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武帝曹操追殺匈奴使的原因是什麼?

魏武將見匈奴使,自以形陋,不足雄遠國,使崔季珪代當之,乃自捉刀立床頭。事既畢,令間諜問曰:「魏王何如?」匈奴使答曰:「魏王信自雅望非常,然床頭捉刀人,此乃英雄也。」魏武聞之,追殺此使。
——《世說新語·容止》


世語的故事大部分是段子,看看而已,不必當真的說。

曹操個頭不高(姿貌短小),眯眼(阿瞞。瞞,平目也。),《曹瞞傳》黑他是「佻易無威重」,孫盛的《魏氏春秋》則是說「神明英發」,都可備一說。

這世語段子直接黑曹操「形陋」,也就是長得丑,不足以威懾匈奴人,這也就罷了,但是曹操讓崔琰代替自己假裝魏王,這種軍國大事未免也太兒戲了吧

建安元年,匈奴右賢王去卑參與護駕東歸,也是有功的,什麼時候離開洛陽的不清楚,匈奴人和曹操的關係也不見得能好到哪裡去(初平年間,曹操和匈奴打過仗的。)。

此後,雙方也有交往,例如,曹操花錢把蔡琰贖回來;還有就是高幹造反那會兒(建安十一年),高幹派人向匈奴求援,而單于呼廚泉拒絕了高幹,不肯與曹操敵對。

建安二十一年,五月,曹操為魏王,七月,單于呼廚泉和右賢王去卑一同來鄴城拜見曹操,曹操把呼廚泉扣留,讓去卑返回代理監國。

范書《南匈奴傳》:(建安)二十一年,單于(呼廚泉)來朝,曹操因留於鄴,而遣去卑歸監其國焉。
李賢註:留呼廚泉於鄴,而遣去卑歸平陽,監其五部國。
陳志《武帝紀》:秋七月,匈奴南單于呼廚泉將其名王來朝,待以客禮,遂留魏,使右賢王去卑監其國。

世語的段子根本無法安插到正史中去啊!

如果真要去追殺匈奴使者,呼廚泉有幾個膽子跑來給曹操道賀?

所以說嘛,看看而已,不必當真。

——以下為腦補內容,當真者後果自負——

如果非要當真,腦補一下前因後果,我覺得,曹操並不是原文中說的那樣,他問間諜話後而動了殺意。

可能,在見過匈奴使者的當天晚上,曹操回家又看到兒子曹彰那飄逸的黃須,這些年的不以為然,此時茅塞頓開!

陳志《曹彰傳》:任城威王(曹)彰,字子文。少善射御,膂力過人,手格猛獸,不避險阻
裴注引《魏略》:太祖在漢中,而劉備棲于山頭,使劉封下挑戰。太祖罵曰:「賣履舍兒,長使假子拒汝公乎!待呼我黃須來,令擊之。」乃召(曹)彰。彰晨夜進道,西到長安而太祖已還,從漢中而歸。彰須黃,故以呼之。

劉備也納悶:特內內的,我的劉封是假子,你的曹彰又是什麼子?


世說新語沒史實參考價值這一點盡人皆知

不過先不談其可靠性

假設事情存在的話,就事論事,若我是曹操,自然也會追殺的

如果匈奴使者沒識破曹操的小把戲,真的認為「魏王雅望,而不及捉刀真英雄」,宣揚回去,於威望有損,就更「不足雄遠國」了;如果匈奴使者識破了,真看出堂上坐的並不是魏王,宣揚回去,則有損國信,茲害更甚

所以說、匈奴使者是極有見識卻又極沒見識的,就算自己真這麼想了,身處疑局,當謹小慎微,怎能輕易啟人呢;這話一出口,橫豎只能是個死咯~~


世說新語的可信程度相當於「一天周杰倫在沙漠遇到了阿拉丁神燈……」


我只說一下自己的想法,不足之處請指出。 自古英雄相惜,英雄識英雄。武帝與劉備青梅煮酒說「天下英雄惟使君與操爾」,當時曹操謀士都看出讓劉備逃跑是放虎歸山,他們中主張殺之,囚之,在他們眼中劉備至少是奸雄;袁術說我自生下來就沒聽過劉備這個人,絲毫看不起劉備,袁術可謂三國時最愚蠢的主公,最先稱帝,千夫所指,愚蠢之至,庸人一個,所以識不出劉備識英雄。而匈奴使者看出床頭捉刀人是「真英雄」,至少使者有識人之明(甚至會是英雄),非等閑之輩,曹操多疑,已經有了劉備的教訓,為避免養虎為患,除之而後快。


在解釋這個問題之前,當時的形勢是相當重要的。
崔琰接待使節的時間點應在建安二十一年( 216 年) 之前( 建安二十一年,曹操為魏王,崔琰出言諷刺,關係急轉直下,後因權力巨大,以讒謗獲罪)。
由於「捉刀」發生的時間點並未明確記載,不過這時期匈奴區分為南匈奴、北匈奴,而曹操一直汲汲營營欲并吞南匈奴,我們可以從建安二十一年( 216 年) ,曹操拘留呼廚泉單于,而派右賢王去卑監國,並將南匈奴分成五部,安置在平陽郡,匈奴單于王朝終結來看出端倪。
所以建安二十一年以前,曹操心中的外交政策里,南匈奴一直是攻略對象 ( 縱然 202 年南匈奴籓屬曹丞相 )。
當時的情報極為貴重,任何一點資訊都可以決勝千里之外。例如繪製容貌,以刺客絕之。所以使節相對而言,就變成能接近當權者的重要人物 。
世說新語?容止:…既畢,令間諜問曰:「魏王何如?」匈奴使答曰:「魏王雅望非常;然床頭捉刀人,此乃英雄也。」魏武聞之,追殺此使。
這裡使用「間諜」詢問來使,可以得知當時曹操對南匈奴的態度,在心中已是全面備戰的狀態。以崔琰代替曹操,也涵有安全考量 ( 替身嘛,此為爾虞我詐的必備策略 ),絕非是曹操自慚形穢 ( 經歷若干大戰,自身安全往往比形象重要 )。
「魏王雅望非常;然床頭捉刀人,此乃英雄也。」這句話的意思相當的危險,我們不曉得來使是否看穿曹操其實是捉刀人,但來使看出兩個人的差別,卻是不爭的事實。一位來使注意竟然注意捉刀人超過魏王,當能有英雄之說,但對於曹操而言,身分的看穿疑慮,以及這則訊息或是其他資訊帶回到南匈奴,南匈奴會怎麼解讀?對於并吞南匈奴的計畫是否有影響?等等…
殺來使是有相當的理由,尤其是在當時情報貴重的年代。
由於缺少許多的史料來了解曹操與南匈奴的詳細關係,推測也不能太超過,便在此點到為止。
在漫長的中國歷史里,來使同等於刺客,所以不斬來使在當時並非雅德。來使通常是有去不回的,而且編織罪名也並不困難。 ( 之後大中華思想就變成不斬來使了 )

——————這是一道華麗的分割線——————

看到有回答質疑世說新語的真實性。沒錯,此事見於《世說新語》,真實性欠佳。
曹操在建安十年兼領冀州牧後才招崔琰為別駕從事,南匈奴在建安七年被馬超所敗,於是遣使向曹操投降。當時匈奴已失去自主權,根本沒資格跟曹操玩間諜遊戲,曹操此舉動機不明,所以真實性不高。
只不過這事結合曹操封魏王,匈奴單于呼廚泉入鄴城賀拜,有一定合理性。以建安二十一年時曹操的勢力,呼廚泉恐怕也不得不去鄴城,但也可以理解為他確實聽聞曹操雅望非常,於是前來一見,沒想到這一來就被留在鄴城定居了。曹操接著將匈奴分為五部,由漢人為司馬進行監督,徹底控制了南匈奴。但還是沒法解釋曹操殺匈奴使臣的原因,這匈奴使者包括匈奴單于在當時對他一點威脅都沒有。因此,不論何種回答,那都是事後諸葛亮,畢竟歷史嘛,後人也無法真正了解前人的心理,大家說是吧。╮(╯▽╰)╭


有些朋友是從《世說新語》不足信這個角度來回答的,但我想很多人的疑問應該不在這裡,而是「在假設曹操是一個理性人的前提下,如何解釋世說新語中曹操追殺匈奴使者的行為邏輯」。
我的答案是,曹操在此事件中,有一個很直白的目的:「雄遠國」,所以才會讓崔琰代替自己。然而當匈奴使者點出捉刀人是真英雄之後,之前的策略已經失敗,利用容儀威懾匈奴已經不可能。因此,曹操派人追殺匈奴使者,一來可以封口,二來可以用「斬使」來威懾匈奴,以達成「雄遠國」的目的。


多圖,使用流量請謹慎觀看。

「不足雄遠國」這句話其實很值得玩味。

這個事件的歷史背景是:崔琰投降曹操是在建安十年(公元205年),而在前一年的建安九年,曹操就已經進軍並駐紮在鄴城。

當時的匈奴分成兩支,一支是北匈奴,一支是南匈奴。大部分人在看這段故事的時候,都會下意識地將「匈奴使」代入到南匈奴一邊——畢竟南匈奴廣泛的參與在了東漢末年的動蕩之中。然而,如果是南匈奴的話,和文中的「不足雄遠國」就有了矛盾。

因為當時南匈奴的活動範圍已經進入到中原裡面,甚至到達河內一帶。而河內距離鄴城僅僅200多公里遠。

這個距離和曹操老家陳留到鄴城的距離相差無幾。

匈奴的左賢王劉豹,當時在平陽,距離鄴城400多公里

而夏侯惇追擊劉備的博望坡,也差不多遠

這樣看來,故事裡面提到的「遠國」八成不是南匈奴。而這位匈奴使者,應該是來自其他匈奴部族的人。

而在當時,北匈奴已經毫無音信。倒是在羅馬自然科學家克勞迪的作品中,出現了關於東歐匈奴/匈人的記載(本文不討論北匈奴和東歐匈人是否為同一部落的問題)。換言之這位使者很可能是來自歐洲,那確實是可以稱之為遠國的地域。

那麼對於這位歐洲來的使者,曹操做了什麼呢?

讓帥哥做王,真正的英雄卻當捉刀人。


有一個故事是說曹操有次親自領兵打仗去了,後面有好多小兵往前擠,想要看看傳說中的曹操長啥樣,曹操看到了,架著馬往那邊走,

沖他們說,
「你們是想看我曹操吧,你看我也是兩隻眼睛,一個嘴巴,一個鼻子,跟你們不一樣的就是多了點智慧罷了。」
可以腦補一下曹操當時的表情,再聯繫一下曹操最愛做的神態——「大笑」。我個人認為這個故事還是比較符合曹操一貫的尿性的。

可以說曹操雖然長的不大好看,但依他的性格,不會太介意的,至少更多的是調侃和戲謔,而不是自卑。

而那個捉刀的故事就很明顯比較扯了。
你現在拿個刀站一邊,那完了人家使者要跟你商量軍國大事,屏退旁人,再把你個捉刀的給攆出去,和人家崔琰聊?曹操本人能放心么?更何況,人家匈奴還能沒從其他渠道知道你大概長啥樣?
更更何況,對匈奴這樣,那對其他陣營的使臣也該如此啊,完了總不能使臣來一次,崔琰裝一次吧?那崔琰還累死呢。

《世說新語》的真實性直逼《故事會》,看看就行。更何況,編《故事會》哦不,《世說新語》的人叫劉義慶,人家姓劉,劉宋皇室宗親。
曹操姓曹,曹劉本來就是敵對的。
所以他對曹操就是以抹黑為主,以調侃為輔。


真實性不論,這個故事確實蠻有趣的。
但就算不實,我們也可以執果索因,權當娛樂,不過原因嘛自然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
歷史並不是那麼僵硬的。


《世說新語》主要記述士人的生活和思想,及統治階級當時的情況,反映了魏晉時期文人的思想言行和門閥社會的生活面貌,這樣的描寫有助讀者了解當時的人所處的時代狀況及政治社會環境,更清楚地見識所謂「魏晉清談」的風貌。但是內容真實性極低,所反映之人物言談性格多半與正史評價不符,故本書只被視為小說趣談而毫無史料參考價值


推薦閱讀:

張遼在逍遙津一戰如何以八百人破十萬人的?
司馬懿和諸葛亮的軍事才能,實際如何?
夏侯惇為什麼沒得破傷風?
三國時期有名有姓的歷史人物中誰過得最窩囊?
你眼中的曹操是一個怎樣的人?

TAG:歷史 | 三國 | 曹操 | 世說新語書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