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武卒(類似特種兵)真的能夠日行百里嗎?那麼古代常規軍隊呢?
看到了魏武卒的描述
魏之武卒以度取之,衣三屬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負矢五十,置戈其上,冠胄帶劍,贏三日之糧, 日中而趨百里。中試則復其戶,利其田宅。
軍甲武器可以非戰攜帶,戰時穿戴,但是真的能夠做到日行百里嗎?戰馬是以騎兵和戰車的身份出現。那麼究竟是如何做到的?感覺不可能吧,民國軍閥混戰,士兵都沒這水平啊?
軍隊的話幾乎不可能。行軍速度的決定性因素是規模,道路系統和輜重。
一個人一天走五十公里不難,十個人不難,一百人也不難。但是可以想像一下一萬人擠在古代幾米寬,塵土飛揚的道路上行進的樣子。其實就和城市裡的車流一樣,慢慢朝前挪。有快的能力,沒有快的環境。後面還有幾百輛滿載的大車,艱難地在前面軍隊踏出來的坑窪不平的道路上顛簸。這樣的軍隊,每小時能走三公里就謝天謝地了。
要達到日行百里,首先要拋棄輜重,然後要部隊規模小,為了某個迫切的目標進行急行軍,是可以做到的。但這個不是常態。
中國有關軍事的古書的可信度是相當低的,士兵既攜帶弩,又攜帶戈是不可能的,十二石的弩也是不存在的,一看就是文青寫的。
魏之武卒以度取之,衣三屬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負矢五十,置戈其上,冠胄帶劍,贏三日之糧, 日中而趨百里。中試則復其戶,利其田宅。
題目描述里的這段引用里提到「中試則復其戶,利其田宅」,很明顯是在說前文的一大串是武卒的選拔標準,不是武卒的常態行軍水平。
像斥候部隊這樣規模小的部隊,輕裝急行倒是有日行百里的可能,攜帶輜重的大軍是做不到的。
一里500米,百里50公里...
比起飛奪瀘定橋那種一天一夜240里的神話,一天50公里完全不是事兒
軍隊里有個課目叫做冬季適應性訓練,每天的訓練量到達50公里是沒有問題的,當然是背負生活攜行具,加上基本戰鬥武器……過程中最煩的是戰鬥攜行具勒肩……真的特別疼,相較之下腳上的血泡用針挑了就可以……
沒什麼問題吧,我一個偶爾跑步鍛煉的小渣渣,半程馬拉松(20公里)兩小時出頭可以搞定,對於訓練過的軍人來說一天50公里應該難度不大。
抗美援朝第二次戰役中38軍113師在穿插龍源里的行動中,創造的14小時徒步行軍72.5公里的紀錄
槍械子彈可不比盔甲弩劍輕多少啊,志願軍戰士也是要帶幾天的口糧的。你感受下?
大部隊是絕對不行的,小部隊急行軍是可能的,但是即使可以這麼做的也很少,因為如果急行軍的話戰力真心保證不了,到了地方之後打起來很吃虧的,而且如果是需要急行軍,一般不是為了追擊就是為了解圍,後者是很危險的,因為很可能會有埋伏什麼的,所以說,一般古代步兵一天20公里就已經能算是很不錯了
我覺得這是選拔標準,入伍測試的時候用的,真戰場上一般不會這樣。
參考馬拉松比賽,全程42.195公里,男子世界紀錄都在2小時04分上下浮動。第一個馬拉松運動員是傳送軍情的古希臘士兵,任務完成後倒地斃命。以上情況都是空手無負重。
如果以魏武卒的裝備,估計負重25公斤左右,要在白天8小時完成50公里,還是可以做到的,當然能做到的人都是真正的精選了。這個是考試科目,針對個人,大部隊的話絕無可能。
古代的一里不是現在的500米
可以,鄙人蹭試過一個上午暴走35公里。古人行軍日行百里應該不假
一日夜疾行三百里,及於當陽之長坂。
我就舉幾個栗子
38軍朝鮮戰爭急行軍14小時72.4公里。
蒙古騎兵攻佔北俄羅斯用時2個月5天,日均行軍90公里。
100里=50公里。
自己慢慢想去
按周制三百步一里來算,百里就相當於現在40公里上下。
甲胄之類的也不是金屬製品,從秦兵馬俑來看,士兵能穿皮製甲就不錯了。所以負重也不多
魏武卒不是普通士兵,是那時魏國的精銳部隊。
行軍百里完全沒問題啊。
推薦閱讀:
※孫立人是抗戰中國最好將軍嗎?與當時名將如朱可夫、華西列夫斯基、曼施坦因、古德里安、隆美爾有多大差距?
※為什麼戰俘在被集體槍決的時候不殊死一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