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頗口中的"趙人"與"楚人"在作戰方面有哪些不同?
12-17
《資治通鑒》中有這樣一句:(前文是廉頗老矣的出處),趙王以為老,遂不召。楚人陰使迎之。廉頗一為楚將,無功,曰:"我思用趙人。"卒死於壽春。不考慮廉頗的年齡問題以及是否受到領導重視,真的是由於士兵的問題造成廉頗無功的嗎?或者說楚人和趙人在作戰方面具體有哪些不同?
謝邀。
因為在戰國時期,楚國外的六國的政治制度都經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秦國施行了舉世聞名的商鞅變法。而在商鞅變法之前,秦國的貴族勢力已經在幾代國君的內亂中被嚴重打擊,就算沒有變法,秦國的君主集權程度也是很高的。
韓趙魏齊四國本就是卿大夫建立,體制已經比較優越了,此後還有李悝變法、趙武靈王改革、申不害變法、齊威王新政,等於變法了兩次,雖然都沒有秦國徹底。
燕國是被齊國滅亡後重建的,舊體制被齊國的入侵嚴重打擊,新建立的燕國也面臨不了貴族的威脅。
而我們國土廣袤人口眾多的「大帝國」楚國,還是個西周的翻版,楚王之下,各縣都有世襲的「公」管轄,基本可類比西周的諸侯。舊貴族實力異常強大。楚悼王引進吳起實行變法,還被舊貴族反撲失敗。國君的集權程度堪比西周。
從戰國時期的能臣武將出身就能看出來,楚國外的六國,活躍著大批出身士階層的人才,都能身居高位,各國活躍的客卿更是層出不窮。而我們的楚國,整個戰國時期,階級固化嚴重,主要官職被同姓貴族昭、景和外姓貴族黃、項等家族把持,客卿只是個擺設。
廉頗在趙國的時候,他要統率的軍隊,直接效忠的是趙王,廉頗讓他們往東,他們不敢往西,所以戰無不利。
而廉頗在楚國,估計會出現這種情況。
要打仗了,楚王先讓廉頗統率國都附近的常備軍,然後廉頗召集基層軍官。第二天都遲到了,廉頗大怒,基層軍官們紛紛說:「哎呀不好意思,我們去給昭令尹和景柱國彙報了,他們答應了我們才敢來啊。」廉頗要軍法處置他們,昭令尹和景柱國立刻來了,大吼:「你個趙國人,打狗也要看主人,干不幹不幹了滾球。」
然後楚王說要不我調集各縣的地方軍給你,然後等了半年,各縣的縣公帶著軍隊零零散散地才趕來。廉頗大怒:「軍機瞬息萬變,這尼瑪半年了才來,全殺了。」
然後楚王嚇尿了,拉住廉頗:「算了算了,都殺了誰給我效忠啊,湊合著過吧……」
這麼個環境下。
廉頗就只能在風中凌亂,感慨「我思用趙人」了……
深深懷疑題主和 @關毛 沒有讀懂這句話。
我的意見是:
1. 「我思用趙人」並非「我想用趙國人來受我領導作戰」之意;
2. 「我思用趙人」意為「我希望自己能為趙國人所用,為趙人效力」。馮夢龍《東周列國志》所用與此意同:「某方日夜思用趙人,何敢恨趙王也。」
廉頗忠肝義膽,如果其傳記中最後一句話是「楚人我用著不順手,想用趙人」,哪裡比得上「我不受趙王重用才來楚國為人作將,但是心底里還是朝夕想回故國效力」來得忠勇?
另清人梁鉅章《制義叢話》中有言:「思入時而用世,曷弗瞻黻座而登廊廟之朝廷。」亦此用法。制兵理念的問題。
首先不太同意把這句話解釋成「我想被趙國用,想為趙國服務」。因為很顯然,這句話的意思就是「我想用趙國人打仗」。
原因何在?
眾所周知,趙國在戰國時期最著名的變法是胡服騎射,有大量的騎兵補充。廉頗的主要戰役都是趙國胡服騎射後進行的。他統帥的軍隊,都有配相當數量的騎兵,可以組織進行騎步兵配合的戰術體系。如濟西之戰後,廉頗深入齊國境內,拿下堅城陽晉,天下陣恐,這也與騎兵的運用有關。這也是趙國軍事的特色,以及在惠王一朝對外幾乎全勝的原因。
另外,趙國良好的繼承了春秋時期晉國士兵的戰鬥力,「彼三晉之兵素悍勇而輕齊」,「趙,四戰之地也,其民習兵」,都是很有道理的。趙國士兵戰鬥力的強悍是國際上都知道的,燕國以六十萬之眾對付不了趙國十幾萬就可想而知了。
楚國顯然不行,首先南方缺馬,很難配備騎兵。戰術方面廉頗發揮不了優勢。另外,楚國軍隊戰鬥力實在一般。丹陽之戰七萬精銳一戰就被打了個稀里嘩啦,藍田之戰傾國之兵一點戰果都沒有,就像是打紅警變賣所有建築再拉上礦車一塊去別人基地打,結果又輸了個一攤爛泥,國家都差點四分五裂。
戰鬥力的落差實在讓廉頗受不了,尼瑪這爛兵我怎麼打,當年我在趙國士兵指哪打哪。想著想著廉頗很傷心,於是就死在了壽春。
想想卡馬喬在中國足球上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