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外企在中國的研發中心主要做什麼?在車企做什麼方向更容易跳到外企研發中心?
看到賓士、奧迪等知名汽車公司紛紛在華設立研究中心,但網上很少了解到這些研發中心的工作。車身設計?底盤設計?內外飾?等等
.
1. 外企在中國的研發中心主要做什麼
第一個階段:一切都是為了賣車
跨國車企A看好天朝的市場,於是在天朝開了個工廠開始造車。
車造出來了,要拉去高溫高寒高原環境做個標定。
否則冬天車子起不來,或者到高原環境車子趴那一動不動了豈不會爆個大新聞。
於是A招了一些工程師來做標定。
標定好了之後,要在天朝賣,還需要滿足天朝法規的要求。
比如,排放的CO、HC、NOx不能太高;
比如,百公里加速不能你填5秒就寫5秒吧,油耗不能你填百公里3L就公告百公里3L吧。
行,歪果仁表示沒意見,那就測唄。
但是,一來,語言不通;二來,需要和天朝的政府部門打交道,和天朝的政府部門打交道要按天朝的潛規則,歪果仁搞不定。
於是A又招了一些本地的工程師來做試驗。
工程師越來越多,政府也鼓勵A在當地開設研發機構,於是A在當地設了個所謂的「研發中心」。
那會兒只是引入國外的熱銷車型在本地生產,並沒有考慮天朝人特有的需求。
幸運的是那會兒天朝的大部分人還是第一次買車,買了車就高高興興地開回家了。
A賺了個盆滿缽滿。。
第二個階段:產品本地化
看好天朝市場的車企越來越多,跨國車企B、C、D等等一下子涌了進來。
市場上車型越來越豐富,天朝人開的車多了,眼光也越來越高。
有一天,A突然發現,托競爭對手們的福,銷量到瓶頸了。
怎麼辦?
作為歷史悠久的跨國車企,A的水平不知道高到哪裡去了,A決定「滿足當地特有的需求,給他們更好的體驗」。
於是,他們開始發掘天朝特有的需求,比如,天朝的領導都愛坐後排,而原樣引入的車型後排空間不足,後排乘客體驗不好。
好吧,那就加長唄。
研發中心的工作又多了一項——加長,不,是研究當地特有的需求,根據當地特有的需求對引入的車型做一些改變。
A的產品再次大賣。
再後來,競爭越來越激烈,其它的車企發現了A的秘密。
他們follow了A的策略,A的銷量再次到了瓶頸。
如何突圍?
A想到了價格戰,但是降價就意味著利潤的降低,賣的車子多了賺的錢卻少了,吃力不討好的事誰都不想做,為了降價而不降利潤,就必須降成本。
於是,研發中心又招了一批人,負責在本地尋找能夠提供更廉價零配件的供應商,以降低車輛成本。
第三個階段:研發本地化的博弈
越來越多的當地人加入研發中心,越來越多的當地員工媳婦熬成婆進入了高層。
在競爭激烈的大天朝,能擠入外企的一般水平都不錯,能通過重重關卡進入外企高層的更是人中龍鳳。
對人中龍鳳們來說,金錢和地位都不再是問題,剩下來的就是自我實現了。
領導了標定、加長、降低成本,你就滿足了嗎?
有人不滿足,期望更進一步,做更核心的設計、開發。
很顯然,從零開始做是不現實的,於是,他們向總部要技術要人才要資源。
但總部也有自己的考慮,
第一,花費了那麼多年,集成了一代又一代技術人員智慧與汗水的核心技術,說給就給?
第二,資源有限,成百上千萬的設備,給你了,總部的研發中心樂意嗎?
第三,有些核心技術,當地缺少相關的積累,給當地的研發中心做,真的能做好嗎?比如,當地研發人員真的能做出滿足AUTOSAR、ISO26262標準的ECU軟體嗎?
另一方面,研發本地化的優點也是顯而易見的
第一,天朝廉價優質的人才有利於降低研發成本。豐田日本的30歲員工平均年薪650萬日元,豐田中國呢?而且中國人口眾多,經歷了中考、高考層層篩選的年輕人中人才眾多,只要好好培養,能培養出一批質優價廉的可用人才。
第二,總部研發中心的意見,北美歐洲巴西阿根廷俄羅斯的項目已經讓總部研發中心忙得焦頭爛額了。天朝不是也有個研發中心嗎?當地車型相關的研發讓他們自己搞去。
第三,天朝政府明裡暗裡的要求。「在關鍵時候沒能拉兄弟一把」等。
所以,跨國車企們就開始糾結了。。
目前大多數外企/合資企業的研發中心都處於這個階段。
隨著中國市場重要性的提升、中方高管話語權的增加以及中國研發人員的成長,跨國車企將部分核心技術放到中國研發將是未來的發展趨勢。
2. 做什麼方向更容易跳到外企研發中心?
想想,你想做什麼,能做什麼;
再看看各外企研發中心有哪方面的人才需求;
然後就可以基本確定你的目標(哪家公司,哪個方向的職位)了。
目標確定之後就簡單了,提升專業能力 + 精通外語,這一點樓上諸位都提到了。
在此補充一個竅門,那就是合理利用社會資源,合理利用內部推薦。
外企尤其是大型歐美外企一般招聘流程繁雜,和他們溝通耗時費力;遇到「運氣也是實力的一部分,簡歷隨機扔一半」的HR更是有可能死得不明不白。
但是,如果能通過長輩、老師、師兄師姐、前同事等拿到內部推薦的機會,那就一切都不一樣了。
.
豐田研發的來答一記。
我司總部在常熟,在北京上海有分公司。
常熟本部做發動機、底盤、hev車標定,材料分析,市場調查,耐久實驗。
北京負責各種調查,競品分析,公關活動,app和導航開發。
上海負責車輛外型設計和與高校交流。
至於做什麼比較容易跳槽,難道不是學好外語么?不能交流怎麼好好工作……謝謝@飛熊邀
這個問題,我只能就我們公司的情況說,中國設立研發中心確實是有一批人會參與汽車的設計,但是具體放權到哪一步我並不清楚....
我們的大部門是支持工廠和跟德國研發部門溝通的,我們team也搬到了研發中心,但是整體來說,只是interface,信息傳輸,國產化零部件,但其中有些零部件工程師是可以參與研發的,他們每年都會去德國做一段時間研發的工作,所以還是要看德國的相關組放不放權了.....
總的來說,中國做的真正研發很有限.....
合作的客戶裡面有技術中心,大致說一下吧。
一般技術中心就是一個小型的工廠,所不同的是,技術研發中心畢竟是開發新產品的,所以在給他們找人的時候,都是從對口的崗位上去挖,比給工廠找人要更嚴格一些。
技術研發中心也沒有說必須指定什麼部件,以零部件為例,有汽車電子的,也有內外飾的,或者底盤件等,看公司了。
跳槽肯定是指的社招,社招此類崗位,技術崗的話,目前來看汽車電子相關的是趨勢,純機械或底盤件的也慢慢不行了,內外飾更別說,利潤低的可怕,外企都在拋售,所以後續的可能性應該是電子+機械。
建議題主學會本身技術,學好英語,關注前沿趨勢,這些扎紮實實的東西更靠譜。我亞裡面基本涉及汽車的所有部門,整體的研發因為美國人的放權所以做的還是很不錯的。基本除了發動機的設計,其他的都可以完成,已經成為通用全球三大研發中心。
難道不是在研究如何優雅的簡配嗎…
試答 ,目前某田研發中心,主要工作是新車型設計,從外觀造型到數據凍結,領域包括車身,底盤,電裝,內裝,完成車評價,試驗,材料、零部件供應商國產化,成本降低等等,很多都有日本總部支持,未來目標是希望在中國自主完成立項到數據凍結整個過程
不過,不希望你來,因為日本人太變態了,個人看法
做Application和project最容易。生產搞不定能從總部調人來協助,研發搞不定總部能幫忙測數據。應用和項目批產是實打實的和國內交流,需要有經驗的。
外資汽車在國內的技術中心也分幾種。
一類是合資企業的技術中心,一類是獨資的技術中心。以福特為例:福特有合資的長安福特的技術中心(TDC),位於重慶,也有福特獨資的福特(中國)技術中心,位於南京。類似的比如PSA下面的神龍技術中心,長標雪技術中心和PSA中國,三者分別位於武漢,深圳和上海,當然這不同技術中心的博弈也很厲害。
按比在國內開發的深入程度,也分三六九等。做得深入的類似通用下面的泛亞,從試車場到造型室都有,可以獨立開發除發動機外的所有產品,例如新賽歐。也有例如昌河鈴木這樣的,技術中心歸中方,整個合資企業只有一個日本人。
第二個問題,怎麼好進外資車企技術中心。一個充分條件是:你有全國六大檢測中心的檢測部門的工作背景和人脈。六家影響力排名:中汽中心&>長春中心&>襄樊中心&>中國汽研&>客檢中心&>上海中心。
呵呵呵呵。。中國沒有自己的研發中心,外國人來中國就是一橋樑而已,國產車當然有自己的研發中心,不過呢就是copy來copy去,發動機是硬傷唄!
推薦閱讀:
※為何概念車的草圖都畫成薄胎大輪轂+小離地間隙?
※汽車剎車與油門都由右腳控制是不是工業設計的敗筆?
※為什麼部分汽車方向盤設計成兩圈半打滿?
※知乎上隱藏著哪些汽車領域的大神?
※寶沃(Borgward)宣稱自己是德國品牌,有人打出了BBBA的概念。那麼究竟怎麼定義德國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