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看待電視劇《虎媽貓爸》中貓爸佟大為的教育方式?

由佟大為、趙薇主演的電視劇《虎媽貓爸》正在熱播,「隔輩教育」、「學區房」、「小升初」等教育話題也引起高熱議,虎媽教育嚴苛,生怕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但貓爸佟大為卻主張給孩子一個快樂的童年,沒必要給孩子太多的壓力。大家覺得電視劇中貓爸佟大為的教育方式怎麼樣?


從標題里這麼肆無忌憚的口播劇名到到這張巨大無比的海報,明顯地是在替我的新劇打廣告嘛。其中還發現了有我們公司小朋友來答題,為了宣傳也真的蠻拼的。

不過這個劇播了之後的確有不少人在我微博底下留言,問我個人怎麼看劇里的教育方式,現實里是怎麼和我女兒溝通的。那我就乾脆在這裡說一下我個人的想法好了。

你們就當看了一期「這裡是廣告」好了。

其實羅素的教育方式,上面我們公司的小朋友也替我回答了。羅素對茜茜採取了講道理、以朋友的角度和女兒平等交流等方法,這些我都特別認同。在小孩子認知階段,引導性教育很重要,強扭的瓜不甜,更何況是小孩。但順其自然也有順其自然的缺點,劇中體現的就很明顯。當其他同齡的孩子都在學習奧數、鋼琴等課程時,茜茜還在做公主夢,沒有學會一點生活技能。羅素對於茜茜是否能上第一小學也是持著搖擺甚至無所謂的態度,但是這確實會影響到茜茜日後的升學以及發展。這一部分是我不認同羅素的。

現實生活中我們家對女兒是「虎媽虎爸」,我對孩子相對來說還是比較嚴厲的。

我女兒小的時候,我專門在閣樓上準備了一間小黑屋,沒有燈。懲罰時就把女兒關進去,到後來,她做錯事甚至會自覺鑽進小黑屋反省。前陣子女兒讀書時有幾個生字幾次都記不住,我就罰她每個字寫十遍,最後才發現女兒正發著高燒。

事後我也在譴責我自己,有時候對女兒是不是過於嚴厲了?我也考慮讓她去農村感受生活,這樣才能懂得珍惜糧食、知道農作的艱辛。

在以上這些方面,我倒是挺像劇中的虎媽的。

今年我和太太辦婚禮七周年紀念日,要出去過二人世界。我女兒非要跟著一起,說:「爸爸媽媽是我最愛的人,我也是你們最愛的人。最愛的人為什麼不能帶著最愛的人一起去呢?」但我想在結婚紀念日,還是應該保持我和太太獨立的夫妻生活,就說服女兒留在了家裡。我還是贊同劇中的「夫妻關係大於親子關係」。

跟很多同齡小朋友一樣,我女兒也會參加興趣班。但我有一套很奇葩的培養大法:身邊很多小孩都開始彈鋼琴,我們沒有。這也是讓她明白,得到了就要一直學下去,不能半途而廢。

你看我平時對女兒特別嚴厲,但嚴厲中也會講究技巧,要讓女兒自己明白我對她的教育其實是有道理的,確實是在為她好。

我經常在外拍戲,陪女兒的時間相對較少,都是我太太在管。因此也一直有個聲音告訴我:「爸爸你再不陪我,我就長大了」。我對女兒承諾:在放假期間,盡量不拍戲,要在身邊陪她。

我在教育方面,算是比較傳統的嚴父性,但是也會適當對女兒進行引導、讓女兒自己選擇興趣愛好。平時在家的時候,也經常做飯給她吃,讓我們能經常溝通交流。我其實特別不想當高高在上的父親,讓女兒一看見我就怕。

我自己的一些育兒經驗,也希望能夠幫到大家。


謝邀。
其實,題主已經提到了貓爸和虎媽對於孩子教育理念的主要區別:壓力。排名第一的答案獲得了4000贊,認為對孩子應該實施嚴厲的教育,這與我國傳統觀念的教育觀念有關,諸如「子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棍棒底下出孝子」、「玉不琢不成器」等理念早已深入人心。但是隨著現代學科,例如腦神經科學、發展心理學、教育學等學科的不斷發展,也出現了越來越多對此的質疑和反對。

孩子心理壓力來源

孩子的心理壓力主要來自六個方面,包括父母、老師、環境適應、同伴關係、功課學習和其他;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包括生理上的反應、行為上的反常、情緒上的變化和個性上的改變。孩子年紀越小,接觸的社會環境越少,其壓力越多地來源於父母,包括家庭矛盾、 父 母對孩子期望太高, 家庭內部缺乏溝通等(李江雪,2006)。

壓力對孩子的影響

通常來說,孩子具備正常的壓力反應系統,但一旦他們身處的社交環境充滿了憤怒,孩子的壓力應對系統就會失效,致使其要麼始終處於精神高度緊張的狀態,要麼徹底崩潰。甚至有人尖銳地指出:要想讓嬰兒的大腦發育出問題,不必將他扔進集中營,只需一醒來就讓父母不斷拳腳相向就可以了。(John Medina,2014)。壓力會影響到孩子的思考、行為和感覺的方式(Zeitlin, 1994),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 生理。引起頭疼、肚子疼、睡眠障礙、入廁困難、免疫力下降等。
2. 行為。引起規避性行為,如迴避他人目光、很少交流、獨自流淚等;破壞性行為,如頂撞父母和老師、破壞玩具等;倒退性行為,如尿褲子、咬指甲、口吃等。
3. 情緒。引起情緒失常,如悶悶不樂、愛發脾氣、缺乏信心、不活潑等。
4. 性格。引起性格改變,如易燥易怒、愛鑽牛角尖、退縮孤僻、不合群等消極性格。
孩子尚不具備較好的自控能力和辨識能力,因此過渡給孩子施壓將造成極為嚴重的後果。當然,可能有人會說,也有「越挫越勇」的情況啊,這是怎麼回事呢?

心理彈性(resilience)兒童

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心理學家又觀察到另一種現象,即那些曾經經歷過嚴重壓力和逆境的孩子,長大成人以後並沒有產生明顯的心理社會功能問題(Fergusson Lynskey, 1996)。研究發現,心理彈性兒童對他人的心理揣測能力(mind reading),以及其心理理論(theory of mind)要優於缺乏心理彈性的兒童,具備更積極的人際交往特徵,更傾向于謹慎的認知,並能調配更多的社會資源應對壓力和逆境。
能「越挫越勇」的孩子,首先要發展出健全的心理揣測能力和心理理論,在此基礎上才會遭遇逆境和壓力時更好地應對,不至於產生嚴重的心理社會功能問題。因此,孩子越小,越不要給予他們太大的壓力。

父母為什麼給孩子壓力?

1. 轉嫁。
美國當代心理學家和教育家愛爾坎德 (Elkind) 的 「兒童壓力說」 理論認為, 父母自身就承受了各種壓力,並隨之把壓力轉嫁給孩子。例如,不少父母發現周圍的人都在給孩子報各種興趣班後,為了證明自己也是稱職的父母,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從而給孩子報各種興趣班,嚴格要求孩子的學習。
2. 控制。
很多父母將對孩子的監護權理解為對孩子的控制權。西方學者認為父母對8-19歲孩子的控制包括嚴厲控制、限制控制、要求控制、干涉控制、專斷控制等五種(MacCoy),並在觀察中發現兩個極端:一方面,父母要求少或要求低的孩子有高攻擊性特徵;另一方面,父母嚴厲控制下的孩子會產生負面特徵,如有情緒壓抑、盲目順從等過度自我控制傾向。
3. 映射。
有的父母將孩子當做是自己生命的延續,因此希望孩子能實現自己當年未曾實現的願望。例如沒考取大學的父母可能希望孩子能考取大學,沒有學過鋼琴的父母可能希望孩子能習得琴技,從事體力勞動的父母可能希望孩子能從事腦力勞動等等。為此,父母給給予孩子壓力,在潛意識中迫使孩子代替自己實現未競的願望。
4. 發泄。
心理學上還有一個概念叫做「踢貓效應」,描繪的是一種典型的壞情緒的傳染。人的不滿情緒和糟糕心情,一般會沿著等級和強弱組成的社會關係鏈條依次傳遞。由金字塔尖一直擴散到最底層,無處發泄的最弱小的那一個元素,則成為最終的受害者。這是一種情緒的傳染效應,並且由於存在力量、社會地位、等級的區別,居於弱勢的總是只能向比他更弱勢的群體發泄怒火。而孩子總是家裡的弱勢群體,往往就成為了這種壞情緒和壓力的「犧牲品」。

父母為什麼體罰孩子?

排名第一的答案中,答主提到自己曾經把女兒關在小黑屋裡的行為,這與打罵等體罰並沒有本質區別。為什麼父母會體罰孩子呢?根本原因是孩子沒有達到自己的期望。具體而言,有以下這些體罰孩子的借口:

  • 「因為他們做錯了。」

即便孩子做錯了事,處理方法也有很多,而不僅僅是「打」這一個選項。

  • 「打了就聽話了。」

懲罰確實能在短期糾正孩子的行為,但無法糾正孩子內在的道德感。比如孩子偷錢被打了,也許孩子會更加謹慎小心地偷錢,避免被抓,而不是去改變偷錢的行為。

  • 「簡單、粗暴、有效。」

養娃不是馴狗。馬戲團的馴獸師會用食物獎勵和皮鞭懲罰來馴獸,但孩子不是馬戲團的動物,他們不應該只出於外在的刺激去行事,而應該養成獨立思考和行動的能力。況且是否有效,還很難說。

  • 「和他們講不通道理。」

沒有站在孩子的立場去思考問題,也不關注孩子特有的發展階段,當然無法和孩子講明白道理。更常見的情況是,家長自己無法堅持原則,例如說好不給零食了,又忍不住給孩子零食,而當孩子一再要求吃零食時,家長卻開始打孩子。這會讓孩子十分迷惑,也會降低家長的威信。

  • 「我說的話他怎麼都不聽。」

家長認為自己失去了對孩子的控制權,而打一頓可以快速地奪回短期的控制權。這種權力的獲得,來以傷害孩子的行為來實現的。家長在潛意識中認為:我能使孩子痛苦=我有權力=我比孩子強大。

  • 「男孩皮實,不怕挨打。」

男孩和女孩一樣是孩子,他們有同樣嬌嫩的肌膚和同樣天真的心靈。也許正是因為男孩挨打多,才會讓他們變得對挨打更加麻木。

  • 「我小時候就是被打大的。」

將自己的不幸投射在孩子身上,是在親子關係中非常常見的一種現象。但是,常見並不代表就是好的。通常童年遭受暴力的孩子,成人以後更有可能對別人施暴。

  • 「我太生氣了,忍不住要打他。」

打孩子被當做是家長發泄情緒的一種方法。成人生氣多半是因為未能達成所願,或者錯誤的決定導致了嚴重的後果。因此,在孩子未能達到我們的期望時,我們會在潛意識裡認為是自己教導無方,但是,我們卻無法對自己發泄憤怒,於是轉而將憤怒發泄到孩子身上。

  • 「我不知道怎麼辦才好了。」

無助的家長很容易選擇體罰孩子的辦法,因為想不出別的辦法了。

  • 「我是他爸/媽,我打他天經地義。」

是不是應該發明個詞叫做「家長癌」,專指這些仗著自己是父母,就不尊重孩子的家長?家長固然對孩子有生養之恩,但孩子誕生後就已經是獨立的個體了,必須尊重孩子,才能贏得孩子的尊重。

應該怎麼做?

英國教育部官網有一篇名為Development Matters in the Early Years Foundation Stage的報告,裡面提到了孩子學習和發展的基礎有三:獨一無二的孩子自己、積極的關係和能促進孩子發展的環境。

報告對如何建立和不同年齡階段的孩子的積極關係有非常詳細的建議,值得一讀。無論如何,國外的研究都強調不要強迫孩子,也不要很快就對他們期望過多。父母的目標不應該是創造一個「天才」,而是應該提供一個充滿安全感和溫暖的養育環境,使你的寶寶能夠充分發揮自己的潛能。
例如,很多爸媽/爺爺奶奶/外公外婆都習慣給孩子喂飯,這項活動通常從孩子不能自己吃飯開始,持續進行到孩子上幼兒園,甚至更長時間。並且這個過程通常充滿艱辛,甚至是一場「搏鬥」。為什麼會這樣?「餓了就吃飯」這件在大人眼裡天經地義的事情,對於孩子而言卻是需要探索的。尤其是對於1歲多的孩子,他們開始能自己完成一些事情,並且自我意識也逐漸發展起來,有點「鬧獨立」的意思。對於面前擺放的食物,與媽媽的母乳有著明顯的不同,孩子會充滿好奇心的探索,而在大人眼中,這就意味著用手玩食物、弄髒衣服、灑到地上、浪費糧食、讓一頓飯的時間無止盡的延長,於是喂飯的戰爭就此打響。讓我們換個角度來看:衣服髒了可以洗、地板髒了可以擦,換上一套不會摔碎的碗勺,給孩子以耐心和時間,讓他們爭得自己的「主動權」。家長們要做的是在一邊引導,教會孩子將食物送到嘴裡,如果能吃得乾淨不把飯粒灑得到處都是,就及時給予表揚;如果飯粒灑得到處都是,就將嘴邊上的引導孩子用勺子撥回嘴裡。在吃飯時間,不要讓其它的事情吸引孩子注意力(比如喂飯用玩具轉移孩子注意力、有人喂飯有人逗孩子等),只讓孩子專心探索吃飯這件事兒,幾次之後就會初見成效。等孩子到了可以自己進餐的月齡時,如果仍然喂飯,就會產生反抗,因為這本該是孩子自己做的事情,卻沒有機會做。這種自主意識並不會消失,只會轉換形式表現出來,比如扔餐具吐掉嘴裡的飯菜等等。只有放開手,讓他/她獨立探索,才是避免這場戰爭的最佳方法。

結論

1. 不要為了滿足自己而給孩子壓力,應該遵循孩子的興趣和主動性去引導
2. 父母觀點不一致而導致的爭吵會使孩子缺乏安全感,也會降低彼此的權威性
3. 懲罰有時是必須的,但絕對不要體罰孩子:稍加學習,你就會有很多方法來真正地解決問題

養娃不易,拓展閱讀:
兩歲半的女兒習慣性用哭鬧來作為武器,該如何應對? - Cecilia 的回答
如何懲罰兒童? - Cecilia 的回答
父母要求孩子做某件事時,「我數三下」的方法為何十分有效? - Cecilia 的回答
怎麼做能盡量使得自己的孩子不成為熊孩子? - Cecilia 的回答
小孩偷拿家長的錢應如何教育? - Cecilia 的回答


我們在這個答案之下都沒有談教育。雖然我們用的「教育」一詞。
我們在談「控制」

控制不是教育的一部分。就像納粹當年把猶太人控制在集中營里一樣。各位談的教育是:怎樣讓孩子根據自己的要求成長。本質上是在談怎樣控制。控制的目的不是讓被控制的目標獨立成熟,而是為了為控制者省事。我們談的是:要求孩子按照家長的意志做事。
原因很簡單,是為了家長的便利。孩子優秀有朋友的讚譽,社會的認同,等等諸多好處.....
如幾點學琴,幾點做作業,甚至在語文上花多少分鐘,數學多少分鐘,等等...

子女最後過的開心快樂與否,大多數家長是不關心的。

這類家長會把自己的快樂,人生觀直接當成子女的快樂觀人生觀,相當於是在使用子女的時間在圓自己的夢。
若子女的夢和家長的重合,自然是皆大歡喜。
若不是,自然是爭吵與憎恨。

那什麼是教育呢?
家長自己買架鋼琴,自己從不會學到會,再到彈的足夠好可以讓孩子覺得:「我了個擦,我爸/我媽彈的太帥了!我也要學!」
家長自己學習數學物理,科學的給孩子講宇宙起源,物體物質規律,讓他們覺得「好酷!」我要學!
也許你的孩子無動於衷,你彈的再好,講的再好都不能吸引他們。那無所謂,因為你不是在控制他們。你的對新事物的好奇心會讓他們也對新事物充滿好奇,他們會不停的探尋,直到找到他們熱愛的東西。
那如果他們不去探尋呢?那你自己獲得了一個新技能!
要明白,家長與孩子是分開的兩個人,你們有獨立的人格。
所以不該把自己認為好的東西強加給別人

我一直認為家長是無法教育一個孩子的技能(除非他是教師職業),教育永遠都是指向態度。
技能這個東西,自己不教自己,是永遠學不會的。

所以虎媽或者虎爸,都是控制。因為重心都是在「家長怎麼教」上,而不是
「這是個怎樣的孩子」
我說了,控制者只在意自己。


先不講羅素是個有點孩子氣的男人。
先不講羅素不是個頂天立地的男人。
先不講羅素是個沒有勇氣去解決問題只會和稀泥的男人。
先不講羅素對唐琳不拒絕也不接受是個曖昧不清的男人。

他,竟然教女兒當著媽媽的面一套背著媽媽的面一套?
他或許是愛女兒。但他真的不是一個好爸爸,也不是一個好丈夫。
夫妻之間的關係要大於親子關係。
這句話我很贊同很贊同。
從小我就是在爸媽的爭吵中長大的。而我身上有什麼毛病我對家庭的什麼概念我自己再清楚不過。
他和勝男之間幾乎沒有溝通。作為一個男人,他不應該迴避所有和老婆需要溝通的事情。
勝男是強勢沒錯,但他如果可以主心骨些,我想勝男也會收斂也願意做小女人吧。
但是他沒有。
他解決問題的方法就是迴避。迴避。
教女兒不誠實的行為,這本身就是錯的。
他應該要做的是找勝男談一談。

24日:現在看看上述文字有蠻幼稚的地方。評論里有人覺得和勝男談根本沒有用。我不是當事人,我這樣講確實欠考慮。只是,在我自己和另一半的生活中,溝通是我們最最認為重要的方式。我們可能會因為想法不同而吵而鬧,但如果不講出來,那麼兩個人肯定是有隔膜的。所以雖然也吵過鬧過分過,但五年的大學愛情我們堅持下來並領證了,現在他人看我們仍然會不可思議,覺得怎麼還是談戀愛的狀態!我覺得這一切離不開溝通,所以我強調要談,兩口子如果想的不一致做的不一致,內部必然會存在矛盾的,雖然要一個人妥協會有點難,但大家都不是無理取鬧的人,都知道怎樣會對兩個人更好。
羅素和勝男,可能女強男弱是他們的相處方式,但我還是覺得,羅素不應該什麼都忍,然後什麼都不說,以至於也不知從何說起,兩個人的語言越來越少。默契越來越不足。
可能和勝男談會出現很多問題,但我想,哪有那麼容易的事?只要兩口子慢慢解決,一定會有改觀的不是么。
而逃避,不是解決問題,而是讓問題積累,最終成一個可怕的炸彈。


看排名點反對的人不少,想點反對的人如果沒耐心看完就直接看最後一句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
記者:您女兒從小就送去美國讀書了?
王朔:沒有。她是念到中考的時候,我說你不要參加中考了,你要考過去你就是傻子,你要考不過去,你自信心會受到很大打擊。所以我送她去了美國念書。
記者:您覺得美國的那種教育方式更好?
王朔:當然。在美國,打小孩是犯法的。說實在的,全社會最普遍的暴力就是家庭暴力,打老婆都是其次,打小孩很常見。而且有人居然非常無恥地認為,這是正常的,說是為了孩子好,是愛孩子。我打死你這叫愛嗎?你要是愛我就表現出來,讓我感覺到你在愛我。你把我往死里打,這叫愛?如果這叫愛,這愛就是罪惡滔天。
記者:您對您女兒的美國老師滿意嗎?
王朔:當然。她在中國是不愛學習的人,是個跟著大家混日子的學生。我跟她說,你不要學那些亂七八糟的事,功課做得差不多就行了。有時候老師找我開家長會,那些老師到現在還這樣告狀,說某某同學品質不好,讓我女兒不要跟那人來往。小時候老師就愛挑撥小孩關係。小孩哪有品質不好的?我聽了都懶得搭理。我說上學你就是為自尊心學習,你學習不好,老師會當場奚落你,你會很沒面子。有些老師就會這一套,打擊小孩的自尊心。所以我女兒在這不愛學習,到了美國,變成一特別愛學習的人。你有興趣學就去學,你沒興趣學你就當普通人。當個普通人不丟人。美國法律保護所有普通人,再有錢也不能欺負普通人。
記者:您教育女兒的方式,有點另類。
王朔:一點都不另類,我覺得很自然。我是她父親,我要不包容她,誰包容她?她要在我這裡都沒安全感,她在哪兒能有安全感?這是做父親的責任,她有多大的錯誤,我都替她擔了。
記者:是不是因為您小時候受到的那種教育……
王朔:對,我小時候,我父親打我一直打到他打不動為止。每次我都想,我以後有孩子了,我絕對不打他一下。我認為打小孩太可恥了。這叫欺負,欺負比你弱小的東西,你可恥不可恥?我跟我女兒說,我將來不要你養。說實在的,你給我的快樂,早就超出我養你花的這點錢了。你做什麼我都包容你,你在我這裡沒有錯誤,你就是一孩子。但你要注意,不要侵犯別人利益就是了。我說你最差的下場,就是回家來跟我一起住。
記者:這是不是太溺愛女兒了?
王朔:我幹嗎不對她寬容?我幹嗎要對她嚴厲?我希望她幹嗎呀?我什麼都不希望她。我希望她快快樂樂過完一生,我不要她成功。我最恨這詞兒了。什麼成功,不就掙點錢,被SB們知道嗎?
佟大為還是有點實力說這話但如果 @佟大為 是本人那他也沒說這種極端的話。
普通工薪,一般小富即安,不敢說孩子能一輩子不用自己掙錢的還是先不要這麼放得開吧。
雖然說王朔的女兒可能沒要求也自然牛逼能靠自己吃香喝辣,但她畢竟是王朔的女兒啊,別說經濟社交圈什麼的,哪怕思維方式也是優勢。
還是不要冒險啊,圖嘴爽,內心深處是不是想偷懶呢。。。


羅素和勝男共同的一個教育問題,就是教育孩子的理念分歧太大,而且在教育過程中也不能統一。教育方法的一致性連貫性很重要。
其次,羅素這個編瞎話不眨眼,在孩子面前無窮無盡打遊戲的男人,一副沒有擔當的樣子,也是教育不好孩子的。他所謂的快樂童年不是真的讓孩子快樂,而是他壓根兒不懂管不想管,就想玩兒。
沒有第三了,還不夠嗎?


其實他們兩個都是誇張的表演,是劇效果的需要,他們只是兩個代表社會中兩個極端的典型,貓爸是過於的寬容,愛,而虎媽是過於的嚴厲,不評價誰對誰錯,只是,孩子嘛,我們正常對待就好。


不請自答。因為自己是干教育這一行的,並且也是為人之父。所有的教育問題其實都不能脫離了社會問題去談。教育問題只是社會問題的縮影。要分析教育問題就首先要分析社會問題,尤其是「學區房」「隔輩親」「虎媽教育」等家庭教育問題。這部電視劇關注的層面僅僅是家庭教育而已,這是這部劇的局限,同時也是這個社會的局限,如果將學校教育問題引入相信這部劇連獲得上映的資格都沒有。
這樣說很多家長可能不理解。孩子的問題,家庭責任、學校責任以及社會責任應各占幾何,沒有人能掰扯的清楚,也不會有人真的能清楚明白。因為這中間沒有問責機制。簡單的說學區房問題,這是一個困境。這種情況已經持續多年,但是人們只能是忍受,而不是去考慮改變。小升初的問題,人們也只是去忍受。隔輩親的問題,人們都是只能去忍受。
有的問題錢可以解決,如學區房、小升初等,不能解決的原因在老百姓的觀點裡是:怪自己沒本事,怪自己沒錢。其實這是一種極其錯誤的觀念。
有的問題錢解決不了,如隔輩親。你能改變自己的父母嗎?很無力。我是改變不了,相信很多人也改變不了。怎麼辦?我們只有忍受了。
其實這些關於教育的諸多問題,我們都解決不了,只能忍,只能怪自己。這是我們的現狀。但是我們又想改變,不希望這些能發生在我們的孩子身上。這些沒有錯。成為虎媽沒有錯。
錯出在哪裡?
學區房、小升初涉及的教育公平問題,很多國家有,包括很多發達國家。
隔輩親的問題其實包含在諸多的家庭問題里,包括在家庭倫理中。
這個國家這個社會這個家庭,這麼多問題。很多人可能要問:如何解決。平凡的人應該怎麼做?
只有愛(看起來很空),但是唯有愛才能解決的了這些。金錢不行。有再多的錢也不能。
愛你的孩子。虎媽們你們的方式不是愛,請不要將孩子訓練成叢林社會的惡獸。不然他們會把你給吞掉。
愛你的家人。愛你的老公,包括他的家人。不要帶成見。
說的很簡單。但是唯有愛能解決一切。但是很多人恰恰不會愛。家庭教育的問題愛就足夠。很多人不會愛(我已經很啰嗦了)。再強調一遍:人們不會去愛。
還是用一段聖經上的話來結束吧:愛的真諦
愛是恆久忍耐、又有恩慈.愛是不嫉妒.愛是不自誇.不張狂.不做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處.不輕易發怒.不計算人的惡.不喜歡不義.只喜歡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愛是永不止息.
——哥林多前書13章4-8節


以前寫了很多劇評,發現這劇爛尾了,很可惜。


我是比較贊成唐琳作為一個教育者時提出的教育理念的。但她利用職務之便插足別人家庭,在夫妻間挑撥離間,是非常惡劣的行為。這種惡劣比勝男對自己女兒過於苛刻嚴重多了,這說明她的基本道德和職業操守都是不過關的。如果我是一個母親,我是絕對不可能接受這樣一個女人成為我孩子的精神導師的。
羅素的教育其實完全沒有原則。父母在孩子面前,不僅是一個陪伴者也是一個教育者。羅素沒有起到一個教育者的作用。他跟孩子合夥騙勝男,陽奉陰違,不可能不對孩子產生壞的影響。相比起來,勝男雖然過於苛刻,但起碼在道德上是沒有問題的。
至於羅素的媽媽才叫虛偽。愛慕虛榮,對經濟條件比自己差的人沒有禮貌和尊重。說自己家是貴族,卻又說要讓孫女嫁入豪門。孩子要是跟著她才叫毀了呢。


這部電視劇邊寫邊拍,拍到一半劇本都沒結。

所以爛是有原因的。

矛盾點都超脫了現實,
你見過家長為了那麼一件小事聯盟罷黜班主任的嗎?
你見過那麼奇葩到變態的姥爺嗎?

你見過?
反正我的世界裡是沒見過。
內容亂七八糟,前後不搭。

現在的編劇,電視劇,越來越沒誠意了。


然後再說佟大為的教育方式。
佟大為自己接受採訪的時候都說:自己不能接受此劇中的爸爸的育兒方式。他覺得孩子不能太放縱,該管必須管的。

其實作為一部長電視劇,沒有矛盾點,是拍不下去的。
所以趙薇和姥爺的角色就設定就成了追逐成功,學習到一種瘋癲的形象。
而佟大為而是完全放任,給孩子美好童年,放羊式管理的形象。

兩種都不對,因為兩者都太極端了,你不能因為孩子應該有美好的童年,就不管他學習了啊!

節目無比美好的想要傳遞:給孩子美好童年,不要太多壓力。
但是給孩子壓力的不是父母,而是整個社會啊。

中國的社會的發展現狀遠遠滿足不了大部分人過上富足平穩的生活。
所以,學習教育上競爭是不可能停下腳步的,你可以停下來享受童年,少年,可別人都在跑。不會等你。
當然,我們也看到社會越來越進步,孩子們的負擔在慢慢的變小。

可是到了一些二三線城市,還有城鎮,初高中學歷壓力還是非常大的。

一聲嘆息。


這片子有點扯,沒有深入的刻畫現實中父母和爺爺奶奶教育方式的誤區。過多的流於表面,我基本看不下去了。
更多的教育方式導致小孩心裡產生影響沒有刻畫好,外行看到熱鬧,內行看不到門道。
如果父母學到這個程度就是好,那教育就是兒戲一般。做父母居然如此懶惰於承認自己的不足、懶惰於不斷的學習言傳身教的真諦,那麼就是最大的不負責任。
如果哪個父母認為教育孩子已經做的很好,那基本可以斷定他們必然在很多方面在不斷的起負面作用。這是一個永無止境的學習過程,沒有盡頭,唯有戰戰兢兢,孩子只有一個教育機會,你不要以正義的名義摧毀她應該有的一切。
諸位,共勉。


個人認為快樂教育是不現實或者效果不好的教育方式。
拉格朗日定理啥的那麼高深,能有幾個人是真的喜歡他才去學的?或許有,但這是個例,個例是無法複製的,也不用來參考。大多數人都是強迫自己去學習的,而且效果不錯。
熱力學第二定律說:任何一個自然系統內的熵是在增加的。教育是一個使人頭腦變得有序化的過程,類似於一個熵減過程,這是需要付出代價的,而顯然,快樂不是這種代價,痛苦才是。
(手機答題,請諒解。)


其實我家裡情況就很像這種,我是單指教育這一點————正文分割——我爸對我的教育一直很「特別」,總是催我出去運動,出去玩,他在乎的點也很比較特別,考的差沒關係,字寫的工整就行,考第一名似乎還沒有我願意去爬山讓他高興。我可以對他當著同事的面直呼齊名甚至喊他綽號,我小學給他起的一個綽號甚至在他們整個單位都廣為流傳,但是,我卻不允許對其他長輩不敬~~~我可以抱怨作業多不想寫,因為他也認為小學初中生完全沒必要做那麼多作業,但不能在夏天的時候抱怨天氣熱希望溫度驟降每天都很涼快,因為他認為夏天就應該熱,否則農民伯伯的收成會不好。小時候家裡條件很一般,卻可以給我買新出的超貴的零食,但如果忘記隨手關燈的話,會嚴厲的教訓我。我可以給他編辮子,可以命令他坐著不動把肩膀聳起來往他鎖骨窩裡面倒水看能裝多少(-_-||這樣一回憶發現我小時候好無聊好調皮。。),卻不能。。。。。小的時候總覺得我爸特別奇怪,該凶的時候不凶,而一些明明不算啥的事情卻會「突然」很嚴肅,很兇,於是幼稚的心裡總是在循環「我不是親生的——我一定是親生的——不是親生的」這個過程。後來懂事了,才發現這樣的爸爸在中國其實很多,他們只是希望孩子能開心成長,不傷害他人,就很好了——————————————而我媽也恰好是很嚴格的「虎媽」類型,從小對我的要求就很嚴格,記得我小時候虛假練琴,就是彈一遍就錄音,然後讓復讀機放著自己趴在床上看小說,結果太投入我媽進來都沒發現,她就罰我跪在鏡子面前,原話是:自己好好看看自己的德行,好好反省。。這句話讓我至今都無法忘記。。這種懲罰其實算輕的,有的更「可怕」的我都不想說出來怕丟臉(現在想想自己小時候作死的事情太多,比如不想吃飯又不敢說就乘爸媽吃完在客廳看電視的時候用餐巾紙包著,放到口袋然後找機會扔,結果有一次忘記了,衣服直接進了洗衣機。。。你們可以想像那個場景,我自己都覺得該打!!)。我媽總是說我爸太慣著我,她從不給我一分零用錢,也不許我爸給,考試進步才有獎金,奈何初一初二成績不好(其實以後也沒有好到哪裡去2333333),於是那時總是拖著爸爸下象棋,贏了就有錢,輸了就耍賴-_-||我媽看在這應該也許能提高智商,而且可以避免我爸晚上出去打麻將才同意。。。。。。。。。。。。。。不知不覺竟然說了這麼多,想起了很多以為已經忘記的事情,其實,不管是貓爸還是虎媽,我們應該更關注的是爸和媽,而不是他們的屬性,他們都是希望咱們好的,儘管方式不同,甚至不對。。看了我這麼多廢話,大家快去給自己爸媽打個電話吧~特別是更容易處於叛逆期的高中至大二的小朋友們~~希望大家都家庭幸福~~


指望孩子自己懂事,不是扯淡么?絕大部分小孩,尤其是男孩,沒人逼著學習直接就廢了。
夫妻Top2畢業,然後快(fang)樂(yang)教育,孩子考個2本或者國外野雞?我覺得沒人能接受。


教育方式上我不知道應該贊同哪個
不管是哪種教育方式,畢勝男和羅素都有能力給孩子一種比較理想的生活
我相信很多人是沒有這種條件的,給不了孩子手哥說的那種「可以選擇」的生活

……………………………………………………………………………………
另外,我只覺得黑90後太過份

黑黃俐不要黑得太明顯好嗎???


電視劇裡面對美國的教育方式簡直就是誤讀。美國的精英教育絕對是不限制給小孩的教育資源,只讓小孩傻玩的肯定是父母自己啥也不懂。去看看那些上名校的小孩,哪個不是排得滿滿地學習,興趣班,各種社會實踐,和體育鍛煉。而且真的是持續不斷地學習。他們的理解,人生就是一場馬拉松比賽,必須從小到大一直不斷地學習。跟我們分階段衝刺的概念完全不同。
我有當地朋友的女兒考上了布朗(跟Emma Watson差不多時間)和芝加哥大學,那真的都是從小到大嚴格管理,學習,人家也參加奧林匹克比賽,上課上精英班,人家也在空餘時間學鋼琴,學小提琴,油畫,跟中國學生比一點都不閑,只是和父母溝通上沒有那麼高壓式地溝通,凡事講道理,所以小朋友也能很好接受,心甘情願地去付出。沒辦法,在美國普通人是沒法拼爹拼媽,最後還是要靠自己的。

這些對於上流社會家庭出身的小孩不太適用,他們只需要家裡推薦進名校即可。


我媽就是貓爸這樣教育我的,她說當時看了很多教育的書。現在我們都很後悔。以後不會這樣對孩子的,該逼還是要逼,孩子和父母做朋友什麼的弊大於利,至少我現在一點也不尊重我媽,這讓我們都很痛苦。尊重孩子的決定還是還是太不實際了


我來當搬運工了!(???? ???)
……………………………………………………………
子女的撫育是婚姻和家庭的終極責任,可說兩點
快樂而正向的內心和充分安全的保護讓孩子有實現自己夢想的機會

1、快樂而正向的內心和充分安全的保護
這世上總會有品行不良缺乏教養的同學
這世上總會有喪心病狂無良的禽獸老師
以及這個社會過度的競爭和攀比
這國家偏激奴化的教育

有時候法律和規則是無法保護我們的孩子
有時候愚蠢的教育和我們的私慾會深深的傷害我們的孩子並且影響其一生

我們是否有足夠的智慧去引導他們
我們是否有足夠的能力去保護他們
這不是你我憑一己之力就能完成的

這需要我們在選擇人生伴侶的時候有足夠的能力和眼界
需要我們自己已經有足夠的感觸和成長

或者你見過一個沒有責任心一事無成的父親
或者你見過一個自私強勢充滿控制欲的母親

他們的孩子內心健康么?
他們的孩子快樂幸福么?
他們的孩子生活安全么?

我們或許已經在自己的生活上成長的足夠強大
我們或許已經應該開始考慮未來能否有更完備的能力去照顧去撫育好我們的孩子

男人該為自己的孩子選一個什麼樣的母親
女人該為自己的孩子選一個什麼樣的父親

結婚前的你我,都該深思熟慮一下

2、讓孩子有實現自己夢想的機會

曾經和朋友談起過該給孩子打下什麼樣的基礎
或者說人總是在自己最欠缺的地方去為孩子努力
就像很多家長總是把自己的夢想壓在孩子的身上
而叔想說的是,我們該儘力去讓孩子有實現自己夢想的機會

先講講叔自己的故事
叔成長在一個二線城市小康家庭
叔從小就是個好奇心求知慾極強的孩子
叔從小就因為多才多藝被老師寵愛

叔曾經有一個強烈的夢想要做一個先鋒音樂家
而叔所在的城市
連個能解釋清楚查克貝瑞節拍律動與現代音樂配器和聲規則的音樂教師都沒有

叔在那個信息閉塞沒有網路的年代查遍資料尋找學習的機會
最終發現
叔的家庭根本無力承擔叔去京津滬這樣的大城市拜師學藝的費用
叔那時已經對繼續做個品學兼優的三好生失去了興趣
叔最終選擇了叔所擅長但並不足夠熱愛卻可以自學的繪畫專業

叔的青春期,總歸還是有遺憾的

雖不悔,但叔依然期望

當叔的孩子有了自己的夢想
能毫無擔憂的告訴叔和他的媽媽

叔希望將來能讓自己的孩子有機會實現他的童夢
叔希望自己能有足夠的學識去輔導他的興趣
叔希望自己能有足夠的能量去保持他的毅力
叔希望自己能有足夠的資源去鋪就他的道路

這種驅使力能有多強大?
大到足以改變你我對自己過往二十幾年的認知
這種心境,相信每一個過了而立之年且喜歡孩子的人都能理解

以叔自己的心跡為例

叔曾經的理想狀態是遊走四方過著山野村夫的生活
什麼家庭什麼長久的愛情並不是叔所奢求的
但隨著年齡的增長
人類繁衍基因的強大控制力導致叔無法戰勝自己對孩子的喜愛
讓叔對家庭的責任和意義有了新的思考

叔曾自認是個對名望和物慾幾乎沒需求的糙男人

因為叔曾經是叔所在領域裡最頂級的設計師
設計出過引領行業大風向至少三年的劃時代產品
同時也有過毫無節制揮霍金錢的生活

叔享用過別人夢寐以求的東西
可這些
都不能給叔帶來長久的快樂
叔的興趣總是過於發散
沒有什麼能長久的留住叔
叔曾經真的就那麼天真的認為過

而現在
叔之所以還老老實實的在職場,
每天堅持至少十二小時的拱卒般工作
唯一的理由就是想給孩子創造一份良好的成長基礎
這種對下一代的責任,比慾望更能催使人奮進

可惜叔當年不懂得經濟的積蓄對於未來孩子教育的重要性
也沒來得及考慮家庭的責任
沒在最風光的兩年里選擇經濟收益最大的方式來做資本積累

或許你們無法想像
如果叔完成足夠的積累
叔會變成宅在家裡讀書寫字畫畫做木雕下廚帶孩子的居家男
每天陪著自己的孩子,看著他快樂成長

平凡而快樂的人生,其實就這麼平庸而簡單吧

-----摘自 豆瓣 段本司日誌
…………………………………………………………………

十來歲時,有陣子迷上了書法,沒事就坐著練毛筆字。我知道自己並無寫字的天分,只是一橫一豎寫得平直中正都讓自己開心。

有天正練著,一位長輩拿著報紙經過身邊,上面剛好發表了一些書法小天才的作品,他指著說:「你看,人家五歲的字就這麼漂亮!」瞬間人就很沮喪,沒興趣練了。當時沒膽也沒智慧還擊:是呀,我是不行,可你五六十歲了,字也不如這小孩呀。

這種教育方法,在現在的家長當中,也很流行。他們緊盯孩子的舉動,一定要讓他們達到某種「成功」。這剝奪了孩子玩的樂趣,孩子通過玩,獲得自我認知,毛筆字可能練不出頭,可是他從其中獲得了快樂,鍛煉了耐心,美感得以提升,這些都成為他看不見的品質。

我屬於比較不怕打擊的,但這種教育方法落下的痛苦記憶,我也花了很長時間才平復。有些天性比較脆弱的孩子,做什麼都被暗示「你不夠好,你還應該更好」,他的性格就扭曲變形為否定自己,事事貶低自己,總認為別人比自己好——父母一看還挺開心:這孩子,有謙虛的美德。

有人害怕成功,有人恐懼美好事物,有人追求的目標就要實現,卻落荒而逃,那是因為他們認為自己「太差」,配不上。你可能也有這樣一位朋友,雖然智商或能力出眾,卻不停需要你的鼓勵和讚揚,才暫時有點信心。他自我肯定的機制已經忘掉了,不得不外包。這樣,最終還是活在別人的意志里,成為另一個「更優秀的人」的奴隸。

我感覺,獨生子女,被這種教育毀掉的更多。我的同齡人,基本上三四個兄弟姐妹,可分攤一下長輩的折騰,家庭環境再冷酷,記憶里和小夥伴們不受干擾一起閑逛遊戲的時間也很多。一個孩子,要承載的各類「優秀」太多,處於無死角的「關愛」當中,被打擊的程度更重,各種長不大的孩子多了起來:寄生、依賴、脆弱、極度自戀、害怕失敗、無盡索取……

當然,打擊的技術還是有進步的。現在父母看到孩子練字,心裡覺得他不夠出色,卻笑裡藏刀:孩子,你真是努力!暫時寫不好,沒關係!將來一定能當書法家!隔壁的XX原來字也不好,練了半年,開作品展了!balabala,把孩子玩的樂趣、自我認同的過程,照樣打掉。

看一個孩子在練字時,你或許可以教他一點技法(如果你會的話),最好不要干擾他,他不必做「更有意義」的事,他也不必成為最優秀的書法家,否則,王羲之以後的人,都無練書法的必要,因為最牛也只能當第二名。

最可能讓一個人活得無意義的方法是,從小就逼他過有意義的生活。

有好事降臨時,一流的大學錄取你,好公司錄用你,你賺到了大錢,漂亮的小伙追求你,你名氣變大;如果你第一反應是:我不夠好,配不上。那麼,你應該馬上啟動第二反應:我的第一反應是錯的,我足夠努力,我很開心努力有回報。
-----摘自 新浪微博 連岳
………………………………………………………………
來自連岳的另一篇文章
首先,父母得愛自己。

不愛自己的父母,總覺得自己活錯了,世道和他人虧欠自己,自己有一大堆理想債沒收回來。孩子,就是用來還債的。你想,這孩子多可憐,一生下來就拿著欠條,怪不得要大哭一場。

你得接受平凡。

絕大多數人是普通人,一個世代,只有幾個天才。不愛自己的人,多半是因為無法接受自己的普通。這其實對自己要求太高,人生在世,活的年紀越大,越明白「自食其力」、「不給人添麻煩」,是了不起的成就。

你得自我凈化。

你普通,為何接受不了孩子普通?你偷懶,為何容不得孩子一點疲倦?你為何不停糾正他,讓他連睡眠都不足?讓他永遠以為自己是失敗者?

因為,你的父母就是這麼對你的。人生好比一條河流,你的上流污染了,你也受影響,為了讓你的下游重歸清澈,你得有自凈能力。你仍然按照受傷害的方法對付自己的孩子,他也得跟你一樣受傷。

錯誤的方法不會因為重複多次就變成正確,從十米高的地方往下摔雞蛋,每次都會破的。任何孩子受虐待,都不會開心。

你要有自己的人生。

你是你生活中最重要的,你和你丈夫(妻子)的關係是家庭中最重要的關係。為了孩子犧牲自己、損害健康、放棄事業、荒廢性生活,這不是高尚,不是愛。這是因為你的生活本來就沒有目標,你本來就沒有事業,談不上放棄;你們本來就不相愛,所以眼裡只有孩子。

你這是單方面強加給孩子負罪感:我爸(媽)為我犧牲太多了!

你的人生是你自己放棄的,不是孩子剝奪的。

越有自己追求的人,越不粘孩子。

講道理,凡事有概率——知道這兩點,煩惱掃光光。

不講道理的人,最愛說這句:「我不一樣!我家的孩子不一樣!」這形成封閉小宇宙,別說觀念與方法的進步,連原子彈也炸不開,只有無窮盡的焦慮與傷害了。

「孩子還是不要打得這麼狠吧?」

「我家的孩子不一樣!」

「孩子數學老不及格就不指望他當數學家了。」

「我家的孩子不一樣!」

你的孩子是一樣的,不過你這個家長是不一樣的神經病。

「冷漠」一點。

別太熱情,別太粘。好比青春期的孩子,如果連欣賞自己身體的私密空間都沒有,他只會討厭在他身邊遊盪的你,即使你滿心以為自己是他的知己。

父母這習慣也得從小做起,那些太「熱情」的父母,在孩子小時候,就沒學會放手:他們替孩子解決一切煩惱、掃除一切障礙,建立了緊密的寄生與宿主關係。父母是沒長大的孩子,孩子也是長不大的孩子,他們組成的「長不大二人組」,互相折磨、互相消耗、互相牽制。外來入侵者(不同觀念的他人、女婿、兒媳),全是潛在的敵人,必須制服或消滅。

愛孩子,在今天,表面上人人會,不就給點禮物,吃點放縱的嗎?實際上並不容易,關鍵在父母得當個正常人。

真那麼想讓自己的孩子過得好,那就給他獨立、給他自由,讓他掌控自己的命運,除此以外,你保持健康,給他多留點財產,都是最實在的愛。

…………………………………
義大利導演費里尼說,全世界的孩子在五歲以後送到幼兒園就被扼殺了。雖然可能有點極端,但我的觀點跟他相似,中國的教育從幼兒園開始,就讓孩子變得不像一個孩子。

人越長大,越是一個變麻木的過程。不看天,不看星星,不看花,也不看樹,腦子裡更多想的是掙錢、當官。

法國的著名風景畫家柯羅晚年曾說:「我每天早上醒過來向上帝祈禱,讓我像小孩一樣天真地看世界。」我歲數越大越明白這句話,孩子們都是我的老師。

1. 中國家長要克服「家長欲」

要讓孩子有獨立思想,首先家長要克服自己的「家長欲」。現在的孩子很辛苦,一天到晚被逼著學鋼琴、古箏、英文……這是很可怕的情況,他們長大了會恨家長,說自己沒有童年,一天到晚在上課。

其次,中國家長有一個需要克服的趨勢,那就是太把一個孩子當孩子。他是他自己,有他的才能和愛好,只是你一時看不出來。我經常遇到一些家長,問孩子應該怎麼學畫。其實問題不在這裡,而在於他是否了解他的孩子,在於他是否冷眼觀察孩子——孩子喜歡什麼,討厭什麼?這時教育就開始了。家長最要緊的是冷眼看,然後帶著孩子走向他感興趣的地方,而不要強行帶他去他討厭的地方或者沒感覺的地方。

2. 對低年齡的孩子說概念,非常有害

13歲以前的孩子,不要跟他們解釋什麼是「美」,什麼是「古代」和「現代」這類概念,如果帶他到博物館去,就不要對他解說,他聽不懂,並且會厭煩。就是讓他看,如果他實在不想看,就帶他出去,他想吃就吃、想玩就玩,不要太早灌輸這麼多辭彙給孩子。

有的孩子半大不小就能說會道,可說的全是大人教他的詞,一點也不像孩子。我在美國、歐洲、日本看到的孩子都像孩子,他們不太會說話,說的也都是很簡單的詞,沒有多餘的話,也沒有廢話,更沒有空話。可是中國的孩子,尤其是春節聯歡會上的孩子,或者一些比較優秀的被選出來的孩子,滿口空話、假話,這說明我們的概念教育開始得太早。

孩子10歲至15歲的時候,家長要特別觀察,看他們到底喜歡什麼,對什麼有極大興趣。如果這個時候,他正好喜歡畫畫,喜歡音樂,喜歡寫作,或者喜歡科學實驗,家長就要帶他到好的環境耳濡目染,並且周圍有同樣喜好的孩子,這點對孩子非常重要。

至於所謂的概念性東西,我想差不多要到初中以後孩子才會開始對這些感興趣,才有理解力和判斷力。

3. 身教大於言傳

我在世界各國博物館總是看到兩種情況:

一種是大人抱著嬰兒在逛博物館,其實嬰兒在睡覺,但我覺得這個教育非常好。帶孩子到很嘈雜的飯店或商場去睡覺和在博物館睡覺,感覺是不一樣的。

第二,國外中小學生會全班去博物館,不是瀏覽,而是有專業的老師在那上課,學生很自由地提問。但在國內,我經常看很多父母帶孩子去博物館、美術館,大人自己也不太喜歡,但覺得這是一件正確的事情,就帶孩子去,我覺得這個是最可怕的。對小孩而言,身教大於言傳,如果父母真的很愛這件事情,小朋友得到的訊息是這件事情很有意思。很多時候是父母讓孩子彈鋼琴,自己根本不聽音樂。

4. 不要小看孩子的潛力

不要太控制小孩看什麼書或者不看什麼書。他當然會亂看,拿到手的或拿不到手的都會看,或者有些孩子完全沒興趣看,有些則沉迷在裡面,大人不需要太在乎這件事情。學齡前的孩子看的東西,到了學齡後會自動消失,就像出麻疹一樣,忽然就不愛看了,轉而看更高級的東西。

我記得我13歲以前喜歡畫畫,同時還喜歡唱歌跳舞,還去拍過電影,還打架,還捉蟲子,上樹闖禍。可是13歲以後忽然對別的東西一點興趣都沒有了,於是絕大部分時間就只用來畫畫。到了18歲又是一個飛躍,以前的很多習慣忽然停頓,轉入更高的智力需求。

有些事情大人不要太擔心,也不要太關心,由他去,到一定的時候會消失的。有一種習慣在你看來不是很好,你要去掰它,一切都起於「掰」,有時候就會掰壞了。當然也不能縱容孩子,不能過頭,有些事情會自動消失,也會自動生長。

5. 對孩子喜歡做的事少啰嗦

國外幼兒園老師如果覺得小朋友畫的一幅畫不是很好,他會說that』s interesting,「有意思」。

盡量不要對小孩說出價值判斷的詞,大人說好或不好,對或不對,都是在扼殺小孩。13歲以前的小孩,在繪畫上或任何文藝興趣上不要多說,孩子要做就讓他做,少啰嗦。如果孩子沒有得到認可,他看到畫作對比後沮喪時,就讓他去沮喪,因為他第二天醒過來又好了,他有很頑強的動物本能,這時不需要家長去引導。

我對小孩的觀點,第一,生命安全要注意。第二,不要生病,生病馬上去看。此外什麼都不用管。我從來沒有管過我的女兒,她也很正常,很自立。
…………陳丹青


看了這個問題內容反而不想看這劇,一個嚴厲,一個快樂的教育方式,只覺得糾結於快樂和嚴厲的教育方式太膚淺了。我覺得對孩子的教育不是他成績怎麼樣,學到的東西有多少,童年都玩什麼了,有多快樂。

而是他會成長成一個什麼樣子的人。

比如我肯定會教我家孩子,堅持自己認為對的事,即使全世界與你為敵,也要堅持自己的信念。但孩子堅持自己幹壞事怎麼辦?矛盾來了吧矛盾來了吧,這就要樹立健康的價值觀。怎麼樹立?很多辦法,父母當榜樣,英雄故事,好多好多。
肯定有人覺得這麼高深小孩能懂嗎?我覺得能!潛意識很重要!比如我媽下班我爸都會去樓下接。後來我交女朋友,她下班我也都下樓去接,我不覺得我對她好什麼的,我覺得本來就是應該這樣的啊!看到了吧,潛意識很重要。

通過名字,覺得這劇著重的問題太膚淺,當然我不看這劇,要是內容和我說的相反,當我胡說。


推薦閱讀:

你見過哪些戲精一樣的人?
如何看待@蘿貝貝的郭敬明抄襲全史整理版本?
為什麼每年都有那麼多人喜歡一邊看春晚一邊吐槽?
看完電影三生三世十里桃花 大家對劉亦菲飾演的白淺感受如何呢?
金鐘國尹恩惠的緋聞為什麼能傳10年之久?

TAG:娛樂 | 電視劇 | 兒童教育 | 教育方式 | 佟♂DARK♂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