真?下次如果要選一款還原度高的音箱,先看低音單元的懸邊跨度,看到那些,象上面SUB15的那種一寸寬懸邊,就要小心了?

當然為了達到這設計,成本的投入也是伴隨的,看看SUB2100那個6寸音圈?評論區里有說,這"低音炮"與Hi-Fi不搭邊,貼張圖:

控制室里就有一個SUB2100?有複式兩層高大空間的大燒們,考慮一下把它加入系統吧?

真正低失真、質感好的低音是怎樣的?許多古典音樂現場錄音里,當那大鼓輕敲,雖然音量不大,但空氣已經振動毛孔和褲管輕輕搖動,胸腔泰然舒展(有壓迫感就可能是低頻迅變差),Bass每下撥弦,音調高低清晰可辨?

有源音箱失真低,它就成了發燒音響界的主流了嗎?恰恰相反,許多人錯誤的,把音箱與功放亂搭一起,失真大幅增加?還樂在其中,反正他就愛聽"味道"?很多高燒都是不差錢的主,差的是能分辨的耳朵,和理解的思維?

市場綁架了各音箱廠設計的方向,小口徑長衝程喇叭慢慢取代大口徑短衝程喇叭?由早期的數十瓦可以推動,到現在需要幾百瓦的大功率功放,價格上漲,失真也上漲,發燒友介意嗎??

金屬、陶瓷結構音盤?相對於早期的紙盆材料結構,失真是真的有降低嗎?這些在"發燒市場"很火的元素,為什麼監聽音箱很少用?

錄音師、專業領域的耳朵太靈、太明白、太理性?
大部分發燒友,太感性、太願意為故事埋單、太有想像力?

瓶頸?盡頭??不用擔心,
只要發燒友袋裡還有錢,還會前赴後繼的?


我從音樂人的角度告訴你,唱片從錄製出來的那一刻已經是大量的細節丟失了,離還原還差十萬八千里呢


hifi永遠不會是盡頭,就算設備有一天真的100%還原了聲音,但是現場的氣氛、氛圍,永遠還原不了。別的音樂種類不清楚,但是這種感覺在聽金屬的現場和古典的時候特別明顯。耳機、喇叭,永遠只能是一種性價比高的回放設備


hifi無止境


將來可能不用耳機和音響直接神經接入,腦放!


HiFi領域有唯美和唯真兩派,越是高級品牌,其個性越明顯,即便是純粹的監聽器材,聲音也有著不同的走向,音頻技術是不可能到頭的。


咱就不說設備了,對於大部分人來講,一些差別根本是聽不出來的→_→


瀉藥

現在的hifi設備都有題主說的這種加工,因為人還不知道如何完全達到原音重現。而表明沒有這種加工的要麼是專業監聽設備,要麼是低端hifi,要麼是在騙。

當然不僅是HiFi設備,連唱片工業也早就這麼幹了。hifi已脫離原旨,畢竟所謂的原音很多時候都是電子生成的啦。


沒有器材能完全還原


推薦閱讀:

TAG:耳機 | 音響 | Hi-Fi | 音箱 | 發燒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