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亞的劇作特徵是什麼?
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他的哪些劇作特徵
謝謝邀請。
莎士比亞生活在伊麗莎白一世所統治的英國,他的劇作自然會受到當時社會的影響,反過來,他劇作中的特徵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乃至塑造了當時戲劇的整體特徵。
以下內容來自我正在翻譯的《創意精神:初識戲劇藝術》(The Creative Spirit: An Introduction to Theatre),原作者斯蒂芬妮·阿諾德(Stephanie Arnold),預計今年下半年由外研社出版。
伊麗莎白一世(Elizabeth
I)是亨利八世(Henry VIII)與安·博林(Ann Boleyn)的女兒
,她在1558年登上英格蘭的王座。她掌權的時候,英格蘭開始進入了一個不斷擴張進取的歷史階段,文藝復興的人文精神推動著人們的大膽設想。但另一方面,伊麗莎白的統治在玫瑰戰爭的陰影下開始,整個國家還在從戰火紛飛的前一個世紀中恢復元氣,而因為他的父親亨利八世在1534年與教皇斷交,自立為英國國教領袖而產生的新教教徒與天主教教徒之間的持續宗教矛盾也給女王的統治帶來諸多困難。伊麗莎白在位的將近五十年里,她儘力維護國家穩定,為後來英格蘭在科技、探索,以及藝術方面取得的驕人成就創造了有利環境。但在她的統治之下,英格蘭社會也暗流涌動,在伊麗莎白去世後整個國家將會再次陷入內戰的汪洋大海,她所維持的和平也作為代價付之東流。
伊麗莎白時期的戲劇繼承了很多古希臘戲劇與中世紀神秘劇的傳統,但它在十六世紀末十七世紀初英格蘭社會中的地位卻與那兩種戲劇在各自社會中的地位有很大不同。古希臘戲劇與中世紀神秘劇融合了宗教儀式與表演元素以鞏固集體的共同價值,平民百姓作為集體一份子參與到方方面面,因此演出的本質是業餘性的。除此之外,無論是在古希臘還是在中世紀的歐洲,戲劇節都是在一年中的固定時間舉辦的,人們會停下手頭的工作,為演出的舉辦出一份力。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伊麗莎白時期的戲劇是一種世俗戲劇藝術,由以此為生的專業演員與劇作發展運作。這一時期的世俗戲劇闡述著正在發生巨大變化的時代觀念與野心,尤其是君主王侯們的權力鬥爭以及因這些鬥爭而產生的內心活動。但捕捉刻畫政壇中勾心鬥角的同時,伊麗莎白時期的戲劇也十分聰明地避開了與女王王權有關的話題。
十六世紀末英格蘭的獨特歷史環境給戲劇藝術的發展創造了絕佳機會。文藝復興運動帶給人們的對藝術與知識的好奇為莎士比亞的複雜作品做了鋪墊,女王長期統治帶來的經濟繁榮也讓戲劇的發展成為可能。即便一些民間或宗教領袖認為戲劇藝術會使人們道德敗壞,甚至加速疫病的傳播,但演員與劇作家們還是在貴族階層的保護下得以繼續工作。當時的倫敦已經有二十萬人口,是歐洲最大的城市,一個龐大、熱情的觀眾基礎正在形成。與此同時,本身就富有韻致且長於形容的英語也向劇作家的想像力打開了大門,讓他們免受學術界繁文縟節的干預。
伊麗莎白時期的戲劇著重表現人類動機的複雜性,並把人類的行動與思維放在了舞台的中心。即便舞台上的行動都有一定的政治或宗教背景,但戲劇真正的主題則是人物的內心活動。這一時期的戲劇作品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那些對於生活的野望與期許超出了他們自身能力的人物。隨著歐洲各個國家在海洋大陸上的迅速擴張,整個伊麗莎白時期的戲劇展現了人類發展的無窮可能性,與極大增進人類對世界認識的史無前例的機會。茫茫世界的巨大未知與可能讓人興奮,一種檢視人類存在的新觀點正從文藝復興時期的哲學與科學成就中誕生,但來自中世紀的陳舊觀念仍然普遍。
克里斯托弗·馬洛(Christopher Marlowe)的代表作《浮士德博士的悲劇》(Doctor Faustus)為伊麗莎白時期的戲劇作品開了先河,講述了浮士德博士以極大的野心探尋世界、宇宙真相的故事。當他發現自己所謂的「科學」只是區區把戲,他對上帝的信仰就徹底被擊碎了,浮士德博士最終在絕望中死去,既沒有打到他所憧憬的人類智識的高度,也無法對自己貪得無厭的求知慾望做出悔改。在他對知識的貪婪追求中,他受到來自自己良知和社會公德的無情譴責,浮士德博士已經失去了中世紀世界觀所帶來的安慰,他直到死都沒能逃脫那樣一種世界觀。
在莎士比亞的作品中,懷疑與困惑常常折磨著劇中人物,讓他們的熾熱野心把自身引向歧途。麥克白企圖以謀殺奪取王冠,但始終無法讓自己的良心噤聲;李爾王分割自己的國土,以此換取女兒們的阿諛奉承,最終卻被自己的舉動逼得發了瘋。在莎士比亞最傑出的劇作《哈姆雷特》(Hamlet)中,他筆下的丹麥王子被迫面對叔叔克勞迪斯的狼子野心,全劇表現了身陷困境的主角對政治與哲學問題的叩問。
莎士比亞的職業生涯讓我們得以瞥見十六世紀末十七世紀初倫敦的專業戲劇舞台。在大約1590年至1610年二十年時間裡,莎士比亞創作了三十七部戲劇作品,這些作品在世界範圍內被公認為一個劇作家所能取得的最偉大的成就。
莎士比亞出生在埃文河畔斯特拉特福德,出身並不顯赫,一步一步成為規模雖小但頗負盛名的宮務大臣劇團(Lord Chamberlain』s Men)中的重要成員。除了作為一名劇作家,莎士比亞在劇團中還擔任過多種其他職務,包括演員、股東以及環球劇場的共有人,他對劇團工作的參與對他的戲劇生涯產生了極大幫助。宮務大臣劇團對新鮮作品,個人特長以及不同類型的演員都有著持續的需求,事實上莎士比亞在創作劇本的時候就已經知道哪一個角色適合誰來演,哪一個演員有最動聽的歌喉,劇團中哪一個小男孩可以男扮女裝,甚至哪個小孩能夠記多少台詞莎士比亞也心中有數。莎士比亞作為劇作家使得劇團演員的優點得到充分發揮,這樣他與劇團之間也形成一種高度默契。
莎士比亞不是一個原創作者,但他毫無疑問有著從包歷史記錄、愛情小說、甚至其他戲劇作品在內的其他材料中提取精華並創作自己戲劇的驚人天賦。他將這些材料戲劇化,再由各個劇院排演出來,上至皇室貴族,下至商人和勞動者,莎士比亞的作品有著廣泛的觀眾群體。關於都鐸王室在王權鬥爭得勝的歷史記錄為莎士比亞創作有關英格蘭國王的歷史劇提供了豐富素材。莎士比亞的喜劇是以普勞圖斯(Plautus)的拉丁語喜劇與義大利的愛情小說為藍本創作的,而他的悲劇則是在其他暴力與復仇的故事基礎上寫就的。但無論莎士比亞從哪些原始素材中獲得了靈感,他用他的獨特天才——他華美的語言,他對故事情節的嫻熟掌握,他通過刻畫人物表現出的對人性本質的透徹理解——將作品搬上舞台,是他所在的劇團在倫敦廣受歡迎。
儘管對政治權力的追求是莎士比亞戲劇中的一個重要主題,但他通常能夠把重心放在人物而不是政治分析上,從而避免了被視為對當時的王權繼承發表看法。《理查三世的悲劇》(The Tragedy of Richard III)是他最震撼人心的劇作之一,這部劇中則罕有地表現了人為對歷史的操縱與扭曲。取材於托馬斯·摩爾(Thomas More)所做的國王理查三世傳記與記載英格蘭、蘇格蘭與愛爾蘭歷史的《霍林謝德編年史》(Holinshed』s Chronicles),莎士比亞創造出了一個怪物般的、身體畸形的反派人物,他兇狠殺害了兩個年輕的王位繼承者,並在英格蘭政壇上一路掃蕩來為自己的悲苦生活尋求報復。《理查三世》可以被稱作是一部對人性邪惡的研究,其中亨利七世(Henry VII)被視作是正義力量,殺死了理查三世並奪取了王位。亨利七世是伊麗莎白一世的祖父。劇中理查三世的形象已成為經典,使得伊麗莎白女王的統治也理所當然。真正的國王理查三世與莎士比亞所刻畫的惡人形象相去甚遠,但這一事實已經湮沒在歷史的浩蕩煙海之中,這也從側面說明了莎士比亞塑造的人物是多麼的生動。
在莎士比亞的作品中,劇中人物的入場出場往往標誌著幕與幕或場與場之間的切換,人物在離場時常常會道出他們的目的地,觀眾了解劇情所需的全部信息都包含在語言里。劇中的語言極為重要,使得觀眾必須仔細聆聽並在腦中對其中的線索迅速加以理解,當然也不是沒有視覺線索。
莎士比亞戲劇的演出很大程度上依賴與觀眾的想像力。比如《亨利五世》(Henry V)在一開場時就有一個名叫致辭者的角色要求在場觀眾按照演員的描繪想像劇中的場景,使得舞台在他們腦海中變成一片戰場,台上的區區幾名演員變成國王的大軍:
「發揮你們的想像力,來彌補我們的貧乏吧,
一個人,把他分身為一千個,組成了一支幻想的大軍。
我們提到馬,眼前就彷彿真有萬馬奔騰,
捲起了半天塵土。
把我們的帝王裝扮得像個樣兒,這也全靠你們的想像幫忙了。
憑著那想像力,把他們搬東移西在時間裡飛躍,
教多少年的事迹都擠塞在一個時辰里。」
正如這些詞句所描繪的那樣,伊麗莎白時期的戲劇經常通過寥寥數名演員就能表演出宏大複雜、時間地點多變的劇情。這種時間與空間上的跨度之大可以說是對中式神秘劇舞台的直接繼承,那時的一場表演就要涵蓋整個宗教的歷史。相比之下,古希臘戲劇更多展現的是一種經過高度濃縮的人類體驗,僅由幾名演員表演在同一地點很短時間之內發生的故事,也就是把舞台動作去蕪存菁,只保留其最精華的部分。為了表現人類行為的無窮可能,莎士比亞與他同時代的劇作家們創作有多條劇情線的複雜故事,而要在台上完全展示出這種複雜程度則少不了觀眾的敏捷思維與劇作家的傳神語言。
希望對你有幫助
推薦閱讀:
※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peare)最觸動你的一段話是?
※為什麼 1870 年左右的歐洲都在上演莎士比亞的戲劇?
※莎士比亞四大悲劇中女性角色的重要性?
※《I am Afraid》這首詩真的是莎士比亞寫的嗎?
※如何去理解莎士比亞悲劇《李爾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