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電影《發條橙》?


《發條橙》,聽名字就覺得不尋常。第一次看到這個電影的名字,就想應該會是很有特色的一部片子。只是其年代的久遠讓我一直不太想看,後來因為知乎推薦的原因,決心把庫布里克的兩部片都補習一下,另一部是《2001太空漫遊》。先看的是《發條橙》,看過後第一印象就是:毋庸置疑,這是一部很好的電影。對我來說,好電影的甄別標準很簡單:導演有沒把他自己的想法通過電影傳遞出來,很多電影其實是沒想法的,但《發條橙》有。簡單來說,就是人之所以為人,是有對其思想做出選擇的權利,而選擇是優先於善惡的判定的。這樣說似乎違背了很多人腦子裡固有的概念,因為大部分人從來沒想像過自己無法判斷是非是什麼感覺。而且我們天然的認為,做了壞事就要被懲罰,整個社會人人都應該做個善良的人之類。以至於我看到豆瓣上關於影片的討論好多都在糾結於主角應不應該受到懲罰,有人認為他儘管後來很慘,但也算罪有應得。我認為如果去討論主角是不是個惡人,因此罪有應得,就完全跑題了。看這部片時其實不用在意主角做了多少邪惡的事,導演只是想讓我們明白,一個人失去了自由意志之後,下場有多悲慘。


全篇最關鍵的人物我想應該是那監獄裡的牧師,因為他說的話就是影片的主題。他在目睹了阿歷克斯被改造之後的各種無能,痛心的說他已經失去選擇的權利,不是一個真正的人了。在監獄裡他勸阿歷克斯別去做實驗是也說過類似的話。我們會想,作為「人」的屬性里,原來還有這麼重要的一個基礎,就是我們可以決定自己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從而決定自己的行為。阿歷克斯儘管生性邪惡,做盡壞事,但他很喜歡古典音樂,很喜歡貝多芬,這些都是他這個人身上的標籤,然而現在作為阿歷克斯這個人的特徵被強制打亂了。他不能做任何害人的事,不能做有關性的行為,否則會噁心,頭痛,甚至也不能聽貝多芬了,那他跟一個奴隸還有什麼分別。他的行為完全是在人家的控制之下做出的,而且只能任人擺布,完全反抗不了。試想一下這個人不是他,而是我們自己,是否會感到不寒而慄。如果把影片的主角換成是一個善良,受人歡迎的人,遭受這樣的對待,觀眾或許都會感到憤怒,都會說人當然是有選擇權利的。但導演就是想告訴我們,即使主角換成是阿歷克斯這種惡棍時,情況也不會有改變,他依然是被剝奪了權利的可憐人。

這會讓我們思考,什麼是對,什麼是錯,什麼算善,什麼算惡。對主角進行這樣實驗的科學家,官員們或許更惡,因為他們活生生毀了一個人,但他們的理由都是很理直氣壯的,就是要消滅世間所有罪惡。所以我說選擇是凌駕於善惡判斷的,只有確立了這個順序,這種悲劇才不會發生。因為對錯的標準是相對模糊的,並不是某人說對,或某部分人說對,就一定是正確的。老師要學生好好學習,家長也讓孩子好好學習,如果你不按要求來學,就打你,罵你,學習成為了一種被強迫執行的行為,那還是正確的嗎?看過《發條橙》我想說:披著善的外衣去操控別人,或者試圖控制別人的思想,其實就是偽善,就是強權。壞就壞在「操縱」二字上,要操縱,就得有些強制的措施,就會有強權,如果只是「引導」,那倒是可以接受的。


再提一下影片的結局,很明顯阿歷克斯是變回正常人了,也就是那個充滿性和暴力幻想的惡棍,但他跟政府已經達成了協定,他會裝成一個改過自新,支持政府的積極分子,因而政府也樂於給他一個舒適的生活。因此說到底還是偽善,他只是政府的一個工具,視乎你的利用價值來處置你。

說回影片本身,我印象很深的是這不太像我常看的一些電影。主要就是裡面的演員表情都特別誇張,不太像生活中的面孔。但仔細想想,他們的表情就像他們內心的自己,完全把真實的感情表達在臉上,特別直接,赤裸裸的呈現,這種表現方式挺過癮的。確實裡面有的鏡頭讓人感到不安,但正如前面所說,這只是導演用來體現這個典型形象的需要,並非為了拍的臟而拍的臟。而且這些鏡頭也給影片帶來了爭議,反而使其更不朽。不過說真心話,由於年代太久遠,這樣拍出來我倒不覺得太噁心,反而看著有點滑稽了,要說內心不安的話,還比不上我看《辯護人》時的感覺呢。


我偶然看了發條橙的原著小說,發現原來它有一個看似光明的結尾。事實是這樣的作者安東尼伯吉斯寫完後投給美國出版社,出版社執意要刪去最後一章來突顯諷刺性,事實上把它搞成一個寓言。庫布里克在拍完電影后表示自己沒看過原來版本而是只參照了美國版,這讓原作者很傷心。

我來說說我在看完原著書之後對發條橙的理解。發條橙的存在正是對社會進行的諷刺與批判,也是讀關於「何為人」這一命題的思考。亞歷克斯無惡不作,可以說做的讓人噁心,但這是他本性的發揮,是本來慾望的體現。經歷過「特殊」治療後,他不在可能對社會做出邪惡的事來,成了一個「君子」。但君子是被迫的產物。而且使他成了上發條的機器而不是一個人。這樣的善比惡更恐怖,它是反人類的善。所以平衡非常重要,不限制每個人為自己做出的選擇,同時讓更多人選擇對社會有意義,這樣才達到平衡。極權社會的誕生往往是通過有少數人剝奪人們的選擇權,逼迫他們從事所謂的對社會有利的事。但「善」從不是絕對的,這樣做的後果就是所有人為少數人服務,已達到他們所要求的「善」「正義」。

發條橙的另外一層諷刺應該是亞歷克斯在受盡警察折磨後來到小說家家中,以為自己遇到救命恩人,卻淪落為政治工具的事。雖然最後他們讓他痊癒,但並不是出於對亞歷克斯的同情,更不是善良,他們腦中只有激進的言論。誘人的權力。這從政客軟禁亞歷克斯,迫使他跳樓成為最有利的輿論工具可以看出。

最後談一下關於電影和原著的問題。毫無疑問是庫布里克驚人才華和極好的電影讓發條橙成為迷茫青春的代名詞名揚海外。我覺得庫布里克是幸運的他沒有看到英國版,可以說如果他不以「我痊癒了」結尾而是尊崇原著的話,不可能產生如此大的衝擊力和諷刺效果。而書本無疑也是成功的,安東尼的結尾有一個升華:亞歷克斯一次偶遇彼得,發現他已經成家並有工作,他又想到貝多芬與莫扎特在18歲時已碩果累累。他不再迷惘不再瘋狂,他也想到了成家與工作。可以說不久亞歷克斯就會成為穩定分子。(這也許會讓廣大窺惡傾向者感到失望也會讓廣大文青感到失望)亞歷克斯不再是惡棍,也不再是發條橙,他做出了自己的選擇 成為一個有擔當的成年人。
正如原作者所說的小說與寓言是不同的小說是軟的而寓言是硬的。庫布里克和安東尼無疑是當代非常優秀的藝術家。
PS 說到發條橙總讓我想到教父。教父中橙子和死亡聯繫在一起,而這部橙子和極致的惡聯繫在一起,橙子真是一種神奇的水果


每個人都有選擇善惡的權力,更重要的是,從惡變向善的選擇與過程也應是每個人自己的選擇。


這是我看過最深刻且震撼的電影。
先從被超越的原著說起。最初,我是在大劉的《三體2》里看到它的。某個人物談到有思想鋼印(即用技術手段使人堅信一個是強行刻入人腦的信念)的人是人還是機器並表示《發條橙》是「一本思想很深刻的書」。 偶然間在圖書館裡發現後便毫不猶豫地借走。
初讀,我就感到十分噁心。那滿滿的純粹的惡意來自大段大段性與暴力的描寫。雖然我信"人性本惡"論,但我真的無法接受Alex完全放縱本我,簡直是為了作惡而作惡。 當惡被搬上銀幕,視覺衝擊力就可想而知了。
電影一開頭就是Alex在毛骨悚然地盯著你。隨著鏡頭的後退,你看到Alex與他的狐朋狗友在科洛奶吧里,其中放滿了形態各異的白色女性裸體雕塑。Alex依然死死地瞪著你,讓你心生寒意,無所適從。 這只是開頭。然後是對老者拳打腳踢,遇上另一幫不良青年正欲輪姦一少女,你甚至能看到全裸的她下身的陰毛。與他們打完群架後闖入一位作家屋裡,將其妻子胸前兩處剪開,在作家面前邊唱著「singing in the rain 」邊進行"抽送",在音樂店裡遇到兩個女生就拐回家裡,一邊聽著貝多芬第九交響曲一邊雙飛,不時一個女生剛穿回衣服想逃走又被Alex脫下……
(Kubrick 不得不刪剪了好些大尺度畫面才讓它從X級片降為R級。儘管如此, 《發條橙》還是曾被禁了三十年。)
謝天謝地,Alex被抓住了。上次跟他鬧內訌的「死黨」背叛了他,導致他進了監獄。神父讓他嘗試一種名叫「魯道維科治療方式」。醫生逼他觀看性與暴力的片段,同時用藥物讓他感到「一種類似死亡的麻痹,並伴有深刻的恐懼和無助感」。於是,Alex被「治癒」了。面對打罵不還手不還口,甚至還舔鞋底,面對裸女想艹又因感到噁心而放棄。
教父對此說了一段話:這孩子沒有真正的選擇,不是嗎?對生理疼痛的害怕驅使他進行古怪的自虐行為。這個做法很明顯缺乏誠意。他不再是一個犯錯者了,也不是一個能做道德選擇的生靈了。
根據這段話,我猜想主題大概是這樣的:道德判斷看的應該是動機而非結果。選擇作惡並為此付出代價也是一種權利。出於身體不適而選擇的為善只是偽善。相比之下,前者更好。我們可以懲罰他人的作惡,卻不應該逼迫他人行善。


有些電影就是讓你難受的,不難受還不行,不然表達不出導演的情感和思想,這種電影各方面價值都高,但是寧死不看,想心靈波濤一下,結果就震顫了,落不著好


9這是一部構思精巧、結構完整、風格化突出、精彩絕倫的電影,也許是世界電影史上最肆無忌憚的作品之一。這部電影從它誕生以來飽受爭議,它充滿著暴力、色情、無政府主義以及人性本惡的論斷,甚至被美國電影審查委員會評為X級電影,也因此使它成為繼《午夜牛郎》後第二部得到奧斯卡提名的X級電影。

感受一下這些構圖:

(雖然是很普通的構圖,但是與最後一張對比即知:艾利克斯一直都處於透視的盡頭,就像一個展品任人觀賞,直到最後才能得以擺脫。由此,《發條橙》的嚴謹和用心也可見一斑吧)

但是,影片中的大尺度絕對不是嘩眾取寵吸引眼球,而是經過庫布里克哲學般的思考後的產生的。

劇本是影視作品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有道是「劇本、劇本,一劇之本」。《發條橙》改編自英國小說家安東尼·伯吉斯同名小說。該書1962年5月在英國出版,結果卻受到了英國評論家們無情的批評。即使在伯吉斯接受了BBC採訪,並且將小說第一章的大部分改編成劇本,這本書任然銷售慘淡。(真實太慘了!)庫布里克第一次聽到本書時,正在拍攝《2001太空漫遊》。當他終於有機會讀《發條橙》時,完全被這本書吸引住了。然後,庫布里克和華納兄弟製片公司買下了小說的影視版權。

值得注意的是,庫布里克獨自完成了小說的改編工作,這也是他第一次改編劇本。所以,這部作品保留了庫布里克非常多的個人思考和個性化元素,這使得它成為庫布里克對外表達的最有力工具。

故事設置在不久的將來(原著寫於60年代初),大概是70年代的樣子,當然這個並不重要。之所以這樣設定,大概是免於過多的被當代社會的限制,就像童話大都發生於很久很久以前一樣。和原著一樣,電影大概也可以分成三個部分:盡情放縱的犯罪階段、監獄中改造階段與釋放後的階段。伯吉斯接受採訪時說,小說分為三部分,每部分7章,21歲代表著人的成年。電影也是這樣。可以說,在某種程度上這是一部探討人性、思考人類成長的作品。

我們會發現,艾利克斯在第一階段基本處於最原始、最本我的狀態。飲用添加藥物的牛奶、強姦、濫交、鬥毆,並且一系列的罪行,頗有宗教般的儀式感以及生命最自由的律動。無論是貝多芬的《第九交響曲》還是舞蹈樣的打架動作,都帶有這種性質。批評者認為這是對暴力的美化,事實上正是如此,但是,我們不能因為是暴力,就認定了它是錯的、不正確的。我們欣賞暴力電影,不正是在寄託內在的暴力衝動嗎?並且,影片中的暴力,恰恰體現了艾利克斯在第一階段不懂得選擇,完全受本性驅動的狀態。

第二階段,艾利克斯失手殺人而被判監禁。我們並不知道,在監獄中,究竟是因為基督的指引還是受不了獄卒的毆打,使其自願接受治療。在他和神父說出自己的想法時,這一段話意味深長:

很明顯,當他在醫院治療時,他就是別人案板上的肉,任人宰割。身穿緊身衣,坐在輪椅上,還被殘忍的用夾子撐開眼瞼動彈不得。我們的主角艾利克斯想要選擇但是卻沒有選擇的自由。

在最後一個階段中,艾利克斯回到家中,可等待他的又是什麼呢?最為兒子地位的喪失、作為人還手能力的喪失,他,艾利克斯,已經不再像是一個人(以前雖然他也沒有為自己選擇什麼,但是他至少有選擇的能力)。

影片結尾處的這句話,可能讓不少人很是不解,其實很簡單。

跳樓後的艾利克斯再次進入醫院中接受治療,世界還是邪惡而殘酷的(因為醫生和護士就在其病房裡。。。)後來女醫生問了他好幾個問題,讓其不要多加思考回答。然後,我們的艾利克斯說了什麼,白痴、魂淡,還有

這些是作為本來面目的艾利克斯,那個有血有肉的艾利克斯,他已經從那個所謂的矯正治療中恢復過來了。這從結尾處的《第九交響曲》還有他的意淫上可以得到驗證。

古希臘哲人說「認識你自己」,其實在這之前,更為重要的是「承認你自己」,無論你是自私、愚鈍、狡猾、奸詐還是什麼,那都是你自己,請接受他,我想,這也是《發條橙》所要告訴我們的。

http://weixin.qq.com/r/JyjM1NvEtobJrZ_39301 (二維碼自動識別)


一部讓我不由自主就硬了,看著看著又軟趴了的作品。
匿…


巴普洛夫和狗的故事。


實在太喜歡它的表達方式 這個世界從來沒有善惡好壞


大概兩年前看的一部小說,憑印象說一下咯。
《發條橙》是一部典型的反烏托邦小說,裡面展示了大量的社會陰暗面:比如暴力的衝突,性的凌辱等。(假如看過電影的話,這一系列的文字變成影像,很具有衝擊力。比如開場的那家奶吧,小亞歷克斯處在一個非常紊亂的環境里,裡面的桌子、凳子都是女人肉 體的形狀,周圍的貼畫里都是抽送的行當,處處充滿著誘惑與下流的猥瑣。)
作者安東尼·伯吉斯是一個非常崇尚自由意志的人,和當時的宗教氛圍格格不入。從他的眼中,發出一些列質問:暴力既然是不好的,為什麼人們卻要選擇用暴力來制止暴力,以暴制暴;既然人性是受上帝拯救的,可是為何又在不同的氛圍內一再墮落?
於是,在這樣兩種不同的思想的碰撞下,作者寫了《發條橙》。在原作里,發條橙是「我」強姦的一個女人丈夫寫出的小說的名字。在上帝眼中,人就是一個上了發條的橙子,在不停地轉動。作者從此導入了一個疑問:是不是在未來的世界裡,隨著社會制度的固化,人不是不由自主地陷入了一種桎梏,被推著往前走,而不是處於自由意志。
和常見的作家不同,一般的作家都是習慣以一個好人到墮落的結局來質疑環境的影響,比如Naturalism,喜歡用冷冷地金屬筆調,寫一個人被環境引起的墮落。而安東尼卻在環境背後多走了一步,加了一隻操控的手。
亞歷克斯剛開始是隨著自由意志在作惡,並且取得快感。但是被小弟出賣後,入了監獄。監獄代表著司法的一部分,政府為了顯示他們的偉大,就發明了療法,從精神上徹底扼殺一個人作惡的念頭。小亞歷克斯被折磨地精神陽痿,從此見到惡性就不由自主地噁心。說白了,這是對自由意志的扼殺。
而出獄後,又陷入了另外一場對自由意志的扼殺。當年寫《發條橙》的作家為了揭露政府的做法,有強行地把這一切改變了過來。從一個控制端點到另一個端點,都在發條上。
其實,本書有兩個結尾:一是看到曾經的小夥伴結婚了,於是幻想自己也要結婚,好好的養育孩子,不犯自己的錯誤。這是一個有點希望的結尾;二是恢復惡行,繼續下去。這是一個更加慘烈的想像。
總而言之,本書就是對自由意志的一個討論。作者認為一切應當任天性自由發展,不應用著善或惡的名義去強迫他人。如果一切在干預下成長的話,那麼在不遠的未來,自由意志已經是一個可笑的名稱,而每一個人都是一個發條橙。


該如何真正轉變罪犯?什麼是惡?什麼又是善?
這是我從發條橙中讀到的問題。
Alex已經在獄中服刑兩年。這兩年之中,他沒有違反過監獄中的規定,幫神父做事,並且還研讀聖經。他精密控制著自己的每一個舉動,這每一個舉動,都在向所有人表明:我正在變好,變善。而真正的不堪的他,只存在於他的腦海。他讀聖經,只喜歡前半段,在那裡,他可以想像自己就是執鞭人,一鞭一鞭地抽在耶穌身上;他想像自己揮舞刀子,狠狠地割破對方的皮膚。這讓他發自內心地愉悅。而聖經的後半段,他是不喜歡的,那全是無聊的說教。
這年,政府想出了一個改造的新療法。那就是將作惡與生理上強烈的疼痛噁心緊密聯繫起來。這項實驗在Alex身上大獲成功,他真的立刻出獄了。出獄後,他還是看這個世界不爽,看所有人不爽,他無數次動過老念頭,然而就在動手的那一剎那,生理上劇烈的疼痛和噁心襲來,讓他無法實施罪惡。看起來,完美。對社會來說,他再也不具有危害性了。他成了一個「善良」的人。從結果上、從社會上來說,這個問題已經被解決了。人身安全被徹底地保證,一副穩態安康,欣欣向榮的畫面。

但是,當我們的關注點落在「人」的身上時,就會發現,這完完全全是個失敗。何為善?何為惡?Alex的「善」的結果,不過是因為生理上的疼痛,並不是他的主動選擇。念頭還是那個念頭,如果沒有生理上的約束,他還是會殺人、強姦,犯下所有噁心的罪行。

「when a man cannot choose,he ceases to be a man ." ——當一個人無法選擇時,他不再為人。
善良是主動的選擇。

善良是根植於腦海深處的,它融入每一個念頭之中,它改變一個人的性格氣質,它是對這個世界溫柔以待,是對每一個人的好心與熱忱。而不是,想要實施暴力,卻因為劇烈疼痛而不得不停下的手。這樣一種療法,實際上是對人性的漠視。不僅是強制結束暴力,人類天然的性慾,為了避免強暴,也被乾脆利落地一併壓制。對無辜的藝術——《第九交響曲》,也胡亂地封殺。這種療法沒有關注人本身,它更像是政府為了贏得選票的一種政治產品,而Alex,不過是被捲入洶湧的政治鬥爭暗流之中的可憐蟲。

Alex出獄後,回了家,遇見了之前的混混同伴,偶然闖入了他與同伴輪姦過的女人的家,在每一處都受到了他應得的凌辱。
可笑的是,當年與他一同作案的混混同伴,如今已改頭換面成了警察。我快笑出了聲,多麼荒誕的諷刺啊。當年的施惡者竟成了如今的警察。社會的治安,被擾亂治安者管理著。政府是得有多漠視公眾的安全問題,才能選入這樣的人。看到這裡,我更多地對影片中的政府感到心寒。一切都漸漸明晰了。一切都是政治鬥爭而已。新療法,是為了獲取選民的支持,不被大眾所注意的警察選拔,便可以胡來。稍微哄哄青少年開心,便可以拍下兩人熱烈擁抱的照片,發布在新聞里,任意扭曲事實。融入了這些之後,這部影片的格局變大了。主人公的命運背後,有一雙名為權利的強有力推手,推著他一步步走向預設的結局。
而那個女人已經死了,作家丈夫當年也被打斷了腿。作家丈夫不再是個單純的作家,他開始跟掌權者有密切的聯繫,布局一個個陰謀,實施一個個計劃。當他發現那個當年輪姦自己妻子的人站在面前時,也強忍殺死他的慾望,讓步於政治需要。他不再是那個純粹的作家了,他懂得如何玩弄政治,懂得犧牲自己的感情。他聘請一個壯碩的保鏢,那件事情摧毀了他,深刻地改變了他的人生軌跡。我想,如果沒有當年的惡果,他應該還是那個伏案寫作的單純作家吧,妻子也還是在身旁靜靜地看書。他偶爾抬起頭,就能看見她安靜美麗的側臉。Alex的惡,毫不費力地毀了一對夫妻的整個人生。

觀影至此,我想,對於Alex來說,之後的整個事件,都追溯到他犯下罪惡的那一刻。所有的苦果,都是應得的。他,活該。
我們,還是該向善啊。


這部電影的立意很高,是非常有衝擊力的觀點,各位都有些低估了它。本片有一些價值不大的政治觀點,同時有對人自身的非常有趣的思考。

但是原作者的創作能力不足以支撐起他所思考的內容;或者是他的觀點存在不能自洽的地方,導致整部書,以及由書改編的電影生硬、突兀。

他主要想表達的觀點是:人性本惡,後天而來的善是扭曲的,是虛偽的,是要人命的

請注意以下劇情復原及分析中,艾利克斯可帶入為一類人。

艾利克斯身穿純白的衣服,在關鍵部位有誇張的表現。這代表著人最純粹的慾望,也符合弗洛伊德所分析的「大部分行為是性本能」。

他「惡」得非常純粹,完全遵從自己的慾望。在他的小夥伴們都變得「貪婪」「愛權」之時,他依然像一個孩子,只有純粹的惡。

隨後他被送去改造,監獄裡聖經無法說服他,但他很羨慕那個牧師,能夠自欺欺人,但是他做不到用宗教麻痹自己。

於是他被送去接受世俗的療法,通過無數次重複和刺激(國家暴力機構保證的暴政),他形成了條件反射,暴力是噁心的,性行為是噁心的(獨裁國家普遍存在的道德潔癖)。

(作者在這個玩了個技巧,加入了音樂。對艾利克斯來說,音樂也是噁心的。意思很明確,即對個體來說沒有絕對的善惡、美醜。這些觀點都是世俗強加的,都是相對的。這個技巧效果好壞這裡不予置評。)

最終他成為了各方政治勢力爭取的對象。

把他/艾利克斯換成相信無神論的人民/群眾怎樣?是不是依然說得通?

作者提出了一個顛覆性的意見,善是後天扭曲的,而惡才是自然真實的。(同時表達了自己對社會主義國家與制度的淺薄見解)

而哪個(本真的惡與後天的善/資社)更好?電影沒有給出答案,很長一段時間裡,人類都不會有答案。


Alex和他的三個同夥無惡不作。

他們統一身著白衣,白色代表pure(純潔),而在他們身上體現的卻是pure evil(純粹的邪惡)。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Alex所處的環境,這個環境中充滿了超現實主義的顏色配搭,母親出場時紫色的頭髮與黃色襪子及紅色鞋子,家裡餐廳橙色與黃色的格子牆壁,父母卧室的紅色牆壁與綠色床品,這些飽和度極高的衝撞色彩與白色的對比象徵著所謂的善與惡的對立。而Alex一伙人穿著的背帶褲,帶著的紳士帽,甚至拿著的紳士手杖則是他們為邪惡披掛的善之道具,他們在行惡之時便會撕掉偽裝,就像Alex劃破同夥的手用的是內藏鋒利匕首的手杖。

他們到作家家裡時,作家的妻子所有的服裝都是紅色的——連體褲,絲襪,高跟鞋,紅色代表慾望。在Alex一伙人眼裡,這個女人從上到下都散發著慾望之火。如果之前在劇場的行暴只是餐前開胃酒的話,那麼他們進入作家時門鈴模擬的貝多芬《命運交響曲》則是這場鬧劇的開端,是Alex命運轉變的開始。

Alex被選為試驗樣本後,被以一種近乎殘酷的手段來糾正暴力傾向,這種手段本身豈非一種暴力行為?Alex作為暴力行為的旁觀者,其對暴力行為的反感超越了他曾經作為一個施暴者的快感。看到Alex治療時被撐開的眼球,布滿驚懼的表情,不禁讓人發出這樣的疑問:極惡的對立面是否就是至善?當Alex作為試驗成功被在舞台上「展示成果」時,Alex對暴力與性的恐懼讓我們明白極惡的對立面是人性的缺失,徹底的摒棄惡的人,只會成為一個受害者。Alex回到家中被一個有工作,品行兼優的人鵲巢鳩占,懷抱著唯一的行李,在柔光燈下像一隻小白兔一樣委屈脆弱。Alex在路上被曾經自己霸凌的老頭群毆,被昔日自己傷害過的同夥、如今身著制服的警察按在髒水池中時,我們恍然大悟,原來惡披上善的外衣更加可怖。

Alex的治療到底有沒有效果?當政府因為對Alex的治療慘無人道而被譴責控訴時,他竟然奇蹟般地「康復」了。不僅如此,他還贏得了家人愛心的回歸,贏得了體面的工作、滿意的酬勞、相當的撫慰金,以及那套形體誇張的高級音響。《發條橙》讓我想起了《飛越瘋人院》和《禁閉島》中所謂的治療。相比於這兩部電影讓人扼腕嘆息的結局,《發條橙》的結局顯然更具有諷刺意味。


埃里克斯就像那個女人一樣,被政府反覆強姦,在冰天和雪地里,旁邊是兩排紳士名媛,紛紛鼓掌。


本人專業和犯罪有關,學了很多理論的東西,也不能很好的解釋什麼是惡。比如龍勃羅梭的天生犯罪人理論,認為有人天生就是罪犯,所以我們需要將這些人從他們來到人世的那一刻起就隔離。聽起來有些荒謬,並且如果真的實行,肯定會受到很多譴責,但其實也反映出人們面對惡的無奈。我們目前對於犯罪仍然沒有有效的措施,大多數罪犯仍然是扔進監獄接受刑罰,或者進行矯正。可是這些方法仍然不能很好的控制犯罪。
扯回來。本人在三年前看了《發條橙》電影,沒有看過原著。就電影來說,故事是十分緊湊的。前一段講alex和小夥伴們無惡不作,中間一段講alex被抓住並且被強制接受了矯正,最後講alex被放回社會的後的一系列遭遇。影片之中充滿了很多暗示,比如開頭的奶吧中的各種女體模型,alex被抓住的女主人家中的裝飾,貝多芬的交響曲,alex家中的裝飾,都是強烈的視覺衝擊。導演的目的就是突出暴力美學,用裝飾的暴力引起人們的思考。個人認為導演所要觀眾思考的,仍然是關於罪惡本身。例如約翰 斯圖爾特在《論自由》中寫道的:「假如全體人類都持一種意見,而僅僅一人持有相反的意見,這時,人類要使那一人沉默並不比那一人要是人類沉默更為正當。」我們大多數沒有犯下「罪惡」的人要犯下「罪惡」的人強行矯正也許也並不是善。在社會中,犯罪的人被社會視為「病人」,被要求進行刑罰,進行矯正來回歸到社會之中。這本身也許就是一種「以暴制暴」。影片的最後一段中,對alex進行治療的醫生護士在病房裡偷情,呼叫器響後從屏布後出來,迅速整理好衣服照顧病人。你看,體面的人在暗地裡也在做羞羞的事情。沒有完全的惡,也沒有完全的善,人都是多面。
所以,有著道德高地的政策不一定就是好的政策,不能以道德、法律去強暴一種行為,否則與暴力又有何區別。


人性的醜惡,掙扎,如同強烈的色彩對比

善和惡並沒有明顯的交界線,善在惡中,惡也在善中。


雙飛是怎樣練成的


樓上各位答主說什麼應該尊重人的自由選擇,言辭裡面有些同情阿立克斯。但是我卻覺得,這種天性邪惡的罪犯,不是直接槍斃掉最好嗎?所以說某些文人藝術家就是矯情,他們就是今天白左的思想源頭。其實哪有那麼多屁話,還什麼自由意志不自由意志的,換到中國,就是直接槍斃。

秩序社會就是這樣,要是覺得壓抑了你的自由選擇讓你不爽,OK,哥們你可以去非洲找個最混亂的國家體會混亂自由的快感。

對於那些覺得我支持死刑,過於殘忍,想要把我批判一番的各位知乎文青們,建議你們去搜索「消失的夫妻」,這是一個真實發生的案件,看完這個案件,尤其是那些細節之後,你會同意我的看法——有些人就是天生邪惡,註定槍斃的命——槍斃他們不僅是對社會負責,也是對他們自己負責,讓他們這輩子早死早超生,少幹掉壞事,這樣在地獄裡面呆的時間會短點。


聖經 創世紀 第二章 第九節,耶和華在地面上種下好看好吃的樹,還有生命之樹 和 善與惡的知識之樹。
第十六,十七節, 上帝命令亞當可以盡情地吃花園裡的任何樹,但是善與惡的知識之樹,你不能吃,吃了會死。

選擇 知識樹是死,選擇 生命樹 是生。

上帝的偉大在於: 他完全可以不種植知識之樹,但他卻給了人自由選擇的權利。


始終記得年幼的我對一開始四個人的緊身衣的某部位不敢直視。。。


推薦閱讀:

如何评价 2017 年 1 月新番《人渣的本愿》?
如何評價《未來日記》這部漫畫?
如何看待「喜羊羊公司瀕臨破產」謠言被廣東原創動力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澄清?
如何評價漫畫《全職獵人》中的小傑(傑·富力士)?
如何看待五五開(盧本偉)12 月 6 日晚對帳號被封的解釋?

TAG:電影 | 影視評論 | 發條橙電影 | X怎麼樣 | 如何看待評價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