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類動物對人類歷史進程影響如何?
對人類歷史進程有重要影響的動物有哪些?包括已馴化的豬、牛,未馴化的貓、鼠,已滅絕的各色象、鹿、虎等。
精華答案:鼠、蚊、狗、豬、馬。
@雲舞空城 女神提到了馬的重要性,我個人是贊同的,馬對許多文明來說都是生死存亡的重器,這一點在歐亞大陸的農耕、游牧民族對抗史,以及西班牙對南美洲的征伐時代凸顯的格外明顯。
但我並不太認可把各類動物的作用排個名次的做法。這一方面是因為各地區的文明所利用和馴化的動物是截然不同的:在利用和馴化動物的道路上,不能把人類作為一個整體看待。為中國人提供了主要動物蛋白的家豬,在穆斯林化的中東地區是沒有什麼重要性可言的;被歐亞大陸遊牧民奉若珍寶的馬,美洲的文明根本就不曉得還有這樣一種動物的存在。另一方面,隨著歷史進程的推進,動物對人類的重要性是不斷變化的:曾經作為主要農業勞動力的牛,在農業現代化的大背景下逐漸轉變為奶源肉源和皮革來源,而在軍事史上舉足輕重的戰馬,現在也只是淪為了富裕階級的大型玩具。
簡而言之:對我很重要的,對別人不一定重要;曾經很重要的,現在不一定重要。反之亦然。
接下來我會寫一些在人類文明發展過程中比較重要的動物,如果你認為它沒那麼重要,就請回過頭看一下上邊那句話。
目錄:
- 馬鹿、瞪羚、野牛等野生動物 ——肉源
- 狗——捕獵助手、看守與護衛、陪伴者、肉源
- 綿羊與山羊——肉源、羊毛及皮革、奶源
- 豬——肉源
- 牛——肉源,勞力,奶源
- 雞——肉源,蛋源
- 貓——防患鼠災,陪伴
- 馬——交通工具,戰爭工具,競技工具,肉源
- 驢——交通工具,勞力,肉源
- 鴨和鵝——肉源,蛋源,保暖羽絨,看守與護衛
- 其他區域性馴化動物
----------------------------------
- 馬鹿、瞪羚、野牛等野生動物
馬鹿
瞪羚
野牛
馬鹿是一種廣泛分布在歐亞大陸、非洲和北美的大型鹿,瞪羚是一種分布在非洲、中東和東南歐的小型羚羊,而野牛則分為亞洲野牛、歐洲野牛和美洲野牛,在許多人類遺迹里都發現過這些動物的骨骼,骨骼上有明顯的火烤、切割痕迹,而在法國拉斯科洞穴壁畫上,更是栩栩如生的描繪了原始人類捕獵野牛和馬鹿的畫面。
大家要問了:這幾種動物哪重要了,不就是給原始人打打牙祭的野味兒嗎?這可就大錯特錯了。在人類尚未馴化植物和家畜之前的漁獵採集時代,人們只能通過採集植物果實和捕獵動物果腹,而在眾多的野生動物之中,馬鹿、瞪羚和野牛因為群居便於捕捉且肉量豐富,在人類所捕獲的獵物中占絕大比例。在寒冷的冬季或乾旱的年份,人類無法獲得足夠多的野果,動物肉食就是維繫一個部族存續的關鍵,在某種程度上,這些搖籃中的文明的強盛或衰敗,是與他們棲息地附近的鹿群、羊群和牛群數量是否豐富分不開的,是與他們對這些動物的捕獵技巧是否嫻熟分不開的。
在那個食不果腹的時代,它們是人類的稻草,你說重不重要?
----------------------------------
- 狗
關於狼如何馴化為狗有許多不同的理論:
- 第一種說法:認為人類有目的性的捕獲並圈養狼,經過長時間的培育,狼適應了人類生活的環境,人類完成了對狼的馴化。後來,這些狼甚至發生了基因突變,腸胃變得可以消化澱粉;
- 第二種說法:認為狼首先在野外發生了基因突變,腸胃可以消化澱粉,所以這些狼來到人類的村落和垃圾場附近,撿拾人類食物殘渣,主動的融入人類社會,自己完成了對自己的馴化;
- 第三種說法:認為人類和狼在圍捕鹿群、羚羊等的時候形成了合作關係,天長日久,眉來眼去,雙方本著平等合作,互惠互利,全世界生物大團結萬歲的精神,幸福的生活在一起;
這些假說各自有各自的依據,也各自有各自的漏洞。依據這些假說的不同,對狼馴化成狗的時間節點的估計也不盡相同,有的認為大概在1.1萬-1.6萬年之前,有的認為在2.7-4萬年之前。但至少有一點是無需置疑的——狼,確實是人類馴化的第一種動物。
生活在人類身邊的狼變成了狗,它表現出了極強的適應性,並很快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彼時,人類正處在漁獵採集社會,狗的出現極大地提升了人類對上述那幾種野生動物的捕獵效率,它們可以快速追擊,與人類合作包抄,並且直接參与進攻,在世界各地的岩畫上都發現了不少描繪狗參與狩獵的場景的畫作,而不同文明的舊石器時代墓葬中,殉葬的狗也總是和狩獵工具擺放在一起。此外,狗和人都有著強烈的領地意識,這讓狗成為了人天然的看守與護衛,直到今天,也有許多狗忠誠的蜷伏在院子的門口,警覺地注意著門外的一舉一動。許多文明也曾把狗當做食物——至少是一種應急食物——但因為狗的其他作用太為重要,以及食肉動物的飼料轉化比太低,而沒有形成太大的規模。
到了今天,除了海洋捕魚之外,人類已經逐漸告別了狩獵,大多數的狗也不需要看家護院,它們更多的成為了陪伴者,隨著這個身份轉化而來的,是人類根據自己的審美需求,對狗的外貌上的選育。在最近兩三百年來,人們為了得到某個遺傳突變,就刻意的製造近親繁殖,以期望獲得所謂的純種——也就是遺傳突變已經穩定的新犬種,人類在這條路上越走越遠,培育了幾百個外貌體型差距極大的犬種,一些極端的犬種雖然沒有生理上的生殖隔離,卻產生了物理上的生殖隔離。因為選育過程中大量的近親繁殖,許多純種狗不僅體弱多病,還患有遺傳疾病:金毛巡迴犬容易患癌症,斑點狗容易感染皮膚病,博美容易得白內障……從野狼到純種寵物犬,這些人類最早的朋友,真的應該淪落到以病態的美來博人一樂嗎?
----------------------------------
- 綿羊與山羊
綿羊
大約在距今1.1萬年前後,世界各地的先進文明陸續的馴化了一些植物,比如小麥,大麥,稻米和高粱,依靠這些糧食作物,人類終於解決了食物危機。然而光吃乾糧那是不行的,人類對肉食有著天生的渴求,可是肉從哪來呢?
前邊我們說過,狗是人類馴化的第一種動物,在馴化狗之後,人們也曾試圖通過養狗獲取穩定的肉食,但是狗作為一種食肉動物,它的飼料轉換率實在太低了,這對原始人類來說是一筆不划算的買賣。而繼續以前那種狩獵生活也變得不可能:糧食種植產生之後,人口暴增,已經把羚羊、馬鹿之類的吃的差不多了,打獵能得到的那點肉,根本不夠分。所以馴化一種以草料為食(避免和人搶奪口糧)、生長周期較短的動物就成了當務之急。
我們可以想像到,人們肯定試圖馴服過他們最為熟悉的馬鹿、瞪羚和野牛,但考古資料卻表明這些努力相繼以失敗而告終。這是為什麼呢?近幾十年,科學家試圖找出其中的原因,就對這幾種動物進行了重新馴化,結果發現:馬鹿和瞪羚的防禦意識極強,受到驚嚇就會緊張的逃竄,它們要麼撞開柵欄逃走(或撞死自己),要麼在驚恐中暴斃,要麼不吃不喝,更不進行交配。而野牛脾氣極其暴躁,需要特製的圍欄才能避免其逃逸,每次給野牛餵食,飼養員都要面臨生命的威脅,同樣的,在人工飼養的環境下,野牛也不進行交配,通過人工授精受孕的母野牛,也會因為不穩定的情緒而流產。
歐洲盤羊——綿羊的祖先之一
但也有一些動物並不像馬鹿、瞪羚和野牛這麼極端。在面臨外界刺激時,它們並不會驚慌失措的逃竄,也不會用角或蹄瘋狂反擊,而是把自己融入到群體中尋找安全感,也就是「抱團取暖」。只要能找到族群的頭領,它們就會很安心的正常進食和繁殖,而不太在意環境的變化。在這些動物當中,人類首先接觸並試圖馴化的是歐洲盤羊,並很快取得了成功,經過許多代的選育,歐洲盤羊成為了對人類極為重要的——綿羊。
綿羊性情相對溫順,吃的也不怎麼挑剔,青草,樹葉,秸稈來者不拒,要知道這個時候人類已經產生了農業,秸稈那不是有的是嗎!吃的是草,產的是肉,這可把那些無肉不歡的吃貨們高興壞了,所以在馴化之初,綿羊主要是肉食提供者,在各國的文化中也都著重強調羊肉的重要性,比如我們中文的「鮮」和「美」,都能看到羊的影子。
在飼養綿羊的過程中,出現了一些基因變異的羊,這些羊似乎產生了某種功能障礙,不能像其他羊那樣正常的隨著季節褪毛,而是毛髮越長越長,甚至長成了一個球……為了幫它們解脫,牧羊人只要動手干預,拿大剪子咔咔給它剪毛,這一地羊毛點醒了某個天才,到了距今6000年左右,原始人已經開始穿羊毛衣服,綿羊從一種單純的肉用動物變成了既可以提供肉、又可以提供毛料和皮革重要經濟家畜。
可惜的是,綿羊的適應能力並沒有那麼強,在山區林地,綿羊養殖都遇到許多困難。該怎麼辦呢?別慌,在山區生活的人們很快就馴化了山羊用來代替。需要指出的是,雖然山羊綿羊都是羊,但其實兩者屬於不同屬的生物,生活習性也差別很大。山羊耐寒耐旱,對吃喝更不講究,幾乎什麼植物都可以吃,而且身形矯健,特別適合在山地地區放養。在冬季,山羊可以用蹄子刨除冰層之下的草根,在夏季,山羊可以吃到小樹上的嫩葉,而且山羊繁殖率高,幼崽成活率好,還奶水充足,人們這才過上了有奶喝的沒羞沒臊的生活。什麼,你說狗奶?手動斜眼……
----------------------------------
- 豬
馴化了羊之後,人們終於有了一個穩定的肉食來源,不過山羊和綿羊的飼料轉化率並不是特別理想,生長周期也比較長,羊肉屬於比較珍貴的食材,底層人民是享用不到的。
人們把目光投入到一種野獸身上。這種動物胃口特好,不僅吃各種植物,鳥蛋、昆蟲什麼的也來者不拒,還吃嘛嘛香,瘋狂長肉,在野生狀態下,不消一年就長得膘肥體壯。但它也是一種「猛獸」,長長的獠牙,火爆的脾氣,連山中的老虎和熊瞎子也是懼怕三分。這就是傳說中「一豬二熊三老虎」的大耳元帥豬八戒。
可能是一個偶然的機會,人們在捕獵野豬之後抓獲了一些野豬幼崽,就把它們圈養起來,用剩菜剩飯餵養,長勢喜人。人們不斷地挑選那些長得最快、性情最溫順的繼續養殖,經過人類的選育,呼嘯山林的豬大王變成了肥肥胖胖的家豬,一舉取代了山羊和綿羊,成為最重要的肉用家畜。
但是豬的養殖會帶來很嚴重的衛生問題,豬肉里的多種寄生蟲必須依賴充分加熱才能滅活,而空間狹小的豬圈更是各種病菌的溫床。可以認定,在養豬的過程中,一定引發了多次疾病蔓延。所以在中東地區的宗教中,普遍的認為豬肉是「不潔」的,這也是如今猶太教和伊斯蘭教等的教義中嚴禁食用豬肉的真正來源。
儘管如此,在東亞地區,豬的重要性卻絲毫未受影響。在中文中,「家」字就是一個房頂「宀」下蜷著一頭豬——「豕」,故而有無豬不成家的說法,反映了豬的廣泛養殖。而在甲骨文的「家」字里,房頂之下是一個「豖」字,比「豕」多的這一筆,其實是公豬的生殖器,也就是凸顯出了公豬在豬的養殖中的重要性。話說我知道這個事之後,就再也無法直視女神 @王豖 了……
經過人們不斷地選育,豬的養殖效率不斷攀升。即便是以普通的家庭粗放圈養模式,飼料轉化率也達到了3:1(也就是3斤飼料就能長1斤肉),在工業化養殖的專業養豬場,更是到了1.91:1的恐怖程度,而且豬出欄時間很短,小豬出生後180天就膘肥體壯可以屠宰!目前,全球共養殖家豬接近10億頭(動態數字),全球豬肉年消費量超過1.1億噸!而僅在中國一國,就佔有其中的4.26億頭,相比第二名美國(6170萬頭)和第三名巴西(3590萬頭)有壓倒性的優勢。
豬的這種超高的產肉效率,奠定了豬肉在全球肉類供應鏈中不可撼動的霸主地位,也為全人類(除部分飲食禁忌地區)提供了穩定、充足和廉價的肉食。
----------------------------------
- 牛
印度瘤牛
前邊提到過,人們曾經大量的捕食野生的野牛,後來在馴化野牛的過程中因為它性情暴躁屢遭失敗。幸運的是,野牛還有許多親戚,其中不乏適合馴化者,比如原牛、爪哇牛、印度野牛、亞洲水牛和野氂牛,各文明分別對它們進行了馴化,就有了我們今天見到的牛。
經人類馴化而來的牛品類很多,包括普通牛、印度瘤牛、家水牛和家氂牛等等。雖然它們都被稱為牛,但差別還是蠻大的,普通牛對環境的普適性更強一些,瘤牛更適應熱帶地區,氂牛憑藉活躍的血紅蛋白征服了高原地帶,而水牛則是個弄潮兒。其中,普通牛、瘤牛和氂牛是可以雜交的,而水牛與這三者有嚴格的生殖隔離。
人類馴化牛的出發點還是用來吃(饞和懶是人類進步的兩大動力),這麼大一頭牛吃的可別提多帶勁了。可是牛有個問題,就是飼料轉化率……炒……雞……低……,前面我們說過了豬的飼料轉化率可以達到1.91:1,牛的表現怎麼樣呢?至少也得13:1……
養牛來吃這麼不划算,為什麼還有這麼多人養牛呢?因為它力大無窮,除了吃,用處還多著呢!比如拉車,比如耕地,這種苦力活,其他牲畜是幹不了的。在歐洲人發現美洲大陸之前,印第安人早已掌握了玉米的栽種技術卻無法在北美大平原上發展農業文明,就是因為平原之下是密布的粗壯草根,他們沒有耕牛根本就無法開墾。所以在許多農業文明社會,牛就是先進生產力,私自殺牛、吃牛那是要蹲班房的,甚至在今天的緬甸,還有相關的法律規定。
牛奶也是牛帶給人類的一大禮物,牛的哺乳期比較長,針對這一特點,人們不斷選育產奶量高,產奶期長的牛的品種,最終有了奶牛。現代選育的荷蘭奶牛可以在產仔後連續產奶300多天,而且每天的產奶量都很大,平均都在20斤左右,一些飼養條件較好的奶牛年產奶量可以達到9000斤!你要問了,奶牛為什麼會產奶呢?不是要生小寶寶之後才會有奶水的嗎?沒錯,為了讓奶牛持續產奶,母奶牛在奶水還沒枯竭之前就會被人工受孕,產下小牛犢之後就又可以持續產奶了。那,小牛犢去哪了呢?除了一部分作為奶牛撫養長大之外,其他的基本都被送去了……屠宰場……老奶牛年紀大了,產奶量少了,也會被送去屠宰場,唉。
你們把我的孩子弄到哪裡去了!
現在全球的養殖牛存欄量在13億頭左右,看起來比養豬的存欄量還要多一些,但牛肉在全球肉類佔比中只達到了豬肉的一半,這主要是因為牛的養殖周期太長了,一頭牛長大到膘肥體壯的時候,人家豬都出欄四五撥了。相應的,牛肉的價格也就高昂的多,我今天上午在市場上看到的價格是豬肉24一公斤,牛肉52一公斤(這還是在今年豬肉價格高漲的前提下)。所以每次我看到網上一些言論說歐洲人吃牛肉多身強體健如何如何,說什麼牛肉蛋白強過豬肉蛋白如何如何,媽蛋,我倒是想頓頓吃牛肉,我吃得起嗎……
----------------------------------
- 雞
當今世界,有一種鳥的數量冠絕群雄,達到了驚人的240億隻,不僅遠超野生數量最多的鳥類紅嘴奎鳥雀的100億隻,甚至比其他所有鳥類總量之和還要多,它就是家雞。
大約6000年前,東亞和南亞的人類完成了對雞的馴化,這種鳥類適應能力強,不挑食而且生長迅速,很快就成了餐桌上的常客,並由中國和印度為起點,快速向其他地區傳播。不僅中亞、北非和西歐的人類開始飼養家雞,甚至連四海漂泊的波利尼西亞人,也不忘在他們的獨木舟上帶上幾隻雞,伴隨他們一起去征服新的島嶼。(波利尼西亞人如何能只靠獨木舟征服太平洋,獨木舟上的吃喝、生火怎麼解決?)
雞到底有多好養呢?在小農經濟的散養模式下,雞幾乎可以做到「天生天養」,直接散出去讓它們自己覓食,少量餵食一點爛菜葉子就可以快樂的成長,如果你精細管理科學餵養的話,雞更是表現出超高的飼料轉化率,以肯德基用的白羽雞為例,大型的養殖企業可以把料肉比壓縮到1.6:1,也就是吃1.61斤飼料就長1斤肉!連豬豬都要甘拜下風。而且雞的生長周期更短,還是以肯德基白羽雞為例,在美國的養殖周期可以壓縮到6周以內(40天),在中國也僅需要45天。網上很多謠言說肯德基白羽雞用了激素才長這麼快,別鬧了,激素好貴的好伐!這麼廉價的雞,它不配用激素。
除了吃肉,雞還能產蛋吶!什麼,你說你不喜歡吃雞蛋?沒關係,你喜歡吃糕點不?你喜歡吃奶油冰淇淋不?你喜歡吃煎餅果子不?這裡邊都有雞蛋吶,雞蛋可不只是煮著吃的。除了吃,雞蛋還能救命吶,我們接種的流感疫苗、麻疹疫苗,那都是用雞蛋培育的:把病毒注入到雞蛋里,讓它們在雞蛋中繁殖,然後再把病毒收穫液提取出來,對病毒進行滅活,就可以製成疫苗了。正是因為雞蛋便宜量又足,我們的疫苗接種價格才可以壓到普通人都可以接受的程度,要是沒有雞蛋,疫苗的價格就得翻著跟頭往上漲。
說到這裡我們就討論一下為什麼母雞會每天都下蛋。養過雞的朋友們都知道,母雞下蛋是不需要公雞參與的,我們吃的雞蛋大部分也都是未受精蛋。這就奇怪了,母雞也沒交配,怎麼就下蛋了呢?其實不然,母雞的生蛋,更類似於妹子們的每個月的排卵(而不是懷孕生子),我們吃的雞蛋,就是妹子們排卵日排出的卵子。在野外環境下,這種生下未受精卵的情況很少見,因為雌鳥很搶手,雄鳥打破頭要和雌鳥交配,自然也不會白白浪費一顆卵子。至於為什麼每天都生蛋,這是雞的另一個特性,叫做:不定數產卵。什麼意思呢?原來,以雞為代表的某些鳥類,它們一窩產下幾顆卵之後,如果卵被掠食者吃掉,那它就會馬上再下一顆卵填補這個空缺,以保障幼鳥最大的孵化率,人們只要在母雞下蛋後及時把蛋拿走,呆萌母雞就會再下一顆,最終就形成了天天被偷蛋,天天下新蛋的情況。和雞類似的還有鴨子。
現在每年我們吃掉的雞肉大概是1億噸,吃掉的雞蛋足足有1萬億隻,這可是人類第二大肉源和最大的蛋源了,而且因為雞的飼養所需要的空間小,很適合大規模的工業養殖,所以現在養殖規模還在快速擴大,相信在十幾年之內就有希望超過家豬,成為人類的第一大肉源。
----------------------------------
- 貓
首先我要糾正題主的一個錯誤:貓並非沒有被馴化,相反,貓是完全被馴化的動物。在人工飼養環境下,貓不僅可以正常生活和繁殖,還被人為選育出許多新的品種(不是種,是品種),而人類也利用貓達到了自己的預期目的——捕鼠或陪伴。從任何角度來看,貓都是完全馴化的動物。雖然貓性格孤傲,不願聽從人類的指令,但這和馴化並不衝突——馴服與馴化,這是兩個不同的概念。豬圈裡的豬,雞籠里的雞,院子里到處溜達的大鵝也不是那麼和人親近的,你們若是有像我一樣被奶奶家養的大鵝追了三條街的慘痛經歷就會明白我在說什麼……
我之前在另一個回答中大概說過貓的馴化有什麼意義(人類為什麼要馴化貓? ),這裡再簡單複述一下。在人類進入農業社會之後,產生了大量的剩餘糧食,這可把老鼠、田鼠這些小型嚙齒類動物高興壞了,它們大量的聚集在人類的村落里,靠著偷吃糧食繁衍生息。有人要說了:一隻小小老鼠能吃多少糧食?這個看法可大錯特錯咯,老鼠的厲害全在於旺盛的繁殖能力:一隻幼鼠自出生起只需一兩個月就可性成熟,然後就可以以一年8胎,每胎6-8隻的驚人效率繁殖後代!如果食物充足,鼠群數量幾乎可以以幾何倍數增長,量變產生質變,如果放任鼠群自由繁衍,一窩老鼠吃掉你全家口糧也是很輕鬆的事。此外,身為嚙齒類的老鼠牙齒一生都不會停止生長,為了保證正常進食,老鼠就需要經常啃噬木材磨牙,古人類建築、傢具多為木質,被老鼠咬壞的更是不計其數。如果只是啃壞桌椅板凳也就罷了,啃壞了火把、燭台引起大火,那可真是苦不堪言。老鼠最大的危害還遠不及此。老鼠身上帶的那些病菌,什麼鼠疫、瘧疾、出血熱,隨便抽一個出來都是要「你命3000」級別的,人類歷史上死在老鼠手上的人可比幾次世界大戰多的太多了。
這個時候,一種(或幾種)野生的小型貓科動物也慢慢出現在人類村落附近,它們就是被這些老鼠吸引來的,它們步伐矯健,目光銳利,尖牙利齒,來去如風,是老鼠的頭號天敵。正為老鼠煩惱不堪的人類驚喜的看到了它們捕鼠的英姿,對它們倍加愛護,甚至達到了崇拜的程度:在古埃及,貓因為能有效克制鼠災而被奉若神明,殺貓者將被處死。這樣,貓因為在人類聚集地有大量食物而獲利,人因為貓捕捉了大量老鼠而獲利,兩情相悅,在大約在5000年前,人類和貓走到了一起,家貓這個亞種即告誕生。
而後的五千年中,貓因為萌屬性逐漸成為了一種陪伴性寵物,但這仍不能掩蓋它們對防治鼠患的重要意義。公元4世紀,貓經由義大利引進西歐,但進入中世紀之後,由於天主教認為貓是異教的神獸(古埃及),便給貓扣了一個惡魔的帽子,普通民眾也在教會的慫恿下,把貓看做是魔鬼和妖女的使徒,每逢宗教節日,教會都會組織信徒現場殺貓,以表對上帝的忠誠,在這樣的大環境下,歐洲的貓數量銳減。正當虔誠的信徒為親手斬殺了「午夜的惡魔」歡欣鼓舞的時候,老鼠大軍早已蠢蠢欲動了。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城鎮化規模加劇,生活垃圾、污水管線等都給老鼠的生存提供了肥沃土壤,沒有了貓的制衡,鼠災迅速泛濫開來。1346年,一場鼠疫從黑海沿岸向歐洲蔓延開來,在隨後的300年里,它一波又一波的滌盪在歐洲大陸,奪去了至少2500萬人的生命,這就是黑死病。
時至今日,許多養貓人從未見過喵們驍勇的風采,許多喵剛剛出生,就被摘取了利爪,甚至關於老鼠的恐怖記憶,也早被人們忘卻了,但貓依然在為人類的防鼠事業貢獻力量,在城市和農村,依然有大量的家養貓、夜貓活躍在捕鼠一線上,正是它們,穿梭在每個黑夜和清晨,在我們和致命的鼠疫之間,構建了最堅實的防線。
----------------------------------
- 馬
說到 @雲舞空城女神提到的馬了。
大約在6000年前的中亞的草原上,斯基泰人馴化了歐洲野馬,並使用它們拉車和騎乘,在馴化之初,馬的作用僅僅體現在作為一種交通工具上,但就僅僅憑藉這一點,也給了草原文明帶來了極大的推動,草原文明有了馬,就有了極大的機動性,可以遠距離的侵擾,這讓附近的農業文明感受到了很大的壓力。
在草原文明和農業文明對抗的過程中,馬逐漸成了一種重要的軍事資源,尤其是馬鞍和馬鐙的相繼發明,讓馬在戰爭中的作用由單純的牽引戰車,變成了單兵作戰的工具,到了希臘時期,以及中國的春秋晚期,騎兵開始登上歷史舞台。憑藉機動性,騎兵可以對數量遠多於自己的其他兵種進行持續侵擾和牽制;憑藉強大的衝擊力,騎兵可以肆無忌憚的在正面對抗中對其他兵種進行碾壓;憑藉極大的活動範圍,騎兵可以遠距離進攻敵後目標,可以說在工業革命之前,騎兵是所有軍種中的王牌,騎兵的良莠多寡,幾乎就可以奠定一個軍事國家的前程。
除此之外,馬對中央集權國家的統治也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一個政權的統治,依靠的是上傳下達和對全局的掌控,由於馬的出現,全國各地的情報可以快速的彙集到中央,國家元首的政令也可以第一時間傳達到地方。如果沒有馬,人們就只能通過馬拉松傳遞消息,只能像印加帝國一樣通過腳夫花費數月時間送信,這樣的國家施政效率不可能高,這樣的國家統治範圍不可能廣闊。
但成也蕭何敗蕭何,工業革命的興起,逐漸擠壓了馬的使用空間,先是有火車代替馬隊完成物流,又有了電話和電報代替了驛站,逐漸的,在馬最主要的舞台——戰場上,也出現披著裝甲板,噴著火舌的坦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波蘭騎兵向德國裝甲兵團發起了衝鋒,戰馬的鮮血映紅了騎兵的夕陽,在此之後,馬從一種曾經普遍使用的家畜,迅速萎縮到了競技體育領域,目前,我們只有在高檔的馬場才能再見到馬的英姿。而普通人與馬的接觸,也只剩下萌妹子們塗抹的日本馬油(由馬脖子上的脂肪提煉而來)。馬可以說是曾經最輝煌,如今最落魄的馴化動物之一。
----------------------------------
- 驢
說完了馬,咱們再說說驢。
在6000年之前,北非原住民從非洲野驢馴化出了家驢。驢體格相比馬來說矮小一些,奔跑速度不快,所以沒能和馬一樣成為戰場上的主角,但驢的耐受能力好,能吃苦力,能吃粗糧,是任勞任怨的好牲口,所以驢在農業、運輸業上使用的很多。除此之外,驢比馬便宜得多,窮人家也使用驢來作為坐騎,我們看到在《堂吉訶德》的描述中,堂吉訶德騎的是馬,而隨從桑丘就只能騎驢。
驢、馬還有斑馬這哥仨血緣關係很近,現實中有許多人家的驢和馬同住一棚,天長日久,從純潔的同事關係升華產生了感情,在一個花好月圓的夜晚偷吃了跨種族的禁果,一般來說,驢和馬的愛情結晶都統稱為騾子,但又分為馬騾子(公驢母馬交配而來)和驢騾子(母驢公馬交配而來),驢騾子並沒有什麼特色,而馬騾子是彙集兩家之長的極品,不僅和馬一樣高大矯健,適合奔跑,還有驢的堅韌忍耐,不管是騎乘還是干農活都是一把好手,而且壽命還挺長。唯一可惜的是因為跨種族交配,騾子一般都沒有繁殖能力。
驢除了被人類役使,也是一種珍貴的食材。在咱們大吃貨國,自古就有「天上龍肉,地上驢肉」的說法,有的地方有專門的驢肉餚,更還有聞名天下的保定驢火。而驢皮也有妙用,妹子們貧血的時候吃的阿膠,就是用驢皮加紅糖、黃酒熬制的。
----------------------------------
- 鵝和鴨
剛才是誰在說鵝老爺的壞話?給本鵝站出來!你們這些0.5鵝戰鬥力的渣渣!
話說答主在農村生活的那幾年,可是被鵝給整出好大面積的心理陰影。你在農村的路上走著,若是和一隻鵝狹路相逢,它不僅不會給你讓路,還抬著脖子蔑視的看著你,你要是盯著它看一會,就能在它眼神里發現一些「你瞅啥」的不耐煩,你膽敢繼續走近,鵝就會馬上發動進攻,撲扇著翅膀抽你,用嘴巴啄你,飛起來用鵝掌踹你……太兇殘了!太兇殘了!太兇殘了!
鵝的火爆脾氣,其實是來自它的野生品種的領地意識。家鵝可以大致分為兩大體系,分別是中國鵝和歐洲鵝,中國鵝是從鴻雁馴化而來的,歐洲鵝是從灰雁馴化而來的,這兩種大雁在野外環境下都有著極強的領地意識,和超凡的警惕性。人們一開始為了吃肉而馴化了鵝,然後在馴養的過程中發現了它的警戒和護衛價值。在歐洲,鵝的護衛和警戒功能利用的比較普遍,在中國也有一些農戶養鵝看家護院,前陣子還傳出來新疆某縣採用鵝作為維穩工具。
別看鵝脾氣這麼爆,卻是個日日吃素齋的善主兒鵝雖然也喜歡戲水,但對魚蝦蟹貝興趣不大,只獨愛鮮嫩的水草根莖。離開了水,鵝也能過得很好,在旱地上也可以靠著吃嫩芽和菜葉過活。
歐洲鵝是由灰雁馴化而來的
和鵝同屬於水禽的鴨子可就不是這麼好養活了,在過去,鴨子必須要採取水養才能茁壯成長,水養鴨子對養殖場的地理位置、水域面積要求很高,所以東南亞的原住民從綠頭鴨馴化出家鴨後(也有一些是由棲鴨等其他野鴨馴化而來),鴨子的養殖並沒有被推廣到世界各地,而是更多的在水網密集的地區養殖。曾經有很多人嘗試在旱地飼養鴨子,也就是所謂的旱鴨子,旱鴨子出現了明顯的生長緩慢、體弱多病的趨勢,直到近代,人們才通過選育良種、改善飼料配比的方式解決了旱養鴨子的難題,缺少開闊水域的地區才能大規模的飼養鴨子。
人們想盡辦法養鴨子,自然是因為鴨子渾身是寶。鴨肉的美味無需贅言,考究的有北京烤鴨,奔放的如絕味鴨脖,還有許多人吃火鍋必點的鴨血豆腐。鴨子和雞一樣,產蛋效率也比較高,但是鴨蛋有一股土腥味,直接食用口感不佳,所以一般都是腌著吃,或者做成松花蛋。
鵝和鴨子都屬於水禽,它們的尾巴上有一個油脂腺,在每次下水之前,鴨子和鵝會用嘴巴把油脂腺分泌的油脂塗抹在腹部和前胸的羽毛上,達到防水的效果。而在這層防水層之下,還有一層厚厚的羽絨,避免鴨子和鵝體內的熱量通過水麵散發掉。這層羽絨的保暖性能極佳,所以被用來製作保暖的羽絨服、羽絨被。為了獲取羽絨,有的鴨子和鵝直接被殺掉,也有的養殖場會定期拔掉鴨子和鵝胸前的絨毛。有些動物保護組織一直在抵制這種拔毛取絨的方式,但現在市場上對鴨絨和鵝絨的需求越來越大,而有沒有更好的取絨方式可以用來替代,這種抵制能否起到實際作用呢?
----------------------------------
- 其他區域性馴化動物
前邊說到的動物都是在全球普遍存在的,還有一些動物的馴化是區域性的,它們或許是當地的特有種,或許是適應當地的特殊環境,所以沒有在全球範圍內推廣,但對當地人來說,它們也是至關重要。
比如駱駝。在沒有駱駝之前,沙漠對人類而言是一片死地,居住在沙漠周邊的人類苦於沒有合適的交通工具而無法交流。但駱駝對沙漠環境適應的很好,它們寬大的腳掌可以減少對單位地面的壓強,使得龐大的身軀不會陷入沙海,高聳的駝峰可以儲存水分和脂肪,長時間不吃不喝也一樣精力充沛。在馴化了駱駝之後,人們得以橫跨沙漠進行通商貿易,最令我們中國人自豪的絲綢之路,其實也正是一條駱駝開拓的商路。
駱駝征服了沙漠,而馴鹿征服了冰原。在北極圈內,常年冰凍,絕大多數家畜無法存活,馴鹿則靠著厚厚的毛皮和皮下脂肪適應了這種環境,和其他鹿不同,它們並不會因為和人接觸而產生應激反應,從而被居住在此地的涅涅茨人、鄂溫克人和因紐特人所馴化,在冰天雪地里,馴鹿替人們拉車(或爬犁),並提供奶和肉供人食用,如果沒有馴鹿,人類幾乎不可能在如此惡劣的環境中生存。
相比於歐亞大陸和非洲大陸上的人類來說,生活在南美的印第安人可謂十分不幸,在他們來到這片大陸之後,幾乎已經沒有什麼大型哺乳動物可以用來馴化,為了滿足口腹之慾,印第安人只得馴化一隻大型嚙齒類動物——豚鼠——也就是荷蘭豬。在地理大發現之前,豚鼠一直是南美洲文明的重要肉食來源。
古代中國地大物博,馴化幾種動物滿足口腹之慾自然是不成問題的,所以人們有了更高的追求,開始講究穿戴。一種小蟲子吸引了人們的目光,人們發現,這種蟲子在羽化之前,會吐絲把自己團團包裹,而這種絲細膩堅韌,用這種絲做出的衣服,輕薄柔軟又高貴典雅,自此中國人掌握了桑蠶的養殖和絲綢的加工技術。長期以來,桑蠶養殖和絲綢加工一直是中國的核心機密,通過絲綢之路販賣到中亞和歐洲的絲綢,是皇室和貴婦人們魂牽夢繞的上品。
雖然南美洲沒有中國這麼豐富的物產,但是南美洲居民對穿著也是有追求的,為了獲取可以紡織的纖維,他們首先馴化了大羊駝,後來又相機馴化了小羊駝、羊駝甚至原駝。
美洲駝是駱駝的近親,其中大羊駝和原駝屬於羊駝屬,小羊駝和羊駝屬於駱馬屬,它們被統稱為美洲駝,在中國又被稱為「草泥馬神獸」。這種動物在3500年前被南美原住民馴化,主要用來產毛,也有用來馱東西和吃肉的,不過它的背負能力不如馬和驢那麼強,牽引能力更不如牛,所以不能用來進行農耕。在西班牙人把馬和驢引入南美之後,美洲駝的地位更是一落千丈,現在主要就是用來產毛。
寫這個答案的過程,其實就是回顧人類對動物馴化史的過程。誠然,在許多動物保護組織看來,馴化動物的動物權利遭到了嚴重的踐踏,但這涉及到人權與動物權利的矛盾,其中的倫理和哲學糾紛是我無能為力辨清的。我所能做的,是用有限的見識和粗鄙的文字講一個故事:故事裡的一種動物遇到了其他動物,他們改變了其他動物,也改變了自己。
http://weixin.qq.com/r/mzrfxw3EGFBnrUmk92_J (二維碼自動識別)
有一種動物,為bing提供了很多優秀的背景
摘自陝西歷史博物館館刊,應該是王老師做講座的內容。具體作者我會後續補充 。
這一段講的是秦漢唐的馬,部分內容可以作為這個問題的答案。
楚漢相爭,劉邦建立漢王朝,史稱西漢,是中國歷史上最強悍的王朝之一。西漢剛一建立,就與匈奴人展開了一場大戰,在大同以北的白登一帶,史稱白登之戰。在這場戰役中,幾十萬漢軍被匈奴嚴密包圍,劉邦幾次突圍都沒有成功,不得已採取謀士陳平之計,獻金銀財寶給匈奴單于的小妾閼氏(讀yanzhi一聲)。使者請求她勸單于停戰,使者對她講如果單于獲勝,就會從漢朝虜獲很多美女充實後宮,她的地位就會受到威脅,在她的勸說下,單于網開一面放了劉邦一條生路。劉邦驚魂甫定,除了感覺到奇恥大辱以外,也深深意識到當時漢朝的實力是無法與匈奴抗衡的。所以他採取謀士婁敬的計策「和親」,每年都送很多財寶和「公主」給匈奴(其實都是民女),以求喘息之機,希望通過此舉減緩匈奴進攻的勢頭,另一方面,他也採取的另一條長遠計策,走富國強兵之路,壯大國力,發展經濟,建立自己的騎兵。要說當時漢朝是怎樣的狀況呢,發展騎兵就必須有馬。這是建立騎兵的基本前提,當時漢朝經濟遭到破壞,國家一度極度缺馬。「天子不能俱鈞駟」,即連為天子駕車的四匹馬都配不齊一樣的顏色,而將、相等大臣只能坐牛車了。缺馬達到如此程度,建立騎兵從何談起。
國家「富國強兵」方針確立之後,漢王朝開始了大規模的養馬事業。當時分布在隴右有三十六「牧師苑」,每個都是規模巨大的馬場,經過五代七十年的時間,漢王朝付出巨大努力和心血終於得到了回報。到漢文帝時,漢朝已經可以一次出動十萬騎兵阻擊匈奴鐵騎入侵。而到了漢武帝時期的極盛期,國家養馬的數量又是多少呢?世界史上記古波斯大流士一世時,國家養馬達到五萬匹,這被認為是了不起的數字,而漢武帝時的西漢,國家養馬竟達到四十萬匹!當時在漢都長安,由於馬太多往往造成交通堵塞;街上兩隊馬車對面走來,如果兩邊都是公馬,就會互相撕咬;而如果一邊上是公馬另一邊上母馬,那有會相互吸引而擠在一起。有了這麼多的馬,這就為建立強大的騎兵奠定了雄厚的基礎。
除了大量養馬外,漢王朝也特別注意良馬的質量,特別注意大力從國外引進良馬。在這一方面,漢武帝的決心與熱情都是歷史上罕有其匹的。當時有一個小國叫烏孫,出產良馬,漢朝人認為烏孫馬上特別優秀的,所以尊為「天馬」,烏孫位置在今天新疆伊犁河谷地帶,有學者認為天馬就是今天的伊犁馬。漢武帝為了得到烏孫天馬,不惜遠嫁江郡王的女兒細君公主給烏孫王,她是漢代所有和番公主中身份最高的,即最接近真「公主」的一位。烏孫王以三千匹天馬作為聘禮回報給漢朝。比烏孫馬更著名的事產自大宛的的大宛馬與汗血寶馬,所謂汗血寶馬顧名思義是流出的汗是紅色的,這聽起來似乎有些離奇,但前些年有些學者認為真有這樣的馬,就是產自中亞哈薩克與土庫曼的阿哈馬。因為它體內有寄生蟲,因為之流的汗是紅色的。我們電視上報道了在新疆境內也也發現有流紅汗的馬,這就證實了書上說的汗血寶馬確有其事。由於大宛王斷然拒絕提供汗血寶馬,漢武帝不惜發動戰爭派出貳師將軍李廣利兩伐大宛。李廣利是漢武帝的大舅子,他第一次大敗而歸,漢武帝將他拒之玉門關外,嚴令他再去打,戰爭前後打了八年,,大宛終於戰敗,不得不給漢朝千匹大宛馬和幾十匹汗血寶馬。就這樣漢王朝通過歷史上罕見的非凡努力,不但保證了強大的騎兵和巨大馬匹數量,而且使這些戰馬有很高的質量。
在距離西安不遠的咸陽楊家灣,曾發現一組規模巨大的漢墓, 其中一號墓出土有幾千件陶俑,這是秦始皇兵馬俑之外的有一組兵馬俑群,號稱「三千人馬」。由於秦漢時有著很強的「事死如事生」的喪葬觀念。即要求完全按照生活的真實來製作喪葬品,所以也同兵馬俑一樣,具有很高的模擬度,我們完全可以用它來了解西漢的兵陣情況。這裡有步兵一千四百多,而騎兵竟有九百多,騎兵的比例達到百分之四十,已經成為軍事上的主力兵種,秦俑中馬數只佔人數的百分之六點六,鞍馬更只有百分之二的情況比起來,真是不可同日而語了,從楊家灣漢騎兵俑的形象來看,它的馬耳朵變短了,馬蹄增大了,口裂更大而胸脯更寬,顯示肺活量很大;同騎手相比,它的體高也明顯增加。這樣的馬讓我們一看就是良馬,完全外行的人也能看出 秦俑馬的質量提升很多,我們感到它應該是來自西域的優良品種。無獨有偶,在陝西興平漢武帝茂陵附近出土一件鎏金大銅馬,製作精美絕倫,是國寶級文物,它的形象無比生動、準確,據專家研究,這應當是漢代的「馬式」,就是國家製作的良馬樣本,而考其原理正是漢人心目中的第一良馬汗血馬,也就是今天西亞一帶的阿哈馬,為了存放這匹金馬,漢朝更是將首都長安的一座城門改名為金馬門,簡稱金門,以後「金門」就成為首都之門的一個代稱。
漢朝在武器裝備方面也有很大的提高。單刃、厚背的鐵質馬刀已經出現並廣泛使用;長度大約一公尺,正好是騎兵馬上作戰所需要的長度,這是第一次出現的騎兵專用武器;刺槍的長度降到一公尺八至兩公尺五,也是為了適應騎兵作戰的要求,騎兵專用的弓弩雖然還沒有發現實物,但學者們推測應當有這樣的武器;同時從出土陶俑來看,騎兵的馬鞍已不再是平的,前後兩頭已經有微微的隆起,出現了所謂的前後鞍橋。
有了大量高質量的馬,有了精良的武器裝備,再加上比較協調的君臣關係利於發揮將領的主動精神,廣袤無垠的大西北可供占騎馳騁縱橫,理想的騎兵站指揮中心長安可以在大範圍內調度軍事行動,這些條件都使騎兵機動靈活的特長能夠淋漓盡致的發揮出來,更重要的還必須有優秀的騎兵將領與統帥,這是成敗的關鍵。幸運的是,「時勢造英雄」,在漢朝誕生了中國古代傑出的騎兵專家衛青與霍去病。他們都很年輕,身上有一股銳不可當的朝氣,特別是霍去病,領兵時只有十八歲。以他為首組建了強大的野戰騎兵軍團,採取大規模長途奔襲的戰略,拉開了扣人心弦的騎兵大戰的序幕。所謂大規模,就是一次出動的兵力可以有幾萬人甚至幾十萬人;所謂的長途奔襲,就是長距離的去主動攻擊敵人。最遠的可以行軍幾千公里,一直打到今天的蒙古高原、羅布泊等地。經過六次大的戰役,漢軍消滅了匈奴騎兵的主力,徹底扭轉了敵強我弱的戰局,從根本上改變了兩大民族對峙的形式與力量對比。種種天時地利人和鑄造了漢代騎兵在中國軍事史上的輝煌,同時也改變了古代中國的軍事原則與國防策略。
古代中國以農業立國,漢民族是傳統的農業民族,農業民族有自己基本的國防策略,那就是要保衛自己最重要的財富,保衛土地,土地是不可移動的財產,所以農業民族出自本能,也是出自他們最熟悉的方法———用土去保衛土地,從很早的時候開始,就用挖溝或打牆或者二者兼用的辦法將自己的土地圈起來,以免外來入侵者的侵害,這早在五六千年前仰韶文化時期的西安半坡就是如此。以後,中國的土地上,出現了數不清的四合院、堡寨、城牆,其共同點是都有著高高的圍牆,它們的數量和規模在世界上是無比的。將這種辦法放大到保衛國家,在古代中國就產生了人類歷史上最大的單項建築工程,這就是縱貫中國北方的萬里長城。很顯然,長城無法移動,只能用以抵擋來自西北方少數民族的入侵,同時,古代絕大多數的中原政權,沒有條件組建強大的騎兵,所以實際上也無法採取攻勢,這些都註定了古代中國大多數時期,國防必然具有一種純粹的防禦性質。我將古代這種防禦態勢稱作「線式靜態防禦」,其中的「線」就指一條線長城而言,至於「靜態」也很容易理解,它是一種比較消極,比較被動的國防態勢。在幾千年的歷史時期中,來自西北方少數民族鐵騎的侵擾和如何防禦這種侵擾,一直是攸關政權存亡、國家興衰的頭等大事,有好幾個中原政權就是因為「胡騎」入侵而終於滅亡。然而,在西漢強盛期,具體說就是漢武帝時這種情況卻有了根本的變化。漢軍依靠強大的騎兵,利用其機動靈活的作戰能力長途奔襲、主動出擊,實際上是以攻代守,這樣,金泰的國防變成了動態的,消極的戰法變成了積極的,作戰的範圍也不限於長城一線,只要在少數據點屯駐騎兵就可以隨時機動出擊,對長城的依賴性降低,甚至根本不需要長城了(如後來唐朝就沒有大修長城),我將這種國防體系稱作「點式動態防禦體系」。當然,採用這種防禦體系的前提就是要有簽發的機動作戰能力,既騎兵,這不是每個時候都能做到的,應該說,縱觀中國歷史,能採取「點式動態防禦體系」的,也只不過只有漢唐盛世而已。這是西漢出現騎兵的第一個意義。
從更深遠的方面來講,西漢對匈奴的輝煌軍事勝利不僅是改變了國防態勢。我們如果把這一勝利放到世界史的範疇去考察,會具有更重要的意義。在世界歷史上,游牧民族與農業名族之間長期存在著尖銳的矛盾。大約在公元前後的數百年間,世界史一個接一個的高度發展的農業文明中心滅亡了,而滅亡的基本原因就是游牧民族的入侵。南亞的印度 ,西亞的波斯,中東的亞述、巴比倫,北非的埃及,甚至歐洲的中心羅馬,都是如此,都逃不掉游牧民族鐵騎蹂躪而滅亡的命運。在亞洲的東部,這種情況也同樣開始出現:崛起於北方的強大游牧民族匈奴,大軍雄雄南下,即使強悍如秦王朝,也只能以大修長城作為主要的防禦手段,秦始皇大將蒙恬率三十萬大軍駐防,並由自己的長子扶蘇監軍;而西漢誕生之初,匈奴就在「白登之戰」中給了劉邦一個下馬威。總之,作為東方農業文明代表的秦漢帝國,同樣遇到了來自代表草原文化的匈奴的嚴重挑戰,它同樣可能會步其他那些農業文化的後塵而滅亡,情況是很嚴重的、如真是這樣,古代所謂四大文明,就會通毀於野蠻民族的入侵。然而,漢王朝輝煌的軍事勝利改變了這一切。經過比較,我們可以說,這一勝利是世界歷史上農業民族第一希大規模戰勝游牧民族,這裡強調大規模是指改變國家歷史命運的大勝,而不包括那種小規模的接觸戰。偷襲戰。漢軍的勝利不僅保住了東亞文明的中心使之免受破壞,使人類文明能夠持續地向更高層面進步,而且把中國歷史本身推向它的第一次高峰。漢王朝成為當時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大國,漢都長安也得以同歐洲羅馬雙峰並峙,發展成第一流的國際大都會。
人類開始豢養狗之後,嗅球就退化了
我覺得不如說人類對動物的影響有多大,畢竟人類出現以來,由於動物傳播疾病致死的人比人類滅絕的動物少多了
一種生命力頑強兩棲動物
蛤蟆
回答好像都忽略了史前動物,人類可以發展很大程度上得益於沒有大型食肉動物。韋斯坦巨鯨,或者是史前巨型鱷魚,一類的大型水生食肉動物,會對人類的航海造成多大影響啊?
排名第一位的,馬當之無愧。
影響人類戰爭面貌數千年,譜寫了游牧文明和農耕文明的衝突和融合史,使游牧民族真正遊了起來。
如果沒有馴化馬,也就沒有騎兵這一道壯麗的景緻。
由於美洲沒有剩下任何能夠馴化成為大型畜力的動物(被吃完了),導致美洲文明的農業水平幾千年都無法超出手工農業,直接導致其運輸和聚集糧食的能力上不去,文明等級上不去,抗災能力極差,最終到歐洲人打進去的時候還是原始手工農業,大部分仍然停留在原始社會殺俘祭天的水平——這意思是有多落後呢?勞動力和戰鬥力核心結構基本還停留在夏朝和商朝左右,連周朝的水平都達不到,周朝還有戰車大規模使用呢。
這最終導致了美洲土著文明的全面滅絕。高票答案把正面典型說的差不多了,反覆審題之後我覺得有必要提名一下老鼠。
是的,鼠疫,輕易改變過人類歷史的進程。歷史上死於鼠疫的估計有近2億人,還是人沒有那麼多的古代。除了直接影響很多國家的經濟、人口、社會發展,可以想像按比例這1億多非正常死亡人口裡面不知道有多少可以推動人類進步的科學家、政治家、文藝大師,就直接從歷史上抹掉了。
以下轉載 @咖喱雞 關於鼠疫的回答。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
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作者:咖喱雞
鏈接:鼠疫究竟有多可怕? - 咖喱雞的回答
來源:知乎
鼠疫在歷史上有著三次大爆發
第一次,起源於公元542年爆發於查士丁尼大帝統治下的東羅馬拜占庭帝國。對,就是搞了《國法大全》的那位。
在瘟疫傳播的高峰期,每天有5000人到10000人染病死亡,總死亡人數在20萬人以上,幾乎摧毀了君士坦丁堡,並從那裡傳播到西歐,此後又在地中海地區飄掠肆虐兩個世紀之久。人們把這次起源於公元542年的鼠疫稱為「查士丁尼鼠疫」(Plague of Justinian),它的流行使歐洲南部1/5的人口喪命,它以後五、六十年間里又有幾起流行,估計總死亡人數達1億人。
(引用部分來自百度,下同)
第二次,起源於中世紀,延綿數百年。也正是這一次的恐怖,奠定了鼠疫「黑死病」的恐怖名頭。1348~1351年在歐洲迅速蔓延,患者3~5天內即死,3年內喪生人數達6200萬(有的說是3000萬),歐洲人口減少近1/4,其中威尼斯減70%,英國減58%,法國減3/4。從1350~1400年間的歐洲人壽命從30歲縮短到僅僅20歲。直到16世紀末,歐洲每10年就發生一次鼠疫流行高峰。整個16、17世紀,鼠疫仍是威脅歐洲人生命的頭號元兇,至少有2500萬人死亡。
1664年到1665年,倫敦再次發生鼠疫大流行,鼠疫就是在這次流行中被命名為「黑死病」(Black death)
第三次,則來到了我們中國。1894年,香港地區爆發鼠疫,20世紀30年代達到最高峰,波及亞洲、歐洲、美洲、非洲和澳洲的60多個國家,死亡逾千萬人。其中,印度最嚴重,20年內死亡102萬多人。此次疫情多分布在沿海城市及其附近人口稠密的居民區,流行傳播速度之快,波及地區之廣,遠遠超過前兩次大流行。
馬以致騎兵 戰爭
牛以耕地 奶牛 肉牛 奶各類物品
羊以暖和的羊毛衣服 羊奶 羊肉
蝙蝠,海豚以超聲波次聲波各類物品
雞鴨以蛋,肉,,
鼠疫總有些事
屎殼郎推推屎
牛驢騾子是拉車運輸工具
狗看家門
飛鴿傳書
蠶吐絲蜂釀蜜
蠍子蜈蚣蜘蛛蟾蜍蛇各種毒可以害人
只能先這些(?_?)
所有動物給予人類的幫助都是非常大的
只有你想不到
可是 最重要的還是人類本身。。。。。。。。。。
除此之外 一切動物都可以吃
對了
禽流感傳染病什麼的影響很大吧
( ????? )
瘋牛病啊天花啊之類的
小白鼠的地位絕對是至高無上的是吧
雖然題主問的是動物對歷史進程的影響,但我還是補充一個昆蟲對歷史進程影響的故事~~
摩爾根的果蠅!摩爾根的果蠅!摩爾根的果蠅!果蠅利用自身小巧又能生的優良傳統,一直都佔據著摩爾根內心最重要的位置,但是他老人家養出的都是紅眼果蠅。在1910年5月的某一天,摩爾根慢悠悠來到實驗室中,卻發現居然誕生了一隻白眼雄果蠅。白眼果蠅這可是第一次出現的,摩爾根欣喜若狂,趕緊把它帶回家中,放在床邊的一隻瓶子中,晚上抱著睡,白天把帶回實驗室,為了充分發揮小白的最大價值,他把小白與一隻小紅進行交配,在下一代果蠅中產生了全是小紅,一共是1240隻(再次感慨果蠅家族卓越的生殖能力)。接著,摩爾根又讓另一隻雌性小白與一隻正常的雄性小紅交配。但是他們的孩子中,雄果蠅全部是白眼,而雌果蠅全部是紅眼睛。
也正是因為果蠅,讓老摩在1911年提出了「染色體遺傳理論」:代表生物遺傳秘密的基因的確存在於生殖細胞的染色體上。創立了「基因學說」。果蠅給摩爾根的研究帶來如此巨大的成功,以致後來有人說這種果蠅是上帝專門為摩爾根創造的。
高票答案提到的都是馴化動物 其實重要的馴化動物還有蜜蜂 提供高能量的食物來源和幫助農業生產 還有淡水養殖動物 如四大家魚 蟹 貝 甲魚等
另外對人類影響重要的還有各種寄生蟲 最重要的是蚊子 絛蟲 蛔蟲等等 還有蒼蠅 蟑螂 臭蟲 白蟻 等與人類的生活密切相關
對歷史影響深遠的動物還有一種 就是蝗蟲
要特別留意那些暗綠色的裝在背簍里的動物。
題主你就釣魚吧
我來補充些出現比較少的。
蠶,其結晶——絲,是絲綢製品的來源物之一,是推動絲綢貿易的重要動物,也可以說是昆蟲。
蜜蜂(人工飼養)所釀蜂蜜是人類早期歷史過程中重要的糖類來源。
鴿子,觀賞或傳遞信息用途,也可以提供肉源推薦一本書《槍炮、病菌與鋼鐵》
其中:
第三章:卡哈馬卡的衝突
為什麼印加帝國皇帝阿塔瓦爾帕沒有俘虜西班牙國王查理一世
第九章 斑馬、不幸的婚姻和安娜·卡列尼娜原則
為什麼大多數大型野生哺乳動物沒有得到馴化
第十一章 牲畜的致命禮物
病菌的演化
對這個問題有詳細的論述
列一些實驗動物吧
小鼠 大鼠 豚鼠 兔 狗 獼猴 斑馬魚 果蠅
推薦閱讀:
※頭足綱為何會如此超前進步?
※雞是從恐龍演變來的嗎?雞肉是恐龍肉嗎?
※蚊子為什麼沒有進化出無聲的飛行模式?
※我們是如何辨別香和臭的?
※人類為什麼沒有進化出「不聽」這種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