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唐朝的李泌?


正本清源話中庸(十三)

2015-12-23 天瓶雲水 閑人碎語

十四、方圓動靜中的中庸智慧


我們先來看一首小詩:。「方若行義,圓若用智,動若騁材,靜若得意。」這首詩的作者是唐朝奇人李泌七歲時所作。《三字經》里有:「瑩八歲,能詠詩;泌七歲,能賦棋。彼穎悟,人稱奇,爾幼學,當效之。」,這裡的「泌」就是李泌。


提到李泌,很多中國人可能不太熟悉,其實他可是中國歷史上非常了不得的人物。人們不熟悉他的原因是因為,史書往往都是儒家寫的,而李泌卻是個道家人物,所以難免受到「不公正」的待遇。


李泌的傳奇經歷是令人神往的,他是玄、肅、代、德四朝元老,也是肅宗、代宗、德宗三朝實際上的宰相,但他是不擔任實職的,也就是不「坐班」,幫皇帝把事辦了就隱居,他是南嶽第欽賜的隱士。皇帝有事找他他就出來幫個忙,然後又躲起來修行修鍊了。這有點像明朝的周顛,朱元璋有麻煩事他就出現幫他出個主意,事辦完就溜。朱元璋如果真的想把他留在身邊時,他就裝瘋賣傻,弄得朱元璋哭笑不得,一點招兒也沒有。


李泌一生崇尚出世無為的老莊之道,視功名富貴如糞土,在肅、代兩朝數度堅辭宰相之位,遠離朝堂,長年隱居于衡山。最後在無可奈何的情況下同意了德宗皇帝的請求,以67歲高齡出任宰相,雖然執政的時間很短,可李泌在相當程度上保證了貞元年間帝國總體形勢的和平與穩定。

他的淡泊明志,清靜無為,靈活地運用黃老撥亂反正之道,在當時被人們稱為神仙。就是今天看來也讓人感覺他就是神人。南懷瑾先生非常推崇郭子儀,但他同時認為郭子儀得到了李泌的幕後策劃,這是有道理的。


之所以用李泌的小詩開頭,因為這首小詩蘊含了極高的人生智慧。這首小詩是怎麼來的呢?


公元728年,唐玄宗李隆基在京師長安舉行了一次神童選拔賽。皇親貴胄趨之若鶩,皆希望利用這次機會得到皇上的賞識。一位叫員俶的九歲孩子率先登台,舌戰群童脫穎而出。唐玄宗非常高興,他將員俶叫到身邊,大加讚賞,問道:「還有比你更聰明的孩子嗎?」員俶坦陳:「回皇上,有,我的表弟李泌,雖然今年剛剛七歲,其才學我自嘆弗如。」龍顏大悅,立刻著人飛馬去把李泌接到皇宮。當李泌來到宮中覲見時,唐玄宗正與宰相燕公張說對弈。見李泌到,唐玄宗命張說以圍棋為題,試試李泌的才氣。張說道:「方若棋盤,圓若棋子,動若棋生,靜若棋死。」李泌稍假思索,立即對道:「方若行義,圓若用智,動若騁材,靜若得意。」。李泌的詩,句句不離棋而無棋字,令玄宗驚詫莫名,嘆道:真是天縱奇才啊!立即囑咐李泌父母悉心教導,將來必成棟樑之材。後來李泌果然不負眾望,他智慧超群,力挽狂瀾,功勛卓著,堪稱中唐第一賢相。


一般人只看到這首詩是言棋的,在我看來絕不是如此簡單,這裡面隱含了李泌高明的處世之道,他終身實踐了這四句話。人生在世,正確處理方圓動靜之間的關係是關係到一生的安全和幸福。衡量它的標準就是中庸之道,就是「方若行義,圓若用智,動若騁材,靜若得意。」。下面我們結合李泌的一生的傳奇經歷來聊一聊這個話題。


1、「方若行義」


所謂的做人「方」,就是指一個人做人有稜角,比較「沖」,與周圍的人格格不入,很難相處。太「方」的人,往往不管人情世故,不分場合,這樣就很容易得罪人。


「方若行義」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說,一個人即使行「方」卻不得罪人,反而讓人們認為他的行為非常適宜,符合規範。怎麼做到這一點呢?


李泌還是小孩子的時候,賀知章曾經說:「這小子目如秋水,將來一定能做卿相。」宰相張九齡也非常喜歡這個「神童」,經常和他談論只有大人才懂的事務。有一次,李泌聽到張九齡對一個耿直的大臣頗有微詞,而對一個才能平平,個性懦弱,非常聽話的人有好感,正準備召他議事。李泌立即率直而「方」地對張九齡說:「公起布衣,以直道至宰相,而喜軟美者乎!」意思是:張九齡你平民出身,正是你素來正直無私才坐上了宰相的位置,難道你也喜歡俯首帖耳,能力低下,善於說好話的人嗎?張九齡聞言大驚,頓時醒悟,連忙道歉,並從此稱李泌為「小友」。


我們說,一個小孩怎麼可以對一個高高在上的宰相如此無禮呢?這未免太「方」了吧?但他這個「方」卻如同在推行正義,即「方若行義」,讓人感覺正義凜然,鏗鏘有力,無可辯駁。這樣做的結果,不僅沒有讓張九齡感到「稜角」,反而讓他刮目相看,以此奠定了他後來出人頭地,叱吒風雲的基礎。這就是智慧的「方」。


2、「圓若用智」

所謂的「圓」就是指一個人做人太圓滑,八面玲瓏,四處討好,見人只說三分話,不管對錯只點頭。這樣的圓滑就是虛偽,虛偽的人是不可能得到別人信任的,大家表面很客氣,其實心裡是對你有防範的。


「圓若用智」指的是一個人的行為看起來圓滑妥協卻不讓人感到他是耍滑頭,反而讓人感到他在運用智慧。如何做到這一點呢?


李泌為人該圓的時候很「圓」,只要皇帝有事找他他立即就去。天寶年間,玄宗召他來講《老子》,他與皇太子兄弟們的關係搞得非常好。我們看,他欣然接受玄宗的召喚是「圓」,皇太子是未來的皇帝,與皇太子相處很好也是「圓」。


一個人如果僅僅是圓沒有用,別人不會看重和信任你。李泌卻用他的智慧讓人們忽略了他的圓。安祿山造反,唐明皇倉皇出逃,肅宗在靈武即位。他到處尋找李泌,恰好李泌也到了靈武。肅宗立刻向他請教,李泌分析當時天下大勢和成敗的關鍵給他聽。肅宗如夢初醒,大喜,要封他做官,他不幹,堅持以客位的身份出力。肅宗無奈,也只好由他。後來只要碰到疑難的問題就找他請教,叫他先生而不名。


李泌的「圓」表現在,你找我幫忙,我就來,不得罪你。他的「智」在於,來了就能幫你解決問題。那麼,這個「圓」就不是虛偽,不是討好,不是混日子,而是在用智慧,這就是「圓若用智」。而那些諂媚之臣是只有「圓」沒有「智」的奸佞小人,結局都很悲慘。


他堅辭不做官,看似不「圓」,其實是最大的「圓」,所謂「伴君如伴虎」,一旦做了官,皇帝天天頤指氣使,肯定讓你很難受。只有保持距離才能得到尊重,也才安全。每次和皇帝見面都很圓融。這裡的關鍵就是「智」,沒有智慧是達不到李泌的境界的。


3、「動若騁材」


所謂的「動」就是指做人很張揚,喜歡逞能,喜歡出頭。正如傳統的經驗告訴我們,「槍打出頭鳥」,「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對於強出頭,喜歡動的人,大家出於羨慕嫉妒恨,往往群起而攻之。這樣的人很容易使自己孤立無援,在社會立足很難。


「動若聘材」是意思是,一個人行為張揚不僅不讓人感到討厭嫉妒反而卻讓人感到他在發揮才能。怎麼做到這一點呢?


李泌所處的時代,是一個多事的戰亂時代;他所處的是一個矛盾極為尖銳的朝廷。如何在這個異常複雜的環境中既要為朝廷和天下蒼生辦事,又要保證自己不受到傷害,從而保全自己,這是非常困難的。

李泌是如何處理這一對矛盾的呢?李泌始終保持自己布衣、道士的身份,與權力中心保持著一定的距離。在別人眼裡,他只是被皇帝請來幫忙的高人,他為國效力並不是為了高官厚祿。面對這樣一個隨時準備隱居的道家高人,人們往往只有敬佩。《新唐書·李泌傳》記載:「帝悅,欲授以官,固辭,願以客從。入議國事,出陪輿輦,眾指曰:『著黃者聖人,著白者山人。」』。你看,李泌推辭做官,穿白衣,白衣代表是平民。這等於告訴當權者,我李泌沒有政治野心,這樣就避免了被卷進爭權奪利的鬥爭之中。


李泌不僅時刻以世外神仙自居,甚至不惜以荒誕的形式宣示於眾。《唐國史補》卷上記載:「李相泌以虛誕自任。嘗對客曰:『令家人速洒掃,今夜洪崖先生來宿。』有人遺美酒一植,會有客至,乃曰:『麻姑送酒來,與君同傾。』」李泌說的洪崖和麻姑都是神仙,他說神仙來住宿或送酒來,無非是告訴別人他也是神仙,他的興趣不在於人間,而在於仙界。大家不要擔心我與大家爭權奪利。


《資治通鑒》上說:「泌有謀略而好談神仙詭誕,故為世所輕。」。大家看,「有謀略」讓大家緊張和嫉妒,但「好談神仙詭誕」,又讓人感覺荒唐可笑。被輕視正是李泌的目的。到了德宗年間,李泌這個方法給自己帶來了一個有趣的麻煩,因為德宗皇帝偏偏熱衷於鬼神,正因為如此,德宗死活要請李泌入朝做宰相。


在唐中期,很多能臣功臣都因為「動」,也就是積極主動辦事立功而被奸臣害死,獨獨李泌全身而退,可見其「動若聘材」的智慧是何等高明。


4、「靜若得意」


所謂的「靜」就是一個人處於被冷落,默默無聞的狀態。給人的感覺是很無奈,無法施展才華,很可憐。


「靜若得意」的意思是,一個人默默無聞不僅不讓人感到消極失意,反而讓人感到他看穿一切,心中得意,穩操勝券。如何做到呢?


李泌四次離開熱鬧的朝廷,回到山上靜靜地修行,人們卻從來沒有忘記他,並且認為他淡泊名利,智慧超群,追求自由,如神仙一般遂意。結果也正如人們所料,他四次被皇上請回朝廷,且一次比一次更受重視。


一般人一旦離開了政治中心就意味著失意了,倒霉了,從此離開了眾人的視線,很難東山再起。但李泌卻與此相反,越離開越得意,他「乃潛遁名山,以習隱自適」(《舊唐書·李泌傳》),他潛入名山大川深處快樂地做隱士。所以人們驚嘆於李泌於靜靜中的得意,一切似乎早已在他的意料之中,從容不迫,瀟洒進退,來去自由。這樣的高人在中國歷史上是不多見的。別人「靜若失意」,他「靜若得意」,李泌已經達到了順應外物、無我無己的境界。


李泌與眾人的區別在於,他是主動離開,主動「求靜」,別人是「怕靜」,離開是無奈。他離開後是神仙,別人離開就是落寞和潦倒。從這一點看,李泌一個道家人物還做到了儒家所提倡的「用之則行,舍之則藏」的境界。「行」則建功立業,「藏」則修心養性,進退都過得十分充實,心情平靜如水。

《舊唐書·李泌傳》說他當時雖然沒有身擔要職,卻「權逾宰相」。正是這種與皇上極為親密的關係,加之他經常提出諸如「北和回紇,南通雲南(南詔),西結大食、天竺」之類的傑出戰略。這樣多少也招來了權臣楊國忠、崔圓、李輔國等人的猜忌,但在這種猜忌還沒有形成真正危險的時候,李泌就離去了,危機從此化解。這一點,李泌與范蠡好有一比。這就是「預」和「無求」的中庸智慧。


歷史一再告誡我們,道家的「不爭之爭」和佛家的「求不得」三字的真理。李泌越是不求越是被皇帝求,而楊國忠、李輔國、元載等人越是求越是離毀滅越近,他們都曾權傾一時,爭來爭去的結果就是在權力鬥爭中被殺。


《鄴侯外傳》記載:李泌說,我的志向與別人是不一樣的。肅宗問為什麼?泌曰:『臣絕粒無家,祿位與茅土皆非所欲。為陛下幃幄運籌,收京師後,但枕天子膝睡一覺,使有司奏客星犯帝座,一動天文足矣。」他說:「我不吃糧食沒有家,對祿位和土地都沒有慾望。我為陛下運籌帷幄,收復京城以後,只要能枕在天子的膝上睡一覺,讓欽天監來奏報客星侵犯帝座,能動一動天上星宿就滿足了。」肅宗哈哈大笑,這番話讓他對李泌更加信任,不久就滿足了李泌枕天子膝上睡一覺的願望。


我前幾篇談了中庸智慧的「求缺之道」和「退之道」,李泌也是此道典範。無論是對待名還是利都是如此。《新唐書·李泌傳》記載:德宗皇帝要授予他集賢殿、崇文館大學士的頭銜,而李泌堅決要求去掉「大」字,只要「學士」頭銜。後來的人皆效仿之。在金錢方面,李泌更是如此,朝廷的賞賜「泌不受」。可見他是深刻領會了《尚書·大禹謨》上所言:「滿招損,謙受益。」的含義的。他對老子「知足不辱,知止不殆。」(《老子》四十四章)包含的中庸智慧也是心領神會的。李泌「讓」的功夫在《資治通鑒》也有記載:「上謂泌曰:『卿昔在靈武,已應為此官,卿自退讓。…』」可見此事不虛。


現代大部分學者都把李泌的隱居看成是無奈之舉,他們根據現象推測,似乎他四齣五進朝廷是因為受別人排擠的結果,這就是書生之見了。我認為,在李泌小時候也許有追求功名的慾望,但自從他接觸道家學問後,他的心已經超脫,開始嚮往大鵬展翅的自由。大家看,歷史上有這樣被皇帝反覆求教,進則權傾朝野,退則如神仙遨遊天地的神人嗎?五次啊,進退自如,什麼人可以做到?這些學者就是典型的「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歷史上有些著名學者對李泌也是持這種狹隘觀點,不禁讓人感到可悲,他們對形而上的東西茫然不知,怎麼看得懂李泌?我說過,一個名利心重的學者是無法理解淡泊名利的智者的,因為境界上如同天壤,無法理解,所以易中天和于丹是無法解老子和莊子的,胡亂猜測的結果就是滑天下之大稽。


要看到,李泌年輕的時候就可以給皇子們講《老子》,可見其境界之高。到了成年的時期,已經非常博學,他的「鄴侯書院」,是中國書院史上最古老的一所書院,也是中國最早的私人藏書館。韓愈說「鄴侯家多書,架插三萬軸」,可見書籍之豐。他是善「易」者,經常尋訪嵩山、華山、終南等名山裡隱居的高人。還有,在那個亂世,天天在死人,皇帝都換了四個,李泌如果沒有老子無為自然、上善若水、大智若愚等等智慧如何能夠全身而退,毛髮不傷?


行文至此,不禁讚歎一聲李泌!帝王宮廷歷來都是骨肉相殘、六親不認、人世間悲劇集大成的地方。所謂「疏不間親」,以諸葛亮之明,對劉家之事尚退避三舍。而李泌,周旋於唐玄宗、肅宗、代宗、德宗四代父子骨肉之間,或婉轉提議,或仗義直言,調和關係,離禍避害。出謀劃策,縱橫捭闔,修齊治平,遊刃有餘。此等功夫,古今難覓第二人。


李泌身上體現是大道自然的中庸之道。什麼是自然?自然不是認死理,心裡可以有堅定明確的追求,但在處理日常事務時不迂腐、不執著。自然就是隨遇而安,出世入世自然而然,心不動。心動就是刻意,刻意就違背了老莊無為自由的精神實質。試想,如果李泌是一個迂夫子,皇帝八抬大轎來請也不理,結果被殺頭,這樣的人有什麼智慧可言?他的神仙夢又如何實現?我們今天還可能知道他嗎?這就是缺乏中庸智慧的「過猶不及」。


「竹林七賢」的領袖嵇康面對高官的拜訪不僅置之不理,還嘲笑羞辱於他,結果被對方誣陷殺頭。雖然其人格清高,氣節高俊,令人欽佩,但這是「事來應事」的方便智慧嗎?李白投叛軍兩個月被抓,結果國人皆曰可殺,其才氣和傲氣得罪了所有人,可見其做人之「過」。所以李白只是個偉大的詩人,其他方面則是乏善可陳的。而聖人孔子的心明明是嚮往歸隱的,他老是說「乘桴浮於海」,但他還是「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周遊列國,千辛萬苦宣揚仁義道德。為什麼?因為他「知天命」,知道命該如此,隱居不是他的宿命,這就是孔子為人處世順其自然的中庸之道。


綜上所述,「方若行義,圓若用智,動若騁材,靜若得意。」,這十六個字告訴我們,中庸智慧不僅可以運用到進退之間、剛柔之間、動靜之間、方圓之間、親疏之間,甚至可以引申到敬畏與高傲之間、固執與盲從之間、刻意與隨意之間、現實與夢想之間。

一般而言,不招人嫉妒的人往往是庸才。人才不招人嫉妒是困難的,除非你的智慧高出眾人太多,別人看不懂就不會嫉妒了,這時有的只是欽佩和崇拜,像李泌一樣神龍見首不見尾就是這樣的天才。最糟糕的是,可以不招人嫉妒而自己卻做得招人妒,導致人們群起而攻之,那就是蠢材了。蠢材就是自作聰明,固執而自我感覺良好之人。笨人是做不了蠢材的,歷史上的蠢材都是聰明人。


大家要注意天才、人才、庸才、蠢材的區別,一個人要了解自己是個什麼人物,只要拿支筆把自己的學問和能耐一條條寫下來,看看有幾條是值得驕傲的就可以了。如果各方面都是稀鬆平常的,那麼就收起自己莫名其妙的得意和感覺,老老實實地反省和學習,不要再傻乎乎地夜郎自大了。


一個人做不了天才和人才可以做庸才,但不可做蠢材。庸才尚可自保,歷史上的蠢材往往性命難保。


少時神童,神仙宰相,智慧超群,玄宗朝就和李亨關係密切,但等太子登基了,卻一直保持著類似於幕下之賓一樣的角色。
以其過人的智慧和洞察力默默影響了肅代德三朝:安史之亂為肅宗謀劃,關鍵時刻影響了肅宗對繼承者的選擇,間接影響了代宗朝。至於德宗朝的出山,感覺乃不得已之舉。但其在德宗朝謀劃的外交格局,有效利用了回紇、吐蕃、南詔、大食之間的地緣因素和矛盾,為衰落的大唐贏得了足以喘息的外部環境,其眼光之長遠,格局之宏大堪稱中國歷史上少有。
若不是性格恬淡,傾心向道,應該會有更大的作為。


不世出的人才


去年看蔡東藩先生的唐史演義,看到李泌時,深有感觸。


傳奇不解釋!


相當於明朝的姚廣孝,有安天下之志。


推薦閱讀:

太平公主身份顯赫,為什麼沒有其子女的資料?
王玄策出使印度,是為滅吐蕃嗎?
為什麼《甘澤謠》中,魏博節度使往往以反面角色的形象出現?
為什麼杜甫經常寫李白 卻沒見李白寫杜甫?

TAG:歷史 | 唐朝李唐 | 歷史人物 | 謀士 | 唐代歷史人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