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諮詢關係之外,心理諮詢師與來訪者應該是什麼關係?

我是在校生,找了一個老師做諮詢(大我5歲)。我發現,我們在諮詢室聊的還可以,但是一旦出了屋子就不對頭了,例如:在路上遇見,他居然看都不看我;下樓遇到了,他找個借口不與我同行;拍畢業照,我喊他,他不來。於是,我手寫了一份信在非諮詢時間送到他的辦公室,結果下午他通過心理諮詢中心的接待員轉告我說:在諮詢室之外,我們就是陌生人。我非常傷心。於是我跑到他的辦公室跟他大吵了一架。
自幼極度缺乏安全感,對他十分依賴,我非常喜歡他,我非常信任他,每次想到他我心裡都暖暖的,對他充滿希望,但是,他卻如此的冷血、絕情,讓我感到十分可怕。 請問,在諮詢室之外我們就是陌生人嗎?都不能打招呼或者拍畢業照之類的嗎?他做的是不是過分了?謝謝!求教,非常糾結,這事弄得我睡不好吃不下。謝謝!聽說他採用的是精神分析療法。我們做了一個學期了。他是國家二級。我感覺到了被拋棄、背叛與遠離,我非常傷心。
我覺得他對我不好的地方:(1)有一次我很脆弱,我說我想輕輕的、稍微的抱抱你可以嗎,他明確拒絕了,我很傷心;(2)我平時喜歡將自己的想法用郵箱發給他,他先前幾次還看的,後來他不看了,說,我都忘記了郵箱這回事,即使現在他還是沒看(他看不看我是知道的,校園郵箱有此功能);(3)我以前跟另外一個老師做諮詢,我說,我常想自殺,於是他就把號碼給我了 ,說,如果要自殺,可以打電話給我;而對於現在這個人,他卻說,如果你要自殺,我們就無法進行了,我們只能中斷關係。(4)他在外面遇到我都不看我,下樓也不與我同行,我問為什麼,他也不解釋。我覺得他非常自私。他說諮詢外是陌生人也是想擺脫我。
我看了諸位的評論,大部分是支持他。但是,但是一開始他沒有講明,說明他不專業。出了問題,又不解釋,說明他不負責,你們覺得呢?我還要跟他保持諮詢關係嗎?如果保持,怎麼樣能達到效果呢?
後續補充:今天,他來了,把信帶過來了,說他並沒有看,讓我拿回家,我一氣之下,摔門而出,並表示不再諮詢了。你們覺得我做的對嗎?
看了諸位的評論,你們覺得我應該把你們的回答給他看嗎?他肯定會說,這是需要電腦來看的,但是我們諮詢室沒有電腦,如果出了諮詢室,我們就不是諮詢關係了,從而不看。我已經對他徹底失去信心了,不想和他做了。但是,你們又說了這麼多,我似乎需要提醒和告誡他一下。而且,他是我們學校的老師,我特別怕他背後報復我,因為每次諮詢他都錄音,他會不會將錄音公諸於眾?我非常擔心,包括我現在在知乎上提問題,他會不會告我侵權等等。

後續發展又更新了,各位心理專家們:這個老師一開始就說,今天是最後一次了,因為你已經畢業了,以前我們每次諮詢都有錄音,現在我當著你的面銷毀它們,於是,他打開電腦,把所有的錄音文件全部刪除,然後清空了回收站。我提出索要錄音,他不給,說是問了權威人士,說不能,只能銷毀,我於是跟他大吵,但是,最終他也沒有給我。
還有,我們第二次的時候簽署了保密協議,只有一份,他說原件不能給我,只能給我複印件。之後我們又聊了一些其他的,這次諮詢持續了1個半小時。
他說,諮詢關係結束以後,你不能給我簡訊,不能給我電話。
那麼請問:(1)他不給我再做了,究竟是諮詢中心的規定還是他個人想要遠離我?(2)他真的不能夠給我錄音嗎?有這種規定嗎?我要他拿出條款,他說沒有這樣的條款,他是問了權威人士。(3)諮詢結束以後不能聯繫他,所有的對他的怒火都無從發泄,所有對他的恐懼都無從發泄。(4)他會害我嗎?
我非常憤怒,非常恐懼,憑什麼我的錄音不能給我,他到底隱藏了什麼??
再做個後續補充:他最後一次諮詢的時候跟我說,不能發簡訊、不能打電話,但是,能否發郵件我不知道,我還要問下我的權威督導。結果兩個禮拜過去了,他還沒有發給我,這兩個禮拜,我打了三次電話給他,第一次打到他辦公室,他說,我正在努力,督導在國外,需要等;第二次,打他手機(我用的座機,我的手機早已被其屏蔽),他說我給四個督導發了郵件,還沒回,把你作為了案例進行分析,不是三言兩語講完的,需要等;第三次,就是今天,他說,你怎麼又來電話了,我會儘快發給你,然後他就掛了。可是,關於錄音的事,他的督導不是一個禮拜之內就回復他了嗎?所以,我認為,錄音的事他根本就沒有問督導,而是自己做主銷毀錄音,不給我。
你們覺得,他是不是很過分?此外,我是不是偏執型人格障礙?謝謝!
(1)關於陌生人,他的解釋是這樣的,他並沒有跟中心接待員說我們是陌生人的關係,只是教我不要去找他,諮詢者與諮詢師是陌生人是接待員說的,他還把簡訊給我看了。
(2)關於路上不看我,他的解釋是:那個時候他在幫自己的孩子整理衣服,我騎車而過,他沒有看到我。
(3)關於他不與我同行,他的解釋是:他的衣服落在了教室,去拿衣服了,所以沒有與我同行。
(4)關於自殺的問題,他的解釋是:當時,我說我想自殺,但是我並不是真想自殺,只是跟他抱怨,說我想自殺,他說,如果你再這樣開玩笑的說想自殺,我們就只能終止關係。
對於他的解釋,我半信半疑,大部分持嚴重懷疑態度。此外,關於錄音,他先前說可以給我,之後又沒有給我,出爾反爾;且,他第三次諮詢時說,你畢業了以後我們可以付費諮詢,現在卻以畢業為由,將我推掉;還有,兩個禮拜都沒有給我郵件,以告知我能否給他發郵件傾訴。此三點,我恨之尤深!!!我們的諮詢常常伴隨我的憤怒。現在,我對他除了憤怒還有恐懼,我沒有辦法聯繫他,他把我所有的號碼都屏蔽了!!
另外,由於我和他的諮詢關係已經結束,本人在南京,有沒有好的心理諮詢機構可供我諮詢?價格要合理,我就弄不懂了有的諮詢師把價格定在那麼高幹嘛,沒學過經濟學嗎?不知道利潤最大化的價格應該降低嗎?這不是必需品,這是奢侈品,真不知道你們這些要價死貴的諮詢師怎麼想的,笨啊!


首先,諮詢師的安全感和來訪者的安全感同等重要。

不知道那位說以來訪者利益為重的同學,有沒有大量接待來訪者?有沒有正規的諮詢訓練?就敢說諮詢倫理是教條,是迂腐?

心理諮詢的倫理,乃至精神分析關於移情的概念都是構築在對創傷,對心理發育的理解基礎之上的。

在某些特殊狀態下,的確不應該教條,比如,捫心問診第二季里,面對身患絕症拒絕就診的來訪者,諮詢師走出了諮詢室,陪伴她去了醫院,讓來訪者感受到了溫暖。

但這絕對不是可以大張旗鼓去「教給」別人的東西,比如來訪者患了感冒你也給他買葯?既然不做陌生人,那陪吃頓飯也沒問題的吧?好溫暖哎。

還有就是寫信和電話的問題,給你電話和郵箱,那也是要有個限度,天天打電話,或者發一百封信,嚴重干擾到諮詢師生活了怎麼辦?諮詢師的安全感和來訪者的同等重要,不然怎麼提供一個穩定的可以傾訴的空間?

不過~

最後一句我看到這個諮詢師有點報復的和憤怒付諸行動的傾向,對他的職業素養我持保留意見。

「但是一開始他沒有講明,說明他不專業。出了問題,又不解釋,說明他不負責。」來訪者這句話說得沒錯,設置應該在初始訪談當中提前講清楚,包括電話和郵箱的使用用途,諮詢室外的接觸的界限,以及為什麼要這麼設置,都要說清楚,說不清楚不專業。


謝邀。諮詢師跟來訪者不能有雙重關係,這是肯定的。但是不意味著就是陌生人。在諮詢室以外見到,也是可以打個招呼,對於來訪者的保護,打招呼時一般不能稱呼對方全名。但僅限於禮貌的打招呼,無論是諮詢師還是來訪者,前提都是人!
如果就一切都如題主描述地這樣,我不認為這叫專業。這中間是有問題的。因為諮詢師很顯然是在迴避什麼,而這些應該是需要在諮詢過程中進行處理的。
出了諮詢室,不可能是陌生人關係!除非這個要求是來訪者提的,出於保密協議,可以理解。但如果是諮詢師提的,我個人不認同。
在我的概念中,無論我做什麼樣的工作,我需要尊重基本職業倫理道德,但根本上我是一個人,我至少會跟我的病人或者來訪者,say hello,當我在治療室外遇到了他們。有時也會問個好,簡單聊幾句。但當然不會嘮嗑,不會一起去喝咖啡曬太陽拍照片,當然除了握手之外的任何身體接觸都是不被允許的!


多謝梁小月的邀請!


來訪者對諮詢師通常會有嬰兒對父母般的心理需求——無條件的愛與包容。這樣的需求貫穿諮詢工作始終,凡是被諮詢師要求獨立的來訪者,通常會體驗到挫敗與慍怒,會表現出行動上的不合作與報復。

這樣的需求會導致出現什麼?來訪者在非諮詢時間也會對諮詢師有各種要求和期待,希望諮詢師能有即時的回應。回應得慢了,或者不回應,或者回應的方式和自己期待的不一致,就接受不了。

在非諮詢時間內,諮詢師如果有所回應,就容易衍生出雙重關係,比如咨訪+朋友關係。這樣一來,諮詢師怎麼開展工作呢?諮詢師的身份和朋友身份沒有界限的話,就難以保持一個相對客觀和公正的態度來進行諮詢工作了。

在諮詢中你會很自然地向諮詢師尋求親密與依賴,諮詢師很自然地迴避回應你的需求,導致你會有這種多方求證的行為——想要知道自己喜歡的諮詢師,是不是也能喜歡自己。

顯然在諮詢師的職業道德規範面前,你會因為諮詢師的正襟危坐而倍感受傷。

在來訪者中,絕大多數人都存在人際關係的困擾,你也一樣,對親密和信任的人很依賴,但又不能如願,想要在諮詢師身上尋求庇佑,他就象一個監護人,激活你的依戀系統,你總希望從他那裡獲得安心和支持。

但不是每一個諮詢師都願意提供親密和過載的依賴,一個是因為工作規則要遵守,一個是因為他本身對親密的抗拒,很可能他自己也沒有疏通自己的依戀,所以你在他面前屢屢的受挫是避免不了了。

他需要你配合著自己來完成對職業道德強有力的遵守,卻忘了在職業道德上也可以關懷你,他這樣做的本身使咨訪關係會保持一個過大的距離,忽視你的情感表達與需求,用一個粗暴而疏遠的態度來回饋你,其實他可以使用消退技術,而不是這樣的漠然,也說明他對親密的關係一種迴避,又會給你帶來被他拋棄的感覺,因為我們很難想像一個諮詢師在諮詢門外冷若冰霜,回到門裡能夠立刻換成溫暖如春,即使不笑,要轉換成讓你輕鬆的氛圍,恐怕一時半會兒也做不到。

諮詢師對規則的運用,可以不用這麼僵化的。你所表達出的這些不滿和憤怒,既然都到了這一步,確實需要和你的諮詢師談一談了。這是最好的遞進咨訪關係的時機。

你的諮詢師並不希望你依賴他,所以他的舉動表達出的意思也很明顯,他負荷不了你對他滿滿的喜歡和期待,這對他來說也是個心理負擔。至於事先說明,這種事也沒什麼事先說明的,只有事後,兩個人共同探討對對方的感受,藉以矯正咨訪關係的態度,也為了更有效地維護咨訪關係。

諮詢師和來訪者都需要在關係中節制,保持應有的界線,以免對關係造成破壞性影響,吞噬性的愛,對諮詢效果會有妨礙。


歡迎在值乎向我提問!

https://www.zhihu.com/zhi?utm_campaign=zamp;utm_source=zhihuweixinamp;utm_medium=link


想起來一句話:諮詢師在堅守設置的時候,不要堅守的太悲壯

好傢夥的!這位諮詢師為了堅守「自己的」職業道德,直接閹割掉了自己人性的成分,在工作時間外完全切斷一切關係。我其實很好奇,當這位諮詢師看到自己來訪者在公眾場合對自己很happy的打招呼時,心裡都發生了些什麼……

傳統精神分析理論取向確實對咨訪關係有著「無菌」級別的要求,因為諮詢師要保證自己和來訪者之間發生的一切,都是在諮詢間裡面發生的(理論上是這樣的)。傳統的精神分析確實會要求諮詢師和來訪者(團體的話也包括來訪者與來訪者)之間在工作時間外0接觸。
之所以要這樣做,是為了讓兩個人的移情關係呈現的足夠純粹。在諮詢間以外,諮詢師沒有義務(也沒有能力)確保自己是為了來訪者而說話,而且這些話將被分析。
因此我認為,該諮詢師如果根據傳統的精神分析理論要求自己,做的是基本沒錯的。

但是!


諮詢師依然忽略了兩點問題:
1.如果要如此嚴格的遵守設置,必須要在第一次工作時和來訪者談清楚,甚至寫在工作合同上。諮詢師可以告訴來訪者,「為了工作效果,我們在工作時間以外相互是陌生人的身份,我不會主動和你打招呼,就如同不認識一樣。關於這條規則,你怎麼看?(千萬不要忘記討論設置)」
2.這一點非常致命,在大學裡面做心理諮詢,實際上是沒法完全按照傳統精神分析的方式開展的,因為兩個人交集太多。舉個簡單的例子,來訪者說「一食堂的菜真他媽難吃」,諮詢師瞬間覺得「我操一食堂的菜果然很難吃」。那麼問題來了,諮詢師覺得一食堂的菜難吃,是被來訪者影響了?還是自己真實的體驗?所以在大學裡面,是很難做傳統的精神分析。

聊到這裡我真擔心這位諮詢師進入市場的話會被活活餓死

關於來訪者寫信的部分,這裡只能說諮詢師助理太業餘了。有的事兒你該推了就推了,給諮詢師一些不必要的加班有啥意思?
這裡又想要吐槽了,很多人覺得諮詢師助理是一個很簡單的工作,基本上屬於「入行就能幹」的級別。這是非常糟糕的一種想法(當然也可能是諮詢師們無所不能自戀的產物)。諮詢師助理實際上有很高的技術要求,比如確保諮詢師的通訊方式個人信息不會被來訪者知道、溝通時間安排、記錄來訪者在工作時間外對諮詢師的一切見諸行動、來訪者通過自殺威脅你怎麼辦?
我記得我做助理那些年,有來訪者一天給我打100個電話(虛數),必須要見到諮詢師,必須要在兩次諮詢中間加一次諮詢。我說時間約滿了沒辦法,他說那不行,必須加一次。到最後要求,那你給我做諮詢,就你了!我跟你說啊,你們家內口子啊………………

我的個人觀點是,只要客戶簽署了諮詢協議(在協議期內),他的一切行為都不能用「錯」來評價,只有「違約」和「移情」。如果中間發生了任何事情,都可以當做是諮詢師、助理、機構的操作失誤


所以我覺得啊,諮詢師還是要先做人,在做諮詢師。
你來看看一個先做人在做事的諮詢師如何運營微信公眾平台吧:心理小廚 | tianjinpsy。


你的諮詢師做的並不是錯的。但是很遺憾,你因此感覺到痛苦和恐懼。更遺憾的是,你的痛苦和恐懼都是很有價值的,是心理工作的原料,比如
一個你信任的人拒絕你,為什麼會讓你感覺到痛苦?
那個痛苦是怎樣的?
對於你不理解的事情你會非常不能接受么?
你執著的背後是什麼?
你的恐懼與不理解有關係么?怎樣的關係?

一來,諮詢的目標確實不是為了「舒服順心」,實際上,諮詢中不順心的時候蠻多的呢。
二來,諮詢的目標是了解你自己。比如,你的不順心已經讓我問出這麼多問題了,可以設想,如果你的願望都被滿足了,哪裡會看到你身上這麼多值得好奇的地方呢?這些撕逼戰,不在你和諮詢師之間展開,難道要讓你帶到和他人的關係里去么?那你花錢諮詢真是什麼也沒解決。(諮詢師生來就是悲催的命呀,不過好在合格的諮詢師應該禁得住)

至於你說的擔心,到時沒必要的。保密原則是最基本的倫理,諮詢師一定會遵守的。如果我們大家在這裡反覆的保證依然不能讓你安心的話,答案恰恰是,你需要再找個諮詢師談談這麼大的、無法安撫的擔心是哪裡來的了。

正式回答陌生人的問題: 他是你可以信任的陌生人。


站在來訪者的角度,我會給你這樣幾個建議:

1.和諮詢師談談這種感受,讓他知道他在諮詢室外對待你的方式,給你帶來了怎樣的反應。
2.了解他的想法和意圖,因為諮詢師對待來訪者的一言一行,理論上說都應該是有自己的考慮的。如果諮詢師沒有意識到給你帶來了困擾,我認為是諮詢師的責任。
3.和他商量探討,怎樣的互動方式能夠讓雙方滿意。我曾經就有來訪者在我工作室附近工作,我們就公開地談過如果中午外出吃飯碰上了如何處理,來訪者明確告訴我希望裝作不認識,我們達成共識,這個問題就不會帶來困擾了。
4.這個諮詢師是在努力維持諮詢師和來訪者之間的界限,像收email給微信電話之類的,說實話對很多諮詢師都是比較糾結的。但我想本著幫助來訪者的角度,或許可以和來訪者更透明坦誠地探討這些問題。不過鑒於題主的諮詢師是精分背景的,我想這樣的坦誠可能會比較困難,這多少也是精分這個流派的一個問題吧。題主或許應該考慮換一個流派的諮詢師,偏人本或者人際導向可能會讓你更舒服更適應一些。
5.不要理想化諮詢師,不要覺得他的所有言行都是正確的,都是最佳的選擇。每個人都會犯錯誤,諮詢師也會,所以說重要的不是我們如何避免不開心的事情發生,而是發生了矛盾衝突後大家如何去溝通化解。雖然這些道理應該是諮詢師來教會你,但是似乎看上去你現在需要反過來去和他建立起這種共識了。


不是。遠不是陌生人。

認為是的,只是教科書的奴隸。

諮詢師和來訪者的關係太神聖了,是n多種複雜情感的巧妙綜合:不是情侶,但可能心生愛慕;不是僱傭關係,但會產生費用;不是家人,但會產生強大的心理支持;當然更不是陌生,因為有太多情感捲入。這個情感不是說來就來,說走就走,說屏蔽就屏蔽的。想要用陌生人來處理諮詢外的關係的諮詢師要不就是自私,要不就是無知,無論是哪一種,都不是合格的諮詢師。

在諮詢外有界限是必要的,但不是屏蔽對方的世界。這種關係之所以需要有界限就是因為太神聖,所以需要被保護,而不是排斥和遠離。見了面要打招呼,有的諮詢師界限寬鬆點,還可能會有握手擁抱,甚至在必要的時候討論自己的經歷。如果你跟陌生人做這些,那你一定是瘋了。

諮詢內和諮詢外找到平衡就好。

「歡迎關注微信號:Clarifymind,期待與你真實對話的心理公號」


不是陌生人,也不是熟人,諮詢關係之外,是「求和幫」的關係。即使一段諮詢結束以後,暫時沒有了諮詢關係,但兩個人仍然會有某種聯繫。

我舉個實際諮詢的例子吧,面詢過的,過程就不說了,這位求助者在感情方面遇到了一些問題,我和她諮詢了有一個多月,然後她的情緒得到了緩解,也不再感覺壓抑了。諮詢結束以後,她問我:「以後我們還能聯繫嗎?」

我很肯定地說了一句:「可以。無論什麼時候你都可以來找我,這回你遇到的是情感問題,下回也許是其它問題了,假如你再其它問題經過自己思考和努力之後,仍沒辦法解決,你還可以尋求我的幫助。我們的關係,沒有終止的那一天。」

心理諮詢過程中,「回頭客」的比例也有一部分。比如這回求助者是來諮詢情感問題的,男朋友出軌,看了一段時間,結束了,心理問題解決了,諮詢關係就結束了。不過,過了大概半年或者一年的時間,求助者家裡出現變故,父母遭遇車禍雙雙去世,一時間想不開,變得抑鬱,不想理人,社會功能受到了嚴重的損害。如果她來找你,你能不能再次給她諮詢?

毫無疑問,這是可以的。此時的諮詢關係,就變成了一種類似於「心理顧問」的需求。求助者有問題,你跟她諮詢關係好了,完全可以再次諮詢。心理問題是很複雜的,人生遭遇的事件多種多樣,在疊加壓力的情況下,人都會崩潰,如果遭遇地震、洪水等破壞性的壓力事件,還會出現PTSD。

你說在諮詢關係之外,都不交流,甚至不聯繫,唯恐避之而無不及,這種狀態真的合適么?

我真的不太理解「教條主義」的理念,諮詢師和求助者一點關係都不能建立,要明白,諮詢師和求助者不是感情的建立,而是雙方成長的一個過程。私人情感的接觸肯定要避免,不過遇到心理問題還是可以經常聯繫的。但是,要有個度,諮詢師要讓求助者自我解決問題,學會改善情緒,完善人格。如果頻繁的過度依賴,這就不對了。在這問題上,諮詢師要有所區別對待。

諮詢關係的五個方面:尊重、熱情、真誠、共情和積極關注。如果諮詢師把這五點都丟失了,心理諮詢也就沒什麼效果。

我還是那句話:課本理論的東西是死的,人是活的。諮詢師的本質,是為了幫助求助者更好的成長,取得進步。至於中間用什麼樣的方式,在遵守諮詢規則的前提下可以適當變通。「死抓理論不放,紙上談兵的諮詢師,需要進一步的自我成長。」


心理諮詢有很多流派,但是沒有哪個流派說要在諮詢關係外保持陌生人狀態。
但是職業道德里要求我們咨訪關係應該是純粹的,不要有雙重關係,所以很多朋友或者同事想讓我幫忙諮詢一下時,我就強調這一點,我說「我給你分析分析可以,就是心理學裡這種情況大概是什麼原因導致的,後期應該如何注意和調整,這樣的建議我可以粗略給給,但是嚴肅認真的心理諮詢,我沒法給你做。」
是的,哪怕我讓我的朋友同事們失望了,我也還得這麼說。
至於為什麼職業道德要求我們這麼做,說來就話長了,感興趣的人可以自己找專業類書籍去看,有詳述。

但是,我跟來訪者結束諮詢後,肯定也不是陌生人的關係。
咨訪關係,在諮詢室里存在。走出諮詢室,可以轉換到非工作狀態下的寒暄對話,只是心理諮詢師要比較小心,因為咨訪關係中的對話是保密的,你對來訪者的所有了解都是在這個保密環境里獲知的信息,所以我個人的習慣是,在非諮詢場合遇到來訪者,會微笑點頭,話要少說。

回到諮詢師來說,完全修通的諮詢師可能也不多,諮詢師本人也會存在個人心理上未解決的問題,這樣的時候有些諮詢師可能就不適合有些來訪者。僅看題主的描述,我感覺這個咨訪關係是不匹配不適合的。

同時,更誠實地說,我也不適合成為題主的心理諮詢師,我僅看題主寫了這麼多充滿情緒色彩的文字時,就已經感到厭倦了,題主在我心裡已經建立了類似「嗷嗷大哭欲求不滿的孩子」的形象,這是我解決不了的個案,是我未完成的修通。


根據題主的信息把事情前後順序猜測了一遍,如有失實請多包涵。

1.該諮詢中心是免費向學生開放的學校心理健康指導中心。
2.免費向學生開放的心理諮詢是一種公共服務,該心理健康中心有可能沒有規定使用這個公共服務的每學期上限次數。
3.該心理健康中心的接線員沒有從一開始就隔絕來訪者和諮詢師的直接聯絡通路,導致諮詢師的手機和郵箱外泄,抑或是來訪者想方設法尋找到了諮詢師的手機和郵箱。
4.來訪者和諮詢師做治療,諮詢師讓來訪者感到談話很舒服,來訪者覺得自己信任、喜歡、依賴諮詢師。
5.來訪者有可能試圖在諮詢外和諮詢師形成其他關係,除了通過手機、郵件外,疑似自己找到該諮詢師的辦公室和上下班路徑,等待其出現。
6.諮詢師不是24小時都準備好做諮詢的,諮詢前需要動員很大的心力,而來訪者在生活中不斷嘗試和諮詢師接觸,直接導致諮詢師出現負面情緒。
7.諮詢師有可能完全沒有及時針對這一點和來訪者進行溝通,或者溝通失敗,只有在諮詢室內才可能保持修養,而在諮詢室外通過「陌生人」這種說法對來訪者進行委婉拒絕。
8.來訪者不接受這種做法,繼續保持諮詢外接觸的同時,開始抗議,這引發諮詢師的迴避行為。
9.來訪者釋放出「我想自殺」的想法,試圖操控諮詢師。
10.諮詢師察覺到事情不對,開始聯繫自己的督導求援。
11.諮詢關係因為來訪者畢業而結束。
12.因為之前是免費的心理諮詢,因此直接抬高了來訪者的預期,來訪者對於其他正常收費的心理諮詢都覺得無法接受。

所以,這個不僅是諮詢關係的問題,更是一個如何從始至終嚴守心理諮詢設置的問題。


謝邀。

首先,可以看得出來你在諮詢的過程中一定受了不少委屈。你也許是個非常需要關愛和安全感的人,而諮詢師堅守的設置對於你來說變成了再次重複你內心傷害的「扳機」,這會讓你不斷重新體會到那種痛苦,也會不斷引發對於這種痛苦的憤怒。

心理諮詢的設置是用來保護來訪者和諮詢師雙方的一些「經驗教訓」,是因為在過往發生過了太多的悲劇,以至於一些協會不得不提出這方面的要求來保護雙方。但所有的規則都有限制性,這種限制會對某些過往已經被傷害過的人造成幾乎不可避免的再次傷害,或至少引發那種傷害的感覺,於是你與諮詢師之間的互動變得更加艱難。

在你提到的內容里,比如說輕輕地擁抱,一般諮詢師都不會去這樣做,除非是非常小的小孩子,原因是肢體接觸本身是一個比較親密的動作,對於異性來說就更加如此。但抱不抱並不是事情的重點,重點在於開始談論這個擁抱對於你來說具有什麼樣的意義,諮詢中,談論想法與衝動是最重要的一環,也是對於「好起來」來說非常重要的一個過程。

至於診斷,這是諮詢里需要但最不重要的一件事,最重要的是你自己,因為不管是什麼樣的你,你就是你啊。

另外,你所有的情緒,包括來到知乎這裡所發泄出來的,都會是非常寶貴的資料,它們是你與你的諮詢師開始了解你內心世界再好不過的鑰匙。

所以,我個人建議去找到一位對這方面比較了解的諮詢師,面對面長期地進行諮詢,這可能會對你有幫助。


如果諮詢還沒有結束,在諮詢之外,諮詢師和來訪者是陌生人的關係。
這是對諮詢關係的一個保護。首先,許多來訪者並不希望別人知道自己在諮詢。如果經常打招呼,來訪者身邊的人會問,他是誰?來訪者很難回答。有很多人是很在意這一點的。其次,諮詢的連接一定是在諮詢室里進行的,這樣才有空間來討論移情和反移情。諮詢師和來訪者有許多的關係,但指的都是在諮詢室內的關係,而這些關係是需要討論和分析的來幫助來訪者理解自己的。第三,諮詢師並不是神,並不是任何時候都要滿足自己的來訪者。

我想提問者有個想法是,希望自己只要有連接的需要,諮詢師就要關注,給予滿足。這是一種沒有限制的需求。這個願望很美好,但在現實的關係里是不可能得到滿足的。
如果諮詢師也配合這樣做了,那麼來訪者的關係問題就一直沒有辦法呈現出來,從而得到討論、解決。最糟糕的情形是,總有一天諮詢師會因為自己的邊界被不斷入侵,變得越來越恨來訪者,最終諮詢關係結束掉。因為在生活中,沒有哪種關係可以一直以一個人的需要為主的。
來訪者希望諮詢師在諮詢之外的時間也總是滿足自己,是對諮詢師抱有一種全能的期待,就像嬰兒對媽媽一樣,只要我要,你都應該給。這個時候,來訪者很難想到,他諮詢師也有自己的生活,有自己的需要。並且他需要維持諮詢的框架。在諮詢之外,就是他的休息時間,即使是休息,也是諮詢師的一種需要。

當然,有時候一些接觸必然會發生,來訪者在諮詢室之外的要求專業的諮詢師必然會拒絕。重點是,拒絕了之後,在諮詢中花時間來討論在這個互動中來訪者的感受是什麼,聯想是什麼,這裡呈現了來訪者怎樣的人際關係模式,這樣才是真的有幫助。只是拒絕,不做充分的討論和分析,來訪者一樣沒有領悟,除了生氣,沒剩下什麼。


你的心理醫生觀點是錯誤的,證明他技術還有提高的空間。

你們的關係是「咨訪關係」,而非「陌生人」。咨訪關係有咨訪關係的邊界和原則,這和陌生人是不一樣的。 兩者是互斥的。就像你不會說「夫妻關係」之外,兩者是「陌生人」。

在咨訪關係當中,心理諮詢當中的倫理,是用來約束諮詢師的。 而非用來約束來訪者的。 來訪者可以做任何自己想要做的事情。 而心理醫生如何處理來訪者的請求,則體現了心理醫生的專業水平。

這並非我的觀點,而是我接觸到國內行業頂尖的幾個心理醫生一致的觀點。

體現在《中國心理學會臨床與諮詢工作倫理守則》當中,準則的主語都是心理師。

而且在準則當中,善行(來訪者的利益優先)作為總原則,是高於雙重關係原則的。這一點上在徐凱文的知乎LIVE當中也曾有提及。

從我的個案來說, 我個人由於自身的特點,相當尊重諮詢設置。 但是難免我和我的家人會有衝破設置的情況出現。 而且甚至有些時候我的心理醫生也會對於設置有一些輕微的調整(例如工作太忙造成遲到,時間不完全固定之類的)。

但是衝破設置本身有些時候也傳遞了一些信息,有些時候是很重要的一些信息。而把雙方的關係定義成為陌生人,其實是諮詢師屏蔽了這部分信息。讓這一部分不能夠得到完整的體現,從這一點上來說,你的心理醫生對於原則的理解還是相對機械。不能夠相對靈活的劃清雙方的邊界。

當然,討論這種打破設置,必然是在心理諮詢諮詢室內的。對於來訪者有意義的探討,應該,並且只應該在諮詢室之內進行。

建議你的心理醫生找他的督導進行一下關於倫理準則的討論。


新手兼菜鳥,但還是忍不住出來說一說(求輕噴)。
我完全支持來訪者的真實感受。
對我來說,這個來訪者的提問也算給我上了一節課吧!

當然,在不了解治療過程情況下妄自評判,大概會多有冒犯。
我認為這個諮詢師至少在「節制」上做得很好,例如避免身體接觸等等。
但是,在諮詢室外無視來訪者、避免同行、拒絕來訪者的信件,這些確實多多少少會...準確說(按這裡的情況)是給來訪者帶來很大的傷害和刺激。
換位思考一下,如果你把特別珍貴的東西想拿給誰看,結果那個人卻原原本本地還給你,連封都沒開...
我覺得無論治療進程如何順利,但這些行為本身,對於來訪者意義如此重大,卻受到無視和拒絕,不可否認的會造成治療進程的倒退。

有人說這是諮詢師在避免「移情」,因此是重要的。
但是,現代精神分析治療早已不強調弗洛伊德所謂的「絕對隱身」,反而是諮詢師實實在在作為人存在,並且可以活用「反移情」將極大促進治療進程。

最後,關於倫理規章,遵守本身固然非常重要。但如果不站在來訪者的感受出發,這些規則也許最後只能淪為諮詢師「懲罰」來訪者的武器。
因此,可以說倫理是需要諮詢師不斷思考的課題,如何才能使倫理規章保護治療師和來訪者,並且促進治療進程,而非分離治療師和來訪者,阻礙治療進程,我覺得這部分思考也是每個諮詢師必不可忽視的。

「節制」之所以困難,大概在於,一方面治療師捫心自問這種行為是否是出於自己的私心,另一方面又要最大程度去衡量這種行為對來訪者的意義。
最後,引用一個很喜歡的日本精神分析師的話「重要的是,禁慾原則是必須遵守的,但這並不意味著拒絕」。
既不是「拒絕」又符合禁慾原則的這種行為的調整,大概才充分體現了治療師為了來訪者所做的努力。


專業倫理把持的很好,非常恪守專業界限。然而處理方式聽上去太過強硬,至少從描述來看,這位心理諮詢師並沒有並沒有讓來訪者感覺界限與關係的議題有被處理到,只讓來訪者感到「禁令」。
我個人理解的「界限」並不等於「禁止」這麼簡單,我認為架構與界限設置的更大意義是可以與來訪者討論來訪者遇到界限問題的內在感受、為什麼無法接受、這讓他有什麼樣的不安感之類的。移情的處理是心理諮詢師的工作,來訪者並沒有義務主動處理自己的移情。來訪者根本不需要知道移情是什麼。如何誘導、幫助來訪者說出自己的感受與想法,是心理諮詢師的工作,而不該是來訪者的功課。

題主描述的心理諮詢師聽上去至少在界限的恪守上很專業。這位心理治療師是不是已經做了很多工作在和來訪者討論這些界限議題,我也不得而知。只是我覺得,界限要恪守,但是方式也許可以更溫柔些。

我會回答這道題,只是看見下面有很多人在告訴來訪者「要怎麼做」,好像在對來訪者「你錯了」。
好吧,我只是想吐槽:心理諮詢中的避免多重關係、保持架構、明確界線本來就是對心理諮詢師的要求好嗎?來訪者會要求多重關係來突破架構突破界限本來就是常見情況。但有的回答里的潛台詞叫個案不要這樣做了這樣會讓諮詢師很困擾是鬧哪樣?!
來訪者從來沒有對錯,來訪者在諮詢室內本來就可以表現他最本真的樣子。心理諮詢的原則之一就是對來訪者的「no judgement」,以及,心理諮詢從來不需要教育來訪者。


出了諮詢室
我看到你不會跟你打招呼,但是你跟我打招呼,我一定會以微笑回應。
如此而已。
--------------
6.20補充
本來就想到此為止,後來看完了所有的回答還是想寫幾句。
首先,我覺得這個諮詢師的所作所為,從動機上是沒有問題的。
但是,從具體方法上,有沒有問題,還是值的探討的。

由這個問題,我想跟大家討論一下
聽題主的說法,是學校的諮詢師,那麼這個諮詢師收費么?

提這個問題,是想問問題主,你覺得諮詢師為什麼要給你提供心理諮詢服務,你需要有讓你能心安理得的理由。要讓你覺得你和你的諮詢師在這次諮詢關係里的付出是基本持平的。

比如
1.收費,我給你錢了,你給我提供服務。
2.成就感,他覺得諮詢師這個職業可以幫助人,幫助人很有成就感。
3.他覺得我很有魅力,喜歡和我待在一起。
4.他是學校的心理老師,這是他的本職工作。
以及其他


在諮詢關係中你感覺到得到了幫助,支持,溫暖,而你的理由不能在諮詢關係框架內讓你覺得一種平等,那麼你很有可能會去諮詢關係外去尋找這種平等,比如送禮,比如想跟諮詢師發展其他的關係。但是,一旦發生了這種關係,你對諮詢師的了解更多了,你們關係的走向會如何,真的很難說。

在諮詢關係內,你跟諮詢師之間的相互認知是非常不平等的,諮詢師知道你很多事情,你對諮詢師卻知之甚少,所以,諮詢師的個人生活在你的視角里更多的是在想像層面,從這個諮詢師在諮詢里所展示的專業形象去豐富其與之匹配的個人生活,這樣他說的話才最有力量,因為,人畢竟是人,並不是神,總是有讓你不滿意的地方,價值觀千千萬萬,一個諮詢師過度暴露自己,如果你都能接受,確實會對諮詢關係有積極的意義,但這得靠運氣。(這有點類似追求女神的時候,在不是特別了解的時候腦補出來的形象往往是最好的,後來發現,哎呀,女神也要上廁所的啊。)

我注意到,有人說到亞龍,我覺得有些新手還是先把基礎打好,保護好自己再說。亞龍能那樣做,那是基於他豐富的經驗,他能較為準確的知道,暴露多少,暴露什麼,能讓來訪者認知到他是一個活生生的人,而不僅僅是諮詢師這個職業形象,對諮詢產生正的作用。

試問各位親,有幾個有把握敢說自己的現實表現肯定能對諮詢產生正作用的。

對了,還有那個說有利無害的朋友,順從來訪者要求就是來訪者利益最大化咯?你肯定要跟我說,需要有個度,請問,這個度你真的把握的好不?什麼是有利的,什麼是有害的,我覺得還是值的商榷的。

還有位朋友,經常喜歡說自己的優秀諮詢師如何如何說的朋友,我發現你「懂」的真不少。但願你跟你諮詢師在討論這些問題的情境都是在諮詢過程中,而不是朋友聊天。

順便說下如果我是這位諮詢師,我會怎麼做,讓題主來評判下是否能夠接受。
1,我看到你不會躲著你,當然我也不會跟你打招呼,你跟我打招呼我會回應,但不會過多回應。
2,你給我發郵件我不會看,但我會明確表達,謝謝信任,郵件已經收到,然後在諮詢中告訴你我沒有看這個事實,並請你在諮詢中陳述或者一起閱讀,並詢問你的感覺,進行工作。
3,我是男的,你要抱我我應該不會給你抱,不好意思。同性可以考慮。因為擁抱在中國文化背景下帶有較多性的意味。要是我在國外工作,我可能會跟你抱一抱。不過,我可能會在一次諮詢送你走的時候拍拍你的後背,給你一些鼓勵。
4,我的號碼我不會給你,你知道了給我打我也不會接。我會告知你當地心理援助中心的電話,並請你在諮詢外的時間遇到問題(如,有自殺的念頭等)求助。如果你有強烈的自殺傾向,我會請你簽署知情同意書,並保留通知你家長和必要機構的權力。
5,你給我的信我不會退給你,我也不會讀,我會在諮詢的時候跟你一起讀。

記住了,當我跟你成為了朋友,我說的話對你的作用便也會慢慢接近你朋友說的話的作用。
然後,我也是人,我也喜歡漂亮女孩,然後在諮詢關係中,我對你了解的足夠多,你又那麼喜歡我,很容易就進入了別的節奏,萬一把你睡了怎麼辦?

倫理守則上的話,特別是禁止,背後都有各種不幸的故事。

有些說太教條的朋友,請理解一下,什麼才是對來訪者最可能有利的選擇。

所以你諮詢師對你做的,並不是最好的選擇,也並不是最壞的選擇。
還是那句話,動機正確,方法失當。

給你一個建議,諮詢關係中的事情放在諮詢時間裡做,想到什麼就表達什麼。
但是出了諮詢室,請不要去試圖跟諮詢師建立其他的關係。有什麼想法可以記下來,諮詢的時候拿出來給諮詢師。一起讀一起處理。

最後再啰嗦幾句,為什麼諮詢結束後還要隔幾年才能建立其他關係呢。
因為,需要時間讓諮詢師建立對你認知的空白,這樣才能防止發生具有剝削性質的關係。

寫的有點亂,歡迎大家來討論,有時候事實沒有那麼溫暖,但它卻是很有意義的。


我倒不同意大部分人的觀點。
心理諮詢師應該以來訪者利益為第一,因而所有的諮詢倫理的最高宗旨都是:來訪者的利益第一,包括雙重關係的原則。
當來訪者特別缺乏安全感,而又對諮詢師十分依賴,非常喜歡諮詢師,非常信任諮詢師,每次想到諮詢師就感覺到充滿希望的時候,諮詢師如果感知到了,那麼他應該非常清楚,如果他對來訪者說出:「出了諮詢室,我們就是陌生人」這對來訪者意味著什麼。
這意味著,諮詢師給來訪者一個信號:「這個諮詢師和過去引起我缺乏安全感的關係一樣,是拒絕我的,是不接納我的,是不認可我的。」不論在諮詢室內如何共情,這個態度就已經深入來訪者內心了。看看來訪者提出的問題描述,難道不是嗎?他如此失望和難過還無法證明這次諮詢是失敗的,這個諮詢師沒有處理好嗎?
在我學習諮詢的第一堂課老師就教我們,當我們諮詢能力還不夠的時候,首要的原則是:有利無害。哪怕我們不能解決來訪者的問題,我們也不能傷害來訪者。

例如:在路上遇見,他居然看都不看我;下樓遇到了,他找個借口不與我同行;拍畢業照,我喊他,他不來。於是,我手寫了一份信在非諮詢時間送到他的辦公室,結果下午他通過心理諮詢中心的接待員轉告我說:在諮詢室之外,我們就是陌生人。我非常傷心。於是我跑到他的辦公室跟他大吵了一架。

下樓借口不同行,拍畢業照不來,來訪者的信不收。

這是多麼迂腐地、教條地去「遵守」諮詢倫理。

歐文亞隆說:每一個來訪者都是獨特的,要為我們的每一位來訪者創造一種諮詢方法。

一個真誠一致的諮詢師,一定不會借口不同行、信件不收、畢業照不來。甚至「他在外面遇到我都不看我,下樓也不與我同行,我問為什麼,他也不解釋。我覺得他非常自私」

至少,我自己接個案,如果是今天我的最後一個個案,我正巧也要下樓,我一定不會故意不同行。我常常會和來訪者走一段,聊聊諮詢之外的話題,5分鐘之後分道揚鑣。這才是一個真實的人,而不是一個在諮詢室內的機器,諮詢室外的陌生人(甚至是敵人:故意躲開)。

當來訪者依賴諮詢師的時候,一定有他依賴的理由,諮詢師應該去陪伴來訪者去探討那個理由,而不是告訴來訪者,你不能依賴我。

所以,我並不贊同在諮詢關係之外,諮詢師和來訪者就是陌生人。諮詢室之外,我們不接觸,但我依然會記得你,甚至有時挂念你,擔心你。我們不是陌生人,只是我們不能是朋友、戀人、合作夥伴,不能建立任何其他關係。但是我可能會記得你,可能偶爾也會想到你,因為我也是人,我會記得生命中和我產生過聯結的人們。當他們再次出現在我的生命中,我不會躲避,如果他們想邀我合影,作為紀念,我當然很樂意了,這很重要,對方把我們的關係看作是他生命經驗中值得紀念的一部分。這是一份榮幸。

《給心理治療師的禮物》第八章,P38:

最後,說給題主聽:你的選擇是對的,尊重你自己的感覺。但希望你,依然要有勇氣去相信他人,這個世界上一定會有關心你的人。


啊要吐個槽,我以前不知道,去加我therapist的facebook,然後她跟我說她是不允許加的,結束諮詢關係之後才可以…我表示,噢好的吧

有一次在外面遇見她…啊畢竟我住在一個很小的鎮子啦~很正常地打招呼聊兩句就各走各的的啦~

之前問她要不要去看我的時裝秀她表示好呀如果她有機會就去

平常有什麼事兒都給她發email戳她,她有什麼事兒也會發email戳我

感覺一直都是自然而然的

擁抱這個事兒吧,我和我所有的therapist結束諮詢關係的時候都會擁抱,可能是美國的習慣吧

我所有有過的therapist裡面有兩個意識到我suicidal之後給了我她們的電話,雖然我從來沒打過…總覺得萬一她在session里我接是不到電話的,或者享受她的美好生活大好周末被我一通帶著陰暗內心的電話打過去不太好吧…再或者,她們要是覺得我很危險的話會打911的,本寶寶可不想去精神病院一周遊

我覺得對自家兒therapist產生一種不知道怎麼形容的感情很正常的吧,畢竟你想一下,有一個人總是聽你說話理解你給你支持(無條件積極關注和無條件接納)好吧雖然是交錢的。以前和therapist吐槽過pay for emotional support這個梗兩個人大笑

說實話感覺有了therapist這種神奇的生物在背後作支持喵生真是美好了許多,算是能喘口氣兒了~


想起來一句話
「當我們離開諮詢室,你對我視而不見,我就對你視而不見;你對我微笑,我就對你微笑:你熱情的對我打招呼;我便熱情的回應你。」
但是作為諮詢師,恐怕僅此而已。


為專業的諮詢師點贊


推薦閱讀:

合一閉關、家排等工作坊的是真的嗎?
如何克服太在意別人態度這一問題?
如何優雅的表達出對一個人的厭惡?
因為算命先生一句話!我白白荒廢了五年最寶貴的時間。怎麼破?
為什麼人會害怕深海恐懼症bathophobia?

TAG:精神分析 | 心理諮詢 | 心理諮詢師 | 心理諮詢糾紛 | 心理諮詢設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