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乾不淨,吃了沒病」有科學依據嗎?
有醫學專家認為,童年時期,適當的接觸泥土,細菌,可以提高免疫力。這樣的孩子長大之後,更不容易出現過敏癥狀。
我小時候很宅,現在每年夏天過敏性鼻炎。
這就是不乾不淨,吃了沒病的一種解釋吧。
從現實依據來看,衛生條件較好的發達國家,過敏癥狀患者比例相對較高。這個從美劇里動不動就過敏的角色就可見一斑。(《生活大爆炸》的HOWARD我就不提醒了。)
有科學依據。
——————————————————————————————
有研究顯示,兒童生長發育期與微生物的接觸影響早期免疫系統的形成與成熟。
這其實很好理解,因為人類的免疫系統在進化過程中就是為了適應外界充滿各種微生物的世界,這裡的微生物包括有害的和無害的,然而近代由於抗生素等的大量使用,造成周圍環境中的微生物大量減少,所以人類的免疫系統就開始不適應了。這就是現在過敏越來越多的原因,因為免疫系統沒有經受過「大敵」,所以當敵人的小股部隊(比如花粉)進入人體,這個沒見過世面的免疫系統就嚇壞了,就成了所謂的過敏反應。
西方過敏發生比我國多得多的原因也就是因為他們太「乾淨」了。
具體的科學機制是,早期接觸微生物可降低其體內殺傷性T細胞的數量,這樣就可以抑制一系列免疫系統疾病(包括過敏)的發生。
這個發現發表在Science上,作者單位是哈佛醫學院,具體的實驗過程是這樣的:
研究人員將實驗小鼠分成了兩組:一組小鼠是在無菌環境中培育的無菌(germ-free ,GF)小鼠,一組則是在正常實驗室條件下培育的無特異性病原體(specific-pathogen-free)小鼠。他們誘導這些小鼠引發出哮喘或潰瘍性結腸炎。研究人員發現GF小鼠肺中有更多數量的iNKT細胞,並引發了更嚴重的疾病癥狀,表明接觸微生物在某種程度上影響了iNKT細胞水平,使得GF小鼠更易於罹患炎性疾病。研究還發現GF小鼠生命早期接觸微生物不足,並不能通過在成年期接觸更廣泛的微生物來得到補償。
為了找到能用於解釋微生物接觸影響的機制,研究人員將焦點放在了一種與炎症和iNKT細胞相關的信號蛋白CXCL16上。研究人員發現相比於正常小鼠,GF小鼠結腸和肺組織中的CXCL16表達水平較高,抑制CXCL16表達可降低這些組織中的iNKT細胞數量和炎症程度。
微生物和基因
分析CXCL16編碼基因表明GF小鼠中CXCL16過表達是由於基因上有5個位點發生了超甲基化。Kasper說:「我們藉助幾種可調控DNA甲基化作用的化合物證實超甲基化作用上調了CXCL16,導致了iNKT細胞水平增高。」
Kasper說這些研究結果揭示了一條信號通路:在不接觸某些微生物的情況下,甲基化作用會增進CXCL16的表達,最終提高iNKT細胞數量和炎症水平。
「有可能存在一些特殊的生物體及它們生成的分子影響了這一信號通路。這看起來像是在年齡非常小、非常小的時候就設置了自動調節裝置,只是我們不知道是什麼,」Kasper說。
德國慕尼黑大學兒童醫院哮喘與過敏症學部主任Erika Von Mutiu 說:「目前尚不清楚是否在人類有相似的信號通路發揮作用,但是這些研究結果可作為流行病學研究的補充。它表明微生物組是非常重要的,接觸的年齡是起決定性作用的」
其實在這個文章發表之前,就有一個很著名的衛生學假說「在一些發達地區,盛行利用抗生素和抗菌藥物來減少兒童與微生物的接觸,結果使得兒童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發病率增加。」直到這篇文章發表,這個假說才得到理論支持,
不過需要強調一下,按照目前的科學理論,我們僅僅證明了「不乾不淨,吃了沒病」在孩子的生長發育期有作用,成人因為免疫系統已經發育完善,這麼做究竟有沒有用,還有待考證。
參考文獻
Microbial Exposure During Early Life Has Persistent Effects on Natural Killer T Cell Function
是不是這個不幹凈的度要掌握好,即能適當的提高免疫力,又不能致命致病。
安徽衛視上早新聞看過一篇報導:日本學生到中國短暫交流學習 ,適逢組織中日學生一起外出遊覽,途中遇到中國美食節之類的街,那日本小夥伴哪見過吃過這些個中國料理啊,放開造,中國學生極盡地主之誼,招待有佳,回學校後,全體日本學生急性腸炎回腹瀉,反正沒幾個例外的,中國學生啥事沒有,活蹦亂跳!
不乾不淨吃了沒病這事兒吧,這麼說吧,就算世界末日了 ,環境再糟糕,飲食再不衛生,中國人也是最後倒下的民族!
多麼異稟的天賦啊!哇咔咔
請恕我發一個沒質量的回答,直到現在我都沒弄明白這句話的前後兩段到底是因果關係還是轉折關係。
沒有人會特意去吃髒東西,這只是一種無奈選擇下的自我安慰。全世界都有類似的諺語,這恰恰說明人們普遍意識到保持食物清潔衛生的重要性。
如果一定要正面理解的話,首先我們現在能採購到的食物,大多已經經過質控檢驗檢疫等環節的篩選;其次受益於現代公共衛生系統,我們生活環境中能直接接觸到的致病菌已大為減少,因食物污染而致病的風險已從系統上被降低。我們現在所謂的「不乾不淨」其實大多只是指沒有徹底清洗,或沾到點灰塵而已,縱向比較的話,其實已經很「乾淨」了。吃不幹凈的東西有幾率感染寄生蟲,尤其是幼兒!
拿中國人和日本人對比一下就知道有沒有科學依據了。。。。明顯國人對食品衛生耐受力更高。。。說的好像現在吃的東西多乾淨一樣。。。
細菌有好壞之分,也是必須的,不需要過分誇張。但是,也有一些必須注意。就比如掉在桌子上的東西,如果是高鹽,高糖之物,時間不長的情況下,是可以吃的,有科學根據。
不如改成。。。 不乾不淨 吃了沒命?
讀書時老師就曾解釋過「為什麼老外來到中國比我們去國外更容易水土不服」。
因為國外的水質要求比我國高。老外的腸道習慣了他們的水質,來到中國喝我們的水攪亂了他們腸道的菌群,而且腸道菌群是需要很長一段時間才能穩定,所以很多老外來到中國會習慣買桶裝純凈水飲用。
同樣,野外求生的貝爺也因為習慣了惡劣的生活環境,他的腸道會比一般人更具耐受性,所以他應該是最不會拉肚子的人!以毒攻毒
比眼不見為凈更加不靠譜。
首先這句話是不對的。不是「不乾不淨,吃了沒病」,而是「不乾不淨,活著沒病」。
這句話中的不乾不淨意思是指我們吸入的空氣、喝的水以及吃的食物,太過於潔凈,甚至病態到無菌的狀態,這對於人特別是嬰兒而言並不是好事,因為寶寶的免疫體系並不是出生就建立的,它必須通過外界污染物的持續的、可控的刺激,才會在應激的條件下產生各種免疫,所以寶寶在幾個月大到幾歲的這段時間常常無緣由的生病,就是因為外界的污染暫時衝破了他初生的免疫,可當他病好了之後,對於這種類型的感染就會有抵抗力了。
但注意,這種污染是要輕度的,而且是非毒性的。
不乾不淨的食物,最關鍵的不是它不潔凈,而是它更容易滋生細菌,部分細菌雖然會導致腐敗,但是不至於產生毒素或者不良物,最多會像大腸桿菌那樣產生髮臭揮發物;但是一些致病菌,比如志賀氏、弧線菌、李斯特菌、金黃葡萄球菌等可能會產生致病毒素,因此這就不再是「不乾不淨」,而是「強力奪命」。
試想下,從免疫的角度講,你一直吃河豚,一直攝入河豚毒素這些「不凈危險物」,那隻要你每次死裡逃生,過一段時間後,你體內就會建立河豚毒素的免疫,那你以後說不定就可以吃河豚完全不中毒了!從免疫的角度看,你的免疫力增強啦!
坑爹啊!
你還不如規避吃河豚這種風險來的更安全更直接啊!
所以不是「不乾不淨,吃了沒病」,而是你在生活中,如果個別「不乾不淨是大範圍不能規避的」,那還是從小開始鍛煉針對性的免疫吧,如果個別可以規避的,比如被污染的食物/水,沒洗乾淨的蔬菜等,那還是以注意個人衛生為主;這是因為——雖然很多哺乳類動物吃的草料和肉類都是沒有煮熟而且不幹凈的,那些動物雖然沒有拉肚子,但是通常它們的壽命都很短——至少比人類短多了,這當中的原因是:長期強化免疫,其實生物更容易衰老。
比如——
霧霾。
推薦閱讀:
※關於頸椎盤突出有哪些具體癥狀?怎麼樣自我護理?
※如何緩解頭痛?
※感冒的時候能健身嗎?
※對於一個類風濕患者的建議?
※關於腦垂體瘤的一些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