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為己,誰人為我,但我只為己,那我又是誰?』只有求成者對這個問題,有真正的答案」該怎麼理解?
源自李嘉誠2015汕頭大學演講。
今天我借用猶太長老一個古老的命題:『我不為己,誰人為我,但我只為己,那我又是誰?』只有求成者對這個問題,有真正的答案。
對李嘉誠這句話怎麼理解。真正的答案到底是什麼。
謝謝你的邀請:公元前1世紀末希勒爾猶太長老希勒爾 Rabbi Hillel (Pirke Avot 1:14) 在《 聖賢箴言》的名句: 對我而言李先生在汕頭大學的演講借用長老的話提醒我們「要懂得如何處理愛護自己和愛護他人的平衡」。 如果一個人不關心自己的需要和福祉,憑為什麼要指望別人?同樣,「愛人如己」毫不含蓄地命令我們要「愛自己」因為有很多類別的「自我犧牲」幾乎對人對己均是毫無意義的。長老希勒爾同一句話裏也定義那些「只為自己」的人再也不是一個真正的人,你不再是誰 ( who),而僅僅是一什麼 (what ) 。李先生的演詞對翻譯略修改了: 因為他認為「那我是什麼」中文的意譯貶意過濃。為什麼求成者對這命題有真正的答案? 我想, 求成者有較強的「體會力」, 又能以多重角度體現核心價值觀的意志力活出人生,為己為人 鋪墊幸福循環,應是可能的事。謝謝。
我們不可能從一夜間自孩童變成成人,我們身體的變化是時時刻刻都存在的,只是這個變化太過微細,我們看不到罷了。
我們身體每一秒變化了多少次呢?
1後面有22個0,而這個變化到過程是不斷的在升起滅去。
曇花叢盛開到衰落只有很短到時間,你會因為它的衰落而產生強烈的執著嗎?
流星划過天空的時間很短,你會因此而不斷渴求,我要流星,啊,我要流星,沒有流星我會死掉的。
你會這樣嗎?不會的,因為你了解這一切都是在變化的,升起、滅去,沒有可以執著的。
可事實呢?我們不斷的對這個升起、滅去的"我"產生強烈的執著,那好,那哪一堆生滅的次元子微粒是我呢?
在究竟實相的層面,我們每個人都是一堆次元子微粒的波動,這世間所有的物質也都是無數次元子微粒的波動而已,沒有可以永恆存在的事物,任何事物都在升起、滅去,到消失。
好,假如你說,"我"是一堆次元子微粒的波動,而牆也是一堆次元子微粒的波動,"我"用力踢牆,身體會穿過這堆波動。
不,你會踢斷你的腿。
生滅的波動是牆究竟的實相,而它的表象是堅實而粗重的。
為了區別你我他,我們創造"我"這個詞,"我"只是表象為了區別的稱呼,而究竟實相是沒有"我"的。
通過禪修的修持,可以達到一個階段,我們可以稱之為消融,也可以叫空性,到了這個階段,就會實際體驗到,自己只是一堆次元子微粒的波動而已。
然而求成者的答案也不是真正的答案。
求成者不會告訴你他們的答案,因為他們奉其為求成的秘訣。我當然也不會告訴你,因為那還是粗淺的認識。聽我說頌:
牛頭去,馬頭回,曹溪鏡里笑微微。
枝樹菡萏撐夜月,個中誰辨是與非。
怎不辨?莫錯會。星河花海曾不昧。
鳥跡著天固難尋,團團圓日何曾墜。
咄!墜也。還會不會?
自利是目的,利他是實現自利的手段,
我不為己,誰人為我,但我只為己,那我又是誰?
前半句,表述 做事情要考量自身的利益,為自身謀取福利。
後半句,探尋 「我」是誰的 終極含義,這裡的 我 指出了社會意義的「我」的含義,即 我 是 關於我的社會關係的綜合,即 我是父母的兒子、是子女的父親、是弟弟的哥哥、是某人的鄰居、是某個種群、是某國人,暗含責任。
綜合而言,即,為自身謀取福利,承擔該有的社會責任。
儒家的話,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教父里:
第一步要努力實現自我價值,第二步要全力照顧好家人,第三步要儘可能幫助善良的人,第四步為族群發聲,第五步為國家爭榮譽。事實上作為男人,前兩步成功,人生已算得上圓滿,做到第三步堪稱偉大,而隨意顛倒次序的那些人,一般不值得信任。
我不為己誰人為我
我覺得為讀第二聲更好
『我不為己,誰人為我,但我只為己,那我又是誰?』只有求成者對這個問題,有真正的答案。你既然邀請我,我就回答一下。
「世上沒有無緣無故的好」——所以你不為別人(無論是謀取利益或者種種類似的事情,情侶也罷,父子也好,師生同樣),就不存在別人對你的反饋。而只為自己,脫離了(參照系),比如脫離你所在的公司,學校,家庭,你的存在到底該如何定義?如何從廣義上和世界發生聯繫?如何從最微小的地方和世界發生聯繫?真正的求成者,是真正渴望成為一切主宰者和創造者的人,那麼他一定會明白,什麼是真正的「為自己謀福利」。分兩段解。
1,我不為幾,誰人為我。不提升自己(物質財富or精神財富),怎麼讓別人敬仰,沒人搭理你。提升自己的過程一定要是有和別人發生某種關係的過程!
2,但我只為幾,那我又是誰?你總是和某個不同於自己的個體有著聯繫,尤其在你為幾的過程當中,如果忽略了,自我了,慢慢的就失去了你為幾的成功因素,當真的只剩你一個人的時候,你會問自己,你是誰?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在別的地方評論過我就把自己的評論黏貼過來勒~歡迎私信探討
整個問題只有一個疑問,我是誰。但卻有前奏,我不為己,誰人為我,若我只為己。這樣的前奏確定了「我」是不是一個名字,不是一個哪國人,只是一個對自己的定位,對自己的看法,世界有千千萬萬的「我」,「我」從來不是誰,只有清晰知道自己要什麼,才能確定自己是人是鬼,求成者知道自己的底線,知道自己的路,走不走偏,走不走歪雖然都是選擇,但我們心中早有答案,求成者從來都知道自己內心所想,李之所以提及三個應該只是告訴大家他認為三個根本不能忘,因為是做人的根本,所以明白自己,了解自己,就能明白「我」是誰。
我對人好,我的善良,我去愛人,我仁,我義,都是我為了自己心安,為了自己的充實快樂。
滿足本我的價值追求同時滿足了他人與社會的需要。
在個人與社會的統一中實現價值,那麼我是個人,也是社會中的一員。
以上僅代表個人觀點。一個人如果做事情不為了自己的話,那麼為什麼會有其他人做事情為了他呢?自己都不想要利己,說明沒有進取之心,別人為什麼要幫你呢?
一個人首先要有利己的一個心態,而非一味的利他。
利己的的同時如果利他只是舉手之勞的話也應該順帶而為之,有時候需要合作,雙贏或許沒有損人利己的利益大,但是雙贏可以使雙方的利益總和最大化,這個時候己就是雙方共同形成的團體,而非單一方面的自己一方。
如果一個人只知道利己,做對自己有利的事情,而不去考慮其他人的利益,這樣是不能長久的。
對題主理解的不是很透徹,持續關注該主題。人在這個社會裡享受應有權利的同時也要盡自己的義務與責任。
人為一己之私,終成大眾之福。
好深刻啊,好像有點想法,又感覺不是那麼回事
「我不為己誰人為我」,就是假設那麼包括「我」在內,所有人都為己。「我只為己」,我就是我,己不僅指我,更直我的人,即我愛的人我喜歡的人我想付出的人。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