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那些沒能流傳下來的有趣的建築有哪些?它們是因為何種原因而無法流傳下來的?

有哪些有趣奇妙或是堪稱奇蹟的建築因為一些原因(像是戰爭破壞、自然災害、人為因素)沒有留存下來呢?


路易斯·康的Hurva Synagogue重建計劃。如果建成,無疑將是他除了Salk Institute薩克生物研究所和Jatiyo Sangshad Bhaban達卡國家議會中心兩大神作之外的又一件名留青史的設計。

這屬於」設計了卻沒建成「的建築,不知道是否符合題主」沒能流傳下來的建築「的描述。不過還是寫寫罷。

最近正好對這個感興趣,手上有本書,MIT教授Kent Larson寫的Louis Kahn: Unbuilt Masterworks,裡面有他根據路易斯康手稿和資料記錄自己復原重建的3D模型和大量精美渲染圖。作為康的腦殘粉,我看完之後激動不已,給他發了個郵件詢問建模渲染細節,他回復了,很遺憾他當時使用的是LIghtscape,這個軟體現在已經被vray、maxwell等更先進的渲染軟體取代。我打算利用課餘時間自己在rhino裡面重建這座建築並嘗試用不同軟體去渲染。算是對康的致敬吧。

(PS: 已出圖發專欄重建路易斯·康的未竟之作——胡瓦猶太教堂Hurva Synagogue - 避風塢 - 知乎專欄)

這個建築在耶路撒冷,synagogue的意思是猶太教教堂,對於路易斯康來說,這可能是他的建築生涯中意義最重大的設計——作為猶太人,他有機會在耶路撒冷,三教的聖地,重建一座當地最大的猶太教教堂。當時路易斯康剛剛完成Salk Institute的設計,個人的設計風格已經基本成熟,又分到這麼一個重要的項目,自然非常重視。他將其視作除了聖墓教堂和圓頂清真寺之外,耶路撒冷的第三座宗教聖地。

建築平面圖。標誌性的Kahn式古典布局。

在設計中,路易斯康的monumentalism的個人風格體現得淋漓盡致。他繼續了自己在埃克薩特圖書館中的理念「建築中的建築」(a building within a building),並借鑒了埃及神廟的一些手法,在外圍設計了十六座巨石建成的Pylon(這個詞的中文是啥?我知道它在星際2裡面是神族的水晶塔&>_&<)包圍住了中間的教堂。中間部分是四座巨大的樹狀塔樓,以康標誌性的清水混凝土築成,地板鋪以Travertine(中文貌似是擬灰石?這是康非常喜愛和混凝土搭配的石材)屋頂中間形成十字形的縫縫隙,陽光從中間傾瀉而下,照亮建築底部的祭壇。大量的圓拱和尖拱形開口作通道的入口散布在建築各處。

天光

康是二十世紀建築史上最以對光的運用出名的大師之一(也許只有柯布能與之相比),而這座教堂對光的操縱達到了一個不可思議的高度。

康說:The outside of the bulding belongs to the sun, the interior belongs to the shadows.

陽光經過外層Pylon和內部塔樓之間的空隙進入建築,經過Pylon的石質表面的反射和散射,均勻的散布到塔樓的天花板上,經過混凝土的二次反射,以更柔和的方式照亮建築內部。pylon和pyln、pylon和塔樓、塔樓和塔樓間的大量縫隙,配合太陽的不同角度,在建築內形成了令人著迷的複雜光影效果。只可惜Larson的大部分渲染圖在網上看不到,希望等我自己做出來以後再貼上來吧。

無以倫比的傑作。

康在生命的最後幾年仍在不斷完善這個設計,只可惜天公不作美,在他去孟加拉視察自己的達卡國家會議中心的建造回美國後,就在紐約的車站裡突發心臟病逝世。Hurva Synagogue原址至今仍是廢墟。

願他安息。

貼幾個Louis Kahn的其他幾個著名作品。向二十世紀最偉大的建築大師之一致敬。

薩克生物研究所 Salk Institute

達卡國家會議中心 Jatiyo Sangshad Bhaban

艾克賽特圖書館 Exeter Academy Library

金貝兒美術館 Kimbell Art Museum

理查德醫學研究中心 Richard Medical Center

耶魯英國藝術中心 Yale Center of British Art

耶魯大學美術館著名的三角階梯 Yale University Art Gallery

以及老頭子的兩張帥照:

路易斯·康在耶魯大學美術館

路易斯·康在金貝兒美術館

希望以後能有一天,我也能站在自己的作品下,拍這樣的照片。


保加利亞共產黨總部/新議事中心(Buzludzha

有人問我怎麼去,這裡貼出來具體信息。
門票:無門票,正門已經被封,需要從窗戶進入(正對大門的右側,有一扇破損的窗戶可以進入)到達方式:只能通過自駕前往,導航地址:東經 25.389769, 北緯 42.739326 沿希普卡山口(shipka pass)沿5號公路向東南盤山而行,進入5005號公路一直開,12公里左右可見山頂的buzludzha紀念碑。
開放時間:全天
地址:Buzludzha, Gabrovo, Bulgaria, 東經25.389769, 北緯42.739326
(衛星視圖)

一直很想有機會去看一看。保加利亞原本是冷戰中蘇聯陣營的一員,長期執政的保加利亞共產黨在20世紀80年代初開始大規模興建保加利亞共產黨總部。該總部大廈是一個位於海拔5000英尺高的山原上,其建築造型體現了保加利亞共產黨的權利慾望「?」和建築師超凡的想像力。但在東歐劇變開始後,保加利亞共產黨失去了執政的地位,改名為保加利亞社會黨,該總部興建的計劃也就因此擱置了。至今以廢墟面世。

以下是該廢墟的一些畫面(以下照片來自網路)。

中部的圓盤型結構原本計劃修建成為一個萬人大會堂。以下是該會堂內景。

想到最近說的 不要蓋奇奇怪怪的建築。題主說的有趣,不知具體怎麼講。

但是一個建築之所以沒有「流傳下來」,更要看它以什麼身份在玩弄趣味吧。


附:有人說像科幻建築,有大片感,未來感,這裡貼一個圖(曾經入選過bing封面)

很有感覺吧?


大報恩寺塔

玩過《文明5》的都知道。
大報恩寺塔高約80米,通體用琉璃築成,在當時的技術條件下,可以說是巧奪天工。
有意思的是,這塔在海外比在國內更有名。

在19世紀歐美人的詞典里,「PORCELAIN TOWER」就是特指南京大報恩寺琉璃塔。

1654年,荷蘭東印度公司派一個使團到中國訪問,隨團的荷蘭人約翰·尼霍夫將「中國瓷塔」寫入遊記,並創作了圖畫,迅速在歐洲掀起了一股「瓷塔熱」。當時,尼霍夫就把大報恩寺琉璃塔翻譯成「 THE PORCELAIN TOWER 」。

而丹麥作家安徒生在童話《天國花園》中也提到大報恩寺琉璃塔,其英文版中寫道:「I have just come from China, where I danced round the porcelain tower」,可見,此處對大報恩寺琉璃塔的定名也是「 THE PORCELAIN TOWER」。

由此可以推測,在19世紀之前,大報恩寺琉璃塔(the porcelain tower)在歐美已經非常知名,幾乎是「老外」們最熟知的一座中國寶塔。

1854年毀於太平天國戰火。


但丁紀念堂。
1949年,勒·柯布西耶應邀為設在科莫的義大利建築師特拉尼的回顧展剪綵。這一年是特拉尼去世的第六年。柯布西耶在參觀中於但丁紀念堂(Danteum)的設計展板前停頓了許久,儘管他對該項目的內容一無所知,然而卻不無感動地說:「這,才是建築師的作品!」

整個建築設計安排在像迷宮一般的逐漸稀疏的矩形空間,像征了《神曲》中的入口、入口庭院、地獄、煉獄和天堂等階段。

地獄

煉獄

天堂整個建築由一系列不同尺度的黃金分割矩形相互疊合而成,建築語彙非常純粹,特拉尼使用極為有限的基本建築元素來構築但丁紀念堂:牆、柱、平台和屋頂,還有樓梯和天窗。整個建築只有一個門洞,卻不是主要入口。

而最感人的是建築對《神曲》中故事性的演繹。
這篇日誌對行走流線有非常詳盡的描述:行走於但丁紀念館

但丁紀念堂的空間與但丁的詩歌有著相同的數理結構。「《神曲》共分3 篇,每篇33 章,加上開篇的1 章,總共100 章。每章有3 行詩句,其中第1 行與第3 行押韻,第2 行與下一章第1 行押韻,建立了一種層疊的結構,反映在但丁紀念堂設計的層疊母題中。」[1]
特拉尼的建築是一部敘事曲,每一樂章對應於《神曲》的相應篇章。在墨索里尼的羅馬,訪問的旅程從帝國大道開始。首先,他們被置於屏牆之後的夾道,從一個狹窄的謎一樣的入口進入陽光普照的庭院,看到一組位於基座之上的雕像,代表痛苦的靈魂。入口空間序列使來訪者脫離世俗的場景進入一個純凈的幾何世界。其進入本身營造出錯亂和顫慄,對應著一個但丁式的理由:「我無法說明如何步入其中。」
入口庭院並不是《神曲》歷程的組成部分,但卻是特拉尼苦心經營的始端,這個看似「故意」浪費的空間隱喻著但丁中年「迷失」的生活。真正的旅程從庭院一側幽暗的百柱廳開始,這裡象徵著《神曲》開篇中「迷失的森林」,以及《神曲》的100 篇章。特拉尼的建築因其摒除裝飾而現代,卻充滿著對古代建築的參照。迷途般的入口可以看作是對希臘西部Necromanteion 神廟的回應;柱廳則是對古埃及卡納克阿蒙神廟中的多柱廳以及古希臘厄琉西斯Telesterion 神廟的再現。柱廳內,光線從上部「天堂」樓板的狹窄細縫中漏下,這些縫隙將柱廳頂棚分離為100 塊圓柱支撐的方塊,以幾何的方式再現了濃密樹林里陰翳的光線。
從柱廳走出,來訪者可以往下進入圖書館,查閱有關但丁的文獻,也可以循著詩篇的引導,步入位於受難靈魂之後的平台。在這裡,他們會遇到整個建築中唯一的門洞——特拉尼對於地獄之門的隱喻,上面鐫刻著但丁的詩句:「拋棄所有的希望吧,進入此門的人」(Lasciate ognissperanza, voi che entrate) ,這是整部《神曲》中最著名的短句。游移和顫慄的人們穿過此門進入「地獄」,看到一個黑暗的空間,通過比例精確的牆體、柱、頂棚,以及從頂棚滲漏下來的時刻變化的光線,創造了一種與現實世界脫離的陰鬱與壓迫。特拉尼完美地以對尺度的精確控制將此表現出來。七根超越時空的柱子按照黃金切割布置,它們被讀解為永久鎖固在地獄中的靈魂。1
逃離「地獄」的出口並不明顯。一片側牆上開著一系列相同的洞口,每個洞口下有幾級踏步,序列的最後是一片實牆,在它的背後,來訪者被引向一個完全不同的空間。從「地獄」到「煉獄」的轉換是通過從端部長長的通道完成的。「煉獄」被頂部方形天窗泄入的陽光照亮,這些方洞框取了天堂,留下緩慢移動的陰影,如同萬神廟的光束在牆面和地面間移動。這個空間也是根據黃金比分割的,然而這裡的螺旋線是「地獄」的反轉。特拉尼通過地坪的高差變化隱喻了《神曲》中「地獄中深坑的空虛」與「煉獄中神秘的山體」。不同於「地獄」中的逐級下降,「煉獄」中的地坪逐級抬高,似乎預示著拯救。2
「煉獄」的出口又一次出現在角落裡,再一次上升。但丁紀念堂的整個空間序列猶如一根升向「天堂」的螺旋線。「天堂」是一個玻璃界定的空間,具有最純粹的抽象性,柱子和頂棚都是玻璃的,物質在這裡微不足道。它的結構非常清晰:33 根玻璃柱支撐著一個向天空透明開敞的屋頂,四周牆體的縫隙滲透出「百柱森林」中折射的微弱光線。這是一個虛渺的空間,脫離世界,懸浮於空中,玻璃將人們的身影幻化為閃爍的靈魂。
從「天堂」走出,來訪者被推入「帝國」的盡端,瞻仰「帝國之鷹」。從密集到約束直至最終開敞——地獄,煉獄,天堂——從恐懼到神聖,在一系列的螺旋上升後,最後來訪者被引導至象徵帝國的廟堂。這個長長的走廊狀的空間分隔了地獄與煉獄,並和帝國大道的軸線平行,重新定義了紀念堂與斗獸場的關係。3
之後,來訪者再次穿越「天堂」,從兩道高牆夾持間的狹窄樓梯回到帝國大道。回望四周,儘是古羅馬的榮耀:帝王廣場的遺址,帕拉提尼山上的凱撒宮與松樹,以及近在咫尺的斗獸場。此時,作品成為了一個政治宣言,不僅是對詩人的紀念。
注釋
1「迫近的感覺……七根柱子和它們所支撐的結構相比,有著沉重的比例。圍繞這組柱子,想像中螺旋形的流線製造出流動的空間效果。」
2 「代表第二章的場景沒有忽略這樣一個詩意的感覺:通過有著大範圍開口的屋頂產生的豐富光影,使來訪者感到舒適,重新喚醒他對於天空的注意,但仍然被幾何約束著。」
3「這個空間最本質的精神意義代表了整個建築學……它因此可以解釋為整個建築的中心,……但丁所預言的普遍性的羅馬必須作為最終的目的以及惟一的手段來拯救處於混亂和腐朽中的人性和教會。」
以上均來源於朱塞佩·特拉尼的《但丁紀念堂報告》。

以上文獻及配圖引自:但丁紀念堂朱塞佩·特拉尼,1938
延伸閱讀:對但丁紀念館一些空間的討論


很多答案說了國外的經典設計,我就說兩個國內的吧。

1.唐長安 大明宮建築群

位於唐長安(今西安)北,始建於唐太宗貞觀八年。總面積3.27平方公里,是北京故宮的4.5倍。"前朝後寢"布局,著名建築物和景觀有丹鳳門;三朝:含元殿(大朝),宣政殿(治朝),紫宸殿(燕朝);麟德殿,太液池,龍首池,龍首渠,三清殿,玄武門等,其中體量最龐大的,最知名,也最有趣的,無疑是含元殿,麟德殿兩座。

含元殿

含元殿應該說是極負盛名,因為這個龐然大物或許是我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大朝宮殿(之所以沒說是最大的宮殿,是因為一會要說的另一個建築),建造此殿時,據唐代李華所著《含元殿賦》所說:" 則命徵般石之匠,下荊揚之材。操斧執斤者萬人,涉磧礫而登崔嵬 ",工程量之大,令人髮指。盛唐之制,可窺一斑。

這座龐然大物坐落在高地上,所謂"盤崗以為址",從挖掘狀況來看,光是基址就有15.6米高,相當於你們小區的5層樓,可以看看窗外感受一下,再加上10米多的基座,整個被拔高20餘米,北京太和殿漢白玉基座隆重不?不過8米多。

這麼高怎麼上去?

看見圖中那個大台階了么,台階長70多米。但其實上圖的還原是有問題的,因為按著記載,這個台階" 環阿閣以周墀,象龍行之曲直。 " 也就是說是像龍一樣曲折盤上的,所以又有別名"龍尾道"。 兩側配殿,就是圖中像角樓一樣的建築,分別取名"棲鳳閣""翔鸞閣",所謂" 左翔鸞而右棲鳳,翹兩闕而為翼 ",登此樓,即可俯瞰長安全貌。(武則天就常登此樓以觀天下)

其他方面,屋頂為重檐廡殿頂,制式最高。開間為十三間(含副階),制式最高。(太和殿十一開間)須彌座三級,制式最高。

如此恢宏壯麗,威武87的巨築,最終於886年毀於戰火。

唐長安是當時的世界中心,逢年過節,世界各國的使臣都要來朝拜的(有的國家國王要親自來),含元殿也代表了天朝形象,每每朝會,所謂" 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 "盛況之宏大,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麟德殿

麟德殿,推測建於初唐麟德年間(664~665),是大明宮內的一個宴會場所,宴賜群臣,觀賞戲曲,馬球比賽,接見蕃臣,組織佛法講壇,占卜迷信之類的事都歸麟德殿。

要干這麼多事,自然是困難的。 於是它只好被造的相當之大。

有多大呢?

它是3座宮殿連在一起組成的,所謂" 瑞煙深處開三殿,春雨微時引百官 ",這三座宮殿,每一座都頂一個太和殿那麼大,所以整個麟德殿的底面積,達到了5000多平方米,相當於3個太和殿,一次能坐3000多人(快趕上一個足球場了),這還不算它的二層,以及兩側的配殿面積,如果總面積加起來,保守估計5個太和殿也填不平。

這是中國古代已知最大的殿堂,沒有之一。後與含元殿一起,毀於戰火。

所以說唐朝是古代世界的巔峰,一點也不為過,天朝大國,自認第二,沒人敢認第一。

2.北魏洛陽永寧寺木塔

如果說山西應縣木塔是我國木塔建築的皇冠,那麼這座永寧寺的木塔,就是皇冠上的明珠——可惜夭折了。

據《洛陽迦藍記》所述,這座木塔建於北魏孝明帝熙平元年(516)。塔基東西101米,南北98米,面積10000平米,是麟3德殿底面積的兩倍,太和殿的6倍,兩個足球場大小。感受一下這個尺度。

至於高度則有兩種說法,一說"高千尺",一說"高四十九丈",前者有誇大之嫌,取後者來看,這個塔高近150米(147米),相當於如今的23層的住宅樓高再翻個個,木結構能建到如此高度,只能說是工程奇蹟,別忘了,這是在1500年前,中國人的智慧,大抵如此。

更令人瞠目的是這座塔的結構,塔身外檐是9*9的木柱網,四周用青石包覆加固,內部則是16根密集的巨柱,分四組,每組四根,如圖:

這尼瑪是筒中筒結構體系! (評論中有人@屈嘯宇提出這個不是筒中筒結構,而是普通框架,這裡我原答案的說法確實是有問題的,但是內部這16根大柱子在結構上也確實起到了和核心筒相似的作用,所以用來類比一下。事實上純框架是不可能做這麼高的,所以起碼也是框架筒體體系。而即便是純框架,那也是很了不得的,如今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做到十幾層都很少,而這個塔相當於40層樓那麼高。)

如今,300米,500米,800米的超高層建築所用的堅固體系,已經被1500年前我們的老祖宗玩壞了。

我們這個民族在古代世界確實是個BUG,在各個方面都是。

洛陽永寧寺塔,建成18年,毀於534年雷火。


巴比倫空中花園

據說空中花園本來看起來像是由泥磚塑成的綠色高山,由城市中央升起。由於花園比宮牆還要高,給人感覺像是整個花園懸掛在空中,因此被稱為「空中花園」,又叫「懸苑」。
它是古巴比倫建築巧奪天工的代表。比如它的供水系統,研究人員認為空中花園應有不少的輸水設備,奴隸不停地推動連緊著齒輪的把手,把地下水運到最高一層的儲水池,再經人工河流返回地面。
另外,為了防止空中花園被不斷的流水侵蝕,研究人員認為,在建造的過程中往建築的磚塊里加入了蘆葦,瀝青和瓦,還用鉛做了隔水處理。
他還是世界七大奇蹟之一。
建造者則是當時的古巴比倫國王,尼布甲尼撒二世。

亞歷山大燈塔


亞歷山大燈塔是世界七大奇蹟之一。遺址在埃及亞歷山大城邊的法羅斯島上。燈塔約在公元前280~278年建成,在兩次地震中極度受損,最終於1480年完全沉入海底。

亞歷山大燈塔高120米,加上塔基,整個高度約135米。塔樓由三層組成:第一層是方形結構,高60米,裡面有300多個大小不等的房間,用來作燃料庫、機房和工作人員的寢室;第二層是八角形結構,高15米,用以存儲與輸送石油;第三層是圓形結構,上面用8米高的8根石柱圍繞在圓頂燈樓。燈樓上面,矗立著8米高的太陽神赫利俄斯站立姿態的青銅雕像。整座燈塔都是用花崗石和銅等材料建築而成,燈的燃料是橄欖油和木材。整個燈塔的面積約930平方米。聰明的設計師還採用反光的原理,用鏡子把燈光反射到更遠的海面上。這座無與倫比的燈塔白天日光閃耀,夜夜燈火通明,兢兢業業地為入港船隻導航,它給舵手帶來了一種安全感。
塔基的幾層有50多個房間,估計這些房間是值班人員住宿、辦公或操作各項業務,也可能是天文學家、氣象學家觀察天象的專用房間。三層塔身本不適用,為克服單調感,求得整體建築具有藝
術性的視覺造型,因而建有許多相當於樓房的層層窗口。一些研究者們認為塔身下層內部寬闊,從這裡修築了通到塔頂的傾斜的螺旋式上升的通路。在通到中層和上層的傾斜梯上還分別築有32個和18個台階。正中間有一個相當於現代電梯的人工升降裝置,用以運送火炬燃料及各種物品,保證火炬長年日夜不熄。

埃及政府目前正在計劃重建

摩索拉斯陵墓

摩索拉斯陵墓位於哈里卡納素斯,在土耳其的西南方,底部建築為長方形,面積是40米(120尺)乘30米(100尺),高45米(140尺),其中墩座牆高20米,柱高12米,金字塔高7米,最頂部的馬車雕像高6米建築物被墩座牆圍住,旁邊以石像作裝飾。頂部的雕像是四匹馬拉著一架古代戰車。
這座由皮蒂德和薩蒂羅兩位建築師設計完成的建築,是用帕羅斯島的白色大理石建成的,高42米,相當於一座14層的樓房。陵墓內部非常精美的裝飾、雕塑和眾多的雕像,為這座宏偉的建築物增添了不少光彩,史學家們認為這些傑作是出自當時一些著名的藝術家之手,如斯科巴斯、利俄卡利斯、提摩西阿斯等人。在其中的三處浮雕裝飾中,第一處表現的是馬車,第二處是希臘人和亞馬遜人在作戰,第三處是拉皮提人和半人半馬的怪物之間的爭鬥。
不過,今天我們只能欣賞到希臘人和亞馬孫人作戰場景的殘片,它被保存在不列顛博物館裡。即使我們無法將雕塑和裝飾按確切的位置復原,但僅僅從殘存的碎片中還是可以想像出這座宏大的紀念性建築的非凡風貌。
公元12世紀,一場地震使這座建築的堅固性受到損害,但它的最終毀壞應歸罪於汪達爾人。這些由聖,喬萬尼率領的騎兵於1402年佔領了哈利卡納蘇斯,並在那裡建起了聖.彼得要塞。16世紀初,為了加固要塞,騎兵們把這座陵墓當成了採石場,摩索拉斯的陵墓就這樣漸漸被拆毀了。雖然英國考古學家查爾斯.牛頓從1856年便在這裡進行發掘工作,但時至今日,我們仍不清楚摩索拉斯的石棺究竟是在神像室里,還是放在建築物下面地基內部的墓穴中。

阿爾忒彌斯神廟

阿爾忒彌斯神廟是希臘神話阿爾忒彌斯女神的神廟,長425尺,寬230尺,有126根高60尺大理石柱。據稱建築時間前後長達120年(相比之下,大希律王建耶路撒冷聖殿也只用了46年)。公元前356年7月21日,神廟被黑若斯達特斯焚毀。該神廟至今只剩下一根柱子。這座神殿遺址位於今天土耳其的愛奧尼亞海濱,《聖經》里把這個地方稱為以弗所(Ephesus)。

阿耳忒彌斯神殿是古希臘最大的神殿之一,其規模超過了雅典衛城的帕特農神廟,也是最早的完全用大理石興建的建築之一。它以建築風格的壯麗輝煌和規模巨大而躋身於「古代世界七大奇蹟」之列。它還一度享有對逃亡者的「庇護權」,其地位之顯赫,由此可見一斑。在建成後的近200年時間裡,它巍然屹立在以弗所東北郊的一座高山之上,迎接著摩肩接踵前來朝覲的人們,它很快成為愛琴海諸島和小亞細亞西海岸希臘移民城邦的香客們嚮往的聖殿。
但不幸的是,公元前356年7月21日的深夜,這座壯麗的神殿在一場大火中變成了廢墟。據說這場火災是一個名叫希羅斯特圖斯的縱火狂所為,這個傢伙長期以來寂寂無為,急於想通過實施一項能引起轟動效應的舉動使自己萬古留名。他非常清楚,能夠讓人青史留名的好事不是誰都能做,那就干點壞事也成。於是,火光中,神殿坍塌了。

神廟在以弗所的遺迹:


琥珀宮
聽聽這名字,就知道有多珍貴了。
而且還在歷史上被打包帶走了兩次,到現在都沒找到。

琥珀宮最早是德國人的財寶。18世紀初,普魯士王國經濟發達,國家昌盛。只有選帝候爵位的弗里德里希覺得,自己完全應該與歐洲其他國家的國王們平起平坐,仿效法國國王路易十四的奢華生活,於是便在1701年自己加冕做了普魯士第一代國王。而琥珀宮就是為慶祝弗里德里希一世獲得國王稱號而在柏林王宮中開始建築的。從1701年到1711年各國工匠用了10多年時間完成了這一富麗堂皇的浩大工程。「琥珀宮」面積約55平方米,共有12塊護壁鑲板和12個柱腳,全都由當時比黃金還貴12倍的琥珀製成,「琥珀宮」同時還飾以鑽石、寶石、黃金和銀箔,這些琥珀、黃金和寶石的總數量高達10萬片,總重量超過6噸,建成後的「琥珀宮」被譽為是「世界第八大奇蹟」。

17世紀,歐洲大陸戰爭連年不斷,普魯士和俄國兩國決定結盟,以抵禦外來侵略。1716年俄國沙皇彼得大帝親自來柏林訪問,兩國國王相見恨晚,結下深厚友誼。俄國沙皇向普魯士國王贈送了厚禮,其中包括55個俄國衛兵、一隻划槳船、一架木工用的車床、還有沙皇親手製作的木酒杯。而威廉一世當時只準備了一件禮物即一艘皇家豪華遊艇。正當普魯士國王感到回禮過輕時,他聽說彼得大帝在參觀那間琥珀宮後讚不絕口,連說:「這太漂亮了,這太漂亮了」。普魯士國王為了與俄羅斯帝國結盟,毫不猶豫地將琥珀宮送給彼得大帝。從此這座價值連城的琥珀宮便成了俄國沙皇的寶物。
1717年,「琥珀宮」被從現今的德國運到聖彼得堡的凱瑟琳宮。俄國十月革命後,珍藏在凱瑟琳宮的「琥珀宮」成了蘇聯最著名的旅遊景點之一。
1941年,納粹德國入侵蘇聯,當時列寧格勒(即聖彼得堡)郊外凱瑟琳宮的工作人員試圖用薄紗和假牆紙將「琥珀宮」給遮蓋起來,希望能使它逃過納粹的魔爪。然而納粹士兵很快就發現了破綻,他們將「琥珀宮」拆卸下來,裝滿27個箱子運回了德國的柯尼斯堡,這裡是世人所知「琥珀宮」最後停留的地方。二戰末期,據說「琥珀宮」被炮火夷為平地,也有人說「琥珀宮」被納粹軍官藏在一個地下室里,從此「琥珀宮」銷聲匿跡,不知所蹤。


羅德島太陽神巨像
被譽為世界八大奇蹟之一,建在羅德港通往地中海的港口,公元前282年完工。整座巨像高33米,一個腳趾頭就需要兩個人合抱,它以大理石建成,再以青銅包裹。傳說中雕像兩腿分開站在港口上船隻是從腿中間過去,非常壯觀而有趣。 而他手舉的火炬則作為燈塔,徹夜不息,為過往的船隻導航。

巨像鑄造完工後過了56年,毀於公元前226年的一次地震中。

圓明園的大水法

從復原圖中我們可以看到大水法朝南,是以石龕式建築為背景的一處噴泉群,橢圓形菊花式噴水池內有"獵狗逐鹿"噴泉,左右前方各有一座十三級噴水塔,一齊開放時蔚為壯觀。
大水法建築造形為石龕式,酷似門洞。下邊有一大型獅子頭噴水,形成七層水簾。前下方為橢圓菊花式噴水池,池中心有一隻銅梅花鹿,從鹿角噴水八道;兩佣有十隻銅狗,從口中噴出水柱,直射鹿身,濺起層層浪花。俗稱「獵狗逐鹿」。

海晏堂的十二生肖噴泉
水池內有12隻銅鑄的小動物,按中國地支順序,鑄成12屬相的樣子,代表12時辰。每到一個時辰,相應的小動物就噴出水來,到午時則12隻小動物一齊噴水。

1860年英法聯軍洗劫圓明園,文物被劫掠。1860年10月18日3500名英法士兵沖入手持火把,大火連燒了3天,使這座世界名園化為一片焦土。


英國倫敦水晶宮。在當時看來十分超前,幾乎首創了如今隨處可見的鋼鐵骨架、玻璃外觀的建築設計。更重要的是,其代表了人類在工業革命後在工業領域、建築領域飛速的突破與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時代意義。

以下自百度百科:
水晶宮與世博會於1851年同時誕生,水晶宮是英國倫敦一個以鋼鐵為骨架、玻璃為主要建材的建築,是十九世紀的英國建築奇觀之一。「水晶宮」建成於1851年,最初位於倫敦市中心的海德公園內,是萬國工業博覽會場地。1854年被遷到倫敦南部,在1936年的一場大火中被付之一炬。英國前首相丘吉爾曾表示它的燒毀是「一個時代的終結」。

基本信息

水晶宮是工業革命時代的重要象徵物。它原先是世界博覽會首次於1851年在倫敦舉行時的展示館,這場世界博覽會的正式名稱為萬國工業博覽會,1936年以前高爾夫娛樂城曾經吸引過無數的社會各種階級的遊客前來參觀。

提起世博會,人們必然會想起那座與它同時誕生的著名建築:水晶宮。這座歷史上第一次以鋼鐵、玻璃為材料的超大型建築,不僅開創了近代功能主義建築的先河,也成就了第一屆偉大的世博會。

2創建背景

1849年,英國白金漢宮決定,在1851年舉辦一屆規模宏大,有世界各國參與的國際性博覽會,並建造一幢臨時性但具有恢弘氣勢的展館建築。
1849年,英國政府決定在海德公園南側興建一幢大型臨時建築。為避免破壞公園樹木,最終採納了皇家園藝師約瑟夫·帕克斯頓的「水晶宮」設計方案,創造性地將花房式框架玻璃結構運用到建築設計之中,使樹木罩在屋頂下得以保護。結果這座原本為展品提供展示的場館,成為第一屆世博會上最成功的展品。

3歷史沿革

1850年9月26日水晶宮第一根柱子落地,1851年建築物完成。在建造中,帕克斯頓為保留原場地中的一些榆樹,他測得那些樹的高度後,便在設計中增加了一個桶狀的圓頂。
1851年5月1日,世博會開幕的現場,如同維多利亞女王在日記中寫到的那樣盛況空前。在開幕的當天,有超過50萬人聚集在海德公園四周。當時的一家英國報紙刊登了兩幅漫畫:英國最大的工業城市曼徹斯特街頭空無一人,而倫敦卻人潮洶湧。
1851年10月,萬國工業博覽會結束後水晶宮移至倫敦南部的西得漢姆,並以更大的尺寸重新建造,1854年6月10日由維多利亞女王主持向公眾開放。它作為倫敦的娛樂中心存在82年,1936年11月30日晚6時突然著火,第二天早上,除了一堆扭曲的金屬和融化的玻璃,其他什麼都沒有留下。

4建築特色

因水晶宮展現了園藝師約瑟夫·帕克斯頓(Joseph Paxton)的天賦,這位設計者最後受封為騎士。約瑟夫·帕克斯頓曾經率領花園園丁試驗以玻璃與鋼鐵建造巨大溫室的可能性,也因此見識到這些建材的強度與耐久力,他以這項技術知識申請世界博覽會的建築計畫並且創造出驚人的結果。建築物計畫者們,曾試圖找尋強韌、耐久、形式又簡單的建築物和並希望伴隨著快速的建造進度,約瑟夫·帕克斯頓在這一點使博覽會的籌辦人如願以償,從1850年8月至隔年5月,這棟建築使用了面積九十萬平方英尺、相當於八萬四千平方公尺的玻璃(或是八個半的標準足球場地),由伯明翰一玻璃供應商Chance Brothers提供,這家公司是當時唯一擁有可提供如此龐大需求的工廠,卻仍然必須從法國聘請勞工協助,以趕上展期的建築進度。而另一個主要建材是鐵,包括鐵柱三千三百根,鐵梁兩千三百條,佔地面積七萬四千平方公尺,寬度與長度分別約為408英尺、1851英尺(相當於125公尺、564公尺),高三層樓。

5歷史意義

水晶宮,這座原本是為世博會展品提供展示的一個場館,卻成了第一屆世博會中最成功的作品和展品。水晶宮因此而成為世博會的標誌。[3]百年世博的里程碑之一。
截止至2013年,1851年倫敦世博會已經過去了163年,人類已經進入了21世紀,科技的發展、現代的建築形態早已跨越了水晶宮、蒸汽機的時代。然而,人類並沒有脫離水晶宮所使用的材料和方式,水晶宮依然存在於我們今天的生活中,變化著帕克斯頓的創意理念。


來個近的,濟南老火車站。就因為當時的某領導覺得像法西斯的帽子!雖然市民學者都表示反對拆除,但依然沒能阻止它的覆滅。
濟南老火車站是德國建築師赫爾曼·菲舍爾設計的典型的德式車站建築。它曾是亞洲最大的火車站世界唯一的哥特式建築群落。1992年被有關部門拆除。赫爾曼·菲舍爾的兒子曾經每年帶領專家人員來濟南對其免費檢修,看到父親的作品已經不在了,很傷心憤怒的離開了,並說從此不再來濟南了。

"濟南老火車站是指「津浦鐵路濟南站」,是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德國著名建築師赫爾曼菲舍爾設計的一座典型的德式車站建築。它曾是亞洲最大的火車站,登上清華、同濟的建類教科書,並曾被戰後西德出版的《遠東旅行》列為遠東第一站。當年它和德國人二十世紀初設計的膠濟鐵路火車站(現為濟南鐵路局公用建築)相距僅數百米。兩座頗具規模、均為歐式風格的車站近距離並存,這在中國大城市中極為罕見。1992年3月起,雖受到市民和學者的強烈反對,山東省濟南市和鐵路部門仍落實了老車站拆除方案。"


補充一下上面 @虯髯客 提到的南京大報恩寺琉璃塔。

大報恩寺是中國歷史最為悠久的佛教寺廟之一,是明清時期中國的佛教中心,中世紀世界七大奇蹟,被西方人視為代表中國文化的標誌性建築之一,亦是中國的象徵,與靈谷寺、天界寺並稱為金陵三大寺。大報恩寺是明成祖朱棣為紀念其生母碽妃而建。
其原址有建於吳赤烏三年(240年)的長干寺及阿育王塔,史稱「江南佛寺之始」,永樂十年(1412年)重建,大報恩寺施工極其考究,完全按照皇宮的標準來營建,金碧輝煌,晝夜通明。大報恩寺琉璃寶塔作為中國最具特色的標誌性建築物,被稱為「天下第一塔」,更有「中國之大古董,永樂之大窯器」之譽,是當時中外人士遊歷金陵的必到之處。該塔最終毀於太平天國運動。
重建後於2013年5月,被國務院核定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大報恩寺位於南京中華門外雨花路東側秦淮河畔長干里。在1412年到1431年期間興建的一組規模龐大,有如宮殿般金碧輝煌的建築群。大報恩寺施工極其考究,完全按照皇宮的標準來營建。地基上先釘入粗大木樁,然後縱火焚燒,使之變成木炭,再用鐵輪滾石碾壓夯實,木炭上加鋪一層硃砂,以防潮、殺蟲。寺內有殿閣20多座,畫廊118處,經房38間。歷時19年,耗銀250萬兩,徵調工役10多萬人。位於大殿後的大報恩寺琉璃塔建造於永樂十年(1412年),宣德三年(1428年)竣工,九層八面,高達78.2米,甚至數十里外長江上也可望見。塔身白瓷貼面,拱門琉璃門券。底層建有迴廊(即宋代的「副階周匝」)。塔室為方形,塔檐、斗拱、平坐、欄杆飾有獅子、白象、飛羊等佛教題材的五色琉璃磚。由於各層傳遞,所以使用的磚瓦尺寸不一。剎頂鑲嵌金銀珠寶。角梁下懸掛風鈴152個,日夜作響,聲聞數里。自建成之日起就點燃長明塔燈140盞,每天耗油64斤,金碧輝煌,晝夜通明。塔內壁布滿佛龕。該塔是金陵四十八景之一。明清時代,一些歐州商人、遊客和傳教士來到南京,稱之為「南京瓷塔」,將它與羅馬斗獸場、亞歷山大地下陵墓、比薩斜塔相媲美,稱之為中古世界七大奇觀之一,也是中國的象徵之一。

明成祖朱棣給琉璃塔御賜了「第一塔」的塔名,其特點可以歸納為「三絕」:
第一絕:巨構殊形,高聳雲日。琉璃塔是有確切記載的中國古代最高的建築之一。塔為八邊形,共9層,通高78.02米,相當於26層樓房的高度。
琉璃塔最頂部是用純金製成的寶珠,直徑約為4米,據說重達2000餘兩,每層的檐角下都懸掛銅製的風鈴,從上至下共152隻,即使在輕輕的微風之中,清脆的鈴聲也可聲聞數里。
第二絕,通體琉璃,獨步古今。琉璃塔的主體為磚砌,除了塔頂有一根「管心木」之外,整個建築當中「不施寸木」。其內、外表層全部用各種造型、各種顏色的琉璃構件榫合而成。這種獨特的裝飾藝術讓琉璃塔贏得了「中國之大古董,永樂之大窯器」的美譽。
琉璃塔所用的各種琉璃構件幾乎每件的形狀、尺寸、顏色和紋飾都有差異,因而製作和燒制極為不易。這是琉璃塔建設時間長達17年的重要原因。據記載,當時每個構件都燒制了三套,一套當時安裝,另兩套藏於地下。建國以後,南京的窯崗村、眼香廟一帶,先後出土過大量的與琉璃塔有關的琉璃構件,背後大都有墨書的編號和標記,證明了歷史記載的可靠。
第三絕,長夜深沉,佛燈永明。每當暮色來臨之時,琉璃塔上就會點燃144盞如火炬般明亮的油燈,徹夜不熄。無論是月落星稀的傍晚,還是風雨如注的黑夜,無論是在鐘山腳下的叢林之中,還是大江之上的漁舟之內,人們都能夠看見這座高塔上永不熄滅的燈光。

1854年,清軍攻克雨花台後,太平軍為防清軍佔據大報恩寺對城內造成威脅,遂 「 用火藥轟之,復挖空塔座下基地,數日塔倒,寺遭焚毀」。

大報恩寺塔琉璃構件。現藏於南京博物院。


竟然沒人提圓明園?

下面來自維基。

圓明園位於中國北京市海淀區,是一組清代的大型皇家園林,由圓明園及其附園長春園和綺春園(後改稱萬春園)組成,通稱為「圓明三園」,佔地350公頃,約合5,200畝

[1]

。圓明園規模宏偉,融會了各式園林風格,運用了各種造園技巧,再現詩畫意境,被大多數中國園林學家認為是中國園林藝術史上的頂峰作品;被當作是中國古典園林平地造園、堆山理水集大成的典範。清朝時一些在中國的外國傳教士參觀圓明園之後將其稱作「萬園之園」。

[1]

1860年,圓明園在英法聯軍之役中被焚毀,歷經戰亂劫掠,現時僅存遺址。在中國政府成立圓明圓管理處後開始實施保護與利用。於1979年將其列入為文物保護單位,於1988年,圓明園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圓明園遺址中部和東部成立了圓明園遺址公園。2008年7月29日,圓明園管理局宣布開放九州景區。至此,圓明園開放了全園的4/5。

下面圖片來自度娘。


月亮女神廟,最莫名其妙的人禍。
建成後不久,被一個想出名想瘋了的人Herostratus縱火焚毀。為了不讓他留名史冊的陰謀得逞,法官判他死刑的同時,禁止任何人提起他的名字。不過顯然他還是贏了。。


賴特 的 東京帝國飯店
如果是專業學過建築的,應該都會聽過 弗蘭克·勞埃德·賴特 的大名,聽過他設計的 東京帝國飯店。看到題主的這個問題,第一個反應就是這個。啊!還有他的 東塔里埃森

圖1 弗蘭克·勞埃德·賴特

東京帝國飯店

圖2 東京帝國飯店

圖3 主立面

圖4 主剖面

圖5 一層平面

1916年,賴特受帝國飯店的股東會委託開始設計日本帝國飯店,1919年開工,1923年,7月完工。具有戲劇性的,在準備舉行帝國飯店竣工宴會的當天(9月1日),發生了關東大地震。在一片廢墟中,帝國飯店屹立不倒,幸免於難的帝國飯店一時成為了眾人關注的焦點。有人派電報給賴特,說「您的帝國飯店宛若天才的紀念碑,在關東大地震中毫髮無損。祝賀您!」(此電報被載入其自傳)。但也有文獻說,當時帝國飯店只是表面上看起來沒有問題,其部分結構已經下沉60cm。(我覺著這和其之後被拆除也有關係)

之後,在1967年的時候,帝國飯店由於種種原因,開始了拆除工作,僅入口部分的建築遷移到了明治村博物館。導致其被拆除的因素很多:經濟效益、建築容量、安全性等等等等(賴特設計的東京帝國飯店為何拆除?裡面jyo gan的回答還是蠻全面的。我自己倒是覺著,天災搞不跨,卻跌倒在「人禍」面前,也很戲劇性。)

圖6 現今位於明治村博物館的東京帝國飯店

東塔里埃森
賴特的設計中,塔里埃森分為東塔里埃森和西塔里埃森。東塔里埃森(Taliesin East 指他早期在Taliesin的住所,或在麥迪遜市邊上的小鎮Spring Green的賴特的工作室,後來賴特也葬在這裡);西塔里埃森(Taliesin West 指後來賴特在亞利桑那州斯科茨代爾附近修建的供冬季使用的居住和工作的總部)。

提東塔里埃森(指賴特在Taliesin的住所),是因為它先後兩次遭受火災而被焚毀,一次是在1914年,人為縱火,燒死了 Mamah Cheney(賴特的妻子)、她的兩個孩子和另外四個人;第二次在1925年,這次是因為漏電導致的。

值得一提的是第一次人為縱火(當年的報道: Mamah Borthwick Cheney and Two Children Murdered )。看有文獻說那個縱火的傭人是神經病人,而導致了這次慘劇的發生。到底是不是,我就不清楚了,但我在上學的時候,還聽聞過另外一個版本,說是那個傭人之所以放火,是因為 Mamah Cheney 對他太過嚴苛,實在難以忍受,才痛下毒手。到底是不是,我也無從考證,但有一點,善待身邊的人,這還是蠻重要的。

p.s.說來慚愧,面對建築大師的作品,記得的都是些小故事,那些高大上的設計原理與思潮,忘得都差不多了……在此,對教育過我的老師們道一聲歉……


既然有 @暗香浮動月黃昏 珠玉在前,我就隨便寫個俗點的安土城好了。
玩過信野的知友們都知道吧。。。不然稍微讀過點日本史的人也知道吧。。。
安土城是織田信長在琵琶湖邊上興建的一座城堡,處於海拔大概200米的山頂上,共有六層樓高32米。除了主城之外還被諸多武將居所所環繞
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完完全全的一座土豪金,整個天守閣屋頂全為金箔打造,共用掉1萬片金箔瓦和5萬片琉璃瓦。各處屋檐還有黃金獸頭,各種炫富。
然而安土城的意義並不僅於此,信長非常喜歡西洋文化,建造安土城時被傳教士所影響,希望可以建造出媲美歐洲城堡的城,比如說以全石材建造,天守閣則要有挑高天花板等等。當時其他的日本城堡最多可以搭建到四層,而且多為木石混建。而安土是第一座超過五重天守的日式城堡(其實內部來講是7層)
當時的傳教士這麼描述說:

這天守不僅是日本最大的城堡,也比我們歐洲的塔還輝煌壯麗。天守總共有七層(外面是五層,裡面是七層),每層都塗上不同的顏色。有的是用黑色的生漆塗上窗子,與白色的牆壁相互輝映。有的是紅色的,有的是青色的,最上層全部塗成金色。

安土城也反映了信長本人複雜的信仰,內里不僅有天主閣,也有佛塔,甚至還有孔孟說教圖。
然後這麼一座名城建好沒幾年就被燒了。。。。真是人生五十年。
日本國內雖一直有意思重建安土城,但卻因無法提出適當的重建方案而到今天還在擱置。
是不是得上圖。。。。
先來個平面圖

古代畫像 (信長本人認可並送給傳教士留念的安土城屏風)

天守閣剖面

某個設計案的縮小仿製品 (個人認為不太像,因為從古代畫像來說安土城是呈現深藍和金色色調)

土豪金的天守閣


聖尼古拉大教堂(1900-1966)
原址在哈爾濱市南崗區紅軍街與大直街交叉口
老哈爾濱人都叫她「喇嘛台」
建築圖樣是在聖彼得堡設計的,由俄國建築工程師列夫傑耶夫主持建成
1898年中東鐵路開建,俄羅斯人進入哈爾濱,使哈爾濱成為國際大都市,東正教也隨之而來。1899年10月13日奠基,於1900年12月18日竣工
教堂建成後被譽為「遠東第一東正教堂」
也曾經是哈爾濱東正教都主教區的主教座堂,聖尼古拉大教堂所管轄的教區北至西伯利亞,南到印度尼西亞爪哇島
1966年文化大革命中,聖·尼古拉大教堂被毀。

大教堂奇蹟之處在於整個建築都是由原木建成,牆體交叉處也都是原木互相咬合,沒有用一顆鉚釘,這座主教座堂曾經是哈爾濱市中心最宏偉的木結構建築。
建造教堂所用的木材並非就地取材選用東北木材,也沒有從俄羅斯運,而是選用產自加拿大的紅松。
教堂選址在火車站前方、大直街正中,因破壞了風水曾遭到在哈中國人的強烈反對,之後的1912年極樂寺在東大直街的另一端建成。曾經在建極樂寺前也找高人看過風水,所謂大直街如同城市中的一條龍,龍身上建了一座教堂,那就在龍頭建一座佛教寺院壓住其勢頭。
1966年8月23日聖尼古拉大教堂被哈軍工八八團紅衛兵拆毀,拆的時候也費勁,別看喇嘛台是木頭做的,但是十分結實,生生拆了一天一宿才拆毀的。

2007年以原聖尼古拉大教堂為原型的聖尼古拉藝術館在伏爾加莊園復建。

圖:
下圖右邊尖頂是聖尼古拉大教堂,左側建築是當年的莫斯科商店,現在的黑龍江省博物館

下圖是100年前後的對比,拆毀之後在1973年原址地下建了7381人防工程,之後又建了紅博廣場和如今的大玻璃罩子,難看的一B,為哈爾濱人所詬病

老圖:

下圖是聖尼古拉大教堂聖像壁

下圖右側建築師喇嘛台,攝像師站在如今的紅軍街少年宮門前
圖中左側小洋樓是當年中東鐵路長官官邸,現在是個KFC,有一陣KFC的廣告放過全國各地的KFC門店,這個門店是第一個,也是全國最漂亮的肯德基門店了。

下圖是從省博物館看大教堂,圖中左側是如今的哈爾濱市少年宮老樓(fun fact:孔令輝當年在這裡學的乒乓球)

下圖:由國際飯店天台俯瞰大教堂,在50年代毛澤東視察哈爾濱的時候也曾上過國際飯店天台,也看到過這個景色,只是如今不會再有了。

下面兩張是重建後的聖尼古拉藝術館和原版大教堂
新址在哈爾濱市香坊區成高子鎮 伏爾加莊園

最後上個視頻,關於聖尼古拉大教堂的紀錄片

聖尼古拉傳奇1
聖尼古拉傳奇2

痛心啊


聚樂第

聚樂第是安土桃山時代末期,豐臣秀吉於京都內野(平安京大內里遺址東北,今京都市上京區)興建的城郭兼邸第,但是前後存在期間只有八年,至今尚有不少未知之處。
【答主按:此建築因權力而生,復因權力而滅。它見證了豐臣家的內訌,豐臣秀吉清洗了自己外甥,原定接班人豐臣秀次的勢力。這導致原本就人丁稀落的豐臣家更加單薄。】

《聚樂第圖屏風》部分(三井記念美術館藏)

《後陽成天皇聚樂第行幸圖》(堺市博物館藏)

來源:聚樂第

聚樂第自天正13年(1585年)開始工事準備,正式動工則約始於天正14年2月。興福寺多聞院僧英俊《多聞院日記》天正14年2月27日(1586年4月15日)條:「去廿一日起內野御構普請。」

[1]

是為史料記錄工事之始。聚樂第之稱則自九州征伐歸還以後使用。也稱為聚樂亭(じゅらくてい)、聚樂城(じゅらくじょう)。

聚樂之名的由來,則見於秀吉御伽衆大村由己的《天正記》中之《聚樂第行幸記》:「天下長生不老之」。但是此外別無出典,所以歷史學者一般相信這是秀吉的造語。

構造[編輯]

根據《聚樂第圖屏風》、2004年發現的江戶時代初期《洛中洛外圖》等圖繪與考古調查,聚樂第是以本丸為中心,周圍配置北之丸、南二之丸、西之丸等曲輪,櫓、天守閣等建築物敷以白壁,使用金箔瓦,四周圍繞水堀的平城。天守閣位置推測在本丸西北

[2]
[3]

,但也有研究者認為並不存在

[4]

根據百瀨正恆依圖繪與現代都市地圖的分析,本丸東堀相當於大宮通、西堀位於日暮通西部至知惠光院通、南堀位於下長者町通北部、北堀位於一條通南部;南二之丸東堀位於大宮通西部、西堀相當於日暮通、南堀位於出水通北部;北之丸東堀為大宮通、西堀位於知惠光院通東部、北堀位於一條通北部;西之丸南堀位於下長者町通北部、北堀相當於上長者町通北附近

[5]

。大小規模依豐臣秀次侍從駒井重勝《駒井日記》文祿4年4月10日(1595年5月19日)條與考古調查計算復原,則為本丸南北310m、東西170m,南二之丸南北80m、東西110m,北之丸南北105m、東西85m,西之丸南北80m、東西60m

[6]

聚樂第東側的大名屋敷街(武家地),根據近年發掘的金箔瓦出土地分析,範圍東至烏丸通、西至堀川通、南至下立賣通、北至一條通,南北範圍與聚樂第大致相同

[7]

。此外,親信千利休的宅邸(推測在黑門通至豬熊通的元誓願寺通南下附近一帶)亦位於此。歷史[編輯]

聚樂第是關白豐臣秀吉的城郭兼宅邸,天正14年2月動工,至次年9月完成。九州征伐結束後,天正15年9月13日(1587年10月14日)秀吉自大坂城遷居於此,並執行政務。天正16年4月14日-18日(1588年5月9日-5月13日)迎後陽成天皇行幸,饗宴款待;天正19年3月3日(1591年4月26日)天正遣歐少年使節歸國,也是在此謁見。

天正19年12月28日(1592年2月11日),秀吉讓關白職於外甥豐臣秀次(姊?日秀之子,時年23歲),聚樂第也成為秀次的居城。天正20年1月26日-28日(1592年3月9日-3月11日),後陽成天皇再次行幸,短期內天皇兩度行幸同一地,實為日本史中所罕見。

但是,豐臣秀賴誕生後,文祿4年(1595年)7月,秀吉勒令驅逐至高野山(和歌山縣)出家後的秀次切腹,妻子與家臣大半處決。聚樂第亦於同年8月以降全面拆除。

聚樂一見了、悉成荒野、淚如夢。


——醍醐寺座主義演, 《義演准後日記》文祿5年9月19日(1596年11月9日)條

  • 1586年4月-起工
  • 1587年10月-完成
  • 1588年5月-迎後陽成天皇行幸饗宴。
  • 1591年4月-接見天正遣歐少年使節
  • 1592年2月-豐臣秀吉讓關白職於外甥豐臣秀次,聚樂第亦為秀次所有。
  • 1592年3月-後陽成天皇再行幸。
  • 1595年8月-豐臣秀次失勢,聚樂第拆毀。大部分的建物移築至伏見城。

廢城後[編輯]

聚樂第拆除後,大半的建築物遷建至伏見城,但不久毀於慶長元年7月12日(1596年8月5日)深夜的慶長伏見地震。此外,西本願寺飛雲閣、大德寺唐門、妙覺寺大門、妙心寺播桃院玄關等,相傳也是自聚樂第移築,但是沒有具體佐證,因此研究者間認為聚樂第的建築物並無留存至今者。

聚樂第的故址空地,慶長、寬永期(16世紀末至1640年)是勸進能等演藝活動的盛地,17世紀中期以降方逐步開闢成市街地。不過城址的西側,則直到17世紀後期至18世紀初才完全開發

[8]

聚樂第東的大名屋敷街,於聚樂第拆除後強制解體遷移至伏見城下

[9]

。東南的民居地聚樂町居民,則大部份集體移居至伏見城外郭西北的聚樂町,至今京都市伏見區猶有聚樂町

[10]

;一部分則留居當地,或隨町組重編而遷移至大名屋敷街遺迹

[11]

。現狀[編輯]

「聚樂第址」碑

[12]

聚樂第故址因開發成民居已久,目前只有些微的地形痕迹可以研判

[13]

,並無可確認的遺迹。上京區東堀町內的梅雨之井、分銅町京都市出水老人安養中心的北面有加藤清正捐贈之庭石,相傳是聚樂第故物,但都沒有具體的證據。

現在,中立賣通大宮西北角(本丸東堀跡)與中立賣通里門西南角(本丸西堀跡)兩處立有「聚樂第址」碑,以供憑弔。

聚樂第故址因民宅密集,難以發掘調查,不過平成4年(1992年)西陣公共職業安定所(Hello Work)改建工事中,從工地地下挖出金箔瓦約600塊,當地就是聚樂第本丸東堀舊地,而瓦之式樣也是太閣時代的造型瓦,因此認定是聚樂第建築所使用的屋瓦,平成14年(2002年)6月26日指定為日本重要文化財。

參考文獻[編輯]

  • 日本史研究會 編『豊臣秀吉と京都 聚楽第?御土居と伏見城』(文理閣、2001年) ISBN 4-89259-391-5

第一部 秀吉と都市京都を読み解く橫田冬彥「豊臣政権と首都」 18 - 42頁中井均「城郭史からみた聚楽第と伏見城」 70 - 86頁第二部 よみがえる豊臣期京都森島康雄「聚楽第と城下町」 120 - 134頁百瀨正恆「聚楽第の築城と都市の発展」 135 - 167頁杉森哲也「江戸時代の聚楽第跡」168 - 174頁

  • 狩野博幸『秀吉の御所參內?聚楽第行幸図屏風』(青幻社、2010年) ISBN 978-4-86152-269-7
  • 內藤昌 等「聚楽第 : 武家地の建築 : 近世都市図屏風の建築的研究 : 洛中洛外図?その2」 日本建築學會論文報告集 第180號 1971年2月 61 - 71頁
  • 土本俊和「小屋がけによる町 : 聚楽第建設に促された天正末京都の都市形成」 日本建築學會計畫系論文集 第500號 1997年10月 221 - 228頁

腳註[編輯]

  1. ^ 百瀨正恆「聚楽第の築城と都市の発展」 137頁
  2. ^ 中井均「城郭史からみた聚楽第と伏見城」 72頁
  3. ^ 宇土徹 等「聚楽第の設計技法 : 近世城下町の設計原理に關する研究 その53」 日本建築學會九州支部研究報告 第47號 2008年3月
  4. ^本當に実在したの?聚楽第天守 (真田勘兵衛弘明)
  5. ^ 百瀨正恆「聚樂第の築城と都市の發展」 149頁
  6. ^ 百瀨正恆「聚楽第の築城と都市の発展」 166頁
  7. ^ 森島康雄「聚楽第と城下町」 130頁
  8. ^ 杉森哲也「江戸時代の聚楽第跡」 169 - 170頁
  9. ^ 橫田冬彥「豊臣政権と首都」 31頁
  10. ^ 百瀨正恆「聚楽第の築城と都市の発展」 138頁
  11. ^ 杉森哲也「江戸時代の聚楽第跡」 172 - 173頁
  12. ^ 本石碑建於1992年發掘出土大量金箔瓦的西陣公共職業安定所(本丸東堀跡)之北。
  13. ^ 百瀨正恆「聚楽第の築城と都市の発展」 156 - 157頁

那些文物保護碑上所記載的「於十九世紀中期,毀於戰火/兵燹」的建築們。


大周萬國頌德天樞 盛世氣象的集中代表,

高達數十米,集合了西域諸國工匠的才思技藝,建造者為高句麗人,而長安的景教徒也因為對此出謀劃策並出資捐助而獲得了武則天的賞識,避免了被排斥的危險。
開元二年作為武則天時期的政治性地標被毀滅。
「開元初,詔毀天樞,發卒銷爍,彌月不盡。」 從這一件小小的事情,或也可以看出古代中國人在對待其前輩的創造物上,遠不如羅馬人那樣充滿了仰慕和虔敬的心情。永寧寺塔 其在北魏胡太后的傾力贊助下修建,高度達到了136米。永寧寺塔平面正方,每面各層都有三門六窗。塔剎上有相輪30重(一說為13重之誤),周圍垂金鈴,再上為金寶瓶。寶瓶下有鐵索四道,引向塔之四角,索上也懸掛金鈴。晚上和風吹動,十餘里外都可聽見。534年二月某日晚被雷電擊中其第八層後焚毀。三名大方丈跳入火中自焚。京師禁衛軍前來救火,卻因塔樓太高而束手無策。同年北魏王朝滅亡,它便作為王朝的陪葬品永遠消失。至今,我們只能從《洛陽伽藍記》中的隻言片語窺見它當年的宏偉。


南北故宮。現在的故宮其實是清朝蓋的。多爾袞進北京的時候,故宮燒得只剩下武英殿。

現在有很多人,對於歷史缺乏了解而有敬畏,思而不學,厚古非今,總變著法兒地認為好的就是老的,老的就是好的。覺得什麼東西沒傳下來,那一定是失傳了,不可能是被淘汰了。

其實單就故宮的保存來看,這麼多年沒發生火災,歷史上從來沒有過。


推薦閱讀:

一個畫家對工作室有什麼要求?
請大師批改:建築草圖點評?
同為二戰軸心國,為什麼德國大城市大多都被猛烈轟炸甚至被夷為平地,而義大利大城市則幾乎被完好地保存下來?
如何評價《權力的遊戲》片頭裡各個城堡的建築特色?
美國的公寓為什麼房型都那麼奇怪?

TAG:歷史 | 文化 | 建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