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漢戰爭時期,為什麼素有「好奇計」之稱的范增沒有特別出色的戰略戰術謀劃?
與採納與否無關,范亞父提出的建議,項羽有採納的(急攻滎陽),有拒絕的(鴻門宴),但總的來說,作為「有一增而不能用」評價的人物,與張良,陳平比起來,在楚漢對峙中,起的作用彷彿與在楚軍中地位不符
再好的計劃,不採納,採納了不執行,也抓瞎。你讓諸葛亮跟著袁紹兄弟、呂布,也白扯。
在當時群雄爭霸的時候,不得不承認殺劉邦是招妙棋。劉邦若死於鴻門宴,沒有第二個可以當潤滑劑來黏合張良、韓信、蕭何等人,他們若是單幹,模板也不過是張耳陳余,而樊噲他們更是一夥農民,玩到死也就是又一個陳勝武廣。這樣劉家邦勢力就沒了。雖然不排除會出現第二個能和楚項抗衡的利益集團,但至少當時沒看出來苗頭,殺劉邦可以讓楚項遭受的威脅暫緩時日。
可是項羽不聽。
之後把劉邦攆到巴蜀,很是耗費了他幾年功夫。而這幾年裡項羽的勢力極速擴張,雖有不利,但負少勝多,大局在握。後來劉邦出關中,楚漢彭城、靈壁之戰,幾乎要了劉邦的命。雖然不能都說是范增的功勞,但老頭絕對是決策人之一。不然劉邦不會處心積慮的離間他和項羽了。好不好得看沒有他的情況差別。有范增,和劉邦對峙,項羽自己宰天下;結果范增一走,項羽就昏招迭出,此消彼長,把個相爭的平局弄成垓下的車馬圍將(jiang,平聲)了。
或許范增不是開疆掠土的絕世良輔,但能讓項羽這種狗脾氣的傢伙霸天下、會諸侯,戰略已經不俗。
漢初三傑合力斗范增,我覺得這分量也可以了。范增其實思考問題非常長遠,格局也非常大,一開始輔佐項羽就是沖著要項羽稱霸天下為皇去的,可惜項羽不想做皇帝,總是採取攻而不取的戰略,導致戰爭不斷,消耗不斷。
而且范增沒有實權,他給的建議,尤其是針對劉邦的,可是項羽都不聽。
當然,他也看走眼了韓信。
勸項梁擁立楚懷王,接過陳勝的大旗。
勸項羽殺死劉邦。
勸項羽封劉邦為巴蜀王。
這是三次大略,如果都能實施,項羽不至於兵敗這麼快。
楚懷王命宋義為上將,項羽為副將,范增為末將,出發後未渡河,則項羽殺宋義,裡面應該有范增的謀略,而且范增能夠成為末將,也是才能使然吧,畢竟英布蒲將軍等人都是老資格,卻沒能成為末將。
老漢再牛,難推破車。
因為項羽太強,項羽總打勝仗,范增應該有功。另外,史記過於戲劇化了,傳說色彩濃厚
好奇計是說他喜歡奇計吧……和他的計謀好不好並沒有什麼關係……
推薦閱讀:
※如果把諸葛換為韓信,蜀國能否北伐成功?
※如何理解劉邦和項羽見到秦始皇時說的話的區別?
※秦末六國遺族起義,用的是故國的文字還是秦的?
※喜歡留侯張良的人都是喜歡他哪一點呢?
※為什麼項羽要選擇在彭城(今徐州)建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