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否可以認為具有智力優越感的人群的智力水平高於社會平均水平?
據我的觀察,發現一部分人的自我意識裡面有」智力優越感「,而另一部分人則沒有。於是我想知道,如果比較一下這兩類人,誰的智力水平更高?
調查顯示大約90%的人認為自己的智力高於平均水平,樓主自己判斷吧……
達克效應(英語:D-K effect),全稱為鄧寧-克魯格效應(英語:Dunning–Kruger effect),是一種認知偏差現象,未經訓練的個體會感到一種虛幻的自我優越感,錯誤地認為自己比大多數人都優秀。
能力欠缺的人在自己欠考慮的決定的基礎上得出錯誤結論,但是無法正確認識到自身的不足,辨別錯誤行為,這些能力欠缺者們沉浸在自我營造的虛幻的優勢之中,常常高估自己的能力水平,卻無法客觀評價他人的能力;而能夠勝任一件工作反而可能會削弱自信心,正如一個能幹的人可能會錯誤的認為其他人也有同樣的能力。
Kruger和Dunning通過對人們閱讀、駕駛、下棋或打網球等各種技能的研究發現: 1. 能力差的人通常會高估自己的技能水平; 2. 能力差的人不能正確認識到其他真正有此技能的人的水平; 3. 能力差的人無法認知且正視自身的不足,及其不足之極端程度; 4. 如果能力差的人能夠經過恰當訓練大幅度提高能力水平,他們最終會認知到且能承認他們之前的無能程度。
正如Kruger和Dunning的總結:「無能者的錯誤標度源自於對自我的錯誤認知,而極有才能者的錯誤標度源自於對他人的錯誤認知。」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達克效應
摘取「智力」含義如下。
「智力」這一術語被用於很多場合,而且有著各種各樣的含義。在非正式的情況下,它可抑制解決困難問題的能力,可以指從事科學研究的能力,也可以指適應環境的能力或辯論中的口才。從心理測量學的角度看,智利可以理解為個體在標準智力測驗中獲得的分數,這種標準智力測驗可能有一種類型的題目(如皮博迪圖畫辭彙測驗,Peabody Picture Vocalbulary Test)或者多種類型的題目(如斯坦福-比奈智力測驗,Stanford-Binet Intelligence Test)購成。一些學者強調智力中的g因素-潛在的一般因素,因為許多不同類型的測驗項目存在相關。而另一些智力模型則強調多種智力成分的存在,它們分別對應於不同的專業領域。
皮亞傑從發展的角度分析了智力。它描述了四種類型的智力,每種都出現在兒童發展的特定時期:(1)感知運動能力(通過對客體直接的觀察和操縱來了解客體的能力);(2)前運算能力(區分顯示與偽裝的能力;當客體和時間不在眼前時,在大腦中再現和考慮它們的能力);(3)具體運算能力(探查客體間的邏輯關係;對客體排序;理解數字和運算);(4)形式運算智力(用實驗技術和假設推理來解決問題;將從一種情境中獲得的知識推廣到更多情境;發現複雜的、多維的問題中的因果關係)。這四種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並不是相互割裂的,其發展也不是一個階段完全替代另一個階段,當一個階段的推理水平無法滿足個體獲得新能力的需要時,該階段的發展成果就被納入到新的思維階段。霍華德·加德納的多重智力理論至少提出了八種智力,每一種智力都有特定的含義並對個體解決重要的、有意義的問題有獨特貢獻。其中包括言語、音樂、邏輯和數學、空間、自然、身體運動、自知(認識和了解自己)、知人(識別和區分他人的特點)等八種智力。這種理論重新組織了人類的能力領域,不同的個體可以在不同領域內達到很高的水平或取得傑出的成就,而這些能力領域並不局限於科學、數學或言語推理。這些智力覆蓋的領域也超出了普通智力測驗所涵蓋的內容,還證實了學齡兒童能力的個體差異是多個方面的。
關於智力的第三種觀點是由羅伯特·斯滕伯格(Robert Sternberg)提出來的。他認為有三種智力:分析性智力、創造性智力和實踐性智力。斯滕伯格認為,傳統的智力測驗指系統地測量了分析性智力,而在個體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具有重要作用的另外兩種智力並沒有被涉及。在三年級和八年級兒童參與的兩項研究中,對只注重分析性智力培養的班級和同時注重分析、創造性和實踐三種智力培養的班級進行了比較,結果發現後一個班級獲得了更好的成績。這表明過在學習中同時注重三種智力的培養將取得更大的成效。
由上,不同理論中智力的內涵都不大一樣,有些理論囊括了「自知(認識和了解自己)」,有些沒有。相應的智力測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被試在那些方面的水平。
引文出處:發展心理學(上)/(美)紐曼(Newman)等著;白學軍等譯.-西安: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12(當代心理學經典教材譯叢)
意識到自己在一些或許涉及智力的問題上表現較身邊他人較優,不代表此人就一定有「智力優越感」即認為自己有這樣的智力水平了不起。
此外,一個人對自己的智力水平更直觀的認識,也是相對於自己所遭遇人群的平均智力水平來判斷的。而人與人所處人群環境的差異可以很大。矮子里的巨人,和巨人里的矮子,你說兩者一定是誰更高?
結論:問題不成立。
竊以為智力高低跟心理素質掛鉤!
智力?智力優越感?這東西就像:從成績好的學生的素質就比成績差的學生的素質高。扯淡吧!這在中國絕對行不通。首先你得了解素質是什麼!
智力是什麼?是天生的。這世界大多數人的智力都差不多。那為什麼人有那麼多區別或者層次。。這個問題我就不說了。
所以比較厲害的人應該不會有啥子智力優越感,即使有優越感也不是智力優越感?那麼很厲害的那種人對這個優越感的體會應該不是通俗的優越感了。越是厲害的人越是謙虛,對生命的理解對人生對人情的練達越是深,越是低調。
比如在知乎上的某些哥姐們,他們敢說自己智力非凡?他們很厲害啊。
我也曾想過
但後來發現是心理問題;
不是智力問題,無分高下。
所謂」智力優越感「通常是自身的有偏差的認知。
幾乎所有的人都過度自信的性狀,都認為他在和自己相關的群體里在智力方面高於平均水平。如果一個人智力很高,但長期處於一個很不良的心境中
只能說他的智力還不足以高到自救的水平
換句話說:智力可能確實很高,但智慧還不夠高,否則不會陷自己於水火之中
人都是生物體,都會生病,都會死亡,試問再牛的人又如何?短短几十載,如何盡量減少自己的不快樂時間,在不傷害他人的前提下,稍微自滿一下,自傲一下,聊以自慰,又有何妨?這跟李銀河所說的性的觀點有異曲同工之妙
P.S. 補充一下,當然從硬性數值指標上,兩種人那種更高只能以數字說了算了。遇上柴可夫斯基這種抑鬱質的天才,他可能對自己的自我評價還相當低也不定
智慧就是自知無知
這個問題可以分為兩方面,一方面,擁有智力優越感的人,可能自身經歷使他感覺到自己智力比別人強,另一方面,另一部分人沒有這種感覺,則是自己對於一切涉及智力的問題處理上不盡如人意。自然不會有優越感。 而且這種優越感與無知與否沒有太大關係。 智力與知識不成正比。 對於有優越感的人來說,肯定是經歷的事情讓他們得到了這方面的肯定,所以才會有這種感覺,反之另一部分人則是得到了負面的訊息。自然不會有這種感覺。 所以如果硬是要比較的話,有優越感的人相對而言整體上應該比沒有優越感的人智力水平稍高。
看了大部分答案,似乎都是類似觀點,智力大家都差不多,說自己智力高的都是想多了。
可是,智力真的有區別啊哈,智力天生就有差別啊,別不承認啊,這是事實,不承認他也是客觀存在的。
生活里的智商不是看誰做最多試題,也不是看誰會驗證一道數學題,這個智商是存在於理解問題能力,分析問題能力,溝通解決問題能力等等,換句話說就是你說一件簡單的事,他是否馬上理解了,是否了解了問題的原因,是否作出相應的反饋,而事實上好多人需要解釋給他提醒給他引導給他,而他還不一定覺得你說的對………………………(不要說你就是說錯了,事實證明沒錯)
我可沒說我智商高啊…………別針對我,只是說一件實事而已總把智商兩個字掛在嘴上的人的真實智商不好判斷,但情商一定不高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公知和所有既得利益者的滿滿的文化優越感?
※如果陸港問題是因為大陸的掘起和香港人失去優越感,那為甚麼香港搞事的大都是年輕人?
※為什麼好多人在知乎上都特別牛逼?
※與外國人一起工作的中國人身上的優越感如何而來?
※從獲得存在感和優越感,而是自己原始的心情不再純凈的角度來看,當我們在QQ空間發說說時,我們在想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