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活動對環境的影響到底有多大?


【本回答共3041字,圖片7張,預計閱讀時間7-10分鐘,請盡量連接WIFI,歡迎閱讀,提前感謝】

怎麼說呢,首先我要強調的是,地球的自然環境 (包括人類在內的)生物所依賴的生存環境是兩個完全不同的尺度的概念。

從地球的角度來看,什麼二氧化碳濃度比現在高几十倍,什麼遍地火山熔岩,什麼海平面上漲下跌幾十米,這樣的大風大浪,地球見的多了,它根本不在乎,生物大滅絕都發生了5次,地球現在不還是萬物昌隆鬱鬱蔥蔥嗎?

但人類和許多生物不行啊,這樣劇烈的環境波動,我們是抵擋不住的,海平面上漲個幾十米,對人類文明來說基本就是滅頂之災了。所以同學們一定要樹立一個正確的觀點:保護環境,並不是為了地球,而是實實在在為了保護我們自己。

毫無疑問,在滄海桑田的自然變遷面前,人類的影響是渺小的,但渺小並不等於無,人類活動對環境的影響,對地球來說無關痛癢,但往往會對我們自己和其他生物造成明顯的影響。為了證明這個理論,我在本回答中會列舉人類的3個活動對環境造成的影響,這3個故事並不像溫室效應那麼引人關注,但造成的影響也是足以引人深思的。

我要舉的第一個例子和上圖這些龐然大物有關。進入全球一體化以來,航運——尤其是海運,對繁榮世界貿易發揮了越來越大的作用,看看我們身邊的一切吧——我們開著墨西哥工廠生產的大眾甲殼蟲汽車,加著伊朗和委內瑞拉石油提煉的汽油,車皮由來自巴西和澳大利亞的鐵礦石加工而成,我們的午餐使用了阿根廷大豆壓榨的豆油,吃著美國小麥做成的饅頭,而我們日日夜夜加班生產的鞋子和衣服,一個月之後就會被擺放在西雅圖、紐約、巴黎的貨架上。

然而這些巨輪運來的並非只有貨物,一些出人意料的訪客搭乘了「順風船」,藉助人類的商業航線,來到了它們以前從不可能到達的地方,繼而產生了許多無法預料的影響。

對航運船隻來說,維持船身的穩定和平衡是一項很重要的工作。有的時候船卸載了貨物,它的吃水會變淺,螺旋槳會露出水面,導致船隻動力大打折扣;有的時候,船隻不得不直面風暴,它的重心太高可能會被海浪拍翻;還有的時候船隻不得不通過橋洞,而有的船上層建築太高無法通過。為了解決這些問題,在巨輪里會有許多個壓載水艙,通過使用水泵吸入和排出水來改變船的吃水深度:在空載的時候,吸入海水讓船身下沉,使得螺旋槳可以完全沒入水中;在遇到風暴的時候,吸入海水讓船身重心降低,提高船隻的穩定性;在經過橋洞的時候,吸入水讓船隻吃水變深,得以順利通過橋洞。一般來說,一艘船吸入的壓載水可以達到貨物載重的30%-40%,也就是說,一艘30萬噸的VLCC油輪,往往可以吸入10萬噸的壓載水!

現在,一艘遠洋貨輪從上海港出發了,它在上海海域吸入了一些壓載水,這些海水中有大量的浮游生物,比如微小的水母、魚蝦蟹貝的幼苗。經過25天的航行,它終於抵達了目的地——德國漢堡,這艘船釋放了它的壓艙水,水裡的浮游生物也隨之進入了德國的海洋中。大閘蟹這種中國特有的甲殼動物很快的適應了德國的海洋環境,並且在發育成熟後,遵循著天性,從海洋中向淡水水域進發,它們沿易北河而上,在德國的河流、湖泊中安家。這裡水質清澈,食物繁多,而且沒有什麼天敵,大閘蟹很快就泛濫成災,它們大量捕食當地小魚,在水壩上挖洞,讓德國政府大為頭疼。

或許在中國人看來,德國的大閘蟹入侵更像是一個笑話,但接下來的這些壓載水生物入侵就沒那麼好玩了:亞洲沿海的脈紅螺通過壓載水來到黑海,把黑海的牡蠣吃了個一乾二淨;來自日本的有毒甲藻通過壓載水來到澳大利亞,引發了大規模的赤潮;來自北美的梳妝水母把黑海的鳳尾魚養殖業摧毀殆盡;來自歐洲的斑馬貝入侵了北美五大湖40%的水域;更有甚至,在一些美國港口,還在壓艙水中發現了能傳播霍亂的霍亂弧菌……

目前,每年都有超過100億噸的壓載水被各類船舶在世界各地來回搬運,超過1萬種生物通過壓載水在世界各地肆意入侵。為了遏制這一勢頭,主要的航運國家對壓載水制定了非常嚴格的規定,有的要求船隻壓載水艙必須加裝過濾系統,有的要求在壓載水艙中使用紫外線滅活,還有的國家要求船隻在進入本國200海里之外必須更換壓載水,更有甚至,要求船隻經過一段海域之後就必須更換壓載水,把當地海水留在當地。但還有許多海水未經過任何處理就被排放在異地,壓載水造成的生態入侵依然在持續產生。

我要講的第二個故事依然和船有關。為了縮短從歐洲到亞洲的航線,從拿破崙時代開始,人們就希望打通紅海和地中海的溝通,1854年,法國駐埃及大使費迪南.德.雷塞布主持開始挖掘運河,最終於1869年挖通了蘇伊士運河,雷塞布也由此被稱為蘇伊士運河之父。

由於地中海和紅海之間沒有高差(好吧,也不是完全沒有,僅為25cm),蘇伊士運河是沒有船閘的,這條運河也就成了紅海和地中海生物遷徙的高速公路。因為紅海周圍都是沙漠,沒有河流的匯入且日照更強烈,紅海的鹽度係數比地中海略高,地中海的生物是很難進入紅海生活的,但紅海的生物來到地中海之後,卻彷彿來到了天堂,目前,已經發現有至少300種紅海(及印度洋)生物通過蘇伊士運河進入了地中海,而且強勢的搶奪了地中海本土生物的生態位置。而隨著蘇伊士運河的水體交換,紅海的鹽度逐漸和下降到了和地中海持平,一些地中海生物也開始反方向的入侵到了紅海。這種通過運河進行的生物遷徙和入侵,被稱為「雷塞布遷徙」。

類似的通過人工水利設施進行生物遷徙的過程不僅發生在蘇伊士運河,巴拿馬運河、中國的南水北調都會引發類似的遷徙,而針對雷塞布遷徙,目前尚沒有可行的方式進行預防和治理。

我要講的第三個故事還是離不開水(媽呀我這個水產的標籤算是去不掉了)。上圖這個不知道大家認得出來不?其實就是三峽大壩,只不過是從背面拍攝的。

過去的一百年里,在世界各地的大江大河中,人們修建了無數的水壩,尤其以美國為甚,截止到今天,美國共修建了八萬多座水壩,它們有的是為了推動磨坊,有的是為了發電,而在建國之後,中國也開始大規模的水利建設,「水利是農業的命脈」,太祖如是說,今天的神州大地上,除了怒江之外,幾乎所有的天然河流都被修建了水壩。

其實水壩並不是一堵牆,它除了蓄水發電之外,也考慮過如何讓船隻和魚群通過。按理說,可以在大壩上設計「魚道」,但三峽的落差高達一百多米,如果要修建能讓魚類順利通過的水道,它的坡度必須要緩,長度必須要長,而且即便修建了水道,魚群也不一定會乖乖的通過,所以三峽和葛洲壩這類大壩其實都沒有「魚道」(感謝 @孫天任 老師指正)。這就讓一些需要洄遊產卵的魚類被阻隔在大壩兩側,著名的中國特有魚種中華鱘就被葛洲壩擋住而無法回到傳統的繁殖地金沙江,中華鱘的急劇減少與這些大型水利工程有直接的關係。(當然,也與長江水質惡化、濫捕濫撈、過度航運開發密不可分)

而在水壩大國美國,由於許多水壩已經超期運行,從安全的角度出發,過去的半個世紀里,美國人一直在拆除水壩,在一些河流里,拆除水壩之後,出乎意料的發生了明顯的生態恢復:一些河流里早已絕跡的鮭魚、灰西鯡又逆流而上產卵繁殖,由於魚群增多,消失多年的魚鷹和棕熊也回來了。這也鼓舞了美國的環保主義者,現在,美國人拆除水壩蔚然成風,對環保的需求首次勝過了對電力的需求。但在中國和許多有迫切的能源需求的國家,一個又一個的水壩正在逐步從圖紙走進現實。

船運、運河以及水壩,只是人類生活中的三個小小片段,就已經對自然產生了如此深刻又難以修復的影響。雖然這三個故事貌似沒有對我們人類造成直接的負面影響,但我們對環境的干涉有何止這三件呢?題主問道:人類活動對環境的影響到底有多深,我無法作答,我只是在想,如果有一天,這種清算真的降臨到我們頭上,我們又何去何從呢?


5.24,我來更個新。這確實是個問題,經網友提醒,特此註明本文觀點數據均來自《人類簡史》,以色列歷史學家尤瓦爾·赫拉利的著作,謝謝大家。

評論中大家提出的問題,最集中也是最值得探討的是關於氣候變化對物種的影響,換句話說,也許那些大怪獸都是死於天氣,而非人類呢?
的確有些學者是這麼說的,而且遇到什麼問題都推給氣候,這是一劑沒什麼作用的萬靈藥,因為事實上地球的氣候從來不會靜止,是每時每刻都在不斷變化,史上不管哪個事件,多少都會碰上一點氣候變遷的情形。
但是,關於本題所討論的事情,人類兄弟們就別謙虛了。
說幾點理由,僅供參考。

第一,以澳大利亞為例,45000年前的確有一場氣候變遷,但是說變遷有點誇張了,用改變可能更合適,也就是說這次改變的規模幅度並不大,很難相信會造成如此大規模的物種滅絕。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地球早就有過很多次冷卻-暖化的循環,在過去百萬年間,平均每10萬年就是一次冰河期,上一次大約在75000年前到15000年前,而且並不特別嚴重,兩次高峰分別在70000年前和20000年前,那麼重點來了,澳大利亞的雙門齒獸早在150萬年前就出現了,至少活過了10次冰河期,甚至7萬年前那次高峰期也沒出啥狀況,為什麼偏偏是45000年前,智人剛一露頭就滅絕了呢?好吧,我們就算它點兒背,集體被雷劈了,那麼其他動物呢?要知道當時滅絕的並非只有雙門齒獸,而是澳大利亞90%的巨型動物。

第二,如果是氣候變遷導致物種大滅絕,那麼海洋生物受到的衝擊通常不亞於陸地生物,可是我們找不到任何證據顯示45000年前海洋生物有什麼顯著的滅絕情形。

第三,澳大利亞的情況並非孤例,在接下來的幾千年里,在地球其他地方,還在不斷上演,而時間點都是在人類劃著小船出現的時候。比如說,800年前,毛利人第一次踏上紐西蘭,短短几個世紀內,當地大多數巨型動物以及六成的鳥類就都OVER了。再比如,長毛象曾經橫行在整個北半球,但是隨著智人從亞非大陸擴張到北美,它們的數量開始驟減,大約到了1萬年前,只剩下北極幾個小島上還有長毛象,直到4000年前忽然滅絕。

綜上所述,我真的沒辦法認為氣候是主要原因。
———————————————————————————————————————————
基礎答案:
45000年前,第一批智人到達澳大利亞,當時那裡生活著24種體重在50公斤以上的動物,說出來嚇一嚇你,其中包括200公斤重、2米高的袋鼠;當時澳大利亞最大型的掠食者袋獅;很大很大大到一點都不萌的無尾熊;一種大到飛不起來的鳥,體型是鴕鳥的兩倍;灌木叢里有惡龍般的蜥蜴和蛇;森林裡是巨大的雙門齒獸。

結果,智人只用了幾千年就幹掉了其中的23種。
大約16000年前,第一批智人抵達了北美洲,幹掉了長毛象和乳齒象,巨型的獅子,劍齒虎,以及重達8噸、高達6米的巨型地懶。

結果智人只用了2000年就北美原有47屬的各類大型哺乳動物中的34種;以及南美60屬中的50屬。像劍齒虎這種活了3000萬年的老爺子,基本上等於被瞬間秒殺了。這裡還沒算成千上萬的小型哺乳動物、爬行動物、鳥類和昆蟲。
其他地方的物種大規模滅絕,根據發現化石的斷代研究,也都和智人第一次抵達的時間相吻合,不再一一贅述。
這麼說吧,人類在遠沒有發明輪子、文字和鐵器之前,就已經滅掉了地球上大約一半的大型獸類。
厲害厲害。


野生的小麥和大麥不是封閉在能夠爆裂的莢子里,而是長在麥稈的頂端,麥稈能自動脫落,使種子落到能夠發芽生長的地面上。一種單基因突變使麥稈不會脫落。在野生狀態下,這種突變對植物來說可能是毀滅性的,因為種子不能落地,就無法發芽生根。但這些產生突變的種子省力地留在稈子上可能是在等待人類來收穫它們並把它們帶回家。當人類接著種下了這些收穫來的產生突變的種子後,農民又一次可以從這些種子的後代中得到所有產生突變的種子,收穫它們,播種它們,而後代中未產生突變的那些種子就落到地上,而無法得到了。這樣,農民就180度地改變了自然選擇的方向:原來成功的基因突然變得具有毀滅性了,而毀滅性的突變卻變得成功了。1萬多年前,這種對不脫落的小麥和大麥麥稈的無意識的選擇,顯然是人類對植物的第一個重大的「改良」。這個變化標誌著新月沃地農業的開始。
---------《槍炮,病菌與鋼鐵》第七章
當你奔跑在一望無際的麥田裡時,你有沒有想過,其實自然一點也不自然?


謝邀。這個「環境」定義其實蠻模糊的,「有多大影響」也不好定義。從一隻蟲子咬壞了一片葉子,到一顆隕石毀掉了恐龍時代都算對環境有影響,但都不好說到底是大是小。蟲子吃光了一棵樹,找不到其它食物餓死了,那麼這棵樹的環境變化對蟲子們來說是一場種族災難,這個影響可以說是很大。隕石撞擊地球恐龍都嗝屁了,但某個小池塘里的原生生物卻可能安然無恙,地球的存在也安然無恙甚至連運行軌道都沒變,那麼這種環境影響就可以算是很小。

所以先限定判定主體:人類,
然後再限定判定條件:生存舒適性,

接下來這個問題就可以回答了:很大非常大無限大。在這裡不用提歷史課里的內容,只看手機這一項,我們的生活環境就已經天翻地覆了。

如果你覺得這個問題很無聊,那麼就把判定條件放大一下:地球的狀態。

以地球狀態來判斷,人類最大的成果也許就是製造了一點沙漠(包括城市之類的地表特徵)、一點污染和一點溫室效應,但這和地球這個星球的參數相比都不值一提:沙漠只是地球皮膚上的幾處灰塵,污染相當於地球上的一點污漬,至於溫度嘛,地球的耐溫閾值從零下百度到零上幾百度,溫室效應這個位數的溫度變化對地球來說算個鳥?

所以以後不要再喊保護地球這種弱智的口號了,你拼盡全力都不可能去傷害它,更別提保護了,人類能保護的只有自己。


最大的危機來源於核廢料,物種入侵,開採過度,植被覆蓋率減少這類問題,人類滅絕幾百年就能恢復。可惜以前看的那篇寫關於核廢料的文章已經被刪了。


人類是自然的一部分,

個人淺見,


十年前,村裡的玉米結的玉米棒子就像野馬的屌一樣,氣候變暖後,大多數玉米不結棒子了,即使結出來,最多像狗屌一樣!^_^^_^這樣的比喻不知道是否合適!^_^^_^^_^


人類對環境造成的危害。我來總結下,如果有不到之處,望請指正。

1人類大量的開採石油,天然氣,煤炭。對生態環境造成無法估量的破壞。依稀記得原油泄漏污染大片水域,導致很多水生生物遭受滅頂之災。而石油,天然氣,被用來生產,汽車燃料,工業染料,等各種化工產品。而大量的化工廢料又進一步讓我們的環境污染加重。

2人類大量的砍伐森林和珍稀植被,讓我們綠色家園,逐漸變得面目全非,沒有生氣。森林和綠色植被的減少導致大量的汽車尾氣和工業廢氣中的溫室氣體CO2無法被迅速吸收,從而導致溫室效應越來越嚴重。而溫室效應導致全球變暖,冰川融化,一些海拔低的地方將很快被越來越高的海平面而吞沒。據數據顯示按照目前海平面加速上升的速度估計到2100年。海平面上升約1米。

美麗的馬爾地夫將永遠的從地球上消失,該國的海拔基本都維持在1-2米。

悉尼將被淹沒。一同被淹沒的還有以下一些著名的城市。不完全統計。
圖片來源於Google image

NEW YORK

TOKYO

VENICE

LODON

里約熱內盧
看著這些繁華而美好的城市消失。我們心裡就沒有一絲絲的觸動么?

3人類從事的現代化戰爭,至今東京的廣島和長崎還是被核輻射的巨大威力所籠罩,完全沒有恢復生機。處於和平年代,軍事戰爭對環境的破壞已不是主要了,相應發展核電站卻成了一個不可忽略的環境因素。據統計,截止到2012年8月全球31個國家有435個核電站工作反應堆。而高階核廢料則有長達數萬年至數百萬年不等的半衰期以及極高毒性,處理高階核廢料的過程複雜危險性極高。而核電站一旦泄露,他的危害是十分巨大的。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88%87%E5%B0%94%E8%AF%BA%E8%B4%9D%E5%88%A9%E6%A0%B8%E4%BA%8B%E6%95%85
這是歷史上切爾諾貝利核事故的事故報道,看看他的後果是有多可怕。影響有多深遠,多持久。
但是科技需要進步,不能因為危險我們就放棄所有的核電站,還有核武器。
但環境就是我們共同的家,保護環境我們才能長久的可持續發展。對於這種高危險性,高危害性的科學嘗試。我們更多的是普及知識,做好防範,最主要的是盡最大的努力確保安全。

4生態圈。我們知道地球就是一個生態圈。草原上,有狼,也有羊,羊太多就會大量的啃食草甚至連草根都吃掉。而狼就會控制羊的數量不會太多,這樣也就間接地保護了草。
食物鏈如果斷掉,就會造成一個物種沒有天敵而曾指數級增長,結果導致生態被破壞,環境迅速惡化。土地沙漠化,就是一個明顯的例子。綠色植被減少,相應的也會導致過多的溫室氣體不會被固定吸收,那麼久而久之溫室效應就形成了。地球上的物種每天都在以75種的速度在減少。每小時就有三個物種徹底從地球上消失。究其原因,生態的破壞是導致他們滅絕的最主要追直接的原因。

5地球的周圍的臭氧層被稱為是地球的外衣,地球的保護層,就是這層保護層,為我們過濾去了多少來太陽的99%的紫外線。而如果沒有這層保護層,紫外線直接射到地表,人和動物可能會失明,同時皮膚癌的發生率將大大增加,人可能會得免疫系統疾病。過量的紫外線也會是農作物減產。
當然還有很多很多人類文明給地球給環境造成的破壞很多很多,可謂罄竹難書。呼籲每一個有志之士,都低碳一點,環保一點。最簡單的就是,盡量不用一次性塑料袋,一次性筷子,一次性餐具,出門能坐公交就不打車,能騎車就不開車。我們今天的舉手之勞,可能會讓明天的天更藍,水更清,山更秀。
說了那麼多也許不如這兩張照片來的直觀和簡潔。

這張經典的xp桌面是全球知名度最高的照片,觀看過這張照片的人已超過10億。由Bliss拍攝於1996年的加州,拍攝後並沒有PS。據說在某一個時期內該照片是全球第二貴的照片。

而時至今日,隨著歲月的增長和環境的變化,當年的拍攝地呈現出現在的樣子,一如遲暮的xp。
可見人類對環境的改變也還是蠻大的,前後也就十多年。


人類所謂的保護環境只是想保護自己而已,地球這幾十億年什麼災難沒見過


世界終將是被毀滅的,上帝嫌進度太慢,所以就有了人類。


記得小時候我家附近有條河,用網兜一兜就是滿滿一網的魚蝦。現在,河都沒有了。。
其實人類不是在破壞環境,地球遠遠比我們承受的要多,承受不住的只是人類自己。
對環境的影響最後也不過是在影響我們的後代而已。


大躍進前,滿山遍野的百年老樹,大躍進後已經很難找到百年樹。改革開放前,家鄉河是有水的,河水是可以游泳,河裡是有魚蝦的;改革開放後,家鄉的河是乾涸的,有水的河都是臭水,河裡也沒了魚蝦。


知道38線嗎,就是北朝與南韓的界限,因為留出了一段區域做隔離帶,那裡因為沒有人的侵擾而變成動物的樂園。


不要想太多,所謂的「保護環境」,其實應該是「保護人類能夠生存」的環境,對於地球來說,物種的多少,森林資源的多少,溫度的高低都不是什麼嚴重的問題,就地球而言,現在的環境再差,還能差的過地球剛形成的時候?即使環境被破壞到人類以及別的物種全都死絕了,只要一段時間的休養生息,地球還是那個地球,至於有沒有人類?地球從不會介意


添加一個不同角度的。
1. 早在十幾萬年前,人類活動可能已經開始導致全球天氣變化啦~(爭議性大)(猶指阿拉斯加地區)
那時,文明之光尚還微弱。經過十分漫長的發展,我們已經可以製作武器,獵殺猛獁象了(*@ο@*)!!!
猛獁象及很多巨型動物都在大約十萬年前滅絕,很可疑是不是?
科學家懷疑導致其滅絕的始作俑者很可能是人類+天氣變化!┏ (゜ω゜)=?
最終,一些科學家認為是人類,巨型動物數量,天氣,植被互相影響導致了後來的局面。
猛獁象(可能)肉很多很好吃啊,毛毛也很暖很舒服啊,象牙可以製作工具,簡直渾身都是寶嘛!我們聰明的祖先就殺殺殺。(根據西伯利亞的一處舊石器時代遺址挖掘,發現很多更新世巨型動物,尤其是猛獁象的遺骨,這表明當時人類就已經在大量捕獵猛獁象,而且類似遺址極有可能不少。)
猛獁象與巨型動物的數量和當地植被息息相關。大型食草動物少了,沒動物啃草啃植物讓它們更新換代,樹林及小型灌木數量開始增長。(根據對阿拉斯加地區過去一種叫Betula的樹林植被的花粉研究,發現其數量增加的時間與猛獁象滅絕時間相對應)
通過建立模型研究猛獁象(以現代非洲大象為借鑒)與草原,森林的關係,一些科學家認為在有密集植被及猛獁象活動區域,Betula大於50%的增長來源於猛獁象的滅絕。
這種北方草原驟降,森林覆蓋率提高,會降低地球的反射率。
(反射率是什麼呢?簡單地說,白色的東西會反光,把光彈走;黑色的東西會吸光,自己會變熱。地球也是如此。地球也是如此。森林更深,而且下雪時,雪不會像在草地上那樣平鋪一片,所以森林反射率低,在熱源不變得情況下可以吸收更多能量。在愛下雪的北方,這種情況更加嚴重)
反射率降低,吸收的熱量更多,地球就更熱啦!更熱了猛獁象就熱死啦不想活啦!還得被人類獵殺就更不想活啦!猛獁象死了被吃掉的草就少啦!草少了森林就更多啦!下下來的雪不反光啦!天氣就更熱啦!
......
所以早在十萬年前我們可能幫著把天氣變暖了喲。
更不用說現在,擁有各種科技的我們,可能不知不覺間已經改變了很多周遭事物吧。

第一次這麼寫,非常不完善,可能讀起來也吃力,有不對的地方請多指教!
如果你對人類歷史與地理環境之間的因果關係感興趣的話,推薦閱讀一本叫《Guns, Germs, and Steels》(中文名為:《槍炮,病菌與鋼鐵》)的書,由Jared Diamond編寫,1998年獲得普利策獎。其中有一些比較有爭議的科學理論,但是整體論點(至少在當時)很新穎,讀起來也很有趣。

還有一次被認為與人類有關的全球天氣變化,在大約5000年前農業剛開始拓張的時代,下次介紹^_^!

Reference:
Christopher, E.D. (2010), Biophysical feedbacks between the Pleistocene megafauna extinction and climate: The first human-induced global warming?,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37, L15703, doi: 10.1029/2010GL043985.


根據相對和絕對年齡測定技術,目前地質學家普遍認同地球大約形成於4億6千萬年前。但是,最早有記載的人屬(Genus Homo)的成員(Homo habilis 能人)大約出現在280萬年前,遠遠晚於地球起源的時間。而人類(Homo Sapiens)出現在地球上的時期更晚,通常認為是在20萬年前。雖然和地球存在的時間相比,20萬年只是非常短的時間。但是,就在這很短的時間裡,人類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繁榮 。從熱帶到南北兩極,人類利用自己改造環境的能力將這個物種散播到了世界各地,在不同的地域建立了文明。 但是同時,人類對環境造成的負面影響也令人瞠目,並已經得到了科學界的驗證。

可以證實的是,人類活動正在加速物種滅絕。丹麥Aarhus大學的研究人員在2015年進行的一項研究表明,非洲是目前地球上唯一一個大型哺乳動物多樣性仍然較高的地方(圖1)。然而,研究人員根據生態學,生物地理學和當前的自然環境條件對沒有人類存在的情況下世界各地區大型哺乳動物的多樣性進行了預測,結果如圖2。

Credit: Soren Faurby /Aarhus University

圖1:目前全球大型哺乳動物的多樣性分布圖。從圖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大型哺乳動物幾乎只存在於非洲(圖像顯示了每100×100平方公里網格內可能出現的大型哺乳動物(45公斤或以上)數量。刻度上的數字表示物種的數量)。

Credit: Soren Faurby /Aarhus University

圖2: 未受人類活動影響下大型哺乳動物的多樣性分布圖。研究人員表示,在自然情況下,許多大型哺乳動物無疑會在世界其他地區存在,特別是在一些目前大型哺乳動物多樣性較低的地區(主要是南美洲和北美洲),如得克薩斯州和鄰近地區以及阿根廷北部地區等等。同時,這項研究還認為,更新世末期氣候變化並不足以殺死大型哺乳動物, 是人類活動(主要是狩獵行為)造成了大型哺乳動物在某些地區的消失,而非洲是唯一一個在人類活動的衝擊下仍然倖存下來的地區。The vendor 101也曾經在Youtube上發布過一個很有意思的短片:A World Without Humans - What If We Never Existed?(一個沒有人類的世界:如果人類從未存在過呢? ),討論了人類對其他物種造成的影響。視頻鏈接如下: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DjsW8xCjRU (需要翻牆)。感興趣的同學也可以看一下視頻。

Reference: Aarhus University. (2015, August 20). Without humans, the whole world could look like Serengeti: New study shows what the natural worldwide diversity patterns of mammals would be like in the absence of past and present human impacts. ScienceDaily. Retrieved June 11, 2017 from http://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15/08/150820212652.htm


人類對環境的影響是巨大的,換言之可以說環境的變化是伴隨著人類的各種生產生活等等活動,人改造自然征服自然,使自然向著我們要求的方向發展。但如果只求經濟發展,不關注自然環境的變化,可以說環境會惡化很快,因為我們的粗放型經濟一般的都是以犧牲環境為代價來取得發展的。隨著環境的惡化,公民環保意識的提高,國家對環保方面的政策也越加全面。既要金山銀山也要綠水青山。目前政府牽頭,政策引導,公民監督,綠色發展會越來越好。所以說,環境變化跟人類生產生活息息相關。


人類本身就是環境的一部分,我們不能把這兩者完全對立起來看問題。


洛杉磯光化學事件
40年代初期發生在美國洛杉磯市。光化學煙霧是大量碳氫化合物在陽光作用下,與空氣中其他成份起化學作用而產生的。全市250多萬輛汽車每天消耗汽油約1600萬升,向大氣排放大量碳氫化合物、氮氧化物、一氧化碳。該市臨海依山,處於50公里長的盆地中,汽車排出的廢氣在日光作用下,形成以臭氧為主的光化學煙霧.這種煙霧中含有臭氧、氧化氮、乙醛和其他氧化劑,滯留市區久久不散。在1952年12月的一次光化學煙霧事件中,洛杉磯市65歲以上的老人死亡400多人。1955年9月,由於大氣污染和高溫,短短兩天之內,65歲以上的老人又死亡400餘人,許多人出現眼睛痛、頭痛、呼吸困難等癥狀。直到20世紀70年代,洛杉磯市還被稱為「美國的煙霧城」。

倫敦煙霧事件
1952年12月5~8日英國倫敦市
1952年12月4日至9日,倫敦上空受高壓系統控制,大量工廠生產和居民燃煤取暖排出的廢氣難以擴散,積聚在城市上空。倫敦城被黑暗的迷霧所籠罩,馬路上幾乎沒有車,人們小心翼翼地沿著人行道摸索前進。大街上的電燈在煙霧中若明若暗,猶如黑暗中的點點星光。直至12月10日,強勁的西風吹散了籠罩在倫敦上空的恐怖煙霧。
當時,倫敦空氣中的污染物濃度持續上升,許多人出現胸悶、窒息等不適感,發病率和死亡率急劇增加。在大霧持續的5天時間裡,據英國官方的統計,喪生者達5000多人,在大霧過去之後的兩個月內有8000多人相繼死亡。此次事件被稱為"倫敦煙霧事件"。
5~8日英國幾乎全境為濃霧覆蓋,四天中死亡人數較常年同期約多4000人, 45歲以上的死亡最多,約為平時3倍; 1歲以下死亡的,約為平時2倍。事件發生的一周中因支氣管炎死亡是事件前一周同類人數的93倍。

水俁病
1953~1956年日本熊本縣水俁市
含甲基汞的工業廢水污染水體,使水俁灣和不知火海的魚中毒,人食用毒魚後受害。1972年日本環境廳公布:水俁灣和新縣阿賀野川下游有汞中毒者283人,其中60人死亡。
從1949年起,位於日本熊本縣水俁鎮的日本氮肥公司開始製造氯乙烯和醋酸乙烯。由於製造過程要使用含汞(Hg)的催化劑,大量的汞便隨著工廠未經處理的廢水被排放到了水俁灣。1954年,水俁灣開始出現一種病因不明的怪病,叫"水俁病",患病的是貓和人,癥狀是步態不穩、抽搐、手足變形、神經失常、身體彎弓高叫,直至死亡。經過近十年的分析,科學家才確認:工廠排放的廢水中的汞是"水俁病"的起因。汞被水生生物食用後在體內被轉化成甲基汞,這種物質通過魚蝦進入人體和動物體內後,會侵害腦部和身體的其他部位,引起腦萎縮、小腦平衡系統被破壞等多種危害,毒性極大。在日本,食用了水俁灣中被甲基汞污染的魚蝦人數達數十萬。

切爾諾貝利核電站事件
1986年4月26日發生在烏克蘭蘇維埃共和國境內的普里皮亞季市,該電站第4發電機組爆炸,核反應堆全部炸毀,大量放射性物質泄漏,成為核電時代以來最大的事故。輻射危害嚴重,導致事故前後3個月內有31人死亡,之後15年內有6-8萬人死亡,13.4萬人遭受各種程度的輻射疾病折磨,方圓30公里地區的11.5萬多民眾被迫疏散。
40年代初期發生在美國洛杉磯市。光化學煙霧是大量碳氫化合物在陽光作用下,與空氣中其他成份起化學作用而產生的。全市250多萬輛汽車每天消耗汽油約1600萬升,向大氣排放大量碳氫化合物、氮氧化物、一氧化碳。該市臨海依山,處於50公里長的盆地中,汽車排出的廢氣在日光作用下,形成以臭氧為主的光化學煙霧.這種煙霧中含有臭氧、氧化氮、乙醛和其他氧化劑,滯留市區久久不散。在1952年12月的一次光化學煙霧事件中,洛杉磯市65歲以上的老人死亡400多人。1955年9月,由於大氣污染和高溫,短短兩天之內,65歲以上的老人又死亡400餘人,許多人出現眼睛痛、頭痛、呼吸困難等癥狀。直到20世紀70年代,洛杉磯市還被稱為「美國的煙霧城」。

倫敦煙霧事件
1952年12月5~8日英國倫敦市
1952年12月4日至9日,倫敦上空受高壓系統控制,大量工廠生產和居民燃煤取暖排出的廢氣難以擴散,積聚在城市上空。倫敦城被黑暗的迷霧所籠罩,馬路上幾乎沒有車,人們小心翼翼地沿著人行道摸索前進。大街上的電燈在煙霧中若明若暗,猶如黑暗中的點點星光。直至12月10日,強勁的西風吹散了籠罩在倫敦上空的恐怖煙霧。
當時,倫敦空氣中的污染物濃度持續上升,許多人出現胸悶、窒息等不適感,發病率和死亡率急劇增加。在大霧持續的5天時間裡,據英國官方的統計,喪生者達5000多人,在大霧過去之後的兩個月內有8000多人相繼死亡。此次事件被稱為"倫敦煙霧事件"。
5~8日英國幾乎全境為濃霧覆蓋,四天中死亡人數較常年同期約多4000人, 45歲以上的死亡最多,約為平時3倍; 1歲以下死亡的,約為平時2倍。事件發生的一周中因支氣管炎死亡是事件前一周同類人數的93倍。

水俁病
1953~1956年日本熊本縣水俁市
含甲基汞的工業廢水污染水體,使水俁灣和不知火海的魚中毒,人食用毒魚後受害。1972年日本環境廳公布:水俁灣和新縣阿賀野川下游有汞中毒者283人,其中60人死亡。
從1949年起,位於日本熊本縣水俁鎮的日本氮肥公司開始製造氯乙烯和醋酸乙烯。由於製造過程要使用含汞(Hg)的催化劑,大量的汞便隨著工廠未經處理的廢水被排放到了水俁灣。1954年,水俁灣開始出現一種病因不明的怪病,叫"水俁病",患病的是貓和人,癥狀是步態不穩、抽搐、手足變形、神經失常、身體彎弓高叫,直至死亡。經過近十年的分析,科學家才確認:工廠排放的廢水中的汞是"水俁病"的起因。汞被水生生物食用後在體內被轉化成甲基汞,這種物質通過魚蝦進入人體和動物體內後,會侵害腦部和身體的其他部位,引起腦萎縮、小腦平衡系統被破壞等多種危害,毒性極大。在日本,食用了水俁灣中被甲基汞污染的魚蝦人數達數十萬。

切爾諾貝利核電站事件
1986年4月26日發生在烏克蘭蘇維埃共和國境內的普里皮亞季市,該電站第4發電機組爆炸,核反應堆全部炸毀,大量放射性物質泄漏,成為核電時代以來最大的事故。輻射危害嚴重,導致事故前後3個月內有31人死亡,之後15年內有6-8萬人死亡,13.4萬人遭受各種程度的輻射疾病折磨,方圓30公里地區的11.5萬多民眾被迫疏散。


有人用一個比喻來形容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爭吵的問題焦點。說有一群富人,在一個餐廳就餐,饕餮盛宴,美食美酒,就在這些富人們行將酒足飯飽之時,進來了一個窮人,窮人進到富麗堂皇的店堂,還有些小心翼翼,於是點了一杯咖啡。然而,富人們此時卻倡議,為了大家共同的利益,在該餐廳就餐的都應該平攤餐費,窮人當然覺得不公平,於是就有了哥本哈根的氣候峰會上爭吵。 當人們說起環境問題時,總在提的說法是,由於人類過度的碳排放,產生溫室效應,氣候變暖,在將來的某一天北極的冰雪融化,造成海平面上升,有些陸地將消失等等。我們大多數人都不是氣候學家,可能並不了解關於地球氣候變化的觀測數據,也不了解歷史上氣候變化的規律,這對一般人來說這太專業了,但我們可以了解一點,地球的年齡已經有46億年,而人類歷史不過幾百萬年,這就好比地球生存一年,人類歷史只佔中期的幾天。地球的神秘和蘊藏的巨大力量是人類難以想像的,地球有其自身的運行規律,它圍繞著太陽運轉同時又保持自轉,於是我們有關於年和日的描述。人類依賴太陽,也依賴地球,沒有太陽,人類將無法生存,沒有地球,人類也將遭同樣的命運。那麼人類能改變太陽、地球的變化規律嗎?我想用蚍蜉撼樹的比喻...所以我覺得人和自然是和諧共存的關係!我們要保護好環境就好!


推薦閱讀:

一次性筷子是否應該廢除使用?
為什麼螞蟻森林看一場電影有400g能量,吃一頓400的飯才5g能量?
中國還有哪些未受污染的湖泊?
煙花算是陋習么,污染環境,浪費資源。應該禁止么?
電影《我們誕生在中國》的製作團隊為何不救助雪豹?

TAG:自然科學 | 動物 | 環境保護 | 人類未來 | 環境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