邁克爾·波特的五力模型(Five Forces)是否還適應現代商業的競爭框架?


關於這個問題,我曾經當面問過M.Porter。其實不光是現代商業,我問的問題還包括:您是否曾經嘗試用五力模型,去分析一些競爭失敗者?

M.Porter教授的回答是這樣的:
1. 五力模型只是一個基本框架,它給行業分析和企業分析提供一個普適的結構。

2. 對於大多數行業(尤其是新興行業),都存在五力之外的新要素,比如:
a. 電子遊戲機Wii 所在行業中,還有作為參與者的遊戲廠商,Konami,BandaiNamco,Capcom,SE等等。他們既不是上游也不是下游,並且對主機競爭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b. 環保組織、人權組織、勞工組織等等,對於大多數行業來說都是五力之外的影響因素。
c. 動物保護組織對於化妝品護膚品行業的影響 。
d. 政府關係、地方勢力等等隱形力量。

3. 因此基於五力模型的競爭框架,可能會一定程度上的單薄,甚至會忽視某些競爭中的力量。因此對於五力模型的發展和完善是完全必要的。

4. 關於失敗者們,他正在準備寫一部書,來說明這些Loser到底是違反了哪一條「軍規」。


當然適應。只是和以前相比,五力的分布不同了。比如,現在有更多比例的「潛在進入者」


五力模型的前提假設是1.能夠清晰的界定行業邊界,2.能搜集到一切有效信息(信息透明)
很顯然這兩點在現代商業競爭的環境下無論哪家公司都無法做到,五力模型是靜態理想分析工具
然而波特教授說過一句,行業的利潤不是由單個企業決定,而是由行業本身決定(比如大部分做手機的企業,即使做得再好,也難以超越做得很爛的化妝品企業的利潤率)行業利潤怎麼決定,行業利潤由行業的競爭力決定,五力模型在分析行業利潤上,個人覺得還是有一定道理。


絕對適用,當然現代商業要複雜的多。尤其是互聯網領域,怕是要用別的模型來分析了。
有空寫好好寫一篇關於五力模型的講解了

五力是和各類學科相關的,我用別的學科的最基礎的知識來解釋一些了,有空慢慢補充

開個頭把,五力用的最多的就是判斷一個行業的盈利的潛力。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

企業的利潤有各種決定因素(先不理宏觀的PEST模型的分析,先說行業的分析)。首先這個行業的競爭激烈程度。比如這個行業就你一家,壟斷狀態下的你對買方和賣方都是有絕對的競價優勢的,愛買不買,愛賣不賣,就我這麼一家你能怎麼第。如果買方處於壟斷狀態自然你就處於不利的競價地位。舉例:澳洲奶農說要大面積破產說了N多年了。1刀一升的價格賣了多年。為啥,零售端就那麼2家大的連鎖,價格壓的極低,而奶農卻是極其分散。 也就是奶農競爭激烈,而買方競爭有限,奶農當然沒有競價能力啊。對上游供應商也是一樣的原理,上游的競爭狀態和你行業內的競爭狀態決定的競價能力。

當然競價能力各種因素麥克都分析了一些,退出成本等等,都是決定了這個行業的競價能力。

除了對上下游的競價能力以外,還有替代品和進入威脅。

簡單的舉例,你家做圓珠筆之類的產品,這個產品的技術含量偏低。你家賺錢了,隔壁老王看了眼紅也會做把。隔壁老王壓低個幾毛賣就搶了你的生意對把。所以高利潤是長久不了啊,企業也知道賣不上高價的

再說你也賣不上好價格啊,替代品多啊,買不起圓珠筆我買鋼筆還不行么。

記得經濟學中最基本的供求關係么。

那麼這個模型怎麼用。當然第一個就是企業來選擇進入的行業,這個行業的前景如何。除了選擇行業以外,從市場經理角度也可以用來分析選擇一個合適的TARGET MARKET. 畢竟在一個行業內不同的SEGMENT的競爭激烈程度是不一樣的,選擇一個被人忽視的市場分類可以獲得更高的利潤對吧。

除此之外,我還可以選擇在產業鏈條上的布局把。舉個例子,可樂中用的代糖以前是一家公司提供的,百事和可口都受制於這家公司。為啥,壟斷啊,沒競價優勢。可樂和百事可以做的是縱向擴展進入代糖行業。當然他們沒有那麼做。

不過,一樣的原理,他們選擇支持一家小的代糖生產商,沒有換供應商,但選擇把採購的一部分分配給新的供應商,儘管這家的成本高,質量未必好。

為啥???? 為的就是提高針對供應商的競價能力。結果揍是,老供應商嚇的把價格壓了一大截。

五力還可以怎麼用,多了。比如用來塑造行業結構。比如澳洲航空業,航空公司如何布局讓其他航空公司沒有進入的空間。這個案例以後有空在說了

五力怎麼可能不適用了呢。五力是最最基本的模型啊。


假如戰略是在已有的企業業務上進行轉變,可能某些業務單位的分公司並不適合當做一個企業和對手進行五力分析,比如:騰訊的微信在去年成立了分公司(據說),這個時候用五力分析就不合時宜;
這些在電子商務上的企業最為明顯,因為其資源或者新的業務重組所需要的資金可能比供應商等力量更為明顯,哪怕是燒錢。


李淼已經回答地很正確了。我談談波特五力模型框架想法在國內不適應的情況。
波特五力是目前大部分外資企業在應用的競爭分析框架,而發現很多國內中等及大規模企業並不喜歡用這個模型。因為這個模型在中國有一種缺陷,就是框架內的信息需求無法在現實工作中活得。也就是說五力框架在國內競爭分析很難完全地實現,與波特五力理想的分析模型有實際性的差距。


波特的五力模型確實在某些情況下不好用。可是除了五力模型我們能有更好的模型來分析嗎?

我想到目前為止還沒有見到更好 模型出現吧?


簡單補充一些,算是狗尾續貂。每一種理論的提出都有著特殊的時代背景,波特戰略理論也不例外。由於波特管理理論中有關產業結構的假設是比較確定的,同時互聯網技術的出現以及大發展導致某些行業迅速發展或者前景不明確,所以波特的管理理論有時已經不適合當今企業的管理實踐。適合不適合還是要靠所處的行業來判斷。
企業管理學思想分析之邁克爾·波特(Michael E.Porter)


漲姿勢了


推薦閱讀:

TAG:商業 | 企業管理 | 商業競爭 | 邁克爾·波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