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中國資金投資好萊塢電影的情況如何,主要通過何種方式?
就媒體上一些可見的內容總結一下吧,其他的要真正參與項目的內部人來答了
1.股權投資:
已知的案例好像就只有萬達投資AMC、小馬投資Digital Domain,還有東方夢工廠、傳奇東方這種面向中國本土市場的合資企業,其他的貌似沒聽到什麼風聲。至於從小馬手中將Digital Domain買去的奧亮集團,目測是為了緩解小馬上市前的贏利壓力或者借殼上市,真正控制Digital Domain的,應該還是小馬,否則很難解釋奧亮出手的原因。以上這些合作,個人覺得東方夢工廠的模式才是最有可能被多次複製的,美國公司的技術和項目管理能力,加上中方的資金和本土人脈,然後生產符合全球觀眾欣賞習慣的電影,交給國外的發行公司返銷海外市場,可行性較大,相信《功夫熊貓3》會開一個好頭。
另外,前幾年有爆出主權基金中投會通過國外基金公司投資美國的傳媒產業,後續沒有消息,不知道有沒有繼續。還有其他一些零散的資金案例,總體感覺股權部分我們能夠涉及的還只是外圍。比如現在美國影院大部分都是處於設備更新的階段,負債高,回報低。基金公司這時候套現,然後去投資如IMAX這種上游設備供應商,過幾年再回頭,一來一回,投資回報就可以做一次乘法,所以萬達必須也只能在這個時候買到AMC。前兩天有聽說AMC即將上市,重新進入流通市場,收購、上市募資,幾乎無縫對接,可以看出來背後有很成熟的推手在運作這一次萬達的海外投資。
至於涉及到內容開發部分的,恐怕沒那麼容易,除非利益大到可以完全不考慮其他。當初索尼收購哥倫比亞的過程就使得索尼元氣大傷,一直到出井伸之的時代才緩過勁來。
1989年9月25日,索尼宣布斥資32億美元,此外還採用16億美元貸款,對哥倫比亞電影公司、哥倫比亞圖文電視公司、三星電影公司和三星在全國的180個地方的820家電影院進行併購。哥倫比亞每股市場價格年初時12美元,併購時為21美元,可索尼出價每股27美元。瘋狂的翻倍!1994年11月17日索尼在季度財務報告中宣布,公司在哥倫比亞電影公司的投資資產賬面額減少了27億美元。這個虧損額是歷史上日本公司的虧損之最。
2.項目投資:
截止目前來說,最成功的案例基本上都來自於DMG,無論是《環形使者》還是《鋼鐵俠3》,或者接下來的《超驗駭客》,已經形成一定的延續性。從項目選擇和資源整合的能力上來說,女性吳老闆真的很有一手。其他的,比如新原野的《雲圖》,萬達的《太極俠》(這一部好像是合拍片),樂視參與的《敢死隊2》,應該都只是在嘗試和摸索階段的案例,所以練兵的意義大於投資回報。在這些項目中,中方除了參與投資,給予資源支持外,最主要的還是負責在國內的發行。
DMG的方式其實是以投代購,就是用投資換取影片的代理髮行權,參與全球票房分成,但並不參與一部影片的項目操作,算是一個投資方和發行代理方的角色。國內市場的合作與買斷片相差不大,國外市場的票房分成並沒有媒體報道的那麼高,因為國外各個區域都是由發行商買斷的,因此製作方拿到的版權費用和票房之間沒有什麼關聯。至於海外版權費用加北美本土市場的票房分成,還要再扣除營銷費用,製作成本等等,基本上現在一部好萊塢電影,票房收入的帳面肯定是虧損的,所以國內公司在全球票房分成這一塊基本為零,或者領一個安慰獎。
至於合拍片的運作,其實一直都有,最早的要追溯到1941年的《世界兒女》,但可能無法作為中國資金投資好萊塢電影的案例來分析,因為大部分合拍片目的都是為了考慮中國市場的需要,從哥倫比亞曾經參與過的一些中外合拍片就能夠看的出來:
也有一部分合拍片是希望兼顧中美或亞洲市場,比如華誼有份參與的《功夫之王》、上影參與的《木乃伊3》、以及華誼和上影都有份的《雪花秘扇》等等。但這些項目,其實本身風險性還是很大的,合作方至少得五大之一吧,否則海外發行能賣多少錢很難保證。有數據統計顯示,2010年,國內17家製片公司在海外銷售的47部國產片中,46部是中外合拍片,但這些影片中絕大部分海外的票房規模是要遠低於國內的,更不用說製作方能拿到的版權費用。並且,在合拍片中,海外票房數字比較好看的電影主要賣點均為動作元素,類型比較單一。
還有,男性吳老闆旗下的七星公司這兩年雷聲很響亮,據稱與林詣彬、阿維·阿拉德均有合作,不過目前還沒有看到成熟的案例。
個人覺得在當下的形式下,可能還是得向國外的私募基金公司買船票,相對靠譜一些,因為他們才是專業的投資公司。在中國經濟的減速和影視娛樂業蓬勃發展的雙重刺激下,越來越多的中國投資者將目光轉向了好萊塢,希望能通過資助好萊塢電影的製作或者合制來獲取收取回報的機會。雖然好萊塢對這些投資者們張開雙臂表示歡迎,投資者們應該謹慎行駛,以免重蹈歷史中的日本、德國或者華爾街投資者的覆轍。好萊塢代表著一個充滿誘惑力的行業,但是好的生意不一定能與好的投資機會划上等號。隨著電影製作的所需預算的增長(一部電影的製作預算常常超過一億甚至兩億美元,而電影的營銷費用也能達到電影製作費用的50%),一個項目需要來自不同投資者的資源整合。雖然像迪士尼的《復仇者聯盟》這樣成功的電影通常收益極高,但新晉投資者希望從中分一杯羹的可能性卻極小,原因包括如下幾點:
大型的電影工作室的電影製作項目通常可以分為兩類-好的交易(所謂的大片)和不好的交易(投資回報風險大的電影 )。這些工作室幾乎沒有理由把投資大片的機會留給外來人。大型電影工作室有他們自己的製作融資平台(比如哥倫比亞有孤星基金),因此,即使一位中國投資者有機會參與電影製作項目,他得到的機會也很可能只是風險極高 「拼盤投資」電影,而這種電影背後往往是類似於對沖基金等善於用交叉抵押降低風險的投資者。
事實上,大型電影工作室並不在意他們的投資者是否能夠從投資中獲得收益。即使一部電影反響平平,工作室和其合作投資的「朋友們」也能通過從高額的製作費以及發行費中獲取利潤。而這些工作室以及其融資合作夥伴之所以能這麼做是因為好萊塢的會計方式,並且他們掌控著Billboard和網路門戶等一系列營銷平台,因此他們能夠在電影盈利之前就有所收益。
當外來的投資者們雄心勃勃地想要進軍美國電影市場時,好萊塢近年商業模式的巨大變化值得令人注意。現今,大型電影工作室製作將他們很多的資源和關注都放在了依靠昂貴特效的大片上,而將一些風險更高的中檔市場劇情片留給了其他人。然而首先需要明白的一點是,通過電影賺錢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電影工作室的收益通常只佔其母公司的10%[1]。 在2015年十月,迪士尼從其電影事業中僅收益整個集團公司14%的收入(和公司營業利潤率的比例相差無幾),其餘的收入均來自於電視和家庭娛樂(40%)、娛樂主題公園和周邊商品[2]。這些大型電影工作室善於經營投資超過一億美元的電影,即使如此,這些大片中的一部分也會經歷慘敗。比如迪斯尼的《異星戰場》(John Carter), 僅這一部電影就讓迪士尼損失了一億六千萬美元。
在過去的幾年中,電視以及其他發行渠道的崛起,比如奈飛(Netflix)和亞馬遜(Amazon),都為傳統工作室提供了更多的收入。然而同時,這種變化也威脅著工作室的商業模式—人們能夠以更加便宜的方式觀看為網路設備量身定製的電視節目,而一些由奈飛製作的電視劇,比如《紙牌屋》的精彩程度也不亞於電影。因此,雖然美國的人口數量和財富均穩步上升,去電影院觀影的人數卻有所下降。除此之外,奈飛製作的《紙牌屋》等電視劇也成為了傳統電影的直接競爭對手。而日益高漲的電影製作成本更是增加了工作室的所面臨的挑戰。今時今日先進的科學技術不僅沒能降低電影的成本反而使電影製作更加昂貴。模擬到數碼攝影的轉換讓完美主義至上的導演們能夠拍攝更多並在後期製作中進行潤色,但製作和剪輯都非常昂貴。
而來自中國的投資者們則更應該注意不要落入對「關係」或者「門路」盲目自信的陷阱里,人際關係或者所謂的門路並不足以讓電影工作室把他們的利潤拱手相讓。在好萊塢,商業利益才是一個交易的真正核心而非所謂的關係。人際關係或許在這遊戲中扮演某種角色但是卻不足以讓一個電影工作室違背其商業邏輯。派拉蒙(Paramount)或者華納(Warner
)可能比對沖基金經理更懂得如何在電影行業的博弈中取得勝利。雖然新的資金源一如既往地在改造著好萊塢,但是過去幾十年的合作關係卻會一直在好萊塢佔據一席之地。
然而除去以上考慮,好萊塢也並非沒有機會留給想要加入的新投資人們。比如與其只將資源投入在一個項目中,投資者可以考慮把錢投入到經驗更加豐富且有機會加入到好項目的電影基金中,也就是參與到所謂的「拼盤」中去。
再比如,與其將大筆金額投資到一部電影中,投資者可以考慮投資或者合資參與到低成本電影或者與大型工作室無關的獨立電影中去。投資的方式可以是夾層融資(也就是可以將債務轉換為項目股權的方式)。雖然這樣做也充滿風險,但是每筆投資的數目都相對較小,而一部電影的回報也可能超乎想像。比如《人在旅途-泰囧》這部小製作電影在幾年前就為中國電影市場的激活做出了巨大貢獻。然而,這樣的小電影可能在本土市場以外的地方並沒什麼吸引力。同樣的,美國劇情片和喜劇在海外的表現就很可能不如卡通或者動作大片。
最後,如果一位投資者決定在一些項目中投入大量資金,那麼這位投資者應該盡量爭取更多的對資金如何被使用的控制,比如投資決議的審批權等。投資者也能通過這種方式學習投資交易以及電影行業的運作。
[1] 經濟學人Split screens, A tale of two
Tinseltowns, Feb 23rd 2013
[2] Ibid
看了驚天魔盜團2沒?電廣傳媒投的。可牛逼了呢,還要投50部,獅門影業與電廣傳媒按照75%、25%的比例出資。
記者採訪電廣傳媒,被採訪者也是一臉「國際化」的自豪感,很專業地說:「由於我們不知道怎麼投,投哪部,於是我們決定把他們未來三年的50部都投了」
真專業哈哈哈只知道幾個個例
《鋼鐵俠3》DMG投資3000萬美元,獲得中國內地所有票房收益,再根據投資比例(15%左右)獲取除北美,德國,內地的票房分賬。這就是為什麼有中國醬油二人組的原因。。。。不過根據鋼鐵俠的全球票房表現,DMG應該賺了不少。聽聞復仇者聯盟2也要變成合拍片(這裡指的是普遍意義的合拍片),並有一位中國年輕女星加盟(純屬聽聞)。環形使者也有dmg投資。
東方夢工廠,和夢工廠的合資公司,中方股份佔比過半,功夫熊貓3將是東方夢工廠第一作(部分由東方夢工廠製作)
電影網投資變4,華誼投資《狂怒》,DMG《超驗駭客》,中影和傳奇達成合作協議,這些具體細節不清楚。
關於廣電認定的合拍片:中方出資比例一般不少於三分之一,且必須有中國演員擔任主要角色,並需要在中國取景。這些合拍片享受和國產片一樣的分賬比例,並且不受分賬片名額限制。
鋼鐵俠3本來準備走合拍片程序的,最後片方放棄,最終以買斷片的方式引進(本來是分賬片,後來因為檔期問題和發行問題走買斷片的)
蘇寧易購
王校長他爸不是已經買了傳奇了
鄧文迪
詳見美國vogue八月號推薦閱讀:
※《斗破蒼穹》要拍電影你怎麼看?
※國內動畫特效公司、CG 公司的實際生存狀態如何?發展是否在產業中遇到了瓶頸?
※如何迅速上手 RED EPIC?
※一個過億票房的電影,導演能掙多少?
※如何評價2016年國產電影市場?
TAG:電影 | 好萊塢Hollywood | 電影產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