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西班牙殖民城市的中心普遍都有一個武器廣場(Plaza de Armas)?

西班牙在美洲建立的殖民城市普遍以武器廣場(Plaza de Armas)為中心,政府建築和大教堂(Cathedral)圍繞武器廣場建立。在墨西哥城,新奧爾良,聖安東尼奧,聖胡安,坎佩切,韋拉克魯斯等地都能看到這樣的規劃,似乎只要是有一定規模的古城都有類似這樣的設計,是由於什麼原因形成的?為什麼會有武器廣場(Plaza de Armas)這樣的名字?西班牙本土城市是否也是如此建造的?

新奧爾良的Plaza de Armas

蒙特雷的Plaza de Armas

坎佩切的Plaza de Armas

瓦哈卡的Plaza de Armas


謝邀。

乾貨,超多圖預警。

Plaza de Armas,翻譯為武裝廣場、兵器廣場更為妥當,傳統意義上講,武裝廣場是為集合和檢閱軍隊所用,而廣場附近一般設有要塞、兵器庫,亦可稱為兵器廣場。

Plaza de Armas是西班牙殖民地大多數重要城市的中心所在,這種市政規劃結構並非西班牙殖民者獨創,早在古羅馬時期,Plaza (廣場)也就是Foro(市苑)發揮著重要的市政作用。

由古羅馬傳承的城市規劃的特點是,街道相互垂直,把城市均勻地劃分為若干方塊。

被街道圈起來的每個小方塊為一個街區,裡面有四五戶人家。各街區按照幾何經緯組成城市,這樣的城市規劃非常有利於照明採光,給排水,交通,軍事,治安,市政管理等。至今很多歐美城市都是這樣規劃的。

古羅馬人會在靠近河流、水源附近的山丘選擇建城,這種習慣延續至今。你可以看到那些歷史名城都是如此,比如羅馬老城由七座山丘構成,靠近台伯河河灣,佛羅倫薩老城被阿諾河一分為二,薩爾茨堡也是依河而建,福壽城堡在最高處俯瞰著全城。作為基督徒和穆斯林常年爭奪的馬德里、托雷多更是特徵明顯。托雷多護城河環繞,河上還修了堤壩。而馬德里是放大版的托雷多,北邊大片山丘可退可守,南邊一條蘋果河在冷兵器時代是為天塹。

宮殿,城堡,要塞被修建在山丘和制高點上,居高臨下,河流為城市提供水源和防禦加成。

西方那些最初的城市由橫豎垂直的兩條主幹道構成,再與主幹道平行,沿垂直、水平方向築路,像切蛋糕一般劃分出若干方正的街區(Manzanas),
主幹道會被建設得極為寬敞。古羅馬人發明的混凝土技術不僅僅被用於修建大型工程,諸如神廟、雕像、宮殿等,同樣也被應用於興建各種執政官用以取悅民眾而倡導的市政設施,諸如公路、澡堂、渡槽等。大理石被打磨光滑,切割整齊,用混凝土粘結起來,鋪就出整齊、筆直的街道,旁邊還設有排水溝等,便於行人、戰馬、牛車、馬車、兵車高效穿行。
同時,為了加強對邦國的控制,保證政令的暢通,除了城內,城市與城市之間的道路,也具有極高的質量。
羅馬式城市規劃方案在羅馬征服歐洲的過程中被推廣開,在西羅馬往東羅馬過度,即拉丁式往拜占庭式過度的過程中被推廣開,在基督教文明和伊斯蘭文明角逐的過程中被推廣開,在大航海、殖民的過程中被推廣開,所以,放眼全世界所有祖上可追述到拉丁文明的城市,都是在四四方方切蛋糕。
在緯度較高,天氣較冷的地方,街道設置得較為寬敞,便於採光和照明,在緯度較低,天氣較熱的地方,街道設置得較為狹窄,便於利用建築物的騎樓和陰影遮陽避光。一座阡陌交通,四方有秩的城市中其實分布著大小若干廣場,而位於城市中心,主幹道交叉點上的廣場,最為重要,被稱為市苑,城鎮中心等。作為幾何盈縮空間,這些市苑,中心方便人群的聚集,對於開展一系列活動極為重要,大到軍隊集合,宗教儀式,節日慶典,商貿交流,小到街坊領居八卦嘮嗑,散步遛狗不可或缺。
這個傳統流傳至今,比如萬達的購物中心,叫萬達廣場,就是一個有文化,高逼格的稱呼。購物中心明明是棟樓,大家又不是在廣場山吃飯看電影買衣服,正因為這廣場的稱呼自是來自於古代西方,已沿用多年。

1492年地理大發現,或者說殖民開始以前,歐洲國家,或者說繼承了古羅馬物質和精神遺產的古拉丁文明,以及後來一脈相承的天主教文明,包括義大利、西班牙、葡萄牙、法國、羅馬尼亞等,其主要城市的構成方式都是——
1.選擇依山傍水的平地,或者山丘。
2.鋪就橫向主幹道。
3.鋪就縱向主幹道。
4.在主幹道交叉點建設市場苑,廣場。
5.圍廣場構建市政廳、大教堂、城堡或要塞、兵器庫、市場等重要市政設施。
6. 沿廣場、主幹道發散輻射出平行的街道,劃分出街區,包括住宅區,商業區,港口區,軍事區等,以此將城市擴展。

通常,歐洲國家稱城市中心的廣場為主廣場,如果要翻譯得好聽一點,就是馬約爾廣場,Plaza Mayor. Mayor一詞的意思是較主要的,重要的,較大的。也就是用來表示一座城市中,較重要,較中心,較大的那一座廣場。

對於歐洲城市及其殖民地來說,廣場是城市的心臟。

我們可以看到,今天的馬德里,王宮以東是東方廣場,東方廣場東南是馬約爾廣場。(大號字母i)

巨大的廣場便於劍士、騎兵、火槍手、加農炮兵的集合,也便於教廷進行宗教集會,宗教裁判所行刑。
廣場四周的騎樓自帶拱廊,也可以為商販提供遮風避雨的空間,馬德里馬約爾廣場的跳蚤市場每周日開市,延續至今。

著名的菜市場也位於附近,如聖米格爾市場,今天還在運作。

義大利佛羅倫薩的領主廣場(Piazza della Signoria):

也就是我弔死帕奇督查的地方。
這個位於佛羅倫薩舊宮前的「L」形廣場,得名於舊宮(領主宮)。這裡也是佛羅倫薩共和國的起源與歷史的焦點,至今仍是該城市政治、經貿、文化、藝術中心。這裡是佛羅倫薩人以及眾多遊客的聚會地點。廣場周圍是傭兵涼廊、烏菲奇美術館、商人法庭、烏古其奧尼宮。距其五分鐘步行路程即是花之聖母大教堂,廊橋,野豬噴泉等。

義大利威尼斯聖馬可廣場:

像威尼斯這樣開放,貿易發達的城市,它靠近碼頭的聖馬可廣場更是對貿易的發展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

奧地利薩爾茨堡福壽城堡下的大教堂廣場、莫扎特廣場:

葡萄牙里斯本羅西歐廣場:

在伊比利亞美洲(西班牙、葡萄牙所在的伊比利亞半島以及拉丁美洲),幾乎所有重要城市都沿襲了宗主國的城市建設模式,與宗主國的安全環境略有區別,早期殖民地時刻面領著兩種威脅——來自於當地的印第安土著的反抗和來自於海上的海盜和別國軍隊的侵襲與騷擾。因此城市中,中心廣場軍事功能的重要性尤為突出。

一方面,幾乎所有的殖民者都力圖在新大陸上重現故鄉的榮光,都竭盡所能,登峰造極地營建比故鄉首都還規模宏大的廣場,教堂,城堡,市政廳。
一方面,為了征服當地土著,抵抗海盜騷擾,炫耀武力,懲戒叛逆,抵抗外敵入侵,主廣場上經常性的武裝操演,軍隊集合也就成了常態。

作為加勒比海的門戶,古巴曾經是西班牙殖民者苦心營建了多年的殖民地,而哈瓦那口袋狀的天然良港,易守難攻,歷來更是兵家必爭之地。直到美西戰爭,緬因號沉沒,美國人獲勝之前,這裡都是西班牙人引以為傲的不沉的加勒比海的無敵艦,用今天的話來說,古巴之於當時的西班牙就相當於日本之於美國。

今天你走在哈瓦那老城La Habana Vieja,(世界文化遺產) 可以看到例如老廣場、聖弗朗西斯科廣場、武裝廣場、貿易廣場、大教堂廣場等眾多由西班牙殖民者修建鞏固多年的功能性廣場。

哈瓦那舊城的武裝廣場具有極強的殖民地核心建築群特徵,北邊靠近海港的地方,是Castillo de La Real Fuerza(皇家武裝力量城堡),就是上圖那個四邊形花瓣狀城堡。這個城堡以東是內港出海河道,河道東端是另一座更大的Moro莫爾城堡。

到了夜間,老城所有的要塞都會點火鳴炮宣布港口戒嚴,莫羅城堡和皇家武裝力量城堡之間會拉起一根粗大的鐵鏈封鎖整個內港出海口。
可愛的古巴人民至今還在cos表演當年的放炮儀式ca?orazo。到了夜晚,穿著西班牙軍服的禮炮小隊會舉著火把,走上城牆,然後大喊:安靜了,入夜了,關閉港口了。然後用古法點燃號炮。

我讀大學時學校組織看過幾次,場面甚是逼真。
哎寫到這我一下想我的第二故鄉和整個青春了......

武裝廣場正西方是Palacio de los Capitanes Generales(總督府),這是座帶有騎樓,迴廊,內院,地窖的三層建築,歷來總督及家眷都居住於此。正東邊是廟宇和公爵府。由此可見,殖民時代的軍政長官,商賈政要等達官顯貴都居住在武裝廣場附近。

在拉美其它國家,如智利首都聖地亞哥·德·智利,秘魯首都利馬、墨西哥墨西哥城這些有殖民歷史的國家,均有武裝廣場或主廣場,並保留至今。

如,聖地亞哥·德·智利的武裝廣場:

利馬的馬約爾廣場:

墨西哥城的憲法廣場:

綜上,主廣場、馬約爾廣場、市政廣場、武裝廣場、兵器廣場說的其實都是同樣一種市政設施,具有悠久歷史和豐富的文化內涵,是過去和現代宗主國和殖民地城市及其文化、歷史的重要組成部分。

由於西班牙殖民者征服美洲文明的順序不一樣,所以廣場叫法也略有區別,征服瑪雅、阿茲特克文明較早,其中反覆出現衝突,融合等進程,流血較多,所以整個中美洲大城市中心多用武裝廣場命名。而加勒比地區的大小安德烈斯群島做為大航海時代最為重要的海港和門戶,為兵家必爭之地,常年飽受戰爭威脅,故也多見武裝廣場。而在南美洲的智利、秘魯、阿根廷等地區,印加文明本來就不奪海灘,而是在山裡打游擊,例如馬丘比丘,這有利於早期殖民城市的平穩發展,另外征服者用鐵甲火藥征服印加文明的過程已然是摧枯拉朽,呈現壓倒性優勢,故南美大城市多見直接以宗主國叫法命名的馬約爾廣場。

以上。

感覺是不是有點像在聽加勒比海盜的故事啊?

微博:http://www.weibo.com/u/2523764840?is_all=1(漢尼拔萊克特醫生)
專欄:http://zhuanlan.zhihu.com/TheWorldOutside (外面的世界)
已授權「維權騎士」對本人在知乎發布的所有文章的版權侵權行為進行追究與維權。


@Hannibal Lecter 同學說的很好,我補充一下中國案例,可以看到這是軍事殖民地的通例,不僅僅是西班牙或歐洲殖民特色。滿族八旗在全國駐軍,清初的居民區規劃中也有類似的廣場,一般殘留的地名是「校場」或「教場」。

比如說這個西安平面圖,右上部佔全城1/3的方框是滿城。中間的空地就是他們的「武器廣場」。西面的空地是綠營兵的訓練場,我過去就曾經住在「教場門」。

清代西安示意圖:.

再看成都的滿城,左下角是武裝廣場:

廣州商業比較發達,同時水路縱橫,不容易受陸上突擊,所以城內沒有類似的廣場。但按照記載,小北門外應該是有空地作為訓練場:

如圖,廣州右上角有「北校場」(點擊看大圖)

還有一個佐證是北京的舊使館區。各國都留出了自己的訓練場:

在上海的租界區,人民廣場(殖民時代跑馬場)在外國佔領期間就承擔武裝廣場功能,到了日佔時期也是主要由駐軍使用。另外復興公園過去的名字是顧家宅兵營。也是類似的「廣場」。

右邊的環形馬路即過去的上海城牆,左上方2塊綠地是人民廣場,左下即復興公園。天津租界里有很多兵營,和西班牙式武裝廣場相近的是義大利兵營,即下圖中一面開口的廣場:

現場看這個效果,和問題中提到的西班牙廣場已經很相似了。


南美的Plaza de Armas非常多,基本上很多大城市裡面都會有這麼一個廣場,「武器廣場」顧名思義就是西班牙殖民時代留下來的功能性城市規劃。

這是秘魯著名的印卡古城庫斯科Cuzco,古城中央的Plaza de Armas保存非常良好。它幾乎是去印卡山城遺址Machu Picchu馬丘比丘的必經之路。

而下面這裡就是智利的首都聖地亞哥市的Plaza de Armas, 相比起庫斯科的武器廣場來說面積更大,也明顯更現代化一些,大教堂旁邊就是玻璃幕牆的商業大廈。

謝謝觀看


@Hannibal Lecter 老漢同學說的很清楚,這個布局設計的確來自羅馬軍營Castrum,因為西班牙帝國征服美洲大陸後剛開始的殖民地本身的人口並不是很多,面對人口佔據優勢的美洲印第安人是處於防守狀態的。所以殖民地本身必須要有防禦功能。

Plaza de Armas本意是Weapon Square 武器廣場,但也有Parade Square 遊行/檢閱廣場的意思。類似於中國古代的校場,是集合併檢閱部隊的地方。旁邊的市政廳,教堂,鐘樓,城堡等都是具有要塞防禦功能,當城市被圍攻時這些建築可以作為據點。

很多歐洲城市市中心都有一個或多個這類的廣場,提供幾種不同的功能。比如荷蘭北方的格羅寧根老城有2個廣場,一個叫Grote Markt 大廣場,一個叫Vismarkt 魚市。前者毗鄰老市政廳和馬蒂尼教堂,具有集合和軍事作用,1945年盟軍解放格羅寧根時,德軍以此為據守跟加拿大軍和荷蘭抵抗組織激戰,到今天馬蒂尼教堂下還有當年的彈孔;後者到今天還是菜市場,周六周日固定開放。


不光西班牙,英國殖民地 都有一個 armory 街或廣場。

早期殖民時代,每個白人成年男子每周需要 去扛著洋槍 武器庫 扛著洋槍 巡遊一圈,放幾炮顯示存在。周圍土人看到了,就不敢造反。


後來,在上海,英國人保持了這一傳統,但是白人不足,也不願意放下生意來巡遊。就僱傭了 很多當地的閑散華人, 當然又不放心,給他們武器。所以改發一支木頭槍。 扛著巡遊幾圈。


上海話里, armory 就成了 阿武卵, 形容裝腔作勢的傻瓜。 阿武卵冒充金剛鑽 就是這意思。


德國很多小城市,包括中型城市,都有所謂Zeugamt或者Zeughaus的地名,這座建築物之前一定是個廣場,而且往往位於城中偏向陸地上容易被進攻的方位附近。


加拿大蒙特利爾也有兵器廣場Plaza de Armas,旁邊正好是藝術廣場Plaza de Art
歷史稱閱兵場


埃菲爾鐵塔旁邊不也有一個(我一直以為叫戰神廣場,汗)…和凱旋門(方拱門)一樣不也是遍地都是(不止西班牙)


這個倒沒注意,但是plaza mayor或者calle mayor是處處都有


在國內,每個城市都有一條南京路。


推薦閱讀:

因為戰爭而被破壞或遺失的繪畫、雕像、建築等藝術品有哪些?
仇英畫中,紅珊瑚插在(仿)古禮器里是何用意?
有哪些建築在建造完成後,其投入使用的功能和最開始設計的目的大相徑庭?

TAG:旅行 | 城市規劃 | 建築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