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王陽明的「心學」對日本的明治維新有著不可磨滅的功勞,心學究竟厲害在什麼? ?


破除對於聖賢之學教條化的理解,重新接續身心性命與聖賢之學的關係,打破了對聖賢經傳程式化甚至虛偽的表達,強調用生命去踐行聖賢的教誨。重新樹立對於聖賢學說的信心,高揚人的主觀能動性。


心學的厲害在於:它不將人類的一切學問寄托在身外的「理」上,而主張從人性中開發出來。擴展到政治中,依託程朱理學思想所建構的政治思想對外界的依賴性大,難以適應時代的多變,而依託心學的政治思想,只要人性不滅,就能永不落時。


心學和明治維新沒什麼關係。東鄉只是維新後成長起來的一個將領,維新並非參加。是現在的心學推崇者非要和日本人套近乎。


宋明以來流行的是程頤、朱熹一派的程朱理學,強調「格物致知」、「存天理,滅人慾」。認為接觸事物(格物)是獲得知識(致知)的方法,但是人被自己的私心物慾所蒙蔽,不能體悟天地之理,因此只要通過格物的功夫去掉人慾,對於天地萬物之理就無所不知了。

尤其是朱熹,宣揚「革盡人慾,復盡天理」的道學觀念,宣揚「君臣、父子、夫妻」及「仁、義、禮、智、信」的「三綱五常」,古板、腐朽、認為「餓死事小,失節事大」的道學家們即由此而來,社會風氣由唐、宋初的開明轉為保守。後世一般認為理學對人的自由觀念造成了極大的禁錮。

王陽明繼承南宋陸九淵,對程朱理學進行批判。王陽明認為「至善是心之本體」,「夫萬事萬物之理不外於吾心」,「心明便是天理」。此即心本論,心外無物、心外無理,最高的道理不需外求,而從自己心裡即可得到。有一次,有友人問王陽明,花在深山自開自落,與我們的心有何關係?王陽明答:「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心同歸於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王陽明還對朱熹的「知先行後」進行批判,
王陽明認為「今人學問,只因知行分作兩事,故有一念發動雖有不善,然卻未曾行,便不去禁止」,「我今說個知行合一,正要人曉得一念發動處,便即是行了。發動處有不善,就將這不善的念克倒了,須要徹根徹底,不使一念不善潛伏在胸中,此是我立言宗旨」(《傳習錄》)。此即知行合一的認識論。

王陽明的心學倡導發揮人之自然本性,故而影響深遠。王艮、李贄、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等皆為心學門人。老蔣也是心學仰慕者,到台灣後,將其所居之處改名陽明山。
日本德川幕府末年,心學為日本維新志士如明治開國元勛伊藤博文、西鄉隆盛等人所普遍信奉,以心學作為解放思想的武器,打破了朱子理學的孤陋習氣,開啟了吸收西方科學文化的新風,打開了通向近代化的大門,為日本實現資本主義奠定了基礎。
梁啟超曾說:「日本維新之治,心學之為用也」。據說,日本海軍大將東鄉平八郎的腰牌刻有7個字

一生伏首拜陽明 」。

王陽明不僅是心學的集大成者,一生事功也是赫赫有名,故稱之為真三不朽(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再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三不朽。 ——《左傳·襄公二十四年》)。

嘉靖六年,王陽明總督兩廣軍事,臨行前留四句心學教法: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嘉靖七年十一月二十九日卯時病逝。謚文成,贈光祿大夫、柱國、新建伯,隆慶時追封侯爵,稱新建侯。萬曆十二年從祀於孔廟。

臨終之際,弟子問他有何遺言,他說:「此心光明,夫復何言!」


福澤諭吉都喊脫亞入歐了,這些老東西都是要一併丟掉的


厲害之處在於把人的感覺放到了第一位。芥子須彌、豐瞿與否,小大之辯也,咸付有識士觀。


我個人覺得心學幫助明治的日本人能以比較健康的心態去接受西洋文化。反之中國的理學遺毒太深。終究出了問題。

雖然兩國都是理學為官學但是其實有差別。首先日本理學與心學幾乎同時傳入。其次日本的儒學是脫於禪宗的。禪宗是中國文化傳入的重要媒介。

至於心學在日本的影響。有些話不太好說。我提出一個可能性吧就:雖然人人不知什麼是心學,但是一切都潛移默化了。日本人重素直,也就是誠。這個在日本的各種作品裡應該是可以看出的。那些作品的視角和國內不同也和西方不同。還有日本人可以很坦然的去承認自己人性的弱點。我曾聽過學長說,一個人努力的話會壞掉的。

懶得打字了還有事。不想說就不說了!這算心學么23333


知行合一


感謝大家的回答,再次致意


推薦閱讀:

哲學有用嗎?為什麼要學哲學?
為什麼說文藝復興時期最接近神的兩大職業是科學家和畫家?兩者之間有什麼聯繫嗎?
怎麼通俗易懂地解釋王陽明的思想?
為什麼我是我?怎麼從心理和生理上解釋?
「存在即合理」是不是由於翻譯造成對原文的誤解?正解又是什麼?

TAG:歷史 | 哲學 | 國學 | 王陽明王守仁 | 歷史人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