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有名有姓的歷史人物中誰過得最窩囊?
發現一個趨勢沒有?
當我們問三國里誰最窩囊/苦逼/凄慘/蛋疼?
當我們問春秋戰國里誰最窩囊/苦逼/凄慘/蛋疼?
當我們問南北朝里誰最窩囊/苦逼/凄慘/蛋疼?
當我們問隋唐里誰最窩囊/苦逼/凄慘/蛋疼?
當我們問五代十國里誰最窩囊/苦逼/凄慘/蛋疼?
當我們問元明清里誰最窩囊/苦逼/凄慘/蛋疼?
答案只有一個:平民百姓
或者來一句詩: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大家都不是小學生了,就算寫作文,所有題目你都用一個套路,閱卷老師也會看累吧?
史書里沒有記載平頭百姓我們都知道,亂世後人口銳減(或戶口瞞報流竄等)我們也知道,熱愛和平維持穩定我們也一直在做。
但是我猜提問者應該不是想尋求更多人道主義關懷來感動自己吧?
如果我沒猜錯的話,提問者只是想純粹討論一下三國歷史人物而已。朗父名宜祿,為呂布使詣袁術,術妻以漢宗室女。其前妻杜氏留下邳。布之被圍,關羽屢請於太祖,求以杜氏為妻,太祖疑其有色,及城陷,太祖見之,乃自納之。宜祿歸降,以為銍長。及劉備走小沛,張飛隨之,過謂宜祿曰:"人取汝妻,而為之長,乃蚩蚩若是邪!隨我去乎?"宜祿從之數里,悔欲還,飛殺之。
原題目:「三國時期誰過得最窩囊」
東漢末年共有人口五千六百萬,到三國形成時期只剩下七百萬。幾千萬老百姓在亂世中死去,在其中有無數個老百姓的生的死比三國里任意一個知名人物都要慘幾千倍,但是我們現在記住的都只是那些知名人物,在這裡討論王侯將相、才子佳人誰不得志、誰未能實現抱負、誰一輩子受到壓制這種的「窩囊」,而他們再慘都沒人知道,後世都不會提他們一嘴,就算要提也是把他們濃縮成一個極大的群體名詞來提一下,或者成為一個統計數據,總之其在歷史裡的篇幅不會超過一個普通的歷史人物。
這才是真正的窩囊。
註:得,在題目沒改的時候,我沒說歷史人物,就是為老百姓說了幾句話得了幾百個贊,讓某些人不爽了,又是修改題目又是在下面反對我的,真是納悶了,我這個答案只不過是其中一個答案而已,又不是不讓你們添加,你們大可以添加其他的答案嘛,有比我好的自然贊就比我多了嘛,自然就形成「百花齊放」的趨勢了嘛,這麼簡單的道理不懂?
結果呢?看我一個人的贊同比你們加起來都多,而你們自己也寫不出更好的答案,於是就開始惡性競爭,甚至有一個單純反對我的都得了100多個贊了,你們是有多不爽?我一開始懶得搭理你們,直到今天把題目都改了我才覺得真挺有意思的,特地說幾句來嘲笑嘲笑你們,反正題目改了,我這個就算跑題了,你們這麼多人圍攻我一個也算有點成果了。
來來來,再無限的反對加沒有幫助把我摺疊了得了,看看沒我這個答案「礙眼」了,你們能寫出什麼好答案。就算以後有比我好的多得多的多的答案,也不是你們這些善妒者能寫出來的。我甘願為有乾貨者讓道,但是對於你們我只有鄙視。
前面有人提到劉協
漢獻帝一生顛沛波折,幾經周轉,不過是各個奸雄手上的傀儡罷了。坐看祖宗四百年基業化為丘墟,這樣的人生窩囊,確實窩囊。
但我想說的是
誰的人生沒有無奈和窩囊呢?
那些叱吒風雲的強雄,就真的得償所願了嗎
當曹操誅張邈,破袁紹,死荀彧,從那個懷揣著漢征西將軍理想的嫉惡如仇的少年一步步走向權力怪影的時候,他會不會有一種高處不勝寒的凄惶。當他的征途,處處被背後的歷史巨手裹挾著門閥勢力暗流涌動,而自己一生推行的任才唯賢即將付之東流的時候,他難道不會有種面對天命時的無力?
當劉備收到關羽,張飛死訊的那個夜晚,他是否會有一種錐心之痛,當他兵敗夷陵,殘喘白帝,不能為二弟三弟報仇,面對蜀漢暗淡的的前景時,他難道沒有壯志未酬的悲涼?
當孫權古稀蒼年,想起自己一手鑄成的二宮之爭,子胤喋血,乃至陸遜罹難,他難道會沒有覆水難收的懊悔?
從這個角度,這樣的人生也不是盡善盡美吧?
在那個洶洶亂世,國史人口最少的時代,又有多少白骨結草,生靈塗炭。
這樣的人生,窩囊二字豈能言盡?黎明百姓。
瀉藥。
雖然黎明百姓的確過得很慘,但至少也不算全體自帶窩囊buff,而且題主也有問到是【有名有姓】的人。
我思來想去,還是覺得心中只有蔡琰,蔡文姬。
起初身世是相當讓人奢望的。但是成年以後呢?
老爹,大文學家蔡邕,死在了牢獄裡(公元192年)。
蔡琰自個兒呢,丈夫衛仲道(無子)早逝,父親死後不久就被匈奴(約公元195年)給擄走了,一直到公元207年才回到中原。曹操把她許配給了屯田都尉董祀。
顛沛一生,幾乎毫無選擇,去看一看《悲憤詩》,所述被擄走的經歷是萬分慘痛的,簡直窩囊至極。育有兩子也無一能帶回中原,但離別之痛仍不及她思家的感情。最後回到家呢?家人都死絕了。
孑身一人,此情此景,想必是哀傷到極致吧。
白骨不知誰,縱橫莫覆蓋。出門無人聲,豺狼號且吠。煢煢對孤景,怛吒糜肝肺。--《悲憤詩》
後半生的于禁,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被虞翻懟,被曹丕嘲笑,還不如當初跟龐德一起死了算球,五子排名還能保持第一
我有上將潘鳳,可斬華雄。
徐州城百姓。
早年都是大漢子民,稅都交國家,後來還是交稅,但都交給陶謙了。
黃巾之亂,加稅是必然的。
這也算了,天天被嚇唬,今天黃巾軍來了要圍城,明天曹操來了說要屠城。
當官兒的今天姓陶明天姓劉,然後姓呂,姓車,又姓劉,沒完沒了。
歸屬感完全喪失,根本不知道自己在供養誰,也不知道自己是大漢的人還是誰的人。
漢獻帝有懸念?
被董卓霸凌完被李傕郭汜霸凌,最後又落入曹操父子之手。
說讓你搬家就搬家,說殺你老婆就殺你老婆,說讓你下崗就讓你下崗。哪兒有半點天子顏面
我個人覺得,三國時期最窩囊的,不是一個人,而是一個國,也就是孫吳這個國家。
明明這個國家實力是三國中第二強的;明明這個國家分別在兩次大型戰役(赤壁之戰與夷陵之戰)中擊敗過曹魏和蜀漢;明明這個國家開啟了第一次對於江南的大開發,後世的南朝六國也是始於東吳;明明這個國家有著極好的航海事業,擁有著那個時期世界上最強的水軍艦隊,可是,然後呢?
看看知乎上對於這個國家的討論,有幾個是認同的,有幾個是稱讚的?論正統地位,曹魏佔據中原實力最強,蜀漢為漢室之後有大義,反正是輪不到東吳。
可是,又有幾個人真正知道,東吳建國是何等不易,而論得位之正,三國之中又唯有東吳才是最正的。
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劉備則是以皇叔名義號令天下,但是唯獨東吳孫氏,從未有過任何大義名分在他們手上,從始至終,他們都是最沒有資格的。但是孫氏又是做的最多的。
孫堅之時,以一太守的身份,領兵討伐董卓,在天下各路軍閥駐足不前的時候,是孫堅的孤軍奮戰,使得藐視天下群雄的董卓倉皇西逃;孫策之時,天下大亂,江東更是各路軍閥混戰,百姓苦不堪言,而又是孫策以少年之資,兵不過千人,短短不到數年,便橫掃江東,從公元196年孫策一統江東再到公元280年東吳滅國算起,在這長達八十多年的時間裡,東吳居然是那個年代唯一持續和平的地方,如此,才為後世留下了那個富庶安定的江南魚米之鄉。
很多人覺得,東吳很糟糕,但是,說的更多的,可能還是諷刺吧。孫權的軍事戰略水平在整個三國時期是首屈一指的,但是就因為孫權的合肥之戰,一個孫十萬的名頭死死的落在了這個東吳開國皇帝身上,就好像永遠的恥辱一般。
看看歷史上的東吳,公元196年,東漢朝廷封孫策為吳侯,公元220年,曹魏建立,曹丕封孫權為吳王。公元229年5月23日,孫權稱帝,就以「吳」為國號。
再看看那兩個國家,公元216年四月,曹操脅迫漢獻帝封其魏王;公元219年,劉備攻佔漢中之地,自封漢中王;公元220年,曹丕篡漢自立,建立魏國成皇帝;公元221年劉備於成都稱帝,建立蜀漢王朝;但是,東吳呢?直到公元220年時,此時要不是魏國給封了個吳王,誰能想到稱霸一方的東吳最高領袖,居然還僅僅是個吳侯,和人家劉備的漢中王和曹丕的魏王來說,要多寒磣有多寒磣。
可是,誰又能有什麼辦法呢?誰讓東吳沒那個資格呢?事實上,東吳能夠真正建國,憑的也從來不是什麼大義名分,他們沒有魏國的那種天子是漢獻帝禪讓出的名分,也沒有蜀漢那種為了承襲漢朝的名分,但是,東吳有一樣,那就是他們給予江南子民帶來的和平,以及對於江南之地的建設。
三代建國,三代開創,三代的維持,才最終換回了個孫吳王朝。
直到現在,我都能記得《三國演義》中關於孫吳滅國後,遠在晉朝的一位孫氏子孫的表現:
驃騎將軍孫秀退朝,向南而哭曰:「昔討逆壯年,以一校尉創立基業;今孫皓舉江南而棄之!悠悠蒼天,此何人哉!」《三國演義·第一百二十回》
孫吳,乃至於孫氏,在孫堅之前,其實也從來不是什麼江南大族,他們就是一個寒門罷了,否則,為何孫堅如此優秀與戰功卓著,最終卻僅僅是個太守,雖然憑軍功封侯,但事實上也不是那種可以世襲的爵位,而且還要附屬於袁術之下。如袁紹袁術,天生的豪門大族,從開始時就掌握著無與倫比的強大資源;如曹操,他的養祖父是當時朝中權勢滔天的宦官曹騰,曾經侍奉過東漢順帝、沖帝、質帝和桓帝四位皇帝,並且最後以宦官的身份封侯,他的父親曹嵩更是當朝太尉,位列三公之一,從曹操開始進入朝中再到一步步崛起,固然有其個人才能的原因,但更多還是要憑藉其父輩的威望。如劉備,固然是從微末崛起,但是開始時是何等艱難,然而直到得到皇叔的身份後,才一步登天,以復興漢室的名分開始了他的英雄之路。
而孫吳呢?孫堅是什麼人?大家知道嗎?他的開始其實比劉備都高不了多少。
至於孫策孫權也是一樣,東吳的歷史真的很艱難,東吳也絕對不是很多人眼裡所謂的運氣好那麼簡單,至於孫權,很多人覺得孫權的才能很糟糕,可是事實上,孫權能有什麼辦法呢?孫權建立的東吳是南朝六國中的第一個,但是也是最沒有名義北進的一個王朝,東晉以及後來的宋齊梁陳他們都有復興中原的歷史責任,可是孫吳沒有啊,論正統,北方的那個才是最有資格的,然而,就因為孫吳的本身地位低下,所以包括這個國家,無論是在正史中還是小說演義中,還是當今網路中,幾乎都是最沒有存在感的國家。
講真,南朝有六個朝代,最窩囊的,也就是東吳了。開始的時候窩囊,人家都封王了,你才是侯,人家都稱帝,你才是王,這要換成別人,有東吳這實力,早就稱王稱霸了。
以下,是筆者曾經為孫吳三位人傑寫的文章,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看下:
【漢末篇】江左孫氏三雄之孫破虜傳 - 知乎專欄
【漢末篇】江左孫氏三雄之孫伯符傳 - 知乎專欄
【漢末篇】江左孫氏三雄之孫仲謀傳 - 知乎專欄
汝妻子吾養之的「汝」
大將軍何進,三國第一個BOSS級人物。稀里糊塗的掛了。何進的弟弟何苗收受十常侍的賄金,坑了自己的哥哥,又被哥哥手底下的人給殺了。 看成誰死的最窩囊。
謝邀!
如題。誠然,興,百姓苦;忘,百姓苦。人如草芥,但凡讀史,類似「歲大飢,人相食」這樣的話不知出現了多少遍,真是哀吾民生之多艱!
如果僅從回答的角度看的話,就要回答點不一樣的人物進去,才更有意思。
如何把一副好牌打爛之開局四個二代倆王——袁紹,袁本初。
首先來看這是多麼好的一副牌。
汝南汝陽人也。高祖父安,為漢司徒。自安以下四世居三公位,由是勢傾天下
紹有姿皃威容,能折節下士,士多附之,太祖少與交焉。以大將軍掾為侍御史。
袁氏樹恩四世,門世故吏徧於天下,若収豪傑以聚徒衆,英雄因之而起,則山東非公之有也。不如赦之,拜一郡守,則紹喜於免罪,必無患矣。
馥曰:「吾,袁氏故吏,且才不如本初,度德而讓,古人所貴,諸君獨何病焉!」
類似的例子就不多舉,可查《三國志》多不勝數。
四世三公,門生故吏遍布天下,更兼幽、並、青、冀四州,田豐、沮授、審配、許攸為之謀;顏良、文丑、張郃為其爪牙,帶甲百萬雄視北方,窺伺天下,當是時也。
結果,官渡一戰,大家結果都知道了。被曹操一戰拿下,後宮有蕭牆之禍,兒子門同室操戈,兒媳婦又被收編,我當時看演繹的時候演到這點感覺真是一將無能累死三軍。
曹操給袁紹的評價是:「色厲膽薄,好謀無斷,干大事而惜身,見小利而忘命」
看起來很威武,其實很膽小;遇到事情想得很多,就是下不了決定;做大事,總是顧惜自己的身家性命,畏縮不前;碰到蠅頭小利連性命都顧不上;
看到這幾句評價想到這不就是一個普通的正常人嘛!
嗟夫!秦人無暇自哀而後人哀之,後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後人復哀後人也。
都挺窩囊的!~~~
老百姓……
其他王侯將相窩囊了又如何,之前不用去吃屎啃樹皮
樓上有說黎民百姓得,就不說了。。。僅以《三國演義》,要單個兒,還有比得過 鳳雛龐統 的嘛??233333333
首先,滿腹韜略卻長的丑,我先笑會兒23333333333333
其次,好不容易劉備被孔明說動,還是因為長的丑,被哥兒仨看輕。。。。。。233333333
中間就不說了,最後死的都窩囊,騎了白馬,心裡美滋滋。。。。
誰知道,騎著主公的白馬,唱著歌兒,一會兒得功夫就成了刺蝟。。。。。。。。
我選擇徐州百姓,據說還是從董卓還有李郭二賊手下逃出,選擇避居徐州的,轉眼就被董李郭對立面的曹操殺了個乾淨。
最重要的是,現在以成敗論英雄,所以曹操雖然沒有任何說得過去的理由幹了這麼人神共憤的事情,在廣大中二升斗小民眼裡卻是英雄,腦補的政治安定,經濟富足,軍事強大給這個人加了無數光環。所以大家會看到屠徐州這件事情,大部分人是無視的,不要臉的洗地也是不缺的。
嗯,升斗小民看史書從來沒有升斗小民的覺悟,都是站在帝王將相的角度看的。就像現在稍微撩撥一下,無權無勢無錢的升斗小民們就自以為可以靠空口白話實行什麼輿論監督一樣。
我永遠站在大耳賊這邊,由於他的存在,曹操後半世一定過的不是很舒心。更重要的是,因為他拖著孫權讓曹操沒能實現統一,讓曹操的個人功績直接掉了一個檔次,評價亦然,否則還不被吹上天?當然,強行說他假仁假義之類的傻叉永遠也是不缺的,比如無數腦補小說中所謂以百姓為掩護躲過了當陽之難,媽的他要只是想跑曹操累死自己的虎豹騎能追得上?劉備說,老曹看咱倆熟的份上,我讓你三天我再跑怎麼樣?
對了,其實想了一下三國絕大部分人過的都是不舒心的。袁氏兄弟死過全家,曹操死過全家還死過兒子,劉備一出場就是無父無母還總是死老婆,孫權也是年紀輕輕就父母雙亡後面兒子也不省心。
亂世嘛,規矩都沒有了,誰又能真的避過去呢?
突然特別喜歡龐統這個名字。龐者,嘆天下之廣大也;統者,合天下之不一也。
只希望每一個亂世永遠不缺合乎龐統名字釋意的英雄人物吧。
首先知道這個國家有多偉大並真正深愛,又有能力解決四分五裂局面的人才叫英雄吧。劉璋吧,守著自己一畝三分地,把劉備叫去了,自以為打的如意算盤,結果手下叛變,宗族奪城,最後還沒人同情。
焦先、石德林,精神失常了。
謝邀。提個人:東郡橋瑁。沒有這位假傳三公書信,也就沒有山東諸侯反董卓。這橋瑁本人是太守,又是太尉橋玄族子,更是會盟發起人,結果盟主沒撈到,便宜了袁紹,後面啥也沒幹就被劉岱辦了,結束了醬油的一生……
推薦閱讀:
※你眼中的曹操是一個怎樣的人?
※孔明真的有那麼神嗎? ?
※為什麼荀彧的粉絲不如諸葛亮多 ?
※白門樓的時候劉備為什麼要提醒曹操啊?
※為什麼自東吳以來,南方政權總是把首都建在南京而非江漢一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