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孫中山會放棄臨時大總統的位置?

今天老師講必修三,深感不解


不放棄臨時大總統,那就得被變兵做成手撕雞吃掉了。
孫文放棄臨時大總統,袁世凱擔任臨時大總統是南北議和的先決條件,也是北方向銀行團借錢來裁撤南軍的先決條件。

1912年上半年,南京附近雲集的各色革命軍已經有20多萬,16個師番號。哪怕是摳唆著發,一個月也要燒掉200萬軍餉,實際上黃興一個月能搞到七八十萬就算是個肥月了,等於是全面的普遍的欠餉。孫文自己都哀嘆:

「倘若數日之內無足夠的資金以解燃眉之急,則軍隊恐將解散,而革命政府也將面臨瓦解之命運

胡漢民的回憶就更為具體

「有一次,安徽都督孫毓筠派專使來,說軍餉奇缺,要求撥給二十萬元。孫先生批示撥給二十萬。但等我拿著批條到財政部時,庫中僅存十洋。」……

有兵力就有本錢,是一種說法,但那得是能指揮得動,能打仗的兵力才是本錢,不能打仗的兵就是累贅。
按照當時的說法,南京的二十幾萬部隊,士兵是"為饑寒所迫,聞招兵則欣然,喜藉餉糧以謀生活
"
,軍官是「由下級幹部驟起為將,學問經驗非其所堪",這都還是相對美化的說法,實際上從官倒兵大部分都是純粹的地痞流氓和黑社會分子,無紀律無勇氣無理想,除了犯罪別無所長,更不要說打仗了
能打的也就一兩萬人,甚至可能都沒有這麼多。當初朱瑞會攻南京趕走張勳靠的是新軍,但是臨時政府成立後,大量部隊雲集,財政危機把以前還勉強能打的部隊都拖垮了。20幾萬部隊僅有的本事,就是洗劫百姓和鬧餉,黃興只能靠極少數可靠部隊勉強彈壓而已。後世經常有攻擊南方政府妥協投降,自剪羽翼裁撤軍隊,放棄了對袁世凱的抵抗,實際上則是他們根本不相信自己的所謂軍隊能有什麼用。

實際上在南北議和期間,南京附近已經在不斷爆發小規模兵變了,遷延日久必然會導致大規模的兵變,因此在袁世凱採取強硬態度堅決不南下的情況下,南京臨時政府只能不斷的退卻
實際上在南京臨時政府活動的短暫時期內,為了勉強維持財政,已經賣國到了喪心病狂令人髮指的程度了……
漢陽鋼鐵廠落入日本人控制關鍵的一步,就是南京臨時政府在百忙之中緊趕慢趕給趕出來的。

「一、改漢冶萍煤鐵廠礦有限公司之組織為華日合辦之有限公司。

二、華日合辦之新公司股本,定為二千六百萬元。華股一千三百萬元,日股一千三百萬元(此款仍須從緩商定)。

三、漢冶萍煤鐵廠礦有限公司之所有一切缺款,備有確據者,由新公司接認。

四、漢冶萍煤鐵廠礦有限公司之所有一切產業物料暨權利,由新公司接認。
五、新公司總理華人一名,協理日人一名,辦事總董二名,華日各一名(此外須有董事若干名,華日同數)。

六、總會計日人一名,歸辦事總董節制。」

「革命黨財政代表何天迥攜來孫中山電,提出漢冶萍公司合辦案,承諾日本提出之一切條件,另由公司向革命黨提供五百萬元。是否允諾,要求即復。此事,李維格大體上同意,正與盛宣懷協議中。此機不可失,希速提出我方之條件,並祈同當局商議核奪。」

當時為了籌款,只要是外人願意要的東西,南京臨時政府都願意賣……之所以很多東西賣不掉,是因為外人知道南京臨時政府根本沒賣的資格……

1912年後,革命黨人留下來的唯一一隻可靠的武力,是蔡鍔和唐繼堯的滇軍,不過……他們是一群職業的鴉片販子,墨西哥的毒梟軍隊,因為主攻毒品產業所以有錢……


@鄧璞 寫的經濟因素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革命黨的內部政爭的問題,其實可以說不是孫中山放棄臨時大總統的位置,而是這個位置本來就預訂給了袁世凱,孫中山是強行當了一把開國總統。

早在孫中山就任臨時大總統以前,宋教仁等就已經準備好把大總統的職位讓給袁世凱了,武昌起義發生後不久,袁世凱密派使者到革命軍,提出雙方停戰講和,對革命軍進行『招安』。對此宋教仁向袁世凱的使者轉達了革命軍方面的立場,向袁世凱提議:乞速轉戈北征,驅逐韃虜。立此奇勛,不愧為漢族男兒。果而,我輩當敬之愛之,將來自可被舉為大總統,較諸現在之內閣總理,實有天壤之別。不然吾輩一面當長驅北伐,一面當實行暗殺主義,後悔無及矣。』
黎元洪也給袁世凱去信說,如果他贊同革命,「將來民國總統選舉時,第一任之中華共和大總統,公固不難從容獵取也」。
隨後不久,黃興也致書袁世凱,「明公之才能,高出興等萬萬。以拿破崙、華盛頓之資格,出而建拿破崙、華盛頓之事功,直搗黃龍,滅此虜而朝食,非但湘鄂人民戴明公為拿破崙、華盛頓,即南北各省亦當無有不拱手聽命者」。
11月30日,南方獨立各省軍政府代表聯合會在漢口召開會議,主要議題是籌組臨時政府。結果是,「全體贊成於臨時政府未成立以前,推舉鄂軍都督(即黎元洪)為中央軍政府大都督」,「鄂省為暫時民國中央政府。凡與各國交涉,有關民國全體大局者,均由黎(元洪)都督代表一切」。 三天後,會議又作出兩個重要決定:一是通過《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組織大綱》;二是決定「虛臨時總統之席以待袁君反正來歸」,說如果袁世凱能夠反正,當公舉為臨時大總統。

宋教仁、黃興,是華興會的系統 ,華興會雖然和孫中山的興中會合併而成同盟會,但雙方在政治理念、地方實權、革命旗號等各方面都有不小的分歧,而湖南湖北乃至整個長江中下游,正好是華興會長期耕耘的地盤,在武漢組織起事,是宋教仁原定策略。黃興在辛亥革命爆發後,也是以一桿黃興到的大旗,振奮革命軍氣勢。黎元洪,是被趕鴨子上架的辛亥首義的旗幟,各地紛紛獨立,除了革命黨人掌握的個別省份,很多省份還掌握在地方督撫或是立憲派手中,隱隱以黎元洪為首。這三位已經和袁世凱談好的事情,辛亥革命發生兩個月之後才空降下來的孫文也是無力撕毀的。

辭去臨時大總統職務,從事後的發展來看,孫文是心不甘情不願的。在任期間,他一直推動向日、向英借款,甚至願意出讓滿洲給日本。「當此次舉事之初,余等即擬將滿州委之於日本,以此希求日本援助中國革命。日本政府如能火速提供資金援助,余或黃興中之一人可赴日本會見桂公,就滿洲問題與革命政府之前途,共商大計。」森恪在會談當天下午6時還發出一封經過孫中山、胡H民修改的致日本有關人士的特急電報,內稱:「關於租借滿州,孫文已表應允...如能在漢冶萍公司五百萬元借款之外再借與一千萬元,則孫等與袁世凱之和議即可中止,而孫文或黃興即可赴日訂立關於滿州之密約」。此事一波三折,最後因日本陸軍大臣石本新六的反對沒有辦成。原因是:「按照日本軍部的擴張主義分子的觀點,在中日、日俄兩次戰爭中,滿滿州是日本人為之拋灑珍貴的鮮血的地方,理應享有一切權益,而無須以金錢收買。」
種種借款努力失敗之後,孫文才不得已繼續南北和談,同意下野,讓出臨時大總統職務。在之後幾年,宋教仁死得不明不白,黃興反對孫中山以幫派手段重組國民黨,翻臉離去,兩大功臣的下場,到底有幾分是孫文因失去大總統位置的怨氣所致,難說得很啊。


引言:孫中山大總統不忍百姓受難,讓位與袁世凱,辛亥革命的勝利果實被袁世凱竊取了。這是從初中到高中的歷史課本上的觀點。小時候,我每讀到此,總會感慨,孫中山真是的,要是我肯定不讓。 我們從小受到的教育一直是這樣,不管是歷史教育還是政治教育,工具化的色彩太濃,讓我們失去了獨立思考的能力,歷史老師當然不會客觀的進行分析,因為考試不考。

---------------------------------------------------------分割線-------------------------------------------------------------------------
讓我們分別從時間,人物,地點等要素來分析。
時間:1911年
人物:孫中山、袁世凱、黎元洪
地點:中國
1911年,中國當時的環境是,內部軍閥割據,外部列強環繞,清政府名存實亡,這一點在1899年「東南互保」時就已經顯現出來。這一年,辛亥革命爆發,袁世凱雙膝跪地,向隆裕皇太后輕輕磕了一個頭,兵不血刃,清帝和平退位。此時能夠競爭總統之位的有三個人,袁世凱、孫中山、黎元洪。
先來看袁世凱簡歷,1859年,袁世凱出生於河南省項城市一個時代官宦的大家族。父祖多為清朝顯貴,其叔父袁甲三做過巡撫,官至漕運總督,與李鴻章私交甚好。來看看他的簡歷。
1882年 23歲 應科舉考試屢試不第,隨參軍去朝鮮,後因鎮壓兵變有功,得受五品同知銜。
1884年 25歲 在朝鮮的甲申政變中,指揮清軍擊退日軍,任駐漢城清軍「總理營務外,會辦朝鮮防務」
此後在朝鮮10年未得到提拔,但這十年,也是袁世凱軍事、政治才能得到認可的十年,在日本勢力不斷滲透朝鮮的情況,袁世凱保證了朝鮮的穩定,由此引起了李鴻章,榮祿的注意。
1894年 35歲 甲午中日戰爭爆發,隨軍撤退天津。
1897年 38歲 擢升直隸按察使
1895年 36歲 「小站練兵」,仕途中最重要的一步,日後的班底都是此次建成,選拔統帶三人:馮國璋、段祺瑞、王世珍。營哨官有:曹錕、張勳、盧永祥、王占元、段芝貴、李純。辦理文案的有:徐世昌、任秀深、唐紹儀。這些人後來不是總統就是總理,未來中國20、30年就是他們在那裡玩呢。
1898年 39歲 向榮祿告密,出賣維新派,升任工部右侍郎,三品。
1899年 40歲 義和團運動爆發,取代山東巡撫毓賢,邁出了重要一步,成為封疆大吏。
1901年 42歲 繼任李鴻章署理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直隸總督是清朝九總督中地位最高的,素有直隸最尊,兩廣最肥的說法,短短三年相當從山東省長升到廣東省委書記兼中央政治局委員)
1902年 43歲 實授北洋大臣
1903年 44歲 參與廢科舉制度
1907年 48歲 調任軍機大臣(相當於中央政治局常委)
1908年 49歲 慈禧去世,攝政王載灃當權,拿出光緒遺旨,要殺袁世凱,經張之洞力保,載灃也考慮到袁世凱勢力,將其開缺,袁世凱回家避難。
1911年 52歲,辛亥革命爆發,為了讓袁世凱出山鎮壓革命,清朝解散皇族內閣,任命袁世凱為內閣總理大臣。此時袁世凱手握北洋六鎮全部兵馬,為清朝最精銳部隊。
再看孫中山簡歷,1866年,孫中山,出生於廣東省香山的一個農民家庭。
1892年 26歲,畢業於香港西醫書院,隨後在澳門、廣州一帶行醫,並加入了黑社會。(洪門)
1894年 28歲,上書李鴻章,李沒有理他,將他的萬言書扔到一旁,遂於檀香山,創建興中會。
1895年 29歲,領導廣州起義。失敗後一直流亡國外
1900年 34歲,領導惠州起義。(其實這兩次起義都是瞎胡鬧,他領導的起義基本是都是瞎胡鬧,都是讓人白白送死,根本不可能成功)
1905年 39歲,在日本東京,創建同盟會。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武昌起義在爆發之前孫中山根本不知道,他一直相信革命會在廣東爆發)孫中山與12月25日回國,29日被選為臨時大總統。
再看黎元洪,其實黎元洪真的是沒什麼說的,他的運氣居然好到如此程度,武昌起義爆發時,他才是個二十一混成協協統領,估計撐死才副廳級,起義軍找不到合適的人當都督,一看,桌子底下不是趴著一個嗎?用槍抵著,逼他就任湖北軍政府都督。本來他是完全沒有資格和袁世凱爭的,想想一個副廳級和總理爭什麼爭呢?當他借著首義的東風,硬是參選了,還當了副總統,再後來此人竟成為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當過兩任大總統和三任副總統的人。
看過簡歷後,你說孫中山憑什麼給袁世凱爭?袁世凱從朝鮮戰場發家,歷經殘酷官場鬥爭,官至內閣總理,掌握著國家最精銳的部隊,與洋人打交道幾十年,能得到列強的支持,並且自身本來就是大地主階級和大買辦階級的代表,資金上絕對充足。而反觀孫中山,不可否認,他是一個先驅者,把三民主義引入中國,但他帶來的僅僅是主義,他一生中從未真正的掌權,當時17省聯名推選他為臨時大總統,但他能控制的就一兩個省,而且這一兩個省的軍隊,他還發不出軍餉,沒錢誰給你賣命呢。而且17省督軍都是各懷鬼胎,並且都懼怕袁世凱打到他省。從馮國璋率軍四天就攻下了漢口,就可以看出當時起義軍與北洋軍實力的差距。
後孫中山那邊由於缺錢,確實是撐不下去了,另一方面列強拒不承認孫中山的政府,他的政府根本運轉不下去,能不讓位嗎?列強也都發出聲音,只有袁世凱上台,我們才承認。輿論也都是只有袁世凱才能救中國。於是南北談判,只要袁世凱能勸清帝退位,我們南方願意擁護袁世凱為大總統。於是袁世凱就拿出他的拿手好戲,在隆裕太后和宣統皇帝面前跪著哭哭啼啼,另一面讓段祺瑞身著戎裝,帶著一鎮兵馬前去逼供,結果答應優待清室,和平退位,中國結束了2000多年的封建專制統治,袁世凱被稱為中國華盛頓。既然都是華盛頓了,能不當總統嗎?


兩個字概括:缺錢。 辛亥革命爆發時,孫大炮正在英國。後來回國後,各省督軍都以為他從英國帶來數千萬美元,才選他當臨時大總統。誰知他卻說只帶回來革命的熱情。後來袁世凱的北洋軍分分鐘碾壓革命軍,可袁世凱不願被清政府卸磨殺驢,一面向清政府說革命軍太厲害要順從民意,另一面向南京臨時政府邊打邊談。後來南京臨時政府連軍費都拿不出,政府都快玩不轉了。孫大炮借坡下驢辭去臨時大總統。根本不是教科書所說的袁世凱竊取革命果實。也不是大炮高風亮節,後來看宋教仁被刺殺後,黃興等人想通過法律途徑解決問題,大炮卻執意發動二次革命。


我覺得排名第一的答案有失偏頗了。
孫文為什麼能當上臨時大總統?因為他的影響力,多年以來為革命毀家紓難,奔走各國,以民報為喉舌,向大家宣傳何為革命,何為共和,何為三民主義。可以說,正是因為有了以孫文為首的同盟會,以及其領導的多次革命,才培養了那麼多有革命思想的新軍人,才會有武昌起義,才會有後來的南京臨時政府,孫中山沒有錢、沒有自己的軍隊,可以順嘴胡說,為了生存而向列國承諾,這並不代表其宣傳革命的錯誤性,這隻能說明,當時的革命形勢是極其艱難的。
孫文和袁世凱之間,實力的確懸殊,但是袁世凱也要倚仗革命黨,沒有南方革命,他怎麼去完成自己的野心,沒有寇何以威脅孤兒寡母?他的行為就不卑劣?
孫先生被推選為革命領袖,的確和他承諾的美國援助有關,但試問,如果沒有這種承諾,整個革命隊伍還有比孫先生更具有領袖能力和話語權的人物否?
革命,未有不流血者,南北議和的達成的確是進步,但是誰也不要說誰更高尚,好像孫中山先生不僅對推翻滿清帝制無功,反而有過一樣,南北議和成功,共和制度深入人心,從此中國人民再也不需要服從一家一姓,可以堂堂正正的說自己是公民,可以對官員稱之為公僕,這樣的歷史,不是白白來的,沒有革命黨,帝制無法廢除,沒有孫中山南方沒有一個堅強的領導核心,一擊即潰,帝制或許要保留很長時間,孫先生的歷史功績無法抹除。
傾覆滿洲專制政府,鞏固中華民國,圖謀民生幸福,此國民之公意,文實遵之,以忠於國,為眾服務。至專制政府既倒,國內無變亂,民國卓立於世界,為列邦公認,斯時文當解臨時大總統之職。謹以此誓於國民。
從始至終,孫文也沒有想過自己能當多久的大總統,其所倡導的政黨政治,也在後來給袁項城的《中華民國臨時約法》中體現,破壞共和、妄想恢復一家一姓的是袁世凱。
最後,說說此題的題目,為啥孫中山會選擇放棄臨時大總統,因為革命已經成功,共和國已經建立,誰當總統,由人民決定,但袁項城首功於革命,以當時的臨時國會,包括臨時大總統,當然可以暫時代替民意,選舉袁世凱為總統,這不是歷朝歷代的禪讓,而是人民第一次有了自己的代表,選擇自己的總統
ps:客觀的講,這個世界上沒有完美的人,面對革命,水平不同,有能高瞻遠矚,振聾發聵的寫出《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的一代人傑,有義無反顧的譚嗣同,有識時務的楊度,有苟全亂世的平民百姓,也有懵懵懂懂,一心覺得唯有革命能救中國的孫先生,他不代表正確,但卻代表一種堅持,這種堅持有時候天真,有時候可笑,但我認為,是可敬的。
ps2:我發現一種奇怪的論調,那就是覺得袁世凱不僅僅應當被選為大總統,而且應該一開始就是大總統,孫文簡直是小人得了一會兒志,這樣的邏輯未免荒謬,袁世凱身為滿清帝國內閣總理大臣,忠於君主,捍衛皇權應該是他的目標,和革命者完全是對立雙方,且當時北洋軍隊具被其掌握,撲滅武昌起義易如反掌,然而呢,作為老牌政客的他,不僅僅養寇自重,而且逼迫孤兒寡母,從政治立場上看,這樣的人可以稱作奸雄,如何能將一個四億人民的國家交付於這樣的人手裡?所以臨時政府才會主張建都南京,推出《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教科書上說袁世凱竊取革命果實,也並未有失公允,一者,清帝國將全部領土主權交付於中華民國,這個革命果實難道是袁世凱自己拚命得到的?他難道是一開始的革命者?他一直努力建立一個共和國?他不是革命者,而是投機者。二者,這樣的奸雄,天性自私,不甘人下,抓住時機便要稱帝,從思想上看,他的人生追求還是稱王稱帝的舊人思想,並不具有革命性,他所做的只為了他自己,何曾顧及億萬黎民?說他竊取革命果實有何不對?他所要的是當皇帝,中華民國要的果實是建立一個人人平等的和共和國,他妄圖恢復帝位,當然是竊取。孫文的預判並沒有錯,歷史發展的軌跡也只能說是無奈和可悲,從袁世凱稱帝開始,北洋將領再也不相信有人會真正的去建立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共和國,他們覺得,一切不過是幌子,真正的意義還是改朝換代,袁世凱是近代中國悲劇歷史的開端者,北洋政府並非一無是處,而且還努力保證了領土完整,但是從歷史的進步上看,他們仍舊是舊武人的代表。
ps3:歷史沒有如果,當年孫文為首的革命派和康有為為首的保皇派一直爭論哪個主義更適合國家,最後歷史作出了它的選擇,梁啟超先生當年也是保皇派,可是共和一旦開啟,便再無恢復帝制的道理,所以才會寫出《異哉所謂國體問題者》,因為共和代表了進步,代表了法律意義上的平等,代表了四億人民脫離了帝王的統治,走向了真正意義的近代歷史,先賢們的步伐沉重、艱難、曲折,甚至讓後人覺得愚蠢和荒謬,但悵寥廓,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的,就是這樣一群人,對歷史不心懷敬畏,不以歷史的具體環境去思考和討論問題,為黑而黑,也是知乎上的一大不正之風


革命不是請客吃飯!一一必要時刻要死人的。
大炮一響黃金萬兩!一一戰爭是吞金獸。
槍杆子里出政權!一一有足夠能打的軍隊。
沒有犧牲覺悟,沒有穩定現金流,沒有能打的軍隊,連上場的資格都沒有。


「戰場上打不贏,談判桌上怎麼談,結果都是一樣的。」

---《建國大業》蔣介石


因為革命黨打不過北洋軍,武漢三鎮,袁世凱沒幾天就打下了兩鎮,然後一邊和革命黨喊話要和談,一邊和北京喊話要軍餉。
革命黨為的是推翻帝制,袁世凱想要權利,相互利用妥協的結果就是革命黨用袁世凱逼迫清帝退位。袁世凱利用革命當上大總統,兩邊都可以接受。
而且當時南方各省宣布獨立,各省成立都督府,基本上都是舊官僚,當時相當立憲會議的各省都督府會議就是這幫人和革命黨人一起開的,辛亥革命的時候,孫中山還在美國呢,各省都督代表們當時希望推舉的大總統是黎元洪,革命黨們推舉的是誰我記不得了,孫中山是兩邊妥協的結果,大總統是白撿的。
孫把總統讓給袁世凱以後,很陰的在臨時約法三讀的時候,提議政體從總統制改為內閣制,後來更是在制定正式憲草的時候,基本上快把總統權力架空了,然後快成虛位元首的袁世凱被逼急了,把國民黨解散了,找了一幫人山呼萬歲就稱帝了。。。
這段歷史很有意思。教科書少看。


因為這個,上面的頭像要是孫中山的,孫中山就不至於讓出大總統了。(開個玩笑啦,袁大頭是袁世凱當選大總統之後才推行的。)這裡只是說明,孫退位的原因是:沒錢。
另外,孫這個人長於奔走呼號,真正治理國家的能力並不強,甚至不如宋教仁,更不如袁世凱。有一句話叫:老成謀國!治國不是靠理想主義能解決事情的。


打不過人家唄!


放棄?他也得能坐得住!

孫大炮為了所謂革命賣國賣的令人髮指,初期拿日本的錢打清朝,後來歐美忽悠一圈沒拿到錢又投入了蘇俄的懷抱,談的條件簡直不忍直視:東三省說給日本就給日本、內蒙說獨立就獨立,一點周旋沒有。

而袁世凱與那二十一條。中日之間真正簽的其實是另一個版本,並非日本主張的那二十一條,其中大概只有十幾條,那些對中國危害大的完全被去掉了。整個談判的原則就是日本已控制的權益就簽,日本沒有的就用各種方式死纏爛打錙銖必較,這迫使日本妥協了很多,而且最後簽的條約里還有不少模稜兩可、執行起來可以做貓膩的,最重要的一條,在最終的條約里日本實實在在歸還了膠州灣。就這,本來好好的可以少一個強敵多一份支持,絞盡腦汁爭取來的喘息的機會,被一個不得勢的外交人員寫了篇極具煽動性的文章發回國內,逼得生生放棄了。

袁第一次看到日方提出的二十一條非常非常激憤,你們真就以為袁就喜歡賣國?你以為一身戎馬的他就沒有血性不想乾死侵略者?要不是中國積貧積弱,他就想向列強低頭?

還有袁稱帝,首先,袁復的是君主立憲,和英國一樣,議會什麼都在,而且袁也非常尊重議會;其次,袁稱帝,一方面是受了兒子矇騙,一方面共和在基層里辦的就是一坨屎,中國農村自古以來就是鄉紳氏族社會,講究「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短短十幾年瞎鬧鬧革命就想把這改變了,天方夜譚不說,徒增內耗。更況且,彼時南方所謂的革命軍一直和袁反著來,你共和我反,你不共和我也反,把局勢攪成了一鍋粥。重重阻礙讓袁明顯意識到步子太大扯了蛋,所以才建立比較緩和的君主立憲,一方面解決了「國不可一日無君」,一方面可行憲治。

而孫大炮徒有「國父」其名,讓他處理國計民生,和李鴻章那麼重視的袁世凱比起來,還是差了一大截。要我說,袁近代的貢獻抵得過十個孫。只可惜,成王敗寇。


哎 這種同類的問題太多 我都不忍舉例了

隋煬帝楊廣其實是個雄心勃勃的勵志青年、但是隋史是唐人寫的...

蒙古人干翻我們漢人後建立的大元其實經濟政治都很牛逼、但是元史是明人寫的...

大中華這片疆土,都他媽是北洋這幫當時中國最精英的老爺們兒辛辛苦苦四方周全才得以保全的、但是常公贏了混戰...

常公其實... 額 就說到這兒吧...

所以啊 高中生真是不適合知乎..
樓主千萬不要亂看知乎的回答哦
這些人明顯都是在擾亂視聽!
能得分的正確答案只有一個!
好好背必修課上的知識點!
老師說什麼就是什麼!
國父孫大總統 豐功偉績
洪福齊天 壽與天齊

高考好了 再來看知乎吧 233333

么么噠


袁大頭如是說


一切皆可讓——孫中山


第一、孫先生革命初期到最後使用的革命力量從本質上說都屬於「僱傭軍」這一點決定了孫先生在政權問題上存在著依附性,他需要一個不同於南方革命勢力的政治派系來達到平衡牽制;
第二、袁世凱在北方擁有著決定中國政局的軍事力量,在政治界擁有著廣泛的人脈和巨大的震懾性,從這一點來說,面對著漸漸壯大的地主階級和軍閥勢力,孫中山認為袁世凱掌握政治大權更有利於當時政治社會的穩定;
第三、在新成立的革命政府中還存在有相當部分的前清遺老以及維新派系,袁世凱作為新老政權的傳接者,對兩個陣營都具有良好的濡和作用;
第四、孫中山並不是一個優秀的政治家,他僅僅是國父,對於袁世凱的過高估計和期望,並沒有存在在一定的現實兌現基礎之上;
第五、當時的民族工業並沒有佔據主流,也就是說資本主義力量很大程度上是基於信仰,而不是經濟。孫中山對於中國的經濟評價調查不足,導致了三權分立的政權必然將化為泡影;


瀉藥

  • (原諒我裝逼一次,其實沒人邀請我。哈哈哈哈。)以下是我的想法。
  • 辛亥革命後的局面,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革命黨人佔據武昌後,隨之光復武漢三鎮,時值攝政王載灃執政,已將袁世凱以足疾開缺回家,為應對此局面,載灃把陸軍吳鳳嶺所轄第四鎮、王占元所轄第二鎮第三混成旅、李純所轄第六鎮第十一協由蔭昌率領南下。然而這些軍隊都是北洋新軍或者後來袁世凱支持訓練的部隊,大多中高層將領都是袁世凱一手提拔起來的,袁世凱的馭下之術和北洋集團的同呼吸共命運(袁世凱的開缺,北洋集團收到滿清新貴的排擠),使這些軍隊非袁世凱指揮不動,馮國璋等人更是聽命袁世凱的命令,消極怠工,至信陽後再不南行,這促使朝中大臣不得不推薦袁世凱復任。朝臣的推薦和袁世凱黨人的附和施壓,迫使載灃讓步,而外國的由支持清政府到中立的態度轉變,以及十多省的獨立,不得不讓載灃答應袁世凱的全部條件。袁世凱出山後,在湖北孝感設立司令部,經過漢口大夥事件,陽夏戰役後先後攻克漢口和漢陽。至此袁世凱停戰,一方面不斷要求清政府答應他的條件,一面等待各方面的協調,以賺取最大的利益,同時也避免狡兔死,走狗烹的結局。
  • 袁世凱的名望,一時無人能及。之前袁世凱在任北洋大臣的時候為立憲政治做出不菲貢獻,直隸的很多改制走在國家的前沿上,對皇族內閣的反對,對五大臣出洋考察憲政的支持,以及後來的釐定新官制的所作所為,包括交出主管八個部門的實權。都為立憲派的支持打下了堅定的基礎。袁世凱出山後,逼迫清政府答應的條件就包括資政院開會,以袁世凱任內閣總理大臣,內閣成員除了袁世凱黨羽外,梁啟超,張謇等君主立憲派也名列榜上,給予立憲派很大的好感。列強的支持,在袁世凱任山東巡撫時,因為鎮壓義和團運動與參與東南互保條約贏得了列強的極大好感,以及興辦洋務與列強的親密,在武昌起義後四國銀行團公開表示支持袁世凱。革命黨人對袁世凱的看好,在袁世凱隱居洹上時候通過各種渠道與革命黨人建立密切關係,與革命黨人領袖關係密切,試圖爭取袁世凱。同時期滿漢矛盾,袁世凱漢人的支持可謂不低。
  • 孫中山,這位國父,這位革命先行者,可謂是個理想主義者,一直獻身革命,為革命籌資宣傳,最終武昌起義成功了。但是國內局面並非想像中的 那麼好,雖然各省宣布獨立,但是這不是因為他們心向革命,而是在太平天國戰爭後,中央式微,地方勢力膨脹的結果,一旦清政府面臨垮台,獨立使他們的必然選擇,其次財政問題,在各省獨立後中央並未收到稅收,反而需要支付巨額費用,各處的軍餉,一切周轉花銷,這些總不能繼續賣哥哥的奶牛吧。孫中山的個人想法,我認為孫中山是個理想主義者,並非戀權之輩,認為只要推翻帝制,誰做大總統不是關鍵。而且面臨即使是同盟會內部也有分歧,不能得到全部支持。在袁世凱佔據武昌龜山天險,武昌在其炮火射程內,議和無疑是個好選擇,還可以寄希望臨時約法約束袁世凱,以後更能將同盟會(後來的改組國民黨)爭取民主的席位。
  • 這讓當時的人選擇,無疑大多數人會選擇袁世凱,而不是孫中山。一無所有,只有理想是掌控不了國家的。

王寵惠,當時的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的外交總長,中國近代史上最著名的外交家,他說︰二月十五日的早上,我問孫先生,「為什麼你今天要帶著文武百官,還帶著兩三萬軍隊,去參拜明孝陵?」孫中山笑了,「驅逐韃虜,恢復中華,是辛亥革命的本意。我們參見我們漢族的祖宗,第一,沒有錯;第二我為什麼選今天,而不是後天,也不是昨天,那是因為今天參議院要開第二次選舉大會,我已經提出辭去總統,讓給袁世凱,今天的參議院要選定袁世凱當總統。可是南京政府的許多文武官員包括軍隊都反對,都不准我讓總統給袁世凱。為了參議院開會能夠圓滿成功,能夠順利的移交總統大權,造成民國真正是共和相讓的局面,所以我才帶文武百官和兩三萬軍隊今天去參拜明孝陵,以防備他們在今天鬧事,讓參議會開不成。

大家都知道孫中山把總統讓給袁世凱,卻不知這已經不是第一讓了。一八九四年創建「興中會」的時候,他讓華僑劉詳當了會長而不是他自己,因為劉祥要當,他就讓劉祥,這是第一讓。

第二讓,他和香港輔仁文社的首領楊衢雲結合,成立「興中會香港總部」,準備發動廣州起義,起義前決定好他作總指揮,成功以後他做PRESIDENT(總統)。可是起義發動的前一天晚上,剛分手的時候,楊衢雲忽然跟他說「我要當總統,起義成功了總統應該是我」,孫文對他看看,「那就是你了,你做總統一樣啊,誰當不一樣?」就這樣楊衢雲就做了起義成功後的那個總統,雖然起義沒有成功。

……

1895年廣州起義前,姓楊的說,把總指揮讓給我唄!讓!
1912年辛亥革命後,姓袁的說,把大總統讓給我唄!讓!
1913年組閣大選前,小宋說,把國民黨讓給我唄!讓!
1918年護法運動中,姓岑的說,把護法軍政府讓給我唄!讓!
1924年國民黨改組,姓鮑的說,把你的決策權讓給我唄!讓!
一生無數次把自己的權力讓給別人,誰想上就讓誰上,誰想當頭讓誰當,唯有主義一生不變,唯有建國方略不容置疑。

[相關問題 ]

為什麼網上有很多污衊孫中山的言論?http://www.zhihu.com/question/48402192/answer/110677468


在政治上袁世凱摸爬滾打數十年,孫文只是道聽途說。
在軍事上袁世凱手握北洋系,孫文手裡有個蛋。
在財力上,一邊是有權有兵能生錢,另一邊是「此次孫文回來雖然沒帶回錢,但是帶回了一腔革命的熱血」
在名望上,當時的儒生士族不說,革命黨的宋教仁、黃興,軍方非北洋的黎元洪,都是支持袁世凱,而支持孫文的除了他自己的興中會,就是國外的洪幫華僑。
在經驗上,慈溪的晚年已經開啟了內閣制的進程,實際上直至清帝溥儀退位為止,清政府依舊在搞內閣(搞得好不好另說),袁世凱作為當時的權臣,不說熟知,起碼也是通曉政務,而孫文則只是停留在空想之中。
在局勢上,當時的中國需要的是一個強有力的政權去穩定國內外的局勢,從而做到平穩過度,這一點袁世凱比孫文高不知道哪去(這裡多說一句,大家都罵袁世凱簽訂21條,實際上21條並沒有全部簽訂,袁世凱只挑選了其中一些尚可退讓的簽訂……而孫文……他可是在一開始革命的時候就說要把東北送給日本人啊!誰在賣國啊?!),最終藏蒙滿疆漢的全盤過度袁世凱功不可沒,換孫文?能包住明朝的350萬平方公里就謝天謝地了。

因此,不管從哪一個方面來說,袁世凱都比孫文要合適千萬倍。

只是無可奈何袁世凱後來的復辟抹殺了他此前的所有功勞,儘管糾其根本,跟革命黨這群王八蛋有千絲萬縷的關係,但不管怎麼說,復辟倒退的帽子是戴實了。

惜哉嘆哉。


不是放棄,是賴不下去了!


最高票說是因為沒錢,其實還是資產階級的軟弱性和妥協性導致的。太祖早年也窮,但是一點點壯大,錢哪來的?土改、打土豪打來的。孫提出的三民主義有一條平均地權,完全可以靠這條打打土豪嘛!可是他不肯干,終究成不了事。


推薦閱讀:

《資治通鑒》 安王十二年,「齊伐魏,取襄陽」,這個襄陽是現在這個襄陽么?如果不是的話,那是什麼地方呢?
關羽為什麼要去打樊城?
資治通鑒里哪個故事或者那段話最打動你?
為何大家能夠容忍以前的電視劇進行改編,而不能容忍現在電視劇電影隨意亂編?
清朝政府為什麼要派李鴻章去日本簽訂【馬關條約】,而不是派別人?

TAG:歷史 | 中國近代史 | 孫中山 | 歷史人物 | 中國國民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