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計劃生育的政策不是傾向於讓有能力養多個小孩的生多個,而是限制城市戶口的小孩出生?
當你有能力撫養兩個的時候,你就會把兩個人的錢都集中撫養一個,這叫做教育奢侈品化,是你國一胎化政策的結果
而一旦養育小孩成為奢侈品後,人們只會用越來越高的標準撫養自己的後代,其結果是成本不會下降只會上漲,再加上我國自古以來對教育的重視,這種奢侈化會不斷加劇
因此,不存在富人必然多生的邏輯
簡而言之,撫養孩子的成本只會不斷上漲,恰恰是居高不下的奢侈化的教育市場,阻止了大部分中產階級要求第二個孩子的計劃
更何況,新一代的上班族多是獨生子女,他們對自己子女的撫養成本水平一般不會比自己的低,這也是奢侈化的一種趨勢。
-------------------- 分割線 ---------------------------
上述原文是在手機上碼字,不能詳盡。現在我詳細說明以下我上文中說的教育「奢侈」化。
其實,這個奢侈不只是指的教育成本的上升,而是一種教育模式的奢侈化。
一胎化與多胎教育的本質差別是缺少內部比較,但增加了外部比較的壓力。
當人們有多個子女的時候肯定遇到過這樣的事情:
哥哥和弟弟搶飯吃,好吧,今天只做了一份西紅柿炒蛋,結果哥哥先把番茄蛋吃完了,弟弟沒吃夠,開始吵了;但是在一胎條件下,是不存在這樣的問題的。
哥哥七歲後本已經斷奶,但是看到小自己六歲的妹妹每天在喝進口牛奶,也想分一點,他媽肯定是這麼想的「這熊孩子多大了還喝什麼奶,去去去」,哥哥估計想著「媽媽只愛妹妹不愛我吧」。在一胎條件下,這個情況就不會發生了。
注意,我的意思不是說一胎化就好,事實上,一胎化導致人們「習慣」了這種不需要與人相爭的內部生活環境和撫養子女的精英教育「模式」,因此都是一個孩子需要什麼就儘可能滿足他,這就造成了人均教育成本大幅度上升,包括醫藥費、學費和消費品等各類與養育小孩相關的成本。
這裡我們說的成本是一個「人均」成本,是為了滿足一胎化下子女教育精英化所需付出的時間、金錢和勞力等的總和。
一旦人們習慣了奢侈化的教育mode,那麼要回到過去那種子女相互比較的教育mode下就有很大的困難了。這個困難不是你增加一倍的撫養費用就夠了的,還包括大於一倍的時間、精力以及勞力。
那麼問題來了,很多人肯定覺得,既然生了多個子女,為何不減少每個子女身上耗費的資金和勞力,而讓他們學會習慣這個環境呢?
答案是
1. 人們已經習慣了精英化的一胎教育模式,要退化到多胎時的水平往往需要忍受道德等方面的壓力;
2. 整個社會的一胎化趨勢導致,多胎子女家庭的孩子會通過和獨生子女家庭的比較得出一個驚人的結論:他們的父母不愛他們。
前者是來自新一代獨生子女環境下成長起來的父母們所自我「背負」的道德批判壓力;
後者是來自社會整體一胎化「習慣」造成的間接歧視壓力。
我想,前者可以通過時間的逝去逐漸減輕,而後者,則是不斷持續的一種壓力,難以被忽視。
正是因為如此,當你需要養育一個孩子的各類成本是X的時候,養育第二個孩子所需要增加的成本就不止2X了。而其代價也不是只能通過金錢能夠衡量的,包括佔用你的精力和時間,以及需要維持一胎化條件下所出現的美好烏托邦式的家庭環境所需的心力量。
這種種的根源都在於,一胎化政策使得整個中國的教育觀和價值觀發生了極大的變化,試圖從這種狀態回到過去的多胎生育教育模式,感受從父母爺爺奶奶圍著自己轉的王子公主角色蛻變到必須學會忍讓和分擔的平民角色。這種落差,無論是誰都是難以忍受的。
------------------ 分割線 -----------------
儘管我上文提到了一胎化教育模式對子女的各種「好處」
但是正如美麗的玫瑰是帶刺的一樣,這種奢侈的教育模式使得人們產生了一種扭曲的教育理念:儘可能滿足一切孩子的需要,而不是試圖教育他們學會分擔;而在這種教育模式下出來的子女們無法接受多胎環境下的平民教育模式:因為大部分有水平的(尤其如今作為獨生子女即將成為父母)的人是不會以低於自己的教育水準來要求自己養育自己的子女的。
所以,一旦一胎化的奢侈教育模式在整個社會形成了,就如同一個惡性腫瘤一樣無法根除了。
很多發達國家,如日本,人口開始出現負增長。
不是因為父母養不起更多的孩子,而是因為不願意用低於一個孩子的標準去養育多個孩子,而同時又發現養育多個孩子的時候不可能實現養育一個孩子時為獨生子女創造的那種優越環境。
正因為如此,我才得出了原文中的那個結論:一旦教育奢侈品化在全社會形成,那麼就不可能降低,而只會不斷增加。
關於計劃生育為何導致二胎鼓勵政策無效的原因,可以參考以下回答,我想這位知友 張小小 對教育奢侈品化的理解應該比我上文粗鄙之語般的解釋要好的多吧。為什麼 2015 年初,上海有衛計委官員呼籲大家生二胎? - 張小小的回答
生存環境越惡劣,越需要高生育率來保證後代的存活,這是自然規律。
你以為所謂高素質,只生一個就能提高後代的生存質量是圖樣圖森破,你靠犧牲兄弟姐妹生存權來提高的生存質量不說也罷,如果遇到生存危機,例如戰爭,事故,自然災害,資源耗盡等等,在危急時刻你的高素質不能幫助你存活下來,那些高生育率,低生存需求的人才能挺過來。
作為幾千年延續下來的文明古國,挺過歷次危難,靠的就是頑強的生存能力。
其實想想,既然他們以前敢強迫生一個,以後強迫必須兩個以上也是可能的,不生就加稅這種
1農村重男輕女傳統。某些農村地區思想極端落後,不生個兒子他就覺得家族斷子絕孫了,拚命生就為了生個兒子。所以農村地區允許第一胎是女兒的,間隔一定的時間可以生第二胎,如果這個禁止了計劃生育基本在農村很難推行。一個政策如果因群眾不滿推行難度太高,基本就沒有合法性了。所以政策制定者在一定範圍妥協來保證計劃生育政策基本原則的落實。
2農村社會保障體系不健全,雖然最近幾年農村開始推行養老保險,但一個月50-100能幹啥?養兒防老觀念依然根深蒂固。農村基本的公共服務也很少,很多生活保障問題社會解決不了只能得靠自己。
3計劃生育政策制定的時候,農業機械化還很落後,農業生產基本靠人力。所以當時為了保障農業生產必須有充足的農村勞動力。現在不一樣了,農業機械化解放了農村勞動力,80、90後都不願意種田了,農村一下子富餘太多勞動力,農村人口過多成了一個問題。
「有錢就是好,連生孩子都能比我們多生幾個。我們家的香火,恐怕是要斷了。」
素質高的多生,素質低的少生,是完美的計劃生育政策。但現實很難做到這點:
一是城鎮人口有鞋穿,容易管住;非城鎮人口光著腳,無所謂失去,管起來難度大;
二是會得罪作為政治基礎的低素質的大多數。
當然,改進的空間還是有的,但一需要智慧,二需要勇氣。這兩條也是短板。
結果情況就是高低素質的比例越來越大。好在經濟發展,教育普及,在一定程度上稍稍緩解。明朝皇族不搞計劃生育結果明末皇族太多耗費了太多財政收入間接導致了明朝的覆滅。其實廉價勞動力沒人會嫌多,但是姓趙的太多了可能就會影響生活質量了。
計劃生育政策其實是一個用傻逼政策制止傻逼行為的東西。起源是太祖當年鼓勵多生,加上民間觀念一直落後,結果人口在49年後畸形膨脹。其實人口膨脹這種事情很多國家都面對過,但是像天朝這樣以如此傻逼的不讓大家生孩子的方式解決的基本僅此一家。為什麼最後這個計劃只制止了城鎮人口(更確切的是城鎮體制相關人口)的多生育,一方面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事實,另一方面是這部分人才有真正少生的動力。在農村,沒有保障體制,宗族觀念,落後的經濟,很多農民根本不敢也不想只有一個孩子。他們有多生育的強大的現實和觀念動力。
其實不要說中國人,世界各國都一樣的,只有中產階層才會選擇少生育。
建議建立一個生育小孩指標的交易系統
每對夫妻可以生一個半小孩
然後剛剛結婚的夫妻可以採取出賣半個指標出去,獲得金錢,用來撫養自己的小孩,然後等有錢了再購買一個指標
沒有指標生小孩
重罰
好吧
只是拾人牙慧而已動物世界裡面是這樣的:幼崽存活率高的物種生育數量少,幼崽存活率低的生育數量高。
社會穩定遠比優化人口質量重要的多
還是要根據能力來。
耗子生一窩,喂貓的貨。
什麼叫有能力,什麼又叫沒能力,養孩子的能力不是單純經濟因素,更不能明碼標價
「孩子就像放養的小柴狗 有我吃的就餓不死他們」~這是我舅爺的名言 對於絕大多數50後和60後來說 養孩子遠比現在的人要輕鬆得多……所以根本沒有所謂有沒有能力養 80後覺得孩子不好養 很大程度上因為你的父母養你的時候傾注了本該是給四五個孩子的關注和精力
徹底改變人口素質結構,繁殖大量暴民,知識越多越反動,愚民好管理,為上智與下愚不可移
生很多小孩的不外乎兩種人:
1、閑到不需要幹活的富人
2、閑到沒活乾的窮人
中產階層都太忙了好嗎,哪有空生孩子!!
我想說我小時候和我姐分痱子粉的時候是一人一勺的分。
但是大學以後不少同學都羨慕我定期能收到姐姐寄來的零食
真要這樣又要有人抱怨不公平了不是么?
有能力養多個小孩的界限是不確定的,政策難以執行。但農村城市的界線是清晰明確的(以戶口論),政策的效果容易達到,避免不必要的麻煩。
最有效最殘酷的做法是強迫富人多生,禁止窮人生育,這樣貧窮人口越來越少,富人子女分家,財富被迅速平均,這樣貧富差距可以迅速縮小,國民素質可以快速上升。然而這種做法嚴重違反啟蒙運動以來人類所謂的普世價值,即人人生而平等。最殘暴的法西斯政權都不敢這麼搞。就像三體裡面說的,選出一部分人逃跑保留人類文明做法不可能實行,會挑戰人類社會的底線。
推薦閱讀:
※安徽省會是南京這個梗究竟是怎麼產生的?
※為什麼中國不規制建築外牆上又惡俗又可能製造嚴重光污染的霓虹燈?
※北京為什麼不能建更多高密度的高樓?
※明朝首都北京究竟發達到什麼程度?
※怎麼才能裝成看起來像城裡人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