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現在的汽車都這麼脆弱?

感覺現在的汽車都好脆啊,隨便碰撞一下子就會變形,真的像紙糊的一樣,現在的小轎車前蓋有點勁的人一砸都一個坑吧,是真的因為技術水平所限還是因為成本等其他因素所限呢?廣告宣傳的安全性怎麼怎麼好到了實際中感覺根本沒什麼用啊。


因為你理解的安全性是錯的。
第一,容易變形是因為現在的車輛設計要考慮行人保護,因為行人也是人。所以車輛的前保、引擎蓋、前風擋等很容易變形或碎裂,就是為了發生低速車撞人時,行人受傷最小。

第二,汽車的碰撞安全性指的是碰撞後對乘員的保護能力。評價標準是碰撞後乘員受傷越小,說明碰撞安全性越好!
而車輛發生碰撞時,車內乘員發生傷亡的首要因素是加速度,理解不了這個道理自己去看中學物理書。
因此,車體前部設置潰縮緩衝區,是為了在碰撞發生時,把車輛及乘員的速度變化率盡量拉均勻,降低加速度峰值,從而降低乘員受傷水平。

我理解你的想法,如果碰撞時車輛不變形,不是更能保護乘員么?
不是的。
假如車輛堅硬無比不變形,那麼發生碰撞時,乘員遭受的物理狀態,將與從高樓上跳下類似。
碰撞瞬間車立刻停了,人還因為慣性按照原來的速度向前運動,直接撞到靜止的車上。這就相當於從樓上跳下,地面是不變形,可人死了。

你說安全帶?安全氣囊?
對不起,速度太快那些東西都不足以保證人不死。


樓上的各位說的都是家用車,大體上我都同意,也都很完整了,個人想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補充解釋這個問題。
賽車是民用車的一個前沿試車場,所以我想從賽車的角度來說說。
我是一個F1車迷,從小看著舒馬赫一次次奪冠長大的。那時候看過一篇文章,關於這幾十年來的賽車的安全問題,文章里大概是這麼寫的,可能不是完全一樣,但是大體意思絕對不錯,「上世紀五十至七十年代的F1賽車的外殼堅固的像坦克,然而堅不可摧,無法撞碎的外殼反而會撞碎裡面的車手,時至今日,F1賽場上事故依舊頻發,很多事故看起來非常慘烈,賽車除了座艙部位,都撞的四分五裂,但是車手往往都活了下來。」

這是在2007賽季加拿大大獎賽上,車手庫比卡發生的一次嚴重的事故,數據顯示當他的賽車猛烈撞上護牆的時候精確速度為300.13公里/小時,車載黑匣子里的數據顯示庫比卡所承受的峰值G值為75G。賽車發生了翻滾並且橫穿了賽道,撞上了髮夾彎外側的護牆後停了下來,車手當場失去意識。
可奇蹟是庫比卡在留院一晚上之後,第二天隨即出院,並在20天的休息之後,在法國大獎賽取得了第四名的成績。不得不說安全性的設計是非常完善的。
再從能量守恆定律的角度解釋一下如今為什麼很多汽車的前鋼板和後保險杠脆的像薯片一樣。
理想狀況下,我們假設如下場景,理想狀況下如果一輛汽車的外殼堅固無比,以一個恆定的速度朝一面無比堅固的牆撞上去,假設在撞擊的一瞬間速度由100降為0,且汽車外殼不產生一絲形變,就像打撞球的撞擊那樣,想像「PENG」的一聲悶響,那麼撞擊將會把汽車勻速行駛時的能量完全傳遞給座艙內的乘員,不系安全帶的乘員會直接飛出汽車,繫上安全帶的乘員身體不會飛出去,但是頭會「吧唧」一下離開身體飛出汽車,而這對乘員的傷害將會是致命的。
公交車急剎車時你的反應,再將這個剎至停車的時間縮短至一個極小的時間內,或者看看這台上面賽車以300碼的時速撞上牆,我相信你們能明白我的意思。
那可能有人會問那這樣說豈不是汽車外殼越爛越好?錯了,汽車在外殼上的設計是為了吸收能量,而真正保護人員的還有車身真正堅不可摧的框架,沒錯,框架是非常堅硬的,正因為這堅固的框架,庫比卡的賽車才能在經歷了如此重大的車禍之後依然保持車身重點部位的完整性。一個有趣的細節,在第二張圖中我看到了車手的腳,而座艙整體依舊沒有形變。
所以當「庫比卡們」從面目全非無頭無尾的事故車裡爬出來的時候,他們應該感謝不堪一擊的發動機艙,安全氣囊和堅不可摧的車身框架,還有一點點運氣,在為他們吸收了巨大的能量的同時,保持了車輛的完整性。

但首先,請繫上安全帶,不然你還是會衝破擋風玻璃飛出去。

非汽車專業,所以答得可能會有一些不準確的地方。


老一輩關於汽車的認知誤區到現在一直還有,汽車鐵皮厚就是安全;反之如何!
其實不然,按照現行汽車製造理念,一輛汽車從外觀到內飾一定是延續 軟→硬→軟 的結構。大白話就是:表皮可以軟,表皮到內飾這部分鋼件要硬,內飾部分要軟。
汽車的行進過程中一定是要照顧到行人的,發生碰撞時將行人受傷害程度降至最小才是關鍵;同理,內飾部分的軟性材質也在一定程度上緩解碰撞時對車內乘客的傷害。

現在的汽車構造中,車輛骨架才是發生碰撞時檢驗一輛車能否保障乘客安全的關鍵,前部充分潰縮吸收能量,保證乘坐艙空間的完整度。圖中的黃色/紅色/藍色區域為骨架部分某些廠商一直在給大家灌輸這樣的觀念:
車皮薄不安全
車輛輕不安全
關門車聲清脆沒有厚重感。。。
都二十一世紀了,還那麼容易被洗腦忽悠。簡直了

多說一句:尤其小城市鄉鎮地區,安全帶使用率還很低。吹噓自己車有ABS/EBD/EBA/ESP這些安全配置,高級感十足,就是TM不系安全帶!


我那車帶前機蓋行人保護裝置,上次撞了人引擎蓋後端秒彈起,人摔到我車機蓋上什麼事都沒有就起了個包,但是引擎蓋後面的起爆彈起裝置起來了機蓋就很難看,邊上的行人紛紛側目說這車真沒用,奇瑞就是不行2333333,但是如果換成麵包車那傢伙分分鐘斷手斷腳,所以現在的車皮子軟那是為了保護行人,要硬也很簡單,一樣厚度的皮子裡面貼個加強片就行,撞起來沒有任何卵用但是按上去就按不動了,某神車就是這麼忽悠人的。前後廂容易潰縮那是為了保護駕駛員,早就有人拿20年前的雪佛蘭轎車和最新款的對撞,結果就是舊款車還好假人掛了,新款雖然車難看但是假人棒棒噠,不要去信那些老司機的S13言論,他們還覺得有減速玻璃這種逆天黑科技呢,沒文化的人就只能得出沒文化的結論,技術和新材料才是安全的保障。


汽車行業多年的努力你看不懂也就算了,網路上那麼多碰撞測試的視頻,都敵不過「感覺」二字么?
要不,你去看看前幾年國產車在歐洲的碰撞測試結果,再跟現在的對比一下看;或者,找近些年的車跟二十年前的老車的對撞結果看。


這是造車理念的變化,汽車必須已自身的形變來保證撞擊後不傷及人員,既包括減少車內人員的傷害,也包括減少對車外人員的傷害。比如,在網上有自行車把車體撞破的圖片,如果車體很硬沒有被撞破的話,自行車車主可能就受傷住院了。。


嗯,我也覺得挺脆弱的
還是5對負重輪好


從第一輛汽車18邁的最高時速,到今天,汽車產業經過這麼多年的發展,終於用動能定理(E=frac{1}{2} mv^{2} )充分證明了自己的破壞性。


跟手機的發展趨勢一樣吧


以為車前蓋越硬越好的

可以去定製金屬硬制安全「氣囊」,彈出來就是塊鐵餅,保證不變形,安全性就有保障了。


因為你以為大家說的鐵皮厚安全大家就真的認為安全。

實際上只是想省維修費而已。


不要當碰碰車開,ok?


個人感覺,感覺汽車這麼多年越來越脆弱有很大原因是因為車輛的最高時速和馬力相比從前有了很大的提升,速度快了出事故當然看上去更嚴重。再有現在的汽車都很看重節能減排,車廠就要從各個地方降低重量。當然,這裡面還是有好多的縮水減配成分在,如果現在讓一個收入偏低的家庭去開一輛自重很大,質量很好很費油的車,就說是:「啊,這車特別安全,每公里油耗也就是那些薄皮車的2-3倍,選這個吧。」我估計一般的都得考慮考慮使用成本。


我來個通俗版答案:

第一種情況,你開車撞牆:
情境1:你胸前捆著一大塊鐵塊往前沖,bong,撞到牆上。
情境2:你胸前捆著一大塊海綿往前沖,bong,撞到牆上。
請問哪種情況你受傷小?

第二種情況,你開車撞人。

情境1:你胸前捆著一大塊鐵塊往前沖,bong,撞到人上。
情境2:你胸前捆著一大塊海綿往前沖,bong,撞到人上。
請問哪種情況行人受傷小?

總結就是,海綿即保護了你(駕乘人員),也保護了行人。


現在汽車更多的在結構安全上做文章了,而不是單純用鋼板堆厚度,中國人一直誤解鋼板厚就是防撞其實也是有原因的,因為國人大多比較注重看到的,不注重事實的,就是發生小刮小碰的時候,鋼板厚的車不會變形,最多掉漆,所以久而久之就會產生這個認識。具體數據解說還是請數據帝來吧,我只知道好的結構車身是在發生較大碰撞時能保證發動機的完好,嚴重碰撞時即便車頭全毀也能保證駕駛員無生命危險。


這不是脆,是安全設計。這樣碎了之後,大部分碰撞的能量就被車吸收,而不是人。


有的車,車壞了人沒事;有的車,車沒壞人升天了。


車不變形吸能,變形的就是車裡的乘客。


題主買車不是用來砸和撞得吧?
這種東西只要保障乘坐者的安全,那鐵皮薄就薄唄,還省油呢。


你問這個問題就感覺不恰當,那得看你撞啥了。


你適合碰碰車或者裝甲車。


推薦閱讀:

汽車的覆蓋件可以全部使用塑料材質來替代金屬么?
近期大貨車碾軋轎車事件我們該關注什麼?如何避免?

TAG:汽車 | 汽車安全 | 汽車性能 | 汽車安全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