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鑒里哪個故事或者那段話最打動你?


魏安王問天下之高士於子順,子順曰:「世無其人也;抑可以為次,其魯仲連乎!」王曰:「魯仲連強作之者,非體自然也。」子順曰:「人皆作之。作之不止,乃成君子;作之不變,習與體成,則自然也。」


得人者興,失人者崩。恃德者昌,恃力者亡。
——趙良勸誡商鞅語


兼聽則明,偏信則暗。


《資治通鑒》記錄了一千多年的歷史,跨越16個朝代,波瀾壯闊,英雄輩出,可以說是一部創業團隊的編年史。無論是在牌桌上博弈的一方霸主還是與命運抗爭的小人物,即使是一段段短短的文字背後,都有一段慷慨悲歌的故事,都有無數人物一生的命運。

打動人的故事太多:在兄弟中最不被人看好的劉秀,最終創業成功,開啟中興盛世;諸葛亮的公正,另政敵也由衷欽佩;拿著杆子和上千人搏命的劉裕;人生幾度起落的燕國國主慕容垂;大勢已去的符堅和他的兒子們;和曾經的兄弟們沙場對決的單雄信;憨直的契必何力,執著的魏徵,意氣奮發的張九齡......

聊聊其中一個,後唐庄宗李存勖。李存勖是唐末群雄中的一個,他們的家族本是唐朝的僱傭軍,父親李克用長期和另一個梟雄朱溫(後梁創始人)逐鹿天下,一直被壓制。作為富二代/官二代,他做的很好,喜歡騎馬射箭,膽力過人,作戰勇敢,能夠身先士卒。在潞州之戰中,對手陣營的 Boss 朱溫由不住感慨:「生子當如李亞子,克用為不亡矣!至如吾兒,豚犬耳!」(像曹操說孫權一樣,生兒子就要生這樣的,而我的小孩,如豬狗一般(有多不喜歡自己小孩))。

李克用臨死前,交給李存勖三支箭,要他完成三個目標:1. 消滅劉守光,攻克幽州;2. 擊敗契丹,鞏固北方;3. 消滅宿敵後梁。李存勖將三支箭供奉在家廟裡,每次出征前就派人去來,放在精緻的絲套里,帶著衝鋒陷陣,打了勝仗後,再送回廟中,表示完成任務。這三件事最終都做到了,最終建立了後唐(實際上和原有的唐朝並無關係)。

作為 CEO,李存勖的技術和銷售能力都非常強,所以縱橫天下,能在亂世中帶領團隊開創出一番事業來。但是往往優點越突出的人,潛在的缺點也會越大。他的缺點是心胸並不豁達,能力強但貪功,很難與其他人分享,不善於管理團隊。在面對外部危機時能夠應對,而內部的危機卻不斷逼近。而他自己認為已經奮鬥一生,終於到了該享樂的時候了,於是開始荒廢政事(沒錯,另一個 CEO 唐玄宗也是這樣),更直接的問題是其對演藝界人士的過度偏好。最終,在全面佔領市場後不到三年的時間,就爆發了嚴重的內部危機,管理層分裂,自己也被身邊的歌星叛亂殺害。

謚法里,死於荒野謂之「庄」。

越是看起來優秀的人,就越應該反省,警惕自己的缺陷。短期內優點的放大也許會掩蓋長期內缺點帶來的損害,然而結構性的缺陷最終會導致系統崩潰。


(1)《資治通鑒.卷十三.漢紀三》 劉邦命叔孫通制禮, 司馬光評價

臣光曰:禮之為物大矣!用之於身,則動靜有法而百行備焉;用之於家,則內外有別而九族睦焉;用之於鄉,則長幼有倫而俗化美焉;用之於國,則君臣有敘而政治成焉;用之於天下,則諸侯順服而紀綱正焉;豈直幾席之上、戶庭之間得之而不亂哉!夫以高祖之明達,聞陸賈之言而稱善,睹叔孫通之儀而嘆息;然所以不能比肩於三代之王者,病於不學而已。當是之時,得大儒而佐之,與之以禮為天下,其功烈豈若是而止哉!惜夫,叔孫生之為器小也!徒竊禮之糠粃,以依世、諧俗、取寵而已,遂使先王之禮淪沒而不振,以迄於今,豈不痛甚矣哉!是以揚子譏之曰:「昔者魯有大臣,史失其名,曰:『何如其大也!』曰:『叔孫通欲制君臣之儀,召先生於魯,所不能致者二人。』曰:『若是,則仲尼之開跡諸侯也非邪?」曰:『仲尼開跡,將以自用也。如委己而從人,雖有規矩、準繩,焉得而用之!』」善乎揚子之言也!夫大儒者,惡肯毀其規矩、準繩以趨一時之功哉!"

很少見司馬光如此之激動,一連用了五六個排比句來強調禮的作用,之後忍受不住的引經據典的噴叔孫通制的禮等於放屁,「叔孫生之為器小也!徒竊禮之糠粃,以依世、諧俗、取寵而已,遂使先王之禮淪沒而不振,以迄於今,豈不痛甚矣哉」". 淚流滿面的把至今禮法不立的原因直接歸咎於叔孫生"器小"。。。有一種老學究被觸到G點的奇怪笑點。。。。
關鍵字: 禮法

(2)《資治通鑒.卷第二十七·漢紀十九》 漢宣帝教育太子的話

「皇太子柔仁好儒,見上所用多文法吏,以刑繩下,嘗侍燕從容言:「陛下持刑太深,宜用儒生。」帝作色曰:「漢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雜之。奈何純任德教,用周政乎!且俗儒不達時宜,好是古非今,使人眩於名實,不知所守,何足委任!」乃嘆曰:「亂我家者,太子也!」」

施政綱領
關鍵字:核心思想

(3)《資治通鑒.卷六十四.漢紀五十六》
當時曹操挾天子令諸侯,漢室危急,荀悅作《申鑒》五篇,獻策漢獻帝

」時政在曹氏,天子恭己,悅志在獻替,而謀無所用,故作是書。其大略曰:為政之術,先屏四患,乃崇五政。偽亂欲,私壞法,放越軌,奢敗制:四者不除,則政末由行矣,是為四患。興農桑以養其生,審好惡以正其俗,宣文教以章其化,立武備以秉其威,明常罰以統其法,是謂五政。人不畏死,不可懼以罪;人不樂生,不可勸以善。故在上者,先豐民財以定其志,是謂養生。善惡要乎功罪,毀譽效於准驗,聽言責事,舉名察實,無或作偽以盪眾心。故欲無奸怪,民無淫風,是謂正俗。榮辱者,賞罰之精華也。故禮教榮辱以加君子,化其情也;桎梏鞭撲以加小人,化其形也。若教化之廢,推中人而墜於小人之域,教化之行,引中人而納於君子之塗,是謂章化。在上者必有武備以戒不虞,安居則寄之內政,有事則用之軍旅,是謂秉威。賞罰,政之柄也。人主不妄賞,非愛其財也,賞妄行,則善不勸矣;不妄罰,非矜其人也,罰妄行,則惡不懲矣。賞不勸,謂之止善,罰不懲,謂之縱惡。在上者能不止下為善,不縱下為惡,則國法立矣。是謂統法。四患既蠲,五政又立,行之以誠,守之以固,簡而不怠,疏而不失,垂拱揖讓,而海內平矣。」

「漢家自有法度,本以霸王道雜之」的具體解釋。
關鍵字: 實施方案

(4)《資治通鑒.卷八十五.晉紀七》 西晉八王之亂

」己未,石超軍奄至,乘輿敗績於盪陰,帝傷頰,中三矢,百官侍御皆散。嵇紹朝服,下馬登輦,以身衛帝,兵人引紹於轅中斫之。帝曰:「忠臣也,勿殺!」對曰:「奉太弟令,惟不犯陛下一人耳!」遂殺紹。血濺帝衣。帝墮於草中,亡六璽。石超奉帝幸其營,帝餒甚,超進水,左右奉秋桃。穎遣盧志迎帝;庚申,入鄴。大赦,改元曰建武。左右欲浣帝衣。帝曰:「嵇侍中血,勿浣也!

「何不至肉糜」的晉惠帝所說的話。疾風知勁草,板蕩識誠臣
關鍵字: 忠臣

(5)《資治通鑒.卷一百.晉紀二十二》 桓溫第二次北伐,是時五胡亂華,中原喪亂。

「桓溫自江陵北伐,遣督護高武據魯陽,輔國將軍戴施屯河上,自帥大兵繼進。與寮屬登平乘樓望中原,嘆曰:「遂使神州陸沉,百年丘墟,王夷甫諸人不得不任其責!」記室陳郡袁宏曰:「運有興廢,豈必諸人之過!」溫作色曰:「昔劉景升有千斤大牛,啖芻豆十倍於常牛,負重致運,曾不若一贏牸,魏武入荊州,殺以享軍。」

狼煙起,江山北望。英雄之嘆,家國之衰
關鍵字: 英雄

(6)《資治通鑒.卷一百三十四.宋紀十六》南齊代宋
蕭道成欲取劉宋自帶,遭到大臣袁璨等反對進而發生的宮廷政變。

「戊子,帝乘露車,與左右於台岡賭跳。仍往青園尼寺,晚,至新安寺偷狗,就曇度道人煮之。飲酒醉,還仁壽殿寢。楊玉夫常得帝意,時帝出入無常,省內諸閣,夜皆不閉,廂下畏相逢值,無敢出者;宿衛並逃避,內外莫相禁攝。是夕,王敬則出外。玉夫伺帝熟寢,與楊萬年取帝防身刀刎之。敕廂下奏伎陳奉伯袖其首,依常行法,稱敕開承明門出,以首與敬則。敬則馳詣領軍府,叩門大呼,蕭道成慮蒼梧王誑之,不敢開門。敬則於牆上投其首,道成洗視,乃戎服乘馬而出,敬則、桓康等皆從。入宮,至承明門,詐為行還。敬則恐內人覘見,以刀環塞窐孔,呼門甚急,門開而入。他夕,蒼梧王每開門,門者震懾,不敢仰視,至是弗之疑。道成入殿,殿中驚怖。既而聞蒼梧王死,咸稱萬歲。」己丑旦,道成戎服出殿庭槐樹下,以太后令召袁粲、褚淵、劉秉入會議。道成謂秉曰:「此使君家事,何以斷之?」秉未答。道成須髯盡張,目光如電。秉曰:「尚書眾事,可以見付;軍旅處分,一委領軍。」道成次讓袁粲,粲亦不敢當王敬則拔白刃,在床側跳躍曰:「天下事皆應關蕭公!敢有開一言者,血染敬則刀!」仍手取白紗帽加道成首,令即位,曰:「今日誰敢復動!事須及熱!」道成正色呵之曰:「卿都自不解!」粲欲有言,敬則叱之,乃止。褚淵曰:「非蕭公無以了此。」手取事授道成。道成曰:「相與不肯,我安得辭!」乃下議,備法駕詣東城,迎立安成王。於是長刀遮粲、秉等,各失色而去。秉出,於路逢從弟韞,韞開車迎問曰:「今日之事,當歸兄邪?」秉曰:「吾等已讓領軍矣。」韞拊膺曰:「兄肉中詎有血邪!今年族矣!」.....道成遣軍主會稽戴僧靜帥數百人向石頭助烈等,自倉門得入,與之并力攻粲。孫曇驍勇善戰,台軍死者百餘人。王天生殊死戰,故得相持。自亥至丑,戴僧靜分兵攻府西門,焚之。粲與秉在城東門,見火起,欲還赴府。秉與二子俁、陔逾城走。粲下城,烈燭自照,謂其子最曰:「本知一木不能止大廈之崩,但以名義至此耳。」僧靜乘暗逾城獨進,最覺有異人,以身衛粲,僧靜直前斫之。粲謂最曰:「我不失忠臣,妝不失孝子!」遂父子俱死。百姓哀之,謠曰:「可憐石頭城,寧為袁粲死,不作褚淵生!.

從蕭道成剛開始的糾結「誑之」,「不敢開門」,到瞬間之後的「戎服乘馬而出」,聊聊幾筆把蕭道成當時要稱帝的慾望和對反叛的糾結的心情非常細微傳神的刻畫出來了。到之後蕭道成和王敬則配合演的對手戲,武力要挾大臣對自己的承認,以及最後袁璨反叛臨死時對兒子所說的話。歷朝歷代宮廷政變的人物百態,盡入此文。
關鍵字: 政權迭代

(6)《資治通鑒.卷一百五十三》 陳慶之從北方歸來之後,是時自永嘉南渡,已兩百年矣

「陳慶之之入洛也,蕭贊送啟求還。時吳淑媛尚在,上使以贊幼時衣寄之,信未達而慶之敗。慶之自魏還,特重北人,硃異怪而問之,慶之曰:「吾始以為大江以北皆戎狄之鄉,比至洛陽,乃知衣冠人物盡在中原,非江東所及也,奈何輕之?」」
關鍵字: 衣冠風流


趙王封樂毅於觀津,尊寵之,以警動於燕、齊。燕惠王乃使人讓樂毅,且謝之曰:「將軍過聽,以與寡人有隙,遂捐燕歸趙。將軍自為計則可矣,而亦何以報先王之所以遇將軍之意乎?」樂毅報書曰:「昔伍子胥說聽於闔閭而吳遠跡至郢;夫差弗是也,賜之鴟夷而浮之江。吳王不寤先論之可以立功,故沈子胥而不悔;子胥不蚤見主之不同量,是以至於入江而不化。夫免身立功以明先王之跡,臣之上計也。離毀辱之誹謗,墮先王之名,臣之所大恐也。臨不測之罪,以幸為利,義之所不敢出也。臣聞古之君子,交絕不出惡聲,忠臣去國,不潔其名。臣雖不佞,數奉教於君子矣。唯君王之留意焉!」於是燕王復以樂毅子為昌國君,而樂毅往來複通燕,卒於趙,號曰望諸君。

功勛卓著,又能保全生命,道德上臻於完美的,莫過於樂毅。「臣聞古之君子,交絕不出惡聲,忠臣去國,不潔其名。臣雖不佞,數奉教於君子矣。」


在取得了一生中的最後一次大捷之後,慕容垂沒有絲毫的輕鬆與喜悅,他要去參合陂,去親自設奠祭祀死難將士,去呼喚倒在異鄉的孩子們回家……

   如血殘陽映照下的參合陂,一副枯藤老樹昏鴉的慘淡景象,刨開淺淺的浮土,無數尚未完全腐爛的屍骨露了出來,山上山下呼親喚朋的哭聲頓時響成一片,聲震山谷。在哭聲中,後燕的將士們見到他們敬愛的老皇帝,那個曾象高山一樣讓人感到堅不可摧的偉岸身影,此刻卻只能在侍從的攙扶之下,蹣跚地走上祭壇。滿頭被風霜染白的鬚髮在清冷的晚風中微微顫抖,混濁的老淚靜靜地漫過眼角,沿著磨難刻在蒼老面龐上的一道道皺紋,滴落在血染的草原上。

   後燕的老皇帝傷痛萬分,原本就已昏花的目光,這時更是一片模糊,已分不出天與地的界限,只有周圍那陣陣撕心裂肺的痛哭,依然是那麼清晰。慕容垂易受感情左右的個性,讓他在一生中做出了無數次錯誤的選擇,而現在,又給了他最後一次重擊。對去年輕率決策的懊喪與悔恨,對年華老去身不由已的無奈與哀傷,對後燕與太子慕容寶莫測前途的灰心與失望,還有多少追隨自己的英雄兒郎化為眼前遍地屍骸的慘狀,同時交織在一起,匯成一股穿越亘古的悲涼,剎時沖碎了他勉強維持的最後一絲剛強!隨著一口鮮血湧上喉頭,這個飽經滄桑的靈魂,終於再也支撐不住衰老病殘的軀體,慕容家族的最後一根擎天巨柱,終於在眾侍從的驚呼聲中,轟然倒下!

簡單解釋一下背景:
五胡十六國,中國經歷了最黑暗的2個世紀。
最能代表那個時代的,是慕容家族的最後一任雄主——慕容垂。
他一生命運數起數落,多次從巔峰到低谷,經歷了苻堅/王猛/慕容恪/劉裕等不世出的牛人,卻最終敗給了天命。這也讓中國歷史掀開了新的一頁。但他和他的慕容帝國,卻被中國歷史遺忘了。


民可以樂成,不可與慮始。
想想還真是殘酷,各方面的。


智伯之臣豫讓欲為之報仇,乃詐為刑人,挾匕首,入襄子宮中塗廁。襄子如廁心動,索之,獲豫讓。左右欲殺之,襄子曰:「智伯死無後,而此人慾為報仇,真義士也!吾謹避之耳。」乃舍之。豫讓又漆身為癩,吞炭為啞,行乞於市,其妻不識也。行見其友,其友識之,為之泣曰:「以子之才,臣事趙孟,必得近幸。子乃為所欲為,顧不易邪?何乃自苦如此!求以報仇,不亦難乎?」豫讓曰:「不可!既已委質為臣,而又求殺之,是二心也。凡吾所為者,極難耳。然所以為此者,將以愧天下後世之為人臣懷二心者也。」襄子出,豫讓伏於橋下。襄子至橋,馬驚,索之,得豫讓,遂殺之。

因為小時候年紀小,總看不下去資治通鑒,每次看了四五章就扔下,下次再從頭開始看,所以這個故事看了很多很多遍。本是一個普通的故事,但是對小學生來說還挺大震驚的,念念不忘,每次看到「漆身為癩」都會腦補豫讓渾身塗得像個癩蛤蟆的樣子(原諒我小時候一直以為漆身為癩是扮成癩蛤蟆= =)然後覺得又噁心又好玩【果然惡趣0.0】


聞其過者,過日消而福臻;聞其譽者,謄日損而禍至。


年方二八時讀過一次,那時最感動的是:「契丹主遣其舅使於唐,泰州團練使荊罕儒募客使殺之。唐人夜宴契丹使者於清風驛,酒酣,起更衣,久不返,視之,失其首矣。自是契丹與唐絕。罕儒,冀州人也」。 因為終於看完了~~~π_π

成年時又看了一次,那時感動的是司馬光在《進資治通鑒表》中說的「臣今筋骨癯瘁,目視昏近,齒牙無幾,神識衰耗,所謂,旋踵而忘。臣之精力,盡於此書。」這本書成書兩年後司馬光就因積病而死了,司馬光為此書付出畢生精力,傾盡自己全部心血,為我們留下了如此寶貴的作品,這難道不是最值得我們感動的么?


竊以為苟不能使九州合為一統,皆有天子之名,而無其實者也。雖華夷仁暴,大小強弱,或時不同,要皆與古之列國無異,豈得獨尊獎一國謂之正統,而其餘皆為僭偽哉!


名字,鑒於往事,有資於治道!


貞觀二年,京師旱,蝗蟲大起。唐太宗入苑視禾,見蝗蟲,掇數枚而咒曰:「人以谷為命,而汝食之,是害於百姓。百姓有過,在予一人,爾其有靈,但當蝕我心,無害百姓。」將吞之,左右遽諫曰:「恐成疾,不可。」太宗曰:「所冀移災朕躬,何疾之避?」遂吞之。
有點做作,堪稱影帝。


丈夫一言許人,千金不易
- 資治通鑒·唐紀


口有蜜腹有劍。
宋·司馬光《資治通鑒·唐紀·玄宗天寶元年》。本句大意是:口頭上溫和親近得像蜜一樣甜,內心裡卻刁鑽歹毒得像劍一樣利。這兩句是唐人對奸相李林甫的形象概括。《資治通鑒·唐紀》載:「李林甫為相,凡才望功業出已右及為上所厚、勢位將逼己者,必百計擊之,尤忌文學之士。或陽與之善,啖以甘言而陰陷之。世謂李林甫~。」嘴巴像蜂蜜樣甜,心計像利劍樣狠,多麼形象地刻畫出陰謀家陰險奸詐的嘴臉。
人是很容易被甜言蜜語所迷惑的,最近看到的事讓我更是深深感受到這句話的正確,有些人帶著目的地做事,人前一套背後一套,真是很讓人厭惡。也是提醒自己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

很想再加一個 史記《呂不韋列傳》里的

不韋因使其姊說夫人曰:「吾聞之,以色事人者,色衰而愛弛。今夫人事太子,甚愛而無子,不以此時蚤自結於諸子中賢孝者,舉立以為適而子之,夫在則重尊,夫百歲之後,所子者為王,終不失勢,此所謂一言而萬世之利也。不以繁華時樹本,即色衰愛弛後,雖欲開一語,尚可得乎?今子楚賢,而自知中男也,次不得為適,其母又不得幸,自附夫人,夫人誠以此時拔以為適,夫人則竟世有寵於秦矣。」

夫以色事人者,色衰則愛弛
女孩子還是要自己有能力最重要,相貌是走下坡路,人生得往上走。


初,李廣有孫陵,為侍中,善騎射,愛人下士。帝以為有廣之風,拜騎都尉,使將丹楊、楚人五千人,教射酒泉、張掖以備胡。及貳師擊匈奴,上詔陵,欲使為貳師將輜重。陵叩頭自請曰:「臣所將屯邊者,皆荊楚勇士奇材劍客也,力扼虎,射命中,願得自當一隊,到蘭干山南以分單于兵,毋令專向貳師軍。」上曰:「將惡相屬邪!吾發軍多,無騎予女。」陵對:「無所事騎,臣願以少擊眾,步兵五千人涉單于庭。」上壯而許之。因詔路博德將兵半道迎陵軍。博德亦羞為陵後距,奏言:「方秋,匈奴馬肥,未可與戰,願留陵至春俱出。」上怒,疑陵悔不欲出而教博德上書,乃詔博德引兵擊匈奴於西河。詔陵以九月發,出遮虜障,至東浚稽山南龍勒水上,徘徊觀虜,即亡所見,還,抵受降城休士。陵於是將其步卒五千人,出居延,北行三十日,至浚稽山止營,舉圖所過山川地形,使麾下騎陳步樂還以聞。步樂召見,道陵將率得士死力,上甚悅,拜步樂為郎。

陵至浚稽山,與單于相值,騎可三萬圍陵軍。軍居兩山間,以大車為營,陵引士出營外為陳,前行持戟、盾,後行持弓、弩。虜見漢軍少,直前就營。陵搏戰攻之,千弩俱發,應弦而倒。虜還走上山,漢軍追擊殺數千人。單于大驚,召左、右地兵八萬餘騎攻陵。陵且戰且引南行,數日,抵山谷中,連戰,士卒中矢傷,三創者載輦。兩創者將車,一創者持兵戰,復斬首三千餘級。引兵東南,循故龍城道行四五日,抵大澤葭葦中,虜從上風縱火,陵亦令軍中縱火以自救。南行至山下,單于在南山上,使其子將騎擊陵。陵軍步斗樹木間,復殺數千人,因發連弩射單于,單于下走。是日捕得虜,言「單于曰:『此漢精兵,擊之不能下,日夜引吾南近塞,得無有伏兵乎?』諸當戶君長皆言:『單于自將數萬騎擊漢數千人不能滅,後無以復使邊臣,令漢益輕匈奴。復力戰山谷間,尚四五十里,得平地,不能破,乃還。』」

是時陵軍益急,匈奴騎多,戰一日數十合,復傷殺虜二千餘人。虜不利,欲去,會陵軍候管敢為校尉所辱,亡降匈奴,具言:「陵軍無後救,射矢且盡,獨將軍麾下及校尉成安侯韓延年各八百人為前行,以黃與白為幟。當使精騎射之,即破矣。」單于得敢大喜,使騎並攻漢軍,疾呼曰:「李陵、韓延年趣降!」遂遮道急攻陵。陵居谷中,虜在山上,四面射,矢如雨下。漢軍南行,未至鞮汗山,一日五十萬矢皆盡,即棄車去。士尚三千餘人,徒斬車輻而持之,軍吏持尺刀,抵山,入狹谷,單于遮其後,乘隅下壘石,士卒多死,不得行。昏後,陵便衣獨步出營,止左右:「毋隨,丈夫一取單于耳!」良久,陵還,太息曰:「兵敗,死矣!」於是盡斬旌旗,及珍寶埋地中,陵嘆曰:「復得數十矢,足以脫矣。今無兵復戰,天明,坐受縛矣。各鳥獸散,猶有得脫歸報天子者。」令軍士人持二升Я,一片冰,期至遮障者相待。夜半時,擊鼓起士,鼓不鳴。陵與韓延年俱上馬,壯士從者十餘人,虜騎數千追之,韓延年戰死。陵曰:「無面目報陛下!」遂降。軍人分散,脫至塞者四百餘人。

陵敗處去塞百餘里,邊塞以聞。上欲陵死戰;後聞陵降,上怒甚,責問陳步樂,步樂自殺。群臣皆罪陵,上以問太史令司馬遷,遷盛言:「陵事親孝,與士信,常奮不顧身以徇國家之急,其素所畜積也,有國士之風。今舉事一不幸,全軀保妻子之臣隨而媒櫱其短,誠可痛也!且陵提步卒不滿五千,深蹂戎馬之地,抑數萬之師,虜救死扶傷不暇,悉舉引弓之民共攻圍之,轉鬥千里,矢盡道窮,士張空弮,冒白刃,北首爭死敵,得人之死力,雖古名將不過也。身雖陷敗,然其所摧敗亦足暴於天下。彼之不死,宜欲得當以報漢也。」上以遷為誣罔,欲沮貳師,為陵遊說,下遷腐刑。


中國歷代王朝都有修全書的傳統,唐朝魏徵編撰的《群書治要》、紀曉嵐等人編修的《四庫全書》等,不過眾多全書中,唯北宋的司馬光編的《資治通鑒》印象最深。清朝名臣曾國藩曾經評論說「竊以先哲經世之書,莫善於司馬文正公《資治通鑒》。其論古皆折衷至當,開拓心胸」,他還說「若能熟讀此書,而參稽三通、兩衍義等書,將來出而任事,自有所持循而不至失墜」。換今日的話來說,就是只要熟讀《資治通鑒》,你就能成為很牛逼的人哦。我就講《資治通鑒》的一個故事吧——是關於上司的。

壹千個打工仔眼中,就有一千個「老闆」。在你的眼中,你的上司是個什麼模樣?無數個月黑風高的深夜,看著你吃著速食麵加班的充實人生,他笑得那樣甜;
當他知道你是光棍後,連連誇你是塊加班的料;看到你勤奮地工作完成了業績,他明年就能買輛瑪莎拉蒂了;自從他看到了你的女朋友,他就覺得你這個下屬——他交定了;終於有一天,你發現你的女朋友跟上司跑了,你就煩惱——一起辦的卡還能用嗎?…………你的上司也許就是這麼一個無恥之徒,無恥之中還有那麼一點點「賤賤的」。

紅塵陌路,遇到讓你如此痛苦的上司,你是不
是覺得世界對你充滿了惡意?但是,你的上司又是一個深諳人情世故之人,人家混那麼多年,練就了一張「巧舌」——說的每一句話都恰如其分,讓你挑不出一點毛病。於是,你就蜷縮在公寓里無言地哭泣。在這裡,小明告訴你——少年別哭,聽我說書。

《資治通鑒》其實在第一卷,就塑造了一個這樣的BOSS,叫做吳起。說起這個吳起,那可是戰國初期響噹噹的牛逼人物。當年,「晉王國」集團被自己的三個高管瓜分後,成立了趙氏財團、韓氏財團和魏氏財團,在歷史上這叫做「三家分晉」。那吳起可是當過著三個財團的CEO,要說人家打仗行,管行政也行。而吳起最出名的,恐怕還是深獲人心。他還在做「營銷總監」,指揮打仗的時候,特別受士兵們的崇拜。你看吧,人家堂堂一個大型財團的「營銷總監」,既不愛戴名表,也不像有些人那樣栓一根大大的「H」型皮帶。
吳總監,儘管年入百萬,可是人家就是跟最下等的士兵穿一樣的衣服,吃一樣的伙食。
人家睡覺也不鋪墊褥,出去跑業務吧,也不開瑪莎拉蒂,自己親自背負捆紮好的糧食和士兵們同甘共苦。

戴個H型的皮帶很了不起嗎?對了,本田什麼時候賣皮帶了?
而且,有個士兵生了惡性毒瘡——好傢夥,吳總監還趴在士兵的腳上,替他吸吮膿液。
不久,這個士兵的母上大人聽說了這個故事,後放聲大哭。
後來
,集團宣傳部門來採訪這位母親,請她發表一下感言——「你看你那個無名小卒的兒子,如今『營銷總監』親自替他吸膿液,是不是很感動?」
這位母親倒是很實在,面對閃光燈回答說:「不是這樣的,當年吳總監替我老公吸吮毒瘡,他在戰場上勇往直前,死在敵人手裡。如今吳總監又替我兒子吸吮毒瘡,我不知道他會死在什麼地方,因此我才哭啊。」
讀到這裡,你是不是對吳起這樣的BOSS充滿了好感呢?

吳總監的畫像看起來還是人模狗樣,可惜是個「渣男」
讀到這裡,你是不是對吳起這樣的BOSS充滿了好感呢?
你也大可不必,其實吳起不過是懂得了職場的生存之道——「得人者興,失人者崩。恃德者昌,恃力者亡」——在生活中,吳起可是不折不扣的「渣男」——他薄情寡義、殺妻求職、為子不孝,而且還比較好色,喜歡逛夜店、耍嫩模。
《資治通鑒》里可是記錄下了他的斑斑劣跡呀。
公元前412年,齊王國發兵攻打魯王國。魯王國的董事長魯穆公想任用吳起做CEO,但吳起的老婆又偏偏是齊國人。魯穆公對他有所懷疑。
你猜吳起幹了什麼事?他殺掉自己的妻子,表示不偏向齊國。後來,他也終於當上了魯國的CEO,率軍大敗齊軍。
不過,後來吧,吳起的人品還是被魯國的群臣議論了——這樣的人品,「渣男」不配當CEO。不久,他的CEO就被免了。
不過,魯國這些群臣也是不客觀,人家吳起也是還是有當CEO的才能的,你看人家打仗、管行政、搞改革,樣樣精通——而且手下的員工可是拼死拼活為他賣命,怎能說不是一個好CEO呢?所以,群臣是妒忌。
不過,各位身在職場的「傻白甜」們,遇到了像吳起這樣的上司,也算是你們倒霉——這種類型的上司的那些「糖衣炮彈」可厲害了。
他們對你好,不過是你身上有利用價值罷了——小心上司的溫柔。
「閱讀家」從小就放蕩不羈,經常被老師喊出教室罰站,在與老師鬥智斗勇的過程中,吃了不少虧,後來潛心研究了《資治通鑒》,學到了一整套整人心法,為了心得傳授給大家,故為其開設專欄和大家一起讀《資治通鑒》,如果你覺得「大閱讀家」還可以,就加「大閱讀家」微信公眾號吧,可以搜索「greatreader」,也可以掃描二維碼。

http://weixin.qq.com/r/QztDW_XEwbi_raE4925R (二維碼自動識別)

本文為「大閱讀家」原創,轉載請註明出處


之前一直記不清楚春秋戰國怎麼個分法,看了《資治通鑒》後就記住了其中一種分法(公元前403年,趙魏韓三家分晉),因為它開篇就是講趙魏韓三家滅智伯的,這直接導致智伯被瓜分,趙魏韓三家崛起(不然的話,趙魏韓三家估計會一家一家被智伯吃掉)。
然後司馬光的那一段臣光曰也讓人印象深刻,充分體現了我國曆來對道德的高度標榜,深刻地影響了我們的國民性。而且在治理國家的問題上,當時最優秀的學者司馬光給皇帝的建議(《資治通鑒》就是給皇帝看的)是:治理國家要靠有德之人,而不是靠制度;遵從的是人治而不是法治。唏噓!
附上那一段臣光曰
臣光曰:智伯之亡也,才勝德也。夫才與德異,而世俗莫之能辨,通謂之賢,此其所以失人也。夫聰察強毅之謂才,正直中和之謂德。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雲夢之竹,天下之勁也,然而不矯揉,不羽括,則不能以入堅;棠溪之金,天下之利也,然而不熔范,不砥礪,則不能以擊強。是故才德全盡謂之聖人,才德兼亡謂之愚人,德勝才謂之君子,才勝德謂之小人。凡取人之術,苟不得聖人、君子而與之,與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何則?君子挾才以為善,小人挾才以為惡。挾才以為善者,善無不至矣;挾才以為惡者,惡亦無不至矣。愚者雖欲為不善,智不能周,力不能勝,譬之乳狗搏人,人得而制之。小人智足以遂其奸,勇足以決其暴,是虎而翼者也,其為害豈不多哉!夫德者人之所嚴,而才者人之所愛。愛者易親,嚴者易疏,是以察者多蔽於才而遺於德。自古昔以來,國之亂臣,家之敗子,才有餘而德不足,以至於顛覆者多矣,豈特智伯哉!故為國為家者,苟能審於才德之分而知所先後,又何失人之足患哉!


資治通鑒是我看過最恐怖的書
魏人凡破南兗、徐、兗、豫、青、冀六州,殺傷不可勝計,丁壯者即加斬截,嬰兒貫於槊上,盤舞以為戲。所過郡縣,赤地無餘,春燕歸,巢於林木」


廣陵城中士民,無大小悉命殺之。沈慶之請自五尺以下全之,其餘男子皆死,女子以為軍賞;猶殺三千餘口。長水校尉宗越臨決,皆先刳腸抉眼,或笞面鞭腹,苦酒灌創,然後斬之,越對之,欣欣若有所得」

從者交執矛,行人男女及犬馬牛驢,逢無免者。民間擾懼,商販皆息,門戶晝閉,行人殆絕。針、椎、鑿、鋸,不離左右,小有忤意,即加屠剖,一日不殺,則慘然不樂
這種易子而食的慘狀,不忍猝讀


推薦閱讀:

為何大家能夠容忍以前的電視劇進行改編,而不能容忍現在電視劇電影隨意亂編?
清朝政府為什麼要派李鴻章去日本簽訂【馬關條約】,而不是派別人?
傳說中的全球史前大洪水真的存在過嗎?
我最近對春秋戰國很有興趣,求書籍推薦?
請問我國古代時期旗幟除了一個字還有別的圖案嗎?

TAG:歷史 | 資治通鑒書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