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凱已經當終身制總統了,為什麼還要稱帝賣國?


袁世凱早年發跡於朝鮮,歸國後在天津小站訓練新軍。清末新政期間積極推動近代化改革。辛亥革命期間逼清帝溥儀退位,以和平的方式推翻清朝,成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1913年鎮壓二次革命,同年當選為首任中華民國大總統,1914年頒布《中華民國約法》,1915年12月宣布自稱皇帝,改國號為中華帝國,建元洪憲,史稱「洪憲帝制」。此舉遭到各方反對,引發護國運動,袁世凱不得不在做了83天皇帝之後宣布取消帝制。1916年6月6日因尿毒症不治而亡,歸葬於河南安陽。

觀袁世凱一生,前面都非常輝煌,小站練兵遂成中國近代陸軍之父,逼清帝退位和平建立中華民國,當然也有賣國的二十一條,但是最大的敗筆就是稱帝。袁世凱麾下眾將,如馮國璋徐世昌等人,副總統黎元洪都是反對袁世凱稱帝的。袁世凱一向精明,為何執意干到底。史書、教科書上說是袁世凱想當皇帝想瘋了,利令智昏。這種斷言只是臆測,不足為信。既然袁世凱都已經成為終身制總統了,為什麼還有稱帝呢?小便認為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

民國初年軍閥勢力強大,袁世凱稱帝挽回中央權威

美國學者歐內斯特.楊 認為:「在袁世凱任總統的最初幾年內,最困擾他的問題就是政黨和議會的作用以及省和中央的關係。」

當時中國最為迫切的局勢,是要將地方政權、軍權、財權亟需收歸中央,一個權力高度集中的中央政府亟需建立,而後才能大力整飭,發展國力。在弱肉強食的世界格局中,落後就要挨打,弱肉強食,國家弱就意味著被瓜分,國家因此必須復興。袁世凱為這種復興中國找的一條路就是中央集權。在那個世紀時代,這是所有處在殖民地境況下的落後國家唯一可選擇的道路。德國,日本也是如此。

袁世凱的美國政治顧問是古德諾,他認為:「中國採用君主制比較好。」他擔心的問題是:在落後國家實行共和制,「總統既非世襲,大總統承繼之問題,必不能善為解決」。

加拿大研究中國問題的學者陳志讓先生認為:中國「中央和地方的政治關係,因為辛亥革命而起了重大的變化」,辛亥革命以後,北京與各省的關係變得更加複雜了。實際上,關於中央集權與地方分權的問題,在清末鎮壓太平天國以後就尖銳地提出來了。清廷在最後幾年所實行的許多重大舉措,無不與力圖削弱地方加強中央的權力有著密切的關係,其目的「都是為了在國內實行權力更加集中的控制」。辛亥革命在某種程度上就是「各省對北京要求增加權力的反應」。以袁世凱為首的北洋集團本身就是在清末新政中迅速膨脹起來並利用辛亥革命之機實現了從地方走向中央的一個實力雄厚的地方政治軍事團體。袁世凱政權建立後,這種情況表現得更加突出。

想要在短時間內解決問題,要有一個高度集中的中央。能調動各地,控制弱區,限制列強瓜分掠奪。要進入到這個強國夢,首先就是要消滅軍閥。袁世凱多次對部下說起過日本的集權,並說「埋頭十年,抬頭與日本相見」——意思就是要滅割據、集政權。

因此,袁世凱要解決這一問題,只有通過皇帝的頭銜來進行,而總統由於《臨時約法》的限制,有很多權利轉移到了內閣和總理手裡,這樣導致效率低下,總統權力受到限制,無法實現中央集權。

袁世凱錯估民意

1915年8月,在袁克定的直接策動下,由楊度領銜,聯合孫毓筠、嚴復、劉師培、李燮和、胡瑛,共同發起成立了「籌安會」。時稱「六君子」。在這六個人當中,除了楊度是著名的「湖湘才子」之外,劉師培和嚴復是學術泰斗;孫毓筠、李燮和、胡瑛曾是同盟會的骨幹,辛亥革命時都是衝鋒陷陣的人物,曾經當過省都督。在他們當中,嚴復的思想較有代表性——在嚴復看來,根據文明進化論的規律,中國最好還是保留帝制,但應進行適當的憲法約束,應在激進與保守之間,尋找平衡點;況且,民智的淺深與君權的輕重一直成反比,在民智尚未真正開化的情況下,倉猝實行西方民主,可能會引起社會的激變。個性怪戾的嚴復對袁世凱也有「一針見血」的評價,在嚴復看來,袁世凱充其量只是帝制時代一個能幹的總督或者巡撫,如果要帶領國家與列強相抗衡,則太缺乏科學和哲學知識,也太無世界眼光;但嚴復又認為,只有袁世凱才是當下中國唯一的強者,代表著秩序和集權,即使不能立即採取強國的措施,至少也能儘快結束讓人瘋狂的無政府狀態,制止中國走向分裂。

「籌安會」開始的宗旨是對帝制進行單純的理論探索,但隨著事態的進展,很快就發展成為帝制搖旗吶喊的組織了。籌安會在北京成立之後,又在各省成立了分部。隨後,籌安會組織了會員進行國體投票,投票的結果自然是贊成帝制。接著,籌安會發出第二次宣言,準備組織各界公民請願團,向參政院遞交更改國體的請願書。

恢復帝制浪潮就這樣越演越烈。在這種形勢下,參政院開會,研究處理公民請願問題。政事堂左丞楊士琦代表袁世凱發表書面講話,聲稱:「維持共和國體,尤為本大總統當盡之職分。近見各省國民紛紛向代行立法院請願改革國體,於本大總統現居之地位,似難相容,然大總統之地位,本為國民所公舉,自應仍聽之國民。」這種吞吞吐吐的表態,對於變更國體態度不明,似乎既是贊成又是反對。不過弦外之音顯然很清楚,那就是如果全國人民硬要袁世凱做皇帝的話,他也會尊重和服從國民的意願。

可見雖然袁世凱認識到這有可能是有人在策劃,但是他並沒有清醒的認識,只認為那些策劃的人只佔少部分人,大部分人還是擁護的,就這樣錯估了民意,導致了悲慘的下場

楊度:怪我咯

楊度在前清是個君主立憲派人士,後來加入了共產黨,他同孫中山的關係也不錯,但在1915年時,他是籌安會六君子之一,積極為袁世凱謀劃稱帝,是個帝制派。楊度的表現在中國政界也算是個異數,但說到底還是個書獃子的緣故吧?

擁袁世凱為帝,最開始,是湖湘才子楊度奠定理論根基的。楊度曾拜湖湘大儒王闓運為師,後來東渡日本學習政法,一直主張君主立憲制度。在日本期間,孫中山曾經勸楊度參加革命,特立獨行的楊度拒絕了。清末時袁世凱倡導立憲,一直視楊度為智囊,親自題匾稱楊度為「曠代逸才」。「五大臣」出洋考察報告,就是由楊度和梁啟超共同起草的。辛亥革命之後,中華民國確立民主共和,楊度一直持有異議。1915年4月,楊度完成論著《君憲救國論》,該文洋洋洒洒,長達兩萬多字,分上、中、下三篇。上篇論述君主立憲救國的理由,中篇論述總統制的缺漏,下篇批判清末民初的立憲。楊度的主要觀點是:中國如不廢共和,立君主,則強國無望,富國無望,終歸亡國而已。在楊度看來,共和國必須有很深的民主自由傳統,一般意義的共和國,經濟強盛,軍事實力相對較弱,比如美國和法國等;共和國的國家元首由選舉產生,往往會導致政局不穩。至於君主立憲國家,一般都有服從和等級的傳統;君主立憲的國家,一般來說軍事實力比較強大,比如英國德國。楊度還根據中國國民認識的現狀出發,認為中國人多數不知共和為何物,亦不知所謂法律、自由平等諸說為何義,因此無論誰為元首,欲求統一行政、國內治安,除用專制,別無他策。

以楊度一知半解的理解,君主制有一個最大的好處,就是政局能夠長期保持穩定。因為君主制不存在最高權力的更替,僅憑血統繼承,這樣就避免了因共和制所引起的變更紛爭。很多國家因為共和制所產生的紛爭,幾年就會出現一次,此聯彼抗,會引起全國性的動蕩。如果加上有野心的外國乘機縱橫於各派之間,挑撥離間,那麼就會出現如此局面:一是各國瓜分中國;二是各國出兵代中國平亂,最後也是亡國。所以,楊度最後得出的結論是,實行君主立憲制是救亡圖強的最佳方案。

楊度作為籌安會的一員,也是為袁世凱的稱帝立下了汗馬功勞,可以說,袁世凱稱帝,除了袁世凱自己還有他兒子,最賣力的就是楊度了。

就這樣,在多方面的原因和人的推動下,袁世凱走向了稱帝的道路,當然等待他的也是非常悲慘的下場,只當了83天的皇帝就宣告結束,正體現了那句話:高處不勝寒啊!


歡迎關注歷史百家爭鳴微信公眾號:ihxory,跟我們一起探討過去那些事


1.關於稱帝:孫走的是美國模式 但是國內當時革命派又做不到一家獨大 那麼多的政治勢力(鄉紳 北洋 革命 以及走君主立憲的)但是海外回來的革命派又不肯妥協 拿下參眾兩院後又要限總統的大權(又走回英日的內閣制,這是孫大炮和革命派自打臉),袁大頭能答應嘛,而且老袁到那會估計也不放心把國家交給那幫子沒經驗的革命黨(說話誰都會說 做事情嘛~~還是要結合實際--比如孫大炮的十萬英里),心一橫 走了個英日模式的君主立憲,不想要反對派牽著鼻子走,浪費時間浪費精力,而且袁確實經濟 外交 軍事 都干過,覺得自己比共和黨人牛,能幹事。當然私心誰都有,不然孫大炮也不會以開始接受美國的總統制,後面交權給袁變內閣制。奈何共和深入人心,所以就~~~~(帝制的地不好洗呀,雖然個人認為楊度的君主立憲體制比孫大炮的共和要好,切合實際,有一個強力中央啊,楊度後來入tg估計也有這麼一層考慮 嘿嘿 我就那麼一猜。)注意這裡的稱帝個人倒偏向是認為君主立憲那一套。
2.至於賣國~~這個就說不通了 老袁在世的時候日本人可是恨他恨的牙痒痒的,21條什麼的老袁是想了很多辦法的 甚至把手伸進了日本國內的選舉當中拉日本國內的反對派,21條最後簽的時候已經和最初的完全不一樣。。只不過弱國嘛,必然民族主義高漲(尤其是大國沒落後),老覺得當權派賣國,帝國主義老欺負我們。只是國力如此,打不過嘛,21條出來的老袁也問過和日本打能撐多久。
這裡就留兩句(段)據說是袁世凱說過的話吧。
第一句話是簽完21條之後說的:……我國雖弱,苟侵及我主權,束縛我內政,如第五號所列者,我必誓死力拒。外交部恪守我的指示,堅拒到底,盡了最大之力……如今日人最後通牒已將第五條撤回,凡侵主權及自居優越各條亦儘力修改,並正式聲明將來膠州灣歸還中國。在南滿雖有居住權但須服從警察法令及課稅各條亦與中國人一律。因此,與初案相比已挽回許多……我國國力未充,目前尚難以兵戎相見。故權衡利害而不得不接受日本之最後通牒,是何等痛心,何等恥辱!……經此大難之後,大家務必認此次接受日本要求為奇恥大辱,本卧薪嘗膽之精神,做奮發有為之事業。舉凡軍事、政治、外交、財政,力求刷新,預定計劃,定年限,下決心,群策群力,期達目的……希望『埋頭十年,與日本抬頭相見』「(ps:這一大段我是不全知道的 只知道最後一句 摘抄至知乎某一用戶回答的問題中部分內容 那哥們匿名了 發鏈接發布出來 移動網路坑死了 只能發個原問題鏈接孫中山建立的民國,為何被袁世凱奪得實權? - 歷史 )

第二句是袁死之前的自挽:為日本去一大患,看中國再造共和。所以賣國嘛 個人覺著真談不上

中學歷史書那一套考考考試就行了 別真信;當然我的想法也只代表我個人的,僅供參考。


看歷史要有歷史同情。
最簡單的歷史同情就是:如果現在重新建國,讓你選擇君主制還是民主共和制。你會選哪個?
再想想為啥你會選這個?(你說:呵呵,這還用想原因? 不很自然么?)

想好了以後,
你可以看看1910年代的世界:

當時西方最強大的是英國德國,東方最強大的是日本。
它們都是君主制。

最後:
稱帝是稱帝,賣國是賣國。兩件事當一個詞用得這麼順口,不是好現象。


稱帝歸稱帝 賣國這個鍋大頭不背


他以為報紙(知乎)就是民意。
袁世凱吃了虛假報告的虧。

【董事會聽取了虛假的市場調研報告,一票通過,導致企業錯誤轉型,並破產,各股東分裂,自立門戶】

我舉個例子,
題主在知乎提問:我蛤稱帝吼不吼?
在微博轉發:我習稱帝包不包?
回復全部是:
支持!
好頂贊!
大大威武霸氣!
好威武支持有希望!

那嘻嘻哈哈豈會真的稱帝?

虛假民意,就像問及穆斯林問題或港台問題,回答全是黑,讓人以為回到黑暗時代,以為回民已經敲門殺人了,以為香港分裂勢力已經佔領港府了。

以為媒體、網路真的是民意。
【要知道這是片面現象】
殊不知最龐大的力量蘊藏在不發聲的群體。
出門看看,屁事沒有。

袁世凱就是吃了虛假報告的虧,吃了民意們、兒子們、報紙們、幕僚們的虧。
這也是他的局限性。


稱帝是他自己晚年判斷失誤,但賣國這一點,確實是有偏頗,二十一條已經修改了好多了好嗎?埋頭五年,與日本抬頭相見,這話誰說的


普遍的說法是總統是民主制,各路人馬都不鳥他而他沒辦法,行政一塌糊塗;如果是皇帝,有人不鳥我我出師有名,掌控力不可同日而語


其實拿破崙在法國大革命後也自己稱帝了,還和美國籤條約低價賣了路易斯安那,丟了自古以來的法國領土海地,六次反法同盟攻破了首都巴黎,最後被流放,波旁王朝復辟。轟轟烈烈的法國大革命最後結局法國戰敗,王朝復辟。他是不是稱帝獨裁喪權賣國。。。
其實在當時的時代,並沒有定論就說稱帝就不好吧,畢竟遠的世界霸主英國有國王,近的日本有天皇,稱帝可以降低很多行政成本,拿破崙稱帝讓法國盛極一時,只是袁沒有搞定國內的各方勢力,自己又壽數已盡,最後身敗名裂。實際上,袁也並不算賣國吧,國力如此,有時不得不隱忍,可能我就是有點洗地吧,清政府當年根本不慫,和日本直接剛正面,從朝鮮打到黃海打到威海衛,被打了團滅,被迫簽了馬關條約,正式宣告了洋務的失敗。埋頭十年,與日本抬頭相見。穩定發展的中國,壓倒日本是必然的。
個人偏見。。。。。。


終身和世襲差很多。


楊度:怪我咯


1.比較實際的一點,不同制度下對領導者本身的約束和授權是不一樣的,而稱帝,權力最大,約束最少。
2.虛一點,從封建社會過來的人,從小接受的便是天子君權神授的觀點,總統是個什麼鬼?還得是人選出來的?
3.楊度號稱是中國近代帝王術最後一位精通者。

個人觀點,歡迎吐槽。


中國各種勢力粉墨登場,各有各主張,重口難調,政令不出中南海,誰做到那位置都想著削藩和集權啊,除稱帝還有別的一步到位的方法嗎,都50多歲的人了,還有幾年?參看民國蔣介石一直在削藩,49年之前都沒有政令統一過!如果袁30歲,他肯定不會稱帝,慢慢玩,慢慢打唄,打服為止!可惜天不假年啊,


總統的兒子不一定是總統!


終身制總統終究是總統吧,還是不如皇帝爽吧

金日成傳給金正日還能以傳賢不必親遮過世人的眼,金正日傳給金正恩就說不過去了吧,金正恩還想傳四世?


帝王是連接一個國家的紐帶,袁應該是想學英國君主立憲


稱帝和賣國有什麼關係?


稱帝和賣國有何相干?你這斷句要改


段祺瑞見了他,不磕頭。袁克定找人算命,信了40年的帝王命。


賣國到沒有,稱帝估計是年紀大了,腦袋糊塗了


袁世凱想稱帝不是想讓國家回歸帝制,而是想效仿日本和英國,皇帝世襲罔替,但是國家的體制是議會制,他是想做英國的女王,做日本的天皇而已,所以無限期的任大總統也沒意義。他一直覺得中國人奴性改不了,他們需要的主,不是民主的主,而是為他們做主的主,這就是心裡一定要有一個皇帝的存在,所以他想學日本,自己當皇帝,自己的後代也繼續當下去,而國家的事情就交給議會這種民主體制去管理。
以上都是我猜測。


一個人的野心總是無法滿足的,而且他早已接受古代的君主專制制度,不會輕易改變


稍微對總統和皇帝了解一二的,你會選哪個?


推薦閱讀:

八八對貪官實施嚴厲懲罰,而太祖發動的人民群眾,為什麼前者成功震懾並部分達到目的,而後者明顯失敗了?
如果光緒殺了慈禧,中國近代歷史會發生哪些改變?
朱棣真的凌遲過三千宮女嗎?
唐生智在南京保衛戰的指揮上是否失當?
孫立人將軍的指揮才能在國共兩軍中中能夠排在什麼位置?

TAG:中國近代史 | 歷史人物 | 袁世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