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看待基礎設施的新的一輪「十萬億投資」?
外媒稱中國政府已批准基建投資超十萬億
彭博:中國批基建投資超十萬億 今年開工超七萬億2015-01-06 19:26:08 來源: 華爾街見聞
彭博新聞社援引匿名消息人士稱,中國國務院去年底已批准總投資額逾10萬億元人民幣的七大類基礎設施項目,其中今年投資超過7萬億元。
如何評價四萬億計劃? - 中國
基礎設施投資,多多益善
既擴大內需,也是在為未來的幸福生活鋪路
中國的未來在城鎮化,我期待中的未來的中國,應該是八九億人在城市,數千萬人在農村,目前的住房、道路、軌道交通、上下水、電、油氣、互聯網,遠遠不足以應對這個場景
而當前利率低,正是好時候
對,沒錯,中國的人口應該降下來,降到十億以內,而且到那時候,計劃生育前出生的人口已經死光,老齡化的困境得到改善。這種情況下,人均 gdp 達到或者超過現在的美國,就不是地球資源所不能承受的了,至於人口比中國更多的三哥,最好永遠停留在「二十億牲口」的狀態
對於未來,不要束縛你的想像力
謝布妖。
大神太多,個個貌似都很有理的樣子,可不懂,為啥大神們從經濟里只看到經濟了呢?
難道一個包子就能頂一大堆贊,也是醉了······
ps:我不是來砸場子的,我是來注水的。
@海蜇 說的有一定道理。
基建投資其實是政府的無奈之舉,是不知道做什麼好的情況下最不容易犯錯的行為。本質上源於經濟下行期政府的尷尬局面。
首先說, 新常態下的政府的困境
自2008年金融危機後,我國經濟在10、11年達到了較高的增長速度,快速從危機中復甦。然而自2013年以來,我國經濟增速開始全面下滑,由原來的9%、10%迅速下降到7.5%左右,2014年全年PMI指數也一直在50點榮枯線左右徘徊,凸顯了當前製造業的困境。2014年中期,部分地區出現了房地產價格下降的趨勢,政府及時出台了二套房新政才沒使局面進一步惡化。加之美聯儲在下半年正式退出QE,美國加息呼聲高漲,特別是在美國2014年第三季度修正後GDP高達5%,已經開始吸引全球資本向美國迴流。可以看出,在房地產、出口燈領域相繼疲軟之下,我國經濟由全面高速增長進入了一個增速換擋的中高速水平,這種現象被習總稱為「經濟新常態」。
儘管政府一再強調新常態是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的必然產物,是未來經濟發展的長久利好。然而,我們真的準備好接受這一事實了嗎?
穩增長、調結構的核心就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歸根結底是要拋棄原有的粗放的外延的發展方式,向由高新技術牽引、創新驅動的內涵式發展轉變,形成在發展領域內的科學技術優勢,從而保持較好的經濟發展狀況以及長久的國際競爭力。然而,從現實情況來看,這一切顯然未等來東風。
或者說,我們是被逼地,無助的被推進了「新常態」這一背景下。
什麼是新常態,就是有一種愛叫你媽逼著你愛啊
再說七萬億,想說愛你不容易
從前面說的政府困境到出現七萬億就一點也不奇怪了。我們放佛又看到了2008年金融危機時4萬億的身影,儘管政府一再聲稱這與4萬億有著極大不同。
基礎設施投資、出口、房地產一直是引領中國經濟增長的引擎。在房地產回暖乏力,出口疲軟的情況下,加大基礎設施投資成了政府的當然選擇。 七萬億主要投資流向為糧食水利、交通、生態環保、健康養老服務、信息電網油氣等重大網路工程、清潔能源、油氣及礦產資源保障工程等。雖然這些領域的投資確實能推動經濟增長,而且的確必不可少。但蜂擁而上的節奏更像是趕鴨子上架,不僅會降低投資效率,而且很容易造成重複建設和惡性競爭。可這偏偏是當前政府所能作為的唯一手段!
我們的擔心也正在於此。長久以來依賴於出口、房地產、基建投資拉動的經濟在新常態下未能形成強勁的穩定替代機制,迫使政府再次將目光聚焦到了基建上面,靠內需拉動的經濟增長機制遠未成型。@阮澤雨 對於結構轉型和城鎮化的解讀已經說的比較清楚了,人口紅利顯然也已不那麼給力了。
硬傷啊有木有!
稍顯安慰的是,這種尷尬目前尚維持在宏觀和中觀層面,微觀層面雖然對企業的發展有所衝擊,但對個人的影響還未擴散開來。宏觀經濟不景氣,產業結構調整推進緩慢是政府的難題,也是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的硬骨頭。
這也是廣大同志們關心的重點哪,誰的腰包扁了,誰的工作沒了,迄今看來,還沒那麼嚴重。
但我們卻不能不反思巨額基建投資背後的代價。投資的資金來源主要是中央和地方政府財政或債務,銀行貸款、國有企業等,其中尤以地方債務為主。當前我國中央和地方政府債務總量佔GDP的比重已達近70%,槓桿水平已經較高。考慮到地方政府隱瞞上報以及通過各種城投平台舉借的債務,實際的槓桿率可能遠高於這一水平。而杠杠壓力對於政府融資資信及成本都是重要的影響因素。2014年底出現的「14烏國投」債券取消發行事件已經透漏出了地方政府企圖通過債務融資來獲取發展資金而又不願為債務擔保(因而增加財政負擔)的矛盾局面。
雖然當前的基建投資許多採用了PPP等創新融資方式,但由於監管缺失及法制不完善導致此類項目風險較難控制,合作企業「跑路」的激勵很高。未來此類融資方式將如何發展,還有待看政策走向。
對於PPP模式, @吉利吉利已經講的比較清楚了,不多談。
頂層設計,你懂得!
最後,中國經濟將 何去何從
造成困境的根源在於沒有形成完善的經濟發展格局,而政府主導的市場化改革更像是在打邊緣戰。儘管政府一再強調加快創新促進生產優勢,減小貧富差距釋放消費潛力,然而事實上房地產和虛擬經濟的高回報率更像是「劫貧濟富」,不僅擠佔了實體經濟發展空間,而且政府或多或少的對這些領域形成了一定依賴,至少在現階段很難去改革這些利益集團潛伏許久的「深水區」。這一切都與市場經濟改革目標相去甚遠。
十八屆三中全會強調,要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釋放改革紅利。可資源如果一直保持在政府手中,又如何實現市場化配置呢?七萬億,究竟是市場的需要還是政府的意志,顯然有待商榷。
無論如何,新一屆政府上任以來以鐵血手腕在反腐和改革領域畢竟是下了重拳,在國內和國際社會都獲得了良好的口碑。當然,這也助長了人們對於未來中國經濟發展的期待。未來中國將和何去何從,看市場,更看中南海。政策的任何一小步,無不考量著政治家的智慧與良心。
讓我們拭目以待。
說白了,Goverment 總得干點啥啊
原創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看起來KQ經濟學跟寶哥哥,跟多年前羅斯福搞的套路差不多嘛。都是凱恩斯嘛,蕭條了就通脹一下來刺激,錢嘛,多印多撒,看起來又繁華了。
我們時常掛在嘴邊的一個道理,是葯三分毒,沒事誰願去吃藥,因為那不是自然的,是外界力量的暴力介入。
可是生了病不治,不吃藥,那是找死還是等死?經濟不行了,歸根結底是大家心理對未來不樂觀了,政府牽個頭來片兒阿司匹林刺激一把完全正常。
但為什麼是政府來主導,而非向民企開放?知乎上多的是自由主義者,不希望權威的介入,崇尚完全競爭。經濟不好了,就全面放開嘛,有能者為之。別忘了,能者最終也會被資本劫持啊,錢是能讓人心起變化的,難保不變得無情無道義,指不定走到最後連要幹什麼事情都給忘掉了。逆境中是需要領頭人的,這個領頭人必須強大、堅韌、友愛。剛好政府在這種環境下是帶頭大哥的一個較優選擇。
再說套路。其實世界上的道理就那麼幾個,越是適用性廣越是簡單,人類本來就是一個相對固定的物種,自個兒想出來的彎彎繞繞能複雜到哪裡去,誰比誰也高明不了太多。同樣的套路,執行的方向和執行的環境不一樣,要差很遠啊。
同樣一本九陰真經,郭靖和梅超風使出來,連背景音效都差很遠對不對?
同樣是君主立憲嘛,學習西方,自上而下的改革,日本打得我們幾乎亡國亡種。
同樣是休克療法,玻利維亞成了,俄羅斯就崩了。
同樣是鐵血軍政府,皮諾切特造就了智利,而非洲還在屠殺,緬甸守著巨量資源受窮。
對比這兩片兒阿司匹林,
這個10萬億,包括:
1.糧食水利
2.交通
3.生態環保
4.健康養老服務
5.信息電網油氣等重大網路工程
6.清潔能源
7.油氣及礦產資源保障工程等
跟4萬億對比,包括:
1.加快建設保障性安居工程。
2.加快農村基礎設施建設。
3.加快鐵路、公路和機場等重大基礎設施建設。。
4.加快醫療衛生、文化教育事業發展。
5.加強生態環境建設。。
6.加快自主創新和結構調整。
7.加快地震災區災後重建各項工作。
8.提高城鄉居民收入。
9.在全國所有地區、所有行業全面實施增值稅轉型改革,鼓勵企業技術改造,減輕企業負擔1200億元。
10.加大金融對經濟增長的支持力度。
哪一個更抽象,哪一個更具體。加快、減輕、提高,這是動作還是結果,如何進行進行評判,看報表還是統計局?還是CCAV滿大街問人姓什麼?我們中國人是多有創造性又多有彈性的一個民族,徇私舞弊的事見得不少,沒準人人都是其中一員。所以,相對而言,還是實實在在的,把東西修出來造出來比較妥當。而10萬億的方向上,有國家資源保障和分配的(1.5.7),有拉平地區硬體差距的(2.),有未雨綢繆的(4.6),有給過去30年擦屁股的(3)。未來中國,應該是地區發展程度均衡,城鎮化水平繼續提高。但是,地區的經濟發展應該是當地人自己掙的,不是國家投的;房子應該是自己買的,不是政府安置的。政府負責搭檯子,水電氣網給弄到領先水準,想演的好全看自己努力。所以,這7個項目是到點子上,也不算有違公平的。
以上可見,同樣是巨量拉動,但實際上方向上是有差別了。
執行上的環境差別會更大,而且這決定成敗。
歷來中國改革:
商鞅變法,長期內憂外患的秦人,鐵血治國,心齊努力,令行禁止,秦一躍而強。
漢武格弊,承文景之治,政治清明,外憂匈奴陳兵,多年努力後終於粉碎外敵,固一世之雄也。
王莽改革,時外戚弄權,吏治不明。莽雖有精巧的上層設計,也擋不住崩塌。
貞觀之治,這個不說了,中國人都知道。
王安石變法,北宋中葉,積病纏身,吏治不明,士紳承平日久髀肉橫生,變法崩之。原先蘇大鬍子以新法操之過急反對過,等王安石新法被廢后,又直言其中可取之處應繼續推行。王安石變法,不得其時。
張居正變法,延續明國祚數十年,此公奇才。
洋務運動,不就是士大夫看不起西洋鬼子,然後又打不過西洋鬼子,糾結來糾結去,把自己給拖死了么。
國家要干成一個事,人心向齊是必須的,吏治清明是必須的。說以習大大一上來就給我們講了一個中國夢,接下來反手就是打老虎打蒼蠅。環境條件成熟了,事辦起來就順暢,執行起來就到位嘛。這是組合拳,這麼激烈誰跟你一次只出一拳啊。
每天都有人鬧鬧哄哄的要激烈改革,要立即全面市場化。操之過急不見得有好的結果:遠點,王莽沒成,王安石崩了,近點康有為的真實歷史評價是稚嫩,辛亥革命之後同盟會行政能力不足還是歸政於北洋(什麼袁世凱竊取革命果實那是小學歷史老師教你的),再近點咱大幹快上趕英超美嘛。中國人的事,歷來是人人相輕,說起來一個個都是牛X之人:「這事要是換我上,准比那個王八蛋幹得好」。可實際上毫無行政能力,寸步難行。國民性格如此,打小就沒契約和尊重妥協的基因,在大變局裡,誰狠誰橫就可以肆意妄為,文革十年歷歷在目咧。吃虧的是誰,還不是自個兒。
洋務運動,中國人才睡眼惺忪,辛亥才算摸索起了床,建國算是穿好衫下了地,這才開化了多少多少年?上知乎的多是受過高等教育的,自我標榜遵守契約精神,願意承擔權利與義務,是個市場經濟的好苗子。但全中國有多少人,理想歸理想,人人都要求生存,急是急不得。要是社會發生斷裂脫了節,形勢又當怎麼辦呢?
明末流寇起,數十萬民眾為一餐而從之;另有東北邊患疾,崇禎有心但無力,左支右絀。清兵入了關,揚州十日嘉定三屠,還有數不清的文字獄,終於教的一片大好的奴才嗻。亡的是漢民族之國,屈的是讀書人之德,當年從流寇的百姓指不定也折於揚州嘉定文字獄。
倘若操之過急,內亂起,外敵侵,今日華夏民族之國是否再亡一次,我們這群上知乎的讀書人又要到哪家主子面前乞食?
與其埋怨,不如打起精神,過好自己的日子。人心向齊,給自己也給這個國家這個民族有一點希望有一點耐心,還有一點努力。
謝謝點贊和不點贊的各位朋友。
補充兩個數字:
1840年時,大清國GDP全球第一。頭一年的5月,林則徐虎門銷煙;40年8月,英軍侵佔大沽口,道光大駭。此後兩年內,英軍登陸各處港口幾如入無人之境;42年8月,簽《南京條約》,割香港。
1895年時,美國第一次超越中國,成為全球GDP第一。頭一年1894,歲在甲午,黃海一戰,北洋艦隊俱沒;1895年3月,簽《馬關條約》,割台灣。現在台灣有個電影《1895》就是講這個。
**以上GDP數據來源於Angus Maddison的著作**
數字上的東西,太過虛妄。國家是否富強,不在於賬面資產有多少,而是人民的開化程度有多高。自古中國人皆以天下為己任,而無國家政府之概念。天下的概念約等於今天的the whole world,是的,沒看錯,三胖的宇宙真理也是這麼回事。如此一來,怎麼能和別的國家別的個體平等交流。缺乏理性和自我反省能力的國民,如何能造就富強的國家?
諸君共勉吧!
這是目前全國試點的30個PPP項目清單,可以看到大多是存續的。
存續項目融資,多半也都是新債還舊債,引入民間資本無非也就是把項目產生的現金流和收益轉讓出去了而已,無他。
n謝邀,阿茲卡西。
去年年底批准的10萬億,目前已經落實了7萬億。
七大類項目,分別是糧食水利、交通、生態環保、健康養老服務、重大網路工程、清潔能源和油氣礦產資源。
在已公布的400多項目中,交通有203個,佔了一半,清潔能源23個,油氣礦產資源37個,合計263個,接近項目總數的3/4。為什麼交通項目最多請移步經濟形勢不好的時候為什麼國家總是大量投資鐵公基,而不是用這些錢來改善醫療、教育,養老等民生問題? - 吉利吉利的回答
從項目結構上看還他媽的是老一套,如果你認為那個KQ經濟學能給你帶來什麼耳目一新,那你太高估他了。他的那一套,幾十年前就在搞。
房地產熱帶來的鋼鐵水泥以及影帝搞出來的太陽能風能產業,經過這麼多年的胡吃海喝,肥了根本減不下來,慣性太大;1是這些產業急需輸血,2是乘數效應可以養活上上下下無數人,有飯吃大家就不會去中國青年報門口蹲著,3是也沒別的東西可以投,投這些不需要想像力和規劃能力(具體操作的基層也沒這個能力,反正去年前年投什麼今年咱繼續,天天在面前晃悠的不就那幾個人么),想到撒切爾夫人的爹說過:拿破崙鄙視我們是群小販子,就是我們這些小販子打敗了他;對比如雜草般密布的英國零售業,中國這片曠野上只有幾個巨大的死胖子.........
但是從融資方式上看有了新的變化,引入了PPP這個概念。
最早的時候,如果政府想修條路,它就會出資(可能是100%全資,也可能是再坑蒙拐騙其他金融機構出一部分錢)成立一個兒子公司。當然了,一個政府可能有好幾個兒子公司。
然後這個兒子公司就跑去銀行,要錢。早些年,錢是比較好要的,特別是四萬億年代,錢特別好要,因為兒子的背後,是政府嘛!(哪怕是現在談判,他們開口就是:我們公司是政府的)
銀行的錢是不能不還的,路建好了,就可以收費,收費是還款來源很大的一塊;其次,是政府財政撥款,你審計這些兒子公司的賬,能看到政府撥款直接進利潤表;最狠的一招,叫拆東牆補西牆。
聲明,拆東牆補西牆不代表政府還不起錢(政府紅紅火火賣地的那個年代,怎麼可能還不起錢呢?),有些時候是因為流動性不足,有些時候只是為了優化一下負債結構,但也可能是真還不起錢用信用卡還信用卡的方式挨日子。
具體的方法呢,包括信託、發債、租賃等等。比如發債,如果公司外部評級足夠,可以申請一次公司債(證監會批准),再申請一次企業債(發改委批准),然後再去搞個信託,再把管道搞個租賃什麼的。收上來的錢呢,一般都用來還舊債了。
借錢,是會上癮的啊!
做這樣的融資,你指望兒子公司自己還,那是不現實的,所以當地人大要出決議,財政呢也要出個函,表示兒子還不起老爸兜。這樣投資者才會把錢放心的借給兒子公司,你要知道,投資人給的錢,都是來自市場的。
很快兒子就玩脫了,債務積壓成山老爸也會扛不住。比如無錫,比如鎮江!國家針對這種情況,先是要求兒子自負盈虧(退出平台名單脫離父子關係才能繼續發債),然後甩臉表示:地方債務自己扛,中央不救助。
PPP就是在地方普遍扛不住的情況下搞出來的,金融系統扒不到錢,直接找民間資本啊。
理論上的PPP:
1、政府建立PPP中心或者領導小組,在基礎設施和民生項目中備選項目;
2、評估;
3、報送省PPP中心,有可能的話報送國家財政爭取基金支持;
4、設立項目公司,簽合同,各方交錢;
5、持續監控評估,
6、期滿按約移交或者提前中止。
但實際執行中,基本只有4和6,刨掉1、2、3和5,這個模式早就有了,叫私募。
過程就簡化為,兒子公司找幾個大戶,成立個有限合夥基金公司,然後大家往裡面投一堆錢,有什麼項目做什麼,但基本上還是給政府融資。
問題在於這個有限合夥基金公司,沒牌照,不受監管。
極端不靠譜。
不靠譜到什麼地步呢?我目前手上正好有個項目,20個億的。對方找上門來。
我問她:你們有牌照沒?她說有,是證監會監管的。
然後她拿出來一張中國基金投資協會的牌照。
我:這個鳥協會根本不是官方的,交個錢就能去領的牌照。那個,你們的合同帶了么。
她說帶了,我看了下合同,名字叫小澤瑪利亞-劉德華私募投資基金。
我說你們合夥企業的合夥合同,決議、簽字樣本還有驗資報告呢?
她扭扭捏捏的拿出來了,我翻了一下,居然叫蒼井空-吳彥祖康賽思密達私募投資基金。
我問:你們蒼井空-吳彥祖康賽思密達簽的協議,為什麼叫小澤瑪利亞-劉德華?
看到我臉色不對,她強調:我們是政府的,然後又補了一句:20個億喲。
我說呵呵,我們這裡有人死成了渣渣,死掉的那些,都他媽是政府的。
我不知道這個早已存在的民間版PPP,最終會不會規範到官方版那裡,但我知道人行銀監保監證監什麼的都是專業的,政府和民間投資者都是業餘的。步子邁得太大把蛋扯掉了。放眼望去,一地的蛋蛋,其中有一顆,是我同事的,目前他還在滿世界找502膠,希望把蛋粘回去,祝他好運。
滿眼的亂象啊!
最後說一說經濟會有什麼影響。
1、這麼多基建,相關產業(水泥鋼鐵船舶什麼的)可以喘口氣了,社會穩定了,面子也比較好看。
2、中產階級話語權變強了(嗯,就是能出錢的那部分中產中上層),這是寫在合同里的。
3、PPP模式可能推不下去,要麼國家強力的管起來(成立個PPP監會?),要麼完善下法制,被坑爹的那些人可以理直氣壯的打官司索賠。
3、也有可能這個模式要不了幾年就沒聲音了。
4、CPI會往上跑一跑,這不是什麼壞事,如果工資沒有跟著漲,那就是壞事了。不出意外的話車和房又會火起來。
5、錢倒個手最終還是要往房地產跑,這麼多年過來如果還認不清這一點,那個雞毛經濟學還是算了吧。
6、資本加速往外跑,不止是國際上大筆的避險和套息資金,包括國內的錢都要往海外轉。
7、澳洲也可以送口氣了,最新的消息是各家鋼鐵廠在加緊訂貨。
現在有些同志,特別是年輕同志,對中央搞基建,有不同意見。他們認為,修鐵路,修公路,修水壩,是花銷多,收益小,是賠本的買賣。他們還認為,把錢投進生產里,能賺錢;投進計劃保障里,能提高工人農民的生活。這種看法,不能說錯,只能說,眼光不夠長遠。咱們中國,之所以自始皇帝到如今,都是統一的國家,恰恰就在於修路與治水,這兩件事情上。修了路,中央的政令才能通達全國每個角落,各地物產才能四通八達,邊境線上才能一日行軍;治了水,荒地才能變耕地,國家才有資源去發電,國防軍工產業才有廉價的動力源。62年,我們為什麼打到了藏南,卻又退回來?一是蘇聯人大兵壓境,二就是沒有路,補給困難,我們怕被包了餃子。建國後,我們修了不少路,建了不少壩,但還遠遠不夠。在西北、西南,我們還做不到72完整進兵;在中原、嶺南,我們還沒有足夠的水利動力。這都是我們要不惜一切,砸鍋賣鐵也要做的。(毛)主席當年說,就是當了褲子,也要搞原子彈。現在,我們還要說,就是傾家蕩產,也要修鐵路,建大壩!這是原則問題!——葉如棠,原北京市建築設計院院長,原中華人民共和國城鄉建設環境保護部部長,1987年1月《答年輕同志們的話》
"從蘇聯發生的事中,我們應該得出什麼樣的教訓?我認為:首先,敵人在內,不在外。真正威脅我們事業的,是我們內部的那些渴望斬斷組織監管、渴望竊取國有資產、渴望成為資本家的幹部,是那些國有企業的領導、軍工產業的頭頭、強力部門的負責人們,他們在感到手中的權力越來越受到組織約束時,就會跳出來倒戈一擊;第二,制度要健全,這不是說好聽的話,而是為了我們事業的生存!只有健全的制度,才能將所有內部的野心家們,都置於組織的監管體制下,讓他們沒有機會實現野心,讓我們的事業始終處於高度的安全狀態;同志們,外部的威脅始終存在,我們從來不怕;內部的危險也長期存在,我們要嚴陣以待!"——羅志敏,原四川省第四屆政協副主席,原中共四川省委紀律檢查委員會副書記,1990年《我們當前面臨的局勢》
"對岸搞戰備,搞三線,搞核武,是不是勞民傷財?你可以說是,並延伸到抨擊赤色邪惡,然後你可以領取反攻津貼了。事實上,它是必要的,是至少遺惠100年的。對岸是大國,是無論如何不會符合強權們心意的大國,是無論如何要被罵被恨被仇視的大國,是無論如何要挑戰舊秩序的大國,也是無論如何要與兩超硬碰硬的大國。大國要就要搞戰備,就要搞三線,就要搞核武。一時不搞,苟安一時;一世不搞,遺禍萬代。對岸的民生差,我們要批判,都是中國人,我們感同身受;對岸建軍工、實國防,我們要支持,都是中國人,我們同享普惠。有朝一日,我們光復故土,再造青天白日大中國,對岸的建設,我們也是要用的嘛!"——王建煊,原中華民國財政部長,1982年《中國人應該如何想,如何做》
"那邊進行了熱核爆破,按理說,漢賊不兩立,我們應該沮喪和憤恨。但是,我想,和我一樣,情不自禁欣喜的,恐怕為數不少。這算不算媚匪通共?算不算侍領袖不誠?算不算置忠孝節義不顧?我告訴大家,不算!熱核武器是沒有政治屬性的,它既可以用來捍衛自由世界,也能被赤共用來奴役世界。現在,那邊搞出了這個,這是政治上的悲劇,卻是民族的壯舉。有朝一日,我們光復故土,悲劇就不存在了。那時,就只剩下民族壯舉,讓我們驕傲,讓我們爭雄於寰宇!"——錢思亮,原台灣中央研究院院長 1965年《用科學與民族的視角看問題》
知乎果然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大多數答案動輒經濟形勢、政府開支、行業競爭,都寫得如此宏觀如此高端大氣上檔次...
但是單在2014年,我就去過兩個土路、沒路燈、一到晚上窗外就一片漆黑的村子。
——對了這是在天津,號稱全國排名第三的經濟帶哦。
所以我的想法是:難道基礎設施不該來一輪新的投資么?
覺得前面很多答案都很陰暗啊,這麼亂黑國家真的好么?累計的頑疾要根除掉,國家才能進步。有些時候可能真的未必是不想做事,而是做不了事。大家都是中國人,都想國家健康向上,但積極樂觀點難道不是更好?
之前的四萬億的對錯很難評論,我認為其實不過不失吧。損失了轉型的機會確實可惜,但是也讓國家看到了腫瘤在哪,才會有現在忍痛割掉的做法。
至於十萬億,我認為是最好也是僅有的選擇。
國內三駕馬車,只剩下一架能用,而且還只有2/3可以用。這時候繼續投資基建是最正確的選擇。
第一,依靠外貿明顯已經不靠譜,世界貿易已經承受不了中國龐大的經濟。想要靠增加出口來推動一個52萬億GDP的經濟體,沒有誰受得了。所以外貿明顯的是以穩為主,甚至會略降,繼續的大幅度順差已然不可能。
第二,勞動力成本的上升,也讓更多的工廠撤出中國。在往後的幾年時間裡繼續依靠這些工業投資拉動中國也明顯不現實。勞動成本的上升正是說明國內勞動生產率的提升,中低端的製造業已經無法支撐經濟繼續前進,但轉型到中高端又仍需一段較長的時間,所以在工業投資這塊其實能維持穩定並略微增長就很不錯了。
還有一點就是環保成本,很多人忽略了這一點。勞動成本上升,外資或許還能容忍,但環保成本的上升才是撤離或搬遷至其他更低級別國家的關鍵。
國內的環保問題日益嚴重,已經不允許繼續去提升中低端製造業的前進了。
第三,國內還沒有形成穩定的中產階級,所以短期內想學美國依靠內需刺激經濟也明顯是不現實的,至少5年內很難實現。
最後,很多人忽視了國內老齡化的問題,人口紅利正在消失,未來勞動人口只會下降。如果不稱現在繼續提升基礎設施,往後就很難再找到足夠的基建工人和足夠低成本的資金。
國內現在勞動力人口實在下降的,未來的勞動成本只會越來越高,因為稀缺。其實好好想想,十年前的基建工人是什麼工資,現在呢?所以,稱現在勞動成本還不高,趕緊把基建做好才是正是。正所謂「要致富,先修路」不是沒道理的,正是有基建的支撐,經濟的轉型才能即平穩又快捷。
綜合以上幾點來說,基建投資其實才是最正確的選擇。從人口紅利和儲蓄率的角度看,現在到2020年前,是中國最後的基建黃金期,同時也是最後的機會。
城鎮化:
對於經濟改革來說,依靠新興經濟明顯不靠譜,任何新興經濟都需要一代人的時間去過度,所以短期來說這不現實。所以未來中國的發展最主要的還是要依靠城鎮化,龐大的農村人口就是未來幾年中國的發展引擎,也是改革轉型的重要支撐力量。
其實大家都知道,中國最有前途的一項就是內需,但是目前龐大的農村人口,那可憐的消費力要如何提振?城鎮化不就是讓更多的農村人口轉化成城鎮人口,提升其消費水平么?同時鞏固目前的城市群體,形成一個穩定的中產階級結構?
其實繞來繞去,基建和房地產依然是未來10年內中國的核心力量。這是改革和轉型期的依靠,因為你很難再找到其他可以支撐中國經濟增長的路子。
城鎮化不是簡單的移民,只有提升城市的基建設施和服務才能容納更多的人口。提高內需依靠的不是當代的農村人口,而是他們的下一代。目前農民工的知識水平和生產力只能適應基建和低端製造業。而後者很難再有增長,所以基建才是更好的選擇。而這也是為什麼交通佔7萬億這麼大的比例。
關於農業轉化的:
中國有18億畝的更低,而老美有30億畝。老美的農民大概是700萬,中國按照10%的農業勞動生產率來說,也就容納4000萬農民。而現在國內農民大概還有7億多吧?
這裡面就有6億的人需要轉化,而每個人的城鎮化對應的投資大概是15萬左右。這大概是90萬億的規模,差不多是目前GDP的一倍了。
看到有提到PPP的:
下面貼一下國外已經實行PPP模式的一些經驗:
投資於基建產品並不是因為絕對回報,而是看中它能分散風險,同時風險調整後與通脹調整後的回報很具有吸引力。澳大利亞與加拿大的養老金投資人選擇基建投資是因為它能提供與養老金債務相匹配的現金流。
基建資產在海外已經成為大類資產中獨立的一類資產。90年代最早吸引澳大利亞和加拿大的養老金投資,2000年後才大受歐、亞和美國的機構投資者重視。基建投資品的特點是:1)回報對特定投資人有吸引力;2)對經濟和市場不敏感;3)與其它資產的相關度很低;4)長期投資,穩定,可預測性強;5)對沖通脹;6)與長期,通脹掛鉤的債務相匹配;7)一般不會違約。
從投資基建的不同階段來說,比較均勻的分布於新建項目,己建成項目和運營階段項目。有2/3基金只投資於經濟基建產品(交通,公用,通信,可再生能源),1/3即投資於經濟基建產品和社會基建產品(學校等教育設施,健康養老,軍事與法律設施)。31%的基建投資基金明確投資於PPP項目,只有8%的基金明確不投資於PPP產品。
普瑞金數據顯示,全球有800個基建投資人:23%是公共養老金,13%是私營企業養老金計劃,8%是養老保險基金,7%的退休金計劃,7%保險公司,4%主權財富基金,還有38%的其它投資人。
國內實行PPP最大的問題其實大概分2點:
1、債務融資成本能否適應資本要求,10%左右的凈資產回報率就足夠吸引長期資金過來了。要知道國內社保養老等資金可是沒多少投資渠道的。
2、法律問題。
最後:
可能有些問題邏輯有問題或說的不對,請多多包涵。有其餘問題,我會逐漸補充,謝謝。
統一答覆一下評論裡面的:
1、為什麼還是那麼多人認為城鎮化是單純的把人往城市趕?為什麼有人認為城鎮化是一蹶而就的事?這擺明是長期的過程,是逐步漸進式的。城市永遠都是發達經濟體的核心,道路基建始終都是要修的,現在勞動成本低、資金成本低、勞動力還在高峰,此時不修何時修?
壟斷改革、金融改革,哪個不是一步步來,沒個10年就想看到成果嗎?那麼問題來了,改革期間的這10年,請問要靠什麼來支撐起經濟的發展?
2、有說道農民有錢了就會往城市走。同樣的問題來了,中國農民的勞動生產率就是這麼低,你從哪來錢?開國庫給你們發嗎?
答案中已經強調過,依靠當代農村人口去提振內需是不現實的,目標是下一代。當代農村人口的知識技能水平對應的工資標準就是這樣,如何改變?
繼續的投資基建就是讓農民工除了低端製造業之外還有別的務工出路,而近幾年不斷開發的廉價住房正是安置這些人口的措施,包括教育等的改革,相信找找新聞的都能看見吧?
3、這裡講的是政策的大方向,不要老是拿你老家啊、你誰誰的事例來說。說句不好聽的,中國13億人,有個幾千萬的賤人貪官很奇怪嗎?
首先謝邀,這兩天很忙,雖然看到邀請也有一些想法,但是直到今天才抽出空簡單說說。
首先,題主的問題:如何評價真是很難回答。不同階層的人有不同的立場,對於同一件事的觀點自然不會一樣,也不可能一樣,所以如何評價,真的很難回答,也無法回答。我只能說從我的立場和社會位置上來看,所謂的」十萬億「和我一毛錢關係都沒有,因為我既無法從這輪投資中獲取現實的直接收益,預期也不會率先承受這輪投資帶來的危害反噬。而這輪投資帶來的間接受益,其需要支付的代價,我也早在社會經濟活動中以間接的方式預先支付或者將在以後的反噬中間接的支付。
第二:我需要指出的是,並不需要對這件事如此敏感,當帝國新一屆領導班子向穩拿們屈服時,這些就都是已定的步驟。或者說,一開始人們就對他們抱有著太高的期望。強如某些人YY的」朱雞雞「童鞋,最後也不得不走上同樣的道路,人們又怎麼能指望在朱雞雞政策的路徑依賴下,放任壯大十餘年後的穩拿們在今天會被他們突然戰勝?更別說,他們其中有大部分人早已蛻變成為穩拿的一份子了。
第三:我需要指出的是,並不需要對這件事的效果報太高期望,投資拉動效應是遞減的,幾年前的四萬億能夠讓帝國的經濟一下回春,但是今天的十萬億恐怕最多就能打出個水花聽個響。如果凱恩斯主義真的如此高效,我們豈不是早就戰勝經濟危機了。
第四:我需要指出的是,投資堆積的過剩產能還能一如既往的被經濟發展所消化么?如果解決問題的辦法總是如此簡單,那麼軸心國何必去發動二戰。希特勒正是因為很清楚這一點,所以他一開始就著重把產能集中於軍工,意圖通過對外擴張來消化過剩產量並實現其政治抱負。然而今天,被」黃金時代「迷惑的帝國統治者卻還天真的指望著」未來經濟的再次復甦「這一不切實際的幻想。
第五: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美帝」QE「是如此,帝國」X萬億「也是如此。我覺得現在與其指望全球各國政府有能力在即將到來的大時代再次力挽狂瀾、拯救世界,或許我們祈禱明天那美剋星人就會突然降臨地球並帶來地外技術或許會更加靠譜一點。
第六:很多人問我作為普通人該怎麼辦,說句實話,如果我知道該怎麼辦,我早就去那麼做了,那有閑工夫寫這些吃力不討好的東西來給大家掃盲預警。況且在大多數時候,個人的命運與時代的命運並非一致,正如前些年房地產那麼火爆但依然會有開發商玩完破產一樣。有些事情,不是你壓對籌碼就能贏的,而對這一點我深有體會啊。你們真以為放錢就能通脹?我真服了你們這群人。。。如果放錢就能通脹,日本就不用那麼累了!中國現在的情況跟09年完全不同,09年雖然很多企業倒閉,經濟向下,但是社會財富巨大,沒有出口,一旦政策引導往固定資產里去,資產馬上暴漲,於是導致地產暴漲,然後企業家們無論倒閉與否都依然有錢,一旦國家喊我要投資,大家就一哄而上,所以導致之後產能大幅過剩,債務問題嚴重,現在所有人槓桿都加到頂了,國家就算願意放錢,誰要?現在就算銀行願意給錢也沒人願意上產能,現在要錢的不是新興的小企業,就是快倒閉的企業想撐過去,根本不會再出現09年那樣的情況!至於這個10萬億跟09年的刺激也完全不同,這個10萬億根本不是一年的投資,而是分成很多年才能完成的,比如地鐵,而且這10萬億投資的東西大多數不過剩,中國社會的現狀註定了經濟得靠投資拉動,很多媒體跟磚家說不能靠投資拉動,我就醉了,不靠投資拉動靠外貿拉動?還是在低福利高房價的情況下指望大家消費?有人說那就把房價打下來,把房價打下來就是徹底完蛋,房價穩定靠經濟發展消化的話大家只是暫時買不起房子,房價下來,很簡單,很多人連飯都吃不起了,那時候才是滯漲,而且通脹會高得嚇死人!反過來現在這樣光是略微放鬆貨幣,經濟不但能托底,而且可以鼓勵大型企業兼并(因為一些不可逆的成本上升導致中國進入歐美1920以後的階段,產業鏈整合是必然趨勢),這樣可以使得大企業不倒,而小企業倒的倒,被收購的被收購,國家錢就投向2個地方,一,鼓勵創新,中國短期內還是只能靠投資拉動,那就投資我們不足的地方,比如擁堵城市的地鐵(地鐵雖然不盈利,但是提高社會效率,別的地方可以創造利潤),比如環保,二,資金用來托底,以保證大企業不倒閉,穩定就業率!然後進行體制改革,經濟自然而然會好轉,結構也會轉過來,如果現在放任經濟下滑,很簡單的,明年煤礦,鋼鐵廠一倒閉,很多西北部的城市10個人里5個失業,這時候知乎的各位開心了?
親,
吃第一個包子時,你很開心,吃第N個包子時,你都要吐了。這叫邊際效用遞減。
然而,
對於一個癮君子來說,戒毒太難了。況且不繼續吸毒的話,癮君子就要沒命了。這像地方債務。
況且,
GDP三駕馬車,一架由於勞動力成本因素,轉移到東南亞了。一架由於失控的基尼係數、貧富差距,長期萎靡不振。只能靠最後一匹馬了。
怎麼沒有人提「KQ經濟學了」?怎麼沒有人強調「不放水」了?十萬億,露出了答案的端倪啊。
看懂的知友請點贊,咱們繼續討論。
相信主席,總理都是想做點事的。不過,利益集團不肯放出利益。」觸動利益比觸動靈魂都難」。要真正搞經濟,就要開放壟斷,讓民企去搞,讓市場說了算,而不是讓發改委決定誰上誰下。真要產業升級,告別血汗工廠,就要開啟民智,激發創造力,開放媒體,教育。這些都是與我們的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三個代表四項基本原則不能完美契合的。所以,只能拖。最好能拖到下一屆。
待續,如果還繼續發言的話。
感謝大家點贊支持!謝謝你們!
首先,想探討一下為什麼要gdp保8,現在要保7.我2014-10去了黃山,我很驚訝,20多年前課本上辛苦的挑山工還在頑強的出現在山路上,要知道黃山有4條纜車了,已經。想明白這個原因,就能理解為什麼要保gdp增量了。保就業,保太平。為政者,尤其是繼任者,平安穩妥比什麼都重要。
其實我知道黃山纜車這個例子不恰當,但我發自內心希望祖國能完成產業升級。所謂人口紅利,其實就是靠低工資在國際分工中賺點辛苦錢。每當朋友圈中,我的父輩發來」日本如何如何兇殘「的血腥圖片時,我就感慨,為什麼我們不自強?這一百多年來,我們什麼時候比日本強了?我們將來會比日本好嗎?我們罵小日本,我們自己的眼界如何?我們在世界的眼中,到底是一個大號的越南還是一個萬國來朝的天朝?
雖然是吃地溝油的命,但是我還想操中南海的心,僅僅是為了自己能看清老爺的棋,避免點損失。如果能借老爺的春風,分上一點湯,就更完美了。
感謝大家。
投資鐵公雞,奉行的是凱恩斯主義。雖然能解決當前的問題,但是不能持續。但是,地方政府,個大國企嗷嗷待哺。過剩的產能,鋼鐵,水泥,建築公司需要項目。本想開闢國外戰場,做馬歇爾第二。可惜亞非拉不是歐洲,欠債不還的毀約的搞的高級推銷員灰頭土臉。只好出口轉內銷了。
正所謂「長遠來看,人都是要死的。」再加上幹完一屆就byebye,折騰完一個地方就換地的制度,造成了這種持續打雞血的投資拉動經濟的模式。
我不是經濟學家,只是知識的搬運工,有些同志想找專業答案,可以去問牛刀,狼閑平。給大家提供一個思路,也許對有些人有幫助。
我們享受的早餐,並不是出於麵包師的恩惠,而是出於他對自身利益的關注。對當政者報幻想是不切實際的。他也是在利益均衡,孰輕孰重之間做抉擇。假定其是好人還是野心家,其實價值不大。
地方債務其實應該靠縮減政府開支來解決,但看不到有這個跡象。正像知友回復的,未來很可能靠通貨膨脹來稀釋債務,同時為十萬億s提供資金。
我想,應該用個笑話,給本話題增加點娛樂氣氛。
眾人說,孔乙己你怎麼又放水了!孔乙己便漲紅了臉,額上青筋條條綻出,爭辯道,"定向不能算放水......定向!......調結構的事,能算放水么?"接著便是難懂的話,什麼"涉農貸款",什麼"信貸資源配置"之類的,引得眾人都鬨笑起來,市場上充滿了歡樂的氣氛。
知友們都是為探求truth而來,不是為看新聞蓮啵。本答案最大的乾貨是:想看到更多的數據和分析,去baidu金翅大鵬明王或是重慶半獸人或是騎白馬的農民或是大江寧靜或是傅志彬。他們可能說的不都是truth,但是能啟發你思考。不感興趣的知友就別baidu了,我不是做廣告的。也不必罵我,也許能幫助一兩個知友呢,是不是?
不說了,我要去上班掙錢了,否則,我就成了抱怨社會不思進取的憤青了。那句話怎麼說來著?對,我要去為建設四化貢獻力量了!
與知友共勉!
補充一點:
有知友指出本答案講了太多Politics,離題太遠,完全沒有幫助。
首先,
答主本身就不是學經濟的,也聲明了自己只是「搬運工」,當然不敢說100%正確,世界上哪有一套100%完美的理論?而且,同一個名字的東西,在不同環境中,從不同的角度看,可能就成為良藥或是砒霜,比如中、外的股市,國企和股民眼中的股市。人家新加坡就是長期凱恩斯主義,怎麼就走在了華人國家的前列?每位讀者都有自己的大腦,具體情況具體分析,自行分辨即可。僅提供一個思路而已。
其次,
正如我隨手點開的今天2015-01-09日的騰訊財經,其中又有多少是單純用經濟學方法能分析的呢?
要聞1:是否需要牽扯到法律和中國證監會制度分析?
要聞2:直接看要聞題目即可。
要聞3:
要聞4:這不是一個簡單的經濟問題吧?
要聞5:咦,前段時間賴賬,現在又要給人家200億美元的是不是這個國家?相關新聞「中國再借委內瑞拉200億美元 以防此前貸款違約」
要聞6:
要聞7:又見債務危機
要聞8:直接看要聞題目即可。
要聞9:直接看要聞題目即可。
要聞10:直接看要聞題目即可。
圖片1:
圖片2:你要讓我光用經濟學來分析?豈止高速收費站,中石油,中石化,哪個不是連年虧損?需要國家補貼。
以上信息僅提供一個思路,不具備充分性,希望個別的知友不要用以下的邏輯來跟我辯論(小笑話,僅供一笑,別認真):
林志玲和羅玉鳳誰更美呢?
A: 當然是林志玲
B: 不見得,林志玲也有缺點,比如胸部是假的
A:林志玲腿長啊!
B:可是林志玲說話太嗲讓人不舒服啊!
A:羅玉鳳長得太土了吧!
B:可是你不覺得林志玲的臉也長得稍微太長了一點嗎?
A:羅玉鳳個兒矮腿短怎麼跟林志玲比?
B:可是羅玉鳳胸大,而且還沒有整過哦!
A:林志玲人家舉手投足都是巨星國際范兒,你羅玉鳳怎麼比?
B:可是林志玲也有缺點啊,74年出生已經快40歲了,這麼老你看得上?
。。。。。。。。
謝邀。
今天的投資,就是明天的需求。要判斷這些基建的投資到底是不是值得,只需要看明天是不是有足夠的需求就可以了。但是要問今後幾年的中國經濟走勢怎樣,能不能繼續維持強勁的增長。我肯定不知道,絕大多數人也不可能有一個準確的判斷。
最近其實有一條新聞非常有趣。德國45年第一次實現了財政平衡,零赤字。一方面得益於經濟的穩定發展;另一方面也是得益於超低的利率。但是中國的情況卻恰恰與之相反。一方面國內的人口紅利逐漸減少,勞動力總數在將來肯定會有所下降;同時另一方面也同時出現了產業結構的更新問題,勞動力越來越貴,很多勞動力密集型的製造業也開始轉投其他東南亞國家。在這個時候國家大力投資基礎建設,在短期內可以連帶解決很多社會問題。工程項目促進了就業可以緩和社會矛盾,舒緩國企的壓力。另一方面也有助於提升長期的競爭力。但是,借了的錢是要還的。還要靠稅收,稅收就要靠經濟的增長。關鍵還是要看能不能找到新的經濟增長點。最健康的方式自然是拉動居民消費和產業升級。當然上面這兩項都並不容易。
值得注意的一點還有就是本屆政府非常明確的節約政府開支的決心。一方面限制公款消費,另一方面並軌養老金。這兩樣舉措都有助於提高政府的效率,同時在長期中節約開支。閑來無事答一發。
這個問題嘛,其實我個人覺得是完全不出意料的,為什麼呢,大家還記不記得開某會的時候官方提出的一個概念叫做「加快城鎮化發展」?
加快城鎮化就意味著要建房子,要建房子就意味著要配套,要配套那必然就是要投資的了。再加上這個加快城鎮化發展是以全國為範圍的,那你覺得這個總投資額還能小么?
所以其實最先開始我看到那個什麼啥啥經濟學的時候覺得還挺耳目一新,看到這個「城鎮化」的說法以後我基本就呵呵了。
吉利吉利的答案我覺得很到位,尤其是對目前PPP模式分析的這一段,我本人也是相關行業的,馬上就要經手相關的項目,據現有的情況來看,PPP模式在我們這裡其實就是換了個概念搞以前的東西,新瓶裝舊酒而已,整體操作模式仍然還是以前那個樣,這是因為中國地方官員專業水平實在有限,你讓他們在短時間內規範化規模化的給你搞出一個正兒八經符合市場要求又符合法律要求的模式。。。。呵呵。雖然說現在年輕一輩公務員裡面已經不乏很多專業性很強的人才,但是畢竟還在基層,做不了上面的主。因此題主所提到的這個投資,我個人看來,差不多就是影帝之前的加強版,不過多了一些控制措施而已,並沒有實質性的變化。
關於對經濟的影響:
第一,肯定是鋼材、水泥、混凝土以及建築業市場的回火,搞城鎮化最大的一塊就是建設,而建設需要這些行業的產品保障,這樣就可以暫時緩解經濟發展放緩,然而有沒有立竿見影的解決方案的困局;
第二,就業肯定是有保障的,暫時能夠平穩住現在的局勢,至少一部分弱勢群體有了生活來源,就不會有什麼震蕩性的衝突和意見表達。
第三,這樣搞下去,我覺得去年摸底地方債這個措施可能就有點無力了,畢竟地方債現在已經很難辦了,這樣下去也許只有更加重的份,然而地方又找不到短期內有效的創收辦法,最大的可能就是繼續賣地,最後推高房地產,當然這次推高的可能不是房地產,而是以王健林這次提出的以文化、精神性內涵為主的商業地產。
第四,短期內可能會從宏觀上表現為民間資本的活躍,畢竟PPP簡單說就是公私合營,但是在目前沒有完善機制的情況下,民間資本不一定能得到相應的債權保障,畢竟沒有政府兜底,這種東西風險還是很大,所以最後對民間資本的效果和影響還需要觀察,說不好。、
第五,可能是債券、資產證券化興起的一個開始,畢竟貸款越來越難,只有拓寬融資渠道,這樣對金融發展也許是好事,加上發展了以後必然國家會跟進進行規範,所以長期來說對市場經濟建設說不定是好的。
以上,我不是什麼專業人士,歡迎交流,不喜勿噴。
提供一個本題下暫無的新視角。
非經濟專業,只在本科學習了經濟學基本概念。但以自己跨專業的體驗,相信很多知友也有這樣的體會:萬物的邏輯無不相通。對象的抽象層次越高,越是脫離技術性細節,呈現出簡潔的「規則」。
所以當各位專業人士細緻的分析當「十萬億投資」輸入到「中國社會」後,複雜的齒輪開始傳動、會對宏微觀經濟和各個行業以及社會生活造成什麼影響時;我作為一個業外人士,敢於斗膽將「中國社會」視為一個黑箱,思考政府輸入「十萬億投資」的動機是什麼?黑箱的輸出又是什麼?
要釐清輸入的動機,先看輸出。
正如一些答主所言,投資主要集中於基建。所以輸出當然主要是基礎設施,所有的產品都是由「人和資源」來完成,所以對於輸出更完整的表述應該是:通過輸入「十萬億投資」,調節社會系統,使社會系統中具備生產力的人和資源,聚焦於基建,產生「基礎設施」。
「人和資源」有限,意味是上述輸出有機會成本。
機會成本一:福利。
社會上有很多言論:這麼多錢不如發放給個人,10萬億/13億,人均7K+。白得7K多好,可以買iphon6,可以入中意的衣包,可以旅遊一次。福利的本質是消耗資源,同時人在享受福利也是需要時間的、即降低了工作時間。機會成本是相互的,擁有基礎設施,降低了福利。同樣增加了福利,減少了基礎設施。
機會成本二:第三產業。
即服務行業,如娛樂產業、文化產業、餐飲產業(非農業)等。服務行業的本質是將社會中人的生產力和資源,轉化為另一部分人的精神和身體的愉悅。所以第三產業也是消耗資源的,同時第三產業對社會個體的影響又是最直接和最複雜的,因此評判一個社會的第三產業十分困難。機會成本三:技術密集性行業。
此行業百利無一弊,只是容量有限、無法容納大規模的生產力;而且也不是想上就能上,約束條件繁多。
可以看到,假設人類社會的發展目標是技術的進步(嗯,要飛向那星辰大海)。那麼調用「投資」的手段,使社會生產力和資源,聚焦於「推動逆熵的提高」(當前主要是基礎設施的形式),是最優的選擇。我(寧願)相信這就是「十萬億投資」的動機。
必須承認,我國絕大多數地區基礎設施水平和發達國家有3、4輪甚至更多建設高潮的差距,即使是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也有1到2輪差距。加上我國人口密度高,應當比目前發達國家的最終建設水平更高才能滿足人均享受的基礎設施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
所以嘛,您就看著每屆政府都在搞建設。這不稀奇,也是應當做的。
某些人非說普遍比發達國家好,也是醉了。人均鋼鐵蓄積量6噸和20噸比基礎設施還能贏?
先貼一個視頻
國務院十項措施擴大內需 總投資4萬億
裡面第十條威力實在巨大
取消對商業銀行的信貸規模限制。。。
結果是
2009年新增信貸9.59萬億背後:中長期貸款助力去年12月新增貸款3798億元
至於目前,不管基建規模是幾萬億,國家都不拿錢了,準備讓民間資本來承接
國務院:積極推廣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PPP)模式
這是準備讓私人資本來頂包,承擔目前鐵公基領域的高額負債。地方債、鐵道部(現在叫鐵路總公司)借新還舊的把戲都快玩不下去了。
高下立判就身邊正在發生的現實情況,以及個人所接收到的信息,對本問題及政府投資基建問題做簡單分析。
第一,政府投資項目目的
投資是增長的最重要要素,這一點是必須承認的,不論是四萬億時代,還是現在,政府「放水」的目的,都在於維持經濟增長或使經濟不至於硬著陸。
中央目的於此,那麼對於地方政府,是什麼?在談這一點前,先簡單說一說我們的統計系統。國內的統計系統與其說是統計系統,不如說是指標系統。省級統計系統會給地方政府一個增長指標,如果你某個月增長得太快了,超過指標,那麼會有「核減」,如果你增長慢了,統計雖然不會為難你,但是其他部門卻會拿統計的結果來考核你。所以,如果沒有意外的話,我們的統計結果,一般和年初的預測結果基本一致。
以我所在城市為例,08年以前,外貿拉動地方經濟發展,企業投資意向高漲,政府配套都是跟著企業的步伐,有需求才上配套,政府投資處於一個跟不上市場節奏的階段。每年發改系統都是自己核減掉一些投資再向上報數據的,當時因外貿受益的幾個省份,應當也是如此。在這些省份實際GDP增長甚至可能高過已經很高了的名義GDP,因此雖然這個階段房價實際增長率已經很高,但是這些省份的居民,還是能夠輕鬆買房的,這是一個階段。
08年以後,外貿受創,四萬億隨之出籠,此時GDP雖然數字上還是很好看,但是因為我們的統計不僅追求固定資產投資數,還要一個較為合理的政府投資/產業投資比例,所以統計中還開始將以前地方自行核減掉的產業投資數據上的「老本」一點點吐出來,此時政府投資開始走強,配套設施開始超前配套,高標準配套。產業投資因市場的縮小,興趣減淡,但尚延續之前的慣性,所以整體情況尚未體現出較大弊病。這是第二階段。這個階段,房價還在漲,但是居民開始買不起了。
近兩年,哪怕是以藏富於民著稱的我省,產業投資老本也已經吃盡,不得不繼續加大政府投資,以維持GDP增長,所以七大工程項目包中,我省的數量單體項目達到26個。此時,政府投資/產業投資比例已經達到極限,而且產業投資數據中,已摻雜了不少水分。這個階段,房價已經跌了。這個階段的實際GDP,很有可能已經低於名義GDP了,這就是泡沫了。
股市是經濟的晴雨表,在中國,個人覺得房市是最好的晴雨表了。看一看全國城市的房價走向,大致可以判斷各個城市的經濟發展現狀,GDP08年前可以信,現在不敢信。
第二,政府投資錢從哪裡來?
對應第一點中的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投資主要靠企業,政府的錢是財政正常支出,配合部分合理的貸款;第二階段,投資增長開始依賴政府,政府的錢主要來自銀行融資,企業投資意向降低,融資反而更加困難;第三階段,投資增長對政府投資已經產生依賴,中央開始對地方融資平台進行限制,地方一方面確實對支出預算有所削減,另一方面開始引入PPP模式,反正我已經收到15年省里發的PPP項目上報表了。
當然最後錢從哪裡來?我們靠外貿增長那幾年累計了龐大的社會資產,都在銀行存著呢,股市、房市、基礎設施建設把它們的流動性耗盡了,這就像過去困擾著國企的「三角債」。試問「三角債」解決了之後,誰承擔了最終的損失?大家齊心協力做了一個大蛋糕,交給了銀行保管,他吃一塊你吃一塊,吃掉的估計是吐不出來了,而且人家吃的有理,你說怎麼辦?恩,辦法有不少,什麼資產證券化,銀行存款保險,最後是誰受損失呢?恩,我猜比較貼近的就是上知乎的這個群體中沒肉身翻牆的吧。
第三,結構調整到底有沒有在進行?
投資者不都是傻子,尤其是做實業的投資者,他們或許缺乏對長遠未來的預判,但是絕對不缺乏對現狀環境的敏銳嗅覺。因為民間投資造成的產能過剩,包括房地產市場,均表現出停止增長甚至收縮的跡象。雖然地方政府不斷地推動民間投資增長,不過手段著實不多了,62號文件一下,15年各地招商局的工作怕是雪上加霜了。而產能過剩產業的合併調整也隨著白名單、負面清單等的提出,進入寬出嚴進的階段,所以結構調整確實已在進行了。
第四,未來的經濟形勢如何?
當社會整體資產流動性不斷消耗,而流動性走向的固定資產缺乏創造新的流動資產能力(盈利)的時候,最終將迎來的,恐怕是債務危機。就我個人認為,鐵公雞的投入,至少是為將來可能存在的盈利創造點打下基礎,又能緩解經濟下滑速度,確實是可行辦法。但這一方「解藥」尚缺乏一味重要的藥引,那就是未來可期的全球經濟新的增長時期,或者是國內技術升級帶來的生產力大發展(個人覺得可能性不如前者大),熬過去了就是勝利。為此,在全球經濟政治秩序中的一個強大地位,對於中國是不可或缺的,APEC雖然場面大了點,不過對大家來說真的是好事情。至於引領國內科技技術生產力大發展,我在這方面接收到的信息太少,期望得到各位的補充。
先佔位,後答。
我認為需要先找一下這一輪7萬億投資計劃與08年四萬億的異同點。
具體移步:2015 年的七萬億投資計劃,與 2008 年四萬億有哪些不同? - 知乎用戶的回答
一看這麼多答案,嚇我一跳,知乎上的經濟學專家這麼多?
點開一看內容,奧,呵呵
鄙人不才,也只是個經濟學學士學位,況且也是個211工科學校的經管院頒發的學位。水平次,資歷淺,大學畢業後就不從事經濟學相關工作了,成了經濟參與者。這種問題本來只有學習的份兒。
可知乎什麼時候成網易評論區了?
這種答案果斷反對+沒有幫助。
在此我要聲明,我針對的不是該答主,而是持有這一類觀點的一批人。
因為這種答案不論站在經濟參與方哪一方的立場上,都是站不住腳的。而但凡有一點意義,就是噴政府,和支持了答主那點可憐的個人價值觀。
可笑的是,還有不少人在給這種回答點贊。真是被賣了還幫人數錢呢。
我想請問,社會穩定對普通人的意義重大還是執政者?如果你認為是執政者,我很懷疑你是不是有點太天真。
社會亂了,改朝換代了,以執政者為代表的精英們還是精英,獲得的利益興許更大,以前的非法所得就有機會洗白,執政地位可以通過民主手段繼續取得。詳情請洽俄羅斯。
那麼,請給我一個理由,讓我相信執政者是為了保證執政地位而努力維持穩定。
至於說到普通人,不維持社會穩定,你還想有工作?你咋這天真呢?難道你想過印度人民那樣的1億人+12億牲口的生活?
相信那些鼓吹自由經濟,批判政府主導經濟建設,批判政府投資基建觀點的普通人,就等著被賣吧。
我就想說幾個數字。
從1996前後至今,中國城市人口年均增加近2千萬。20年來總共增加3億多。
知道美利堅不?總人口一共3億多。
每年新增2000萬,其中一大部分是農村人進城。他們放棄了自給自足的生存方式,要像城裡人那樣掙錢養活自己,請問怎麼辦?他們要住和城裡人一樣的房子,請問怎麼辦?他們要像城裡人一樣開車,請問怎麼辦?他們教育程度普遍不高,空有一膀子力氣,還要工作,請問怎麼辦?
在現實面前,說什麼「開放壟斷,讓民企去搞,讓市場說了算,而不是讓發改委決定誰上誰下。真要產業升級,告別血汗工廠,就要開啟民智,激發創造力,開放媒體,教育」,呵呵,都是正確的廢話。
既然是答案,就不能光吐槽。
中國目前城市化率大概54%,毫無疑問會繼續增加,會有更多的農村人口進入城市。那麼意味著基礎建設是剛性需要,會得到繼續投資,基礎建設包括交通、房產等被噴了無數次的領域。這些領域的投資一方面是解決城市化過程中新增城市人口就業和生存需要,另一方面也是為了為以後的經濟發展奠定基礎。
混知乎的估計學歷都比較高吧。你們就業的時候,會選什麼樣的公司?如果中國的基礎設施不到位,這些公司還會存在么?如果中國沒有修這麼多路,淘寶京東什麼的電商企業能發展起來?如果中國農村人口不進城、收入不提高,中國的市場規模能有現在這麼大?看看印度吧。
當然了,在城市化的過程中,勢必會侵犯到一些人的利益,而且這些人還是有一定的輿論能力的。那就是現有城市人口。因為更多的人來購買商品,如果商品供給跟不上需求增加,勢必會導致物價上漲。這個時候,他們就會給投資計劃潑髒水,給政府本身潑髒水,說什麼為了維持執政地位。一派胡言!我也感到非常氣憤!
不贊同將這個計劃一棍子打死的觀點。
中國經濟就像一個病人,而且病得不輕,得根治才行。但是治療的過程中也需要用點嗎啡,不然病人太痛苦,說不定就死翹翹了。
而現在的刺激計劃就相當於在緩解進行中的經濟改革帶來的陣痛。
當然了,光打嗎啡忘了進行根治也不行,因為打多了就會上癮,搞得飄飄欲仙,醉生夢死,也是要玩完。
一切還得看改革。我只單單講下我的預測。
未來3年:
1.物價上漲,人工成本上漲。
2.一線房價繼續飆升,帶動二三線房價向上波動。
3.大中小城市房租持續上漲,租房的朋友們,唉。
4.股市慢熱開始,直到火爆。
5.汽車價格日趨優惠,但實際質量。。。
6.會有一批人藉助此次契機,成為新的富豪。
7.新房交易持續穩步增長,二手房交易量大漲。
推薦閱讀:
※老媽迷上了經濟學,天天看郎咸平 時寒冰 葉檀的書怎麼辦?
※為什麼說中國20年後農業發展必火?
※中國改革開放以來飛速發展的原因,經濟學上都有哪些猜測?
※利率和匯率市場化有什麼好處?中國不市場化,擔心的是什麼?若需要將兩率市場化,應該怎麼做?
※我覺得在中國活得太累,幸福指數不高,所有人都按著規劃好的方式生存。哪個國家生活方式不累,而且很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