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為什麼中國要用思科的通信解決方案,為什麼不用華為中興?

為什麼不用本國華為中興的,這樣做不是更安全嗎?現在曝出了稜鏡計劃,為什麼是中國的受害者卻沒有發表任何聲明,是不是要審查思科,並懲罰它,禁止他進入中國市場。


外媒:中國計劃2020年將外國IT產品趕出銀行、政府等部門 已在四平開始測試

中國IT企業打了一場「四平戰役」!外媒報道,中國第一輪政府和金融核心機構IT產品軟硬體全國產化測試在四平剛剛結束,這可能是中國2020年前將外國計算機軟硬體產品趕出核心部門的準備工作之一。

自從斯諾登事件爆發以來,中國對外國IT企業軟硬體產品在中國銀行、國家安全、國企和政府機構領域的廣泛運用產生了越來越多的擔心。今年早些時候,中國宣布將在銀行等機構的IT產品領域全面實現國產化,這引起了諸多媒體和IT業界人士的「吐槽」,許多業內人士從轉移成本、國內IT企業技術實力,甚至中國程序員水平等角度分析認為:中國若要實現核心部門IT軟硬體產品的國產化,必然付出巨大的代價。有一部分觀察人士甚至認為:中國要實現核心部門IT產品全國產化,絕不可能。

然而據悉,中國已經在吉林省四平市完成了一輪國產化軟硬體測試,並計劃在2020年前放棄核心機構的全部外國軟硬體產品。目前,英特爾、微軟、惠普、思科和高通等國外IT巨頭都拒絕就此事發表評論,有一位調研公司的執行官則直言不諱說出了西方公司對此舉的看法:「我看到一場貿易戰正在打響,」又補充說「中國公司與海外企業的技術差距正在縮小。在中國,他們有耐心解決該問題。」

四平戰役紀念館。解放戰爭中,四平戰役影響了全國的戰局走向。這場網路安全領域的「四平戰役」或許也將被歷史記住

彭博社援引知情人士的消息稱,中國計劃在2020年前讓銀行、軍事機構、國企和核心政府機構放棄使用國外公司的產品,轉而使用中國廠商的技術。目前已在吉林省四平市完成了一輪國產化測試。

該知情人士稱,在吉林省四平市的前期測試中,工作人員用中標麒麟替代了微軟Windows,用浪潮伺服器替代了IBM伺服器。

該知情人士還稱,用本土產品替換外國科技產品的計劃受到了國家安全擔憂的驅動,凸顯了中國政府的決心。該計劃可能會對思科、IBM、英特爾和惠普等美國公司造成持久影響。

調研公司Forrester Research北京分析師查理-戴稱:「該轉移計劃是真實存在的,而且已經有了初步行動。從應用、中間件到基礎軟體和硬體,幾乎所有層面的產品都開始用國內技術替代海外產品。」

安全會議

自愛德華-斯諾登曝光了美國國家安全局的全球監控計劃後,中國就開始大力推廣本土技術。今年2月,中國國家領導人在一次互聯網安全會議上曾表示,要加快發展本土的互聯網安全產業。

知情人士稱,如果海外企業能夠向中國政府共享其核心技術,或者允許中國安全調查人員評估其產品,則其產品可能會躲過此劫,繼續被使用,因為這樣他們的產品就被視為安全、可控的。

IDC數據顯示,中國去年的科技開支增長了8.1%至1820億美元,僅位居美國之後位居全球第二。相比之下,美國去年的科技開支為6560萬美元,同比增長4.2%。

在決定用本土廠商取代海外供應商之前,中國監管部門剛剛對一系列海外公司發起了反壟斷調查,如微軟和高通等。微軟中國辦事處還遭到了監管人員的突襲,Windows 8也被禁止在政府計算中使用,蘋果公司的iPad平板電腦被排除在政府採購名單之外。

貿易戰

亞利桑那州調研公司ACG Research CEO雷-莫塔稱:「我看到一場貿易戰正在打響。」

中國銀監會今年9月要求,在2019年前銀行和金融機構要確保至少75%的計算機系統使用安全技術。為實現該目標,銀監會要求金融機構至少將其5%的IT預算用於此。

銀監會並未對使用國外技術還是國內技術進行規定,但要求銀行必須要優先考慮向其共享核心技術的廠商。此外,銀監會還提醒銀行,不要過於依賴某一廠商。

為此,中國本土廠商華為和中興等已經贏得了更多市場份額。與此同時,受益的本土廠商的股價也在看漲。

軍事訂單

據銀監會副主席閻慶民稱,當前中國銀行的核心伺服器和系統約80%為國外品牌。

閻慶民說:「中國金融IT系統的大部分均來自外國公司,從國家安全的角度講,這對我們構成了潛在威脅。」

此外,中國軍方10月份也曾發布類似的文件,將信息安全視為贏得戰爭的核心要素。

對此,英特爾、微軟、惠普、思科和高通拒絕發表評論。而IBM表示,尚未聽說有任何規定限制中國的銀行使用其伺服器。

今年8月,中國最大的銀行——中國工商銀行還曾部署了(新的)IBM的大型主機。

四平測試

同樣,中國企業之前也曾在海外市場面臨類似的壓力。2012年美國國會曾在一份報告中稱,華為和中興的產品為中國侵入美國通信網路提供可乘之機。此後,華為的產品被美國多個項目拒之門外。該替換計劃正值中國在吉林四平市完成了一次本土計劃的替代測試。在測試中,工作人員用中標麒麟替代了微軟Windows,用浪潮伺服器替代了IBM伺服器。

據長春的兩位政府工作人員稱,一些國外公司的軟體被替換成國內版本,其中包括哈爾濱工業大學開發的一款稅務軟體。

面臨挑戰

業內人士稱,中國政府在全國範圍內替代國外軟體和硬體還面臨著諸多挑戰。雖然中國政府批准高科技發展計劃已將近30年,但中國科技企業在國際市場的份額仍有限。對於一些先進的產品,如高端銀行伺服器,仍無法匹敵國際競爭對手。

IDC中國董事總經理凱蒂-福克稱:「中國政府的主要目的是把中國從低端製造推向高端研發。」

上個月有報道稱,中石油已經將其郵件系統改為國產的億郵,而之前使用的是微軟的郵件系統。

莫塔稱:「中國公司與海外企業的技術差距正在縮小。在中國,他們有耐心解決該問題。」

參考消息網2月7日報道 港媒稱,根據發給美國重要官員的信函,美國企業團體正呼籲政府立即採取行動,扭轉中國政府「令人不安的」信息技術(IT)產業新政策。

據香港《南華早報》2月6日報道,信中指出,如果這個政策得以全面貫徹,將威脅美國企業在中國規模高達4650億美元IT產品市場的參與度。這封信內有17家美國企業團體的簽名,被呈交給了美國國務卿克里和其他政府官員。

據這封落款2月4日的信函,中國的政策讓人對其加入世貿組織時的承諾產生「嚴重」質疑,並且將對美國企業在中國獲得機會具有「顯著負面影響」。這17個團體包括中國美國商會、美國對外貿易委員會(NFT)和美國信息技術辦公室。

知情人士透露,中國監管機構上月召集銀行高管開會,強調需要執行全國性指令,以降低中國對國外技術的依賴。這個指令是之前一個全國性策略的後續動作,彭博新聞曾於12月份對此做過報道,指出中國計劃在2020年前將銀行、國企和軍隊中的大多數外國技術清除掉。美國企業團體在遞交給中國政府的信件中,也提出了類似的擔憂。

另據美國《紐約時報》2月6日報道,日前,美國多家貿易團體聯合向中國政府表達了他們對中國新政策的憤怒之情。這些政策可能會限制科技業大型跨國公司在中國開展業務的能力。

在遞交給國務卿約翰·克里(John Kerry)、財政部長雅各布·J·盧(Jacob J. Lew),以及商務部長彭妮·普利茨克(Penny Pritzker)等美國重要官員的一封信中,由美國商會(United States Chamber of Commerce)牽頭的17家貿易組織敦促美國政府對中國的政策表示抗議。

《紐約時報》在5日看到了這封信的副本。信中呼籲美國政府「立即採取行動,與中國官員進行磋商,從而扭轉這些將對信息與通訊技術(ICT)行業造成影響的、規模驚人且令人不安的中國政府新政策」。

美國企業的不滿之情表明,由於中美兩國在網路安全和科技政策上的矛盾日益加深,他們覺得自己被壓在了中間。中國宣稱,國家安全局前承包商僱員愛德華·J·斯諾登揭露的情況證明,有必要抵制美國的技術。與此同時,美國政府指責中國軍方在從事旨在幫助中國本土企業的網路攻擊。

這封信表達的擔憂,與這些貿易團體日前遞交給負責網路安全的中國共產黨的一個高級委員會的另一封信類似。文中還呼籲推動廢止鼓勵中國公司和政府機構使用國產軟硬體的監管規定。

這封信函宣稱,中國的規定「將給美國的ICT企業帶來顯著的負面影響」,並表示,這些政策「對中國的國際貿易承諾,以及它與美國的雙邊承諾,提出了嚴重質疑」。

信中還稱,隔絕在中國市場之外將會給美國企業造成收入損失。長期來看,這將有損於美國企業投入關鍵研發的能力,可能還會最終波及其他行業。

美國公司尤其關切的是,新規定會迫使希望進軍中國銀行業的科技企業遞交產品接受深入的安全測試、提供敏感的源代碼並使用中國自己的加密演算法。其他一些潛在的新規定則要求存儲由中國境內公司生成的數據,並向中國政府公開加密秘鑰。

自日前向中國官員發出頭一封信後,尚不清楚美國政府將如何應對來自貿易團體的這種明顯的不滿情緒。這些團體代表著美國最大的高科技王牌企業。

在這封信的底部,有一條線索。那裡指明,收信人中還包括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National Security Council)網路安全協調員J·邁克爾·丹尼爾(J. Michael Daniel)、美國副貿易代表羅伯特·霍利曼(Robert Holleyman)、美國知識產權執法協調員的幕僚長亞歷克斯·尼傑洛(Alex Niejelow)。4日,新聞網站「政治人」(Politico)發表了這三名官員合寫的一篇文章,其中將中國新推出的政策定性為「反競爭的貿易壁壘」。

報道說,文章列出了美中兩國在科技政策方面存在的一系列分歧,敦促中國重新考慮新推出的規定,並停止網路攻擊。文中還進一步對中國支持的網路監管模式——即「網路主權」的概念提出了質疑。根據這一模式,國家可以在境內審查、監視並控制互聯網。

「美國將堅定不移地捍衛網路自由,以及由多方利益相關者共同驅動的網路監管模式,並將繼續支持促進國際商貿的國家網路空間行為規範。」三位作者寫道。

報道稱,儘管文章在最後呼籲美中兩國展開合作,但它提出的諸多分歧顯示出了雙方達成一致的困難程度。這讓外界懷疑,如果雙方無法在科技業及更大的互聯網監管問題上達成共識,當前的口水戰是否會擴大成一場貿易戰。


快睡了,隨便說兩句。

第一.思科進入中國很早,當初中國互聯網剛起步,參照了國外的解決方案,發現思科的架構確實不錯。

第二.網路的建設過程是非常緩慢,龐大的,一個公司,一幢大樓如此,更不要說一個城市,一個國家。你自己算算有多少設備,這個數量我不說你也知道很可怕的數字了。(以下是國家機密我無法具體透入,寧波電力下面,我可管理的交換機,路由等設備有四位數。)

第三.可靠性!特別是在極端環境下,思科設備在空氣質量較差,溫度高等環境下,依舊穩定運行。華為,華三設備同樣環境下風扇燒,溫度告警,設備重啟頻發。

第四.成本!如果要全部使用國產設備,更換所有的核心,匯聚,接入設備,這費用誰買單!(簡直天文數字,光全國運營商的那幾台思科10000系列交換機。)

第五.關於華為,近幾年我還是非常看好的,開始有自己自主開發的晶元了,產品線也越發成熟,整套的技術解決方案也完善了許多。在gcd的力挺下,以後綁架天朝內,指日可待。

最後想說,睡前腦子一片混亂,看看過就好,本人才疏學淺,日後有機會定惡補一番!


華為取代思科在中國的市場是趨勢,只是時間問題。


原因很多,從甲方的角度出發,揀重要的說:1、企業網。因為開始建設數據網的時候,華為和中興等國產廠商還沒有成長起來。以企業網中最基礎的三層交換機為例,思科Catalyst 6500推出的時候,國內所有的廠商推出的最高端交換機跟6500是兩代的差距。2、運營商。思科的設備在全球都有廣泛的應用,是已經經過大量工程檢驗的成熟產品,尤其在骨幹網上,穩定是第一要素,而當時開始部署Chinanet、CN2、CMNET的時候,這種級別基本是思科和Juniper兩家在玩。華為的NE系列當時還挺一般的。


當年數通領域思科的方案非常成熟的時候,華為還很小。中國別無選擇。三大運營商的骨幹核心網路設備是思科和詹博,設備替換很麻煩的。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信息安全/網路安全等圈內的浮躁現象?
滲透入門該看什麼書和雜誌?
coolfire 的第一篇文章中的遠程登錄進入主機用的是win系統中的 「Telnet」 嗎?
迅雷是不是在偷文件?怎麼讓用戶確定它偷偷上傳的流量只有迅雷下載而不是用戶文件?
如何找尋找一個年輕漂亮、學識淵博、氣質佳麗、知書達理的女黑客做女朋友?

TAG:信息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