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奈的畫是感性的還是理性的?
看畫展時和同學討論到一個問題,莫奈的畫到底是感性的色彩?還是理性的對光分析在表現在畫布上?或者應該是兩者兼有但是理性居多
結論:理性的。
我決定感性的看待一個本該理性看待的問題。(這段話有些繞口)
請問各位,我做出的這個決定,到底是理性還是感性?
藝術創作中的感性,其實都是理性。這些感性,是基於對事物理性認知後,再理性的拋開繁瑣,最終呈現在眾人面前的。
謝邀。
印象派的作畫方式和動機是理性的,但實際上操作起來是感性的。
觀察方式是理性的,調色是感性的。
布置色塊是理性的,塗抹是感性的。
繪畫是理性規劃,感性執行。
謝謝。
靜止永恆代替光影再現,永恆存在的愉悅感動
一、作品背景
1872年11月13日早上7點35分。莫奈作品《日出·印象》在這個時候創作完成。將在下月的巴黎莫奈博物館展覽中展出。一名新聞記者諷刺莫奈的畫是"對美與真實的否定, 只能給人一種印象"。莫奈於是就給這幅畫起了個題目——《日出·印象》
在十九世紀的法國,一些藝術家已經厭倦了新古典主義的條條框框,陳舊的題材,宏大的場面,理性的構圖,完美的人體,這一切新古典主義的核心傳統都已經成爲束縛,這些藝術家渴望衝破羈絆,盡情地抒寫眼前的世界,抒發內心的嚮往。1874年4月15日在巴黎市中心的一間工作室裏舉辦了一個名爲「無名畫家展覽會」的畫展,這批青年藝術家中就有克洛德·莫奈。這個畫展沒有引起很大影響,參觀的人很少,幷且遭到了人們的批評和嘲諷。因爲這幅畫無論從題材,構圖,色彩,各方面都不符合當時的標準,簡直是一團糟。就像是孩子幼稚的塗鴉,信手幾筆,毫不負責任。有個記者借用莫奈的《日出·印象》的標題,譏諷這個畫展的畫家都是「印象派」。在這裡「印象」可是個貶義詞,充分表現了當時人們對這幅畫的輕視與嘲笑。他們在批評這幅畫的草率,膚淺,粗糙。可以說一無是處。也許是這幅畫已經超越了當時整個時代的鑒賞力。
《日出·印象》摒棄當時盛行的主流畫風,當時最受畫廊歡迎的是新古典主義風格,法國農民工作。莫奈認爲那是脫離現代的作品,工作室作品,繪畫應表達最直接的感受捕捉當下場景。
二、印象派誕生的原因
1.根本原因 工業時代的來臨 新古典主義受到挑戰
工業革命,物質文明發展超速,田園詩美學壽終正寢,機械文明造成新生態環境中新的審美觀念與價值。莫奈在畫《日出·印象》前大量描繪了河邊城市的工業場景,新風景畫,後果就是畫的滯銷。其實我覺得這些畫也是十分有價值的,甚至超過了《日出·印象》,日出的這幅畫只是因爲第一次作爲印象派流派畫展的代表,其實是更弱化了思辨性。莫奈從畫工業景象轉變爲稍柔和的風景畫是因爲人們更喜歡傳統風景畫,當然,莫奈的思想不至於如此淺薄,亦步亦趨去畫「傳統」風景畫。他對色彩有著天生的敏銳,似乎他生來就有開創印象派的使命。也許在他眼裏,色彩從具體物體上提煉在眼前是一種天生的能力。
首先是法國Eugène Delacroix浪漫主義畫派的典型代表。他繼承和發展了文藝復興以來歐洲各藝術流派,包括威尼斯畫派、荷蘭畫派、P.P.魯本斯和J.康斯特布爾等藝術家的成就和傳統,幷影響了以後的藝術家,特別是印象主義畫家。接著庫爾貝抗議既有程式發揚現實主義。
巴比松畫派和庫爾貝反思拉斐爾學院派理想之美。
馬內爲代表的畫家研究戶外與室內光影,揭穿了古典主義明暗關係、立體規則在猛烈陽光下的不實。馬內發起了色彩革命——戶外物體具有調和明亮混合色,幷質疑透視學解剖學的信條。新的理論不僅關係戶外色彩,也關係到處理運動中的形象。
2.材料 錫管顔料的誕生 新顔料合成顔料的發明
1841年,美國肖像畫家蘭德發明了第一種可以擠壓的錫管顔料,促使顔料生産從此成爲一門工業,畫家們因此可以走出畫室去捕捉即時的光影和色彩,印象派由此機緣産生,沒有管裝顔料,就不可能有畢沙羅、梵高和塞尚。
新顔料的發明主要因爲染料,傳統顔料顯得黯沉。
3.攝影術的發明
便於攜帶的照相機和快拍的出現和印象主義繪畫興起在同一年代,照相機幫助人們發現了偶然的景象和意外角度的魅力。
攝影使再現變得過於簡單,不再需要繪畫去做記錄的工具。繪畫的此功能性受到打擊。
十九世紀的攝影術對藝術家地位的打擊不亞於廢除宗教圖像一事。
三、《日出·印象》的影響和後續
如按康定斯基的藝術再現史、表現史、發現自身、終結本我論,莫奈的影響在於是再現與表現的過渡,他打破了原有的繪畫理念,後面的藝術史才會如此飛速地進行自我反思,現代藝術得以開創。
印象主義突破了此前學院派的保守思想,19世紀後半葉占據西方畫壇統治地位的官方藝術,從而爲掀開西方現代繪畫史新的一頁,作出了重要貢獻。爲後人留下了寶貴的藝術財富。儘管後來的野獸派、立體派、超現實主義等藝術流派都從印象派那裏汲取過營養。還要提及的是印象派的念、技法基於現實觀察提出,熱衷於描寫光與色,甚至將其神秘化,從而出現了不顧及現實物象的傾向。莫奈曾說過:作畫裏,要忘掉你眼前是哪一種物體,想到的只是一小方蘭色、一小塊長方形的粉紅色、一絲黃色。因此,就出現了畫家的創作中的注意力,不是集中於要表現的景物上,而是放到了景物周圍的空間環境、光綫、煙霧、氣流所産生的效果上,或只是局限於表達在一定條件下,景物著光給畫家留下的瞬間印象上。因此,就有可能導致只抓住了細微的變化,而失去瞭解對全域的把握;只反映了微妙的色彩層次,而忽略了景物形體的後果和全域。
他發現幷發揚藝術的形式上的自由,這種自由原來就有,只是在古典、學院中被技法所綁架,從安格爾後,其實新古典主義已奄奄一息,浪漫主義現實主義等都有所改變,但沒有印象派如此直接徹底。
二十世紀最偉大的變革之一《日出·印象》的誕生,幾個世紀來作爲神聖藝術工廠的畫室崩塌了。藝術湧向表像的世界在畫布上集聚起不可抑制的光的洪流。在這熱情、迷醉、劃時代的淘金熱中,古典主義莊重晦暗的宗教廢除了,情慾代替了冷靜。
對自然美的「酒神」式的祭祀隱藏著深刻的危機。印象主義冒犯了古典主義世襲的貴族式的審美尺度,但由於迎合了物質享樂主義很快被資産階級沙龍接受從而喪失革命性。印象主義是帶著香檳和肥肉乘著火車到自然去的,他們是魯莽的不速之客而不是園丁。印象主義由於過度的感官享受和縱情狂歡耗盡精力,常處於最敏感的狀態而疲乏不堪。印象主義被現代主義推翻是必然的,因爲它只是一場過渡。印象主義的魅力在於色彩,一開始被昏暗的古典主義培養起來的視覺習慣認爲是主觀的,其客觀性可參考彩色攝影的興起。
四、《日出·印象》畫面分析
1.構圖
整體是一條水平綫分割了海天,水佔二分之一多一點,太陽居三分之二位置,垂直綫分布在左邊,整體給人平靜規矩的感覺。然而這幅畫的背後偏偏不似畫面上的靜謐觀念也是強調別具一格,然而光看畫面卻隱藏著四平八穩,也許是莫奈風格、決新革命繪畫的堅毅。右下角較空白。畫面上一改當時學院派的嚴謹、規範及對構圖的講究,他只熱愛自然,取法自然,他根本不買學院派任何理論的帳,在他的這幅畫裏沒有任何詳細的綫條和造型。你無法歸納什麽構圖方式,因爲他摒棄了透視法、物體遠近,是一種追求純感官的畫法。從日本彩色版畫借鑒的不對稱構圖,俯瞰的構圖角度簡化到只有彩色綫條與色彩的空間
2. 色調和色彩使用方式
《日出·印象》的黑白版本中太陽基本消失。太陽本身沒有光,只是憑色彩的映襯,才製造出這樣的效果。印象派繪畫是以牛頓的彩虹色系原理作爲色彩運用基礎,先在調色盤調配顔色後再畫在畫布上,色彩的彩度與亮度會因此降低,於是畫家利用光學原理以觀者視網膜爲調色盤如紅與黃混合成橙色使顔色更加鮮艶符合印象派畫家對色彩的光感捕捉強調。
同一色相的不同色調在幷置時會産生跳躍效果。
莫奈認爲對自然的一切描繪都必須「在現場」完成,這種看法下「母題」始終在變化畫家希望抓住一個具有特點的側面就沒有時間去調配顔料,必須疾筆把顔色直接塗在畫布,考慮畫面的整體效果較少顧及細枝末節。莫納相信光綫和空氣的效果比題材、明確的造型重要。莫奈只遵循自己的敏感性將實際感受、光綫色影的組合帶給讀者。印象主義在追求冒險的新母題新配色的幫手有日本彩色版畫。印象主義不再在調色板上調和顔色,而是把顔色一點一點一道一道地塗在畫布,造成閃爍的光影反射。
橙、黃、紅、白、青與紫、藍、黑的用色,冷暖對比強烈。用顔色去製造畫面前後關係指引觀看者注意畫家想讓你關注的重點,最抓人眼球的是水上的光影和日出的太陽。
水面藍、紫調白。青上泛灰由右至左變暗,藍紫色越往上越濃郁,集中在畫面中間偏上。飽和度最高的是和太陽有關的如日出的倒影。
3. 點綫面的使用方式
不加修飾的點綫面,十分直觀。
太陽是點,天、水是總體的面,煙囪、工廠是綫組成的。
強調的是「光」和「色」的重疊和變化,畫面裏以點和麵爲主,綫爲輔。
4. 筆觸
在《日出》中天空應該是一次次一筆筆接近水平地塗抹,方向向右上方傾斜,左邊由下往上延伸,使畫面左上方有種曲面感,使天空、水面、工廠、煙霧被空氣中畫家主觀的色彩聯結成一個向內閉合交融循環的空間。
旋渦狀的散凃筆法畫煙囪,斑狀和短綫畫水面的光斑、漣漪。
略長的點就會産生方向性,因而産生生動感。
5. 畫面節奏——莊嚴的快板
絕對是小快板,轉瞬即逝。又帶有一種輝煌感,這種輝煌不同於巴洛克式的細膩,顯得更爲大膽,猶如肖邦的《輝煌大圓舞曲》,但又沒那麽整齊,可能更像波爾卡捷克民間舞蹈舞曲。波爾卡舞曲大致分爲急速、徐緩和瑪祖卡節奏等三種類型,一般爲二拍子,三部曲式,節奏活潑跳躍,在第二拍的後半拍上常作稍微停頓的裝飾性處理。《日出》大約屬 急速、瑪祖卡節奏,帶一點裝飾。
畫面中綫與綫,色彩與色彩,空間與空間,光和影與經驗結合組織者能量的節奏。當形式完善時藝術就是精美的;而偉大則是由於題材所涉及的內在範圍與分量,儘管處理的方式不那麽精美。
注意力首先是被具有向上方向的物質對象吸引:最初的印象是從下向上的運動。這一說明幷不意味著觀賞者明確意識到垂直的節奏。如果停下來分析的話會發現,最初的幷占據統治地位的印象是由節奏所構成的模式決定的。興趣儘管保留在所出現的模式上,眼睛也在做橫跨繪畫的運動。當視覺指向相對的下部角落,落在確定的團塊,而不是垂直模式時就將注意力放在水平處理的團塊重力上,這時出現了中止、抑制、強調性停頓。
此作品不可避免對自然的節奏有依賴性,這是表現的條件。審美節奏與知覺有關。
節奏是性質中的理性,又有可能産生新異性,《日出》就是遵循著某種畫家的秩序前提下再創造騷動,比如畫面中的水面上的光點就像樂曲中的裝飾音。
6. 造型特點就是沒有造型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無法把場面一覽無遺,在任何瞬間我們都只能把目光集中在一處——其餘地方在我們看來就像亂七八糟的形狀。我們也許知道它們是什麽,但是我們沒有看見它們,莫奈想記錄的是他能保證的一瞬間的感覺、色彩。如果詳細畫出每一個細節畫面就會沉悶無生氣。15世紀由於自然主義和透視法,畫面形象都顯得生硬和呆板,萊奧納爾多發明了「漸隱法」。但印象主義發現萊奧納爾多用來造型的陰影在陽光和露天下幷不存在他們不得不將輪廓弄得前所未有的模糊不清。他們知道眼睛的神奇只要給它恰當的暗示它就能給你組成它其他的整體形狀。日本彩色版畫啓發印象派反思繪畫未必要將場面中每一形象整體或有關部分表現出來。
綜上,《日出》處於藝術史承古典啓現代的重要位置,表現轉瞬即逝的光影,表達的確是影響深遠的現代感。可以說印象派使繪畫色彩更明快、更歡樂,更討新興資産階級的喜愛,更輕鬆愉悅,因爲它從不教誨、明快絢麗,當然也有弊端,現代主義來臨的時刻也是糞便進入博物館的時代。新的自由來了,藝術平民化了,藝術全民化了,藝術即將標榜「無門檻」「人人都是藝術家」,我們無法抵擋藝術從印象派開始越來越無限制越來越多元,鑒於本人學識有限,關於現代當下的藝術方向問題暫不在此討論。
莫奈是個特別理性的人包括他的繪畫,你們覺得他感性都是因為他的顏色和筆法,你們都被他騙了。
莫奈可是正經學院派古典繪畫出生的,素描紮實的很。他的風景為什麼一般人畫不出來,不是你不夠感性,完全是你素描沒他好,他嚴格的控制了色彩的冷暖和一些細微的變化,但是為什麼呢?因為他素描好,他在拿色彩扣細節,不同結構不同顏色 ,把明暗裡加入了冷暖,在結構里加入了純灰,他把印象派對於色彩的認識全部套到素描關係里去了。
相信我他寫生就是去畫草稿了,回來在自己工作室里不斷加工的,重複作業量極大,這不是個感性的人能幹的出來的。
吃飯之前要全家禱告,而且不能說話,對子女要求及其嚴格,時間點卡的死死的,生活日復一日跟鐘錶一樣。
對自己的事業嚴格的炒作過,絕對是個理智腹黑的人。
梵高那樣的蛇精病才是感性畫家,畫到興起吃顏料好么
莫奈是理性的。因為他的畫面表現的是色彩的秩序。德拉克洛瓦是感性的,因為畫面是表達情感的媒介,人的感情成了衡量「彼岸」的標準。安格爾和達維特是混亂的,因為他們感受到了院派秩序的荒謬,從《拿破崙加冕》和《大宮女》中可以看出他們的表現題材和表現手法中是富含著浪漫主義的表達的。
印象派的造型方法是「色彩分割」,古典主義是對古希臘希伯來時期造型藝術的模仿和延續。而無知派浪漫主義則是注重個人情感的抒發,他鄉成了主要表現題材。
當雷諾阿用印象派色彩分割的手法在畫面中表現人物時,他變得迷茫。高階秀兒在書中提到,雷諾阿對友人說自己覺得如果再繼續用印象派的造型手法畫下去的話,自己可能會再畫不出素描。
因為此時的雷諾阿發現,「色彩分割」手法使自然真實的呈現在人面前,而通過這一手法如果想要將生活真實地呈現在人面前的話是不能做到的。因為,19世紀時,「彼岸」不再存在。
此時人的理性已不能再通過計算自己與對與錯之間的關係計算了,而印象派所呈現出的真實也只是瞬息間的真實。
我認為是理性大於感性。
首先我們要知道什麼是印象派,他們的研究對象又是什麼。
印象派畫作常見的特色是筆觸未經修飾而顯見,構圖寬廣無邊,尤其著重於光影的改變、對時間的印象,並以生活中的平凡事物做為描繪對象。
印象派畫家根據當代科學的發展,了解光的構成,光和色的關係,依靠自己眼睛的觀察去再現對象的光和色在視覺中造成的印象。
我們再來看看在此之前的大師的作品
Raphael - Raffaello Sanzio da Urbino (1483-1520)
Brueghel, Jan the Younger (1601-1678)
Rubens, Peter Paul (1577-1640)
我們再看看莫奈的畫
我們看看陰影部分,你會發現印象派之前的陰影只是棕色或黑色。而實際上我們觀察陰影的時候會看到陰影其實是偏紫色的,同時可能帶點環境色,不是純粹的棕色或黑色。這樣說明了印象派或者說莫奈的觀察方式比前人更加理性更加嚴謹。
可能人們會說他們對象的形和輪廓不精確,但是我想說的是我們畫畫之前就應該明確一點「我要的是什麼?我為什麼要?」莫奈等人要的就是光和色彩,外形便是其次了。
我認為讓人們覺得莫奈的畫更偏於感性的原因是他的筆觸造成的。
筆要麼落在結構上要麼落在色彩上,就像鏡頭出現了一把槍那麼槍必然要開槍。
筆觸就更純粹地變成一種方式,完成理性觀察並填色的工具,同時又是個人的。
任何一個藝術家的作品都不會是隨意而成的,即使它是一種隨意的樣子,那也是一種刻意的隨意。
莫奈的畫作也是,如果你認為它的某一幅畫很感性,那只是莫奈他老人家畫了一幅你認為很感性的畫而已——但他下筆之前的思考一定是理性的。
題主問莫奈的畫是感性的還是理性的?我希望題主能自己先試著臨摹一張印象派的畫再談。。
我先科普一點背景,嫌我煩的可以跳過哦~
不知道題主有沒有看過一部電影叫《帶珍珠耳環的少女》?
描寫的是十七世紀荷蘭黃金時代繪畫大師楊-維梅爾(JanVermeer)的名畫《戴珍珠耳環的少女》中的少女—葛麗葉的故事。(故事內容我就不說了,好奇自己去百度)
電影中有好幾段場景都有描述到畫家的畫室,如果看過就很容易明白,那個時期的繪畫,即使是寫生都是再室內完成的,主要依靠室內光再物體上產生柔和的明暗變化來畫對象。這些畫雖然也有不少微妙的色彩變化,但是這種方法始終是基於固有色的觀點來描寫對象的,因此總的色彩傾向是棕色調。而當時的人們也養成了欣賞這種油畫的習慣,以至於很少有人會研究在自然光下會產生怎麼樣的效果。
而到了19世紀,這個時候要提到一個東西,那就是相機,西方很多畫家最主要的工作其實是為貴族畫像,以及各種他們想要的故事及宗教題材作畫。所以相機的出現,對於繪畫界其實是個不小的打擊,應該不至於有傻子真的要去跟相機比形準不準吧?
而另一方面,英國科學家托馬斯揚、法國化學家謝弗雷爾等人對光和色進行了大量的研究,人們已懂得物體之所以呈現不同的色彩,是由於它們吸收和反射不同的光所造成的。自然界的任何物體都必須受到光源色和周圍環境色的其他物體的色彩的影響,因此不可能有絕對純的固有顏色存在。那種認為樹是綠色的,花是紅色的觀念,只是一定的歷史條件下的認識,在科學發展的十九世紀,它顯然已經過時了。人們認識到哪怕是同一個光源,在清晨和傍晚不同的時間,也會在物體上產生不同的色彩影響。(這理論也是很好的人生哲學啊)
反正印象派畫家不再依據傳統的法則和教條,且在受到巴比松畫派和英國風景畫家戶外寫生的啟迪後,他們大膽地走出畫室,面對自然進行寫生創作。依靠自己眼睛的觀察去再現對象的光和色在視覺中造成的印象。
好像廢話了很久,現在莫奈登場
莫奈怕談理論,極力避免任何藝術的法規和教條。這裡節選的文章為美國青年藝術家Lilla Perry與莫奈會面時(1889)記錄下來的,正式發表於1927年
莫奈曾說:「戶外作畫時,要盡量忘記你面前的對象——一棵樹、一座房子、一片田地或者什麼的。要忘掉這些。你只需想,這裡是個小正方形的藍色塊,那裡是一個粉紅色的長方形,這裡是一片黃色。你就這樣畫,好像對象原本如此原本就是這樣的色彩和形體,直到畫面使你對於面前的景緻獲得一種自己的純真印象。」
他說過,他真希望自己生來就是瞎子,然後突然得到視覺,他就是在完全不知道面前對象是什麼的情況下開始作畫。他堅持認為,對於對象的第一眼,可以說是最真實、最無先人之見的印象。他說到,一上畫布就應當儘可能把畫布鋪滿,無論多麼粗略,這樣才能在一開始便定下整個畫面的基調。為了說明這一點,他拿出了一幅只划過一次的畫,畫布鋪滿筆觸,每筆之間的距離約一英寸,筆觸粗約四分之一英寸,筆觸一直鋪到畫布邊。然後他又拿出畫過兩次的畫,在這幅畫上每筆間距縮小,對象也顯得更明確些了。
莫奈的繪畫哲學是:畫你真正見到的東西,不要畫你認為應當看到的東西;不要把對象畫得好像在試管里似的各個分離,對象是被陽光和大氣包圍著的,藍天在陰影部分也是有反映的。
他說,人們責備他完成的作品太少,但他總是反覆修改,只有當他覺得再無法加強效果時才罷休。作品《白楊樹》組畫的其中一張,當時外光效果只持續了七分鐘,或者說直到只剩一抹殘陽時,他才拿出那些畫布畫畫。他堅持認為,一個畫家最重要的,是能注意到什麼時候外界效果在變化,這樣才能得到對大自然某一特定方面的真是印象,而不是在拼湊一張圖畫。拼湊的圖畫,過去和現在都太多了。他承認花開了手是難及時停住的,因為畫家已全神貫注了。他又加上一句:「我有那種力量,那也是我惟一全部的力量。」畫家是帶著感性的激情作畫的,但同時他又是十分嚴謹又很理性的去理解眼中所見的事物。(忠於原味)
莫奈對於光與影的理解和直觀感受是感性的,他超乎常人的色感造就了他畫面的不平凡。個人認為他作品中的理性或許是學習過程中習得的技法吧。
色感真的很重要,很感性!
本人是美術生,對色感的重要性感觸頗深!我是屬於色感較好的一類,在學習對比色,環境色…等色彩理論之前,我就可以通過對色彩的感覺調配出和原作很相近的顏色,算是天賦技能吧,hhh但色感差的人可能需要被色譜來畫畫…
所以我覺得色感是非常感性的天賦技能吧
最喜歡莫奈的這幅作品!
我給你說,真的,你要是對此真感興趣,你就臨摹然後寫生。你試試畫一畫就知道了。
另外,竊以為,任何脫離實際行動的對於印象派的理論上的討論,都是耍流氓!
(我就奇了怪,這他媽叫不是理性的!這他媽不是寫實的!!如果要是質疑這張畫的作者,看看畫的左下角,那小心翼翼的簽名!!)
上面我敢說,沒幾個畫過莫奈的。作為一個寫生畫家,結果被大家說成自己的畫是感性的,主觀的……我想,莫奈聽了會搖搖頭,爾後默默走開去繼續畫他的寫生。
感性。
但你知道莫奈為了呈現出純粹的視覺感受調動了多大的理性能力么?感性的還是理性的,不光要看畫還要看為人。不管畫畫成啥樣,凡刻意為之就是理性的,刻意的天馬行空也是理性的。
理性的。可能看莫奈的畫感覺他很感性吧。但其實不然 他有很好的素描功底 而且他專心記錄眼睛所看到的一切 。有趣的是大家看看日本畫 會感覺日本畫家肯定都很理性 但其實日本畫家才是最感性的……
每一幅讓我們看著覺得無比感性,似乎隨意到信手拈來的畫兒背後,都有理性的基礎作為依託。
不同的大師會有迥異的風格,但是大師一定是基礎相當紮實和深厚的。而打基礎的過程,其實真的是無比枯燥和無趣的,想想達芬奇的雞蛋們吧,感性么?一點也不。簡直是理性到瘋狂才能忍受那日復一日的煎熬。
同理,那些可以出口成章,妙筆生花的人也會給人感性的感覺。但是,若沒有日積月累冷靜的閱讀,閱歷和思考,恐怕在內心中感性的磁場翻騰不已之時,也只能感慨自己」千言萬語只能無語「了吧。
理性的人看到理性,感性的人看到感性。個體不同,看到的自然不同,這是很主觀的一個問題。
推薦閱讀:
※拉斐爾前派是否受到了法國浪漫主義影響?
※為何攝影不是八大藝術之一?
※藝術類學生怎麼出國?
※看哪些書和資料可以學習理解中國藝術和中國藝術史呢?
※一個外行怎麼國外申請藝術史的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