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害者心態」是如何養成的?


先說一個面試的故事。


M先生經營著一家遊戲公司,有一天面試了一個運營崗位的女生,各方面條件都不錯,最後到了提問興趣愛好的程序,按道理到了這個地步也算是心裡認定這個人了,這時候女生慢條斯理的回答說,我最大的愛好就是養生,喜歡研究美容延緩衰老偏方,每天夜裡九點就要休息,所以我希望找一份不需要加班的工作,因為我下班要自己回去做營養餐了。


於是M先生就把女生送了出去,就再也沒有安排人力的同事聯繫過她。


一個星期後這個女生給M先生的公司官方郵箱發了很長一封郵件,大概意思就是希望能夠給她這個機會,如果是因為之前提出不願意加班的話,她願意妥協一下,M先生看到人力的同事轉發過來的郵件之後,禮貌的回復了這個女生,但是結果還是拒絕給這個女生這個機會。


事後我問M先生是為什麼,M先生說,公司需要一個運營崗位的人,在這場面試的對話中,即使這個女生各方面的的經驗都不錯,但是回歸到她的性格上來,一個在25歲還不到就開始集中精力於養生的人,那她心裡的節奏與狀態肯定是慢的,這種慢會造就她性格上的一種慢,但是運營崗位主要就是活躍氣氛的,所以我希望有其他更好的人選。

於是我繼續問,如果她性格上跟職場狀態上不一樣,比如說像我性格比較慢熱,但是在工作環境里就會切換成熱火朝天的角色,這樣就下定論會不會對她不大公平呢?


M先生回答,找工作本來就沒有什麼公平可言的,而且這個女生的郵件里還告訴他另外一些話,大概意思就是女生從小父母就離婚了,因為父母是老少配,母親的年紀要比父親大,所以從小到大在她的意識里,她都覺得是因為父親嫌棄母親不夠年輕貌美,所以拋棄了她們母女,以至於女生在如今心裡念想的事情就是害怕老去。


M先生補充了一句,你說聽到這個故事後,我又怎麼還敢招她進來公司呢?


聽完這一番話我很是感慨,一是覺得這個女生太過於掏心掏肺把自己的私隱告訴了一個陌生人,更何況是找工作這件事,更沒有必要拿出來作為獲取一份工作機會的籌碼,因為但凡有一點經驗的人都知道,職場是個講情更是講理的地方,以一份工作能夠提供給我們的薪水及成長收穫而言,萬萬還沒有到要把自己的家庭故事往事經歷拿出來交換的程度。


第二點讓我覺得感慨的是,我身邊很多這樣因為原生家庭因素而造就的「受害者」,於是因為這樣的成長環境造就了他們對這個世界的看法也是自認為自己是被逼的。


我有個關係還算不錯的小學同學,雖然後面因為讀書工作分開很久,但是也會經常聯繫,從小到大她就是一個很膽戰心驚的女孩,班上有任何同學欺負她也不敢反抗,因為每次回到家裡她告訴自己的母親說在學校受欺負了,母親的第一反應就是,肯定是你做錯事情在先,然後母親會接著嘮叨,我們是小戶人家的孩子,不要輕易跟別人起衝突,安安全全把日子過好就可以了。


於是時間久了,這個女同學就再也沒有跟母親抱怨過受欺負的事情了。


大專畢業之後,女同學還沒工作多長時間就結婚了,於是在家當全職太太,她的原話就是「我自己的童年得到的愛太少了,所以我不希望我的孩子也變成這樣另一個可憐的我。」於是後來的日子我會偶爾陪她聊天來消遣她的寂寞。


有一天她在微信上告訴我,說自己孩子的性格越來越暴躁了,怎麼管教也不聽,因為這樣她的先生也很是生氣,認為她全職在家都沒有把孩子給帶好,也是因為這樣,婆婆也開始提出要把孩子接回老家去,不再讓她照顧孩子了。


一般遇上這種家長里短的事情,我是不敢也不會輕易開口給建議的,我還沒有結婚但是我的哥哥有家庭有孩子也跟我的爸媽住在一起,我身邊也有關係好的同事偶爾跟我抱怨一下家裡的各種矛盾,所以我知道每個家庭都有難念的經。

我沒有馬上給出答案,只是慢慢聽著女同學一點點的打字過來,看看能不能梳理出一點邏輯來,果然,在一個小時的滿屏的文字之後,我發現了一個最大的問題,就是她跟先生以及婆婆對於孩子教育態度的不同。


比如說孩子在公園裡跟其他的小朋友玩耍,大人們就會在旁邊聊天,每當女同學的孩子跑過來告訴媽媽,說被別人推倒了或者搶東西了,女同學總是第一時間安慰自己的孩子,說寶寶這不是你的錯,你沒有做錯事情,媽媽會幫你討回公道的……這樣一來時間久了,女同學孩子的性格越來越蠻狠,對身邊的孩子的舉動也越來越放肆。


我小心翼翼的詢問這個女同學,孩子每次被人欺負了你都喊著要給他討回公道,你的邏輯是什麼呢?


女同學告訴我,一是覺得自己作為一個母親,要表現出是孩子的大樹是靠山的角色,這樣孩子知道我是永遠會在背後保護他的;二是每次說討回公道是想給他灌輸一種理念,就是這個世界還是有正義在的,不希望他這麼小就對這個世界失望了;第三點就是因為我小時候一直沒有得到過我母親的肯定,所以我發誓我一定不會對我的孩子這樣,我要時時刻刻都保護著他。


我再小心翼翼的說了一句,可是,我說的是可是,你不覺得有一句話叫物極必反嗎?


女同學發來一個很震驚的表情,然後回復說,你的意思是我不會管教孩子咯?


這一刻我覺得氣場不對了,於是回復說或許因為我還沒有結婚生子,我還沒有經驗也沒有資格跟你探討養育孩子的事情,所以可能有些地方說的不對,希望你能諒解。


在火藥爆發可能造就的友盡以前,我轉移話題並且趕緊結束了這場對話。


過了很長一段時間,女同學有天半夜裡給我微信,告訴我說她的先生堅決把孩子帶回老家,交給婆婆去帶孩子了,還有就是她的先生也很長時間不願意跟她說話了,她說感覺生活要走到盡頭了。


我爬起來開始陪她說話,從小時候說起,女同學告訴我小時候被班上同學欺負的情節,有很多場景我都歷歷在目,如今我們長大了,那些欺負過她的同學估計都不記得她這個人了,但是這些記憶卻是給她留下了很深的傷痕,這種傷痕更多的是來自於她母親一直以來對她的不理解不認可。

女同學告訴我,在後來的日子裡她也試著去理解自己的母親,因為家境不好,母親工作辛苦,父親很早因為生病就離世了,母親一個人兢兢業業小心翼翼的把她養大,盡量讓日子不要出太多的是非,她知道自己的母親不容易,所以她也不會恨自己的母親。


但是女同學又告訴我,她已經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中成長起來了,她一直很缺愛,所以她希望給自己的孩子全部的愛,難道這樣也有錯么?


我不敢告訴她的是,任何一個家庭的結合不光只是兩個人的外在跟性格的磨合,更多的是兩個家庭的價值觀的磨合,女同學的先生是深圳本地長大的,從小到大家庭環境也算和諧開心,也是因為這樣她很是羨慕先生的成長環境,所以希望能夠讓自己的孩子在這樣好的條件下成長。


可是女同學沒有明白的是,她作為每天二十四小時陪著孩子的人,很多時候她的性格跟價值觀部分會無形中影響了孩子,那些她以為自己所沒有得到過的愛護,現在要加倍給自己的孩子,這對孩子而言不也是一種過度的保護,跟以自我為中心的意識灌輸嗎?


就好比我們有些父母小時候很窮,後來變好了就一個勁的要把最好的一切都給自己的孩子,美其名曰這是愛,但是這種愛其實只是一種物質上的的補償,但是精神意義上的傳承一點都沒有,而且對於孩子而言他們根本沒有被補償的概念,因為一出生他們的世界就是大人們給予的世界,他們又怎麼會知道因為我的父母以前過的很窮,所以我現在吃好喝好就是應該的呢?


我給女同學提了建議,一是就讓先生安排把孩子接回去給婆婆帶一段時間,這些年自己也辛苦過來了,就當給自己放一個假吧;二是我讓女同學也回自己的老家一趟,看看自己的母親,讓她跟自己的母親攤開來聊一聊,畢竟她現在已經是個身心健全的大人了,不會一味的聽取母親以前的那種灌輸了。


女同學聽了我的話,回老家待了一個月,陪母親買菜做飯,去小時候的學校跟那些老房子看看,也給鄰居買了好多禮物,叮囑他們能多多照顧自己的母親。


然後女同學回到深圳找我吃飯了,告訴我有天夜裡她跟母親睡在一起,母親突然跟她道歉,說小時候從來沒有愛護過她,總是把所有的責任推在她身上而不會去責怪其他家的小孩,母親告訴她,撫養她很是艱難,「也是第一次做媽媽,不懂得怎麼開導自己的孩子……希望你能原諒我這個不合格的媽媽吧!」


女同學告訴我,那一夜她什麼也沒說,就是任憑眼淚在枕頭上流過,然後不停的拿被單擦眼淚,「那一夜過後,我覺得我跟我自己的母親釋懷了,我也放過我自己了。」


如今的日子裡,女同學開了一家花店,每天打理著各種自己喜歡的花,遇上那些給女朋友買花的男生,她總是不忘叮囑一句,「有時間記得給爸媽彙報一下你的戀愛情況啊,他們也很孤單,希望你能陪他們聊聊天的啦!」

後來漸漸的,婆婆也把孩子帶回了深圳,女同學就跟婆婆兩個人輪流照顧孩子,但是盡量不會跟孩子全天待在一起,她會創造機會讓孩子接收一下自己先生那邊家人的關照跟相處。


有天女同學找我吃飯,說要謝謝我幫她開導了這個難題,我說跟我沒有任何關係,最重要的是你聽進去我的建議而且去實踐了,而且這個度把握的很好,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你也算是拯救了你自己,順便拯救了你的家庭而已。


聚餐過後我們各自回家,我看到女同學朋友圈裡發了一條狀態:我曾是個受害者,也是個施害者,還好我告別了那樣的我。


這一次我可以確定,這個女同學終於把這個家庭矛盾的根本邏輯理解了。


這樣的例子,我身邊的人還有很多,從工作到戀愛,我的朋友給我的大部分反饋就是,因為我跟TA的條件不一樣的,我家跟TA家的環境不一樣,所以我覺的跟我的同事或者是伴侶有時候溝通起來很難……


這些現象談及背後,都會回歸到原生家庭的本質。


我們一生中有兩個家,一個是我們從小長大的家,有爸爸媽媽,也許還有兄弟姐妹;另一個是我們長大以後,自己結婚成家的那個家;我們把第一個家叫做原生家庭。


因為我們來自不同的家庭,所以我們對事情的要求也有不同的規則,比如一對新婚夫妻,妻子堅持牙膏要從底部開始擠,丈夫卻從中間一捏,就把牙膏擠出來了,妻子會說牙膏本來就該從底部擠,丈夫會說「你的本來和我的本來,本來就不一樣。」


那些我聽過的夫妻不和的故事裡,大部分聽起來都是芝麻粒的小事,快遞的包裝應該慢慢用剪刀劃一個口還是直接上手猛地撕裂開來,晒衣服的時候是對摺還是直接用衣架掛著,家裡的鞋架要一雙雙擺放整齊還是堆著放就好,一家人吃飯喜歡說話熱熱鬧鬧還是食不言寢不語的原則……這些看似不是問題的背後都是一個人的價值觀對這個生活的反射,那些說「我們很相愛,但是就是過不下去了」的話我以前覺得就是扯淡,但是我現在卻越發相信了。


我不是個喜歡當心理醫生的人,只是我身邊的朋友願意跟我吐露這些心事的時候,我覺得這也是對我的一種信任,一開始我很難梳理這些情緒,因為他們給我的都是負能量的信息,但是在這個過程中我發現其實這也是對我自己的一種思考。

我開始明白,一個人要學習為自己的心裡情緒負責,那些一直把原生家庭當做不肯成長不願意改變自己的借口,很多時候都是會惡性循環的。


在我的職場工作里,有同事經常跟我說,「我這個人說話比較直,你不要介意啊……」每次開會起衝突的時候大家各不順眼,我都會自己安慰說大家都是對事不對人,沒關係的,這就是職場本身。


在我身邊的認識的一些朋友中,也會有人跟我抱怨昨天去相親的那個男人就是個極品,吃飯的時候小氣得要死居然提出要AA,這樣的人我打死也不要。


其實我沒有告訴她,我跟我男朋友的第一次約會吃飯就是AA制,回到宿舍的時候我身邊的姐妹都說這個人小氣,但是我後來才知道,男朋友的媽媽是老師,從小就告訴他要尊重女孩子,所以事後他告訴我他本來是想付錢的,但是又怕我覺得他太男子主義了。


你看看,就吃這麼一頓飯,大家彼此的心裡情緒就各種揣摩跟添油加醋的旁白了,就更別說涉及到大的事項上比如說選擇一個行業一份工作,或者找一個可以結婚的人組成家庭變成親人而不是單純的戀愛而已了。


生而為人,我們的命運里總是會遇上不同的挫折與難處,如果說青春期以前的我們沒有辦法改變自己因為出身而造就的性格,那麼當我們成人以後就應該有責任為自己的性格負責,與其一直叨嘮著自己是個不被愛不幸福的受害者,不如換一個角度嘗試著去改變什麼。


要知道很多時候,我們覺得受害者心理的結果是對別人造成傷害,其實殊不知最大的受害者是我們自己,帶著受害者心理,你總覺得這個世界是欠你的,但是很多時候是我們自己沒有繞過彎來。


美國有一句諺語,When life gives you lemons,make lemonade。


如果生活給了你一顆酸檸檬,那就榨杯檸檬汁吧!


我不能保證這個邏輯的建議有用,但是我能明白的一件事情是,過去原生家庭的事情我沒有辦法也不需要去負責,但是從現在開始,我所做的每一個選擇,都要為自己負責,傳承是一個很神聖的事情,但是前提是你願意把自己過好了,否則之於你的父母,之於你的後代,之於你身邊的人,他們都是跟著你的原則心態而成為更好的人,或者是更糟糕的人。

嗯,一念之間,不過如此。


人性使然,很多都和人的進化心理有關

1,人都不喜歡承擔責任
面對未知做選擇,面對逆境找出路,在遠古時代相當於在面臨生存與否的選擇,進化到今天,儘管現在的選擇成本和逆境中找出路的成本降低了很多,但是人的第一反應並非是理性判斷,而是自然的進入生死抉擇的恐懼情緒里,選擇逃避,肯定比負責輕鬆,不用面對死亡恐懼了。—— 那就把責任推給世界,推給別人好了。

2,人害怕錯誤
這一點和前面差不多,在遠古人犯錯,常常就是死亡,進化的結果,只要不犯錯,就死不了,所以錯誤和死亡恐懼也是連接在一起的。於是會發現,人們喜歡自己是對的,特別是本來就沒有安全感的人,更會把對這個帶來安全感的行為,發揮的淋漓盡致。做受害者,可以讓自己是對的別人是錯的。

3,人希望被別人關注,關心,進而獲得存在感
這一點依舊和死亡恐懼有關,生命是需要感受到自己存在,才覺得安全的。受害者的角色恰恰很有這個作用,作為社會動物,人都有同情心,有幫助和關心受害者的傾向。但這種傾向是消耗性的,因為所有人的付出都希望看到反饋,人們為受害者的付出,就是希望受害者恢復,但顯然,受害者心態的人,他們所需的關懷是無底洞,這是個負向循環:受害者偶然的受害姿態,收穫了一些很棒的東西(被關心),但是一段時間後,這個關心開始消失,而受害者會認為自己因此受害加重,於是繼續和加重自己的受害姿態,會有其他人遇到,表達關心,再次驗證受害者姿態的好處,長此以往,受害者心態就會變成條件反射。

會發現,有幾類人群會明顯有這樣的特徵:
1,中學,這時候的孩子正在完善自我意識,他們會傾向用分隔世界和自己的方式,感受自己的存在,會傾向非黑即白,當遇到很多事情無法解決,他們就會進入受害者心態,實際上是在想辦法保護自己。

2,中年女性,這個年齡,子女開始不再需要他們,事業上也沒啥追求,所以沒法從事業上獲取存在感,丈夫那邊平淡如水,這個時期存在感,被關心,都會比早些年齡少很多,於是受害者心態很容易在這個階段出現。


表現:自怨自艾,消極逃避,同情可憐自己。希望得到別人的同情和問題自動解決,或者破罐子破摔,無疾而終。
根源:父母包辦式溺愛,溫室里的花。某方面的無能,想得到又得不到,並且怯於找方法去解決問題。
結果:什麼問題也解決不了,繼續陷入受害者心態的惡性循環。
解決辦法:認知。不要同情弱者,特別是作為弱者的自己。→自律,讓自己行動起來。復盤,多歸納、總結,讓自己從一點點的正確走上一種自信的狀態,並且把這種狀態的心路歷程教會更多人,感染更多具有受害者心態的人。
男人想改變,任何時候都不完;學,學,一點一點地學。

說說我堂弟,一個重度「受害者心態」的大男孩的養成,溺愛的家庭教育。
進步之痛

一些事物,比如煙癮被認為是不好的,而溺愛子女則往往被視為有愛心的表現,究其本質是一樣的——父母控制不住自己的任性和本能,是弱者的表現,所謂弱者就是最無自律能力的人,不知自律地溺愛子女和做個窮人一樣誰都會。被溺愛長大的孩子最典型的特質就是自私天真任性,這樣的男孩離開家庭去迎接更為廣闊的社會時,必然面臨心靈的陣痛。他第一次開始真正學會獨立,開始獨自去尋找自己的目的,去謀劃,去踐行,去復盤,開端往往無比困難,會挫敗,甚至頭破血流,畢竟這是劇烈的進步之痛,因為這是他之前從未遇到過的,以前的那個依靠給他養成了依賴習慣,只要一哭二鬧就能實現他的基本需求:有吃的有喝的有玩的,而現在他不得不自己學會狩獵去適應社會叢林,因為當他從父母的懷抱走向社會的懷抱後他發現一哭二鬧甚至三上吊之後社會既不會給他權也不會給他錢。萬物都隨時光流逝,曾經的依靠會成為過去,他必須丟掉玻璃心、受害者心態、沉鬱的習性,學會自己去思考,去決策,去主宰自己的生命,還是因為他不得不如此,想退縮,門兒都沒有,社會會狠狠虐他。其實,要想縮短這個過程,降低代價,正確的家教就應該儘早培養孩子的獨立性,而培養不是一句空話,父母的以身作則是第一位的。嚴格才是真正的大愛,自律是父母必須的修鍊,以身作則是最好的家教。龍生龍,老鼠的兒子會打洞。老鼠的兒子之所以無法翻身就是因為無法完成這種反叛與獨立的轉變與建構。所以,人生看似有無限可能,實則一切早已註定(怪罪無知的父母)。除非有非常際遇,所以我們欽佩那些能於困局中閃現出無限人性光輝的人傑,他們提供了另一種可能。


「啊,無所謂了,反正你們也說弱者不值得同情,爛就爛吧,世界不是很殘酷,所以不會管我么?因此做什麼事情都是任性,為所欲為的我,真是無可救藥呢。所以,也不會有更慘的姿態了,率性而為,不管別人的感受,自己開心就好。」

這種想法偶爾也會出現在腦中。不過卻完全沒有對自己的同情,反而覺得自己已經天生就錯了,再錯一點也無妨,嘗試著把所有錯誤都攬上身,完全忽視其他客觀條件,全都怪在天生不足上變種逃避的想法,大概也是一種「受害者心理吧。

成功和失敗全都不在乎,這種破罐破摔不在乎的心理,大概是很容易出現在生理天生有缺陷的人身上的。因為意識到生命苦短,所以成功和失敗不過是過眼煙雲,產生了對人生的幻滅感,因此完全沒有動力前進甚至自艾自怨也是有可能的。

解決辦法(雖然我現在也不多不少有這種問題):

◆明確自己的優缺點:
○我的優點:專註、堅持,能夠勝任繁複的整理工作,獨自一人工作更有效率
○我的缺點:不善於交際、不能夠長時間站立,缺少團隊合作精神
適合我的職業(團隊位置):會計,編程類,圖書管理員,ect.

◆制定一個世俗理想和「理想」理想(已經工作的人士,可替換成最低工作目標和理想工作目標)
○我的世俗理想:能夠獨立生活,照顧自己20歲後,找到一份可以維持房租水電又不太占時間的文職兼職。
○我的「理想」理想:成為一個自由職業者(寫作、midi編曲,ect.)

◆想要達到這些條件,我必須:
○omputer Science/Mathematics成績必須達到A
○學習基礎的Music Theory
○提高English的水平,出ESL
○GPA平均達到3.6以上(現在是3.5)
○……

那麼現在就有動力了,然後就著手制定一個Schedule吧。畢竟,想要妥善改變心理狀況,還是要從規律作息開始。因為什麼都不是,所以更要放手一搏,自己爛不是折磨自己的理由,更不是折磨別人的理由,共勉。


受害者心理很大程度上受原生家庭或者童年陰影比較大。年幼缺失的被愛和被關注導致在成年之後會有「不配得」,「不值得被愛」的消極方式。受害者心理的人通常會有,「看,我就是這麼苦命」的心理...尋求逃避把責任和義務推卸給他人沒有給到足夠的關注和愛。具體可以看看《遇見未知的自己》,其實外面沒有別人,只有自己。一味的受害者心理會不斷地索取受害事件來佐證自己是「受害者」,證明自己的命苦,而忽略及無視自己主觀。


弗洛伊德對受虐狂有如下解釋:假如人生活在一種無力改變的痛苦之中,就會轉而愛上這種痛苦,把它視為一種快樂,以便自己好過一些。把痛苦視為一種樂趣的便可稱為受虐狂。
受害者心裡可以理解為類似的東西。某種程度上,這是受害者精神上的一種自我保護。把實際受到的傷害作為世界對自己的虧欠記下來,以得到一種合理的平衡感。


看了下回答,發現自己一直以來應該算是有這種心態的,但是之前極少接觸到這個詞語也就沒有意識到。

其實很大原因還是來自於家庭,畢竟家庭對一個人的影響是最大的。

原生家庭一團糟,遭受過家庭暴力,爸爸出軌拋棄我跟媽媽以後,爸爸那邊的親戚翻臉不認人在外面詆毀我跟我媽媽等等。

說實話到現在還有恨,對爸爸以及爸爸那邊人的恨。

達達令的那個朋友的實例,我覺得我跟那個女生挺像的,如果我不去做出改變的話那應該也會是用力過猛的那種吧。

希望自己以後有了自己的家庭以後可以給未來的小孩兒正確的愛的方式與表達。

以前是單親家庭,後來是重組家庭,一直以來我的性格外在表現為活潑開朗,別人在不了解我複雜的家庭情況時根本猜不出我是單親是重組,會評價我樂觀諸如此類。

但是其實從小學家庭變動開始,我都會自己躲起來哭,然後,一直到今天都是,一有不開心的就會自己偷偷地難受或者哭,這期間不斷地回想從小到大家裡所有發生的不好的事情以及自己經歷過的所有事情,整個人都會變得很消沉。

就像在其他答案里提及的,自怨自艾,消極逃避等等,經常有的想法就是「我不配被喜歡不配過得好」等等。

小時候以為家裡發生的那些事情對自己毫無影響,周圍人也是這麼覺得,但是越長大越能意識到以前的事情對自己的影響其實很大。

由於這種經歷,導致我自己在面對不好的事情難受的事情的時候,就會憋在心裡不跟任何人說自己承受痛苦,並且經常會寫一些特別消極悲觀的東西。

會懷疑所有的愛,打心眼裡不會特別信任別人,但是同時又極度輕信別人。悲觀起來會覺得為什麼生活這麼不公平,自己為什麼這麼慘,所有人都會離開我怎樣怎樣的。

說實話,我以前連媽媽有時候都會埋怨,當然是在心裡,覺得還不如不要生下我。但是現在長大了,也知道了她的辛苦她的愛,雖然她對我愛的方式看起來沒那麼對,但是竭盡所能讓我過上現在的生活,真的對她只有感恩與愛了。


其實自己挺討厭自己這樣的,已經努力去改變了,有時候懷疑自己是不是輕度抑鬱,但願可以真正改變吧(?′?`?)。


匿名吧,答得挺亂的,希望在這個問題下面可以找到一些自我改變的方法(?′?`?)。


「如果錯都是別人的,我就可以不責備自己了吧。」


被欺負多了


說一個故事,以前公司有一位女同事,起初我跟她玩的很好,她是文案,我是策劃,自然有接觸,打交道。

而她就有嚴重的受害者情節。
案例1
我是個享樂主義的人,吃的好,住的還行,花錢大手大腳,個人習慣而已,於是,在我和她關係越來越近一層時,我發現只要我去找她,她就會說我好餓啊,你有沒有吃的?後面延伸到我沒有吃早飯,我沒有吃午飯?……

起初,我會由於好心給她買吃的,送她吃的,後面就越想越不對勁了。她覺得我給她吃的她理所應當,因為我過的比她好,比她開心,我還有男票……我有點無語了。

再後來,我們一起做項目,她幾次得罪客戶,發布了不該發布的東西,我要求她刪掉重發,她用扣工資理由來打發我,說自己很窮,說自己不快樂,吃的差,住的差,說自己是單親,說自己來自農村……

其實,我最深的感受就是無奈。

我和她一樣工資,大家一樣活法,一樣在他鄉,一起住著租的小房子,一樣單親,但我一直樂觀積極,她卻一直用受害者身份綁架別人道德觀,讓別人可憐她。

這個故事的後來當然是絕交。古人有云: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我想這類人大概不討厭這樣的心態,反而一次又一次通過跟別人講述自己不幸獲得同情獲得關愛。

所以,遇見這類人得遠離。


考慮了很久還是將昨晚的大部分刪除,對看過並期待的人說聲抱歉,因為覺得與主題無關,或者聯繫不夠緊密吧,也許有一天,有一個好問題出現,我會再來講訴那個相識七年,暗戀五年的故事。但是我們沒有美好的結局,亦沒有情深意切的祝福。我無法原諒他做過的一切,他仍舊因為我的隻言片語就開始攻擊,不是沒有遺憾,可現實不是我愛的小說,人心也不是光靠想像就可以扭轉,如果可以,我希望我們都沒有出現在對方的生命里。
—————————————————深夜看到好問題又想答啦哈哈
我曾經就是一個受害者心態較強的人,現在正在努力走出來。因此我只能片面的給出我自己成長過程中造成受害者心態的事情,供大家參考。
我經常有以下表現。
我和男友假期里各回各家,碰到不順心的事情,我會給他打電話吐槽,但是經常有意無意地將事情的錯誤歪曲到對方身上。可能事件本身無對錯,但是我在心理上十分渴望別人的支持,我會歪曲細節部分。
在面對一件事情,如果我憎惡一個人,我會向第三個人說他的壞話,並且扭曲細節以達到讓別人認同的目的。
我會和不太熟悉的人坦誠自己的經歷,包括父母偏愛幼弟,父親出軌,情感經歷等等不一而足。現在已經改了很多,但是我說這些經歷的時候,我想要的其實是聽者對我說一句這些年你太苦了之類。
我很抱歉我曾經是個令人討厭的人,但是我從來沒有拿我的經歷,拿我的弱者身份向聽者要求什麼東西,我想從他們身上得到的,是情感關懷和支持。
所以我從來不敢回望過去,現在想想也算命運對我的懲罰,我接受懲罰,並希望明天過的更好,希望我自己有嶄新的人生,為了這一點,我願意付出一切代價。
我的受害者心態的養成回顧來自童年時期。以下都是我自己的整理,我沒有系統學過心理學,片面給出自己的觀點,請大家選取對自己有用的部分吧
我父親在我小的時候是一個崇尚暴力教育的人,但他在我上了初中之後是個崇尚道理教育的人,挺奇怪的。
我爸會怎麼暴力呢?比如小時候,因為他打了我,我哭了,他就接著狠狠打,邊打邊說,不許哭!小孩都會因為家長說不許哭反而哭的更上勁。我爸就會打,踹,很快我就會因為這種暴力嚇到,不敢再哭了。有一次我們家裡來了客人,我當時好像是六七歲的樣子,忘了因為什麼原因耍脾氣不肯吃飯,我爸叫我吃飯,我不肯吃,他就開始揍我,揍到我肯吃飯為止。
我媽不太會溝通,我不理解她,她也不理解我。小時候,我還不太懂事的時候,學校里有自願買一些東西的活動,願意買的話第二天交錢,回去問我媽的時候,我媽就會問我,買這個東西的人多嗎?多就買,不多就算了。初中她是我的政治老師,學習狀態什麼的了如指掌,她認為當課代表就是耽誤學習,「臭精神」,總會說,你們班別人都不這樣,就你…如何如何。我小時候和爸爸媽媽一起去一個叔叔家裡玩,叔叔的兒子和我在一個班,我們玩的很開心。走的時候,阿姨說下次再來一起玩啊,好不好?我當時覺得自己得到了鼓勵和邀請,後來向媽媽提出,我想去找那個小孩玩,我媽說,你找人家幹什麼?人家那麼說就是客套,你去了不是讓人家膩歪嗎?類似的還有很多,所以我現在特別在意別人的看法。
由於父母的教育,早些年,犯錯的時候,我會非常非常非常害怕承認是我做的,儘管再也沒有打罵,但我想這些已經滲入我的潛意識中了,現在好了很多,我能承認我所有的錯誤,做一個有擔當的人,但是在承認錯誤前,我的心裡就好像萬蟻啃食。不是猶豫要不要承認錯誤,而是非常擔心承認了之後有什麼樣的處罰,別人會怎麼看我,所以我害怕犯錯,這也導致了別人說的一個小小要求,可能對他來說我滿不滿足無所謂,但是就算我沒有時間,沒有精力,也會掙扎著去滿足,根本沒想過拒絕,因為在我生活的前二十年,我沒有拒絕的權利,接受變成本能。
所以說,我的受害者心態是基於暴力教育,也來源於習慣以別人的看法作為自己行為主導的母親。我現在也會有歪曲事情細節的行為,其實不歪曲事實,也不一定是我做錯了,但是我會非常希望聽眾無條件站到我這一邊,聲援我,因為不支持我,對我來說,在潛意識裡,是打罵和諷刺。
在高中,我意識到父母的教育是有問題的,我一直在努力的改變自己,從一開始沒有朋友,到現在有了幾個真心的朋友和閨蜜。但是這仍然是我生活中揮之不去的陰影,我做事的時候沒有主見,喜歡讓別人給我做決定,我對和我無關的事情毫不關心,即使空調溫度太低,導致吃的米飯又涼又硬,我不敢說一句把空調溫度調高一點,等等。
大概就是這麼多吧,希望對你們有參考和幫助。我以我的人格保證我這次沒有歪曲任何事實,所有的一切均為真實。我對自己很抱歉,我曾經這麼令人討厭,但我也對自己很感激,是我自己親手把自己從泥潭拽了出來,學會感恩和成長,沒有成為我母親和我父親的翻版或者結合體。
希望看到這個故事的父母,或者將為父母的讀者,請你們認真對待你們的孩子,我們不是為了平息周圍人的議論而必須生下的孩子,我們應該是你們愛的結晶,愛的催化劑。


答主中學時代的時候也算得上有這種心態吧
有點像達達令那個答案的第一個女生
也是因為原生家庭的問題
小學時候還無意識 事情過去了以後開始陣痛
是覺得一切都不應該這樣
會覺得啊我和你們那些有爸疼的人不一樣
會覺得自己運氣是不好
會覺得自己確實是有很大的心理缺陷的
會覺得自己這樣碰到挫折也該 不是我錯
和關係很好的人會有此類抱怨
而且是一到關係很好就喜歡把這一切都掏出來給你看 掏得完完全全的
現在想起來真是可怕啊= =
然後現在變成另一種樣子了 什麼都不會說 就怕看起來祥林嫂博取同情裝可憐
看到別人這樣就無比反感
變成一種看似缺少同情心的性格
看見這樣的人就覺得 收斂點吧
這世界不聽故事
找借口的樣子 真的是非常討厭呢
在剛拋棄這種心理以後
作為旁觀者深刻領教到了這種樣子有多可怕
絕對是阻礙人向上發展一大殺手啊= =

我有個室友。
沒考上夢寐以求的服裝設計
到了我所在的系
其實並不是考不上 她考上了
然而填志願的時候覺得要保險
全家人想都沒想就填了這個專業
然後她就開始了她的抱怨之路= =
大概念了半個學期以上
然後最後總會以
這一切就是個錯 來美院就是個錯 結束
平時大家關係不錯 相安無事
但是我已經很煩了
因為看起來都沒什麼
她自己也覺得沒什麼
可是長期開口負能量起來還真挺可怕的
想想沒考上自己很想去的也確實難受
我問了問自己是不是太敏感了 容易看不慣別人
長期以來另外兩個室友也沒有什麼反應
於是日子就繼續下去
然後那個室友把希望寄託到了:大二分流到某某專業
過了不久 又知道這個專業不在我們系招人 這個方法行不通
於是又抱怨了半個學期
結尾還是「來美院就是個錯」
然後她又開始了連環抱怨學不到東西
老師很水
同學都是令人無語的死宅
沒有人追她
性格好的人長得不行
長得行的人性格不好
...當時我沒忍住回了一句
為什麼性格好長得好的人要找你?
不過她也沒鳥我繼續講她的
後來我們幾個就不想打斷了
聽習慣了
想想自己專業老去不到喜歡的也的確蠻慘的
然後我和她說你可以多去圖書館看看
做很多事都可以和服裝有關係
圖書館有時裝插畫 學遊戲設計角色也可以用上服裝這方面的愛好
不行就自己學 以後日子還長有的是機會
我寢室剩下的人也不知道安慰她幾個晚上了。
然並卵。
她連門都不會出。
會坐在椅子上看韓國的影視。
下樓買個吃的都是叫室友順手
然後每次都說別人回來得太晚。
然後繼續說這個美院簡直沒有像樣的人
沒有靠譜的異性
什麼都學不到
來美院就是個錯。
到了下學期 她終於有能實現的目標了
想去學攝影
想做一個時尚攝影師。
看她很高興的樣子也有點欣慰。
但我覺得她還是比較天真吧
並不知道這行有多辛苦
後悔了再念三年怎麼辦
因為她事實上是個對於攝影的一切都沒啥接觸 單反都不會用的人= =
現在想想去就去吧關我啥事
那時我幫她問了兩個做攝影的朋友
把他們說的都告訴她
結果她很激烈地說 這兩個人是美院畢業的嗎 他們有水平嗎 拍照片有眼光嗎
我心一下子冷了
覺得以後看你作死也不想說了
她還是一樣。
說什麼都不會變的。
老師有問題。同學有問題。
沒有人能讓人好好說話。
這個學校爛得要死,什麼都學不到。
老師什麼都不教你。

後來另一個室友說
你能不能別說來美院就是個錯了。
她就激動起來
我說什麼了?我不過念兩句刺激到你了?我說什麼了?
.......

算了吧。
期末的時候有一天就她不在,
剩下三個人總結了一下:
也就一個自認為是大師其實一般得可以,什麼都不願意學去爭取就會念念念的人。隨她便吧沒救了。

然後期末複習的時候也能每晚聽到她打電話和媽媽念
我不能做動畫啊 我們班的人動畫都做得太好了你讓我怎麼辦 顯得我很爛
我根本畫不來 叫我做插畫就是叫我死
你說我能怎麼辦呢我根本沒得選
你說能怎麼辦,這學校啥專業都不行
學攝影還能到處旅遊,那些學遊戲的一輩子都完了(哈哈哈哈這句話戳到我了哈哈哈哈哈哈哈哈你到處旅遊去吧)
久而久之我已經學會當笑話聽聽了
她去參加了歌手賽以後
又會開始質問:為什麼我不能開始我的音樂夢想呢 那些人追求夢想的樣子多好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因為這事造成的陰影我決定以後盡量少在宿舍 就這樣 被別人的抱怨洗腦真是太糟心了

我覺得形成受害者心態
可能是因為以前的生活經歷中有什麼事情確實產生了創傷也成為接下來一切發生的理由。
或者就是從小找借口 掩飾自己的無能習慣了 沒有人告訴他這樣不對 家裡人默許了他這樣的找借口 就像有的小孩會在考不好的時候一直說好學生採取非常手段老師亂改卷子老師對我不公平這回卷子題目很奇怪......唯獨不會承認自己是不行。但很多家長也不覺得找借口是什麼事也不會去阻止,慢慢就成習慣了。
受害者心態的人一般還有堅不可摧的心牆。因為怕失敗,因為不想被戳穿不想改變自己的觀念,也就是自己沒有錯錯的都是世界。所以我覺得除非是自己意識到錯了不然這種人是真沒救,勸告也聽不進去那種。這麼想一輩子也差不多是這樣了。


先說例子吧,我身邊的一個朋友A就有這樣的受害者心理。

A在和人發生矛盾的時候總會以一種弱小者姿態在空間或者向其他人訴說自己很委屈,不了解實情的人看到她主觀說出來的話會同情、安慰她(同情關心弱者算是人的一個本性吧)。在這個過程中A總是在把矛盾的發生歸因於外界他人,以自我為中心的表現。

在她身上體現出來的受害者心理者的特徵就是,敏感以自己為中心,情緒多變,極力地在強調自己的存在感。

透過她的一些經歷和家庭背景或許就能夠理解她還有這種心理的形成原因。

A的父母從小到大就很重男輕女在她成長的歷程中中,她的父母扮演的角色就是給她吃喝住以及基本的教育,缺乏對她的一個親情這個層面的交流,在她和家人為數不多的電話中總是吵架的口氣,你根本不會想到電話那頭是她的父母。現在在大學她基本上都是靠自己,很要強,但同時很缺乏安全感和愛。到這裡也就不難理解她的那種受害者心理和求存在感的行為。(這種心態其實有點病態了但很可憐)

所以要想了解一個人的受害者心理怎麼來的,嘗試透過ta的過去或許可以找到答案。


有五種,1種是之前虧欠了別人所以想做點什麼事去擬補2吃虧了但找不到報復的主體3吃虧了但拿不出依據4過於重視別人,因為你吃虧了所以知道別人難處,所以諒解和包容別人,所以越體諒越吃虧越吃虧也有感觸越有感觸越吃虧。一個死循環。5希望自己不被忽視,所以無休止的作出讓步,越是讓步,被人越是錯覺認為你毫無底氣,傻的犯渾,越不重視你,在你退步的過程中,你早有的優勢和資源,早就在無形中損耗了,當你覺悟時已經落後於別人,當你大勢已去別人更會打心底的蔑視你,覺得你之前都只是徒有虛名。


受害者心態,說白了就是自卑。(不喜勿噴)


沒有普世是非觀。
雖然我覺得為人處事的時候需要打打醬油和和稀泥,
但心裡一定要明辨是非。


有一句話是這麼說的:除非你願意,誰也不能傷害你。
顯然地,「受害者心態」其實是受害者自己導致的,他(她)願意被持續傷害,甚至說渴望被傷害,這樣就能為自己的一系列行為找出一個再適當不過的理由:你看我曾經怎麼怎麼樣,所以我現在才這樣,你不能怪我,我經歷的環境使我成為這樣的,我也不想這樣,等等…就好像一切的一切都不是自己的責任,自己也是迫不得已的。
個人認為,有受害者心態的人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弱者,情感上的弱者,逃避的弱者。
當然,這也是可憐的表現


不知道是不是逛知乎逛多的原因,覺得了解自己更多了一點。
上大學後,恍然覺得自己心理問題貌似很嚴重。有段時間我除了正常上課,其餘時間都只能躺在床上,精神疲憊極端緊張、像被繃緊的弦、敏感、焦慮、多疑、極富有攻擊性。所有人和我保持距離,我也和所有人保持距離,時時刻刻想到哭 甚至會想要不結束自己的生命會更好?!後來情況好點,我開始逃脫那種極端情緒了。開始考慮它的原因。剛開始我覺得自己是不是抑鬱症,焦慮症之類的,然後就沒事時上圖書館接有關那些的心理學書籍看,然而覺得沒用,甚至一度陷入不知名狀的痛苦之中,心會絞痛、胸口發悶、心跳過快、雙腿會震顫(其實高三就有那種癥狀,可能因為壓力大吧,和父母講,他們認為是皮膚症的併發症,沒怎麼關注)。不得已只能暫停,大二下學期的時候接觸神經質這個名詞,又覺得自己神經質,開始自己網上搜資料,上論壇、逛貼吧,又看了他們推薦的書籍。他們告訴我多接觸我們中國傳統文化,重塑自己的三觀。好像是進一步接近事實吧,每接觸一步發現還是有進步的,至少現在能控制自己多一點。再到現在具體的受害者心理,每一個階段我都有不同的收穫~人無論要過什麼的人生,最終會回到探尋自己的道路上。
前面偏題了,回歸主題。當我開始意識到這一點,發現生活的大多數事都是有跡可循,寢室里,就一點小事可能自己就記住了、並且很介意,做事畏首畏腳,生怕得罪別人,怕被責罵,人家稍微侵犯我時,可能在別人眼裡覺得很正常的事,我都覺得,她在侮辱我,踐踏我人格,心裡既怨恨又恐懼,有很大的攻擊性。其實自己很大程度上都認為不正常的,但是還是有那種不良情緒,開始覺得大家都欠我的,世界都欠我的。自從了解自己這個特性後,我開始避免和人群接觸,害怕自己崩潰,害怕別人傷害我,於是覺得自己無用,那麼懦弱和脆弱。大一參加的哪些活動也沒有給我帶來持久的自信和榮耀。更可怕的不想學習,不想讀書。我害怕自己止步於此,瘋狂的害怕自此落後於同齡人。
可能我的這種心理來源於我媽媽吧,有我弟弟那會兒,我有時候覺得比較可愛,會偷偷揪他的小肥胳膊,那時小不知輕重,只是記得我有一次揪著我爸了,他告訴我媽,我媽就說我是個自私狹隘的人,肯定是怕自己被奪了愛。二年級時被小組長經常打,欺負。打了一年,不知道是因為嫉妒我成績比她好還是怎麼的,只知道她下的了重手,都是對著臉和頭部打。不知道是自身邊沒有什麼朋友,不懂得維繫友情,更別提有人替我出頭什麼的,只記得有一次,有個人實在看不下去了,暑假把這件事告訴了我奶奶。家裡的人個個都自私狹隘,想來真的是家庭教育氛圍極為重要,後來發生的一系列的事也就不足為奇了。她沒有安慰我,反而偷偷地告訴我媽,我媽的處理方式更讓我無語,她很生氣,不是對別人,而是對我,那段時間看見我就罵我,說我是個沒用的種,生我出來有什麼用。每次睡覺時更會想打我,追的沒地方躲。很害怕,想不明白最親近的人為什麼要打我,那一刻的感覺比我挨了一年的打還要難過。那個暑假是最難挨的。在這種情是況下長大,我受到影響最大的就形成錯誤的受害者心理,凡事都覺得是自己錯,自己應該受到懲罰。
後來靜下心了,慢慢會回憶,當我記起我自己做的囧事也不會不分青紅皂白一味的指責自己了,開始理性分析。當自己擺脫不了的時候,我就對自己說,那些都過去了,未來是自己創造的,不能拘泥與過去,這也是我一直想出去的原因。我特別希望我們都可以走出陰影,然後讓我們的下一代擁有溫暖的生活環境。


個人感想:最近潑湯的火鍋店服務員也是這種心態,安全邊際很低,動輒感覺被害無退路可走。小時候被虐待的人更容易有暴虐心性,不知道算不算受害者心態。


這不是我提的問題么?為什麼我提的問題就沒人回答,這裡的回答的就這麼多呢?


推薦閱讀:

相愛三年零四個月 分手了走不出來怎麼辦。?
空鼻症是什么?是否是杀医血案的真凶?
是不是(為什麼)女性幾乎都不喜歡林志玲?
什麼是反精神病學?
如何戒癮?或者說增強自控力?

TAG:心理學 | 社會心理 | 心態 | 社會心理學 | 被害妄想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