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讀《風陵夜話》這一章在《神鵰俠侶》里起的作用?

想問問大家怎麼看待神鵰俠侶第33回《風陵夜話》在全書的作用?

神鵰分了三個階段,前5回是童年和少年楊過,第6到32回是青年楊過,後8回是中年楊過。

但是前面的楊過少年到青年其實沒有敘事斷層,32和33回之間卻相隔了16年之久,可以說敘事上有一定時間斷層。那麼如何看待《風陵夜話》這一回在整個《神鵰俠侶》中的作用?


謝邀。

首先,題主你的感覺是對的,這段描述有一定的時間斷層。而且我個人認為,這種斷層感是金庸刻意營造的。

金庸筆下的主角,雖然開掛開得很是明顯,但還是和眾多網路YY有本質的區別:金庸的開掛是有底線的。有些線,金庸始終都不敢越過。比如說他筆下的俠客武功雖高,可是衝鋒陷陣的時候金庸卻也不敢寫一批武林中人征戰沙場以一頂百。比如金書中的美人雖多,但是寫得最誇張最動人的,卻仍舊是香香公主,陳圓圓,西施等歷史上真實存在的美人。

而他在刻畫自己筆下男主的時候,遵循著同樣的道理。雖然一方面金庸給主角開掛不斷,但另一方面他也知道,一個大俠的養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實現的。要是讓一個二十齣頭的小夥子因為幾次奇遇就成了名滿天下的俠客,那就不是武俠,而是純YY小說了。

所以你看《射鵰英雄傳》到了結尾的時候,金庸也不過就敢寫郭靖扛得住五絕兩三百招,同時借空城計虛張聲勢,退了一次蒙古兵而已。襄陽(青州)得以解圍,還是靠成吉思汗之死來達成的。金庸為什麼不在《射鵰》結尾里寫郭靖九陰真經大成,一下打敗了黃藥師洪七公?金庸為什麼不寫郭靖拿著武穆遺書,彈指間蒙軍灰飛煙滅?因為金庸知道自己要這麼寫了,底線就沒了。

金庸為了讓郭靖成為大俠,用了兩本書的篇幅。第一本書,講的是郭靖怎麼得到九陰,降龍和左右互搏等神功,以及武穆遺書的。為了鍛煉郭靖的軍事才能,還特地讓他幫成吉思汗打了幾次仗,滅了花剌子模。第二本書,寫的是郭靖成為譽滿天下的郭大俠,眾人推斷中的當世武功第一,舉辦英雄大會,後又成為了守衛襄陽,擊退蒙軍的守城主帥。

這兩本書之間郭靖武功和閱歷的成長,金庸這裡沒有實打實地寫,反正我們知道他和黃蓉在桃花島隱居了十幾年,再次出山就差不多成天下第一,這就可以了。說白了,郭靖黃蓉在桃花島里怎麼隱居修鍊我們不關心,金庸也不願寫。只需要有了這十幾年的鋪墊,讓郭靖中年時期的睥睨群雄,一統江湖(誤)變得合情合理也就行了。

到了楊過這裡,也是一樣。當然,同樣的跨書寫人的手法金庸沒必要照搬,所以楊過的成長就濃縮到一本《神鵰俠侶》里了。風陵夜話里十六年後楊過的出場,開始是很虛的,只有一個眾人口中傳頌的「神鵰俠」的名號,給人的感覺是那麼遙遠,那麼不真實。

那四川人問道:「他叫做『神鵰俠』?」那漢子道:「是啊,這位大俠行俠仗義,好打抱不平,可是從來不肯說自己姓名,江湖上朋友見他和一頭怪鳥形影不離,便送了一個外號,叫作『神鵰大俠』。他說『大俠』兩字決不敢當,旁人只好叫他作『神鵰俠』,其實憑他的所作所為,稱一聲『大俠』又有甚麼當不起呢?他要是當不起,誰還當得起呢?」

風陵夜話裡面舉了楊過所做的幾件事:救忠臣之後,殺奸黨,綁奸臣,幫人洗冤,思念妻子,救護母女等等,聽起來就像是評書裡面的故事一樣。但是也就是這幾件事,急速地把一個中年楊過的形象拉到了我們面前,很快地讓我們了解到了楊過的近況。

從這些故事裡,我們可以看出,楊過是實打實地成長了。從原本隨性的少年,成長為名聲在外的神鵰俠。到後來我們也就知道,楊過在這段時期,還自創了武功,功力也更上一層樓。

說白了,寫楊過成長為一代俠客的手法和寫郭靖的成長是一樣的,只不過一者寫的是隱居生活,一者寫的是在江湖闖蕩,行俠仗義的過程罷了。金庸同樣用的是虛筆,簡單幾筆帶過,略盡其意便可。要真寫楊過十幾年怎麼過的,這篇幅也太長,讀者也未必願意看。

我們只需要知道,時光荏苒,少年成了中年,男孩成了大俠,也就夠了。

以上說的是楊過的塑造的問題。現在再來說說從三部曲的結構上看這個章節。

個人認為,對金庸這種準備把寫三部曲系列小說的作者,為了吸引讀者一直讀(買)下(報)去(紙),在小說三十多回的時候,就會開始怎麼構思下一本的開篇和布局了。

《風陵夜話》是《神鵰俠侶》第三十三回,那麼想想看,《射鵰英雄傳》在差不多這個時候出了什麼情節——三十二回的時候,穆念慈與郭靖黃蓉相遇,她透露了自己和楊康滾過床單的事情。這個情節初看的時候似乎微不足道,但後來回想起來,就讓人感到意味深長了。

《射鵰英雄傳》最後一章的結尾,留下的是這麼一句話:
(全書完。郭靖、黃蓉等事迹在《神鵰俠侶》中續有敘述。)

《神鵰俠侶》的最後一章末尾則是這麼一句話:
(全書完。郭襄、張君寶、覺遠、九陽真經等事迹,在《倚天屠龍記》中續有敘述。)

所以,《神鵰俠侶》在三十三回讓郭襄出場,而到了下一部《倚天屠龍記》,一開場便是寫郭襄的故事,可見金庸在這裡這麼設計郭襄的出場,是有承接作用的。郭襄的存在,絕不僅僅是神鵰俠的傾慕者這麼單純的身份,她還是聯繫著《神鵰俠侶》和《倚天屠龍記》的重要紐帶。

說白了,郭襄這麼可愛,自然也有很多人願意為了看她的故事而繼續閱讀下去。這樣的話,金庸的目的也就達到了。


《風陵夜話》這一章是神鵰俠侶最重要的一章,從篇章結構上看,這一章開始到倚天前兩回,郭襄成為敘事的第一主角,這十回,上承神鵰下啟倚天。
這一章一開頭寫到
【大宋理宗皇帝開慶元年,是為蒙古大汗蒙哥接位後的第九年,時值三月殘春,黃河北岸的風陵渡渡頭擾攘一片,驢鳴馬嘶,夾著人聲車聲,這幾日天候乍暖乍寒,黃河先曾解了凍,但這日北風一刮,天時驟寒,忽然下雪,河水重又凝冰。】
這種寫法看起來就是一本新小說的開頭,尤其是金庸小說。
所以如果把射鵰三部曲看做一個整體,那麼從風陵渡開始,正式由楊過副本過渡到郭襄副本。
這就是結構上承上啟下的作用。
然後從寫作技巧上看,是全書最有技術含量的一章。主要說說這一點。
這一章主要用的寫作方法是轉述描寫,屬於間接描寫中的一種,即通過旁人的敘述來寫人物的事迹,說白了,就是故事裡的人講故事。
金庸於講故事這種手法特別偏愛,《雪山飛狐》中金庸在後記里有過專門論述:
【講故事,本來是各民族文學起源的基本方式,在人類還沒有發明文字之時,原始人聚集在火堆旁、洞穴里,講述白天打獵時怎樣打死了一頭大象,怎樣幾個人圍殲了一隻大黑熊。講的人興高采烈,口沫橫飛,聽的人決無厭足,總覺得還不夠精彩,於是殺死的大象越來越多,打死的黑熊越來越大,這些脫離事實的誇張,就是文學和神話、宗教的起源。講故事,是任何文學的老祖宗,但後來大家漸漸忘記了。現當代文學界甚至覺得小說講故事就不夠高級,不夠知識分子化,過分通俗。越是沒有故事,叫人讀了不知所云,在大學的文學系中才有作為討論的資格。】
金庸小說里多處可見這種講故事的手法,比如《碧血劍》里溫儀,何紅葯講述金蛇郎君的故事;《倚天》里謝遜講述金花銀葉的故事;當然最經典的是《雪山飛狐》里眾人講述胡苗大戰的故事,真真假假,引人入勝。
但是這種手法運用的最好的,寫的最精緻的莫過於風陵夜話。
風陵夜話是多人次講述同一主人公於不同時空的數件事迹,從而側麵塑造人物形象。
這種寫作並不容易,要兼顧到不同講者的不同身份,不同聽眾的反應,以及每個故事的銜接與層次,最終達到表現故事主人公的個性風采的目的。
下面看金庸是怎麼寫的:
首先講故事的地點很巧妙,設置在渡口。渡口是重要的交通樞紐,南來北往趕路的人都要從渡口過,人流量大,人員成分複雜,所以渡口是一個天然的信息交換場所。而一場大風雪阻住了行人的腳步,各色人等聚集在一處,自然而然開始講述各自的見聞。
在風陵渡,金庸借眾人之口,講了五件事,而這五件事是相互關聯,層層遞進的。
首先是一個湖北人跟一個山西人一個廣東人講襄陽被圍困的事。這是神鵰後八回的中心事件,也是當時全國最受人關注的事件,陌生人之間聊天,互相不了解,先聊眾人皆知的大事件是最自然不過的事。同時也就交代了郭靖黃蓉的現狀。
然後由襄陽的戰況,討論到其它地方,引出楊過救王惟忠將軍的事,以及楊過懲治奸臣丁大全之事。這兩件事楊過的形象與十六年前已大大不同,儼然成為了一個急人所難,為國出力的大俠,就好像郭靖。
然後講楊過救助兩個平民百姓的兩件事,一是被貪官土豪欺壓的百姓,一是一個人渣父親虐待妻女,這個形象又好像胡斐。
然後注意這幾件事的關聯層次,先救將軍,再懲治奸臣,先教訓土豪惡霸,再誅殺人渣父親。先為國,再為民,既揚善,又懲惡。
而且在描寫的過程中,聽者與講者的互動,郭芙的不屑,郭襄的嚮往,眾人的敬仰都描寫的十分到尾。
當然最重要的是通過眾人講述向讀者基本交代了十六年間楊過的事迹,展示了一個嶄新的神鵰俠的形象。從而使楊過很自然的過渡到神鵰俠這一身份。
最後再從三部曲的視角看,郭襄的故事,結束了郭楊兩家幾十年的恩怨糾葛,為雙鵰畫上句號;然後又引出張君寶,九陽真經等事,奏響了倚天的序曲。
如果郭襄是三部曲的樞紐,那「風陵夜話」就是樞紐的樞紐


瀉藥。前面這麼多人回答了。基本要說的也是我的意思。
神鵰俠侶前半段男主角楊過,女主角小龍女;後半段風陵渡開始,男主角楊過,女主角郭襄。即便糾纏我上述的結論,那郭襄也是用配角的名頭做主角的事。
金庸自己承認,他是把郭襄當做主角來寫的,對這個角色也是真心喜愛。
黃蓉欺騙楊過的十六年約定,是一個轉折,也是一個反襯——這十六年的江湖事,金庸不會也不可能一一說盡,於是用風陵一節,借群豪之口,假酒會之事,宣諸於眾。
小郭襄出來,在某種程度是小楊過的投射,只不過調皮是一樣的調皮,但心性讓金庸先生處理成了小姑娘了:愛傳奇,對一切抱有好奇心,想做就做,不考慮後果(比如跟西山一窟鬼出去),對有故事的男人不自覺傾慕……
而反襯的就是楊過的變化:由「賊忒嘻嘻」到「雙眉入鬢,滿面風塵」,從一個江湖人變成大俠。需要有這麼一個人出來完成這個起承轉合的任務,那只有郭襄:小時候被楊龍二人所救,後開派收徒賜名風陵,其中羈絆糾葛,沒必要再創新角色了。
我愛郭襄,但楊冪演的,真不行。


打個比方,你要憋個大招放,一憋就憋了16年…

憋的這16年,使得過神從愛國憤青變成舉世聞名的神鵰俠…

而「風陵夜話」,就是告訴你,過神已經憋成功了…

………………以下是正經的分割線………………

《射鵰》是所有金書中,主角年齡跨度最長的一本,更為具體的說,是主角從成年後闖蕩江湖到書尾時年齡跨度最長的一本。

橫向對比一下,其餘主角闖蕩江湖的時間,包括狄雲、段譽、蕭峰(從三十歲算起吧。。)、郭靖(射鵰)、令狐沖、陳家洛、石破天、張無忌、袁承志,大致都在兩三年、四五年間。例外的如胡斐,兩本書加起來末尾時也才28歲。韋小寶,,這個算了……

《射鵰》結束時,楊過已然36歲。金大俠絕對不會把過神從十幾歲初出江湖後的經歷,一直寫到36歲。這中間必要要有一段相當時間的取捨。

舍哪兒段吶?其實三聯版32回《半枚靈丹》里,金大俠早已把一切伏筆埋好,小龍女的16年之約,襁褓中的襄兒……在神功已成,愛人離去後,過神的這16年經歷,就猶如一幅水墨山水畫般,隱去的越多越好。這種朦朧的感覺,才讓讀者如痴如醉浮想紛紛啊……順帶,據大神考證,公元1243年襄兒誕生,公元1259年蒙哥身亡。正好16年,嗯,16年後就可以安排一場大戰了,到時候襄兒也長大了,就可以三代恩怨了……

所以這十幾年,過神的經歷就這樣被金大俠一筆抹過。而第33回《風陵夜話》,正是因為要完成以上目的,才使得書中描寫的過神年齡出現斷層。

至於後面的西山一窟鬼啊萬壽山莊啊之類的開場鋪述,嗯,那只是過神要刷的小副本而已……

然後一不留神,搶了個《神鵰》一書中最大的人頭……


敲黑板!!!

說過多少遍,問作用就要從結構和內容兩方面來談,不管你寫什麼,都要先分這兩大點,

我們看這道題分值是四分,那麼至少有三個得分點,接下來我們具體分析。


一、結構方面:
結構方面就是承上啟下。
承接上文楊過消失的十六年,交待其這麼些年來的去向。
啟示下文楊過在接下來與郭襄的會面,以及遇一燈大師老頑童等一系列活動。

二、內容方面:
內容方面可以分幾個小點作答。
1、鋪墊:以其他人之口所敘述為四鬼帶郭襄去見楊過,以及楊過的出場,還有郭襄「一見楊過誤終身」作為鋪墊。
2、從眾人口中敘述楊過這些年來所做的事情,為我們刻畫出一個斷臂、與雕為伴的大俠形象,有血有肉,而不是乾巴巴地堆砌,空泛談論。
3、對比,與文中提到的郭芙形象對比。由文中可知,郭芙還是當年驕橫的大小姐脾氣,與楊過這些年來形象的樹立對比,暗合「神鵰俠」的身份。


如果能答出以上包括結果方面一共三點,那麼這道題大概就可以拿滿分了。

其實我們還可以拿一些其他的小的得分點進行補充,比如郭襄身份的確立,標題「風陵夜話」的意義啊等等。

好了,下一題!


重讀了一遍,感慨萬千啊。

先回答問題:

正是因為16年之久的斷層,所以才有了風陵夜話這一章。

最後8回的主角,其實是郭襄。

這一章主要講:

郭襄同姐、弟到了風陵渡口,天寒河凍,夜宿客棧,聽一幫江湖人士講述神鵰俠的傳說。

通過別人的交談,在郭襄小姑娘心目中成功勾勒出一個遊戲人間、至情至性的大俠。

神鵰俠誅殺奸臣。

神鵰俠戲弄宰相。

神鵰俠海邊思念妻子。

神鵰俠嚴懲負心薄倖的男人。

一堆人幾件事說下來,郭襄小姑娘已然淪為腦殘粉了。

書中原句是:

【那少女(指郭襄)聽得悠然神往,隨手端起酒碗,喝了一大口,輕輕說道:"你們許多人都見過神鵰俠,我卻沒福見過。若能見他一面,能聽他說幾句話,我……我又可比甚麼都歡喜。"】

……

這何止是一見楊過誤終生?

簡直是未見其人,已聞其名,已然動心。

風陵夜話這一章,其實和楊過沒多大關係,它是郭襄的開始。

至此到後面的劇情,西山一窟鬼,史家兄弟,黑沼靈狐,三枚金針,丐幫大會,慶祝生日……

神鵰俠武功又高,脾氣又對,長得又帥,用情又痴,又懂浪漫……

這樣一個金光閃閃的男神,用最完美的套路,俘獲了小姑娘的芳心。

但也終究只是套路而已。

我可以送你火燒敵營的大捷,可以送你江湖豪傑的尊敬,可以送你浪漫無比的煙花,可以送你萬人艷羨的榮耀……

但,我的心已經給了別人,還怎麼給你?

書中有這樣一個細節:

在郭襄生日會上,三件禮物都送完,眾人都喜氣洋洋,一片歡聲笑語中時,郭襄是這樣的反應——

【郭襄見楊過此次到來,只與自己說得一句話,微笑相對片刻,隨即分手,心中說不出的惆悵,眼見姊姊興高采烈的站在姊夫身畔,與道賀的群雄應酬,但覺心中傷痛再難忍受,當即轉身,要回自己家去。只走得幾步,黃蓉已追到她身邊,攜住了她手,柔聲道:"襄兒,怎麼啦?今天不快活么?"郭襄道:"不,我快活得很。"說了這句話,隨即低頭,滿眶淚水,險些便掉了下來。】

-----------完-----------


這一回主要內容在「夜話」。
從內容上看,關於楊過,講了四件事:山西漢子講襄陽圍城、小王將軍講父親屈死和楊過申冤存孤、宋五說楊過相救和夜審丁大全、中年婦人講楊過救她表妹母女,又殺她父親的事。四件事都圍繞楊過這個人物展開卻又各自有所側重。襄陽圍城為神鵰俠的出場構築一個舞台——當時民族矛盾激化,山河淪陷,人民顛沛,正是呼喚英雄來救人於倒懸的時代。緊隨其後的是楊過四日四夜目不交睫地謀救忠良,誅滅奸佞,寫他急國家之難。然而僅此一點大俠的形象仍不完滿,所以繼續寫楊過救一對落難母女,寫他急百姓之難。殺了中年婦人的姑丈,說他最恨負心薄倖之人、奴顏事敵之輩,又點出楊過仍然那麼激烈深情的性格。關於郭襄,則表現了她對楊過的初現愛慕。
從結構上看,也即從其與上下文的有機關聯來看,關於楊過,完成了從偏執激烈的形象轉為神鵰俠形象的過渡。關於郭襄,則為此後她對楊過的痴情做鋪墊。

不過,講真,這一話真正值得琢磨的是為何運用不參與情節進程的「選擇性全知視角」這一「外聚焦」模式,這到底有怎樣的表達效果。


風陵夜話前:神鵰俠侶
風陵夜話後:神鵰俠差點找了另一個侶


不請自來,作為金庸迷,&<風陵夜話&>出場了一個很重要的人物----郭襄,從人物的塑造來說,這個書,改出點活潑可愛的人物啦,從楊過,小龍女,郭芙,李莫愁,等等一系列人物,只覺得,&<神鵰俠侶&>裡面的人物除了武功都很厲害之外,都是悲情人物,郭襄的出現恰是菠蘿包裡面的黃油,香香甜甜的感覺,由郭襄的各種對於神鵰大小的歆慕,襯托出了楊過大仁大義大俠的風範,為了楊過的隆重出場做鋪墊,也暗示出郭襄來自內心的對於楊過的喜歡,後面的&<倚天屠龍記&>一開頭便是郭襄和張君寶的故事,金庸自是很有用意


又一個少女愛上了楊過。


瀉藥 講道理,用側面烘托的手法說明我胡漢三不楊過又回來了 再也不是吳下阿蒙
還用了腦殘粉這麼個大利器


好像金庸小說里一下子跨越16年空白的主角就只有楊過。

我始終認為大家太高看金庸了。寫小說,從來不是所有設定都搞好了然後再寫。寫小說其實是寫一段,想一段,最多有個大的框架。

金庸寫楊過的時候有一個基本設定,那就是楊過是要跟郭靖相反的。郭靖忠厚,楊過就要奸詐,郭靖重禮教寧可捨棄自己愛情也要守信;楊過就重情義,就算與天下人做對也要師生戀;郭靖為國為民;楊過為自由快樂;郭靖捨己為人;楊過則偏激自私;

風凌夜話前的楊過,我行我素,狂傲偏激處處跟郭靖相反。風凌夜話後的楊過,沉穩堅毅,行俠仗義。這中間的差距太大,大到不可思議。所以金庸耍了個賴把它含糊過去了。

《風凌夜話》前,楊過反反覆復,自卑偏激狹隘。這個楊過是金庸的一個常試和突破。金庸想要把這麼一個與大俠相反的人變成大俠。然而寫著寫著,人物自己的性格逐漸清晰,已經完全無法控制。楊過確實被郭靖感動,但是他那偏激的性格仍然認為小龍女比襄陽城重要。如果小龍女要隱居,楊過決對跟著去。結果就是,大俠養成失敗!

所以小龍女要消失16年,要讓楊過成為大俠。《風凌夜話》就是告訴大家,大俠已經養成。這算是沒有辦法的辦法。因為金庸不能接受自己的主角不是大俠。或者說那個時候的金庸不能接受。

後來楊過的老鄉韋小寶出來混的時候,金庸已經完全沒有了大俠情節。韋小寶活脫脫就是一個楊過。陳近南活脫脫就是一個郭靖。這一次,韋小寶可以理直氣壯地好色,不必像楊過一樣分明好色卻還要找個「像姑姑」的借口;這一次,韋小寶可以理所應當地怕死,不用像楊過一樣,必須勇敢;這一次,韋小寶可以毫無禁忌地反反覆復,在各方勢力中周旋;不必像楊過一樣,時不時要自責愧疚;再也沒有風凌夜話,讓韋小寶也變得大智大勇了,大仁大義,他的性格一直統一。

神鵰俠侶,是金庸糾結的產物。是儒道矛盾最終向儒家妥協的一個故事。糾結的楊過其實就是糾結的金庸。許多年後,金庸最終聽從了自己的內心,拋妻棄子,做了一個快樂的韋小寶。


神鵰一書 貫穿一個情字

起始是李莫愁的情 武功是玉女素心的情 黯然銷魂的情 衝突是違背綱常的師徒情 情花的情 結尾是郭襄的情
當然還有暗線郭芙的情

自從起始李莫愁的感情糾葛引入了主角楊過之後 所有推動故事的情都圍繞著楊過一個人 並且把楊過從一個逮誰調戲誰的浪子培養成了不忘初心的長情少年 這個時候故事出現了小龍女失蹤十六年的轉折劇情 這就導致一個已經變得很長情很痴情的主角 在這十六年里 沒法涉及任何感情糾紛 也就是說 沒有情的故事沒辦法作為主線敘述了

另一方面 神鵰整部書 相比於射鵰 倚天等 當其中衝突發生時 神鵰的劇情更加讓觀眾「難受」 因為它往往讓劇情走向看起來很美好 比如 我們使雙劍合璧就可以打退惡谷主了 我們智計百出 馬上就可以騙到半顆解藥了 這時候突然一個轉折 希望破滅 我身為讀者也為楊過的孤獨和坎坷而感同身受

等等 為什麼我提到了孤獨?

是這樣的 看射鵰倚天 出現類似危機事件的時候 我並不覺得主角「孤獨」 比如批鬥妖女蓉兒 比如東邪嫌棄郭靖 乃至於最後的島上巨變 我們一來基本能猜到蓉兒和東邪一定是被冤枉的 二來蓉兒雖然經常消失 但她一直在靖哥哥看不到的地方努力挽救一切(鐵槍廟 花剌子模)倚天更不用說 趙敏被冤枉背黑鍋的時候 男女主角還不忘秀恩愛灑狗糧(你這狠心短命的小冤家 我永遠永遠不理你)我雖然狗糧含在嘴裡也是能微笑著感受到故事的美好的

但是神鵰 咱們看一下小龍女的兩次消失事件
第一次 直接微信拉黑電話不接簡訊不回 要跟別人結婚 見了面還裝不認識
第二次更猛 直接跳了萬丈懸崖

這是什麼意思?姑姑你是不是過分了? 你是*魚座吧?自己腦子裡過一遍劇情 然後交流機會都沒有給 就走了?走的地方是不是太遠了啊?要不是老頑童劇本在手 強行帶一波節奏 要不是過兒主角光環加身 說跳就跳 姑姑你這個人 就這麼從過兒生命中消失了啊

這樣的情節設定讓我作為讀者 在閱讀過程中 「隔應」無比 (當然我只是說小龍女的作為 不是評價這本書如何如何 畢竟全書主旨是情 這樣的劇情設定非常切題)

就這麼糾結了全書的五分之四 作者終於想起來了 我們是本通俗小說 我們要團圓結局 不然不好交代啊 從這一章開始 後面就別搞這些隔應人的玩意兒了(直到最後決戰落下風的時候姑姑也沒再鬧妖蛾子)
那麼我們應該如何讓之前的劇情走個形式過場 好好地過渡到後面去呢 正好上面說了這十六年是感情斷檔 那就順勢來一個時間斷檔 雙斷檔combo 完美!


所以在神鵰一書的最後五分之一 作者巧妙地運用時間斷檔 將劇情過渡到了襄兒的感情線 進而推進劇情 實在是一石二鳥的好套路

那麼有人要問了 為什麼不用無雙姐妹倆的感情戲來承接?
不行啊 前面說了主角都已經長情又痴情了 如果和認的結義妹妹再糾纏不清 太違和


那為啥不用郭芙大小姐的感情戲?
不行啊 這根是大暗線 還有五分之一劇情呢就把從頭埋好的暗線挑了 太浪費

那為啥不用郭伯母………

好了別鬧了 咱得登報呢 又不是發貼吧

僅供笑談


八年前,我小學還沒畢業,那時的我還沒看過《神鵰俠侶》的小說。在電視上恰巧看到了張紀中版的16年之後的故事,就是從楊冪扮演的郭襄夜宿風陵渡開始的(楊冪、陳紫涵和沒有存在感的郭破虜騎著馬穿著皮草出場,風雪呼嘯得異常帶感),一直看到她和她的大哥哥去逮九尾靈狐,尼瑪我居然都不知道這演的就是神鵰俠侶的故事!更小的時候,大概在幼兒園時期完整看過古天樂版的。但是那一次我津津有味地看了一整天,還以為是一個以楊冪為主角的新的故事!
後來才知道這居然就是《神鵰俠侶》的後面部分的時候,我直罵自己是個大傻逼。
也因此,對於這一章《風陵夜話》,我印象特別深刻。

①承上啟下,
這個功能不必贅述,就是從十六年前的種種人事過渡到十六年後。並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比如吃過豹子奶的郭襄加上了不受豹子傷害的永久buff,被剪去長鬍子的樊一翁流落為西山一窟鬼,小妹妹與大哥哥深夜論英雄提到的人物等等情節

②換個角度進行劇情描述,
十六年前是國讎家恨,天下頂尖高手之間的恩怨情仇,而翻過一頁的十六年後,故事畫風一轉,敘事角度從武林的華山之巔變為江湖小人物的市井傳說和普通人的人情冷暖。
以看透天下紅塵、獨孤求敗的楊過收場,再以布偶戲中神鵰大俠的玩偶與說書中神鵰大俠的民間傳說開場,真正傳遞出一種世間滄桑的感覺,這種感覺一般的「XX年後」的故事絕不會有。

這種感覺就像,宋江不慎踢翻了一個烤火大漢的炭盆,而這個大漢恰好就是武松。段譽在酒館與一個黑臉大漢喝酒,這個大漢就是後來結拜的喬峰,而喬峰之所以和他喝酒是因為把他當成了慕容復。。。
因為有高有低,有完美自然而又不經意的起承轉合,這個世界才會顯得無比真實。

十六年前是神鵰俠侶世界的創建,十六年後則是開始對這個構建完好的世界進行解構。
什麼叫深入淺出,什麼叫跌宕起伏,什麼叫前後呼應融會貫通,這就是啊,完美範例啊同學們(敲黑板)


側面寫出神鵰大俠在江湖上的地位吧。
然後引出楊過的心:
我已經不是當年那個被人追打的少年,
有人敬重我,有人愛慕我
我留下那麼多傳說,卻依然不快樂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

神鵰大俠--楊過,十六年後從懸崖上縱身一躍,
去找他的龍兒
這樣的愛情,才讓人更唏噓。


我從另一個角度來說說這個問題吧。
拋開技巧性的理論不說,只說說自己的生活體會。
愛情其實是一個很寬泛的概念。我們一般講愛情都是指一個男人和一個女人的故事。但是人這一生並不是簡簡單單的。每個人每天都會遇到不同的異性,也會產生不同的體驗。這些就是寬泛的愛情。
金庸說過,楊過是一個至情至性的人。換句話來說,楊過就是一個多情的人。
從郭襄出場,到結束這一段寫的就是人複雜的情感世界。
當然,這些也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吧。畢竟情感不夠豐富的人是看不出這段故事的妙處的。
我試著解釋一下,不妨把楊過看作是賈寶玉。看官們能理解嗎?


中國人傳統,自己不好吹自己多nb,讓別人吹哈。。


為神鵰大俠的出場做鋪墊。


如果沒有這個章節。
小美白郭襄就不會淪為神鵰大叔楊過的迷妹。


她成為他的迷妹,成為他的腦殘粉。
這部小說才能繼續寫下去。


推薦閱讀:

郭襄最後為何要出家,為何最終還是尋不到楊過,為何最終不回到家人身邊一同抗敵保家衛國,同生共死?
哪版郭襄扮演最傳神?

TAG:楊過 | 金庸小說 | 郭襄 | 神鵰俠侶 | 神鵰俠侶書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