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是否越來越多工業設計專業的人都開始做交互設計的工作?
我大學的專業是工業設計,很多畢業的師兄師姐都做了交互設計,我現在也在開始做交互,為什麼越來越多學工設的同學都做了交互設計師呢?
1. 用戶體驗相關職業的市場供求旺盛
目前用戶體驗相關職位(用戶研究/交互設計/視覺設計)的需求非常大,薪水普遍比較高(也是因為IT行業整體薪資水平就比較高),Why Not?
2. 工業設計教育和行業的現實狀況
好些年前聽雷軍的講座,他說(當時還只在金山)金山最好的程序員都是學化學的... 因為學化學的畢業找不到工作(這是他說的...),所以就去編程,結果都做的很好。
也許尖刻了一些,但是如果沒有用戶體驗這幾年的發展,全國工業設計的就業狀況可能會哀鴻遍野,特別是「名校」畢業生,往往高不成低不就。
2000年左右時全國各高校瘋狂的開設工業設計系,2002年時我數過一次,可能有幾百所院校有這個專業,每年成千上萬畢業生,但是:
(1)市場並沒有那麼大,這由整個產業界的大背景決定
(2)學校教育和現實脫節嚴重,大多數學生實際上沒有掌握真正能在這個行業內搏殺的技能,連就業的第一關都過不去。包括很多重點大學的情況都是這樣,但是這些學生本身都是很優秀的。
(3)了解到的一些工業設計公司,加班很多,工資很低,令人瞠目結舌...
3. 國內尚沒有專門的交互設計專業
國外很多HCI(人機交互)專業是在計算機學院下,但是國內直到目前,從學科上還沒有正式的這方面的專業(一些學校開的信息設計專業或許勉強可以算),只有一些學校的工業設計下有人機交互的方向。
這就為工業設計專業的學生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機會,工業設計專業學到的一些東西(有趣的是很多其實在目前國內產品設計領域內都沒法用...),在交互設計方面終於能派上用場,算是最接近的。
4. 師兄師姐的影響
很多院校往往在開始時有一些學生很偶然的進入到這個領域,由於他們的示範作用,以及相關的信息、實習機會等,給後來的很多學生提供了便利,幫助他們進入到這個領域。最終形成了比爾蓋茨在《未來之路》里提到的正反饋,一步步相互促進。
P.S.
為什麼用戶體驗的需求會大過(至少在局部範圍內)工業設計的需求?
比較一下二者,很多做工業產品的企業,工業設計師承擔的工作量實際上是有限的。在學校里,工業設計的學生學習如何從頭開始設計產品、甚至產品體系、產品生態環境,但是到了目前國內的這些工業產品企業,會發現大家做的其實只是造型、並且在產品生命周期中,只在一個階段內起到作用。
反觀用戶體驗,特別是在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企業中,由於產品的迭代特性,在產品的整個生命周期中都需要設計的參與,並且設計的工作量非常大,不僅僅是做外觀,實際上交互設計是分擔了以前在工程師身上的工作量。
從目前的市場狀況來看,用戶體驗設計師/研究員的需求缺口還非常大,我熟悉的很多公司都面臨招不到合適的設計師的困境。至於說這個職業會不會是熱門一段時間後冷下來?可以負責任的說,一定會。所有的行業都是周期性變化的,勞動力市場的變化同樣脫離不了經濟學中供求關係變化的影響。
需求旺盛,勞動力缺乏 - &> 賣方市場 - &> 勞動力值錢 - &> 越來越多的人被吸引進入這個行業 - &> 邊際收益遞減 - &> 飽和 - &> 過剩 - &> 買方市場 - &> 勞動力價格下降...
但是只要你做的夠好,一定能夠脫穎而出,讓自己有更多的競爭優勢。就像現在工業設計師在行業內做的好的,也並不比做用戶體驗的人要差。
---
現在我發起了一個聚焦在產品、設計(UI/UX)、運營學習的組織「互聯網學習圈」,未來希望能夠推動類似「信息時代的包豪斯」這樣的事情。
開放的社群:產品經理、設計師、運營相關專業學習和交流的微信群,加微信號 TellZoe ,會幫忙拉到相應的專業群里。
封閉的社群:內部講座、內推、和資深人士建立聯繫,http://t.xiaomiquan.com/vrn6AIm (可以複製到微信中發送給自己,再打開鏈接)
馬力的知乎文章索引:
https://zhuanlan.zhihu.com/p/25493627
—— 2017年9月更新 ——
學習 UI/UX 和產品設計
1、UI 和 UX 設計師的課程表
2、UI、UX交流QQ群:633293003,會定時舉行公開課和答疑。歡迎大家加入。
2016畢業兩年,我來更新了。因為我換工作了!這是我第一次跳槽,中間面試了很多家,挺多波折,來來回回終於安定下來。
ui的熱情從14年我羅列的以下幾個原因到16年已經逐漸冷卻了。我現在轉到一家大型初創互聯網公司,但是你們別擔心,我還是做工業設計!對了,我就是傳說中幾千人規模的公司里個位數的做id的人!我的團隊是六個漢子加我一個妹子,設計四個人,工程師2個。但是我很開心,因為這個團隊很年輕,很有活力,我終於從乙方跳到了甲方可以真正做自己的產品並且讓他落地。在乙方的兩年,我也有產品落地上市,但我始終無法接觸到落地的過程。而現在非常實際的我需要和供應商採購工程師市場等等的人一起合作共同完成一個產品的實現,接觸很多硬體軟體,這是我想要的結果,還說一步步朝著我的職業發展規劃順利前進了。我有很多要學習,但是我非常興奮,而互聯網公司又能每天接觸到最前沿的科技變化。總之這次的跳槽我很滿意。
當然ui的需求還是有的,但已經不是井噴了。我現在的公司當然ui還是重點的,而我的同班同學終於只剩下我一個人還在做產品了。我不知道這兩年大家的變化怎麼樣,是不是還會覺得我一根筋。哈哈。
作為一枚不知道為什麼一根筋走到底的工業設計設計狗,14年剛畢業的我,身邊除了出國讀研的,兩個班60左右的人只有五個手指內的在做工業設計本行(我就是其中一根手指),其餘全部去做了交互,不算改行的。當時我工作找到的非常不順利,而去做交互的同學全部高薪最早入職。(心態幾度失衡)。我的老師知道我還要堅持做工業設計的時候,說了一句「你那麼想不開啊」。我只能呵呵。
最後當我快要絕望的時候終於來了offer並且是一家比較知名的工業設計公司。我也算是絕處逢生吧。現在在這個公司呆了半年多了。公司也有ui設計師,其中之一就是我的學長從工設轉到ui方向的。我也問過很多我在做ui的同學包括我平時的觀察。感受有一些。
首先,當然是工資,毋庸置疑,就我在這麼大的設計公司拿的工資根本和做ui的同學們是兩個等級的。(捶地痛哭)這一切都歸功於絕地而起的互聯網公司們,誰讓他們有錢,任性。而且到處滿天飛的主題和app,這種你每天在用手機平板的人,你當然只注意的到這些。誰還會關心你喝水的杯子也叫工業設計啊!而工業設計公司大部分都是Studio 性質的,這種公司一般接項目有限,工業設計師需求量也就不多。而大企業像你們知道的什麼海爾西門子這種內部設計師是不受重視的和不被信任的,基本都是外包給studio做的。再說人家不可能一年出十幾個冰箱洗衣機吧,產品落地難,要前期工程師市場部一堆人忙裡忙外一年才出幾款,設計的工作很少,大公司也不是靠設計賺錢的。
其次,大環境。中國的互聯網發展這兩年的飛速真的是讓人彈眼落睛(上海話),一下子多了一個東西叫ui,什麼鬼。而大學還沒來得及開這個專業,職位就已經啪啪啪從天而降。誰來接?學工業設計的。因為我們除了有審美,會建模,也會平面軟體。同時具備ui設計師需要的嚴謹的邏輯,對設計流程的把握,對用戶需求的關注。加上如果你是做GUI那你們平時用的都是二維軟體,比3d建模改起來學起來快得多了。上手也快。還有,傳統工業設計在不斷的被智能硬體衝擊著,什麼東西不來個交互都不算產品似的。就像我說的冰箱洗衣機,廠商打得噱頭也是多智能,在你會去關注他多好看之前你已經被他的操作方式深深吸引了,再說中國人的審美階段還停留在實用主義,好看是其次的。
第三,做了半年的工業設計師的我其實一進公司就開始獨立做項目了,工業設計的周期看似很短其實有可能幾年後你還在為那一個項目擦屁股。不斷改三維,枯燥又無聊。而ui項目整體周期短,並且項目有意思的多,所以你能一直保持新鮮感。過程你需要和用戶打交道到設計完成,設計和人是緊密聯繫的,而產品設計師大部分時候是和頑固不化的工程師們打交道。(不是故意黑你們的呵呵)
許多同學在學習階段就被一直建模做模型磨的心累了。如果能做動起來的事還能馬上看到成果何樂而不為。
所以說中國的工業設計還沒起來就被互聯網蓋掉了。
你說錢多樂趣多的工作誰不要做。
如果你說這麼好的條件我幹嘛還做傳統工業設計,哎所以說我一根筋。我覺得很多東西是摸得到的我的皮膚感觸的到的才是真實的,在探討線條和材質時候我是很興奮的,畢竟你們的交互平台還是要基於一個實體的。還是有一部分人堅持手寫的是不是。我還是森森熱愛我大工業設計。
首先讓我們來分析一下工業設計和交互設計。
(Architectural Graphic Standards, Wiley, 2000,感謝 @幽篁坐嘯 同鞋挖掘)
外觀設計之外,工業設計中有一個很重要的環節:ergonomics,也就是人體工程學。它是研究人和機器、環境的相互作用及其合理結合,使設計的機器和環境系統適合人的生理及心理等特點,達到在生產中提高效率、安全、健康和舒適目的的一門科學。
而交互設計一般指的是定義、設計人造系統的行為的設計,並從是否有用、可用性和情感因素等方面來評估設計質量。
以上這兩段話幾乎說的是一個意思,唯一的區別是工業設計通常指的是實體的物理界面,而交互設計指的是虛擬的數字界面。但是它們的設計原則是相通的:以人為本、可用、好用、想用。
曾今有那麼一長段時間裡,交互設計和工業設計基本是分開獨立工作的:屏幕以內的部分歸交互設計,屏幕之外的部分歸工業設計,只有少數的主要按鈕(如,home鍵)同時會有工業設計和交互設計的需求。
而近年來,隨著智能硬體的爆發,硬體和軟體之間的界線正在變的越來越模糊,這直接導致工業設計和交互設計的需求界線也在變的越來越模糊。比如說BO A9音箱,在它的表面是看不到音量鍵的。想要調節音量的話,只需要直接在音箱的上邊緣來回滑動即可,因為它可以識別用戶的觸摸和滑動,然後系統對用戶的物理動作作出反應。又比如說apple watch,手抬起看錶的話,屏幕就會自動點亮,這是由於它感知到了用戶的動作和姿勢,然後系統對這樣的動作進行了貼心的反饋。
在這些案例中,工業設計和交互設計更多的是緊密的組合在一起,來解決一些設計的難題,提供更好的用戶體驗。但是這樣的變化就對傳統的工業設計師或者交互設計師提出了新的要求:可以是交互設計師學習掌握一定的工業設計能力,當然也可以反過來工業設計師學習掌握一定的交互設計能力。畢竟,設計要解決的基本問題是人機之間的溝通與交互。實體的、虛擬的、硬體的、軟體的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能解決好這個問題。
從設計階段論來說,中國製造業由於基於OEM發展而來,現階段對於設計的要求,依然停留在「為製造而創新」與「為消費而創新」的階段,也就是如何快速和大量生產,好一些的會希望產品美觀,並且可行性高,僅此而已。所以對於設計師的要求,無非就是,設計上漂亮,製造中可行。這就造成了很多學校所學的理論無法施展,在這樣的環境下,大多數人會覺得學了屠龍之技卻無龍可屠。其工作利潤附加值也相應較低,收入也就較低。同時製造業在中國雖然基數龐大,但是高端人才需求並不大(原因如前所述),所以就業機會自然較少。
而互聯網行業,由於和用戶之間關係更加密切,其中創業者學歷和素質普遍較高,因此直接進入到了「為用戶/市場而創新」的階段,所以用戶研究,服務設計等等在國外和工業設計密切關聯的設計領域和理論,在中國反而在互聯網行業得到大量普及。出於對於自身價值最大化以及對個人未來考慮,大量學生很自然的會選擇在發展中的,人才缺口大,勞動附加值高的互聯網行業。
當設計進入到「設計主導的創新」階段,也就是蘋果、飛利浦現在所處的階段時候,互聯網和製造業之間的聯繫將會愈加模糊(比如蘋果,已經很難說它是一個電子產品企業還是互聯網企業)。而二者合流之時,「工業設計師」與「交互設計師」的差異,也將會更加模糊。我相信,在未來,兩個職業最終會重新交匯。 我不是非常同意做交互設計就一定與互聯網有關。當然有時有關係是不可避免的。
很多時候有人問我交互設計是做什麼的,我都會拿出 iPhone 做比喻。
iPhone 作為當時第一台觸屏手機,對於用戶來說應該都是非常新鮮但也非常陌生的。但是 iPhone 的設計 - 一個按鈕,一個向右滑的動作都十分人性話,也非常自然,沒有很大的 learning curve,讓人一用就會。這對於我來說是屬於交互設計。
如果大家看過《Objectified》可能會感覺到工業設計味道很重。但是在其中,特別是在訪問 蘋果的Jonathan Ive 的片段中,可以感覺出交互設計的成分。他說的一句話,我 paraphrase 是 「...design to get technology out of the way...to make things feel like they should be that way.」 那就是設計出很好的交互,很好的用戶體驗。
說到底,這個問題其實關係到交互/用戶體驗設計師身份上的定位。這應該是另一個可以問的問題。
《Objectified》豆瓣里的介紹: http://movie.douban.com/subject/3103413/1)主要的動因,還是背後的金錢因素。工業設計針對的面比較窄,已經是一個非常成熟的行業了,專業收益上滑到了最低點。
2)互聯網方興未艾,還處於拓殖期,從互聯網的瀏覽界面到智能設備的人機交互界面,需要大量的交互設計師,這時候湧入這個行業,容易取得財富上的成功。這也是吸引很多工業設計走上交互設計的路的原因。
3)交互設計與工業設計,兩者之間共同點是比較多的,稍經轉換,很快就可以著手。這也吸引了後者向前者的職業遷移。感謝邀請。感覺大家說的都很全面了,想補充幾點大家還沒有說到的內容。
1. 工業設計師和交互設計師,想要做的好都要有強的Design Thinking能力
想做好一款產品,不論是互聯網產品,還是實體產品,除了美觀這些雞肋的事情不說,最重要的有兩點,一是能夠真正的解決問題,二是不用思考就能上手的好用。這兩條說起來容易,但是做起來是很有難度的,也往往是區分一般的設計師和好設計的重點。而不論交互設計師還是工業設計師,培養模式都是養成強的design thinking能力,即design as a problem solving process. 所以從直接轉行的角度來說,無非是使用不一樣的設計觀點和方法來為不同的平台設計不同的產品,精髓是一樣的。
2. 交互的定義不像想像的那麼狹隘
其實交互離不開工業設計,工業設計也離不開交互。想要成為一個好的交互設計師,最重要的第一步就是不再把交互設計當做僅僅存在於手機,網路的UI設計。退一步說,什麼叫交互?是人對於一個界面有輸入,而界面給了你輸出的過程,這個過程是一個交互。那麼界面是哪裡來的?你的交互存在於的那個物理界面就來自於工業設計。交互設計會從很多工業設計的基本功那裡得益,因為實際上交互設計的一個大趨勢,就是以後不會再有界面,至少界面不會再承載那麼多的輸出了。我計劃最近寫一篇文章介紹一下這個UI-less的趨勢,但是這裡從簡舉一個例子吧。
幾年前的Macbook有個非常讓人喜歡的特點就是他的呼吸燈(breathing light),雖然最新的macbook為了極簡已經撤掉了這個設計,但是各種頂級設計師還是不斷地表示對這個功能的喜愛。這個功能是為了讓你在不打開Macbook的情況下就知道自己的電腦是處於待機狀態還是已經關機了。在被設計的初期,為了不讓人覺得突兀,給你最自然的體驗,設計師嘗試了各種燈閃爍的頻率,最終決定了燈的閃爍頻率要像人的呼吸一樣。給你反饋的這部分,叫做交互設計,設計這個燈的部分,是工業設計,這兩者根本是分不開的。
3. 交互設計的產品周期更短,迭代更快,與用戶更近
其實這個就回到了傳統行業和互聯網行業的一些本質區別的問題上,我是一個做產品的設計獅,就不去講這些假大空的事情了。做工業設計的很多痛點就想普通傳統行業那樣,迭代更困難,難以收集數據,收集用戶聲音的信道也相對較少,我很多轉行的學生,看上的就是交互設計,可以真正的做到user centric,可以快速的有產品產出並且被市場所驗證。
為什麼就沒有人願意承認是市場導向呢?職位、人、人資需求、待遇薪酬,再把專業帶入進去,這就是一個赤果果的買賣、商品交易啊。
好事啊!
我所從事教學的工業設計系,人機交互專業培養從研究生開始,我自己也在有意思的把人機交互滲透到本科教學中去。因為就業的吸引力,學生們很歡迎這個專業方向。
就像馬力講的至少解決了工業設計學生就業的問題,工業設計本來就可以軟硬兼施。
前面的兄弟都講的很全面. 我想作為工業設計和交互都曾經做過的人舉一個案例.
iphone的生態系統, 創造了多少的交互和界面設計需求, 同時扼殺了多少工業設計(狹義)的需求? 雖然在配件市場,iphone創造了一定的產品設計需求,但這個增量和app軟體們創造的交互和界面設計相比是少量的.
另外, 工業設計這個行業, 在某種意義上會被重新定義. 我們可能會進入一個後手工時代吧.工業設計本身是一個大範圍,做各種各樣的產品設計。現在的趨勢是產品越來越偏向於互聯網產品,所以工業設計師越來越多轉型為互聯網產品工業設計師,即交互設計師。行業內容的變化是和整個科技界進步有關的。
更多相關內容在
JinCao 曹金的live
JinCao 曹金 - 知乎專欄
一直是知乎的觀看者,很少回答問題。這個問題和我的現狀一模一樣。還是來吐吐槽:
1.1 –實習情況
我是14屆工業設計畢業生,大學四年很努力的學下來。大學期間也獲過一些獎。大四,在北京洛可可賈偉顧問實習近一年。每個月一千塊的實習工資,最多的時候也只能拿到八百。因為學校不是在北京,所以還得在帝都租房子(剛開始去的時候是租床位,租金是一個月八百左右,到後來由於一些個人原因改住地下室了,地下室租金和床位的價格是差不多的),想想當時真的相當苦逼。
1.2 -工作情況
因為個人的一些原因實習後沒有待在北京,而是南下到了深圳。選擇在一家創業型的設計公司工作,是大學老師推薦的,當時主要來的原因是想體驗創業的感覺,同時也想看看工作6-7年的設計師到底在做些什麼。這家公司當時工資開的試用期2600轉正後3100。當時是奔著體驗創業的感覺去的,也就沒有在意工資多少了。
後來出現了各種問題:自己的錢越來越不夠用,公司逼著抄襲,設計實現難度大等等。自己過得越來越糟,但同時畢業的同學做的越來越好,這讓我越來越著急。於是,我決定要為我以後做點什麼。
在兩個月前,我開始做簡歷找新的工作。在那個期間,我投了百度和魅族智能硬體設計師,其中魅族通過但是沒去。沒去的原因是:我不太想做工業設計了(不代表我不喜歡);我不太想做工業設計的原因:第一,工業設計師的工資低,行業的老設計流氓多;第二,設計師墮落不作為,造型改了改就給客戶提案。上面說了這麼多對公司和工業設計不滿的話,你們肯定在想我為什麼還在那家公司待那麼久呢?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工作是老師的推薦,撥不開面子,沒待多久就離職感覺說不過去。
以上觀點沒有針對所有的工業設計,只是個人經歷。勿噴。
3.準備轉行
在找工作的期間,意識到工業設計的需求沒有互聯網大,需求小想找到一份滿意的工作也很困難了。既然互聯網的時代已經到來了,那就隨時代改變一次吧,就決心轉行交互設計。
這裡列舉一下我為什麼選著交互設計:
1. 設計是相通的。現在交互設計機會好,前景不錯,為什麼不選擇呢?(工業設計我也不會丟掉,以後家裡的傢具之類的都準備自己設計呢)。
2. 工資高,深圳交互一般都是6k起,稍微有點工作經驗的就上8k到15k。
3. 需求量大,國內開設相關專業的比較少。有相關專業的學校屈指可數,目前知道的學校有西交大,汕頭大學,北理,江南,廣美。人才有缺口。
4. 看招聘的崗位要求一般專業對口都是工業設計,計算機,心理學等相關專業。
5. 新型行業設計老流氓少。現在加入的新人都會成為這個行業老人,除了你想成為流氓。
6. 交互設計流程完善,和大學的理論知識有許多相似之處,知識可以得以運用。而且交互設計加入很多思考的成分,我平時就喜歡專研一些東西這一點剛好符合我。
決定轉交互後,我踏上自學交互設計的旅程。去網上找各種相關的資料;關注大牛博客;泡在交互設計師的QQ群里;看相關專業書籍;學習新的軟體。在學習的過程中我也在準備著面試交互設計工作的相關作品。
3.正式轉行
通過自學一些東西後,做了一份作品集。同時也在邊學習邊找工作,費了一番周折還是找到了,面試的時候和老闆聊的很開心。待遇也比現在上班的好一些,我相信一切都會慢慢變好。
因為我一直有一個善始善終的情結,所以新的工作會在年後正式就職。
我知道交互設計以後會有很多人加入,這條路仍重道遠。就上樓上說的:需求旺盛,勞動力缺乏 - &> 賣方市場 - &> 勞動力值錢 - &> 越來越多的人被吸引進入這個行業 - &> 邊際收益遞減 - &> 飽和 - &> 過剩 - &> 買方市場 - &> 勞動力價格下降...
作為現在入行的新人:敢肯定以後絕對不會成為交互設計老流氓!
1.教育的缺失。
在國內學工業設計不就是外語+建模渲染+三大構成嗎?敢問這些老師還能教出來個P?
各種課程tmd就是參加競賽,這不是腦殘嗎?
遠離材質工藝感覺的設計教育,那不是坑爹嗎?
國外30年前的教材,還斷章取義,搞什麼中國元素教學,中國特色教學。坑爹了吧
交互設計至少互聯網上都是教材,至少可以自學彌補,至少有更多動手實踐的機會。
2.行業環境
專利保護那就是一個渣啊。今天做點東西申請了專利,找個企業談一下,企業告訴你這貨沒法生產,第二天繞開你的專利,生產個類似東西就開賣了,還怎麼靠這行生活?
你的設計永遠都賣給不上檯面的人,老闆讓你做不上檯面的設計,這不是負循環嗎?比如設計汽車tmd還不都得請外國設計師。
中國的行業都被中國人自己做爛掉的。
IT大量外包到中國,至少有很多流程合理的工作可做,可積累。雖然往往架構部分還是國外人自己設計,但那種瑣碎的交互設計至少tmd可以外包給國人。IT行業知識比較密集,流程相對沒那麼完善,不能靠純管理,所以還要漏出一部分協調設計的工作出來。
製造業外包到中國的只是加工,而且流程本身就相對完善固定,根本不需要多少有腦子的中國人。核心的設計部分,還是國外人自己掌控,那中國的工業設計缺乏行業環境培養,怎麼起來呢?靠民營企業來談OEM轉向ODM再轉向OBM嗎?痴人說夢~
台灣做得到的OEM轉ODM,在天朝大陸就是做不到。
再何況中央還高度重視了,那就是做一行爛一行!因為中央重視了,就有撥款,有撥款就有油水,有油水就必然做爛這一行。
綜上所述,呆在一個夕陽行業搞個p啊,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大家才做交互的。
順說交互tmd也其實就是個夕陽行業。做交互沒法轉型做架構的,統統都準備著被夕陽掉!
---
以上所述已經有些old了,這兩年工設的環境在變好因為工業設計學不好的人很多。工業設計要做好,首先要把天賦美感勤奮放一起,而讓它們產生化學反應的東西就是眼界。很多人沒有第一條,很多人沒有第二條,第三條缺失的人更多。而三條都具備的人卻又少了眼界這個催化劑。因此結果往往悲催。由此可見做好工業設計真的難上加難。而交互設計,說的難聽點,學不好工業設計的都去做交互了,但往往做出來的也毫無價值,不是抄就是剽;那幾個真正做得好的,本身工業設計也學得很好。
工業設計其實與交互設計密不可分,你使用產品的過程,你與客戶談判的過程,都是廣義上的交互範疇。一句話,能學好工業設計,交互也不是難事;如果學不好工造,你也就只能著僥倖進某個企業混混日子,暫時錢多點而已。學工業設計,本質就是學設計,做交互設計,本質就是做設計。
設計的本質都是一樣的。作為一個工業設計生,現在在挪威學習工業設計,我想簡單的談一下這個問題,以及為什麼我堅持工業設計的原因。
自己鎮樓
首先,國內的工業設計是什麼狀況的,我來給大家學過工業設計的人一個簡單的例子。一般國內做presentation的時候,情況一般是怎麼樣的呢?
大家好,這是我的xxx設計。
關於xxx的設計,國內是這樣的(幾張圖片翻過去)國外是這樣的(幾張圖片翻過去)
這是我的設計(一張紅配綠或者是熊貓色的渲染圖出來了,旁邊配有幾張細節圖。)
運用了什麼什麼風格,什麼什麼材質,是一個怎麼怎麼好,怎麼怎麼適合某某環境的產品。
謝謝大家。
下面淅淅瀝瀝的飄出幾聲掌聲,老師丟出幾個問題,一般都是這個問題:你為什麼要選擇這個風格,顏色,環境呢?
學生臉漲紅了,說了一堆理由,但其實理由只有一個:我不知道從哪裡看來某個造型覺得不錯就用了。
發現了嗎,在國內,工業設計是一個很有挫敗感的事情。因為幾乎任何人,懂得不懂得,都可以對你的作品指手畫腳,而且你竟然還無法辯解。因為最根本的,你的作品一般來說,大部分是無法說服自己,邏輯線條不清晰的。
這個鍋,誰背呢?老師背。
中國的工業設計開始開課於九七年,到現在不過十九年,相比於西方,我們現在平均工業設計的水平基本上等於別人一戰時候的水平。基本上不存在大師,基本上沒有成熟的設計語言。更糾結的是,很少有資深的老師能夠講清楚什麼叫design process.
什麼是design process. 簡單的來講,就是一系列的設計步驟,讓你的出發點,我要解決一個什麼問題,到最後我為什麼要設計這麼一個東西,兩者邏輯清晰,有理有據的聯繫起來的一個方法。聽起來複雜吧,實際操作起來,沒幾年時間你不要想學會。
這就是為何越來越多工業設計的轉行交互的其中一個原因:學的不好的焦慮感十足,學的好的不花幾年時間國外深造根本學不好。再看看交互設計,啊,入門快,賺錢快,學的再差的,每年2016最近設計風格一篇文章一看完,馬上就知道怎麼設計就高大上了,怎麼設計老闆不會指指點點了。就算老闆各種指指點點,反正還有這麼多人陪我吐槽嘛。
於是乎,現在誰還學工業設計啊,工資低又難。調查手繪建模渲染做模型簡直就是體力活。轉交互簡單啊,三個月培訓,馬上轉行升職加薪。工業設計三個月?
估計你連搞定手繪都夠嗆。因為落後的專業設置沒能跟上行業的變化,造成了所謂的轉行逐利的錯覺。
國內設計行業對應的高校專業只有「工業設計」,所以市場需求是什麼樣的,工業設計專業的學生就會怎樣去調整自己的學習內容。如果國內可以把工業設計教育細分成「產品設計」和「數字媒體設計」兩個專業,那麼這種矛盾完全不會出現。這是目前高校在做的事情,也是遲早要分的。即便不分,專業內部的學習方向劃分也會越來越清晰。學工業設計做交互優勢很大
很簡單,就是一個供需關係。
工業設計專業裡面有一些人機交互,用戶體驗,產品調研的課程。
同時市場有這樣的需要,所以很多工業設計的同學去做交互啦。
而且工業設計本身是一個實踐性非常高的專業,你做的項目足夠多,才能慢慢入行。學校里學不到什麼東西.所以工業設計念了研究生畢業出來也不過爾爾,不如去互聯網公司,高薪,有地位,時尚。
大家心裡都清楚這只不過是個泡沫。
推薦閱讀:
※新版QQ群的匿名頭像是羊么,還是羊駝,腫么去評價這個設計?
※請問這兩張圖片設計出現的問題有哪些?
※VR 中有哪些方法隱喻深度線索(depth cue)?
※現在的汽車為什麼還是剎車和油門踏板放一起的設計?
※如何看待阿里Al魯班對視覺設計業的衝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