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政府為什麼要派李鴻章去日本簽訂【馬關條約】,而不是派別人?
12-17
苟利國家生死以
豈因禍福避趨之很多近代的影視作品和漫畫都有過這方面的暗示,最後的簽約和日本預計的還是有點差距,李鴻章被一個日本人開槍打傷,國際影響惡劣,日本迫於輿論壓力也退讓了。
當時李鴻章是國際上最有影響力的中國人,所以他去簽署是最保守的選擇。
I let the sound of your unfettered voice
我順著你無所畏懼的聲音
And the shedding of tears lead me this way
和留下的熱淚 一路前進
「世上最難寫的字,莫過於自己的名字。
王爺,你的路還長著呢,讓老臣替你簽」
1 李鴻章以北洋一隅之力敵倭人全國之師,勝了功勞歸他,敗了爛攤子也歸他,別人輪不上更不可能願意接這個爛攤子。
2 沒有誰比他更有資格議和,前面派過去的兩撥人級別太低,沒有全權,日本人看不上。
3 日本人點名要他去。
當時的清政府有比李中堂更適合背鍋的人嗎?甲午戰爭就是淮系對日本,難道讓清流的人去?
同理,為啥戊戌變法倒霉的是翁同龢?
大清國是什麼?能吃嗎?
看看《晚清七十年》,你會發現李很會搞外交,會利用洋人之間的矛盾來控局(想不出別的詞了,就控局吧,原諒我的語文功底差),洋人都很怕他或者反感吧,而且盡量把國家損失降到最低,面部中彈算一例吧
是日本人讓他去的,不去不和談。
因為西方世界只認李鴻章,覺得他才能代表清朝。在日本,李鴻章以一顆槍子,半條命,換了兩國息兵,省了一大筆銀子。
頭等國事,除了中堂,難不成讓你去?
李鴻章是唯一一個會搞近代外交的我倒不覺得是單純的背鍋。
寇準的傳里提到這樣一段:帝厭兵,欲羈縻不絕而已。有譖准幸兵以自取重者,准不得已,許之。帝遣曹利用如軍中議歲幣,曰:"百萬以下皆可許也。"准召利用至幄,語曰:"雖有敕,汝所許毋過三十萬,過三十萬,吾斬汝矣。"利用至軍,果以三十萬成約而還。
你感受一下
推薦閱讀:
※傳說中的全球史前大洪水真的存在過嗎?
※我最近對春秋戰國很有興趣,求書籍推薦?
※請問我國古代時期旗幟除了一個字還有別的圖案嗎?
※三國中有哪些看似虛構、而實際上的確發生過的事情或巧合?
※如何評價「國民黨之所以失天下是因為蔣太仁慈殺得太少」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