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金庸的小說比很多名著對青少年更有吸引力?

想提這個問題很久了,本人正值高二,平時看金庸的小說總覺得比名著有意思,而名著看的時候卻昏昏欲睡,難道是因為還沒到閱讀名著的年齡嗎?


截止到初中畢業,我看完了紅樓夢西遊記水滸三國新元史菜根譚夢溪筆談儒林外史孽海花老殘遊記等等等等還硬逼著自己看完了基督山伯爵苔絲十日談沉思錄等等等等。

是不是很勵志?但我想說的是,這一切的基礎是,我從小學四五年級開始讀金庸古龍,並且在初二前我就讀完了金庸所有的小說,古龍所有市面上能找到的小說,梁羽生的所有的小說,還珠樓主的蜀山系列。

正是由於金庸古龍,我養成了閱讀的習慣,完成了自身語文素養的第一次積澱,在有了一定的文學積澱的基礎上,我才能體會到古典名著的魅力,進一步擴充自己的閱讀量。不過由於對西方歷史的不夠了解和對翻譯體的厭倦,到今天為止讀西方名著,我也只能是逼自己讀。
-------------/////-------------/////-------------讀書不是一口氣吃成大胖子,它需要循序漸進,由簡到易,由可讀性高到可讀性低。很多中學生並沒有敦實的文學積澱,在老師家長的逼迫下勉強讀幾本名著,然後發現其中有的語言生澀難懂,有的翻譯的很奇怪,有的所說非雲。這些問題都是普遍存在的,就像四大名著,距離現代已有時日,沒有一些基礎的文言閱讀能力很難發覺其中的魅力,國外一些名著更是要建立在對時代社會背景的了解的基礎上,才能明白其巨大的劃時代意義。這個時候就需要一個過度,這個過度可以是王朔賈平凹等人的書,也可以是金庸古龍。。

金庸的任何一本書,古龍的大部分書在故事表達內涵升華與遣詞造句上雖不能與名著相媲美,但也絕非是通俗寬泛的。初中生高中生剛開始接觸名著不外乎水滸三國紅樓夢西遊記,國外的老人與海苔絲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三劍客莎士比亞喜劇悲劇以及幾篇歐亨利短篇,這些是傳統意義上的名著么,肯定是啊。然而對於文學素養並不算很高的,水平一般的中學生,這些書的可讀性太低了。紅樓夢的語言很美內涵很深邃很有劃時代意義,但大多數中學生讀不懂。莎士比亞喜劇悲劇很有名很大家,但翻譯版本真的讀起來很奇怪,很誇張很戲劇。更何況很多國外名著是放在特定時期特定歷史背景下才能發覺其偉大,而大多數中學生普遍沒有對西方社會的深入的了解,所以讀西方名著更是難上加難。

金庸古龍的書,既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名著也不是網路文學快餐文學,它是一種鑒於兩者之間雅俗共賞的書。金庸的書教給了我們什麼是俠之大者為國為民,帶我們領略了人性的黑暗與光輝,命運的無常與因果,任何年齡段的人,都可以在金書中饕餮,任何年齡階段的人,認真去讀都會收穫頗豐。金庸的閱讀量宏大胸懷寬廣,他塑造了一個斑斕浩瀚的武俠世界,他的文筆流暢,遣詞造句無不精準…古龍的書充滿著哲學觀念,從星宇到塵埃,鳥獸魚蟲,男人女人,老人小孩…他都用自己的視角去探尋,他的書,讓人明白,一樹一花,萬事萬物都可以是不同的,都可以向心而生,他讓我明白生命的獨特與偉大,孤獨的永恆,朋友之義,男女之情…他筆墨瑰麗,不拘形式,不流於表面。

不論是金庸還是古龍以及題主沒有提到的梁羽生,還珠樓主,他們的小說都可以讓我們學到很多,不論是寫作手法還是人生啟迪,都可以讓我們積累很多知識,拓寬視野。喜歡讀金庸古龍梁羽生不喜歡讀名著並不羞恥,大多數人不喜歡讀名著是因為自身的文學素養難以支撐讀懂紅樓夢西遊記以及歐亨利基督山伯爵等。


所以,既然不願意讀名著,何不認真的去讀金庸古龍,在大量的閱讀的過程中相信你的文學素養會發生質的改變,對一些現象的思考也會更加深入,到那時再看紅樓夢這樣的書,相信你會發覺其中的魅力。


儘管小說都該是詳略得當的,總有些小說更偏詳,有些更偏略。

假如一篇小說的情節是講:某人師從某翁學習武藝,一日某翁被異人殺死,那人發誓為師報仇。後來發現殺師兇手竟是自己的父親,報師仇則將弒父,不報師仇,則有誓在先。思忖一夜後,次日凌晨,那人自殺於房內。主線清楚,節奏明快。

又有一種小說,只講思忖的那夜,那人如何定志,何以有了最後的結果。或許花了同樣的篇幅,但前者前前後後講了幾十年,這篇只講了一夜。假如換作我,我也好讀前者,要什麼拖泥帶水的?只是有時粗線條一筆過去,很多東西會看不見。

《春秋》隱公元年有一條「冬十有二月祭伯來。」乍看,無非講「冬天十二月祭伯來魯國了。」其實不止這些。

《公羊傳》曰「祭伯者何?天子之大夫也。」你才知道來魯國的祭伯是從周國來的。又說「何以不稱使?奔也。」才知道那祭伯是從周國逃來的,不是周天子派他來的。又說「奔則曷為不言奔?王者無外,奔則有外之辭也。」經上不說祭伯是逃來的,因為整個天下都應該是天子的,沒什麼逃不逃。再想便有當時周王室衰微,法令不行的感慨。

《春秋》微言大義,是粗線條的經典,舉它做例子,是說單單從一句話便能析出許多背景。事無巨細的文章,雖則節奏拖宕,不明快,假如了解得不深的,沒了這些細節,就單單看見一句「冬十有二月祭伯來」,以為自己看懂了,其實沒看懂。

讓人生厭的文章,有些是節奏拖宕的,一件事分析數萬字,然而看完了,再看那件事的大綱,便與以前不同。還有些讓人生厭的文章,是節奏太快的,全無解釋,乃至於一般人看了滿頭霧水,不少人畏的「名著」、「後現代小說」就是這樣,要等知道了「祭伯者何」後,才能體會它的意思。


名著這個筐能裝的東西太多了,一般大家把能經久流傳的叫名著。如果《基督山伯爵》是名著,那金庸也是名著,兩者異曲同工,半斤八兩嘛!《哈利波特》算不算名著,照我看法也會是的。
所以,你要先說說你看的名著到底是啥?

金庸是通俗小說的頂峰,通俗小說就是專門討大眾讀者喜歡的,大眾喜歡什麼呢?引人入勝,一口氣停不下,這需要製造懸念,離奇的情節,鮮明的人物性格,情緒的渲染,絕佳的代入感。
為了製造懸念,金庸不斷地故作驚人之語,有些圓回來,有些圓不回來,這就會損害故事的邏輯,人物的形象,所以說故事好看,是需要付出代價的。

代價還有很多,比如通俗小說都是套路,好萊塢大片也是如此,看多了,就會覺得膩味。
人的本性亘古不變,總是被那點東西吸引,於是復仇,藏寶圖之爭,武功秘籍,醜小鴨變天鵝等等,這些都是套路,不過是看誰新瓶裝的好。文藝作家往往瞧不上通俗小說,也因為套路,對自己閱讀沒挑戰。

想要人物形象鮮明易懂,那就要犧牲人物的多面和複雜,王朔曾經批評金庸,所有人物都是一個性格標籤,貼上了,就從頭到尾一個樣,就是所謂的錐子人物,當然我覺得用文藝小說去評價通俗小說是不公平,但所謂有得就有失,通俗小說是不能去探討人性複雜與混沌的,金庸小說就是為了好看,而不是為了探討人性幽深之處,這卻是其他許多名著的使命。。有人可能說金庸人物也有複雜性,我只想說,通俗小說的人性複雜仍然是簡單的。

故事好看,就需要保證閱讀快感,但凡會阻撓讀者閱讀流暢感的都要去掉。

比如敘事手法必須簡單,不要人物視角換來換去,增加讀者的閱讀負擔,時間線不要亂。
人物描述,景物描寫,簡潔明了,不要用複雜的比喻,句子不要長,不要跳躍,什麼詩意深刻若要損害閱讀快感,通通刪除,普魯斯特的描總是那麼精彩,各種比喻一層套一層,貼切又新奇,但你敢放進通俗小說試試,大眾都睡了,棄文了。

但是很多名著就是為了探尋人世的不可琢磨,實驗不同敘事方式,句子表達的各種可能性。。它本身就不是為了你的閱讀快感,甚至說,閱讀快感是有損於文藝小說的。。

就拿《紅樓夢》來說,我如今喜歡它的,是那些沒完沒了的瑣碎日常對話,有種永永遠遠這樣下去的詩意,《追憶似水年華》也有這種。

所以說,名著各有各的好,各有各的目的,不好看很正常,一則許多作者根本就沒把好看作為寫作目的,二則,讀者的閱歷和喜好在那,比如有人就很喜歡諷刺性的小說,我就看著牙酸,根本get不到。
三則,還有一些小說原本也是非常的通俗,比如《簡愛》《飄》,有些人還是覺得不夠好看,外國的背景,敘事手法,人生閱歷都會讓人覺得有閱讀障礙,仍然不夠通俗。

金庸也很難出華人圈嘛,同樣也是因為文化背景,別人讀的累,還有價值觀的隔閡。

最後,生活方式的改變,對閱讀快感的要求也越來越高。
以前的人難出門,對大段的風景描寫願意揣摩,現在你要原原本本的寫,文藝小說嫌笨,通俗小說嫌悶。
《飄》在我記憶中是非常吸引人,易讀的,但前一陣我重翻開頭,見兄弟倆一大段對話,作者從中描述了故事的背景,側面描寫了各種人物的性格,雖然精彩,對於大眾讀者,恐怕會覺得節奏慢,有閱讀負擔吧。
以前也許是一句一句讀,如今是期待一目十行的讀。

我想,有些網路小說的讀者心中會有個疑問:為什麼網路小說很多都比金庸的小說好看,為什麼我看不進去金庸小說。


我覺得這是個滿足感和精力的問題。作品對讀者情感的滿足,或曰愉悅(金閃閃表情),和讀者解讀作品所花的精力,應該呈一定的比率,如果讀者所花的精力太多,得到的滿足太少,就會覺得這本書難讀。

讀起來費勁,然而所得的滿足少,這可能是作者表達能力不夠所致,但你要是說這裡沒有讀者的問題,肯定是不客觀的——倪匡說硬科幻就是沒人愛看的科幻,這個說法就是把鍋通通丟給了作者——讀者的知識面、品格、耐心、乃至於多餘精力的多少等等,對解讀難度和所得滿足,有很大的影響。

金庸本身是針對大眾的,他會刻意控制自己的作品,讓他的預期讀者(文化水平不是特別高,在知識組成等方面,和現在的中學生比較有共同點),不會覺得難讀,同時得到的成就感也夠多。就像設計遊戲關卡一樣。

大多數名著,它們的預期讀者根本不是中學生。比如中國八十年代的先鋒文學,有很多怪異、晦澀的情節和語言。對於當時的中國作家而言,他們有解讀這些作品的知識儲備,而且這些東西提供的文字實驗,中國文學的新可能性,也讓他們覺得滿足。中學生讀了,就覺得什麼玩意?

當然,有一些名著是大眾文學,比如章回小說,大仲馬的一些小說,但它們並非此時此地的大眾文學,它們的預期讀者和今天的中學生相差比較遠。而且古代的大眾文學,因為文學商業營銷的能力有限,可能並沒有多少迎合讀者的意識。


因為沒有被要求總結段意、中心思想,寫讀後感,乃至…背誦全文


因為金庸是個學識淵博的新聞工作者。
不止社論,在武俠也可見端倪。
我舉個例子,有一味葯,金庸常用。
它是毒藥,也是解藥。

在《天龍八部》里,它是百毒不侵的莽牯朱蛤,也是譚公費盡心血以極北寒玉和玄冰蟾蜍合成的寒玉冰蟾膏。

在《笑傲江湖》里,五毒教釀製解毒用的五寶花蜜酒,用的是青蛇、蜈蚣、蜘蛛、蠍子,還有蟾蜍。
對了,它還曾經解了令狐沖和任盈盈的口腹之慾,在火上炙烤。

在《碧血劍》里,它更是靈丹妙藥,可治傷,可去毒,續人性命——朱睛冰蟾是也。

在《鴛鴦刀》里,任飛燕號稱污泥河中,有一種碧血金蟾,學武之人服得,可抵十年性命,哦不對,可抵十年功力。

《神鵰俠侶》里,瀟湘子在湖南荒山中練功,曾見一隻蟾蜍躲在破棺之後口噴毒砂,將一條大蟒蛇毒倒,心有所悟,於是捕捉蟾蜍,取其毒液,煉製而成毒砂,藏於哭喪棒中,是為蟾蜍毒砂。

《倚天屠龍記》里,也很了不得,紀曉芙中毒,張無忌解毒的葯,是生龍骨、蘇木、土狗、五靈脂、千金子,以及蛤粉,解毒化瘀,藥到病除。
還有,說不得曾三入長白山,捉一隻火蟾,因為能治療韋一笑的寒毒。

《鹿鼎記》里,朝鮮國王曾進獻了珍貴的貢品:雪參玉蟾丸,服後強身健體,解毒療傷,靈驗非凡。

《射鵰英雄傳》倒是沒有,可是有一個長者,擅長的功夫,你們也知道了。

知識水平的確高。

-----------------------------------------
歡迎關注我的個人公眾號,微信搜索「言少的江湖」或yanshaojianghu。謝謝支持。


說到吸引青少年讀者,金庸和名著都比不上網路小白文。


越通俗,越寬泛


其一,英雄+美女,且多個美女
其二,大多是草根逆襲
其三,人物刻畫形象生動、細節豐滿
其四,最關鍵是故事情節奇幻曲折,多波多折,千迴百轉,作者確是講故事的高手。
當然,有時候會感覺喜歡讀金庸不如戰爭與和平來的格高,其實實在是兩類完全不同的文學形式。
最著名的金粉是哪位呢?
鄧小平。


文藝作品,一般是兩大類:嚴肅類和娛樂類。具體到文學上,就是純文學和通俗文學。純文學主要功能是審美,受眾少。通俗文學主要功能是娛樂,受眾更多。
金庸小說是武俠小說,作為類型小說自然應該歸入通俗文學,而且金庸一開始寫小說就是為了辦報紙,是有其商業性的。就像好萊塢大片,未必藝術性很高,但一定好看,因為要票房。金庸小說也是一樣,要報紙銷量,所以首要任務是好看。
再做個類比金庸小說是流行音樂,純文學是古典音樂。
但是,通俗文學未必不好,純文學未必就好。文體無高下,成就有高低。通俗文學達到一定高度依然可以有審美功能,純文學創作者才力不行寫出來的可能是狗屎。
金庸小說未必就比所謂名著差了,只要有足夠的時間積澱,我相信金庸小說也有資格躋身名著的行列


我覺得金庸系列就是未來的名著,只不過他老人家還活著,上不了封神榜啊


因為既高雅又通俗。


因為看「名著」的有一大堆是被家長老師要求看的,看金庸的十有八九是自主自發的。

你覺得金庸寫的扯淡,不看就行了;
你覺得「名著」扯淡也沒用,你還是得看完了寫觀後感。

所以你看到很多人抱怨「名著」看不下去,因為人家是被強迫的。
覺得「名著」好看的那些人正沉迷其中不能自拔,哪兒有空和你扯好不好看。

當然,「名著」好看我也不願意寫觀後感,我看個小說爽一下還tm得總結幾條人生經驗,mdzz。我看本&<三劍客&>難道要我寫法國少婦NTR指南么。


我覺得基督山伯爵也很通俗小說啊


因人而異,我都大學了,讀金庸古龍還是磕磕絆絆的,童年陰影之一就是家中書櫃里放的《情人箭》,當時的心理活動是「啥?男主他爸死了?啥男主他妹子死了?啥男主中毒已經半死了?靠!男主這麼慘我不讀了!」
相比之下,我覺得紅樓夢好讀很多,而且特別美~
但我喜歡的名著都是比較雅俗共賞的,紅樓夢,飄,狄更斯的那些,勃朗特姐妹的一些。
前幾年受《文學少女》影響,試著讀了《伊豆舞娘》《雪國》和《生為女人》,看不懂;最近又讀了《睡美人》,還是看不懂,可能是我太年輕。。。


當然是好看啊,這個很多答案都已經說到了,這也是金庸自己的回答。金庸先生還是很謙虛的, 他認為他的小說100年以內還是會有人看的,因為小說確實好看,娛樂性強,以後就難說了。紅樓夢這種名著就不一樣了,那是能永載史冊的,即使千百年後都值得人們去考究解讀。這是很久之前看的金庸訪談時候說的,原話不記得,意思大概就是這樣。


這個答案有點偏題了,但是大致還是能解決問題。
主要原因就是「讀書」這個事情從「賣方市場」向「買方市場」的轉變,說明白點就是可選擇的多了,裝b裝高冷的東西沒人跪舔了。
先說明一點,金先生的書是有水平的,沒有貶低其作品的意思。
所謂的文學名著其實沒什麼卵用,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讀書需要相應的閱歷和理解能力。像西方的那些書,《老人與海》《戰地鐘聲》《百年孤獨》《簡?愛》《雙城記》,等等,很多人都極為推崇,但是其實並不適合現在的年輕人看。因為,這些書反應的內容和衝突需要結合時代背景來理解,用現在的眼光看很多都是無病呻吟,並不能理解裡面的精髓。
像魯迅先生的大作,《狂人日記》《吶喊》《彷徨》等等,思想內涵很深刻,但問題是90後、00後的人很難看懂,拿一個經典情節來說「人血饅頭」,曾經入選了語文課本,有多個層次的含義,表層敘事都能看懂,其次愚民政策,再次民族愚昧呼喚覺醒,再次人吃人,再次無法喚醒裝睡的人。但是放到現在來看,我覺得最可能的評價是「這幫人是腦殘嗎?人血饅頭能吃,真噁心。呃~(吐了)」「魯迅真變態,居然讓人吃人血饅頭」。
還有一個經典例證就是杜甫的插圖,已經被玩的不成樣子了,原本悲憫的形象被惡搞成了多種含義。
回到本題上來,金先生的小說確實有過人之處,三觀也比較正常,整體上是教人向善的。而且,其小說以歷史為大背景,人物形象也比較鮮活,除了「善惡有報」這點有點理想化以外,別的地方都還算合理,趣味性比上面提到的那些名著要好的多。因而吸引年輕人閱讀也是理所當然的。
時代在發展,人們的關注點也在不斷改變,文學作品的與時俱進也是必要的,等再過兩代人,年輕人的思維方式會更加的偏向西方化,而傳統的國人思維都被埋進土中,這也是新中國成立之後多次動蕩的直接結果。
如果沒有轉變的話,很可能傳統的東西就要斷絕了,吐故納新固然是不可避免的趨勢,但是中華千年傳承的文化在短短百十年間斷絕,也是可悲可嘆。


因為會給人產生一種我也可以像他這樣逆襲的錯覺。


說個別的視角,很多名著翻譯的很糟糕……


作為一個常看網路小說的人,剛剛入坑的時候,經常跟書友交換書單,彼此推薦自己的心頭好。

但是時間久了就發現,這樣子其實有很大的風險:

彼此的爽點與毒點不同,搞不好會為了對某本書的評價而翻臉。

而名著因為經過幾百上千年的大浪淘沙,很多人其實即使心裡不喜歡,嘴上也不敢吐槽。

我想說的是,其實名著的本質跟網路小說是一樣的。看名著一樣有題材的區分,有爽點毒點的區分。

以我國五大名著為例:

三國演義,西遊記,紅樓夢,水滸傳,金瓶梅。

無數人五本都讀了。

很多人只讀了其中一部分。

(一本都沒讀過的我們今天不討論)

這些讀過的人裡面,大家沒有自己的偏好嗎?

沒有人看三國演義一百遍也不厭倦,但是看紅樓夢一遍都看不完嗎?

沒有人看紅樓夢一百遍也不厭倦,但是看三國演義一遍都頭疼嗎?

很顯然答案是否定的。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偏好。

名著也仍然是小說,也仍然有可能被人喜歡,或者被人嫌棄。

按照題主的喜好——金庸作品來看,題主不是看不進大部頭的。

但是,同樣是名著,《追憶似水年華》大概就不是題主的菜。

而《水滸傳》、《基督山伯爵》、《三個火槍手》,題主讀起來並不會多麼痛苦吧?

所以,找那些自己會感興趣的,能夠接受和喜愛的名著來看吧。

(PS,我認為不管老名著還是新名著,都是名著……)

比方說,《靜靜的頓河》。

比方說,《指環王》。

比方說,《福爾摩斯探案集》。

比方說,《達芬奇密碼》。

比方說,《哈利波特》。

比方說,《獅子,女巫和衣櫥》。(它本身是一部兒童文學作品,已被改編成電影:《納尼亞傳奇》)

比方說,《冰與火之歌》。


推薦閱讀:

趙敏為什麼會看上張無忌呢?張無忌(在趙敏眼裡)好在哪?
若四個女子小昭殷離趙敏周芷若都在張無忌身邊,他會如何抉擇?
郭芙是金庸第一渣女嗎?
金庸小說中預言帝有哪些?
歐陽鋒貌似不太遭讀者厭惡,為什麼?

TAG:閱讀 | 文學 | 金庸 | 中國 | 金庸小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