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西游记》的作者是否是吴承恩」这一问题,最新发展如何?
自章培恒先生83年对该问题 《百回本(西游记)是否吴承恩作
》 ( 《社会科学战线》第4期上)学术期刊--西游记文化学刊
再考证以后,好像有了很多新的发展,知道的人能介绍一下么?(好像以前在华师大学报上看到过从文本统计角度论证过的文章,但是文章名字不记得了,作者
陈大康_百度百科。好像主要是通过数学建模方式研究文本和人物的)参考问题:
《西游记》的作者是谁的可能性大? - 小说
学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新进展就是暂时还没有重大进展。反对吴承恩作者说的人越来越多,但都给不出有力的候选人。最大胆的做法也只是山西古籍出版社1995年出版的西游记首次采用了作者“无名氏”的说法。
支持吴承恩作者说的理由是相似的,反对吴承恩作者说的理由却各有各的不同。
支持吴承恩作者说的学者:胡适、鲁迅、郑振铎、蔡铁鹰、苏兴、彭海、张宏梁、谢巍、刘怀玉、颜景常、杨子坚、钟扬、陈澉、廉旭、张秉健、宋克夫、刘振农……
反对吴承恩作者说的学者:章培恒、杨秉祺、陈君谋、金有景、张锦池、刘勇强、黄永年、李安纲、黄霖、孙国中、胡义成、张静二、张易克、陈敦甫、陈志滨,日本的小川环树、太田辰夫、田中严、中野美代子,英国的杜德桥,美国的余国藩……
西游记作者候选人:丘处机、华阳洞天主人、陈元之、李春芳、闫蓬头(闫希言)、唐鹤征、许白云……
西游记作者争论过招:
1、《西游记》世德堂本出世,署名华阳洞天主人校,卷首有陈元之《刊西游记序》。学者们根据序言末尾的“壬辰夏端四日”认为刊刻时间是1592年。陈元之说不知道作者是谁。
《金莲正宗记》(约1241年)谈到丘处机的作品,“所有歌诗杂说、书简论议、直言语录,曰《磻溪集》、 《鸣道集》、《西游记》,近数千首,见行于世。”
元末明初陶宗仪《南村辍耕录》(成书于1366年)提到西游记:十一月,至邪迷思干城。壬午三月,过铁门关。四月,达行在所。时上在雪山之阳,舍馆定。入见,上劳曰:“他国徵聘皆不应,今远逾万里而来,朕甚嘉焉,赐坐,就食。设二帐于御幄之东以居之。约日问道。以回纥叛,亲征,不果。至九月,设庭燎,虚前席,延问至道。真人大略答以节欲保躬、天道好生恶杀、治向无为清净之理。上说,命左史书诸策。癸未,乞东还。赐号神仙,爵大宗师,掌管天下道教。甲申三月,至燕。八月,奉旨居太极宫。丁亥五月,特改太极为长春。七月九日,留颂而逝,年八十。至元己巳。(正月)旨诏赠五祖七真徽号。而曰长春演道主教真人。已上见《磻溪集》、《鸣道集》、《西游记》、《风云庆会录》、《七真年谱》等书。
成书于明末1632年的《天仙正理直论》提到《西游记》作者是丘处机。“邱真人西游雪山,而作《西游记》,以明心曰心猿,按其最有神通。”
《西游证道书》刻于1663年,汪象旭冠以元代虞集的序及《丘长春真君传》文,自此形成丘处机作者说。延续280年。
3、纪晓岚(1724年6月-1805年2月)在《阅微草堂笔记》卷九里记载:有户姓吴的人家请人扶乩占卜,结果一个自称叫邱处机的大仙降临乩坛。一个客人问道:“《西游记》真的是仙师所作,用来阐述金丹奥旨的吗?邱大仙回答“是的”。客人又问:“那么书中祭赛国之锦衣卫、朱紫国之司礼监、灭法国之东城兵马司、唐太宗之大学士、翰林院中书科,都和明朝的制度一模一样,这是为什么呢?”只见这时大仙占卜的乩忽然不动了。客人再问时, 邱大仙却一言不发,逃之夭夭了。
4、1795年,钱大昕从道藏中抄出丘处机弟子李志常撰的《长春真人西游记》。
5、吴玉搢、阮葵生、丁晏等人提出吴承恩作者说,根据是明代天启《淮安府志·淮贤文目》载:吴承恩,《射阳集》四册口卷,《春秋列传序》,《西游记》。
6、清初黄虞稷所撰的《千顷堂书目》卷八史部地理类中著录有:“吴承恩《西游记》。”吴承恩的西游记似乎只是游记性质的文章,小说一般不会被记载。
7、《千顷堂书目》分类其他的失误被找出,或许西游记也是被错划进史部地理类。
8、《淮安府志》载的西游记没有标卷数,没有说明体裁,曾被划入地理类是硬伤。
9、这是唯一有明确记载的西游记作者,除非提出有力人选,否则不能否定吴承恩作者说。
10、吴承恩作者说漏洞太多,暂时不写作者吧!
争论总结起来主要以上这十点。
-----------------------------------------------------------------------------
我也试过从文本统计角度论证,论证的结果是通行本《西游记》附录不是原书就有,而是汪象旭加进去的。
曹炳建老师虽然是吴作说的支持者,回顾时观点比较持中:《西游记》作者研究回眸及我见 ――中国文学网,《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05期
我是不积极的否吴说的支持者,凭感觉无证据:
1、吴承恩诗文集和西游记的文字风格差别极大。
2、二郎神这一人物在《西游记》中是杨二郎,二郎显圣真君;在《射阳集·二郎搜山图歌》中是清源妙道真君。
以上临时组织材料,可能有纰漏。其他几家的观点我找时间再梳理吧。给我的感觉就是缺少新材料、缺少新方法,暂时还没有颠覆性观点。我最近再想想如何用统计方法研究文本吧。
------------------------------------------------------------
陈大康的观点和章培恒复旦系一脉相承::关于的两次争辩 陈大康教授讲演节选::。他用数学建模的方法研究的文章我没有搜到,不过他的研究方法我很感兴趣。八年前我用过跟他类似的方法。
看过李波的史记字频研究_百度百科,借助计算机研究史记。武汉大学沈阳教授在字频领域有很多研究,他做过ROST系列软件。
--------------------------------------------------------------
突破的可能:
1、新材料的发现。
2、新的研究方法。至少目前吴承恩有诗文集存在,如何鉴定两本书是出自一人之手。
我上面的回答很简略,杨俊先生已经做了非常详细的回顾:——关于百回本《西游记》作者研究回顾及我见
这里还有个西游记作者大盘点:http://m.sanwen8.cn/p/341BVY5.html《西游记》著作权之谜(2)
下面我要谈吴承恩是否确实是《西游记》的作者。首先我们要确立几个基本条件,《西游记》的作者必须要符合这几个基本条件,然后我们再讨论吴承恩是不是。第一,长篇小说出现在明初以后,不可能在元代出现,现在最早的《三国志》、《水浒传》都出现在元末明初,作者是元末明初人,成书都在明代初年。从中国古代长篇小说发展的历史看,明代以前不可能出现。《西游记》有回目,回目又比较讲究,这也不是一开始在明初时就有的,而是在小说已经出现以后,才可能这样分回,每一回有回目。这个是明初以后才可能出现的,所以这个《西游记》的作者必然是明初以后的人。第二,根据书里边大量的方言来判断,作者讲的话是下江官话,就是南京、扬州、苏北一带说的话。第三,从《西游记》的基本行文风格来看,作者的知识比较渊博,三教九流无所不通,琴棋书画、工商医农,应该都懂。书中有很多形色各异的妖怪和曲折离奇的情节,要是作者没有那么深的学问是构想不出来的。
现在看来,这三点和吴承恩一点都不矛盾,完全符合,但到底作者是不是他,我们还必须要有正面的、直接的证据来证明。第一,明朝末年天启年间的《淮安府志》卷十九,有一个“淮贤书目”,就是淮安这一带的前辈学人所写书的目录,吴承恩的名下有《西游记》三个字,这是最直接的证据。这个证据首先是鲁迅发现的。在此之前没有人认为《西游记》的作者是吴承恩,第二个是胡适,他们两个人都考证过。第二,康熙年间的《淮安府志》卷十二有一个艺文志,跟天启年间的《淮安府志》的记载完全相同。第三,从方言的角度来证明小说中的语言是淮安的土话,介绍两个例子。一个例子在《西游记》第二十六回,有这么一句话,“你却要好生服侍我师傅……衣裳禳了,与他浆洗浆洗。”“禳”字在有些词典中解释为脏,但是淮安人认为不对,说这个字是软的意思,如“这条扁担太禳,担不起”。旧时在淮安穿衣服要上浆,上浆就硬了,穿的时间久了就软了,要重新浆洗,重新洗就是上浆,穿着才挺括,这个是淮安的土话。证明作者是淮安人。这个意思在淮安中使用较多,调查方言的人甚至认为离开淮安北面三十里以外就不这么讲了,就是这三十里之内是这么讲,更确定了作者是这个地方的人。第二个例子,是个“海”字。在淮安话里有特殊的解释,第七十二回有这么一句,“一个个汗流粉腻透衣裳,兴懒情疏方叫海”。这个“海”字在淮安的土话里是罢休、完结的意思。这是个很典型的词,是淮安话,在《西游记》中出现,也证明作者是淮安人。
《西游记》著作权之谜(1)
小说《西游记》手稿之上是没有作者署名的,大家可能感到奇怪。作者辛辛苦苦写成的书为什么不留下名字呢?这里的原因很多。在那个年代,尽管人们开始读通俗小说,但小说作者并没有社会地位,人们还是把小说当成不入流或不登大雅之堂的作品。在人们传统的眼光中,能显示出文人社会地位的,还是要看他的功名、诗文等。而写小说这类作品的文人,难免会被人们耻笑,认为写小说的都是没出息、无聊之辈。不像我们现在所处的社会,小说家是那么的受人尊重和敬仰。所以《西游记》写成以后,作者没有署名可能是想回避这些嘲讽和耻笑。另外小说中作者的语言随心所欲,对社会万象作了很多影射,也对当朝统治者予以了嘲讽。在腐败黑暗的明代末期,统治者的着爪牙遍布各地,专横无比,作者不署名也是出于安全考虑,确保自己的身份不被暴露。还有一点就是作者写《西游记》全凭个人兴趣,并没有打算身后留名或者光宗耀祖。可是作者的不署名似乎给今天的我们留下了“麻烦”,产生了近代文学史上《西游记》的著作权之谜。
第一章吴承恩与《西游记》《西游记》的作者究竟是不是吴承恩?我们先看看不同的意见。有人认为是李春芳,李春芳是谁呢?他是华阳洞天主人,吴承恩的朋友,这个人是个大官,是大学士。华阳洞位于江苏省,李春芳在那里读的书,称他是华阳洞天主人有一定的可信性。但书上只是说“华阳洞天主人校”。校和写、编是两码事,校不等于作,不等于著。说作者是李春芳的证据呢?有人在《西游记》第九十五回发现了一首诗,说此诗就是证据:
缤纷瑞霭满天香,一座荒山倏被祥。虹流千载清河海,电绕长春赛禹汤。草木沾恩添秀色,野花得润有余芳。古来长者留遗迹,今喜明君降宝堂。
一首描写风景的诗,但发现这首诗有李春芳老人留迹。第四句有个“春”字,第五句也是写的是春,第六句有个“芳”字,第七句长者留遗迹,称李春芳这个老人留下了痕迹。说这首诗就是表明此书是李春芳写的,在这里留下些痕迹,等着后人去发现。但这样的证据是不足为信的。绝对不能把“校”看成是著,那完全是两码事,“校”就是校对文字。古代文人用词讲究准确,不会出现是自己写的文章,又偏要写个“校”字。
也有人说作者不是吴承恩,是无名氏。这种说法的根据是什么呢?《永乐大典》里有《西游记平话》,而且写得很具体、细致。这就说明,在吴承恩之前,《西游记》就存在了。《永乐大典》是有文必录,现在保留下来的不全,不知道是否还有别的《西游记》。在吴承恩之前就有《西游记》,这就是说,吴承恩不是作者。这个说法我觉得也不能成立,这只是一种推理、猜测,没有根据。为什么以前有过《西游记平话》,几十年后吴承恩就不能再写《西游记》了?是不是吴承恩写的,应当根据现在我们所看到的《西游记》来判断,不能根据记载的一个片段来判断这部小说的作者。
还有人认为,《西游记》是邱处机所写的,邱处机本人没有写过《西游记》,但是他的弟子写过《长春真人西游记》,是完全记载他西域旅行时的所见所闻的书,那么《西游记》不成了一个游记、讲地理的书籍吗?从书名来看,不考察它的内容,把它说成游记也好,说成小说也好,都是有可能的。关键要看这本书的本身,看编书目的人有没有看过这个书,有没有误解的可能。《西游记》里有很多讲道教的内容,很多人认为吴承恩对道教不熟悉,所以《西游记》不可能是他写的。这是学术界的又一个看法。究竟有关道教的内容是吴承恩写一百回《西游记》时原有的,还是后人加上去的,尚需探讨。另外我们现在也没有证据证明吴承恩就是对道教一无所知,不感兴趣的,所以这种看法也是不能够成立的。
https://pan.baidu.com/share/link?shareid=3993644919uk=824491985app=zderrno=0errmsg=Auth%20Login%20Sucessbduss=ssnerror=0
唐鹤征说最为有力了。
吴承恩说最难圆场的在于两点:
一,吴承恩说的支持者认为吴承恩的好友陈文烛就是陈元之叙的那个陈元之,但从没有材料证据来证明,这是一大硬伤。如果能有直接证据来证明陈文烛就是陈元之的话,吴承恩才有可能被纳入疑似作者之一。
陈文烛:字玉叔,号五岳山人,湖广沔阳人。嘉靖进士。历任淮安知府(吴承恩老家的父母官),升南京大理寺卿,吴承恩和他一起在南京呆过很长时间。但无法证明他就是陈元之。陈元之序中写是秣陵人。
二,吴承恩说的两种说法。西游记玉华州那段,是孙悟空等三人在王府教三个小王子武艺。吴承恩去过荆州楚王府,当时的楚王也有三个儿子。恰好情节吻合。而且王府的格局布置也和楚王府极为相像。这个有点似是而非了,原著又没有画出王府的地理格局,很多王府有类似的布局设置也很是很平常的。唐鹤征当过光禄寺少卿,太常寺少卿,又迁南京太常寺少卿,这种官府的布局也是非常熟悉的。反对者认为,吴承恩的西游记可能是从崇明赶往荆州的路上见闻西游记,而不是小说。正方又认为,吴承恩没有去过楚王府,所以也就不可能写什么游记类的西游记,只可能是小说西游记。这一条也牵强的很。
事实上,明朝有很多人写过个人游记类的西游记。如果认定吴承恩是作者,那么那些人也都有可能。
吴承恩说的最无知的一点就是否认西游记是儒释道三教全真的修真悟道修行书。从这点上就可以完全推翻所有吴承恩说的支持者。不过并不是直接否认吴承恩是作者。李安纲认为吴承恩肯定没有这种修行,所以否定,但是他的证据不足。从现有证据不能完全否认吴承恩也修行过道佛,没有道佛的智慧。
杨慎说,这种说法也有很多间接证据,但这种间接证据也完全可以附会到其他人身上。最有力的一条是杨慎因为大礼仪事件被贬到云南保山,高老庄就在保山,而且相传之前有一个大力士,吃得多力气也很大,能干很多人的事。这件事就是在保山的高老庄。杨慎亲身经历。但这个间接证据也是可以附会到其他人身上的。
杨慎,吴承恩说,都首先认定明朝是思想禁锢的时代。嘉靖时不能出版西游记,而要延后到万历时才出版。否则在时间上无法自圆其说。杨慎死于1559,吴承恩死于1582。都离西游记正式成书的1592年有较大差距。但是明朝是思想禁锢的时代,这一主观认定来自于建国之后。历史上的明朝完全不是这样。朱元璋修佛寺,建道观,立儒家正统等等,而且这种做法一直为明朝历代所延续。处处都诠释儒释道三教合一的趋势,王阳明心学的横空出世更是令嘉靖以后的明朝呈现出思想上的多元和异化结构。
西游记的妙处就在于他是虚虚实实,实实虚虚。无中生有,有无相生的大高妙修行力著!最有可能的就是唐鹤征。唐鹤征现在最有力的证据就是他生平著作有《周易象义》、《周易合义》、《南华正训》。这是在能力上能写(补强)出现存完整版西游记的最直接证据。
而且万历常州府志记载他写过南游记和北游记。西游记陈元之叙中也是用虚虚实实,实者虚之,虚者实之的手段表明了唐光禄本人就是西游记最后的编纂者,这符合道家的原旨精神。陈元之,就是唐鹤征。
唐鹤征(1538-1619年)字元卿,号凝庵。明武进(今属江苏)人。隆庆进士。历任礼部主事、工部郎、尚宝司丞、光禄寺少卿、太常寺少卿、南京太常等职。任太常寺少卿时,曾请以陈献章从祀孔庙。任主事时,也力请王守仁从祀孔庙。后来在无锡东林书院讲学。唐氏自九流百家、天文地理、稗官野史,无不究极,其学渊源于王守仁之学,属于南中王门,但又不尽同于王学。鹤征乃唐顺之之子。1589年辞去所有官职,下乡归野。与1592年出版西游记时间完全吻合。
记得西游记上那些脍炙人口的美味佳肴吗?光禄寺就是干这个的。
附西游记陈元之序:
刊《西游记》序 秣陵陈元之撰
太史公曰:“天道恢恢,岂不大哉!谭言微中,亦可以解纷。”庄子曰;“道在屎溺。”善乎立言!是故“道恶乎往而不存,言恶乎存而不可。”若必以庄雅之言求之,则几乎遗《西游》一书,不知其何人所为。或曰:“出今天潢何侯王之国”;或曰:“出八公之徒”;或曰:“出王自制。”余览其意近跅□(左足旁,右加也。应该是“跅驰”之意)滑稽之雄,卮言漫衍之为也。旧有叙,余读一过,亦不著其姓氏作者之名,岂嫌其丘里之言与?其《叙》以为:孙,狲也,以为心之神;马,马也,以为意之驰;八戒,其所戒八也,以为肝气之木;沙,流沙,以为肾气之水;三藏,藏神、藏声、藏气之三藏,以为郛郭之主;魔,魔,以为口耳鼻舌身意、恐怖颠倒幻想之障。故魔以心生,亦心以摄。是故摄心以摄魔,摄魔以还理。还理以归之太初,即心无可摄,此其以为道之成耳。此其书直寓言者哉!于是,其言始参差而俶诡可观;谬悠荒唐,无端崖涯涘,而谭言微中,有作者之心,傲世之意。夫不可没已!唐光禄既购是书,奇之,益俾好事者为之订校,秩其卷目梓之,凡二十卷,数十万言有余,而充叙于余。余维太史、漆园之意,道之所存,不欲尽废,况中虑者哉?故聊为缀其轶《叙》叙之,不欲其志之尽湮,而使后之人有览,得其意忘其言也。或曰:“此东野之彼以为大丹之数也,东生西成,故西以为纪。彼以为浊世不可以庄语也,故委蛇以浮世;委蛇不可以为教也,故微言以中道理;道之言不可以入俗也,故浪谑笑谑以恣肆。笑谑不可以见世也,故流连比类以明意。语,非君子所志。以为史则非信,以为子则非伦,以言道则近诬,吾为吾子之辱。”余曰:“否!否!不然!子以为子之史皆信邪?子之子皆伦邪?子之子史皆中道邪?一有非信非伦,则子史之诬均。诬均则去此书非远,余何从而定之?故以大道观,皆非所宜有矣;以天地之大观,何所不有哉?故以彼见非者,非也;以我见非者,非也。人非人之非者,非非人之非,人之非者,又与非者也。是故必兼存之后可。於是兼存焉。”而或者乃亦以为信。属梓成,遂书冠之。时壬辰夏端月四日也。我一直以为《西游记》的作者是六小龄童,孙悟空是创作者是六小龄童,哈哈哈。
万海藏引文的逻辑不对。最早成书时显然是手写本,也未必盼望就付梓,那显然有游戏而作的性质。出版商拿来校对雕版,当然是大生意,但这和原作者手写时心情是不同的。哈利波特就是个单亲无业女子在咖啡店为自己孩子写的童话。而电影商拍电影时就是个砸进去几个亿美元孤注一掷的商业冒险。胡适并没有说拿去雕版的那个唐家是游戏。
原作者是手写本作者,可能手抄本流行了,然后唐家拿去刻印。原作者极可能就是吴承恩。
为什么没有吴承恩著的名字?因为西游记的各种版本自唐宋早已流传天下,当时的明朝人没人会承认谁是创作者。我们今天找的是“传世本”西游,也就是现在出版社印的那个西游是谁定稿的。此人很可能是吴承恩。可能吴承恩以整理前人话本为主,自己增添的内容不多,也不好意思说是自己创作。
就像是今天去寻找10万年前的非洲原始DNA祖先亚当夏娃,当年只不过是普通芸芸众生的一个。当年可能曾流行各种版本的西游记,吴承恩也没想到自己修订的那个版后来成了唯一传世本。
吴贡生的职业有点像明朝那些事的作者,本来是在县衙里当差混事的,也捎带卖文。也许曾有个书商请他整理前人话本写个新版。
花果山的原型到底是哪里?孙悟空的老家又在哪儿?关于这些问题,学术界有很多说法。
从地理位置看花果山 第一回原著中孙悟空离开花果山学艺的路线:也是他运至时来,自登木筏之后,连日东南风紧,将他送到西北岸前,乃是南赡部洲地界。 在西游记中 中国属于南赡部洲。就是如来要传经的唐朝。按孙悟空的学艺路线,花果山在中国的东南方向。就是广州福建一代。罗浮山就在广州。 当然,完全按原著的话,花果山要在印度尼西亚的群岛中。
从山体形态看花果山 西游记原文:这部书单表东胜神洲。海外有一国土,名曰傲来国。国近大海,海中有一座名山,唤为花果山。此山乃十洲之祖脉,三岛之来龙,自开清浊而立,鸿蒙判后而成。真个好山!有词赋为证,赋曰: 势镇汪洋,威宁瑶海。势镇汪洋,潮涌银山鱼入穴;威宁瑶海,波翻雪浪蜃离渊。水火方隅高积土,东海之处耸崇巅。丹崖怪石,削壁奇峰。丹崖上,彩凤双鸣;削壁前,麒麟独卧。峰头时听锦鸡鸣,石窟每观龙出入。林中有寿鹿仙狐,树上有灵禽玄鹤。瑶草奇花不谢,青松翠柏长春。仙桃常结果,修竹每留云。一条涧壑藤萝密,四面原堤草色新。正是百川会处擎天柱,万劫无移大地根。
那座山正当顶上,有一块仙石。其石有三丈六尺五寸高,有二丈四尺围圆。三丈六尺五寸高,按周天三百六十五度;二丈四尺围圆,按政历二十四气。上有九窍八孔,按九宫八卦。四面更无树木遮阴,左右倒有芝兰相衬。盖自开辟以来,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感之既久,遂有灵通之意。内育仙胞。一日迸裂,产一石卵,似圆球样大。因见风,化作一个石猴。 西游记里面对花果山的形容 1 “百川汇处擎天柱,万劫无移大地根” 2‘东海之处耸崇巅。丹崖怪石,削壁奇峰” 3出孙悟空的那个石卵“四面更无树木遮阴,左右倒有芝兰相衬” .
这三点罗浮山都完全符合。1罗浮山矗立于它雄峙于岭南中南部,坐临南海大亚湾,毗邻惠州西湖。汉代司马迁曰:“罗浮汉佐命南岳,天下十山之一”。 2罗浮山气势恢宏,仪态万千;有大小山峰432座,飞瀑流泉980多处,洞天美景18处,石室幽岩72个,峭壁危崖,山中景色如画。 3罗浮山最高峰为罗山的飞云顶(峰),海拔1296米,主峰飞云顶是花岗岩山体,屹立于珠江三角洲边缘;南来的海风与北来的气流在此交汇,常年云雾缭绕。1408~1423年(明永乐年间)东莞陈琏所撰《罗浮山志》云:“晨起见烟云在山下,众山露峰尖如在大海中,云气往来,山若移动,天下奇观也。 震惊的是飞云顶的顶峰是一块100多平方米的平地,花草并茂,但没有树木,还云雾缭绕。从飞云顶上眺望,四百峰峦隐现于云海中,正如前人所谓“四百峰峦江海上”。东望惠州、博罗,东江如练;南望石龙、东莞,阡陌纵横,平畴沃野。山顶的石碑上刻有:飞云顶,朱明洞天福地仙官位。朱元璋初定天下,建国号,意在[大中],既而祈天,乃得[大明],故当时钱文中有[大中通宝]。”朱元璋以明喻火,根据五德终始说,表示明朝取代元朝是以火克金。 飞云顶景点就由这堆石头和这支国旗组成。
这就是传说中的孙悟空出世后 石头的碎片 从水帘洞看
原文:原来此处远通山脚之下,直接大海之波。”又道:“那一个有本事的,钻进去寻个源头出来不伤身体者,我等即拜他为王。”连呼了三声,忽见丛杂中跳出一个石猴,应声高叫道:“我进去,我进去!”好猴!也是他—— 今日芳名显,时来大运通。有缘居此地,天遣入仙宫。 你看他瞑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忽睁睛抬头观看,那里边却无水无波,明明朗朗的一架桥梁。他住了身,定了神,仔细再看,原来是座铁板桥,桥下之水,冲贯于石窍之间,倒挂流出去,遮闭了桥门。却又欠身上桥头,再走再看,却似有人家住处一般,真个好所在。
水帘洞的外形大约就是瀑布后面是洞 ,洞上面有个铁桥。早在南宋时正好有个非常有名的道长白玉蟾在罗浮山这修行。王重阳被称北宗,白玉蟾与其并列被称为南宗。看看白玉蟾写的3首诗
沁园春(题罗浮山) 白玉蟾
且说罗浮,自从石洞,水帘以还。 是向时景泰,初来卓锡,旧家勾漏,曾此修丹。 药院空存,铁桥如故,上更有朱仙朝斗坛。 飞云顶,在石桥高处,杳霭之间。
山前。 拾得清闲。 也分我烟霞数亩宽。 自竹桥人去,青莲馥郁,柴门闭了,绿柳回环。 白酒初篘,清风徐至,有桃李时新饤几盘。 仙家好,这许多快活,做甚时官。
2罗浮山上过铁桥 白玉蟾
飞云顶下见罗浮,五色珍禽绕石楼。 行过铁桥猿啸罢,稚川丹灶冷飕飕。
3明发石壁菴 白玉蟾
有客东北来,翩然袖青蛇。 掀髯石壁前,人间日已斜。 前望罗浮山,千峰如排衙。 鱼龙吹海水,洒雨行天涯。 何处安期生,种枣大如瓜。 见说蒲间中,尚有九节芽。 后来葛稚川,亦得饭胡麻。 自汲水帘洞,笑嚥黄金砂。 海山冥古今,缥缈烟月赊。 急呼南海神,采采扶桑花。 我欲骑天风,去归五云家。 整衣谒紫皇,及此鬓未华。 嗟彼红尘人,还如兔在罝。 胡不学飞仙,白日升九霞。
石洞 水帘洞 铁桥,这完全就是花果山水帘洞诗意的描写!
后来众猴遵守诺言,所以石猿高登王位,将“石”字儿隐了,遂称美猴王。有诗为证,诗曰:
三阳交泰产群生,仙石胞含日月精。借卵化猴完大道,假他名姓配丹成。 内观不识因无相,外合明知作有形。历代人人皆属此,称王称圣任纵横。
所以孙悟空的身份是作者为了体现“借卵化猴完大道,假他名姓配丹成”的意思而精心做的顶层设计。目的就是为了阐述三教合一的道理。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西游记以前佛教神仙和道教神仙是老死不相往来的。西游记其实就是一部试图融合佛道儒三教的书。比如孙悟空就对车迟国国王说过“望你把三教归一,也敬僧,也敬道,也养育人才,我保你江山永固。” 道教“北五祖”之一的王重阳在对待三教的关系上持开放宽容的态度,认为三教有互相交融兼摄之处。经常被引用的七言律诗〈孙公问三教〉就反映出这方面的思想:
儒门释户道相通,三教从来一祖风。 悟彻便令知出入,晓明应许觉宽洪。 精神炁候谁能比,日月星辰自可同。 达理识文清净得,晴空上面观虚空。
真正的大学问家根本没有偏执的门户之见。所以西游记的作者为了阐述三教合一这样的道理,故意让孙悟空的出生地与三教都大有渊源。 来看原书中第七回的一句诗说的明明白白: 猿猴道体配人心,心即猿猴意思深。
西游记用现在的话说是一部玄幻修真小说,是唐僧师徒们的得道求仙之旅,在经历九九八十一难后终成正果。仔细阅读西游记原著,其中除了佛法的介绍,在每一章甚至每一页中还穿插了大量的道士炼丹语言,道家的 内丹 思想一直贯穿于西游记故事情节的发展之中。而罗浮山就是道教练丹派的发源地和最后光大之地。 葛玄(164-244),字孝先,道教灵宝派祖师,尊称葛天师。道教尊为葛仙翁,又称太极仙翁。在道教流派中与张道陵、许逊、萨守坚共为四大天师。葛洪的从祖父。跟随左慈学道,吴嘉禾二年(233年),在閤皂山修道建庵,筑坛立炉,修炼九转金丹。喜好遨游山川,去过括苍山、南岳山、罗浮山。
东晋葛洪隐居罗浮山炼丹。著有《抱朴子》一书。抱朴是道教术语,源于《老子》的“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全书总结了魏晋以来的神仙家的理论,确立了道教神仙理论体系,并继承了魏伯阳的炼丹理论,集魏晋炼丹术之大成。其《肘后方》现在更是了不起,获得诺贝尔医学奖屠呦呦称她在发现青蒿素过程中受到东晋葛洪所著的《肘后备急方》的启发。
咸和二年(327),葛洪听闻交趾出产丹砂,自行请求出任勾漏(今广西北流县)令。经皇帝允准后,遂南行赴任,途经广州,会晤刺史邓岳。邓告诉葛:其辖地的罗浮山有神仙洞府之称,相传秦代安期生在此山服食九节菖蒲,羽化升天。邓岳表示愿供他原料在此炼丹,葛遂决定中止赴任的行程,从此隐居于罗浮山。其间,邓岳拟任葛洪为东莞太守,葛辞不就。他在朱明洞前建南庵,修行炼丹,著书讲学。因从学者日众,又增建东西北三庵(东庵九天观、西庵黄龙观、北庵酥醪观)。南行至广州,为刺史邓岳所留,乃止于罗浮山炼丹。在山积年,优游闲养,著作不辍。
南宗五祖(张伯端、石泰、薛式、陈楠及白玉蟾)将内丹思想进行了更加系统的阐述。南宗“道”与“术”结合起来,自成为理论有体系、操作有次序的完整学说,唐宋以后道教的发展,便以这套学说为主脉。而石泰、薛式、陈楠及白玉蟾都在罗浮山修炼过。
白玉蟾又叫(葛长庚),他的师傅陈楠在罗浮山归隐,并在罗浮山传授他道教法门。并最后嘉定五年在罗浮山得陈楠临终付嘱。
为了暗示水帘洞取自白玉蟾的诗,作者后面紧跟着还有应笔。书中第三回里是太白长庚星招安孙悟空做的弼马温。太白金星在西游记的其他回目中都叫太白金星。只有这一处。白玉蟾原名就叫葛长庚!!! 白玉蟾留下大量诗歌和文集,他的《天朗气清诗帖》现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还有白的一首诗列出来大家感受一下 ,这首诗让你一下就想起西游记女儿国的子母河。
《华阳吟三十首》 白玉蟾
怪事教人笑几回,男儿今也会怀胎。 自家精血自交媾,身里夫妻真妙哉。
在小说第一回,当猴王离开花果山去寻找老师学艺时,猴子们摘来了水果为他送行,水果里有龙眼、荔枝、林檎。原文:“鲜龙眼,肉甜皮薄;火荔枝,核小囊红;林檎碧实连枝献”。这里我们可以嗅到浓郁的岭南气息,罗浮山在广东省,地理位置就在岭南中南部。
所以作者为了合并阐述道教的内丹思想 和 佛教的盘涅思想 还有 儒家的圣人思想,选了与三教关系渊源最有代表性的罗浮山作为孙悟空的老家。
罗浮山是集道、佛、儒三教合一的宗教名山,鼎盛时有九观十八寺之多。罗浮山被道教尊为天下第七大洞天、三十四福地。朱元璋初定天下,建国号,意在[大中],既而祈天,乃得[大明],故当时钱文中有[大中通宝]。”朱元璋以明喻火,根据五德终始说,表示明朝取代元朝是以火克金。 罗浮山还是儒家宝地,它是程朱理学发展和继承的地方。朱熹是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朱熹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他的理学思想对元、明、清三朝影响很大,成为三朝的官方哲学,是中国教育史上继孔子后的又一人。白玉蟾与朱熹两人互相认识,为道教和儒教留下了“偶中尔”的精彩典故。 程朱理学其由北宋河南人二程(程颢、程颐)兄弟开始创立,其间经过弟子杨时,再传罗从彦,三传李侗的传承,到南宋朱熹集为大成。罗从彦是承上启下的人物,当年南宋理学大师朱熹的父亲朱松和老师李桐都曾拜罗从彦为师。罗从彦1132年以特科授博罗主薄,入罗浮山穷天地万物之理及古今事变之归,前往求学者甚多。
这么多证据,我相信水帘洞的原形,是作者依据罗浮山地形和白玉蟾的罗浮山诗而创作出来的。西游记原著创作中大量借鉴了白玉蟾的诗和内丹思想。今年还是猴年。孙悟空的老家在猴年被我们重新发现,让人不得不感叹世界的巧合。这一切难道也是“偶中尔”??
百回本《西游记》的作者到底是谁?就像当年的丘处机一样,现在对吴承恩的怀疑越来越多。不过,大家对吴承恩驳来驳去,却拿不出一个新的候选人来。不过现在越来越多的证据现实西游记与广州福建关系密切。加上本人对花果山的原形是罗浮山的考证,所以大胆推测:西游记作者应该是岭南文化圈的人。在大量翻看资料的基础上,着重推出一个候选人--------明朝张萱,进行打榜。
西游记的作者是是明朝张萱
前文提到罗浮山就是花果山,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因为作者就是罗浮山人。罗浮山在今广东省惠州市博罗县,明朝时博罗县有一个人叫张萱,别号西园。1582年(万历十年)举人。在南雍读书时,被推为诸生都讲。授殿阁中书,历官户部郎中,官至平越知府。万历末,迁内阁敕房办事、中书舍人。
为什么说小说《西游记》和《红楼梦》是同一人所做呢? 西游记就是石头记的另一种说法,典故出自《穆天子传》:周穆王西游到弇山见到西王母,并纪名迹于弇山之石。说的是周穆天子驾八骏西游见王母,把事迹写成石头记。《八骏图》是徐悲鸿最著名的作品,就是以周穆王西游的八匹骏马做为题材。这件事唐代诗人李商隐有诗曰: 瑶池阿母绮窗开,黄竹歌声动地哀。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
张萱与西游记的关系
第一:张萱的人生轨迹更接近西游记。他的著作也不能用“等身”来形容了,保守估计起码也有上千万字!对佛教道教更是广泛涉及。西游记历史上最主要的几个版本都和张萱有莫大关联。
1世德堂本: 西游记第一次出版时是明万历二十年(1592),金陵世德堂梓行本《新刻出像官板大字西游记》。卷首有《刊西游记序》,序前题“秣陵陈元之撰”,序后题“时在壬辰夏端四日”。秦始皇曾将金陵改名叫秣陵。可见西游记是最早在南京出版的。
而出版前的那几年张萱正在南京为官。在南京任官时,张萱与当时史学泰斗王世贞、汪道昆等名流结识。王世贞对张萱相当器重。在交往过程中王世贞读了张萱的一些诗词文章后,赞叹说,“孺子可与言史”。在给汪道昆的信函里,王世贞也专门提及:“张萱到否?此子材似胜文。”王世贞与汪道昆两人在当时的文坛已经是举足轻重,并称“南北两司马”。与此二人年龄相差30多岁的张萱能进入他们的视野,已经非常不简单。
2李卓吾评本 全名《李卓吾先生批评西游记》。李评本是仅次于世德堂本的《西游记》的重要版本。李贽(1527~1602),汉族 ,福建泉州人。明代官员、思想家、文学家,泰州学派的一代宗师。泰州学派是中国历史中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思想启蒙学派,它发扬了王守仁的心学思想,反对束缚人性,引领了明朝后期的思想解放潮流。李贽以孔孟传统儒学的“异端”而自居,对封建社会的男尊女卑、重农抑商、假道学、社会腐败、贪官污吏,大加痛斥批判,主张“革故鼎新”,反对思想禁锢。
其第二回“断魔归本合元神”图中有“卓然”二字;第七回“五行山下定心猿”图中有 “刘君裕刻”四字;第一百回“径回东土”图右下方有 “旌德郭卓然镌”六字。刘君裕、郭卓然是明代徽派著名刻工,主要活动于明代天启、崇祯年间,学者据此认为此李评本当为天启、崇祯时所刊刻。
张萱和李卓吾还打过另一本书的著作官司,骂李卓吾为闽秃。张萱的另一部作品《疑耀》——曾张冠李戴为李贽所著。 《疑耀》共七卷,是张萱的早年作品,内容是考证历史人物和文坛掌故,其中不乏奇异 之论和怪诞之事。有趣的是,据《疑耀》新序,张萱成书后交由学友传阅,并请友人代梓发 行。30 年后,张萱发现自己所撰的《疑耀》一书变为“乃李贽所著,门人张萱序”,卷首 还载有用张萱名义杜撰的一篇《序》,说张萱“负笈数千里,修谒其门”,成为李贽的弟子。 为此,张萱作《新序》正之,曰:“疑耀七卷,不知何人借为闽秃李贽所著,亦大怪事?? 今伪为余序者,乃谓余青衿时,尝负笈以从秃游,一何诬也!余为青衿,未尝跬步出国门, 秃自剃顶,即从七观音居黄州,亦未尝跬步涉五岭,余何由而负笈从之?”由于张萱亲自出 来澄清事实,故入清后修《四库全书》收录《疑耀》一书时,纂修官才正式将《疑耀》作者更正为张萱。
3朱鼎臣本”。 全名《唐三藏西游释厄传》。因其中题有“朱鼎臣编辑”等字样,故称。关于朱鼎臣其人,根据有关题记可知,他字冲怀,羊城(今广州市)人,庠生,是一位专门在福建建阳为书商们编辑图书的文人。这里离张萱老家特别进,张萱晚年经常往来广州以文会友。
4杨闽斋本 全名《鼎镌京板全像西游记》。 1 杨闽斋本 全名《鼎镌京板全像西游记》。因其题款中有“清白堂杨闽斋梓”等字样,故学者们或称其为“清白堂本”,或称其为“杨闽斋本”。杨氏清白堂是建阳比较著名的书坊。就今所知,所刻通俗小说除本书外,还有万历三十八年所刻的《三国志传》,题“明闽斋杨起元校”。由此可知,杨闽斋名起元,“闽斋”是他的字。现在通常的认为杨闽斋只是一个出版商。其实这个人也是大名鼎鼎,是岭南文化圈中的名人。
杨起元(1547~1599),字贞复,号复所。明代广东省归善县塔子湖(今属惠州桥东)人。少聪颖,8岁能作诮鬼文;15岁被贼俘掠,从容赋诗得释。隆庆元年(1567)中解元,万历五年(1577)成进士。历任编修、国子监司业、司经局洗马、国子监祭酒、南京礼部右侍郎、南京吏部右侍郎摄吏部、礼部尚书事。杨起元是晚明的理学大师,尊王阳明再传弟子罗汝芳为师,在明儒学案中划归泰州学派。他曾任广州禺山书院山长,创建惠州敦仁书院,讲学丰山永福寺,纂修《惠州府志》明史中记载:张居正恶讲学,汝芳被劾罢,而起元自如。宋元以来,儒必辟佛,起元却学不讳禅,儒佛合一。在惠州建敦仁书院,讲学永福寺,纂修《惠州府志》。
这人与张萱是至交好友。两人都有诗相互称赞对方。
送张孟奇下第归罗浮(明·杨起元)
万仞罗浮海上山,飞云杳霭有无间。陆沉漫自金门署,双起看君玉笋班。
二石楼前云气满,四贤祠畔月华殷。年来欲试丹砂诀,迟我移舟海石湾。
文昌阁怀杨复所(明·张萱)
派别支分自古今,旴江源本可追寻。浮云叆叇随高下,流水潆洄认浅深。
丹陛便堪长捧日,苍生何必别为霖。六桥月上光千顷,一幅潇湘见此心。
5闽斋堂本 全名《新刻增补批评全像西游记》。因其书题有“闽斋堂杨居谦校梓”等字样,故学者简称其为“闽斋堂本”。此书刊刻于崇祯四年(1631)。刊行者名杨居谦,字懋卿,其书肆称为闽斋堂。杨居谦显然是继承了杨闽斋的刻书事业,故将自己的堂号命名为“闽斋堂”。卷首有《批点西游记序》。序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署名“秃老”,后半部分可能是后加上去的。序末有“秃老批评”和“闽斋堂杨氏居谦校梓”的墨刻印记。
第二 张萱一生以“西”字为伴。他写的东西大都冠以西字,并且住的地方都叫西园。其著述非常多,除了《西园闻见录》外,还有《秘阁藏书录》、《古韵》、《疑耀》、《东坡寓惠录》、《西园画评》、《西园汇史》、《西园存稿》、《史余》、《入宅周书》、《阴宅四书》等十数种。除此之外,张萱成书还没来得及付梓的还有《西园类林》、《五经一贯》、《古文奇字》、《西园类说》等。洋洋数百万言,足以淹贯古今。
第三 张萱对佛道两教涉及的非常广泛。张萱并不仅仅顾着自己出书,还积极刻书传世,造福社会。据初步统计,张萱刻书有宋张君房撰《云笈七韱》,宋赵希鹄撰《洞天清录》,元戴侗撰《六书故》、《六书通释》,明吴安国撰 《垒瓦编》、《垒瓦二编》等。其中《云笈七韱》可谓道教的大百科全书。那是道教神仙洞府和修炼的宝典。并且张在自己的《西园闻见录》里写了大量关于佛教的文章。张认为儒释相通,儒不可不通释典,释亦不可不通儒书,离之则两伤合之则并美。
第四 张萱完全具备写西游记的文学功底。张萱学识渊博,对天文地理、阴阳、兵农礼乐、玄乘韬略等无不浏览。精于鉴藏,嗜藏书,搜书不以余力,数十年收藏宏富,图书达万卷以上。如宋李时行、元王蒙、明唐寅、钱叔宝等名人画,皆为其所有。晚年他弃官归里,退隐故乡,于县城附近榕溪之西筑“西园”,以读书、藏书、校书、著述为乐。在西园中他分专类辟藏书室,设有“论世斋”、“汇史楼”、“黛玉轩”、“函雅楼”、“癖古斋”等多处专室储书与书画。53岁的张萱休官回家后,一身扎在西园里,手不释卷,不入城市。清道光《广东通志》还称此时的他“生平无他嗜,独癖书,老而弥笃;藏万卷,丹铅无不遍者。自天地阴阳以及兵、农、礼、乐、元乘、韬钤,无不探讨淹贯”。他不光读书,还潜心著述。他苦心20余年综核自明洪武至天启二百多年的官私史料,终于编成明代后期的著名野史——— 《西园闻见录》。
第五 :张萱善画,但流传至今的不多。查到唯一署名张萱的画,写的还是西游记!!唐僧去西天的时候,曾对徒弟说,松树头指向东,他就取经回来了。这幅画就是这件事。
卷末:拟王士元书意。画上题词:高松西指为求经,般若真诠泯色形。假使虬枝解更向,定知糟粕是清宁。网上查到这首诗是清朝乾隆的,不过乾隆的诗品不咋地,其一生作诗4万多首,而全唐诗也就是四万来首。乾隆本人写的诗不太入流,别人代做的居多。这首诗或许就是抄的张萱的。反正二者之间必定有个错的。画是真的说明乾隆造假,如果这首诗是乾隆做的那这幅画就是假的。
有人能单独写那么多诗,没有其他诗作品吗?我怀疑是明代皇室成员那种级别的人资助或者关系户才有可能
不了解的人说点题外话~(′?`??)各位全当看乐子~
在下在郑州住了几年~郑州新郑,有个高老庄~
后来听说,那个高老庄,出过一个首辅,叫高拱。。。。。。高。。。。。拱。。。。。。?!?!
WTF(╯‵□′)╯︵┴─┴!!!!!
反正作者一定是明朝中後期的淮安人——嘉靖年間可能性最大,而且很可能與在某個王府呆過,不是王爺本人就是八公門客之徒。
西游记第七十二回,蜘蛛精堪称足球巨星,一句“兴懒情疏方叫海”描写了30多种踢蹴鞠姿势,吴承恩先生本人是不是对蹴鞠有研究呢!有没有得到证实!
淮安人进来说两句,一定是淮安人写的,里面太多太多我们这个地方特有的方言,是在其他地方根本听不到的,而在淮安这个地方有记录的只有吴承恩和西游记有关系了。
其实作者是谁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个事情表明在当时写小说的人地位很低。
我的意思 作者是谁真的不重要,一直在这上面纠结就像研究茴字的几种写法一样,反而耽误了真正有意义的研究。
从这个问题来讲吧 我觉得还是吴承恩的可能性大一点。
不知道为什么,最近几年的历史研究者都喜欢反对过去了,好像提出一些与他人不同的意见就很了不起一样,都是一些断章取义,抓到文章中一点皮毛就乱怀疑的家伙
推薦閱讀:
※為什麼西遊記裡面沒有狐狸精勾引人卻有其他妖怪勾引人的情節?不都說狐狸精勾引人么?
※有沒有這樣的一種可能,真假美猴王中被打死的是孫悟空,不是六耳獼猴呢?
※孫悟空一個跟頭十萬八千里為什麼不直接把唐僧帶到西天。?
※西遊記,車遲國悟空pk三個道士,為什麼太上老君會幫忙?
※孫悟空三打白骨精後被趕回花果山,500年後的花果山猴子們是怎樣認出悟空是他們的大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