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idas ultra boost憑什麼稱之為「最強跑鞋」?
太過謙虛的態度可能會影響你的社會定Ultra BOOST在2015年誕生的時候,adidas就給出了極其高調的稱呼,「最強跑鞋」的概念從這個時刻誕生。我們會想最強的定義是什麼,其實很多人都摸不到也不敢這麼提,可以肯定的是給出了這樣的概念,不少成分源自於Boost技術的成熟與壯大,另外就是鞋面體系中應用了adidas領先的Primeknit編織技術,傳遞給雙腳的直接感受更像是一雙"襪子"。
在經過了一年的沉澱之後,新一代的Ultra BOOST問世,整體的形態構架都沒有改變,而最為明顯的變化就是外底用料,使用了大名鼎鼎的馬牌橡膠。在前代產品由於耐磨以及防滑問題上出現的問題,在產品中做出了極為針對性的調整和補強。
adidas高調宣稱的「最強跑鞋」我們可以細心品味一番,它究竟有著怎樣的不同,帶著問題去感受這雙進階之後的全新Ultra BOOST.也許是為了讓Ultra BOOST與「最強跑鞋」的名號更加契合,從鞋面體系再到中底的科技填充以及支撐環節的安排再到最終外底材料的選用都與傳統跑鞋相比帶有著一些特殊感。從鞋面體系來看Ultra BOOST沒有傳統跑鞋的鞋舌設計,而是通過整片的Primeknit編織技術將鞋舌和鞋面徹底融為一體。這樣從舒適度的角度上來看避免了傳統鞋舌、鞋面與雙腳三者之間出現的不和諧因素。整體鞋面猶如第二層皮膚般的質感會為跑步中的雙腳帶來極高的舒適體驗。
根據實際跑動狀態下的雙腳去考慮,隨著跑動距離的增加以及跑步時間的增長,雙腳會出現一定程度的「脹」,這樣在雙腳與鞋面的貼合上註定會出現問題,那麼由Primeknit構成的鞋面體系本身擁有著極強的延展性,雙腳在沒面的包裹下能夠更加自由,可以理解為一雙更加強化的襪套。即使雙腳在跑步過程中出現了程度較大的腫脹,Ultra BOOST的鞋面體系依然可以貼合雙腳的進行調整,從而大大的提高了舒適度。完全避免了在穿著傳統跑鞋時由於雙腳出現的腫脹與鞋面發生的不夠和諧的關係。
整體的Primeknit鞋面構架會有人擔心它的支撐能力不夠完美,通過鞋面體系的構成來看在中足位置,安排的內外兩片TPU支撐片對中足位置進行支撐補強,另外,Primeknit技術自身擁有著一定的強度和厚度,在中足位置的TPU補強對於滿足整體鞋面環節提供的支撐能力已經能夠完美應對跑步過程中的需求。
談到支撐我們再來看Ultra BOOST在中底以及後跟環節的處理,後跟位置與前作一致,選擇了中間分開式的兩片TPU支撐片,同樣還是考慮到雙腳在跑動之後會出現一些「脹」的情況,為保證足跟位置的舒適度,留出一些餘量。中底支撐方面,自然應用了當家的Torsion System,與前作一致,它並沒有被直接貼在Boost的表面,而是相當於鑲嵌在了Boost中底的中間位置,我們可以假想一下骨骼和皮膚的關係。這樣的操作手法顯而易見,由於Boost的填充量極大,不穩定因素有由此變得明顯。因此這樣提升高度的Torsion System,就恰到好處的出現在了最應當出現的位置。對於Ultra BOOST的中體表現增色不少。
對於當今大熱的Boost科技來說,Ultra BOOST可以看做是對Boost技術最好的體現形式,大容量的中底添加量,相對於第一雙出現Boost科技的跑鞋產品Energy Boost而言,它的中底Boost容量較前作多出了20%,全掌應用了Boost技術。Boost的彈性特別是韌性,是一直備受稱讚的根源,在跑動過程中提供著源源不斷的能量。但是由於Boost的特性,偏軟韌性強,也恰恰圈定了它的適用人群。它可能並不是那些極強的專業選手們青睞的目標,確實一雙足以充分滿足中長距離跑步的良好伴侶。
外底方面絕對是本次Ultra BOOST最大的亮點,我們會看前作,相對普通的外底處理在耐磨度以及抓地力和防滑的效果生都不太理想,這也成為了第一代Ultra BOOST美中不足的關鍵之處。新作對於外底材料的更換可以說是眾望所歸,對於耐磨以及抓地力和防滑能力都有了明顯的提升效果,對於整雙Ultra BOOST而言也更加趨近完美。
在售價方面,突破千元大關的Ultra BOOST,作為一雙擁有著極大Boost填充量以及高水準Primeknit技術加持的跑鞋產品,雖然售價在跑鞋產品中居於一個比較高的位置,但是綜合考量它的科技水準以及工藝水平,都是值得選擇的慢跑必備產品。
本文為悅跑圈原創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及鏈接。
這個稱號違反新廣告法了。
以上測評轉載自 愛燃燒
年度編輯選擇獎:adidas Ultra Boost
重量:295g(US9碼)
後掌中底:27mm 前掌中底:17mm
鞋楦寬度:中性偏寬
適合人群:樂於接受新鮮事物的人
不久前,在路跑專業領域裡最為人們認可的品牌ASICS在東京召開了盛大的新品發布會發布了旗下全新的路跑鞋產品Metarun,那麼是什麼讓「跑鞋之王」都甘心打亂已經建立起許久的跑鞋體系推出這麼一款在性能上集合了輕量、穩定、緩震與貼合度的塔尖跑鞋呢?
這一切都源於今年年初這雙堪稱跑鞋進化史上標杆意義的adidas Ultra Boost,不僅僅是因為全Boost科技的緩震中底,不僅僅是因為Primeknit一體編織鞋面技術,而是因為這雙獨一無二的跑鞋也許會將原有的跑鞋世界的秩序與格局徹底打破。
與人們傳統印象中不同訓練量不同成績目標選擇不同跑鞋的理念不同,adidas Ultra Boost想要打造的是一雙適合任何人任何場景的跑鞋,而為了實現這一看似不可能的目標,adidas花了近兩年的時間將過去高成本的Primeknit技術變的平常人能夠接受,將原本無法很好控制的Boost變的更易駕馭,而按照過去的思路這些改變將會應用在不同定位的跑鞋上,但這一次adidas選擇「一個就夠了」,正如他們全新的廣告標語一樣「all in」,穿著它的可以是昨天才開始跑步的菜鳥,也可以是家中掛滿獎牌的老手,你可以穿著它在街邊公園慢跑,也可以穿著它站上馬拉松比賽的賽道,你再也不必糾結於在什麼場合穿怎樣的跑鞋,因為它都可以!
正如當初蘋果手機問世時一樣,新事物的誕生總是會引來潮水般的質疑,Ultra Boost從上市伊始便充滿了爭議,全Boost中底能否在長距離跑動中持續穩定,貼合橡膠大底過於贏弱的耐久性以及最為重要的整體鞋重過大導致的靈活性缺失。。。這些問題不可迴避,也必須面對,但另一方面也倒是讓我們對於新一代的Ultra Boost更加地充滿了期待。
==================================================================
另外這鞋還被愛燃燒的網友評為最佳腳感。
我就是一個跑渣,樓上穿亞瑟士的大神就不要噴我了。
老款底子不耐磨 新款改成馬牌輪胎的橡膠底了
如果你喜歡踩屎感 確實如你所願
如果你喜歡更好的路感和地面回饋 那麼你就遇到屎鞋底不耐操是肯定的了
題外話:只能說AD的營銷越來越像小米了。哈哈。
正題:
前一段時間,舊的跑鞋服役期差不多到期了,跑了7個半馬,跑量800+KM了。準備退役,然後上周無錫馬拉松把腳跑傷了。堅定地要換了。因為足弓比較低的關係能選擇的鞋型不太多。
因為之前幾個朋友買過ultra boost並有給我灌輸最強的概念。以及我對這種新科技的興趣,讓我一直以為此鞋強到無敵(當然價格也是高的)。原本還覺得自己不過是個大人進階跑友罷了,還配不上呢。在近幾次的賽事中特地觀察了一下大家的跑鞋。幾個10KM賽事中有出現ULTRA BOOST的身影,馬拉松級別幾乎沒有(但是為!什!么!姑娘們喜歡穿air系列跑馬 ,,,我真的無解),還是老四家跑鞋廠商的地盤。
在這次買鞋的過程中,我實際親測了Ultra boost, Kayano 22, Wave系列的幾雙(Impetus等等等)
其中 Ultra是借了朋友的42碼的試了下(我一般穿41.5)。 最後入手的是K22。所以以此兩雙為基礎做個對比。所謂的最強跑鞋和跑鞋之王 (其實都是吹)。
UltraBoost
優點:
1.好看,好看,好看
2. 腳感很軟,雖然實際重量比K系還要重點,但是腳感要好很多,實際感覺很輕
3. 透氣性好 (就不想吐槽A家的鞋的悶腳感了)
真的感覺像是穿著襪子在跑
缺點:
1. 膠底太薄,看了前面的台灣跑友分享的78K後的底,,我只能說意料之中。所以也導致 滑。。。 (鞋帶也滑,鞋底也滑,沾水必死)
2. 太軟了!!! 踩屎感嚴重!!還是偏稀的那種(私以為K系已經夠踩屎了)。感覺跑多了(我都不想說可能10k)就會得腳底筋膜炎。。。。。
小結
ULTRA的第一腳感真的太好了,穿上的一瞬間就覺得很舒服。但是畢竟是跑鞋,還是要嚴肅點對待,畢竟錢擺在這兒。因為我只穿了跑8公里左右,但是以我的體重我覺得腳底略有不適。感覺這鞋更合適姑娘們穿,我想boost的反饋還是不錯的。
女生,跑量不大,可以入手。
男生,跑量適中或較大,就別花錢買腳傷了。
總之,跑完的感覺讓我很失望,可能是前期聽到的,看到的營銷太多,相對落差較大,這個世界我們還是得用事實說話對吧。
Boost的科技,我覺得AD家還是需要一定時間來控制,目前並沒有很好的工業化使用到位。做為頂級跑鞋的價錢,目前的水分還是比較重,不過我們還是欣喜的看到AD家也意識到問題並及時轉變,有看到AD對boost後掌進行了支撐加強,以修正Boost的支撐不足的情況。但是頂著跑鞋的頭銜和最強的價格,實際上充其量也就是個高科技時尚jogging鞋。希望AD家在長期贊助世界頂級馬拉松選手的同時更好的移植到大眾跑友,而不是來讓跑友為營銷買單(畢竟小米的東西不貴嘛)靠這種方法,AD在跑步圈的對手永遠只能是NIKE和PUMA了,想要靠這個來打破格局,這不是一項科技,也不是一條流水線就能解決的問題。整個跑鞋系統,從價位上,從適用群體上,的體系化仍然欠缺。不過由於私心,我對AD的好感真的不用多說,寫這麼多,只是有點怒其不爭的感覺,毫無惡意。首先說明一下,最強跑鞋的稱號並不是什麼專業跑鞋鑒定機構或者廣大消費者給出的,而是Adidas在UB上市之後的一個廣告口號,針對這個不用太在意。其次對於一雙跑鞋或者是其他球鞋來說,強與不強可能有比較明顯的區分,但是硬要分出個高下恐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為並沒有任何的技術指標來作為衡量。
每個人看UB的角度都不太一樣,結論也就大不相同。如果你只穿UB來跑步,當做一雙純粹的跑鞋,那它就是一雙不錯的跑步鞋。其本質也只是消耗品,不會太久底子就會磨完,淪為沒用的垃圾。現在更多的人購買UB已經不再是單純地為了跑步,而是作為一雙潮鞋來搭配日常穿著。對於一雙跑步鞋而言,或者是很久以前人們口中所說的「旅遊鞋」而言,UB不得不說是一個翹楚。它整體的設計感很強,從各個角度看都不會顯得很呆板,又運用了primeknit鞋面和boost中底科技,在不失美觀的情況下還能保持非常舒適的腳感,相信這兩點就足以引起消費者購買的慾望。
作為總結,我想說UB它是一雙優秀的跑鞋,但是它已經具備了潮鞋的特徵和熱門度,更適宜作為日常穿搭。所以與其買一雙UB,不如花小一些的代價去買一雙樣式稍微差點,更加耐磨的跑鞋來跑步,或許會更合適一些。
當然只是單純的建議。最後附上UB搭配美照。
本人很早入手了一雙,
襪套設計,包裹性簡直爆炸,完全感受不到他的存在,而且超級輕,
boost全掌設計,輕軟彈,穿上就不想脫,透氣也很好,是我穿過最舒服的跑鞋,
現在前掌基本磨到boost了,鞋面也破了,穿了老久了,不捨得扔。
1450rm入的我也想問:憑什麼?
第一次看它的時候覺得這麼丑的鞋為什麼還賣這麼貴。那時候完全不知道boost是什麼,單純的覺得丑。
然後跑同學那裡,看到他穿了一雙energy boost。那天他穿了件襯衫,阿迪的灰色褲子,還有綠色的日版energyboost。好長時間沒見,雖然嘴硬說他丑,但還是覺得好帥哦。
沒懸念的被他洗腦,去實體店試了ultra,從此愛不釋腳。覺得這可能是我見過的最帥的鞋了。
然而買不起。。。。。
ul boost我個人感覺更像是一款跑步休閑鞋,平時沒事偶爾跑跑距離不長速度不快的人可以穿著玩一玩,尤其是全掌那麼厚的boost踩下去的回饋感特別差,跟airmax有一拼,真的不適合去做長距離甚至跑馬,平時出去炫酷一點倒是可以,壓馬路的良品。
倒是覺得也沒必要把四大說的很高端,確實現在一跑馬黑壓壓一片都是asic,不過個人感覺asics的k和gt2000等都有些重(我是小體重而且希望輕量底薄,對緩震性能要求不大),雖然gel確實緩震和反饋都做的不錯。而且對於顏值控來說,四大的跑鞋尤其asics基本就限定在了只能在運動時穿了,這點和nike adi的鞋款不一樣。
我有一次在asics看見了專業的馬拉松鞋,是專業的的那種,上腳一試,是不帶任何不帶任何不帶任何(重要的事說三遍)緩震功能的,個人認為只適用於全馬245以前的超精英前掌跑者。說ultra是最強,只能說它是第一款全底都用bosst技術的,再加上adi的廣告等等。。。給了你個錯覺,要是信了廣告這年頭就有鬼了。adidas頂級的跑鞋,我認為業餘選手是boston,高端選手是adios款,這個我覺得並沒有什麼錯,ultra說到底。。。。。它真的不算是一款競速鞋。
以上為個人觀點,歡迎討論並指正
先說結論「綜合性能超強」,包括重量、支持性、舒適性。「最強」的描述一來是廣告效果需要,二來也確實體現了adidas自家對這款鞋的自信。至於消費者信不信,我管你咯!
入手boost半年,跑了大概300km(nike+ 貌似識別adios boost和utral boost有困難,數據丟了一些),穿著跑了15年長沙馬拉松。
utral boost us9碼鞋重303克、比kayano21輕30多克,上腳明顯感覺比k21負擔要小,踩下去的第一感受就是軟!彈!跟asics的踩屎感比起來略稀!前20km的跑動是輕鬆愉快的,再往後隨著跑動距離增加會稍稍感覺前腳掌有些泄勁(也可能是我等跑渣小腿力量不夠),前後高差設計不錯,落地舒服。鞋面也是很透氣的,刮大風能清楚的感受到腳趾在做spa。跟自家的adios boost比,略重,用的boost材料更足。
(請忽略飽經風霜的小臟鞋~~~ )
說缺點,鞋底不耐磨,大概200km前腳掌的小突起就全磨平了,好心疼!聽說16款已經換成馬牌橡膠了,看來充分聽取了用戶意見做了改進,贊!鞋舌一體化設計,鞋口太他媽緊!!鞋帶只能繫緊,沒法松鞋口,個人感覺跑長距離勒得好難受,難受到好想立即除去一切束縛,像初戀一般自由奔跑(我是怪咖)!要是不勒腳,絕逼是一雙適用於日常和跑馬的首選鞋!
最強跑鞋其實是見仁見智。
跑量小,體重輕的妹紙
每周4、5次,每次5到10公里不等。
男票給買的,反光3M款,我不太了解,想上來看看評價。身為妹紙,對科技含量不懂,跑量又小,更注重顏值和搭配性。
結果看大家一直都在捧亞瑟士~
起初我也想買亞瑟士,畢竟分內外翻足分避震緩衝,可是除了跑步,我肯定不會穿它出門的,因為不好搭配,配色太艷。只能配運動服。
小跑量,注重顏值,想做日常穿搭的,阿迪更好些。平時可以搭配小腳褲,短褲。包裹性好,軟,還不用系鞋帶!!
配小腳褲~
開閃光燈,我的天吶,倆LED吶~
明天穿去跑跑步再說~
什麼叫最?
ultra
adj.極端的;過分的
噴的那些人真的買過這雙鞋么?真的有了解這雙鞋么?
沒有最強的跑鞋,只有最適合自己的跑鞋。
ub採用一整塊Boost中底,給鞋子帶來了充足的緩衝性,這也是ub最大的亮點,另外就是採用了類似Nike飛線技術的Primeknit技術,讓鞋子擁有非常不錯的包裹性和透氣性。
但是它的缺點也是很明顯的。首先就是支撐不足,採用Boost中底偏軟,雖然加入了Torsion System防扭轉系統,但由於足弓處並沒有加入硬性材料(這也是Nike、adidas和4大老牌的主要區別,不注重支撐),支撐性還是不足,半馬內的中短距離還無所謂,但一到全馬後半程,支撐不足的缺點就會被無限放大,腳感無力缺乏反饋。
其次就是耐磨性,沒有採用硬質橡膠大底,而採用了網眼橡膠大底,雖然對彈力會有一定好處,但卻大大縮短它的壽命(據跑友反映,大概300k一雙鞋……1000多軟妹幣呀!!)。當然二代改用了馬牌橡膠鞋底,耐磨性上算是有所改善。
還有就是太重了!都趕上A家K系的重量了,不適合競速。
總而言之,ub是一款定位為中短距離的路跑鞋(適不適合跑全程要看後續款對支撐性的改良,但我看希望不大),受眾面很廣,無論大體重還是小體重的跑者都可以駕馭,畢竟Boost的緩衝性還是值得肯定的,適合剛開始跑步的新手或者半馬不追求速度的跑者。
所以說,「最強跑鞋」這個名頭有點言過其實了。
太專業的跑鞋沒穿過,但你造嗎,ultra boost在奔跑腳抬起的那一瞬間能明顯感覺到來自鞋子的令人愉悅的彈力。。。一瞬間你就會愛上它。。。
憑吹的唄。
跑鞋這玩意兒本來根據不同腳型,跑步姿勢,體重,跑量肯定要分不同類型。
你讓50kg,配速530,低足弓的瘦子和80kg,配速330,高足弓的壯漢都穿這個你不逗么,想想看也知道兩人跑步時膝蓋受到的衝擊也不一樣。
所以永遠不可能有最強只有最適合你的。
一直覺得國內的阿迪和耐克的慢跑鞋都是適合壓馬路的面子貨,時尚有餘專業性不足。(純個人觀點)關鍵是還巨貴
反正我穿過阿迪耐克跑步再去穿Asics和saucony的穩定系之後我是再也不會穿阿迪耐克的鞋慢跑了。性價比還高。還耐操!!!
想要踩翔感覺的可以去試試Asics Gel Lyte V系列和Saucony G9000系列。puma R698的聯名款有的也是超級舒服!不過其中尤以是Lyte V的無鞋舌設計包裹感為超贊,南京話縮就是屌舒服的一比吊糟哎,哈哈哈哈哈哈。而且逼格比滿大街的耐克阿迪NB高多啦~~~
某導還是「手機中的戰鬥機」呢,憑什麼?
推薦閱讀:
TAG:跑步 | 阿迪達斯adidas | 馬拉松 | 運動鞋 | 跑步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