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應該嚴厲教育孩子嗎?

在現實中,我們經常看到聽到有些家長大聲地訓斥自己的孩子,即便不是在訓斥也是用一種比較嚴厲的語調在跟孩子說話。這是為什麼?有些家長會說,孩子是我自己的,難道我沒有權力如此嗎?


通常,我們應該嚴格教育孩子,而非嚴厲。
嚴格,指的是原則,是價值觀,是基礎的是非判斷;
嚴厲,容易滑落為憤怒、情緒失控、非理性。來源於家長,傳遞給孩子。

這是個大多數人沒有掌握的技術活。。

我曾經寫過一篇文章,我自己的一個教學案例。

學堂有一個孩子小Y,大約6歲,非常聰明活潑,本來資質是很好的。不過他從小由爺爺奶奶帶大的,老人們太過寵愛放縱了,導致這孩子現在無法無天,什麼事情都要按照自己的意思來,基本沒有任何規則意識,行為很混亂。


比如有一天其他幾個學生在上課,他突然衝過去,把其中一個學生連續推了幾下,然後迅速跑開,接著回頭望著那個學生笑,意思是說,你快來跟我玩啊,我打了你好幾下,你快來追我啊。


這種情況每天都會出現很多次,她的媽媽是很希望把這種情況調整過來的,然而每當要求孩子去遵守某項規則的時候,就會遭到孩子異常激烈的反抗。雖然很多事情是非常基礎、每個人都必須學會的,比如不能隨意攻擊別人,上課的時候不能隨意跑來跑去大聲講話等等,然而就是這些最基本的規則孩子也無法做到


小Y的媽媽很矛盾,一方面覺得這種最基本的規則意識肯定是要培養的,不能讓他這麼瞎搗亂;一方面又發現,心平氣和的跟孩子講道理,孩子根本就不聽又覺得;最後還覺得,如果管的太嚴厲了,會打壓到孩子的天性,給孩子造成心理創傷。尤其她認為,當孩子反抗的非常激烈的時候,如果要用更激烈的態度把他壓下去,矛盾的激化、心理創傷的產生幾乎是必然。


這種想法很有代表性,更進一步就會演變成近年來所謂賞識教育流行的基礎心理——嚴格的規則必然傷害孩子的內心,所以覺得只有賞識、鼓勵和表揚才是真正的教育。再加上上一兩代人由於種種原因受過很多苦難磨鍊,對自己的遺憾和惋惜演變成對孩子的補償心理,混合進賞識的洪水中四處泛濫起來,到最後父母老師們自己都分不清楚,到底是賞識,還是無原則放縱了。

剛好,這一天小Y在搗亂的時候,碰到的是我的課。我決定就藉此機會改變一下這種狀況了。「根據規定,你不能無緣無故的打別人,現在你違反了規定,要罰站3分鐘。」


是的,3分鐘,一個非常輕微的懲罰,這是專門為他設置的懲罰量。這一次是他建立規則意識的第一堂課,主要目標不是對他進行與他錯誤嚴重程度相應的懲罰(比如,無緣無故的打別人,干擾別人上課,這是個比較嚴重的錯誤,但是我們只需要讓他罰站3分鐘),而是讓他認識到,規則是必須服從的。對於一個規則意識無限接近於0的被寵壞的孩子來說,罰站三分鐘已經比天塌下來更嚴重了。


他根本不理我,就像完全沒有聽到我說話,完全沒有看見我一樣,完全無視。這種情況下,很多家長老師就開始生氣了,或者開始焦慮了,或者開始無奈了。不管怎麼樣,對於焦慮和無奈型的,就會跟著在後面開始說教。從小Y的反應可以看出,他之前受到的教育多是無奈放縱和說教,因此他表現出的是對外界的無視。如果之前受到較多的生氣的、憤怒的控制管教,他將表現出相應的憤怒、倔強和對抗。


我接著說:「你現在必須站到牆旁邊去,保持3分鐘不能動,接受懲罰。」


他當然不會聽我的,繼續完全無視我,把我當空氣。他做的太對了。他之前接受了太多無奈的放縱和無用的說教,如果他居然不能夠從過往的經驗中學會,他就是應該無視老師家長的語句,那麼他簡直就是一個弱智了。這個聰明的孩子當然一點也不弱智,所以他完全無視我的命令,從大腦本能反應的角度來講,是絕對正常與正確的行為


不過,這個正常與正確是針對過往的經驗來說的,這一次,環境變了。我給出了最後的通知:「現在,我將開始強制執行你的懲罰。」說話的同時,我走過去,一把抓住他,用適度、但是以他的身體無法反抗的力氣把他抱到牆邊上。另外,我順手拉了一把凳子過來,安穩坐下。我知道這將是一場非常漫長的戰爭。


他的意圖(與其他學生打鬧玩耍)受到了直接的干擾,他的注意力也就順勢轉移到我身上來了。他大叫:
「放——開——我!!!」


真是刺耳的聲音!我非常理解他的媽媽的辛苦。每當她想管教孩子的時候,就不得不聽一次這樣的大叫。面對這樣無禮又無理的咆哮,很難保持平靜的心態,大多數人都無法長時間(這種情況下,幾分鐘就像幾年一樣漫長了)直面,要麼情緒調動,開始對著孩子發火大叫,把他的聲音壓下去,要麼就像小Y的媽媽一樣(一個不愛生氣的人),無奈的放開他了。


我平靜的說:「你違反規則了,現在要站3分鐘不能動。」

他繼續不理我,接著大叫:「放——開——我!!!你別拉著我!!!

不錯!很好的表達能力!有些孩子只知道自己瞎搞,根本不與外界溝通,不懂得表達自己。很顯然小Y沒有這方面的問題。雖然他的聆聽與遵守規則的能力被破壞掉了許多,然而他的表達能力還保存著。


最重要的是呢,他大叫的時候,只是聲音很大很刺耳而已,但是語調當中並沒有包含嚴重的憤怒的情緒。順便提一下,這倒是他的長輩完全無條件放縱的一個結果。因為他的家長和祖輩完全的放縱他,基本從來不對他發脾氣,所以他的體內並沒有堆積起負的情緒能量,即便當他不滿的時候,他說話也只是很大聲而已,語氣語調和聲音當中並沒有很深的情緒負荷。這當然不是說,完全無條件的放縱就是正確的了,因為小Y現在完全沒有規則意識也是無條件放縱的一個結果。


我繼續重複我的話:「你違反規則了,現在要站3分鐘不能動。」


如此重複了好幾遍之後,他終於開始生氣了,大叫:「你討厭!!快點放開我!!」同時,他開始用力掙扎,想從我手裡逃開。小小的個子,力氣倒是不小,為了方便使力掙脫我,身體都傾斜成了45度,腳用力的登著,雙手和胳膊不停的晃動。


不過我當然不會讓他跑掉。一邊稍微加大力度控制住他,一邊繼續重複我的話:「你違反規則了,現在要站3分鐘不能動。」


他發現說話要求我放開他沒有用,於是開始專心致志的研究各種可以掙脫我的肢體動作,比如,手腕開始轉圈,想把我的手扭開;整個身體繞道我的側面去,讓我相反方向的一隻手不方便控制他;往前靠近我,完全放鬆,然後突然發力往後掙脫等等。


多麼聰明的孩子!行動力超強!發現說話沒有用了以後,完全就不跟你廢話了,直接動手開始尋找解決方案!而且想的點子還都是有一定可行性的。


可惜他還是沒法掙脫我,儘管他不斷的變換方案,不斷的加大力度,但畢竟是個6歲的孩子,根本沒可能掙脫我。

「你討厭!!」他瞪大眼睛看著我,「你要是再不放開我,我就要打你了!」


你看,先禮後兵,打我之前,先提出正當要求(對他來說是正當的),即便馬上要動武了,還要先通知我一下,可見這孩子本性根本不壞。

隨後就開始了一場漫長的拉鋸戰。他先是開始用右腳踢我的腿,同時身體劇烈掙扎,一邊踢一邊罵我:「你是大壞蛋!」

我繼續平靜的回答他:「你違反規則了,要罰站3分鐘。」

然後踢變成了踹,「你是臭屁蛋!!」

我繼續平靜的說:「你違反規則了,要罰站3分鐘。」

接著又開始用頭撞我,「快點放開我,不然我要打死你!」

我隨他打,只是牢牢的控制住他的雙手,「打我也是沒有用的,不能違反規則。你違反規則了,要罰站3分鐘。」


有時候他又不跟我說話了,專心於掙脫我控制的動作上,努力了幾分鐘失敗了以後,又繼續開始罵我:「你是臭狗熊!!」

「狗熊也是要遵守規則的。」

「你是臭老鼠!!」

「老鼠也是要遵守規則的。」

「 快放開我!我要下去玩!」

「等你站完3分鐘了就可以出去玩了。」

「再不放開我我就要咬你了!!」

「咬我也是沒有用的,你違反規則了,要罰站3分鐘。」


他真的開始咬我。。。在我的手上留下了七八個牙印。好在年齡小,咬的不算太痛,我任他咬,繼續控制住他.同時不斷重複:「你違反規則了,要罰站3分鐘。」


他越來越著急和生氣了,開始向我吐口水。「吐口水也是沒有用的,你違反規則了,要罰站3分鐘。」

總之,他反覆的進行上面的行為,用腳踢,用頭頂,用各種語言辱罵,用牙咬,吐唾沫等等。這個拉鋸戰持續了45分鐘,在45分鐘時間裡,他總計踢了我一百多下,頭頂了我二三十下,罵了「臭屁蛋、臭屁蟲、臭狗熊、螞蟻、老鼠」等十幾種名稱,咬了我七八口牙印,吐了三四口唾沫。


我要做的只有兩件事,一是不管他幹什麼,我都保持平靜,絕對不隨他的行為和情緒波動;二是不停的重複「不能違反規則」「違反規則要罰站3分鐘」


整個過程中,他的媽媽在旁邊看著,其他老師也在旁邊看著,其他學生也在旁邊看著。所有人都在擔心,這場戰爭會有盡頭嗎?然而45分鐘之後,他筋疲力盡了,累的躺倒在地上,手還被我控制著懸在半空。


終於,他睜大眼睛看著我,說:「那我站完了3分鐘以後呢?」

我微笑著看著他說:「站完了你就可以出去玩了呀。」他繼續看著我,沒有動,我還是保持微笑,輕輕的拍拍他的頭,鼓勵他:「去吧,站完了就可以去玩兒了。」


他真的站起來,走到牆角去站好。很快,3分鐘過去了,我告訴他,可以出去玩了。他很高興:「這麼快就完了呀!老師,你可以跟我一起出去搭房子嗎?」


這一次激烈的調整讓他的行為變化了很多,當然,並不可能一次性解決。一個多星期以後,我又以同樣的方式調整了一次,還是踢、罵、咬、吐口水,這一次只用了10分鐘就結束了調整。後來,小Y就逐漸有了規則意識,攻擊人的行為減少了很多,基本的課堂紀律都能遵守了。最重要的是,儘管調整的過程看起來慘不忍睹,但是小Y卻對我同時保持了兩種態度——尊敬並喜愛

在最初的那一次激烈的調整之後,小Y的媽媽感嘆道,「要是我早就忍不住發脾氣了。」是的,被踢了、被罵了、被咬了、被吐口水,忍不住發脾氣很正常,但是不發脾氣在整個調整環節中卻是最重要的一個因素。

所謂的心理陰影,並不會通過肉體的傷害和規則的控制得到,而是通過情緒的傳遞形成。對於那些害怕孩子留下心理陰影而無限放縱孩子的家長來說,這是一條應該牢記的定理。

舉一個比較典型的例子,假設有一個孩子做錯了什麼事情,被憤怒的家長打了一頓,打的比較重,屁股都腫了,3天才消腫。這一次以後這孩子的性格大變,變得陰柔、內向甚至遲鈍了,那麼很明顯,孩子有心理陰影了。然而與大家想像的不一樣的是,這種心理陰影其實不是來自這一次暴打的行為與肉體傷害,而是源於這一次暴打的同時家長傳遞給他的憤怒與威脅的情緒

如果不能理解上面的結論,我們可以順著下面的思路想一想。被打一頓,屁股腫了3天,這是非常嚴重的懲罰了吧?然而,一個孩子踢球的時候摔倒水泥地上,胳膊骨折了,極端疼痛,要3個月才能好,顯然比屁股3天消腫的情況要嚴重多了。你見過因為踢球摔跤而產生心理陰影的嗎?你認為那孩子以後看到水泥地會產生恐懼心理嗎?會產生憤怒的心裡嗎?


又比如,成年人,做飯的時候偶爾會被菜刀劃破手指,經常會被滾燙的油濺到,然而有人因此而產生心理陰影了嗎?誇張一點的,有些人發生了嚴重的意外傷害,比如車禍,只要沒有導致殘疾和重大不便,也不會因此而產生重大心理陰影。


相比,你把一個孩子打一頓,這個傷害程度遠遠小於骨折、車禍和其他傷害,卻會給孩子帶來很大的心理負擔,正是因為,水泥地、菜刀、油、汽車不會向你傳遞強大的負面情緒(憤怒、恐懼、焦慮等等),而實施懲罰的這個人卻可以


所以,給學生樹立規則,給孩子培養規則意識,根本不需要擔心,這些正常的規則是否會給孩子帶來傷害,而需要擔心,你是否會攜帶不良的情緒,並把情緒傳遞給孩子?在最初提到的我對小Y的調整當中,為什麼當我如此嚴格的控制了他的行為、讓他不得不罰站3分鐘之後,他卻依然很喜歡我,並且沒有受到任何心理傷害?正是因為,我自始至終都保持平靜,沒有產生與傳遞給他負面的情緒。

正因為我了知,規則不會傷害孩子,恐懼、憤怒、焦慮的情緒才會,所以我是支持,教育是應該偏向嚴格的(嚴格但不死板,嚴格但不枯燥),正如古人所說,「教不嚴,師之惰」。如果有人認為只有獎勵哄騙、放縱妥協才能處理好與孩子的關係,他其實更應該練習一下自我覺知,覺知一下,自己是否有恐懼、焦慮、憤怒的?


如果你是清凈平和的,那麼你制定的規則也將清凈平和。你的嚴格,也是清凈平和的。

-------------------------------------------------------------------------------------------------------------------------

評論中有人提到想要了解一點情緒控制的方法,另外找了個問題寫了一點,參見如何控制負面情緒? - 葉修的回答


上周末,我去表姐家作客,她有個九歲的女兒,很喜歡我,因為我會帶著她一起瘋玩兒。那天晚上,我們在客廳聊天,旁邊的小女孩兒吵著讓我帶她玩兒,被父母呵斥,只能無奈的自己在電腦上玩遊戲。可她並未善罷甘休,一會兒把聲音開得特別大,一會兒大聲跟遊戲中角色對話,她爸媽只能一次次斥責。

當她又一次鬧起來的時候,我坐到她身邊,把她摟到懷裡,看著她的眼睛,輕輕地笑著說:「琪琪,舅舅知道你想和我玩兒,舅舅也很願意帶你玩兒。只是舅舅好久沒見到爸爸媽媽了,想和他們說說話。再等一會,咱們聊完了,我就帶你玩兒,好不好?」她點點頭,我就摸了摸她的腦袋說「真乖」。

此後,她一直乖乖地等到我們的談話結束。

(註:我的姐姐姐夫其實給了女兒很好的教育,孩子有良好的安全感,活潑又開朗。這裡只是一個小細節,希望不會有誤解)

我還沒有結婚,更沒有孩子,但一直很喜歡孩子,親戚朋友家的孩子都愛跟我一起玩。我覺得孩子需要尊重,需要愛,需要關懷,需要溫柔的對待。有人說如果講道理講不通,打罵或者嚴厲的威嚇就是唯一的方法。其實並非如此。對孩子,講道理有時是沒用的,因為一個很小的孩子本身就缺乏邏輯和理解能力。所以,能夠打動孩子,說服孩子的,實際上是你對待她的態度,說話時的表情和語氣。這些,比話語的內容更重要。你在乎孩子的感受和願望,孩子就會在乎你的感受和願望。通情,才能達理。


有人會說,那如果家長態度很棒,可孩子還是不聽話,怎麼辦呢,總不能聽之任之吧?我完全同意家長需要有原則,但原則並不一定要通過恐嚇來實現(嚴厲就是一種恐嚇)。@OursLeya 在答案里提到了他讓孩子按時吃飯的方法,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在回答怎樣才能討人喜歡的同時做你自己? 這個問題的時候,我也舉了一個例子:

曾在微博上看到有位媽媽,當女兒堵氣要求她一定要給她買禮物時候,當女兒威脅她說"不給我買,我就不乖了!"的時候,她是這樣回答的:

「囡囡,即使你不乖,媽媽也愛你。」

據說,孩子立刻就變得遲疑了,把張開的刺給收了起來。她不以敵意對抗敵意,而是溫柔的堅持。這種態度讓孩子明白,買不買東西與她愛不愛她無關,純粹只是一件孤立的小事而已。許多時候,我們被拒絕時之所以生氣,不是因為那件事,而是覺得這種拒絕意味著對方不把我們放在心上。如果我們可以確定自己的安全和被愛,自然就不會為這種小事生氣了。

溫柔的堅持,沒有敵意的堅決,大概是應對與孩子的衝突的最好的方式了。


同樣也作為一個父親,我只想說的是,打罵孩子是你自己的選擇,但是不要認為自己就做的很對;通常情況下,打罵是一切手段已經無效的時候,成人自己也一併失去控制所採取的手段。而一切手段都失效,要想想作為家長的本身也有責任。「養不教,父之過」,不是說天王老子打得不夠,而是為人父母用心可能還不甚到位。

但是應不應該嚴厲,我一定會說「是」,所謂用「愛」來教育孩子,那是形而上,沒有可操作性;孩子要和大人遵守同樣的規範(當然大人也要一併遵守),要讓一個天性浪漫的孩子遵守規則,就必然有獎有懲,而懲罰是不能不用嚴厲的方式的。但是,這不等同於打罵。就像愛孩子,不等同於一天到晚抱著寶寶哄著寶寶

比如在餐桌上,孩子不好好吃飯,我不認為打罵有任何作用,我自己是這樣長大的,打罵可以讓我飆淚把飯吃完,但是同樣也讓我對吃飯失去樂趣。對我自己的孩子來說,行之有效的方式很簡單,三餐固定,每餐定時,過時不候,餐涼湯冷自己看著辦,餐間不給零食,重要的是,大人要起表率作用,一起遵守。我覺得這顯然比打罵有用,只要孩子身體正常,餓了自然會吃。但是實現規則,需要嚴厲自律(比如不因擔心孩子沒吃飽而給零食)。

一個小小的例子,只是為了說明,孩子淘氣固然讓人生氣;但是生氣打罵本身不是解決問題的方式,就像是公共場合吵鬧打鬧,你用強力解決,無非是告訴孩子,大聲說話和打人並沒有錯(我也很是懷疑這種孩子的家長自己也喜歡高聲說話),因為你也用暴力的行為制止暴力的行為,只要沒人管就行,於是幾乎所有的中國人,在長大後沒人管的時候,都養成了大聲說話的習慣(我想沒人會反駁這一點)...小兒吵鬧,有效的懲罰是需要的,而且矯正一種行為,真正有效的話要找根源,要耐心,但打罵只是一刀切,只不過讓孩子學會了瞞著你釋放自己未被引導好的天性(也許是壞的)而已,比如跑到網上來罵人...

其實中國的傳統文化中一直宣揚「慎獨」的思想,要做到這個(而且這本身也是教育的目的),顯然打罵是無效的,打罵只是讓讓孩子學會「恃強」而已。

所以個人角度來說,很遺憾的看到這個問題的一些答案中,一些父母的無奈和焦躁。這麼多年的觀察,我只有一句話,什麼樣的父母,就有什麼樣的子女,教育子女,同時是反過來觀察你自己的機會和過程。我理解常年來自教育子女的挑戰可能會讓人失去耐性,但是不要放棄自己的努力,做好父母,和要求孩子做好孩子,一樣不容易。


欠缺管教的孩子的家庭是動物園,過分管教的孩子的家庭是馬戲團。

引自朱德庸《絕對小孩》


對於題目的問題,同意@負二 老師的看法。
對於補充說明裡的問題,我覺得好多人沒有貼著題目回答啊。。。一點兒應試教育的穩妥都沒有。

為什麼對孩子嚴厲。
因為被孩子逼急了唄。這是一個脾氣、耐性的問題,因家長而異,也因孩子而異。
脾氣急躁的家長,他/她在生氣的時候對自己的其他成年家人、同事也會高聲呵斥。
調皮搗蛋說了不聽尤其是愛狡辯的孩子,確實會讓人想用聲音大小來壓制或者嚇唬住他/她,這都不能否認啊。我以前認為打女人這事完全不可理喻,後來遇見了一個,我最後不得不用水滋她。不然她不會停止煩我。我說不過她……
講道理是好,但講道理需要有時間、雙方有一個基本共識以及和談的條件。再者,現在孩子很難弄啊,三四歲的時候就足以讓拙嘴笨舌的家長啞口無言。啞口無言帶來的氣勢衰敗,妄圖用聲音和拳頭來補充都是人之常情……其實選擇前者還算理性。我還看見過吵不過兒子當街揍又不服差點兒想把孩子推到馬路的急躁家長……

我覺得那些說自己有權力大聲訓斥孩子的家長,實際上是惱羞成怒而已。
這不是權力不權力的問題,而是自己已經沒有其他解決辦法了。

P.S. 我回答這個問題的初衷是想說,把好東西分給小朋友吃這事兒,家長該教孩子理解成「眾樂樂」而不是「世故」。


很多人的回答過於機械和理論了。作為一名老師,我從不反對嚴厲教育孩子,但請注意是教育。我要申明的是教育的目的是使人成長,而嚴厲與不嚴厲只是形式上的區別,但一定分清楚你的行為是單純的看不慣,還是真的為了孩子的成長。
我見過一些家長責罵自己的孩子,初始的動機往往是好的,但無效的方法和孩子的不配合會將家長的情緒引到情緒失控的方向上,而這個時候最開始為什麼責罵孩子已經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你還敢頂嘴」「爸爸or媽媽的話你都不聽了」,這樣的責罵一定起到的是壞效果,而針對錯誤的批評、即使嚴厲也是可以接受的。
批評的程度應該和孩子的行為正比例相關,小錯誤小批評(非習慣性錯誤)大錯誤大批評,懂事的孩子在明白了自己真的做錯事之後,大多可以接受批評的。而回答中很多人所提到的完全不打罵孩子,實在矯枉過正,試想你是歌唱家李老師,你的孩子犯了錯誤,相信你寧願在他第一次犯錯的時候打他個半死,讓他改正,而不是等後來無法收拾來收場。


我們如何教育孩子,首先我們不要受自己以往經歷的制約。比如,我們從小是在父母的訓斥中長大的,我們就應該提醒自己,父母的教養方式潛伏在我們的心裡,不要讓它跳出來傷害我們的孩子。當然,一些家長訓斥孩子不僅僅是在重複自己父母的教養方式,主要是沒有耐心。我們非常希望孩子聽話:直接、永遠走在正確的路上。不要去嘗試錯誤,不要浪費時間去探索。如果孩子沒有按照我們的期望,直接走上我們認為最正確的路上,我們就會生氣,就想用大聲的命令把孩子拉上路,如果孩子還不聽,我們就開始訓斥。所以,教育孩子第二點是我們要耐心,允許孩子嘗試錯誤,允許孩子自己探索,讓他在嘗試和探索中領悟,自己做出正確的選擇。第三點是在他們做出正確是選擇時及時予以肯定。還有第四點,在他們需要幫助的時候提供必須的輔助。
家庭教育的問題多源於「孩子是我自己的,難道我沒有權力如此嗎?」的這種心態。孩子是他自己。輔助孩子成長是我們的義務,欣賞孩子的成長過程是我們作為家長的幸福之所在。


這裡的主體有兩個 —— 家長和孩子。

首先孩子不是家長的,意思是不是家長的個人財產,你所做的是幫助他/她在這個世界上存活。理由很簡單,他們可以傳承你們的基因。所以用你不至於傷害他的手段,教他努力地活著。

然後關於孩子的管教,最基本的是讓他們知道世界不是因為你而轉的。尊重別人的意志才能和平美好的相處。在他們開始有邏輯能懂道理的時候強勢灌入。插一句,關於私有財產個人權利他人權利這些概念是文明最最最閃光的寶石哇。

我甚至覺得那些長大後為了感情鬧一出一哭二鬧三上吊或者情殺虐殺的人們小時候就是一副在餐廳囂張尖叫的樣子。


這個問題是在問"嚴厲",作為家長和老師我們一定要弄清楚嚴厲和嚴格的區別。
嚴格要求沒有錯,規矩還是要有的,否則孩子就會失去原則性。
但是嚴厲如果上升到"生氣"甚至為"怒氣",這個是萬萬不可的,人千萬不可以輕易發怒,怒氣是最傷人的,當我們一個人心含怒氣時,會讓我們失去理智,說出來的話會像利劍一樣,怒氣刺傷的往往是我們身邊最最愛我們的人。


以下實驗內容摘自《影響力》之「承諾和一致」原則(詳細內容可閱讀http://ishare.iask.sina.com.cn/f/16564704.html?retcode=0,「承諾和一致」原則在311行。):
弗雷德曼想要看看他能否阻止一些二~四年紀的小男孩玩一個誘人的玩具,只因為6周以前他告訴他們玩這個玩具是不對的。任何一個對7-9歲的小男孩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這件事情的難度,但弗雷德曼卻有他自己的打算。如果他能夠先讓這些小男孩相信玩這個玩具是錯誤的,那麼在這種信念的支持下,或許在以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他們都不會再碰這個玩具。但最困難的問題就在於,如何讓那些小男孩相信玩這個非常昂貴的、用電池來控制的機器人玩具是不對的。

弗雷德曼知道,要讓一個小男孩暫時順從是容易的。他所要做的就是威脅孩子們說,只要玩這個玩具的孩子被抓住,都將受到嚴厲的處罰。弗雷德曼認為,只要他站在一旁,做出隨處準備處罰別人的樣子,幾乎沒有幾個孩子會去冒這個險。結果確實如此。他給一個小男孩看了5個玩具,並警告他說:「你不能玩這個機器人,因為它是不對的。如果你敢玩這個機器人,我會很生氣,而且會好好教訓你一頓。」然後就離開了房間。在離開的這幾分鐘里,一直有人透過一面單向玻璃密切觀察這個小男孩。弗雷德曼對22個小男孩採用了這種威脅的手段,其中21個孩子在他走了之後都沒有碰過那個機器人玩具。

當這些小男孩覺得自己會被抓住而且會受到懲罰,這種威脅是會很有效的,這一點弗雷德曼早就料到了。他真正感興趣的是,過一段時間之後,當他不在他們身邊的時候,他的威脅時候還能對孩子們的行為起作用。為了摸清真實的情況,6個星期之後,他派了一名年輕婦女回到小男孩們就讀的那所學校,把那些小男孩們一個一個地從教室里叫出來參加一個實驗。她沒有提到自己跟弗雷德曼的關係,只是帶著每個小男孩回到了那個放有5個玩具的房間,要他做一個畫畫的實驗。當她給實驗打分的時候,她告訴小男孩說他可以玩房間里的任何一個玩具。當然,幾乎每一個小男孩都玩了玩具。但有趣的是,在所有那些玩了玩具的小男孩中,有77%的人都玩了那個之前不允許玩的機器人玩具。弗雷德曼嚴厲的威脅雖然在6個星期前十分有效,但在這時候,當他不再能回來施加懲罰時,幾乎完全失去了作用。

但弗雷德曼的實驗沒有到此結束,他又對第二組小男孩重做了這個實驗,但這一次的步驟與上一次略有不同。一開始他也給這些小男孩看了5個玩具,而且也警告他們當他暫時離開房間時不要玩那個機器人,因為「玩那個機器人是不對的」。但這一次,弗雷德曼沒有採用威脅手段嚇唬孩子們順從他的命令。他什麼也沒做就離開了房間,然後從一面單向玻璃來觀察他的禁令是不是有效。結果與另外那組一樣,在弗雷德曼離開房間的段時間內,22個小男孩中只有一個人動了那個機器人。

6個星期之後,當他們又有機會玩這些玩具,而弗雷德曼不在場時,這兩組人的差別就顯示出來了。在那組沒有受到嚴厲威脅的小男孩中,奇蹟發生了:當他們可以自由自在地玩任何一個玩具時,大多數人都沒有動那個機器人玩具,儘管這個機器人玩具是5個玩具中最有吸引力的一個。當第二組的小男孩們玩這些玩具時,只有33%的人選擇了機器人。

由此看來,在兩組男孩身上都發生了戲劇性的事情。對第一組小孩來說,就是他們從弗雷德曼那裡聽到的、玩那個機器人玩具是不對的並要受到懲罰的嚴厲威脅。最初,當他們處在弗雷德曼的監督之下時,這個威脅相當有效;然而,當後來弗雷德曼不能在場監督他們時,這個威脅就失去了效力,而他的規定也就被孩子們忽視了。顯然,這個威脅並沒有讓這些小男孩覺得玩這個機器人是錯誤的,而只是讓他們覺得玩這個玩具是不明智的,因為他們有可能被抓住並受到懲罰。

對另外一組男孩來說,戲劇性的事情並不是發生在外界,而是發生在他們的內心。弗雷德曼也告訴他們玩這個機器人是不對的,但如果他們不遵守他的命令,也不會受到什麼懲罰。這種做法產生出兩個重要的結果:第一,弗雷德曼不含威脅的規定足以讓這些小男孩在弗雷德曼暫時離開時也不玩這個機器人;第二,這些小男孩對在那段時間內做出的不玩那個機器人的選擇承擔起責任。他們斷定自己之所以沒有玩那個機器人,是因為他們不想玩,因為即使玩了那個玩具也不會受到什麼嚴厲的懲罰。因此,幾星期之後,當弗雷德曼不在場的時候,他們還是沒有碰這個機器人,因為他們的內心已經發生了某種變化,他們已經相信自己不想玩這個玩具了。

那些要養育孩子的大人們可以從弗雷德曼的實驗得到一些啟示。假設有一對夫婦希望他們的女兒將「撒謊是不對的」這一點銘記在心。當父母在場或者小女孩覺得自己撒謊會被揭穿時,一個很明確也很嚴厲的威脅(「寶貝,撒謊是壞孩子。所以如果我發現你說謊,我會把你的舌頭割掉。」)通常會很有效。但這樣做卻無法得到她不想說謊是因為她自己相信說謊是不好的行為。為達到這個目標,我們需要採用一個更巧妙的方法。我們要先講出一個理由,這個理由既要有足夠的說服力讓她在大多數時候都保持誠實,又不能強大到成為她保持誠實的最終原因。這是一件很棘手的事情,因為這個恰到好處的理由到底是什麼也因人而異。對一個小女孩來說,一個簡單的要求可能就夠了(「撒謊是很壞的,小寶貝,所以我希望你不要說謊。」);但對另一個小孩來說,也許有必要加強一下(「……因為如果你撒謊的話,我會很失望的。」);對第三個小孩來說,也許還要加上一個溫和的警告(「……恐怕我不得不做出我不想做的事情的。」)。聰明的父母知道什麼樣的理由會對他們的孩子起作用。這裡的關鍵就是,這個理由既要能夠讓孩子們按照父母的要求去做,又要能夠讓他們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因為,它包含的可覺察的外部壓力越少,它的效果也就越好。對做父母的人來說,挑選一個恰如其分的理由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這個努力是會有回報的。這個理由很可能就是短暫順從和長期承諾之間的分界線。


我不認同父母可以大聲呵斥孩子,但是,看了一些答案,覺得是不是矯枉過正了?

我的觀點基本等同於@潘燕輝,再補充一點,那就是大人和孩子天生就是不平等的,不是大人強於孩子,而是孩子強於父母。

1,孩子犯錯,父母承擔責任。
未成年的孩子如果犯錯,監護人要承擔民事賠償責任。如果孩子犯了嚴重的錯誤,父母承擔的責任則是老而喪子。比如葯家鑫,他是死了,可是為人父母者大概都能明白他父母的心情。自責並且被人責備:是因為自己沒有教好孩子,所以孩子才犯下滔天大罪。

當然,某些人會說,壞得父母,孩子一輩子都在承擔責任。可以說,父母的錯,孩子承擔責任,是隱性的;孩子的錯,父母承擔責任,是顯性的。

2,父母對孩子有養育和監護的責任,因此,也應該有對應的權力。
記得看過一篇文章說的是下面這個類似的故事(我看書不求甚解,只記得情節,細節是自己描摹的)。說某個孩子大了,拿這「青少年保護法」之類的法律跟母親說她不能限制他想什麼時候看電視就什麼時候看電視。母親覺得有道理,於是聽之任之,並且不再給孩子買新衣服,新玩具,並且每天只吃重複的一葷一素一飯一湯。兒子不滿。母親拿處青少年保護法,說,法律和道德規定父母的責任是保證孩子吃飽穿暖受教育,不是嗎?

為人子者,你們想過父母為你付出的嗎?

我知道很多人現在牛了,知道父母生育不是因為孩子而生育的孩子,或者很不屑的說,孩子只是某次狂歡的後果。但是,沒有一個孩子不是母親十月懷胎才生下來的,也沒有一個孩子是不用大人撫養而自己能長大成人的,這其中的付出,孩子可以不感恩,但是,絕對不能嗤之以鼻!

最後看了一下問題。我覺得標題和內容是兩個方向。父母當然可以嚴厲的教育孩子,但是,嚴厲的教育不等於「呵斥」,更不能是因為孩子是我的,我想怎麼樣都行。


這個問題的關鍵在「嚴厲」兩個字,訓斥,或者動手打就是嚴厲嗎?嚴厲在與孩子的交流中是一種態度,一種堅定的態度,柔聲細語照樣可以保持堅定的態度。父母對孩子嚴厲態度不僅僅體現在一時一事,還要貫穿始終,對待同一個問題,今天的態度,明天的態度,以後的態度都是一樣的,讓孩子非常清晰的感受到你的態度,這才能叫做「嚴厲」吧。
如果是這樣的嚴厲教育,我覺得是必須的。
父母在情緒激動的時候打孩子幾下,其實跟嚴厲教育沒啥關係。


教他懂規矩就好,過分嚴厲會造成很多心理問題。


當然可以批評。把孩子當成你最好的朋友,你心愛的人,如果你真愛他們,當然會負責任的去批評他們,提意見。但,不能生氣。生氣只是釋放自己,對解決問題無用,對幫助孩子無用。有氣,自己找個地方偷偷釋放去。

重要的是,要讓孩子意識到你是對事不對人:你愛他,但是,你不滿意他的行為。

請記住,在現實生活中,你的孩子不會缺少吃苦頭的機會,被責罵的機會,挨打的機會。孩子是要學會如何戰鬥,但是,他的戰鬥對象絕對不應該是你。


作為一個家長,我知道要和孩子好好說話,但是有的時候,真的,臣妾做不到啊!

1. 即便不是在訓斥也是用一種比較嚴厲的語調在跟孩子說話。這是為什麼?

有時候很累很累,精疲力盡,實在沒力氣好好教育孩子,只能用比較嚴厲的語調和孩子說話,以求速戰速決。

想像一下:工作了一天,回到家話也不想說。凳子還沒坐熱,孩子開始尖叫哭鬧不講道理,飯還沒煮,地上攤的都是玩具還沒收拾。好不容易趕緊吃完飯,孩子不肯洗臉刷牙不睡覺,廚房還一塌糊塗沒收拾,家長急著催孩子睡覺,因為只有娃睡覺了家長才能加班,明天一大早還要早起開會。

而這種日子不是一次性的,可能是一周天天如此,一年天天如此,長久下去家長很難保持平穩的情緒。

2. 孩子是我自己的,難道我沒有權力如此嗎?

理論上來說是不好,實際上家長也是人,也要允許有犯錯誤和情緒崩潰的時候。

++++++++++++++++++++ 自由發揮的分割線 +++++++++++++++++++++++++++++

沒有孩子的時候,對於網上各種錯誤的帶娃方式嗤之以鼻,覺得他們都不看育兒書,不學習育兒知識,等我做了家長一定比他們好很多。
等有了娃,特別能理解那些帶娃帶到崩潰的家長。家長也是有血有肉有七情六慾的活生生的人,有情緒有壓力有不完美的地方。沒幾個家長願意做簡單粗暴的人,如果體力和精力允許,大部分家長還是能好好說話的。

另外,吼完娃以後我們一般還是會道歉,說剛才爸爸媽媽情緒不好,不是針對你,對不起。


說說我們家的模式

我一般會和女兒說,我小時候也很喜歡這麼玩,而且我還能這樣,這樣,這樣玩。但是,玩好以後就會被大人罵。你先玩著,待會一起收拾。記著別在其它人面前這麼玩。如果你不想被別的大人balabalabalabala…最好就在家裡和爸爸玩。

PS:如果真的收拾得很辛苦,女兒是會有意識少這麼做或者不這麼做的。但這是建立在感情上而不是威嚴上的。

對於嚴厲的教訓孩子,我覺得我和我老婆說過的一段話比較好的代表了我的看法:


你今天對待她的態度。就是明天她對待別人,對待你的態度。你今天能夠觀察她,理解她開導她,讓她心甘情願的順著你的想法轉化,這種能力也會自然而然的傳遞給她。她在未來一定能在任何團隊中成為一個能夠觀察別人,理解和開導別人,讓別人心甘情願的順著她的想法行動。親愛的,你就這樣改變了我。我深有體會,我相信女兒也會繼承你的這個性格的吧?


嚴格而耐心,不粗暴
大聲地訓斥,其效果往往是肯定能把小孩情緒搞壞,注意幼兒思維和大人不同的,幼兒對情緒非常敏感,對「道理」則往往未必理解。

溫柔地肯定和愛,會讓孩子有個好情緒
嚴格的要求同時要有耐心且寬容。
啟發式教育,效果會好
還有身教比言傳效果好太多了,良師益友和優秀的玩伴,非常重要。

舉個我家例子:
1、大哥接受的是打罵型嚴厲粗暴教育,長子最慘的是遇到新手父母「年輕時我們不懂教育」,導致學習糟透了,很少及格,個性懦弱,無勇無謀,老好人
2、二哥(領養戰友家遺孤)溫柔放養從不打罵,但會有其他處罰(罰站或罰沒玩具零食),學習不錯,個性溫柔重情,無勇有謀
3、到了我,我媽已經學乖了,很有育兒經驗了,嚴格但很少打罵,哥哥們和父母輪流帶大,啟發式鍛煉教育更多,學習優異,個性開朗,有勇有謀
4、我妹,嚴格,沒有打過,目前7歲還很小很萌很可愛,已經是學校的著名小才女,未來拭目以待。

嚴格方面:
以7歲一年級小丫頭為例:

每天6點起床後自己疊被子
聽語言類,跟隨誦讀,掐秒錶3分鐘內要求做完32道數學(錯1罰10)然後早餐,然後去上學。
每天放學後,先鍛煉30--60分鐘,其中1分鐘跳繩100個以上,做仰卧起坐100個,50米跑或者50米游泳……各種體能訓練
然後學習,要先複習,然後一小個半時內麻利地做完作業,做錯的要做同類型題目5道,然後自主預習第二天課程。
都完成了可以搞文藝類,畫畫彈琴每天半小時,自由閱讀和複述,比如講個故事。
睡前自己手洗襪子和內褲,還復責家裡廚房的掃地,拖地板,丟廚餘的垃圾。
每周末鍛煉一項廚藝,比如炒飯,做蛋糕。
周六需學習,總結一周複習,完成作業,寫周記,做下周的計劃和預習。
周日可以休閑,上午自由瞎玩下午打球等競技活動。
小孩自己自主健康考核,評估自己記錄獎懲列表。

以上都是7歲小朋友自己做的。
平時要求嚴格,考試結果寬容
0分都不匿的,會拿回家簽字分析得失。
天天學得玩得都很開心,社交中男女好朋友都有,還善於處理小朋友間的小矛盾
例如
鄰家姐妹大桃子和小桃子來我家玩,妹妹發現小桃子每次走時都要偷走一件我們家的小東西,有時積木有時糖,妹妹發現她又偷了,就了只是告訴了大桃子,然後大桃子會主動去教訓她家小桃子,讓她交出來,不要偷了,然後妹妹還安慰她們說,自己在幼兒園中班時也偷過的,後來覺得不好就不偷了,喜歡什麼就直接說出來好商量,好孩子不能習慣去偷別人的東西。然後她們三個繼續一起玩得很嗨。
我旁觀覺得她處理得還不錯嘛。


忍不住吐槽2句。

父母怎麼對待孩子,一般人只看到父母的原因,其實很多時候是孩子本身決定了父母對待他的態度。兩兄弟,兩姐妹,父母一個疼,另一個罵,一碗水不好端平,這太常見了。但不知道為什麼所有的答案都選擇性的無視這種孩子對父母的影響。人與人的關係是互動的,孩子也不除外,這基本是常識。

孩子本身也是差異巨大的,所以任何教育都不可能有一個統一的標準,你們家不打不罵好好說話能管用,不等於其他孩子都管用。因才施教,這麼顯而易見的東西,我也不理解為什麼沒有人提。

唯一需要注意的是不要傷害孩子,這是法律問題,跟教育無關。除此外,教育方式真沒你想像的那麼重要。(忘形大,有本書就是說這個的,忘名字了)


-

此非權力之問題,乃以子女是否為擁有獨立人格之人類的問題

若視子女為獨立自由之人類,管教子女,是在管教一個人。若視子女為私產,是在管教一貓、一狗,一玩偶,非是管教人。

嚴厲可以不等於威嚇。

街頭喝斥子女,不留子女顏面,非失子女之顏面,乃失己之顏面。父母時不知顏面,子女固不知何謂顏面。顏面即羞恥心,羞恥心即教養,如此不知顏面,談何教養焉?

家母從未於人前喝斥從墨,凡從墨之行為有失大體,必於人後訓之,並悉心語從墨錯在何處,為何錯,當如何做。家母常說:「不於人前訓你,是給你留顏面,要像一般人家對子女大呼小叫,你丟不丟人?你不覺得丟人,我都覺得丟人。」無論何錯,先記得子女乃擁有獨立人格之人類,然後自留顏面於子女。

嚴厲真不等於威嚇,嚴厲僅僅是規矩多。

要使子女守規矩,語氣凝重,告之利害,前因後果,然後子女自然聽話。
至少在鄙家,一有人犯錯,哥哥弟弟姐姐妹妹全部跪下面壁。心無怨恨,自知犯錯必受罰,承擔犯錯的後果。此謂責任,此謂擔當。

近年未成年人犯罪之有聲名者,或寵溺太過而至無忌憚,或威嚇太過而至叛逆。

從墨兒時打了鄰家孩子,家母領著從墨去給人認錯賠禮,回家讓俺跪下,然後問從墨為何打架,若錯不在從墨,便問除了打架還有什麼處理辦法,幫從墨一件一件分析。

家裏規矩多,很嚴厲,但真沒啥威嚇,更多是別人看不見的悉心教導。總聽別人說鄙家孩子多聽話,家長省心,實際上才不省心呢,教育都在人後呢。

補充,把評論貼入答案:

知友問:爲何一有人犯錯,哥哥弟弟姐姐妹妹要全部跪下面壁呢?

從墨答:子女必須從小學會同甘共苦。母親如今談起這事兒就說:「你們有人犯錯,其他人給打掩護,我怎麼會不知道,有時裝作不知道,那是為了你們能團結,大了不會兄弟反目。」

-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推薦閱讀:

《喜羊羊和灰太狼》為何能在中國取得空前的成功?這部動畫片特別在何處?
怎樣向低齡(4——8歲)兒童講解國畫?
孩子學說話比同齡孩子要晚,家長需要特別注意嗎?
美國的父母和孩子之間是如何交流的?
十歲的女兒想要信佛教,作為家長應該如何回應?

TAG:兒童 | 教育 | 人生 | 兒童教育 | 家庭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