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電影《盛夏光年》?
盛夏光年由電影被大家所熟知,再被相關鏈接出其原著,後來的概念小說……
如果單純撇開原著等單純談論電影的話,個人覺得情節的設定還算是不錯,包括最後那個不明不白的結尾。其實很多事情都是不明不白就這麼發生、結束,何況這是一種相對不被接受的感情。這個電影情節設置說「算是不錯」是因為它講述的東西是很多人都有過的經歷,(不單單把它當作同性戀題材的電影而當作青春題材看待),學生時代的暗戀,和親近的人喜歡上同一個人從而導致錯中複雜的關係,友情和愛情的混淆、感情和現實的衝突……這些東西很容易引起人們的共鳴。所以最後導演說其本意定義並非是同性戀的種種,而是青春時期的「小事」。
但這個電影並沒有將問題談深入談現實,模糊的結尾並沒有給出這段感情的最終話,當然每個人心中都有自己的見解和看法,所謂結局各抒己見。也就是說導演這部作品並沒有起到一個教化作用。上面 @陳圓心 提出的《暹羅之戀》就不同,最後放手的結尾說明了很多東西,比如友情、愛情與親情處理的問題,《暹羅之戀》已經把問題鋪開,談到了同性戀出櫃的問題,最後兩個人的選擇其實是不少人真正的選擇。丹丹從這一點上看,《暹羅之戀》就比《盛夏光年》高出不少。反觀《盛夏光年》則只是並沒有明確觸及「出櫃」這一問題,大多數是在敘述男主角發現自己性向模糊時的彷徨,容易引起共鳴但是止於共鳴。當然可能是在中國而言難以鋪展敘述。
所謂電影好片,我認為是要引起一些反響或者影響一部分人的,當然承認當今電影受眾和目的的不同導致許多不同類型的電影的出現。如果究其同性戀這一題材的作品而言,《斷背山》等都是給予人們一定的理解和定義,用畫面言語的形式將一些東西傳播出去。其高度相比表達「青春期彷徨」的《盛夏》而言自然是高的不止一點。
所以個人覺得這部電影從青春的角度而言,敘述得真實感人,但是從同志這一點上講,我只能覺得是在以此作為一個噱頭在宣傳。
這個故事本身的可塑性很高,從恆行彗星三個角度形象比喻了青春期的經歷。
《盛夏光年》備受爭議的很大原因是其原著與其電影的出入,原著《光年》簡短有力,部分情節 與電影中不同,同時對康正行這個人物的刻畫也更加強勢一點。最後的結局在兩男主角「坦誠」相見、慧嘉前來對話後戛然而止。(起碼這裡點明了慧嘉就是最開始的小女孩)
概念小說的出現可能填補了電影本身的空白,寫的是正行出意外死去,守恆沒有從其中走出的故事,倒敘手法。(反覆提到了王菲的天空,偶也)
所以最後的最後,沒人知道這個故事的結尾,我也覺得沒必要知道,導演想說的也表達了,至於答案……沒有答案的事情本身就不少。
因為是帶著感情看這部電影的,所以無法客觀從劇情製作等方面來評價這部電影怎麼樣。
看完之後一陣很強的失落感,總覺得電影里的事似曾相識。
曾經跟自己關係很好的女生喜歡上了好朋友,但朋友誤以為我們相互喜歡只是心照不宣,
後來在一個名叫真心話的討論組裡,女生對他表白,並說出了我曾經喜歡過的男生的名字,
晚上格外惶恐和難受,想起被玩弄的經歷,也害怕失去這個好朋友,但他卻並不覺得奇怪,
後來劇情逆轉,女生被拒之後轉而追我,出於負責=我堅持拒絕了她,並努力繼續和她做朋友,
然而沒想到,居然在自己家裡被好朋友強吻,本以為是值得開心的事,凌晨他顫抖地抱著我說:我們不可以在一起,但我喜歡你,你要做我一輩子的好朋友。
送他回家之後,一個人喝醉了在天橋上哭,回家之後又哭了一晚。
後來萬念俱灰,在貼吧和人開房約炮,之後決絕地拒絕了對方,因為還是忘不掉。
後來,不再相信任何感情,直到現在,不敢說喜歡。
有一個帖子說所有同性電影,結局都只須失敗。
既然看透了結局,還有什麼好與壞可言呢。
我不知道我是不是gay。
但是看著劇情跟我感覺太像了!
我喜歡他,他喜歡她,她喜歡我,似乎註定會是個難過的結局……
她和他在一起了。
心痛
我邊看就邊在那兒哭!!
也說不上是愛情,只是喜歡,只是依戀。
也許也是太孤獨了……
雖然豆瓣只有7.1分,不過我會給他滿分。
還好在離開他以後才看,如果還在他身邊看,我一定會哭死!!!
嘉慧曾經問過正行是不是喜歡守恆,正行說我和他是好朋友,嘉慧明白了。電影結尾守恆大聲的喊出了我和你是好朋友。而一旁的嘉慧也哭的很難過。我覺得電影結尾已經寫清楚了,只是他們只能用好朋友這個來掩飾。 在他們ml的時候那個吻戲也給人感覺像是愛。
喜歡那個開頭,不喜歡那個結尾。
跟藍色大門相似,但是不及藍色大門。
康正行的心理特別符合我高三上學期的彷徨,甚至自卑,雖然那個時候我對男人不感興趣...
配樂大讚 劇情結尾是硬傷
不會專業評析
沒有相同經歷
但是動心了
第一次想認真回答,但是先匿了吧。
昨天又看了一遍還是哭掉了。(真沒用)
故事講的是三個人小學,高中,大學的故事。 守恆小學的時候是個調皮的人,沒有朋友,沒有人喜歡。正行是班長,老師說讓正行去幫助守恆,做守恆的小天使,然後他們就算天天呆在一起了。
然而電影開頭正行的那句話「我似乎看到他的時候我就知道我對他感覺不一樣」
老師說行星是圍繞恆星轉的,就像正行遇到守恆之後,正行一切都不一樣了。
高中的時候慧嘉出來了,慧嘉是個父母分居從香港跑到台灣的女孩,可能就同大多數不幸家庭在青春期的孩子一樣,慧嘉身上代表著一種叛逆,瘋狂,但她身上也同時有著對愛情,友情渴望,對朋友,喜歡的人的善良。她是第一個接受了正行不喜歡她,第二個還接受了正行喜歡守恆的人,她從來沒有想過要傷害正行即使她失戀了還要笑著對正行說「喜歡就去看啊,幹嘛呆在這。」個人認為她只是想了解守恆,她並不喜歡守恆這個類型的男生,於是他跑去球場看她,以至於她也不知道守恆喜歡上了她。「考上大學我們就在一起。」考上大學意味著的是三個人還可以在一起吧,以至於即使是慧嘉和守恆的約會也要叫上正行(守恆居然一點都沒覺得不妥,我真的是,氣暈,又扎心)慧嘉一始至終都明白自己得不到正行,也恰恰符合了這個電影最核心的主題,寂寞。寂寞到什麼都不屬於我,寂寞到在最後慧嘉一個人看著他們在海邊廝打,一個人在車上聽著他們說他們的秘密,聽著海風與自己的寂寞。
慧嘉自始至終都明白,自己只是一個小丑般的配角,無關緊要的不小心闖進了他們的生活,得不到喜歡的人的喜歡,結果也只有是慢慢的離開他們的生活。她或許才是三人中最可憐的一人,而她身上的灰色面又有幾個人才有共鳴呢?
守恆挺壞的,他到最後也不明白,自己是喜歡還是只是把正行當最好的朋友,他上了正行還告訴他我對你不是那種喜歡吧,在青春期對自己的迷失,對自己的不了解,對身邊的人的不了解。
可是啊,守恆始終都是那個守恆呢。他認定自己只有正行這一個好朋友,他明白自己的不受喜歡自己的調皮,他也明白那些所謂和他混在一起的同學隊友,並不是他所謂的朋友。朋友很少的,朋友要好好珍惜的。自始至終他都沒有拋棄過正行,不願意去傷害任何周圍親近的人。
我在守恆的身上看到了好多自己的影子,認一點死理,裝一點b,真正的朋友很少,對喜歡的人可以一切都不顧。
「你到底想怎樣吧」,我也不知道要怎麼辦啊。
先到這裡吧。
有一點想法,提取之前這個問題的另一個回答中的觀點:電影並不是同性愛情故事。盛夏光年隱隱約約的同性內容能夠作為一個關注點而讓(主要是較多接觸LGBT這一辭彙的)觀眾堅持把電影看完,當然不也不忽視的,還有張孝全先生魅力能起到這個作用。
但同性內容畢竟不是主線,電影一直在表達的或許只是青春彷徨,以至於想看大完美結局(互相出櫃)的觀眾失望。
看完之後,回憶到守恆明白正行的意思,但是只是說「我們是最好的朋友」而沒有以開始戀情回應告白,這在中國這個社會中是十分現實的,縱然在一些人眼中這段感情少見且美好,我們不能逃避的,是當今大陸仍然沒有正視這一群體的這種感情。要從現實層面來理解電影,這個結局應該再常見不過;要從迷茫青春來看待這個故事的立足點,整個路線也是我們所容易理解的。
不同於《暹羅之戀》把雙方想法攤開說,共同解決,也不同於《斷背山》將同性戀情進行定義那樣滿足大家的期待,《盛夏光年》是借用了同性戀情來促成故事展開,所以我們中對其評價較低的觀眾,或許只是在觀賞電影的著眼點上走偏了。
/沒有按歷史論述題的模式來,因為好累,我雖然說正兒八經答這個問題,但也不是在思路十分清晰,能做到使行文條理清楚,甚至不能保證內容無誤的條件下回答的,所以文章可能在後續發展中不斷改正,還望大家指正錯誤,謝謝。
我對這部電影的理解是站在余守恆的角度來看的。「與其讓你喜歡上她,不如讓她先愛上我。」
我覺得這部電影那個女生似乎就是一個配角,余守恆不願意讓自己的好朋友和那個女生在一起,所以自己和那個女生在一起了,儘管自己也從來沒有愛過她。這部電影刪減了很多,看完了所有刪減部分和原著才明白余守恆的真正用心。
是台灣那一部么?我感覺比暹羅之戀都要好!台灣有太多這種小清新的電影,我覺得盛夏光年除了演員演技有待提升外真心不錯!
五年前看的電影今天切身體會到了其中的感情糾葛。
Gay是真賤。長得醜的也是真賤。長得醜的gay真是賤得沒邊兒。我竟然曾經因為同情和可憐而試著把他拉出深淵。結果呢,在他眼裡只有男人。除了男人,什麼工作、生活、朋友都一文不值。他既然這樣做賤自己我幹嘛還要陪他?
那是一種出離了憤怒的情緒。三個人的平衡再也回不來了。我只想當著那個一文不值的人的面把所有觸手可及的物品狠狠摔在地上。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現在的青春片?
※「沉默的羔羊」在電影《沉默的羔羊》中是一種什麼寓意?
※怎麼看待劉亦菲出演電影《三生三世十里桃花》?
※如何评价电影《爱你,罗茜》?
※為什麼很多人熱衷看豆瓣影評?豆瓣上的影評好在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