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王國維所說「中國文化之變革莫劇於殷、周之際」?


謝邀。

當時對於安陽殷墟的發掘,甲骨文的研究已經有了很多成果。王國維本人就對甲骨文研究很深。

和西周的官方記載有很大不同,商朝並不是之前人們所熟悉的那個商朝。
甲骨文中,商朝的文明印象對於我們很陌生。
商朝的政治是氏族部落的政治,商朝的朝廷沒有專門的職業官僚,所有的官員都是王室和其他部族的族長或顯貴成員。
商朝的精神文化和後世更是天差地別。
商朝嗜血崇尚武力,活人祭祀殉葬數量驚人。王公貴族們會在儀式上親自動手把犧牲品開膛剖腹。
商朝人極為迷信,大小事情都要占卜。
商朝王室貴族喜歡酗酒,而且王族內部近親通婚。
總之,商朝的直觀印象應該更接近電影《啟示錄》裡面的瑪雅城邦。當然商朝要比這個強大繁榮太多了。

到了西周,畫風突然改變,一切都變成了我們熟悉的模樣。
周公禮樂,儒家經典,中庸思想,封建宗法制,對鬼神敬而遠之……
後世中國的各種精神文化、政治制度、生活方式等等,都可以從西周找到源頭,百家姓絕大多數可信的起源都是西周王室或者封國後裔。

商朝文化,很大程度就像一個路過的陌生人,似曾相識……

還有一個,想起來了,商朝男士其實是也是梳辮子的,但不剃髮~考古發掘才知道的。
西周就變成了我們熟悉的髮型


西周儒家??怕不是要被王國維笑死。

實際上商周區別非常之巨大,但絕對不是高票那種「陌生人」的巨大,而是理論範式的轉換。

舉例來說,周滅商列罪行就有一條是帝辛開始竟然不太用活人祭祀了(對文獻的理解不同,這條存疑好了),這怎麼可以?

emmm

真正的區別在於,商人崇拜的神是天帝,這個天帝是天的人格化執行者,而天帝的原型是他們的祖宗。。(天命玄鳥,降而生商)

明白了嗎?這就是上帝和猶太人的關係。

但是周人得了天下,就要說天帝也不是你一家一姓的,不然你怎麼跪的?於是最重要的「有德者居之」和「天道有常」思想成立了,誰是天子,看德性不看你的血統。

這相當於猶太教和基督教的變化--上帝的榮光不屬於天選的猶太人,而屬於每個人了。

進而帝的成分就越來越低,逐漸徹底讓位於天,最後形成了天崇拜,自認天子,並且整體追求世俗道德完美(受天寵幸)的國家宗教,為「無神論」的中國傳統開了先河。

http://www.docin.com/touch_new/preview_new.do?id=764755887
商周時期的祖、帝、天觀念

上面說的很詳細了。

實際上商周就信仰上區別不大,周的道德本體論轉變也是因為婆羅門式祭祀萬能論的破產,而不是周人道德高尚,祖宗保佑不靠譜,要看德性取悅上天,自然不需要討好式的祭祀。這實際上可以從兩者的封建制區別中可以很明顯的看出來。

我以a(同姓諸侯)和b(異姓諸侯和蠻夷)做例子,商的封建是非常血統論的,地理上是aaabbbbb,核心在內層。

周的封建是文化同化式的,地理上是ababababa,同姓諸侯反而封在最外圍,把蠻夷和異姓包起來同化,你們可以從西周分封地圖上得到很好的答案。

因為不是同姓最受恩賜,而是同姓最有道德,因此才會包圍教化,才會「不歧視」蠻夷和異姓,最終才會九州同稱華夏,才有今天的中國。

這才是王國維說的巨大變革。


發現很多人中學歷史真的沒學好。春秋戰國之際鐵器的普及和牛耕的推廣引起了社會性質的變化,這在貴乎平均985學歷里真的不是常識?

============================

謝 @另一種古史 @神都來客 邀。王老這個觀點我認為是可以商榷的,古代史上最大的社會變革是春秋戰國之際而非商周之際。

1、關於春秋戰國的社會變革早在清初就有學者認識到,如王夫之《讀通鑒論》說春秋戰國之際是「古今一大變革之會」,顧炎武《日知錄》論述了春秋戰國間制度和風俗的變化。近現代馬克思主義史學家用歷史唯物主義理論,從生產力及生產關係、社會結構及社會意識等方面論證了春秋戰國的劇變,郭沫若提出的「戰國封建論」亦成為主流認識。可以參閱本人另一個回答 春秋和戰國的根本區別是什麼?。簡單說,春秋以前社會主體是氏族,戰國以後社會主體是個人

2、如前所述,春秋戰國最根本的變化,在商周之際卻是看不到的。西周對商朝制度、文化很大程度仍然是繼承。孔子就說「周因於殷禮,所損益,可知也」,《漢書》也認為「周因於殷,尚文」。近現代一些學者也得出相同結論,如徐中舒《殷周文化之蠡測》、嚴一萍《夏商周文化異同考》、張光直《夏商周三代都制與三代文化的異同》等均從考古學、古文字等角度出發,認為商周文化雖有小異實則大同。現在流行也把夏商西周統稱「早期中國」,春秋戰國則視為向成熟國家的過渡期。

3、王老提到的「周人制度之大異於商者」,主要包括三點:嫡長子(以及產生的宗法、喪服、分封等)、廟數、同姓不婚。這三點儘管對後世影響深遠,但實際上都只限於政治制度層面,而且細究起來也有探討空間。商朝主要是資料太少,但也能窺探出西周某些制度的影子。如商朝後期王位繼承已經以父子相傳為主;《周禮》記載的喪服、廟數等制度也未必是西周實錄;王老認為周有「卿大夫不世之制」更是錯誤的觀點,西周到春秋仍然是世卿世祿為主的。

4、王老的根本問題是迷信周朝制度是「周公製作」,過分認可後儒對西周的粉飾,才會誇大殷周兩種制度的異處。實際上,不但先周文化本身深受商文化影響,西周初期也不可能有能力對商制度作出根本性改變。這個問題在文獻中反映較少,而在考古層面卻反映較多,這就是所謂「西周中期禮制改革」,包括喪葬等級制度、冊命制度、青銅器形制及組織等等。郭沫若《彝器形象學試探》就把青銅器形制從商朝後期到西周穆王稱為「勃古期」、西周共王到春秋中葉稱為「開放期」。

5、西周最明顯的變革,應該還是分封制。但是我們同樣應該注意到社會變化:原始社會的氏族部落林立,互相沒有統屬關係;進入夏(如果夏朝存在)商後,開始有了一個「諸侯之長」,但是方國往往仍然是一個血緣氏族;到了西周初年,正式有了「諸侯之君」,通過分封制使新建諸侯國內各氏族聚居,比如魯國內有殷族和周族,這就為各民族融合奠定基礎,也提出了華夏的概念;到了春秋兼并戰爭,進一步促進華夏族的產生;而到了戰國,才真正實現了華夏族的形成。

6、關於殷周制度變化,王老有一點沒提到,就是周人對商人神權政治否認,開始走向敬天、敬祖、保民的「德治」。但同樣必須認識到,這種趨勢在商朝就有端倪了。比如商代最受詬病的人祭風俗,根據姚孝遂先生對有關甲骨的統計,殷墟早期(武丁時期)用人牲計數者有5418人、不計數有247次;中期(祖庚到文丁)用人牲計數者有1950人、不計數有189次;晚期(帝乙到帝辛)用人牲計數者有75人、不計數有29次。反映了明顯減少的趨勢,而西周也沒有徹底根除。

結論:殷周之際確實是中華文化變革的劇烈時期,但是算不上是中國古代史上最劇烈的時期;最劇烈的時期還是春秋戰國之際,而殷周變革很大程度可以視為春秋戰國變革的前奏。


對的。從整個世界史冊來看,殷周之交其實就是遠古文明被古典文明取代的過程。古典文明奠定了整個文明後兩千年的基調。

古典文明文明,遠古文明野蠻,,,
野蠻的巴比倫,底比斯,邁錫尼,哈圖沙倒下了,,,
大馬士革,耶路撒冷,雅典們冉冉升起,,,


當然也有一些網文認為商朝文明,周朝野蠻,,,因為不否認周朝最早一兩百年也會有一個過渡期


某些答案看的像是當年的貼吧。。瞬間不想回答了


很對,這一點可以從商周墓葬制度的比較看出。
商朝葬器重酒,周朝葬器重食
商朝存在人殉,周朝所有的人殉現象大概率是殷商遺民的墓葬,而所有能夠確定墓主是周人的墓葬中都不存在人殉
其他的墓葬制度差別的還有很多,不一一列舉
再說宗教方面,商朝人祭興盛,周朝人祭卻很衰落,從考古發掘資料來看,西周時期的人祭遺存為數不多,目前僅發現有以下幾處:北京琉璃河燕國墓地202號墓(西周早期),發現牲人一具;陝西寶雞茹家莊1號墓(西周中期),發現牲人一具;河南新鄭縣唐戶村3號墓(西周晚期),發現牲人一具人;山西曲沃北趙晉侯墓地93號墓(西周晚期),發現牲人一具。東周時期的人祭遺存有:晉都新田祭祀遺址,發現牲人一具;懷來北辛堡戰國墓,發現牲人二具;吳王陵,發現牲人二具。可以看到,周代牲人墓葬和祭祀遺址屈指可數,而且每處都祭一人,最多也只有兩人,根本無法與商代相提並論。
再者,從周原甲骨文與金文中,也很難發現像殷墟甲骨文那樣記錄人祭的資料。周代記錄人祭事例最為詳實的當屬《左傳》,然《左傳》中記載人祭的資料也僅有三例:

  《左傳·僖公十九年》:鄫子會盟於邾。己酉,邾人執鄫子用之。

  《左傳·僖公二十一年》:夏,大旱。公欲焚巫、尫。

  《左傳·昭公十一年》:冬,十一月,楚子滅蔡,用隱太子於岡山。

  其中,《左傳·僖公二十一年》記載的人祭事件,最終沒有實行,僖公在臧文仲的建議下,並沒有將巫、尫用祭。並且,這些事都是發生在東周禮崩樂壞的情況下的。
顯而易見,周代的人祭現象大幅減少。並且當中一半以上的人祭現象是發生在北方和楚文化區,中原文化區的人祭現象為數甚少。這種現象的出現與周朝敬德保民思想以及禮制的建立有著密切的關係,可以認為周朝否定了上帝的權威而將其權威轉移到天子,而商朝則敬天敬神,商朝是一個政教合一的朝代,一切決定都需要占卜以詢問上帝的意見,而周朝卻是一個用禮樂來管理的朝代,宗教在周朝是被否認的。這正是商周非常大的差別。
並且到目前為止,涇、渭兩河流域的周人先世遺址中尚未見人牲人殉實例,這或可表現,周人先世並不存在人牲人殉的習俗。因此可以認為商周不屬於一個文化體系,因此說中國政治與文化之變革,莫劇於殷周之際並無問題


故作驚人之語的炒作,還有什麼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之類。王死以後那場破壞且不論,單說與甲申1644年滿清入關屠殺上千萬中國人,強迫全體漢族留豬尾巴,四庫毀書消滅中國文化等天崩地裂,神州陸沉,遍地腥膻相比,殷周之際的文化變革算得了什麼,王國維作為滿清遺老心裡沒點那啥數嗎。


有個二十多贊同的回答,實在看不下去……
先多說兩句明清易代的問題
1.明清易代有其特殊性
a.明清易代是異族統治者取代漢族統治者;
b.明清易代之後傳統學術大變,一改宋明道學、心學風氣,轉而折入考據之學。
2.明清易代的特殊性遠比我們想像中要小
a.所謂揚州十日、嘉定三屠類似的事情並非僅見於明清之際,易代戰亂之際,這種事情實在很平常。以前中國沒有民族國家的概念,所以異族統治對古人和對今人來說是完全不同的概念。中國有的是華夷之變,但是夷狄華夏的區分標準並非民族,而是文化。明代一個僑居越南的漢人曾寫詩譏諷越南為蠻夷,後一越南詩人用漢文寫詩以和,漢人又回詩稱孔子的教化已至越南,也是華夏了。而朱子學的正統地位恰恰就是在元代開始確立的,清代一仍其舊。清代皇帝的漢文書法絕大多數比今天的書法家要好;對儒家經典的熟悉程度,也不遜於今日專攻古典學術的教授。若清代不是華夏,今日無一寸土為華夏矣。也可以考慮顧炎武的「亡國」與「亡天下」的區分,亡國不過改朝換姓,但萬萬不能率獸而食人。到康熙時,滿族統治者對儒家文化尊崇毫不次於前代。後來萬斯同、黃百家布衣修史,其實已經達成某種和解。這些遺老或遺老的弟子、子侄輩顯然不認為明清易代是亡天下了。
b.把中國哲學的衰落歸結於清代文字獄是非常偏頗的。中國本來就沒有哲學,中國自有自己的學術傳統,清人拒斥宋學是打心眼裡拒斥,王門後學對明朝的滅亡絕對不能不負責任,這正是清前期的巨擘們最介懷的地方。政治才是整個中國學術的最終關懷,一種的學術的結局是亡國,這是無論如何無法接受的。而且明末心學、理學之爭已經開始訴諸經典文本(余英時先生觀點),清代的學術轉折也是有其內在邏輯。更何況,清代的學術成就是值得我們相當自豪的。首先是音韻學幾乎是從無到有的高度發達,一直到今天做音韻學,乾嘉先生們的書還是值得參考。其次,如果沒有清人的註疏,很多古書基本不能讀。然而最重要的是一種為知而知的學術精神,恰恰是在清代,才開始在中國萌芽。如果說中國思想史上有機會開出類似西方科學的東西,那就只有清代。坦白說清人治學的嚴謹、客觀,仍然可以讓今天已經現代化了的國內學者慚愧。
c.要單獨說一說四庫全書的問題,四庫的確改了書。問題在於,如果沒有四庫,這些書早就沒了。四庫館臣的水平,放在今天也沒多少學者趕的上。四庫提要仍然是做中國傳統學問最重要的入門處。談中國傳統學術,對目錄學沒有了解,根基就不紮實。但凡是個目錄學研究者,對於四庫,都一定視作無論怎麼評價都不為過的最最重要的書。作為中國人,一些常識還是要知道的,不能因為是門外漢,張口就四庫毀書。有清一代,僅憑一部四庫,就完全不愧於整個中國二千年學術史了。

然後簡單說兩句殷周制度變革論的問題
王國維這篇文章是兩百年來古史研究最重要的論文之一。但現在爭議也很大。其實一直都有所謂殷周之變、周秦之變的說法,但王國維格外強調殷周的差異。只能說,王國維有其依據。但是古史研究基本上沒有任何確鑿無疑的結論,現在的學者有較為極端地人認為殷墟和西周就是一回事。只能說一些西周早期銅器的風格的確很像殷墟(當然還有一些別的蛛絲馬跡)。但如果說一回事,就太難了。殷商的確是有一些很特殊的東西,比如族徽、比如日名。儘管後來發現西周也有族徽和日名,但都是極個別的例外。銅器銘文的內容也差別很大。商代銘文非常簡短,幾個字而已。西周銘文則不乏大段大段的文章。甲骨文也有區別,周原甲骨與殷墟相比還是太少了,而且好多沒有字。當然這有偶然性。總之,對這個問題最前沿的研究仍然有非常的爭議,而且在可見的未來應該都會繼續爭議下去。


湯武革命變化再大也沒有清末到當代變化大,同樣是一個世紀,湯武革命就是部落聯盟到共主聯盟,後來是共主聯盟到封建,文化思想上奠定改朝換代是「湯武革命,順乎天應乎人」的「天人」理論基礎。
可是現在這一個世紀,封建君主專制、君主立憲制、開明君主制、議會共和制、總統共和制、人民代表大會制,思想上封建、中體西用、全盤西化、政治協商等,不管是變化的數量,還是變化的烈度,都不是湯武革命比得了的。


首先我答的可能很噁心,如果真的很噁心別吝惜那一兩句話……稍微提點我一下


可能是在宗教方面吧。商朝人比較信仰鬼神,在政治中,宗教活動也占很大的地位。
周朝人信仰的是祖先,而且相較於商朝,周朝的「政治宣傳」不單單依靠於信仰,也依靠於禮樂制度。
周統治中國長達800多年,有一些周的特殊文化也就隨之刻在了中國人的文化里,也可以說周的文化就是中國的文化(一般而言)。
因為周信仰祖先,中國人可以說從根里就排斥各種的政教合一,從不全心全意信奉任何神(信錢和權)。
看來我們理解「要創造人類的幸福,全靠我們自己」不知道要比西方人早到哪裡去了


周之前是邦國時代,夏商只是盟主,周時變為分封制,天子擁有了極大的權力

以周製為藍本,誕生了儒家思想,而其它諸子則大多取法夏商甚至更遠,比如黃老道家偽托邦國時代的黃帝,寫了很多書,還有《太公》、《鬻子》等,也是偽託了夏商時代的人物


那個時代全世界的變革都很劇烈,對今人而言,三千年之前的那些國家充滿了神秘感,而之後的了解得就相對比較多


周朝信鬼神的程度不一定比商朝低,尤其是西周。

幾十萬片甲骨文大部分來自於商王武丁,其餘商王發掘的甲骨文也就是武丁的零頭。

就武丁一個王根本不足以代表商朝全貌。

西周多用蓍草,所謂『占卜』,『占』指的就是蓍草,『卜』指的是龜甲。

周易描述的就是用蓍草的『占』。而且周易只是蓍草占卜的冰山一角,占卜體系比商代完善太多,卦辭比甲骨文豐富太多。如果周朝的蓍草能保存下來,恐怕比商朝的甲骨文要多無數倍,而且卦辭也要比商朝的卜辭要長很多,而且蓍草比龜甲易得,普及程度也應該要高很多。什麼潛龍勿用之類的,周朝人占卜的腦洞要完爆商朝人。

要知道最早的竹簡也只是戰國時代,春秋,西周完全沒有竹簡出土。所以蓍草沒有出土也沒什麼好奇怪的。


很大原因是周的傳統留下來了,並一直延續至新文化運動。而商的傳統…是什麼?直到殷墟發掘,我們才確證了有商。


王國維寫《殷周制度論》的時候由於資料所限,許多論斷現在看來頗失其實,加之摻入本人過多的現實關懷而遭非議(1917年9月13日其與羅振玉的書信即言「此文於考據之中,寓經世之意」)


從神權到王權


部落制徹底轉向封建制吧?

半游牧半定居耕作農業,徹底轉向定居耕作農業?


政權合法性論述的巨大轉變,由「神明賜國」變為「德行匹配而得國」,政權合法性由「傳統型」變為「道德表率型」。


從出土文物來看,商周兩個文明在物質層面上是很相似的。周的玉器青銅器受商文化影響很深。明顯有前後延續的關係。


我認為商周的差別主要還是發展階段的差別,而不是一種文化取代另一種文化。商人統治發展下去感覺照樣會變成周代那個樣子。


推薦閱讀:

春秋時期,為什麼那麼多年輕人都想拜孔子為師?
晉國有可能不分裂嗎?
諸子百家為什麼編了很多鄭國、宋國的段子?
如果把戰國時代的勢力範圍套用在現代中國,哪國最有希望統一天下?
齊桓公為什麼不給管仲社會地位,而是給他很多財富?

TAG:歷史 | 中國古代歷史 | 春秋戰國東周 | 商朝 | 先秦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