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中國政府全面放開二孩?


也許已經晚了。

我家小區廣場一到晚上很熱鬧,大人聲音此起彼伏,「小雪,不要亂跑」,「寶寶,到媽媽這裡來」,走近一看一個小孩都沒有,全都是狗。

(評論里有人質疑這篇是不是原創,因為在扇貝新聞的讀後感里看過,很簡單,那個也是我寫的)


人口雪崩,說啥都晚了。

文章比較長,看見枯燥的理論部分可直接跳過,直接看結論就好。

一、馬寅初的「人口控制論」

我清楚地記得高中時分,歷史課本的楷體部分(楷體字就是選讀,不作為考點)提到,馬寅初是第一個在中國提出計劃生育理念的人,結果被當做右派迫害,而在毛時代「人定勝天」的理念下,人們放開了生、撒了歡生,造成了種種惡果,直到實行嚴格的計劃生育……

當時我們都很扼腕嘆息,要不是那個年代迫害有學識的知識分子,早幾年實行計劃生育,中國何至於這麼多人,我們去食堂何至於排那麼久對的隊,我們考大學何至於競爭那麼大……

馬寅初先生在著名的《新人口論》中,較系統的論述了中國的人口問題。提出了我國人口增長過快的命題。馬先生在書中,別從加速積累資金、提高科學技術、提高勞動生產率和人民的物質文化水平以及增加工業原料等方面,對控制人口的必要性、迫切性進行了論述。


最核心的論點,他認為,因為中國人口多,消費大,所以積累少,只有把人口控制起來,使消費比例降低,才能多積累資金——搞社會主義,就必須提高勞動生產率,多搞大工業,搞農業電氣化、機械化,然而,為安排好多人就業,就不得不搞中小型工業,農業搞低效率勞動,實際上是拖住了高速度工業化的後腿。同時,馬先生認為,由於人口多、糧食緊張,就騰不出多少地種諸如棉花、蠶桑、大豆、花生等經濟作物。同時,也由於農產品出口受到限制,就不能進口很多的重工業成套設備,影響了重工業的發展。


這是馬先生的核心論點,看看與你們心目中所以為的是不是謬以千里了?

在國外學術界,關於人口因素對於經濟增長的影響,經濟學家已經爭論了好幾百年,他們的觀點大致可以歸納為三類:


1. 悲觀主義:此觀點認為人口增長抑制經濟增長,由於經濟資源有限,人口膨脹對經濟增長有害( Malthus, 1798) ;

2. 樂觀主義:樂觀主義認為如果將規模效應和技術進步等因素考慮進來, 人口增長能夠促進經濟增長,經濟增長緩慢的原因是不合理的制度而非迅速的人口增長( Boserup, 1981) ;

3. 中立主義:認為在控制了諸如貿易開放度、人力資本和制度等因素後,人口增長和經濟增長將沒有關係( Srinivasan, 1988; Galor and Weil, 1999) 。


經濟理論這種東西,從來都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而且往往都是南轅北轍的(所以我學經濟學的頭巨大,研究生果斷轉了管理)每種解釋的支持者似乎都能夠找到經驗證據證明自己的觀點, 但這些研究都僅僅關注於人口數量或人口增長率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回到馬寅初先生的理論,我們不能忽視理論提出的前提條件,那就是:


計劃經濟、公有制經濟、集體化大生產、工業化起步階段。


以上內容很重要,需要重複一遍,當時我國的經濟背景是「計劃經濟、公有制經濟、集體化大生產、工業化起步階段。」馬先生的理論,是為工業化服務的,準確的說,是為發展重工業服務的。因此馬先生理論得出結論的邏輯是————「控制人口數量——增加儲蓄率——符合大工業化生產需求——帶動經濟發展。當然,學術界關於馬先生的「人口控制論」也是爭議不斷,有一種截然相反的觀點就是大工業化生產不必限制人口。只是看到網上的所有探討壓根就沒搞清楚老先生的理論,肯定連他的書都沒讀過,實在是南轅北轍。

那麼,馬先生的邏輯「控制人口數量——增加儲蓄率——符合大工業化生產需求——帶動經濟發展」是否得到證實了呢?


馬先生所認為的儲蓄效應成為其在供給方面影響經濟增長的一條重要渠道,並在理論和實證層面被大量文獻所討論( Modigliani, 1970 ; Higgins and Williamson, 1997; Modiglianiand Cao , 2004) 。在發展中國家, 隨著生育率的下降, 儲蓄率傾向於上升,投資需求也隨之上升, 人口紅利被進一步強化( MasonandLee, 2006) 。


以下引用汪偉先生得出的結論,有複雜的數學運算過程,嫌麻煩的同學可以直接跳過這部分看結論。

通過以上實證分析,汪偉先生認為馬寅初先生的理論是可靠的。1970 年, 中國的總和生育率為51.81( 鄔滄萍等, 2003) , 意味著一個婦女一生平均生育約六個孩子,家庭、吃飯人口多也降低了儲蓄能力, 這意味著用於物質資本積累的資源不足,雖然家庭收入的絕大部分是用於子女撫養上,但每個孩子所能獲得的資源有限,因此也會導致人力資本的積累不足,由於生育率過高,經濟增長常常掉入馬爾薩斯均衡陷阱,這正好是我國計劃生育政策實施前的圖景。

二、計劃生育,有利更多?有害更多?


隨著計劃生育政策嚴格執行,生育率迅速下降時,經濟增長率快速上升,中國開始逐步進入高儲蓄和高經濟增長的高水平均衡路徑。馬寅初先生的理論與實證為中國通過獨特的生育控制政策來促進經濟增長提供了解釋邏輯,或許已經過時了,畢竟那是六十年前的理論,還是建立在計劃經濟、集體經濟的基礎上。


在當前,生育率的下降空間已經非常有限,隨著經濟的發展,生育政策對儲蓄和經濟增長的邊際貢獻也越來越小,因此計劃生育繼續嚴格執行的理由可能會受到挑戰。


然而,但是,人口的政策由於其有很強的慣性,在慣性的作用下,我們的政策會影響到未來幾十年甚至上百年。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要非常嚴肅的面對計劃生育問題,這也是為什麼許多人認為當政者在人口政策方面,過於短視了。


短視,也是我們詬病人口政策的核心點。

事實上,計劃生育的政策也幾經變動,從1973 年明確了 「晚 、稀 、少 」的方針 ,到1974年2月中共中央肯定按「晚、稀、少」要求結婚和生育的政策,再到80年代初期的「晚婚、晚育、少生、優生」,一直到由「少生」向「只生一孩」的轉變從廣義計劃生育政策向獨生子女政策的轉型。


我們現在所熟知的「獨生子女」政策,產生於20世紀80年代初。1980與 1982年中共中央先後發布了《關於控制人口增長問題致全體共產黨員、共青團員的公開信》、 《關於進一步做好計劃生育工作的指示》, 提出「一對夫婦只生一個孩子「, 並嚴格規定城鎮居民和國家幹部、職工除特殊情況外只能生育一胎。顯然,1980年前後是全國範圍內推廣以家庭為單位實施獨生子女政策的關鍵節點。

毫不客氣的講,「一對夫婦只生一個孩子「是一個很不負責的短視政策。為什麼說是短視,我們簡化抽象一個模型,兩個人只生了一個,如果正要嚴格執行的話,一代過去上一輩死光了,人口整個攔腰斬半,14億變7億,在一輩下去3.5億,想想就是一個不可能長期實行下去的人口政策,這不,現在改了。


計劃生育政策,和獨生子女政策,是兩個概念。


講道理的說,七十年代的溫和計劃生育政策看起來要更科學合理的多。見下表,在溫和計劃生育政策的調控下,出生率保持在一個比較理想的水準。

事實上,在70年代末, 中國社科院一份較權威的調查就顯示,北京、四川兩地城鄉青年生育意願都低於2。更進一步,過於嚴厲的政策還有可能對生育意願起到逆反作用。印度 20世紀70年代的經驗表明,由中央統一嚴密管理計劃生育工作,作為一種沒有緩衝帶的高壓政策,不僅與文化、習俗、宗教等碰撞, 還會引起政治騷亂。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士梁中堂先生的研究也發現,獨生子女政策在1980年代初曾誘發逆反心理,造成生育意願和實際生育率的反彈,見下表:

三、苟利國家生死以,你願意犧牲嗎?


在西方,社群主義和自由主義的公共政策觀孰是孰非爭論了上百年。


傳統觀點認為, 計劃生育政策作為一種公共政策,代表的是以國家利益為核心的公共利益,其目的在於實現國家政治經濟文化的高速發展,因此,個體或家庭應該犧牲部分權利和自由,以維持人口總量和資源總量的平衡。這一理念應該說來自於西方社群主義的「善好 ( Good) 優於 權利 (Right)」一說,即公共利益至上的政治理論。提倡獨生子女政策的人也多基於此開展分析,從公共利益的角度論述執行該政策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然而,隨著計劃經濟、集體主義的光環逐漸褪去,在中國個人主義、自由主義慢慢成為了主流思想。比如美國學者羅爾斯的新自由主義理論或現代正義論, 強調的是個人權利至上或「權利優先於善好」。該理論認為公權不應以侵犯私權為前提,不能以道德譴責來剝奪個人權利。因此,政府為管理公共事務、實現公共利益,運用公共權利制定和實施公共行為規範、行動準則和活動策略的過程中,應該強調個人權利至上


從這個角度來講,70年代「晚、稀、少」的溫和計劃生育政策受到人們的相對接受,和它以倡議的方式提出、在呼籲重視集體利益的同時也部分尊重和保留了個體生育決策權不無關係。

計劃生育好不好是一個值得討論的話題,但是計生委好不好恐怕爭議不多吧?


我翻到九十年代的一篇會議紀要,發現廟堂人士對於計生委的問題並不是沒有認識到,然而並沒有什麼卵用:「(計生委)從中央到各省市計劃生育部門的建制和覆蓋面都非常完善,承擔的也不僅僅是限制胎數的任務,還包括優生優育等。但在嚴格實施獨生子女政策的過程中,基層部門所執行的行政處罰,對其功能產生了一些負面影響。如有學者提出,居村一級計生工作長期借重基層組織婦聯,計劃生育從結構、功能和認同三個角度侵蝕並解構了農村婦代會的原本屬性,給婦女工作帶來了負面影響,在各種政治壓力、利益導向和信息傳遞作用下,國家、村莊、婦女幹部三個層面的治理和行為都傾斜於計劃生育工作,從而忽略了婦女權益與發展等基本任務。」

就像我在這篇被和諧的文章知乎 - 與世界分享你的知識、經驗和見解里提出的問題一樣,國家花了你的稅辦奧運會,你能獲得多少效用或滿足感呢?當你的效用或滿足感不足以超越所花費的稅款,你還回支持國家舉辦奧運會嗎?


退一萬步講,就算嚴格的獨生子女政策能帶來經濟利好,被強迫引產的孕婦支持嗎?超生無法辦戶口、無法正常上學的「黑戶」孩子願意嗎?


利益、角度、出發點不同,每個人的答案也都不同。


四、社保危機


「獨生子女」這個短視的政策已經撐不住了,因為老齡化問題。


中國已經成為全球老齡化速度最快的國家。據預測,到2020年中國60歲以上人口將接近20%。歐洲國家用100年時間,發展中國家用60年時間達到的老齡化程度,中國只用20年。(陳勝利( 2001 ) :從量變到質變,談新形式下的人口與計劃生育問題,科學中國人, 第10 期)

隨著老齡化的加深,特別是在人口老齡化的負擔效應超過壽命效應而佔據主導地位時,總人口中勞動力數量的絕對或相對減少,將可能影響經濟中勞動投入的水平與質量,由此影響到經濟增長的潛力。社會負擔加重,還會大大提高勞動力成本,降低產品的競爭力,也很可能降低經濟發展的速度。


說實話,改革開放之後三十年高速增長,很大程度上受益於毛時代的人口紅利。


老齡化最表面上的一個問題,就是社保危機。我在這篇知乎 - 與世界分享你的知識、經驗和見解文章裡面講的很詳細了,中國經濟有三個定時炸彈,最早爆炸的可能是互聯網泡沫,影響最深遠的肯定是社保危機。


說社保問題之前,先科普一下社保的模式:


1. 現收現付制(也叫代際補償制),我國現在就是這種模式,很容易理解,看下圖

以養老保險為例,是指以同一個時期正在工作的一代人的繳費來支付已經退休的一代人的養老金的保險財務模式。


2. 完全積累制。看下圖,也很容易理解,就是你的錢還是你的錢,國家幫你理財了

3. 部分積累制。更容易理解,就是二者融合一下。

因為我國就是第一種代際補償的模式,所以這裡之探討第一個。這個模式遇到的最大問題就是,人口老齡化、經濟不景氣

老齡化就以為著勞動人口減少,而相應的,需要供養(領社保)的老年人卻多了起來,這是社保代際補償模式下遇到的最大的危機。來看看這是日本的人口比例,對比一下中國的,我們有很大的理由擔心,當年發生在日本的社保危機很有可能在中國cosplay:

(不要問我為啥中國的數據是日語,日本的數據是漢語……我只找到了這兩張資料圖……偷個懶慚愧)

近年退休職工數增速快、養老金漲幅高,在職職工與企業的負擔很大。2001年,「退休職工撫養比」(養老繳費的在職職工與退休職工的比值)為每2.98個在職職工的繳費養1個退休職工;2013年,退休職工撫養比為2.45。


所以國家急啊,來看看現在的新聞,一為開放二胎(二孩),二來延時退休,無一不是對這個問題的擔憂。

來說說歷史,早在1997年建立社保保險制度的時候,大量已經退休或接近退休的人從來沒有繳納過養老金、醫保金等社保費,這時無論是企業還是個人都無法補繳以前並未繳納的費用。但因為國家經濟體制改革,已經退休和正要退休的職工,必須立即納入社保體系,享受相應的權利,領取真金白銀。由於退休的老人數量龐大,資金需求量非常大。為了使現收的錢夠用於現付,社保費率被設計得非常高,而領取養老金的替代率則相對低,也就是徵收的高費率和支付的低保障。但是即使這樣,錢仍然不夠,又將職工個人賬戶積累的基金挪用於當前的發放,成為典型的寅吃卯糧,形成所謂「個人賬戶空轉」。這就是說,當時設計的「統賬結合」變成一句空話,個人賬戶是空的,只是一個名詞。


必須要說,當年老朱真的是把所有事情做絕了。三件事:一,百萬工人大下崗;二,取消福利分房,為中國樓市十五年瘋長埋下伏筆;三,建立社保體系,完全拋棄了計劃經濟時代「國家給養老」的理念。不得不說,這些政策帶來了溫胡十年的中國經濟騰飛,然而畢竟「肉食者謀之,肉食者肥之」,某些領導滿腔熱血的說要去趟地雷陣,其實最後發現被地雷炸的血肉橫飛的還是我們這些平頭老百姓。

其實這種事情我很憤慨,像我的祖輩,完全是為國家奉獻了一輩子,他們享有的只有榮譽,沒有經濟利益,他們也被剝削了剩餘價值,然而在當時的語境下這是全民所有,國家代替你們積累,國家包你們一輩子的所需所求,他們只為奉獻,他們無所求。但是我們祖輩三十年積累下來的國有資產,有多少被白菜價賣掉了,有多少官商勾結下的美其名曰「帶來有競爭性的先進模式」事實上就是搶劫。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斬荊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孫視之不甚惜,舉以予人,如棄草芥。——《六國論》

按理說,當時那一撥退休人員的養老金是要國家負擔的,合情合理合法合規,然而老朱為了甩包袱嘛,為了經濟快速發展嘛,你正當年身強力壯的工人說下崗就讓你下崗,更何況這些「老而不死是為賊」的老東西呢。


再回到社保問題,一方面,按照目前的設計,將來有巨大支付缺口;另一方面,目前的高費率使得企業和個人無法負擔,影響經濟發展。這樣將會對將來的支付帶來更大衝擊。高費率尚且有缺口,低費率當然會有更大的缺口。


於是乎怎麼辦呢,有這樣幾個辦法,一是社保金的缺口國家出了,然而國家不掙錢啊,羊毛出在羊身上,還是要增加稅收,就像北歐福利國家那樣,維持高稅收與高福利,不過誠實地講,我國完全不具備建立北歐福利國家這樣的現實基礎。


二是社保資金入市,為了追求一個高收益,有時候在彌補缺口的同時還能不不少的富裕。雖然法律規定社保資金是不允許炒股的,然而形勢危急之下權變也是可以的。只不過最大的問題是,賺了當然沒問題,但是虧了怎麼辦?看看中國股市,你感覺呢?

三隻有是養老金縮水了,我在香港的時候看過YouTube上的紀錄片《日本社保危機》日本社保危機 (豆瓣)(我搜國內各大視頻網站都顯示視頻已刪除,不知道怎麼回事),這恐怕是我們將來最後可能的一條路了,大致就是,養老金縮水、醫保縮水,有些葯就是要花錢買、有些病就是不給你報銷,總而言之,老百姓會很苦。


親愛的們,做好心理準備,開放二胎只是一個開始,延時退休馬上緊跟到來。


更甚於,開放移民,吸引東南亞、非洲的勞動力。


真的不是沒有可能。


五、馬克思的詛咒


在之前寫經濟的文章中,我用過相同的一個小標題:「馬克思的詛咒」。


放眼西方國家,沒有一個國家的人口鼓勵生育政策能夠成功。


計生委的首席人口專家翟振武是這樣認為的:

然而,新聞里說「目前,全國符合再生育條件的單獨夫婦有約1100萬對,截至5月31日,全國提出再生育申請的單獨夫婦27.16萬對,獲準的有24.13萬對。」


並不是開放生育,就人人都願意生的。隨著經濟發展,養孩子的成本越來越高,瑞士信貸銀行的報告稱,在中國一個孩子從出生到18歲的撫養費用平均約為每年2.3萬元人民幣,相當於中國家庭平均年收入的43%。激烈的社會競爭帶來越來越高的養育成本,實際的生育意願有多大是個問題。


就拿我這個北漂來說,連養活自己都要拼盡全力了,何談養個孩子呢?

說到底,為什麼越來越多的人不願意生孩子呢,生孩子也是一種「經濟需求」,可以將這種事情理解為馬克思筆下資本主義經濟的根本矛盾——「生產相對過剩與需求相對不足」。


馬克思經濟學分析的中心是資本主義經濟關係或經濟制度,所以,他對生產過剩危機的分析,並沒有停留於經濟現象分析,而是深入到資本主義經濟關係或經濟制度中探尋根源。根據馬克思的分析,市場交換領域所蘊含的危機,在簡單商品經濟下是由生產商品的社會勞動和私人勞動之間的矛盾所決定,在資本主義商品經濟下,則是由生產社會化和生產資料資本主義私人佔有之間的矛盾所決定。


說得通俗一點吧,這說白了就是貧富差距。相信我們所有人都有財產、收入「被平均」的感受吧。

在去年引起軒然大波的《21世紀資本論》,用翔實的數據佐證了馬克思的觀點,作者得出的結論是——資本主義一百年來,資本的邊際收益大於勞動的邊際收益——貧富差距因此會越來越大。

我畫了一個收入與生育意願的表,當然這只是我的一種猜測,大家看看就好,歡迎討論:

人們越窮對的時候,就越傾向於生育,如「養兒防老積穀防饑」之類,參見現實社會中無數示例。同時收入到一定高度的時候,養孩子也並不成為負擔,許多豪門家族都將「人丁興旺」作為很高的期待值之一,我們可以看到很多港台明星嫁入豪門之後迫於生育的壓力,不得不打催卵素,於是造就許多雙胞胎。

所以說,隨著經濟發展,人們大多脫離了赤貧階段,然而由於資本主義經濟體制下特有的階級固化,真正成為富豪的人少之又少,大家就只好在低生育率里轉悠了。中國也不例外。


人口雪崩,說啥都晚了。


本文首發於我的微信平台(微信公眾號:knowledgewealth),歡迎關注

http://weixin.qq.com/r/mHUEHDvEVGYrrX9-9yCK (二維碼自動識別)


只要階級跌落的恐懼還在,放開的意義就不大。我周圍的育齡人口反應冷淡,原因不是真養不起孩子,而是二胎可能會影響家庭生活水平,讓他們所期望的中產階級生活更渺茫。

另外,他們也希望子女能繼續擁有這個中產生活夢,但是 階級競爭的長跑最終只看相對名次,所以攀比性的教育投入是個無底洞,任何人的教育投入都會激發鄰居的更高消費。為兩個以上孩子維持這個中產夢,教育成本實在太沉重了。所以他們不敢生,不敢養。政府如果不能通過加強公立教育解決這個問題,就沒法維持人口的穩定再生產。下面是剛寫的評論:

《緩和階級下降的恐懼,中國人就會生二胎》

全面放開二胎的消息出來了,作為一個8歲男孩的父親、我默默地打開微信朋友圈,看看同齡朋友們的意見。不出所料,絕大多數同學都以調侃乃至嘲諷的語氣來評論這條新聞:

「自己都快養不起了,還養二胎?」

「在衡量熊孩子數量的時候,「一」就是天文數字」

「罰款我也不生」

「房價這麼高,不等這個孩子讀大學,哪有空間再給二胎留個房間」

而女性同學尤其對放開二胎的消息保持敬而遠之的態度。就我所見,除了信天主教的女同學會用行動證明多子多福外,只有一位世俗美女興奮地鼓動大家多生孩子,享受新政策帶來的機遇——她丈夫在地產行業身居高位,經常用出國旅遊和奢侈品的照片在朋友圈裡激發羨慕嫉妒恨,可見「養不起」、「管不過來」是70末和80後父母的普遍認識。再看看各大網站新聞評論區,看法也和朋友圈裡差不多。黨中央放開二胎的消息貌似是一枚重磅炸彈,一舉覆蓋了各個媒體的頭條,但炸彈砸在疲憊的獨生子女父母身上,宛如砸進了爛泥,掀不起半點氣浪。


【1】真的生不起?

不過,細想起來,我們這些70後、80後在朋友圈大發感慨,實際上是很荒誕的事情——按照同樣的標準,我們根本就不該出生!因為上一代父母恰恰是在更貧窮、更擁擠、更忙碌的條件下,生出了70後、80後以及他們的兄弟姐妹,並曾經因為計劃生育政策限制生育而表示過強烈的不滿。既然幾十塊月薪、筒子樓、單休周末能夠養大一群子女,為什麼今天的年輕父母會因為一個孩子而精疲力竭?

當然,考慮到通貨膨脹,三四十年前的月薪購買力肯定不止今天的幾十元,而且相對來說,當時養育孩子也有許多便利之處。比如說當時的縣城、鄉鎮還是一個熟人社會,孩子可以把相當大的範圍當做活動空間,彌補了家庭住宅面積的不足;又比如當時汽車比較少,孩子一般會自己步行上下學,不用接送;周末會結伴去附近的空地玩耍,不用刻意創造娛樂空間。這都是今天21世紀的新一代父母不具備的條件。當我下午3點多就要中斷碼字去接兒子放學的時候,當我開車幾十公里送他去找玩伴的時候,我這個30年前的孩子也的確會經常懷念80年代的趣味童年。

麥伢maiya同學的《國產青春》系列配圖

但感性的回憶不能代替理性的對比。20年前中國城市平民的平均生活水平,換算到今天最多也就是相當於月薪一千人民幣。而且許多關鍵商品,如抽水馬桶、洗衣機、電力、電視機、電話……的實際性能都有明顯提高,絕非當年的原始貨色可比,為今天的平民提供了更多的閑暇,大大降低了家務勞動的強度。如果我們認為當年養得起孩子,按理說今天就不應該用經濟理由否決二胎計劃。


【2】風險太大,不敢「上項目」

仔細分析一下,養孩子的過程,全稱是「養大成人」。現在這個社會,經濟上吃飽穿暖很容易,大多數基本疫苗免費,把孩子養大不是難事。那麼,真正的問題是應該把孩子養「成人」的標準變了。


從平民的視角來看,周圍的電視劇、商業廣告、中央文件和主旋律宣傳片,幾乎都在有意無意的灌輸「中產階級生活方式」,結果就是大多數平民認定只有「中產」以上的生活才算「活的像人」。任何讓我們、讓我們的後代遠離這一目標的選擇都會被認為不合理甚至不道德。和過去相比,儘管我們的收入有明顯增加,但這個「中產」目標和當年的生活預期相比增長更快,所以,我們覺得生活壓力比父母一輩還沉重。為了避免二胎導致自己或後代無法實現預期的生活水平,我們寧可放棄二胎的機會。


另外,從我自己的記憶來看。隨著大多數人進入現代社會,遠離了高死亡率的農業社會,對兒童風險的承受能力也大大下降。我小的時候,雖然社會已經和傳統農業社會很不一樣了,但大家都默認養孩子本身是一個概率問題,沒有絕對的平安。當時農村學校每次放假前必然要強調安全問題,不許下河游泳,但每次暑假結束,總有位置因為溺水或食物中毒(夏天食品容易腐敗)而空出來。冬天則常有孩子在野外走失,找到時凍壞手腳只能截肢的事情發生。總之那時候家長沒能力全程監管孩子的課餘時間,也承認養孩子必須承受一定的風險。這是一個冷酷而現實的選擇,也是幾千年農業社會的傳統。


而且這種態度和孩子多少並沒有直接關係。四五個孩子的家庭如此,一兩個的孩子的家庭也如此。我和我的同學大多是獨生子女,但在沒有手機的情況下,父母依然默認我們可以到山野之間一玩一整天,離家十幾里,絲毫不擔心這其中的安全隱患。歸結原因,大概是因為他們都是第一代從農業時代走出來的工業居民,默認養孩子是一個風險投資。為了節約家務勞動時間,「正常」的夭折風險是可接受的。


現在不一樣了。在教育、生活環境和各種都市神話共同作用下,當代父母的育兒思想遵循0風險原則,第二代城市人口完全承受不了子女夭折、丟失、傷殘的威脅,哪怕極小概率的威脅也不可承受。但我們都知道,風險不可能絕對降低到零,只要你樂意投入,把風險從1%降低到0.1%再降低到0.01%、0.001%……總有精力和財富透支的時候。這也是現代人養育成本高的一個重要原因。


【3】計劃生育的悖論

這兩個原因反過來說,恰恰可以解釋新中國成立後的人口暴漲——社會治安明顯好轉,醫療技術迅速擴散,義務教育為孩子提供了額外的事實監護人(教師),導致少年兒童的夭折率明顯下降。但育齡男女並未同步減少生育數量,還在保持用高生育率來「抵償」高夭折率的生育習慣。所以人口暴增,常有一家七八個孩子都長到成年的情況出現。其他長期停留在半工業化社會的第三世界國家也出現了類似的人口暴增。

不過,等到農業人口在工業社會裡站住腳,認識到兒童夭折率已經大大下降的事實,就會轉而降低生育數量了。80年代計劃生育政策在城市人口中執行的更嚴厲(一般要求獨生子女,農村則允許生2個),但公開資料和我的回憶都表明,計劃生育政策最大的阻力在農村。城市人口越是收入高,越是受教育多,生育傾向就越弱。夫妻雙方都是教師、技術人員的,幾乎不會抱怨計劃生育政策。


這個趨勢延續到今天,就是全社會對二胎政策的冷漠,即人口暴跌的開始。換句話說,工業化本身就有抑制生育的作用。中國半工業化社會只持續了兩代人時間就結束,迅速進入工業化社會常見的低生育狀態,只有少數未能完全進入工業社會的落後地區依然保持著高生育率。所以,在人口絕對下降趨勢來臨之際,我們會反過來覺得計劃生育政策「荒謬」。這個事實可以用我的朋友毛克疾的一段話做精練總結:


毛克疾:為什麼失敗的印度計劃生育卻被人叫好?

透過印度的例子可以看到,「計劃生育」政策其實處於一種微妙的悖論中:成功的計劃生育有利於工業化,而工業化的成功卻又反過來聲張「計劃生育」的多餘;失敗的計劃生育阻礙了一國獨立自主的工業化,而爆炸的人口和失敗的工業化又恰恰證明了計劃生育的必要性。甚至可以說,成功的計劃生育到頭來會被認為「多餘」,而失敗的計劃生育被認為「必須」,這也許正是計劃生育如此具有爭議性的原因。

但無論如何,低生育傾向已經成為了嚴重的現實問題。儘管中國未必需要十幾億或更多的人口,但無論如何不能承受幾十年內人口連續減半的暴跌。我們可以接受人口平緩地從十幾億回落到適合中國疆域的9億甚至7億,但必須有足夠的過渡時間,也需要達到人口目標後保持人口長期穩定,這樣才能避免衰退和動蕩。如果說當年的計劃生育曾經幫助中國工業化,新時代的中國則需要另一種計劃生育來保持工業化社會的穩定發展。


【4】送孩子上學是個大問題

回到最初的話題。所謂不敢生二胎,最重要的就是兩點:

1 對自己或子女喪失中產階級生活機會的恐懼。

2 在「0風險」原則下對子女養育的無限投入。

如果能克服這兩個障礙,相信大多數育齡男女不會浪費自己的生育指標。畢竟人類是有生育本能,在營養充足的外界環境下尤其願意繁衍後代。現代工業社會的社會制度壓制了生育慾望,我們也可以通過制度改革來解放人類的本能。


具體分析一下現代城市人口的心態,可以把問題劃分為兩部分:不能解決的部分、可以解決的部分。


所謂不能解決的部分,就是滿足大多數家庭的中產階級生活預期。但這裡的中產階級絕不意味著「中等收入」。在中國當前語境中,
「中產」意味著生活水平超出80%以上的家庭,如果不是90%的話。在一個勞動者平均月薪2500,一半居民可支配月收入不到1500元的國家,中產夢至少意味著一套城區大面積公寓,一輛中等轎車和一兩萬元的月薪。這顯然不是可以靠制度改革能解決的矛盾。更何況中產標準不是一個靜止的尺度,而是會隨著經濟增長水漲船高,是永遠掛在中國年輕人面前十米的胡蘿蔔。


中國勞動力動態調查報告:有收入勞動者年均工資3萬 每周工作45小時


要從根本消滅過度中產夢激發的矛盾,只能靠共產主義來消滅階級鴻溝。我們這裡暫時不討論那麼遙遠的事情,眼下我們還可以做點更現實的改良,比如說增加學校的教育義務,延長在校時間,由公立學校出面提供集體活動和課外培訓,在減輕家長負擔的同時,避免家庭提前進入「階級之戰」。


現在的大多數小學,在「減負」的原則下,下午往往兩節課,不到4點就結束。於是,從2點多開始,學校門口就出現來接孩子的家長,3點半開始擠佔馬路,4點前後10分鐘必須要交警維持秩序,才能勉強避免踩踏事故。這在大多數地區已經司空見慣,等到五點多初中放學,還會在許多中學門口重演一遍。貌似平常的景象,實際上反映了三個社會問題。

1 中小學生有大量的課餘時間需要家長安排。

2 大多數家庭都要分出一個勞動力或者准勞動力接送孩子上下學。

3 家長既不放心孩子自行回家,也不放心他們和同學自行尋找娛樂空間。

這幾點結合起來,既意味著大量的勞動力被浪費於低效工作(接送),也為補習班、特長班、家庭教師提供了足夠大的市場,更向家長提前施加了階級分化的壓力。結果就是「減負」無用,養肥了一大批私人培訓機構,也把家庭教育成本抬到了不敢生二胎的高度。此外,新一代中國兒童因此極端缺乏參與集體活動的機會,不能和同齡人共同成長。從長期來看,這可能才是最重要的負面影響。


【5】新的教育套餐

這些問題都指向同一個結論——中國公立學校提供的基本服務已經遠不能滿足普通家庭的需要,家庭只能私人購買額外培訓和活動機會,以個體勞動(接送)的方式來填補這個空間。而個體購買,價格波動大、交易成本高,還必然會在家長中引發攀比,激發階級跌落的恐慌,最終大大增加全社會的教育成本。要壓低成本,給孩子正常的發展空間,政府必須主動擔起這個責任,提供更全面的教育「套餐」。

具體而言,公立學校應該延長學生在校時間,提供多樣化的體育、音樂、美術、勞動課教育,最起碼要延長到朝九晚五工作的城市父母下班之後。同時由學校提供午餐晚餐,以校車配合帶隊老師,分批接送兒童上下學。假期盡量多組織一些可自選的集體活動、集體旅遊,在超出學校能力的時候不妨採取招標方式購買服務,但也儘可能地安排在學校場地,以班級、學校社團為單位進行活動。這和集中購買校服的效果比較類似——拉平學生差異,避免階級競爭過度影響未成年人群體,同時也減輕家庭攀比消費負擔。


中小學之外,公立學校還應該擴展教育年齡段,把幼兒園納入公立教育體系,同樣儘可能增加在校時間,提供更多的教育周邊,從而壓低家庭的育兒成本。這樣做,一方面明顯減輕了家庭的育兒負擔,另一方面可以「延後」階級賽跑開始的時間,避免家庭在私人教育上投入太多的攀比經費,從而達到提高生育率的目的。如果大多數家庭都不必分出一個勞動力來保障兒童的日常活動,自然就有精力和願望再生一兩個孩子。當然,基於個人經驗,我認為最大的好處還不是保障人口穩定發展,應該是兒童重新得到了集體活動的機會。


在談論社會政策的時候,無論描述出多麼好的效果,不談經費問題都是耍流氓。而天底下沒有免費的午餐,要增加學校的服務,勢必要僱傭更多的教工倒班工作,要配備更多科目的教師,要修建更多的活動場所和專用教學設備,光是買校車就不是一筆小錢。現在這種水平的教育,每年小學和初中合計要消耗一萬多億教育經費。要是把教育服務達到上面描述的水平,怎麼也得再增加幾千億預算。在這個經濟減速的年頭,錢從哪裡來?


【6】給社會算總賬

這裡首先要給整個社會算一筆總賬。提高生育率,避免未來動蕩的好處暫且不論。僅僅是解放負責接送孩子上下學的家長,就足夠為中國提供一兩千萬勞動力。按照2014年統計數字,全國在校小學生9000多萬,初中生5000多萬,合計1.5億。其中六七千萬集中於城市或是城市化的郊區。以我平時在小學門口的觀感進行保守估計,這意味著要佔用5000萬勞動力負責接送、陪護、燒飯,其中一半是勞動年齡人口。如果學校能把這部分工作接過來,為就業市場增加2500萬勞動力不是難事,還有更多的退休人口可以接受返聘。


中國勞動力動態調查報告:有收入勞動者年均工資3萬 每周工作45小時


根據最新的數據, 2014年全國有收入的勞動者的工資平均數為30197元(包括農民)。考慮到節約下來的幾千萬勞動力大多分布在交通便利的地區。2500萬勞動力賺到平均收入不難。全社會可以因此多創造七八千億的財富,足以支付新增的教育投入。更何況很多家庭因此節約了高昂的攀比式私人教育開支,算作兩三千億並不誇張,合計能有上萬億。綜合算下來,僅僅算眼前的明賬,這也是賺的。


為什麼會賺錢呢?因為由各個家庭自行訓練兒童適應社會,本身是一種效率很低的個體工作。公立教育儘管也需要密集的人力投入,但肯定比各家各戶自行投入的效率要高。所以與其讓數千萬成年人個體勞動,不如由國家僱傭專業人員來替代,節約下人力投入其他行業。當然,為了實現國家和家庭的雙贏,勢必要增加所得稅來平衡財政,把新增勞動力的工資轉移一部分給多僱傭的教師。這就要看政府的施政水平和政治信譽了。


此外,既然核心問題是要提高教育勞動的效率,政府的思路也要轉變。不能再吹捧什麼「一個人小學」、「堅守山村的教師」。

衛輝柳樹嶺小學只有一個9歲的學生和56歲老師(組圖)_網易新聞中心


探訪浙江最袖珍小學 只有兩位教師和三名學生--教育--人民網

所謂長痛不如短痛,結合扶貧搞搬遷也好,設校車接送也好,靠國家補貼搞寄宿制也好,總之必須撤掉這些分散的教學點,讓同齡兒童在一起成長。那些因為怕下崗而「堅守」的山村教師也不必擔心就業。因為學校要提供更多的教育服務,會需要更多的教育人員,一定會在集中的教學區給他們安排崗位。


【7】一日為師終生為父

當然,涉及到未成年人的政策,從來不是簡單的經濟問題。就算政府收到了足夠的稅,改變了教育模式,讓學校承擔更多的教育職能也不僅僅靠添置校車、教師就能解決。因為這意味著家庭向學校轉交了更多的責任和監護權,如果沒有配套的制度和法律支持。改良只會適得其反。

實際上,在現在的制度下,學校會儘可能迴避一切「額外」的集體活動。否則一旦發生任何事故,家長都會對學校進行無窮無盡的索賠。而學校負責日常管理未成年人,卻沒有法律上的監護權,不能像家長那樣強行約束未成年人的活動,結果就是要麼進行消極的「封閉管理」,像監獄那樣避免意外;要麼就是早早放學,儘早把學生連同管理責任交還給家長。這也是現在小學放學早的重要原因。至於遠足、集體旅遊這種集體活動,在多數公立學校已經消失了幾十年。我20年前讀高一時參加過一次外出幾十公里的登山活動,據說是母校最後一次大規模集體外出。我前一個回答曾經描述過類似的現實:


農村教育是存在種種不足,但更重要的不是農村學生的心態嗎? - 馬前卒的回答

檢查組要封鎖的「違禁物資」不僅僅是手機,除了酒、刀具等不合中學生身份的東西外。「雜書」、即不屬於課本和教輔資料的書籍,無論是小說還是科普,均在查禁之列,至於棋牌、收音機、MP3以及其他電子、非電子的娛樂物品,更不可能過關。只有吃穿和教科書可以帶進學校……不許打球,不許打鬧,不許快跑,甚至不許大聲叫喊,除了早晨的跑操和每周一兩節體育課,學生沒有測試自己肌肉的自由。


在大城市打工的家長已經有了清晰的維權意識,他們認定,既然學生住在學校——其實不住在學校也一樣——那麼監管孩子的全部責任就都由學校承擔。無論孩子自己受了什麼損傷,或是給別人帶來什麼損失,那顯然都得學校負全責。就算事故被證明和學校完全無關,也得要上幾萬塊「人道主義補助」。


家長的維權意識是進步還是過頭,本文不做評價。但客觀上,學校既然橫豎要承擔責任,顯然要主動出手減少事故率,把學生們關起來、管起來,消滅一切自由活動時間,從而避免所有可能致傷的運動。住校生就這樣進了「監獄」。

其實全國的問題都一樣。教育普及以後,教師和學校不再擁有教育稀缺時代的道德權威,家長也不再認同教師擁有類似家長的管教權利,但在追責的時候卻要求校方負全責。結果就是學校想盡辦法規避責任。在這種制度環境下,就算給了學校更多的預算,派遣更多的教師。學校也不會真正利用好額外的在校時間,只會讓學生繼續「安全」地留在教室里作練習題。


在上面同一篇文章里,我提出了這樣的建議:

首先必須在實際上賦予學校監護權,承認校方不僅有授課的責任,還有權在其餘的時間管理學生的生活。權力轉移可以通過司法解釋或行政命令進行。這樣,事實上的監護人——學校,才有可能組織學生走出校門,參與久違的社會活動。為此,或許可以在班主任制度之外,向中學引入生活導師,專門負責學生的生活和課餘活動。替代已經死透的團委-少年隊體制。近年學生數量開始穩步下降,師範生供應充足。導師制可以和小班制同步推行。


當然,這依然不能解決事故的賠償問題。這恐怕需要建立一個全面的學生保險制度,財政和家長各自負擔一部分保險費用。在出現意外的時候,由保險公司給予學生家庭一定的補償;同時,除非責任人做出了違規舉動,否則嚴厲禁止任何人在保險之外要求額外補償。政府會因此增加一筆保費開支,但教育機構會因此獲得極大的自由空間。

現在問題擴展到全國,我的建議也差不多。必須在法律上賦予學校的監護權,通過保險來分擔學校的風險,然後才是增加學校預算,延長在校時間,替家庭承擔教育壓力。


【8】社會化撫養的雛形

毫無疑問,上述建議意味著用行政力量干預家庭內部事務,在一定程度上挑戰了既有的道德倫理,侵犯了家長對子女做出安全的權利。但我們應該記得,自從義務教育法制定的那一天起,政府就不承認家長對子女有所謂「絕對的權利」,禁止家長把學齡兒童留在家裡不上學,否認父母有送子女去宗教學校、去打工的「自由」。現在父母們覺得養育孩子負擔太重,希望學校承擔更多的教育義務,自然也要轉移對應的權利。

更何況,這個被「侵犯」的父母權利本來也是個新事物。在「傳統」社會裡,兒童往往是在「家族」而不是「家庭」里被養育。核心家庭里的父母單獨養育孩子,不過是幾十年的歷史,並不是神聖不可侵犯的道德標杆。既然教育的需求變了,與其等著家庭的運行規則慢慢地被破壞,不如主動地做出調整,順應新時代。


再進一步說,按照現代社會的需求,現代很多父母並不具備教育子女的資格,早就該被剝奪撫養權和監護權。眾多留守兒童實際上本來就處於無人監護狀態。最近的14歲學生殺教師事件,2012年的貴州兒童悶死垃圾箱案件,都是留守兒童無人監護的例子。

湖南3名留守學生涉嫌劫殺女教師:均不滿14歲1人父母在服刑


貴州悶死垃圾箱5童父母現狀:醉酒改嫁病死

在這種情況下,直接把監護權轉移給學校,剝奪父母干預的權利,實際上是最優選擇。對於那些被剝奪監護權的父母,也應該通過加稅、罰款等模式進行懲戒。


從如何鼓勵二胎說到轉移父母監護權,似乎說的有點遠了。但實際上,這兩個問題是一回事,都意味著一個新時代可能在逼近——社會撫養時代。二胎政策遇冷,說明家庭撫養方式在大多數家庭已經不足以支持人口的正常更替;大批的留守兒童無人監護,說明很多家庭根本負擔不起個體化的子女教育。我對此的看法是:如果說一個問題「不是錢的事兒」,那這個問題的關鍵多半就是「錢不夠」。既然「手工化」養育的成本已經上升到家庭和社會都承受不起,那麼轉向社會化撫養就是必然的結果,總比放棄撫養和正常生育要好


【9】悄悄改變的道德

當然,在經歷過幾次革命折騰之後,社會化撫養在大多數國家都是大逆不道的想法,往往和「滅絕人性」和「道德淪喪」相提並論。但是,既然飛速發展的工業化社會本身就在悄悄地重塑「道德」,那麼「道德淪喪」似乎也不是什麼壞事兒。


作為一個80年代初出生的縣城居民,我周圍的同齡人如果沒有留在縣城,幾乎有100%的會在婚前同居試婚;我認識的90後,起碼一半以上可以接受婚姻與生育脫鉤,坦然未婚生子的也並不罕見。我覺得這是很好的進步,說明在家庭生活方面,年輕人已經學會了使用超出父輩的自由權利。不意外的話,這個趨勢將在一代人之後導致核心家庭的解體,徹底摧毀上一代人的家庭道德觀。到那時候,基於核心家庭父母的少年兒童教育勢必要更多地轉向社會,撫養社會化的需求和動力也會越來越強大。我前面的建議只是希望社會主動地去迎接這個浪潮而已。


教育成本的增加,也和工業化社會越來越複雜有關係。農業社會的孩子只需要跟著父母下田幹活,就能學會基本的謀生技能;50年代要想出來工作就得讀過小學;70年代中學文憑也未必夠用;21世紀又普及了大學教育。這是因為無論社會怎麼發展,人的起點是不會變的,都是一張白紙式的嬰兒,我們必須用越來越長、越來越艱難的學習來達到進入成人社會的門檻。


在這個漫長的學習過程中,而一旦學習歷程低於平均水平,就有可能在階級分化嚴重的成人世界中沉淪到底,所以教育投入上不封頂,成了家庭財富的無底洞。在這種情況下,父母希望國家來承擔一部分成本,還希望能讓自己接近中產生活,放棄一部分撫養權利是必然結果。你可以對這個事實有看法,但不能一邊抱怨生(養)不起孩子,一邊抱怨政府管的太多,因為世上永遠不會有免費的午餐。


其實把孩子放在集體中養育,這在幾十年前就不罕見。作為一個大型國企雙職工的子女,我在一兩歲就被送到了企業附屬的託兒所;讀中學的時候,我大多數課餘時間和我的朋友們在一起,經常打個招呼就住在朋友的房間。我在同學-朋友這個圈子內塑造那部分「自我」,恐怕比在家庭塑造的部分還要多一些。再加上那個年代教育中滲透的集體主義氣氛,可以說撫養在一定程度上已經社會化了。等到我離開家鄉去讀大學,放假時懷念的「故鄉」,60%的含義是是我曾經的朋友圈,即和我一起長大的那些同齡人。這應該也算一種「集體撫養」吧。


當然,這种放任型的集體撫養是有弊端的。比如說青少年自己拉幫結夥組織活動固然快樂,但也經常製造衝突,還往往會製造少年黑幫。現在的父母也絕對承受不了那個時代青少年的傷亡率。所以我建議直接由公立學校出手,為少年提供足夠的組織和娛樂活動選項,免得他們在夾縫中自發走向畸形的方向。


【終 守則不足,攻則有餘】

總而言之,在工業化的飛速衝擊下,中國是一個飛速改變的國度,從我的祖輩到我的同齡人,每一代人都有獨特的生活方式和受教育方式。我爺爺在偽滿的學校里被迫學日語,我父親在文革期間的中學聽下放的國民黨軍官講課,我被21世紀的工科大學培養成了一個網站編輯,每一代人之間都隔著天翻地覆的變化,我的子孫也不會和我過一樣的生活。所以,在設計社會的時候,除了理智和邏輯,還應該替後代加一點想像力。如果實在是想像力不足,起碼也不要抱殘守缺,固執地以為當下的一切制度都不能改變。

眼下,二胎遇冷,大量的兒童被父母留在家鄉,這說明階級分化和舊的教育制度已經嚴重阻礙了生產力的長期發展,甚至開始阻礙人類社會的正常更新。按照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此時應該有一場社會革命來解決問題,至少也需要用唯物主義思考來指導社會主動改良。否則的話,現有的教育-人口再生產體制早晚會自行崩潰,帶來更大的動蕩。是主動改造社會還是被動地迎接轉型衝擊,就看這一代人的選擇了。


相關回答:


「張華考上了北京大學;李萍進了中等技術學校;我在百貨公司當售貨員:我們都有光明的前途」? - 馬前卒的回答


中國近代以來有哪些看似昏招,實際卻十分精妙的國策? -馬前卒的回答


女星為什麼好多都是生雙胞胎? - 馬前卒的回答


當前中國社會的男女平等狀況堪憂嗎? - 馬前卒的回答


有一個睿智且有長遠眼光的父母是什麼樣的體驗? - 馬前卒的回答


農村教育是存在種種不足,但更重要的不是農村學生的心態嗎? - 馬前卒的回答


吐槽一下華爾街日報選的照片……這眼神簡直了……


(手機碼字,緩慢更新)
在我看,今天這個政策的出台與中國未來發展緊密的掛鉤,也與每個人的未來緊密的掛鉤。
該政策實際是政府公開承認中國人口紅利已正式消失殆盡的標誌,而人口一旦開始衰退便不可逆,是的,10月29號,讓我們記住這一天!
做為一位城市規劃師,我且謹慎這樣預測:

1、你我將可能成為擁有人類歷史中罕見的獨生子女身份,同時親身參與了黨國歷史里可能有且只有一次的房地產大熱(未來再沒有足夠多的新增人口刺激,房產過剩的現象將加速來到)

2、企業招工將更難,由於沒有大量新鮮血液的補充導致競爭減少,工人工資將更高,中國所有產業必須立即升級轉型,用全面機械化生產代替人工 生產。

3、各位知友們請務必保證身體健康,老人超多國家已無法負擔養老。在負擔四位位老人與子女的前提下,如沒有存夠自己未來的養老金前,萬萬不可生病失去勞動力,因為你是家庭中唯一的經濟支柱。(理智一點看,動員全民延長退休年齡其實是為老人們子女減負)

4、現在可能是中國女性最後的最好就業時代了,未來女性就業將更難,更多女性將被迫回歸家庭,這也使得男性養家糊口的壓力將空前巨大。

5、就我們規划行業來說,我們這批規劃師可能也是黨國歷史上最後一批有幸參與過城市瘋狂圈地、建大體量新區的規劃師了,未來行業將全面轉型為城市更新、社區營造和美麗村莊的打造……是的,時代很瘋狂,人民很彷徨
(有人查水表,我去開個門)


說明中國依然是.....
黨指揮槍。


很有錢的不在乎罰款,計劃不了人家的生育。參考老謀子和生八胞胎的廣東某土豪。
很窮的沒錢讓你罰,孩子也不需要戶口,生七八個你也
乾瞪眼,參考之前報道的拾荒夫婦狂生九個孩子。
這麼多年了,就計划了工人,教師,醫生,職員,公務員這些人群的生育,而恰恰是這一批人才是社會的中堅力量。但你無所不用其及,打下來流下來就是不能生下來,引出來的活胎直接用剪刀戳死,一屍兩命也不在乎,就是不能影響你們的政績。現在手上的血還沒幹,就說生育合法了?
你們晚上睡覺的時候會不會夢到被引產出來的嬰孩?會不會夢到因失去孩子撕心裂肺的母親?會不會夢到五六十歲了卻因意外而失獨的老夫婦?人在做,天在看。放心吧,公道自在人心,不是不報,時候未到。


不讓我生孩
逼我流下來
最後知道真相的我
眼淚掉下來
流了我的孩
你背了多少債
就算付出再多口水
也生不出來
當初是你不讓懷
懷就打下來
現在又說要放開
哄我生下來
孩子不是你想來
想來就能來
讓我嘆息
讓我明白
誰愛生誰來。
--------------------------------------------------------------------------------------------------------------------------------------------
總體評價的話,有本事任性,就要準備好買單。
當年說人定勝天,恨不得跑步實現共產主義,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奉行一種『人多就可以任性』的理念,貫徹外行領導內行,敢提不同意見,直接打成右派。
後來發現人多了只能實現吃野菜的共產主義,連吃土豆都實現不了,右派說的對啊,那就捧起來,搞成左派,沒要求禁止生育,已經算是給了天大的面子,我當年就差點兒因為母親達不到晚育標準被弄死,是靠走後門才保住了一條小命。計劃生育搞得大家上個床都提心弔膽,嚴重影響了國人的性生活質量,在那個娛樂基本靠球的年代,活活的把好多人搞成了性冷淡。
不信大家可以回家問問父母,有幾個性生活和諧的?
國家把手伸到了群眾的褲襠里,掐死了孩子,也就等於掐死了未來。
計劃生育政策,是根本沒法洗地的事情之一。
並且可以說,少見得引起了各個階層的不滿,就算是在體系內部,對這個政策腹誹的人也非常多,可惜制訂政策的人,不缺孩子,當年也沒聽說過,還有可持續發展一說。
這就導致某些有能力,有想法的同志,換著花樣搞私生子,進一步造成了社會混亂。
我身邊有兩個孩子的,基本都屬於先富起來的那一批,大搞悶聲生小孩兒。
你看人家陽奉陰違不老實,人家看你古板教條圖森破。
這就像不給警察開支,還不許警察違法一樣,活下來的一批全都帶上了歷史污點。
其實從去年開始,身邊不少朋友紛紛開始要二胎。
有人問我你生不生?
我個人的觀點是,目前沒有餘力,假如有了那個餘力,我想領養一個孩子。
解救現實的苦難,遠勝於增加社會的負擔。
不過在他們眼裡,我就是個傻子,有錢替別人養孩子。
我想說,我願意做一個傻子。
在這個混亂的時代,傻子可能才是比較幸福的人。
對於一個孩子,生下來只是一個開始,怎麼把他養好,才是父母最需要關心的問題。
先生下來再說,只是另一種不負責任。


政府之所以願意放開二孩,最重要的原因乃是人口生育危機和老齡化危機。

幾乎所有的因素都是經濟的,至於生育權在其中幾乎沒有分量。這種邏輯其實是一以貫之的,當初鼓勵生育,是因為「人多力量大」的認知;隨後強制施行計劃生育,則是「人口負擔論」的產物。如今的單獨二孩和全面二孩,則是基於勞動力危機和老齡化危機的被迫選擇。

無論是人口是資源還是負擔,背後體現都是工具化思維。既然是工具化思維,那麼生殺予奪,全部都操之權力之手。要不要放開,何時放開,怎麼放開,全部都由權力說了算,而公眾則只能在一旁猜啞謎。最終放開了,你還得感恩戴德,山呼啥啥的。

我不知道,那些因為計劃生育而被扒屋牽牛、強制結紮的,那些為了躲避所謂社會撫養費而東躲西藏的,以至於公民在自己的祖國成了「黑戶」的,那些因為抗議計劃生育而不幸丟掉工作的,那些悲慘的失獨家庭,他們該為此歡呼嗎?

全文見微信公眾號雞蛋與高牆(eggs-walls)


在中國,有三樣東西,讓我這個所謂的自干五,都洗地不能、都忍不住要喊出打倒xxx的口號,一是廣電總局,二是長城防火牆,三,就是在土共沒有矛盾創造矛盾、逼反基本盤上作出最大貢獻的計劃生育委員會。
我們的父母祖輩,他們出生在狂熱的集體主義年代,而且當時離TG解放人民,統一中國的巨大功勞還不遠,所以這樣不把人當人的惡政也能頒布也能維持。然而新時代,是個人主義爆發的年代,新時代的年輕人,生長在現代化社會,也沒有對TG過去的貢獻感同身受過,我們這代人怎麼可能像我們的父母那樣忍受他們所忍受的東西?而TG對於新時代的變化,不能說全無應對,但總得來說,還是有種螳臂當車、自取滅亡的感覺。
我從不反對通過合理手段調控人口,但是中國式的計劃生育,浸透著強權暴力鮮血痛苦,浸透著對於人之為人最基本的權利的蔑視。事到如今,他們竟然還以為放開二胎是天恩浩蕩,還堅決不動搖中國式的計劃生育,難道還意圖像對付我們父母輩那樣對付我們嘛?還意圖像強制墮胎一樣強制懷孕么?強制給所有婦女上環,縱觀古今中外,沒有比這個更侮辱人的政策,就我個人而言,我可以不生孩子,也可以響應國家號召多生或者少生,但是這都建立在我自願的情況下,如果你要強迫我,那我就要跟你干到底,我決不能容忍計生委的人碰我所愛的女人一下。
稍有常識的人都可以看出,如果土共還抱著過去那樣的想法,讓這樣的政策繼續前進,將會導致怎樣的後果。來,先補一粒大大藥丸。


二胎政策好,國家幫養老。
一胎養父母,一胎養政府。
四口樂融融,共築中國夢。


據《國語·越語》記載,勾踐當年為了復國,制定了一系列獎勵生育的政策,主要有:
一、大力獎勵生育:如果生的是男孩,獎品是兩壺好酒,一條狗;如果生的是女孩,獎品是兩壺好酒,一頭小豬;如果是雙胞胎,政府安排免費保姆;如果是三胞胎,政府安排免費奶媽;那些孤老、寡婦、患疾病的、貧困無依無靠的人家,官府就派人收養他們的孩子。「生丈夫,二壺酒,一犬;生女子,二壺酒,一豚;生三人,公與之母;生二人,公與之餼。令孤子、寡婦、疾疹、貧病者,納宦其子」。
二、重視生育安全:對孕婦實行「公費醫療保險」,誰家的媳婦快分娩了,要立即告訴官府,官府會派來接生的醫生,免費醫療,確保母子平安,「將免者以告,公令醫守之」。
三、強制早嫁早娶。「女子十七不嫁,其父母有罪,丈夫二十不娶,其父母有罪。」
四、禁止「姐弟戀」和「黃昏戀」。「令壯者無取老妻,令老者無取壯妻」。


生二胎給保姆的話,我就生啊!


421陣型變成422,中場隊員可能要累趴……(抖個機靈,轉自微博)


真是可笑啊!

作為85年代生的人,小學上社會課,永遠都是中國地大物博,人口眾多,因此總量高,但是平均到每個人身上低。解決的方法是計劃生育,計劃生育好,計劃生育妙,計劃生育減少了中國的人口增長,計劃生育是拯救國家的秘方良藥。我那個時候天真地想,每兩個成人最後只留下了一個孩子,只要七八十年,一代人之後,中國的人口不就可以銳減一半了嗎?
那麼中國所有的問題是不是都可以減少一半了?

當然現在的我已經完全摒棄了這種愚蠢的想法,我明白了充沛勞動力和合理的社會人口金字塔對一個國家是多麼的重要。
然後國家和我和同時明白了。
原來你們當年制定這項政策的時候,你們用強行墮胎、用超額罰款、用那麼多淳樸人民的血汗來維護這項政策的時候,你們對於這件事物的看法和8歲時候的我一樣!

這尼瑪簡直是黑色幽默。

我整整接受了十年的計劃生育的洗腦,我高中有弟弟妹妹的同學都感覺自己有一個罪惡的秘密;我曾經對於我大學那些超生的同學一直心懷鄙視,覺得自己父母納稅養活了他們。現在你告訴我他們是對的,而我是錯的。
幸好我現在已經明白計劃生育的愚蠢,否則在那個還中二的年紀,這樣的輿論倒置,估計能讓我好幾個星期緩不過來。

然而現在的我對自己的生活質量有了更高的要求。我親自經歷父母對我無私的供養,小時候的各類輔導班,青春期的一系列衝突,大學畢業後出國,成年時的房車和婚姻。我成長過程中自認為的高質量的生活都是來源於我是家裡的獨子這個事實,我父親可以在我童年需求還不高時去敢於創業,才能保證現在他可以供養整個家庭。我從小獨子,無法體會兄弟姐妹在我成長中的重要性,我不知道我失去了什麼,我只知道我額外收穫了什麼。
試問:我為什麼要生兩個孩子?

中國的兒童生活成本極高,單一個孩子一般家庭都要傾盡所有來培養。兩個孩子,不僅是財力的窮竭,更是時間、人力的安排不足。兩個孩子我都要因材施教,假如大孩子喜愛鋼琴,小孩子卻偏好奧數,試問我應該如何安排周末時間?大孩子去外地藝考,小孩子卻備戰中考,父母如何做,才能不偏不倚,讓兩個孩子都感到父母的關懷?
試問:我為什麼要生兩個孩子?

我和老婆都是獨生子女,上有四位老人。我們訂婚晚宴上,我岳母就提及:你們獨生子女,父輩都是同一年齡,極有可能同時需要人照顧,希望你們可以平衡。如果在這個基礎上,再平添兩個孩子,這是何其可悲的未來?
試問:我為什麼要生兩個孩子?

幸好,二胎只是一個可選的政策。我可以選擇多生,我還可以選擇不生。無論做出怎樣的選擇,最起碼我已經有了足夠的思想準備。
只不過,會不會有一天,二胎變得和計劃生育一樣,成為基本國策,強制執行?
-------------------------------
修改掉了評論里比較有爭議的「廉價勞動力」,刪掉了獨子有罪,這句話有點偏激了。
這是一篇自己作為獨生子的感想,謝謝各位抬愛,不吝賜贊。
我不代表任何人,這些想法一部分是和我父母多年的討論,一部分是我自己的一些個人看法。
有些人說「二胎」也是計劃生育的一種,是的,在這篇文章里的「計劃生育」只是獨子的代稱。然而我希望的是,不要再有「計劃生育」,讓生育與否,獨子或多子,成為當事人夫妻自己的選擇,父母、長輩、其(guo)他(jia),都不能左右。我們可以尊重丁克,尊重獨子,也尊重多子,更要尊重自己的孩子。
評論說我仍然中二……大概是吧,對這個世界有一點幻想不算是壞事。


這個時候放開二胎政策,十個月後全是處女座。。


今早我特意留意了下中年大叔大媽的朋友圈,發現他們有的人很高興,有的人則很沉默,包括在小區也能聽到中年群體的討論,有些大叔還挺盼著自己的孩子能生二胎。我所留意的這個現象值得我們關注,因為這反映了父輩對二胎的態度。

但態度歸態度,願望歸願望,有些家庭條件一般的准爺爺奶奶,你那點兒退休工資能帶得了兩個孩子嗎?兩個孫子爭著要玩具要吃的,你可是要買兩個同樣(投入雙倍養育資源)的喔,這意味從小你就要管理一個家族企業,並且要做到一碗水端平,否則你的家庭就會不和諧。就如我昨天下午放學在一個超市看到一個奶奶她帶著兩個孫子,其中一個孫女哭著要吃的,但她喝止不給她買,還打的耳光,反而給另一個孫子買了零食,然而這樣的事情幾乎每天都發生著上演著。

事實上生育獨生子女的父輩基本沒有帶過2個以上孩子的成熟經驗,包括大多作為獨生子女80~90後也沒有,你連經驗都沒有,給你生倆海爾兄弟還不得把你折騰瘋了?更別提生一堆葫蘆娃了。對於一個能力欠缺經濟條件較一般的多數人來說,生孩子養孩子是大事兒,是一筆很大的開支,甚至要投資一輩子人民幣、精力、感情,否則你不可能把孩子養好。

去看看每年有多少年輕人因為一時之快帶來了生命,又因為一時之快把孩子打掉,又有多少人能真正意義上可以成熟的對待一個小生命的降臨,又有多少人自己還是個孩子卻還硬撐著要帶孩子。

多子女的家庭意味著要投入更多的精力財力時間去進行管理,而管理是門學問,管理好了就是好企業(家庭),管理不好就會產生子女矛盾(太常見),輕則影響家庭關係,重則分離家庭關係(離異單親/父母與子女缺乏穩定的共同成長經歷)並影響數十年。尤其是在社會發展加劇,家庭矛盾演變加速的過程中,小三情婦似乎已是常事,單親小孩由奶奶姥姥媽媽帶大的也變得很平常。可我們卻從來沒有追尋過這些現象背後的根源,為什麼會這樣?

可惜啊,開放二胎的政策打臉也太凶了,就算你鼓勵/開放二胎,可還有龐大的單身隊伍沒有解決合法婚姻的問題。大家經濟壓力那麼大,現在丁克同性戀的隊伍也日漸突起,眼瞅著男女比例失衡,很多人活了快三十歲連戀愛都沒談過,連異性的裸體都沒摸過,去哪兒生二胎?靠做中國夢生二胎?生了國家給養么?

顯然,國家隊是指望不上的,改制和養老已經坑了一代人,80後、90後、00後,我們最終都會成為被未來拋棄的老太婆和糟老頭,而現在又換陣型讓國民充當國家經濟的炮灰,想用人口來彌補潛在危機。很多慣用的套路又重新上演罷了,我們想生幾個孩子卻由不得我們。

經濟固然重要,但經濟的問題不該由這一代獨生子女來買單,長遠看這一代獨生子女會過得更苦更有壓力,好處沒享上改革全遇到,每天累死累活最後還淪為國家生產力的一枚棋子。

說不定過些年還會被社會一些沒良心的「教授公知大V」發文嘲諷:「別人都二胎了,你還沒對象,國家經濟上不去都是你們這群人造成的」 講真,這些話想想都心塞。

不浮誇的說:除非生二胎國家獎勵一套永久三居室住房或100萬現金,否則開放了也沒多大用處。富人若想生葫蘆娃那辦法多的去了,移個民不僅生還有人幫你養,窮人想生你也攔不住。

最後

作為獨子的我從小就想有一個哥哥或姐姐,因為當老大太累了,事事都要照顧弟弟妹妹(堂/表),但自己得不到平等的對待與陪伴。或許也有已當父母的孩子不希望要二胎,怕小弟弟小妹妹跟自己爭寵搶資源。我相信小雞雞和婚權生育權是我們自己的,反而沒對象沒錢生沒錢養,這才是國家需要重視的,而不僅僅是用油漆在農村土牆上刷口號拉橫幅組團做中國夢。

縱使有諸多的不樂觀,但依舊祝所有人能生活幸福,感情順利,至於二胎嘛?如你所願咯~

Ps:睡前來一發,希望該答案別讓太多人對生活和愛情失去信心:《I Love You Forever》

http://music.163.com/#/m/song?id=18836957


掐指一算,不夠人養政府了...


大家都在黑,我來替計生說好話。首先新政不會有任何用處的。一旦幼兒死亡率降低到小概率,社會的生育願望立即降低。人比我們自己所認知的要理智。各種答案中,有人提失孤,但都是拿來擠兌計劃生育的。沒人覺得自己需要生兩個來預防被失孤。因為獨子死掉的風險,在現代社會已經是一種很低的潛在風險,而撫養兩個孩子則是明確的高成本。這個對比太明顯了,以至於大多數人本能地就完成了決斷。這也是所謂越窮越生的重要原因之一。本來我國由於傳統慣性,生育率的下降不至於立竿見影。但是計劃生育完成了補刀。
最後輪到好話。我國之所以長期以GDP高增長為目標,甚至最次也要保8。為的就是每年千萬級的新增就業人口。你們自己回憶回憶是哪年開始放鬆追雞地屁?不就是人口增長放緩那兩年嘛。計生當然是個毒副作用巨大政策,好比人落難荒漠的時候喝了兩天尿。今天的人回望過去,是該感到悲涼,但是風涼話我卻說不出口。這是一種另類的何不食肉糜。是不負責任的態度。是責事給肉食者謀,而不關己的態度。是小農社會小尾巴式的抖機靈。我不會說藥丸,我只會說路還長。


結論:該怎麼怎麼,別看媒體吼得凶,其實沒太大效果。

上圖是全球各國生育率,非洲不發達國家生育率越高,歐美髮達國家生育率普遍較低。往上追溯100年,發達國家在工業化過程中,都經歷了高生育率到低生育率的轉變。沒有例外。


這是什麼含義呢?中國經濟越發展,收入水平越高,生育率註定越來越低。這不是某個政策能改變、不以任何人的意志為轉移的。

在經濟落後地區,子女就是金融產品,養兒是防老的。你沒有後代,就只有孤苦後半生,所以理性選擇一定是多生多養。隨著城市化的推進,養育成本的高昂特別是社會保障的完善,養育子女逐漸脫離了原來的功能。生也可,不生也可,反正你有養老保險就OK.


很多人以為放開二胎就會迎來生育大爆發,真的嗎?未來知識圖譜(ID:futureknowledge)考察後認為,不可能。


德國、日本、台灣、新加坡都在鼓勵生育。鼓勵是一回事,願不願意生是另一回事。德國生育率在歐盟墊底,日本安倍晉三致力於要解決低生育率問題,台灣調查是80%民眾仍然不願生子。


放到中國,我們拿去年的單獨二孩政策看,2014年1月啟動「單獨二孩」政策,截至2014年底,106.9萬對單獨夫婦提出再生育申請。而2014年出生了1687萬人,你沒看錯,去年出生了近1700萬人,相當於荷蘭一個國家。


106.9萬佔1687萬的比例為6.33%,而且這106.9萬還只是申請,並不是說今年申請了今年就出生,至少2-3年才會出生。


所以這就是單獨二孩政策的效果:一年最多能提高3%的生育人口


另一個現實案例,「上海從2008年開始推行『雙獨二孩』政策,當時統計有200多萬家庭符合條件,預測會因此多出生100多萬人口。事實上此後5年只有1.5萬個家庭申請再生育,最終生下7000多人。」 預計100多萬實際生下來的不到1%,效果呵呵的。


那麼,全面放開計劃生育每年出生人口能提高多少呢?我們以每年1500萬出生人口做一個測算,假設提升5%,每年多出生80萬;假設提升10%,每年多出生150萬。


就算每年多出生150萬,十年多出生1500萬。1500萬人什麼概念呢?佔13.6億人口的1.1%.十年增長了1.1%的人口,你說這是多麼大的歷史功績!


媒體都在鼓吹哪些行業又因為多生育的人口受益了,其實靜下來想想,目前每年都要生1600多萬;放開才多生了幾個人,且這些人很可能大都降生於經濟落後的偏遠地區,有什麼好激動的。

-------------------------------------------------------

未來知識圖譜,這是一群醉心科技、充滿好奇心和求知慾的人組成的社區。在這裡,拒絕空話套話。每周2~3篇更新,解讀未來科技,判斷前沿趨勢,思考智能產品。

http://weixin.qq.com/r/70jRye-EHrJhrauq9x39 (二維碼自動識別)

**關注後回復「打敗淘寶」看《淘寶將被什麼打敗?》。


1.女生更難找工作
2.避孕套不能叫計生用品了
3.一大堆配套口號即將推出,你會發現跟當年的格式類似
4.街頭居委會大媽開始關心沒生滿二胎的夫婦性生活和不和諧,分析原因,總結辦法,慢慢成為捉姦的中堅力量
5.意外懷孕了去醫院人流需要異常複雜的審批手續
6.民間生子配方大火,不日即可上市
7.即便開放二胎了,原來那批沒交罰款的人也不能因此免責,交完最後一筆錢
8.計生委的人不會因此失業,他們還將長久地存在著,因為現在即便政策相反可還是「計劃生育」,以後他們的工作重點是:負責徵收「一胎稅」,「三胎稅」,「丁克稅」,「同性戀稅」——最後一個說不定還會入刑呢
9.雖然二胎政策是10月29宣布開放,可並不等於馬上開放,從中央到地方,各種調配政策落實需要時間,在地方政府宣布放開之前,所有的孩子仍屬於超生,你看,這幫xx,連「搶生」這種詞都搞出來了。

(已修改,管理員大人您看行嗎)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朱葉青《中國美院:副教授,作為一個標準進行學術PK》一文?
如何看待軟體美圖秀秀Meitu被指種族歧視?
試簡述儒法鬥爭史,然後做補充評價?
如何看待國家勵志獎學金?
如何評價蔣方舟作品《來日大難,口乾舌燥》?

TAG:政治 | 人口 | 計劃生育 | 中國 | 如何看待評價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