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譯言網在 2013 年 1 月 22 日的改版?
這是一個大膽而非常冒險的變革。
首先我需要說明自己的情況,因為這決定了我對譯言的用法和態度:- 我是一個不怎麼主動的內容貢獻者。我喜歡翻譯,但不是吃翻譯飯的。我從沒有給自己規定過每周一定要翻譯一定數量的文字,有心情就做,想犯懶就不幹。
- 我認為自己的翻譯水平還是不錯的。
- 除了某些精選里的和一些從非英語翻譯來的文章,我一般不讀譯言上的其他文章。這首先是因為我更傾向於去讀原文,其次是因為我很不能容忍質量平庸(更別提低劣)的翻譯。
- 對我來說,「中文之外的互聯網精華」其實也就是那麼幾十個媒體,一般看看譯文來源,我也就大致知道這篇文章本身的質量如何了。這其實有一種馬太效應在裡面:原文網站的質量越高,一般就會發表更多高質量的原文,而又會吸引更多好譯者去用心翻譯,上譯言精選的機會也就越大。
最初的譯言和東西(老版和實驗性的新版都算在內)太久遠了,就不進行比較了。改版前的譯言(紅版)是一個內容呈現網站,和門戶新聞站的形式類似,是人們比較熟悉而容易接受的。但容我說句實話,發現、翻譯、閱讀精華這三個目的,沒有一個能在紅版譯言上容易地實現。譯文推薦機制基本無法讓人從浩如煙海的原文庫中找到自己想去翻譯的文章,最後還是退回只從那些高質量來源及其相關小組中去直接找,而不是在原文庫中翻閱;由於人手不夠、技術不強等種種原因,翻譯質量基本無法把關,也無法把高質量的文章在顯眼位置呈現;原來的欄目設置太過繁雜,而且在中文高質量信息源也有很多的情況下,根本無法體現出優勢;譯者等級評定嘛,似乎很失控……
總之,在老版東西關掉後,我就很少去譯言活動了。每次打開首頁,撲面而來的一個感覺就是「亂」。後來譯言精選的推出和強化,似乎是站方治這個「亂」的對策,僅從內容質量來說,倒是還可以。
那麼其他方面的「亂」怎麼治呢?我想現在這個基本是砍掉重練的譯言就是站方的回答。完全社交化,取消媒體屬性,在跟我情況類似的用戶中,會很受歡迎。從一個高水平的譯者往往可以找到其他高水平的譯者,從而保證自己的頁面上呈現的,大都是高水平的文章。他們所推薦的原文,一般也會是值得一翻的東西。整個世界頓時變得美好了起來。但不是像我這種情況的人——比如說單純的讀者——怎麼辦?譯言目前給出的對策似乎是通過微博提供內容,但這樣無論怎樣也做不到像一個媒體一樣容易接受了。
然而,呈現大量內容和成為為挑剔的譯者服務的平台,是無法同時滿足的。譯言此次改版,看來是下定決心選擇了後者。成敗目前來講還很難說,但至少是獨樹一幟的。另外,在優秀外媒大量開設中文網的背景下,這也是一條不錯的規避競爭的道路。如果挺下去了,那麼將來不論是成為專業社交網路還是翻譯界的Github,都是很不錯的前途。
最後給譯言幾條建議:- 編輯器實在是要加強。富文本不富文本的倒無所謂,但至少得快速易用,像知乎這種就不錯。要是能像維基一樣解決注釋(這在翻譯里很重要)就更好了。我自己都是用Google Translator Toolkit,所以對即時保存倒是沒什麼要求,不過還是應該有。
- 眉批一直不好用,主要是左右拖拽使原文和譯文對齊很難實現。
- 原文最好能顯示詞數。如不能自動統計,可以讓推薦者手工輸入。
- 右上角「發文章」應該改為「推薦原文」。
- 開設個團隊博客。像搬家送書這種事發在「譯文」里,還挺不professional的。
- 加強小組建設。至少讓人容易發現有哪些小組可以加入吧——分分類,把不活躍的都砍掉。反正都砍掉這麼多了再砍掉一些小組也沒什麼不是么……
- 把新浪微博的評論也導入到文章下面。現在這樣太不熱鬧了,而且這個功能不是東西曾經實現過的嗎?
- 努力賺錢。光靠古登堡能撐得住嗎?
(為什麼這問題居然沒有一個官方回答……)
先上個譯言新版首頁的圖片↑
以下是一點拙見:
- 色調
原來的色調為紅色,改版之後為藍色……已經有太多的網站首頁以藍色為主調,不知道譯言此番大幅度修改是為哪般。本來么,以前的色調已經深入人心了,用戶習慣的改變好難的~~需要適應~~
- 布局
原來的首頁布局比較詳實飽滿,而現在的首頁好蒼白 = = 內容很有限,信息量不多,且沒有重點。給人的感覺不像是點開了一個網站的首頁,而是某位用戶的個人主頁。從前的好動態,好喜歡的(有些東西失去的之後才感覺到深深的眷戀么?)~什麼都有,版塊布局什麼的也都比較合理吧(雖然是有些多),但比現在的這個首頁像首頁多了。
- 個人
沒有了「有xxxxx位讀者」這樣的數據顯示了(或者說,顯示得不顯眼吧)……沒有之前有成就感了&>_&<
除了此條,關於個人的部分的改版感覺都還不錯,在情感上能夠替代原版。
- 版塊
各個版塊分開了,這倒是挺有條理的。精選是精選,圖書基本上就是古登堡計劃翻譯的圖書。但首頁好蒼白 = =綜上,除了對首頁和色調的有比較強烈感受之外,其他方面的體驗,比如小組啊,項目啊,涉足不深,只能淺顯地說這些了……且貽笑大方。
我無法說得比@Yixin Wang 和 @Bin Liu 更對,但我可以比他們說得更短。
譯言認為自己找到定位了。
這定位,就是服務@Bin Liu 這樣的譯者,聚合他們的成果(文章、書),讓譯方和站方共同獲利(成就感、金錢等)。
除了鐵杆譯者,其他人反正也不會花多少時間來譯言找內容,你們就去社交站、搜索引擎上看譯言流出的內容好啦。
我後來寫了一篇博客,解釋了一下為什麼紅版譯言當時是那麼個樣子的,發到譯言議事板塊去了,估計現在的團隊能看到。
我想現在的團隊應該是在探索一些新的方向。但是,盡量不要掉進以前歷任團隊已經掉進去的坑吧。
改版需要時間來完善,目前這個黑板譯言也比較粗糙,相信隨著功能的完善會更好用的。
+++
「紅版」 譯言為什麼長成那個樣子
Kitty | Yixin Wang February 9, 2013
「紅版」 譯言為什麼長成那個樣子
2010年1月,譯言在被關停後以「紅版」的面目出現,背後有很多考慮。
其實改版的準備工作從09年十月份中旬就開始進行了。即使沒有關停事件,總有一天也會推出個新版。不過當時上「紅版」的最主要考慮是,如果以原來 「藍版」的頁面原地滿血復活,可能會導致相關方面的不滿而再次被關停 – 那就真的沒有機會了。這個擔憂是否成立、或者是否有意義,今天不必再討論。在當時的情況下,為了安全復站,每一步都如履薄冰,絕不敢冒任何風險。所以「改 頭換面」是個必然的決定。
接下來的問題是,怎麼改。不得不說,做網站產品是件很容易引發人類自我滿足感的事情,稍不留神就會誤入「我的地盤聽我的」的錯覺。就譯言來說,無論 來自工作人員還是用戶方面,各種令人神往的抽象「概念」也不斷被提出來,例如當時最流行的社交概念、媒體概念、眾包概念、Digg概念等等等等,似乎都可 以是照亮譯言前途的燈塔。
而後來的實踐證明,概念都是shit。譯言的用戶其實很清楚自己想要什麼。站方能做的,就是根據自己的能力將各種需求的必要性和可能性進行分析,擇優擇重提供給用戶。任何一種流行概念,都無法概括譯言用戶的需求。
2010年初的用戶們大約都目睹了新版剛上線時的混亂。初面世的紅版缺失了「藍版」譯言的各種功能,用戶建議和意見如潮水般湧進來。說起來,現在這 個「譯言議事」,就是那時候為了產品問題反饋而建立的,從最後一頁往前看,就能看到當時產品的各種不足。之所以會這樣,一半是因為建新版的時間非常緊張 (不到三個月),另一半原因是當時我們掉進了「媒體概念」的坑。
為什麼是媒體概念,很簡單,因為社交眾包Digg什麼的,之前的譯言都或多或少有所涉及,唯獨「媒體」這個沒試過;又加上各種概念中只有「媒體」是有收入可能的,所以理所當然要在改版時試一試。
為什麼讓2010年初的新版改換路線,也很簡單,因為在那個時候重新上線的譯言,無論有多麼糟糕也能在短暫時間內被用戶容忍;換句話說,如果非要嘗 試一個風險極大的新路線但又不想被鬱悶的用戶們放棄的話,關停重開的那一剎那是最合適的。而相應的代價就是,產品和技術團隊要做好「一旦被現實證明不靠譜 就趕快修正」的準備。媒體這個概念一旦被證明行不通,就要把產品的定位和功能做完全的調整,要在用戶放棄之前把產品調整回靠譜的方向 —— 工作量之大可想而知。
最後被現實證明的時間線是,從2010年1月8日復站算起,用戶的耐心大約會持續到春節。二月初媒體路線的不適合已經非常明顯,於是開始改,第一波 從二月改到四月,最後紅版譯言的格局就是那時候定下來的,例如首頁的熱文列表、分類頁面的最新與最熱列表並列、專題的加入和收錄、雙語對照(上下+左右, 這個……怪我……)、自動保存和富媒體編輯器等等等等。第二波從四月改到六月,將用戶的內容展示頁面與設置區分開、加入了積分等級、金牌譯者+導師、流量 分成等等。等到六月份改完後流量和譯作數據開始攀升,算是能證明這回的路線總算靠譜了。這期間,無論是技術團隊還是編輯團隊,都投入了巨大的熱情並承受了 沉重的工作量;用戶們顯然也沒少困惑和鬱悶。「偷換」概念的代價,就是如此。
接下來回到正題,為什麼紅版譯言長成了那個樣子。
媒體概念的失敗,在於譯言的內容來源是由用戶出於個人意志而貢獻的,並不是為了某個明確目的而集體協作、更不是像媒體那樣在編輯部門的嚴格控制下進 行。媒體想要有精神和經濟價值,就必須切入某個具體的話題領域並深入下去,控制文章質量,拋棄不合格的內容。而這些都不適合譯言。在新版上線初期我們為首 頁設置了大量編輯推薦位,但後來卻發現,如果控制首頁的編輯本人傾向於某一話題,首頁就會充斥相關文章,而其它話題的精華內容就被埋沒下去。當時隨著當值 編輯的輪換,首頁不斷的變成科技專題、社會專題、商業專題甚至家居設計專題,十分的詭異。
最後,我們終於認識到基於用戶推薦的熱文列表是必須的。於是文章下面有了「頂」那個按鈕,首頁也出現了「24小時熱文」列表。限定24小時是為了給 新發文章更多機會。不過,那個列表其實也不是真的完全按用戶推薦來的。最開始完全依賴用戶推薦時,熱文里開始充斥跟xxx相關的擦邊球文章。hot吧,是 真hot,但就是不大對頭啊。所以,後來,其實,編輯們就有了在後台降低「頂」的指數的許可權,也就是把「hot」但意義不大的文章直接降權;再加上因為後 台審核,很多文章是編輯們最先「頂」和評論的,衝上熱文的幾率更大,所以紅版譯言的熱文基本上是個「用戶發現,編輯把關」的機制。
與熱文相對應的,首頁第二屏各類別的「最新譯文」,除了帶題圖那一篇是編輯指定外,其它的內容列表真的是按用戶的發文順序來的。我曾經接到無數用戶 反饋,認為出現在「最新譯文」的內容水平太差,應該直接幹掉或者不許發。但是我們始終沒有那麼做,因為這個列表本身,是譯言理念的體現。
意識到媒體概念行不通後,需要面對的問題就是「究竟什麼是對的」。就譯言來說,賺錢固然是個重要的問題,但在此之前把譯言做成一個有價值的網站才是 基本。什麼是有價值的網站?無它,有好內容,有人氣,足矣。既然譯言不是徵稿過篩的媒體,那麼好內容從哪裡來?答案是從海量譯者和譯文中來。譯者越多,譯 文就越多;譯文越多,出現的好內容就會越多;好內容越多,讀者就越多;譯者和讀者越多,網站人氣就越高。
這個邏輯很明顯是從譯者開始的。譯者,譯者,譯者。紅版譯言的理念之一,就是譯者最大。
那麼,一位譯者,忍受推薦和發布流程的各種不便,還要忍受審核的鬱悶,辛辛苦苦跑到譯言來發文,圖的究竟是什麼?
這個問題可以換個問法。譯者翻譯了一篇文章,為什麼不發到自己的博客空間?為什麼不發到某個BBS或者貼吧,為什麼要發到譯言?
我們假設的答案,一是為了閱讀量,二是為了交流和學習。譯者在譯言發文,很大程度上是出於精神動機 – 自己發現了好的內容,希望有更多的人看到。是的,「有更多的人看到」。又因為翻譯本身又是語言學習的過程,交流和指正是必須的。這樣,答案就出來了。
譯者最大,譯者的讀者量和學習機會最大,所以,紅版譯言就變成那個樣子了。利用一切機會讓好的文章凸顯出來,但又要給所有的譯者平等的內容露出機會 – 首頁和分類頁面的最熱文章與最新文章始終並行,就是來源於此。而雙語對照上下左右嘗試個遍,也是出於同樣的考慮。我們非常看重雙語對照+眉批,因為這幾乎 是譯言唯一能提供的「譯者專屬交流學習工具」。而藍版的眉批有兩大問題,一是眉批隱藏在跳轉後的雙語對照頁面,而「跳轉」約等於「用戶懶得用」;二是當時 的眉批是針對屏幕像素定位的,如果頁面布局改了,或者用戶刪了字句,就完全對應不上了。因此紅版譯言經過各種猶豫後還是引入了不用跳轉的上下雙語對照,以 及定位到每段內容、有明顯的紅色提示的頁面眉批。紅色眉批充斥著頁面會不會顯得很醜、或者顯得譯者水平很差?或許會。但我們當時的考慮是,如果是真正想要 交流翻譯技巧的譯者,滿滿一頁眉批反而正是譯言提供給他(她)的獨特價值。
還有一個問題是,為什麼要給所有譯者平等的內容露出機會,為什麼不把水平不過關的譯文幹掉。這個問題的答案依然是,因為譯言不是媒體。我們要服務的 是譯者,而不是讀者。就算產品設計上會在各種方面考慮讀者的需求,最根本的出發點卻是為譯者爭取觀眾。不讓水平不夠的譯文有任何露出,讀者固然會很滿意, 但譯者怎麼辦?一個今天水平不高的譯者,不代表永遠水平不高。正是通過堅持不懈的學習和翻譯,譯者才有成長和發展的機會。讓好內容和好譯者有獨特的地位和 凸顯,成為站內值得欽佩和學習的榜樣;同時讓新手譯者覺得自己也充滿機會、願意堅持這件既費力又很難討好的事情,能做到這樣的譯言,才有發展的希望。
而且,譯者為什麼要翻譯,背後的原因是非常複雜的。我曾收到一位用戶來信,提到他開始業餘翻譯,是因為家中親人生病,他心情苦悶,所以將翻譯作為轉 換心情的方式。對這樣的譯者,我想,我們沒有權利用「翻譯質量」來衡量他們。就像並不是所有的歌手都是為了「音樂之美」而歌唱,並不是所有的畫家都是為了 「畫一幅好畫」而揮筆。一個人開始翻譯,未必是為了產出一篇好譯文。無論那背後的緣由是什麼,如果譯言認定譯者最大,就應該給他們譯者應該享有的機會。
話說回來,無論是24小時熱文,還是針對初級譯者的思考,在之前的藍版譯言中都有體現(還有人記得「學習區」么?)。我後來才明白,藍版譯言的一切,都是有緣由的。雖然後來我們採用了不用的側重點和解決方案,但我們要面對的問題,始終是同樣的那些。
最後,紅版譯言沒有SNS方面的設計,也是出於同樣的原因。我們想為譯者提供的價值是,觀眾和老師。至於「老師」相對容易些,有眉批、有評論、有答 問小組、有用戶等級(還有導師!)、有站內私信、有關注、有狀態提醒。這些工具足以讓A把想留給B的信息傳達給B,也足以讓B找到某個特定的用戶A進行討 論。可控的都是簡單的,不可控的都是難的,所以反而是吸引「觀眾」相對難一些。把藍版以譯者關係為主的「小組」撤掉,換成以內容組織為主的「項目」和「專 題」,目的就是引導譯者有意識的聚合內容,從而方便讀者並增加閱讀量。不過,想得是比較好,實際做出來似乎還有很多不足。
至於紅版的譯者空間,更是分成了兩個部分,讀者的歸讀者,譯者的歸譯者。給讀者的界面,是譯者本人譯文的集合,以宣傳內容和譯者本人為主,是譯者對 外的「展示頁面」,一切為了給譯者拉觀眾。而譯者自己的後台,更像個工具箱,是個方便譯者幹活和私下聊行話的地方,讀者是看不到的。這樣做是否合理呢?不 知道……反正當時就是那麼做了。
以上,就是譯言紅版在2010年長成那個樣子的來由。之後的事情我就不知道了。之前那些是否合理呢?……反正當時就是那麼做了……嚇我一跳。第一感覺是內容少了很多。譯言應該是以精彩內容為支撐的網站,而不僅僅是互動。現在的感覺似乎要往翻譯愛好者的社交方面走?是沒錢了么?
現在的版本的確很爛 想找的東西找不到 以前的鏈接入口也不在了 子網站和他風格又不統一 總之亂七八糟的 網站有很多bug 包括不能保存翻譯草稿
沒了分類推薦會導致很多譯文被錯過的。總的來說就是不習慣,還是以前的好一點。譯言網首頁 這個鏈接可以進舊版首頁。
推薦閱讀:
※有哪些有意思高質量的中文網站?
※求推薦比較好的手繪自學網站?
※有沒有哪些網站你以前經常上的,現在就沒有再上了?
※國內有哪些插畫師集中的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