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當今很多人,錢也有,工作也好,但是卻沒有幸福感呢?
見色明心,聞聲悟道。
百分之八十的人,都需要物質有了保障之後才會有幸福感,知足感。
百分之二十的人,不計較得失,貧富,他們是不依賴外在,而有幸福感,或者知足感的。
祝福我們大家都能夠找到屬於自己的幸福感,知足感。因為只有內在幸福,知足,感恩了,外在的世界才會真正的和諧,平靜,安寧……內外原本是一體的。
很多人不明白一個簡單的道理:你看到他人的幸福,其實是你所嚮往的幸福,你看到他人的不幸,亦是你所恐懼的不幸。
沒有一雙眼睛看到的世界是相同的,每顆心對同一事物的感受都千變萬化。
若你幸福的守著愛情,七大姑八大姨們跑來跟你說:「A的綜合條件比B好太多,你和A在一起會更幸福」,你要如何解釋自己和B的生活呢?
若你過著愜意的獨居自在生活,你的朋友跑來指手畫腳:「一個人生活更要對自己好,千萬不要委屈自己,過不下去了還有我們」,你要如何說服他們相信你很快樂?
同樣,若你喜歡著一個不能在一起的人,若你敬愛的師長與世長辭,若你有個討人厭又不得不應付的親戚,若你在窗前看了一夜的雨陷入無法分享的孤獨,若你失眠想和戀人聊天但她正睡得香甜,若你單純的喜歡一個雲深不知處的小鎮卻被迫留在燈紅酒綠的京城,若你錯過了什麼也無法挽回,若你在深夜餓著肚子,有人跑來問:「你很有錢,工作也不錯,婚姻美滿,你為什麼沒有幸福感",你要怎麼回答?
萬般揣度皆誤解,只因子非魚。
所以嘛,勸君自掃門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
第一個可能是人自己覺得錢不夠多,工作不夠好,是慾望超過能力的無力不幸福。第二個可能,是人家其實自己覺得自己很爽,在周圍圈子的頂端,為了顯示自己親民或者某種同情優越感,就假裝說說自己不幸福。第三個可能,是人家真的很幸福,但他的幸福標準和你的幸福標準不一樣,所以你認為他不幸福。第四個可能,是人都有不幸福的時候,而你恰恰就只認知了對方這個時刻,以為這是對方生活的全部,所以以為對方不幸福。
風總會吹向空氣稀薄的地帶,人心的動力常來自「彌補空缺」。稀缺的人或事格外容易產生吸引力,人們也總為自己的缺少的氣質著迷。少年時,成熟和滄桑的人是更理想的情人。成熟後,人們痴迷鮮美青春。看什麼是當下的熱鬧場,大致能知道人們普遍的缺憾。喜劇勃興證明年代苦悶壓抑,禪修流行證明心情寧靜變為奢望。兜售夢想和人格突然流行起來,是因為長時間裡夢想太遙遠,人格少見。
為什麼沒有幸福感?
首先要明白,你想要什麼樣的幸福感?
對我來說,最大的幸福就是睡一個好覺……當你連續失眠三個月,服用六顆安眠藥失效的時候,你便會知道,睡一個好覺就是這個世界上最大的幸福,哪怕你一生清貧,一生默默無聞,一生無所作為……但是只要哪天我睡著了,幸福就來了,做每一件事情都充滿了樂趣。我發現過去從未發現的東西,我從每一件事情中都能獲得樂趣……以前抱怨工作,天天想要辭職,因為這份工作有很多應酬,而我是個愛孤獨的人,情願一生獨來獨往,也不願與庸俗不堪的人喝酒吹牛,那完全是在浪費時間……但是只要哪天我睡了一個好覺(哪怕是靠藥物獲得的睡眠),我突然間就發現,原來每件事情都有樂趣,在酒桌上,哪怕自己不喝酒,哪怕只是聽聽他們聊天,聽聽那些人情世故,聽聽每個人的故事,哪怕一句話也不說,也是一種樂趣,只要沉迷於當下,不再考慮瞬間之外的事情,幸福感就來了。
紀德說:「你永遠也無法理解,為了讓自己對生活發生興趣,我們付出了多大的努力。」
我為了這種幸福也付出了很多代價,我用三個月,又三個月的失眠來明白,自己有多重要,為了活下去,哪怕自己皮包骨頭,面孔枯黃,像一具行屍走肉,但我還是在走出精神病院後堅持上班……工作毀了我,但工作又將我拯救,我不是不可以回家休養,但是那樣,恐怕我的焦慮感會更強烈,我這病恐怕永遠也好不了了,現在我接受了自己的工作,哪怕明知是無聊的應酬,是毫無價值的工作,我也會從中給自己找很多樂趣……在每一個瞬間我都很努力,我不再放過我僅有一次的生命,我更懂得珍惜,更懂得諒解自己……
這個世界太美,而以前我總是在這個世界上找茬……我被各種娛樂節目和庸俗的廣告所影響,以為只有成功人士才能獲得幸福,所以我掉進了幸福的陷進里……當失眠來襲,抑鬱症一次又一次地折磨著我的時候,我的身體開始偷偷地告訴我:「傻瓜,你應該對自己好一些,別再像以前那樣一味地討好別人,一味地追求不可得之物。」老子在三千年前便告訴我們:「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水總是很溫柔,總是往低洼的地方去,不居功,不彰顯,只是去滋潤萬物,不求回報,水是謙卑的,是萬物生生不息的源頭……這是古老的智慧,我們顯然忘記了這種智慧,我研究老子,研究各種哲學,這些哲學無不在告訴我們,幸福可遇不可求,何必苦苦追尋幸福呢。
當有一天,你不再追尋幸福了,你只是去做,你只是去埋頭苦幹……不問為什麼就去做,那樣,幸福自然就找到你。
我知道,每一個庸俗的日常都是我的廟宇,我的殿堂……
我愛自己,我能睡一個好覺,所以我覺得再也沒有比這更幸福的事了。
你還可以移步我的另一個答案:
玩一款遊戲很多年是種怎樣的體驗? - 知乎
.
謝 @Happy Chan的葯。
唉,其實我真心不知道那些人怎麼想。
寫個雞湯文,就談談自己的感覺吧。我本科學經濟的,所以也有不少同學去了四大會計事務所。但是一年到頭,忙得要死要活的。按照他們的說法,雖然年薪不錯,但大部分人都不會再干第三年的。太累了,賺了錢都沒地方花,身體也不好了。我猶記得當時一個同學說,年輕時候是拿命換錢,老了是拿錢換命。這有啥意思呢?
作為一個工作過兩年的人,我多少有點兒同感,多少骨子裡不喜歡那種日子(當然,彼時,我肯定沒人乾的多,也肯定沒人忙,自然賺的也沒人那麼多。但多少還是能理解下)。別人的解決方案或許是換個工作,我的解決方案就是換個環境吧——其實我一直覺得自己就該是個「文人」——有學問,受人尊敬,不受氣,還能挺個性地活著,興許還能上個百家講壇之類的……m- -m(捂臉)。
so,考研去鳥~這個過程還是要感謝家人的支持,雖然他們一開始也不理解。我很慶幸如今能夠讀上個博士,至少也算是有個交代,證明自己之前的yy,不算是意淫,算是有點兒意義吧。
其實我就不煩惱,就很幸福么?那也未必啊。我可能只是覺得自己已經實現了人生定位,並不迷惘於自己日後再幹什麼了——大概就是當個人民叫獅,然後進化成人民的副叫獸,最後進化成終極體人民的大叫獸……前途一片光明,再盼望個機會去百家講壇之類的,成為人森大贏家。So Easy! 所以對於一些煩惱,我就覺得只是些次級的問題了。譬如,這個,那個,以及這個那個的。(但如果有個人告訴我,因為你頻繁刷知乎,所以明兒個你博士學位被取消了,那我可能才是會真的發狂撓門和牆)。
是沒錢(不過也能湊合活著),不過我也因為學習宗教,而接觸了不少一般人接觸不到的人,譬如,道士、和尚、牧師神父、教授啥的;去了不少一般人去不了的地方,譬如,閉館期的故宮。這也挺有成就感的,而且還是很好的談資(唉,這也是多少有點兒虛榮心的成分吧,懺悔下。畢竟我這些年的時光沒換來錢,但至少換來些新的思想和視角。讓我那班本科童鞋們能見面就感嘆下,嘖嘖嘖嘖,你看看人家窮是窮,但活得就是不一樣啊。哪像我們得天天和孫子一樣在單位里上班)。
所以,我覺得有錢,有好工作,當然是個值得讓別人羨慕的事情。不過,自己的個性可能多少要受些壓抑吧——除非這工作,真的是你想乾的。無非就是你上班(學),或者被班(學)上的關係。忙之者肯定不如樂之者了。人的幸福,我個人覺得,不在於別的,賺多賺少都無所謂(但肯定要夠你活著),而在於自己能否實現自己心目中對自己的定位。我非魚、非鳥、也非無脊椎動物,不知道ta們的幸福邏輯(我甚至都不知道我家隔壁住著幾口人)。可如果讓我等窮人羨慕,就是他們的生活目標,那或許人家活得很幸福呢。舉個例子吧。
當初知乎上有幾個特別火的問題,就是「有哪些物品可以提升幸福感?」,我當初一邊仔細的看高票回答,一邊做著記錄和選擇,不單是想入手來提升自己的生活質量,更多考慮的是,給媽媽買一件東西,好讓她的退休生活充滿幸福感。
我的選擇是:烤箱。
於是,仔細搜集相關信息,結合實際情況,綜合對比,買了一台電烤箱回家。
媽媽有點吃驚和意外,顯然對這個東西不是很了解。我想了想,買了一本入門級的烤箱食譜給她,圖文並茂。
媽媽剛開始很認真的看,沒一會兒就說,這個用起來太複雜了。她舉例說,這個排骨,食譜上說要提前一天腌制,放冰箱一夜,太麻煩。
我說,咱可以從簡單的食材做起。
於是自報奮勇,要做一道肉末茄子。但是,買來的烤箱其實是要自己熟悉一段時間,了解什麼溫度多長時間適合烤制多少食物。在沒有這個「磨合」的前提下,茄子烤的很失敗,而且耗時比較長。
第二次,烤紅薯。時間沒把握好,一個熟了,另外一個沒有熟透。
第三次,哥哥沒看食譜,自己琢磨烤魚,結果沒入味而且烤的很乾。
隨著幾次失敗,媽媽對這個東西失去了興趣和耐心,覺得太浪費時間,心理上很排斥用這個烤箱。畢竟能代替的設備太多了,她寧願使用微波爐。
這樣的結果是我有點失望的。沒想到奔著「幸福感」而購置的烤箱並沒有帶來幸福的體驗,反而是折騰,最終很排斥這個東西,否定了它的價值。
我冷靜地想了想,覺得這件事最大的問題其實在於我的期望。
後來,自己嘗試花了一下午時間,照著食譜,稱量,攪拌,一步一步,做了最簡單的餅乾。當打開烤箱的瞬間,餅乾的香味撲面而來,看著餅乾金黃的顏色,我突然有點懂了什麼是幸福感。那個下午看著食譜一句一句地完成,不慌不忙的心境,是我很享受的生命瞬間。
我這樣想:
1.媽媽退休前的生活節奏很快,導致她有一種慣性,覺得能夠節省做飯時間,為家人安置一桌飯菜,是最划算的事。所以這個被稱為「消磨時間的利器」的烤箱,暫時還沒有能夠參與到她的日常中;
2.烤箱的確能帶來幸福感,前提是你要有做食物的經驗和技能,需要練習才能獲得。我們看著食譜中色相極好的圖片,以為做出來就一定是那樣,實在是有點天真;而這個學習的過程,是能夠充滿幸福感的;
3.烤箱提升了別人的幸福感這件事,複製,粘貼,不一定帶來的是同樣的幸福感。經驗不可複製,體驗也不會雷同。尋找幸福感,不可急於求成。
所以,
我覺得幸福感是日常的、習得的和獨特的。相同的物質並不一定帶來幸福感,但技能卻會。
帶來幸福感的不是那些物質或條件,而是在這些物質和條件下你能做些什麼。
幸福也是一種需要修鍊的技能。金融界有個著名的論斷:貪慾與恐懼,在被羊群效應的放大後,是推動市場、經濟、商業周期的情緒動力。而慾望與恐其實也在左右著我們的幸福感。
幸福感的本質是慾望的滿足和恐懼的消失。馬洛思提出慾望分五層:生理需求、安全感、被愛、被尊重、以及自我實現。而我們每一個人都是懷揣著對失去已經滿足了的慾望的恐懼,在追求下一層的滿足帶來的幸福感。
收入好工作好只能滿足部分第一層和第二層慾望,就算是對於第三四五層的需求不高,也會因為恐懼失去工作與收入而感覺不到幸福。
看清幸福的本質後,希望大家都能正確地規劃自己的人生,克服恐懼,掌控慾望,早日找到屬於自己的幸福。想知道這個,最適合的,就是直接去問那些你所謂的錢多工作好的人。
看他們是沒有幸福感——還是抱怨兩句解個悶?
看那些錢多在他們眼裡是不是真的多?——是否能夠維持他們那個居住圈子的生活?
看那些工作好是不是真好?——他們為了這份工作付出的努力和犧牲,是否讓他覺得心甘情願?
還有,他有沒有什麼夙願,孽緣,怪癖,隱疾,讓他如鯁在喉,夜不能寐?
他要是真的願意回答你,你就會發現,其實沒有幸福感是人生的常態。跟工作,收入,關係都不大,除非你能天天拆快遞,否則人生就是慾望的鐘擺——得到了無聊,得不到痛苦。幸福來源於內心而不是外在。
只追求外在的物質,而內心空虛,怎會產生幸福呢……
因為走到這一步失去了太多。
夢想、摯愛、知己......什麼遊戲都是這樣,剛開始玩的時候,大家都不太會,一窩蜂亂玩一氣,但是大家都很開心。
但是慢慢的,水平出現差距,出現了職業選手,就不好玩了
沒有正能量的工作環境,沒有對的的人,就會缺少激情!
因為總有一種東西是他很想要但是沒擁有的,只是不告訴你罷了。
一個人幸福的程度,往往取決於他多大程度上可以脫離對外部世界的依賴。
如果你真想賺錢,賺到錢會讓你很愉快,如果你真的願意認真工作,好好工作也會讓你很愉快。至於如何從愉快達到幸福而不是走向更大的不滿足,放棄慾望太難,可以忽視與他人的比較。然而,放下虛榮心依然太難了。幸福有四種類型的人:*有的是現在幸福 未來不幸福,*有的是現在不幸福 未來幸福,*有的是現在幸福未來也幸福,*有的是現在不幸福 未來也不幸福。
*貪圖一時快樂的人是現在幸福未來不幸福;*現在默默地耕耘不求回報,是現在不幸福未來幸福的;*無論是貧富貴賤,內心都很知足,很感恩是現在幸福,未來也幸福;無論怎麼樣內心都是活在煩惱當中,活在陰暗當中,即便是有錢富貴,心裏面也是很煩惱這樣的人,現在不幸福,未來也不幸福。
*是否幸福不在於外在事物的好壞,環境的優劣。是看一個人內心幸福感的程度,一個具備幸福感的人,無論何時何地他都是一個幸福的人。幸福是一種內在感受,內在的態度。
在一本舊讀者上看到一句話,大意是工資包含三部分:一是人民幣,二是它帶給你的尊嚴,三是你對工作的信仰即認同感。想想確實有道理。如果一份工作很賺錢,你也覺得有價值,但是外界不太認可,那你很難開心,比如保險推銷員。同樣,一份工作很賺錢,也有面子,但你不認可它的價值,你也不會開心,比如無數大企業做著重複工作看不到全局的的小小螺絲釘。
題主所說的錢多體面只是上述工資方面的兩個維度而已,而且只是你看到的表象。工作更重要的是維持內心的和諧,如果一個不愛交際的人不得不觥籌交錯溜須拍馬,如果一個喜好交際的人只能面對一堆數字報表,工作再體面錢再多,又怎會開心呢?
何況人生還有更多方面,比如身體健康、家庭美滿、理想達成、人生經歷、人際關係和諧等。當然很多時候,人生就像圍城,總覺得另一種道路會更精彩,這樣也是很難開心的,所以心態也很重要。
P.S. 列舉的保險推銷員的工作未必恰當,就是那麼個意思^V^
《山坡羊.十不足》
——朱載堉(明)
逐日奔忙只為飢,
才得有食又思衣。
置下綾羅身上穿,
抬頭又嫌房屋低。
蓋下高樓並大廈,
床前卻少美貌妻。
嬌妻美妾都娶下,
又慮門前無馬騎。
將錢買下高頭馬,
馬前馬後少跟隨。
家人招下數十個,
有錢沒勢被人欺。
一銓銓到知縣位,
又說官小勢位卑。
一攀攀到閣老位,
每日思想到登基。
一日南面坐天下,
又想神仙來下棋。
洞賓與他把棋下,
又問哪是上天梯。
上天梯子未做下,
閻王發牌鬼來催。
若非此人大限到,
上到天梯還嫌低!1,可能是太安逸了
2,在別人看來,自己已經成功了,失去了目標和希望,生活沒有盼頭,不知道自己該往哪裡走?
3,攀比,慾望。在自己生活的圈子裡,有比自己更有錢,工作更好,看到朋友圈曬各種,都比自己好,原來的幸福感頓時消失
4,幸福感的多少,與錢無關,與自己的心態有觀,沒錢人也有自己的幸福感,有錢人也有自己的不幸福
俗話說:慾望是一切罪惡的根源。
幸福感的缺失在於我們要求的太多,而得到的太少.就像是我本來想喝一杯水,但由於競爭,資源有限,我們只能喝到半杯,於是當我們拿到那半杯水的時候會失落,會嫉妒拿滿杯的別人,完全忘記了我其實只是想喝一口水,再多的水於我而言都是多餘的。
所以讓幸福感重獲的很大一個要素是學會放下慾望,學會珍惜現有的。正如遇見未知的自己當中所說的:在社會關係的重重包裹下會逐漸剝離與真我的對話。認識不到自我與真我,就很容易給約定俗成的社會框架所制約,比如說有錢就是好的。
倘若你能時不時在完成某件事情,遇到某個人,夜深獨處時反問自己:完成或達到這些內心是否覺得寧靜而滿足,這一刻逐步累積起來幸福感自然能重獲。
這個問題其實不用太扯到佛法上,幸福感這東西,作為人類,在生命的大部分時間中如果要獲得的話,其實不一定需要佛法,否則也就沒有生於北俱蘆洲算是八難之一這回事兒了了。
重點在於安全感。目前因為所處的社會發展階段、經濟狀況、民眾較為主流的價值觀念和行為模式等因素的和力,很多人缺乏物質、感情、健康等維度上的安全感。
不安怎能幸福。
推薦閱讀:
※有什麼和月餅有關的故事?
※如果哆啦A梦长篇故事里面的各位长大后,会变得怎么样呢?
※憋尿憋到尿褲子是怎樣一種體驗?
※22歲的年輕人為什麼覺得什麼都沒意思?
TAG:智慧 | 經歷 | 哈佛大學公開課:幸福課 | 感情經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