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C 的崛起與衰落線大致是什麼樣子的?


楔子

2014 年 2 月份,當 HTC 的董事長王雪紅和 CEO 周永明帶著兩款塑料外殼的「渴望」再次來到巴塞羅那參展的時候,一定會回想起 2 年前,上千的記者和評論人蜂擁在 HTC 發布會展台前的光景。


那時儘管 HTC 已經有兩個季度的利潤率下滑,不過在 MWC 記者聚光燈和輿論包圍下,很容易將這種銷售上的疲憊當做下一波浪潮的蓄力,然而這個浪潮在接下來的兩年里持續走低,再也沒有翻騰起來的機會。


像股票上下波盪,反覆起伏的股價一樣,每一個企業的發展,都可以將其銷售額、收入或者經營狀況具化成一條坐標軸上的曲線。

如果在 1997 年扎一個點,沿著 HTC 一路走來的里程拉到現在,呈現在面前的是一條在後半段坡度突然爬高,達到一個讓人震驚的高度後便極速下滑的拋物線。


這條用十七年的時光堆積起來的興衰史所包含的故事,具體細節無法探知。不過,我們可以將終結此線的針頭釘在當下 HTC 發布 M8 的前夕,回溯去挖一下這條拋物線上使其走向轉折的三個點。


第一部分:三個貴人

上個世紀 90 年代,跨入「亞洲四小龍」的台灣得益於新竹科學工業園區的建立,其電子產業得到了蓬勃的發展,尤其是為歐美國家代加工電子設備的廠商遍地開花。


1997 年,以同樣的路數,王雪紅、周永明以及卓火土這個後來成稱之為「鐵三角的組合」共同創辦了 HTC。


像大多數競爭對手一樣,HTC 在創辦之初,老老實實的做著代工廠,不過為什麼偏偏 HTC 能夠在千篇一律的廠商中脫穎而出?


第一個貴人


HTC 成立之初,主要是代工製造搭載 Windows CE 系統的掌上電腦,但當時由於這個系統操作複雜,名氣小眾,並未能打開局面。 直到 2000 年與康柏(已併入惠普)合作生產的 iPAQ 橫空出世——這款掌上電腦在 2000 年被列為吉尼斯世界紀錄里功能最強之 PDA。

此款掌上電腦的熱銷讓 HTC 實現了扭虧為盈,加上後來與康柏的長期合作讓 HTC 在掌上電子設備領域日臻成熟,在業內開始小有名氣,成為眾多 OEM 廠商中的翹楚。

第二個貴人


在與康柏的合作中,因為所生產的 iPAQ 所搭載的是微軟的 Windows CE 系統,上文提到,這個系統並不是那麼完善,而 HTC 在生產的過程中為微軟反饋了大量 BUG,表現出了良好的軟硬體優化能力,並為 Windows CE 的升級做出巨大貢獻,從而引起到了微軟的重視,與後來的合作打下基礎。


2002 年,微軟將重心轉移,聯合 HTC 推出了全球第一台搭載 Windows mobile 的 Pocket PC,此操作系統就是當下 WP 8 的前身。


由於微軟對這位小兄弟十分器重,HTC 所生產的機器總是能搭載最新的 Windows mobile 系統。藉此東風,HTC 成為了 Windows 手機的頂級生產商,後來 HTC 還將總部建在微軟的旁邊——華盛頓州貝爾維尤 (Bellevue) 地區,而美國也在日後成為了 HTC 最大的市場。


像微軟壟斷桌面操作系統一樣,HTC 在 WM 平台的份額一度高達 80%,使得它的利潤率空前高漲。


第三個貴人


在歐美,運營商是手機非常重要的渠道,但在 2002 年單單通過話費的業務已經讓各大運營商的營收遇到了瓶頸。這時候,HTC 非常應勢在推出了兼具通話和信息傳輸功能的 XDA,隨之便於英國電信運營商 O2 和法國電信運營商 Orange 開展了合作。


由於智能手機還包含無線上網、郵件、多媒體等服務,使得戶月度平均話費提升了 300%,這讓世界各地的運營商突然發現了新大陸。


HTC——這家具有著謙卑與上進態度的東方企業,除了得到微軟的肯定讓世界看到了它的實力之外,在與運營商的深度合作中總是從最大程度上滿足它們提出的要求,於是越來越多的運營商更願意讓 HTC 為其定製手機,到後來這樣的合作夥伴超過了 50 家,HTC 也以極低的代價將版圖擴張到全球。


2005 年 5 月,宏達電歐洲分公司開幕。

2006 年 7 月,宏達電日本子公司開幕。

……


數年間,無論 HTC 背靠的是微軟也好,谷歌也好,這些運營商都與這個忠厚老實的弟兄大口喝酒,大塊分金銀。


在美國,最著名的 4 家電信運營商中,有 3 家銷售第一名的手機,都來 HTC。同時,HTC 的熱銷還惠及了手機晶元製造商高通、德州儀器等元件製造商,他們也十分樂意將自有的資源傾斜給 HTC。


這種互利的合作形成了一個閉環,成為 HTC 不斷衝上更高山峰的基礎。


第二部分:自我革命與王者之路

就算合作夥伴為其傾注再多的資源,HTC 也不過是一家 OEM 代工廠而已,吃著這個閉環里巨頭所啃剩下的殘渣,如果想在這個價值鏈獲爬的更高,HTC 需要新的突破。


自我革命


在幫助運營商代工手機的過程中,HTC 逐漸有了雄厚的技術積累。


2004 年以後,市場對智能手機的需求越來越大,而代工廠的利潤卻漸漸被壓榨的愈發走低,這種模式已經無法禁錮住 HTC 血液內欲求創新的渴望。

然而,作為台灣最為發達的電子業,代工文化已經在人們腦中根深蒂固,轉型的阻力比想像中大的多,加上前有明基折戟的教訓,讓 HTC 轉型之路如履薄冰。最後董事會在經過長時間的討論之後,認為自廢其臂,如果能夠大難不死,那麼 HTC 就能夠更上一層樓。


2006 年,HTC 開始自我革命,走向了自主品牌的建設之路。


在這期間,第一個問題就是曾經的合作夥伴突然間變成了競爭對手,他們紛紛轉向別的代工廠,致使 HTC 股價一路狂跌,此期間 HTC 咬牙堅持,相繼在 2007 年、2008 年推出了試水的 HTC Touch 和外型驚艷、名噪一時的 HTC Diamond。

承襲了獨一無二的創新及對於將精簡概念融會於設計的願望,淬鍊出十年功力之結晶。

HTC Diamond 上市之後反響熱烈,HTC 股價開始回溫,董事會曾經「大難不死、必有後福」的預判正在慢慢應驗。


HTC 在轉型自主品牌之後,擁有了自由並且強健的軀體,同時也為第四位貴人的到來打開了房門,此後,HTC 邁著穩健的步伐與股價一起前進,一直到 2011 年市值超越了百年老廠諾基亞。


第四個貴人


如果沒有第四位貴人,那麼所謂「iPhone 最強對手」的稱號,就憑著 WM 手機,HTC 想都別想。

如果沒有第四位貴人,HTC 的王雪紅也休想超越代工廠富士康的郭台銘成為台灣首富。

如果沒有第四位貴人,躋身進手機市場第一梯隊大放異彩,也是 HTC 的白日做夢。

2012 年,當 HTC 看著三星的 Galaxy 系列席捲世界的時候,一定會想起曾經那段以安卓為槍,和谷歌一起征戰天下的歲月。


在建立了自主品牌之後,HTC 意識到了未來智能手機將進一步蠶食桌面操作系統,而 iPhone 問世以前,市面上所謂「智能」的手機無不功能簡陋並且操作複雜。


2005 年,谷歌收購安卓公司,繼續研發這款基於 Linux 並且適用移動設備的開源操作系統。隨後成立了 OHA(開放手持設備聯盟),這一聯盟將會支持 Google 可能發布的手機操作系統或者應用軟體,HTC 加入其中,並於 2008 年聯合電信運營商 T-Mobile 推出了世界上第一款安卓手機 T-Mobile G1——也就是後來 HTC 大名鼎鼎 G 系列的始祖。


2009 年,HTC 推出了具有多點觸控功能的 G3(HTC Hero),不久後這個撅著小 J8 的安卓機和前段時間發布的 iPhone 3GS 狠狠的打了塞班系統和 WM 一巴掌,一些新潮的極客突然意識到,相對於那些應用程序少,操作複雜的「笨蛋」來說:


——這 TM 才是智能手機……


2010 年,HTC G7(HTC Desire) 上市,此時安卓也升級到了 2.2,搭配相對成熟的硬體,儘管價格居高不下,不過承載第三貴人運營商的快艇,G7 走向了世界各地,這一切給 HTC 帶來的則是銷售業績爆炸性的增長。


G10( Desire HD)、G11(Incredible S))、G12(Desire S)……讓 HTC 體驗到了市值翻倍的快感……


憶往昔崢嶸,那時候追在蘋果屁股後面跑的不是還在打瞌睡的三星,而是騎著安卓策馬狂奔的 HTC。


王者之路


2007 年至 2012 年,蘋果只發布了 5 部 iPhone。

2008 年至 2012 年,連同為數不多的 WM 系統手機,HTC 一共發布了超過 50 部手機。


因為沒有 iPhone 那樣的精品,所以 HTC 只能以數量取勝。不管承不承認這是否是「機海戰術」,這樣一個月出一部機器策略確實讓 HTC 壓中不少彩蛋。在機海的轟炸下,即使有部分型號失敗也是 HTC 能夠承受的損失。


安卓系統剛剛起步的時候,得益與 iPhone 在人們心中建立的印象,用戶對但凡擁有大屏、多點觸控、左右撥動屏幕便能滑動菜單的手機頗具好感,是高檔的象徵。HTC 藉此將所有的手機都定位在中高端的價位。配合以豐富的機型——總有一款是你的最愛,大批蘋果沒能征服的客戶紛紛落網在 HTC 的手中。


是否覺得這種情況有些似曾相識?


和當年壟斷 80%WM 手機一樣,這時候的 HTC 因為起步早,迭代迅速,在早期同樣壟斷了安卓市場,這時候不是用戶需要什麼 HTC 出什麼,而是 HTC 能夠牽著用戶的鼻子走,高端路線能夠不遺餘力的從用戶身上榨取利潤,這也是 HTC 不願試水中低端市場的第一個原因。


2010 年、2011 年,這是 HTC 在十七年歷史上最為風光的兩年,在美國市場出貨量上虐過三星、躪過蘋果;在 MWC 上傲世群雄,拿下了最高殊榮的「2011 年最佳手機公司」大獎。無論現在的 HTC 狀況如何,這兩年的 HTC 都被烙在世界手機歷史書上閃爍著灼目的光芒。


第三部分:成也 New One 敗也 New One

2011 年 4 月,世界各地的媒體都在報道 HTC 市值超越諾基亞的新聞,那時候,沒有人將焦點注目在縮水的諾基亞,而是思考這個十六年來都一直被幸運之神眷顧寵兒,下一步會將它的鐵蹄掃到哪裡?然後誰也沒想到的是,緊緊在幾個月之後,HTC 的財報竟然出現了不那麼愉快的信息。


這一次,HTC 沒能找到新的貴人。


隕落

一直到 2013 年,HTC 財報上的利潤還在下滑,並且首次出現虧損。在過去兩年,它的股價縮水了五分之四,曾經的輝煌雖然近在咫尺,回想起來卻已經如夢幻一般飄渺。


吳軍在《浪潮之巔》在引言中所描述到:處於浪潮之尖的公司,即使什麼事情都不用做,也能夠被浪潮推向更高的巔峰。然而,作者沒有寫出的是:一旦這股浪潮發揮完了最後一點餘力,如果這個弄潮兒沒有轉嫁另一波浪潮的能力,將會飛得越高,摔得越慘。


HTC 的跌落速度在重力加速的影響下與它的高度成正比。


2011 年以後,智能手機市場更加成熟,一大批新手的湧入讓這個戰場悄悄發生了變化,在外力的介入下,HTC 崛起時所埋下的隱患開始包裹不住……


這兩年發生了什麼?


只有利益是永遠的朋友

HTC 的一貫作風是提高價格獲取更高的利潤,這一招在以前行得通,因為有運營商的開路,HTC 有沒有想過,有一天運營商不喜歡你了?

2010 年底,中國的中興公司生產出了一款品相不錯,而且價格控制在千元人民幣左右,這標誌著大屏、多點觸控、左右撥動屏幕便能滑動菜單的手機再也不是高富帥們的專屬。

與 HTC 一樣,中興也喜歡從運營商入手,因為這款價格低廉的手機開闢了低端市場,所以運營商開始像之前鍾愛 HTC 一樣寵愛著中興這種能夠生產極低價格手機的廠商,同樣的,還有華為、酷派等一大堆類似的新興勢力嗷嗷待哺。

因為那時候安卓機還有巨大的藍海市場,而且它們相比,HTC 確實有不少優勢,並未立刻失寵。不過這個時候運營商的本質已經露出,誰能給其創造出更大的價值,就選擇誰。

如果這個 HTC 的優勢進一步減少呢?後來的事實證明,作為 HTC 出貨量最大的美國,也是 HTC 最快失守的戰場。

中端機的崛起

2011 年底,小米發布了一款性能彪悍,同時價格不超過 2000 元的手機。接著僅僅在中國華為、中興、聯想、酷派以同樣的路數開始出招。

最開始,它們只是從黑莓手中客戶,HTC 還沒有察覺到危險。
接著,它們搶走了塞班的客戶,HTC 還在感嘆,我大安卓威武。
直到有一天,它們把目標對向了這個披著高檔大衣的中檔貨,這一次,再沒有人為 HTC 站出來了。

高端市場的雙雄

2012 年,擅長討好用戶的庫克推出了全新工藝的 iPhone 5。三星的設計師 Wang Ji-yeon 在環遊世界之後從鵝卵石中得到靈感設計出了具有飛躍改變的 Galaxy S3,得益於此款手機,三星第一次在風頭上蓋過了蘋果。

對比價格沒有差別太大的 HTC 的 One X,市場更喜歡上面兩者。

2012 年 6 月,HTC 關閉美國北卡羅萊納州的研發辦公室。

2013 年 6 月,HTC 退出巴西市場。

2013 年 7 月,HTC 退出韓國市場

而大陸市場因為介入太晚已經無力回天。

至此,才短短兩年,HTC 全盤失守。


最後一戰:成也 New One,敗也 New One


2013 年 2 月,New one 這款凝聚著 HTC 十幾年功力和三年研發心血的秘密武器亮相 MWC,除了斬落一大批重頭獎外,還獲得了不少業內人士的好評。


已經持續 6 個季度利潤下滑的 HTC 本以為 New One 能像一匹黑馬一樣將自己重新拉回智能手機的巔峰,不料最後卻被三星這個手機界的壞孩子同期上市的 S4 一拳打下了山崖,澆滅的 HTC 重回第一梯隊的最後一絲妄想。


一沙一世界,我們就從細節處一窺是那些因素拖累了機皇 New One 的救主之路。

藝術品?商品?

一家奇怪的公司生產了一個奇怪的手機。


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從沒有一個這樣配置機器之上搭載一款 400 萬的攝像頭——不管 HTC 的研發團隊怎麼解釋此款攝像頭用了什麼「超像素」攝像頭,用戶不懂,用戶只知道 400 萬的攝像頭所拍攝的圖片放大之後會模糊。


就像我唯一的知友 @鄧文博 在下片時無論簡介里如何標榜 A-CUP 的形狀多麼精妙,他寧願去右鍵那些擁有 D-CUP 的女優——哪怕是做過手術隆起的。因為人們總喜歡「看起來還好」的那個去避免「也許」會出現的失望。


用戶是膚淺的。

就算 S4 的 1300 萬攝像頭質量再怎麼有水分,至少給了用戶第一印象上的安全感。


敢於在一款決定自己命運的手機上做這麼大膽的一個嘗試,HTC 是古往今來的第一個。


為什麼不像素不能在高一點?對此負責 NewOne 成像的 Whitehorn 曾經解釋:「如果要容納更大的像素,就必須讓感光元件更大,那麼,你就得讓整個相機模塊變大」。


在有技術短板的情況下,HTC 依然堅持採用新式成像技術,這種創新讓人欣慰。不過 Whitehorn 還表示:「我們所做的必然存在風險。」


看來這風險應驗了,沒有將創新用在刀刃之,是有代價的。


所以 HTC 是一家奇怪的公司,這種奇怪還表現在為什麼偏偏執著於金屬機身?商品不是藝術品,在急於向世人證明自己的實力之前,HTC 有沒有想過:


喜歡新潮手機的女孩子會不會不喜歡厚重且容易滑手的機身?

這樣的工藝難度會不會拖累供應鏈?

散熱技術有瓶頸的情況下比熱容較低的金屬是否會更容易讓用戶燙手?

製造過程中產生的殘次品會不會損失過大?

……


New One 的設計師一定曾考慮到這些問題,不過最後還是跨出了這一步,這種工匠精神感動了評論人和極客們,卻感動不了「傻傻分不清」的用戶。

營銷

當世界各地市中心的大銀屏上放映著 S4 花哨的功能的時候,只有少數人注意到了——「咦,王力宏什麼時候代言了一款火腿腸(htc)手機?還是牛丸做的(New One)」。


相對與每年在廣告上就花費上百億美元的三星來說,HTC 放在營銷上的資金簡直就是毛毛雨。而後來忍痛斥巨資請來鋼鐵俠代言,拍了幾個短片傳達 Here to chagne 理念的短片,只不過這幾個短片不是那麼容易理解……


HTC 的高層曾經不止一次表明對手過於強大而且足智多謀,在營銷上吃了大虧。綜上所述,HTC 在營銷上是有不足的一面,但之所以將這個元素放在此章是因為它還不是 HTC 衰落的核心因素。


而 HTC 再而三將敗給三星的原因歸咎於營銷則是——不敢正視事實的表現。

第四部分:一個時代的倒塌

在第三部分中我們已經以 New One 為切入點淺顯得對 HTC 做了分析,這些毛病雖然拖累了 HTC 的銷量,卻好在如果即時問診還有葯可醫。


當我們想探究原因的時候,總是思考是哪個「環節」出現了問題。不過就像一個大樓的倒塌除了外力的影響之外,自身的根基與大樓的結構也是重要的一環。


而 HTC 身上真正可怕的則是那些不被重視的腠理之疾,結合時代改變刮來的陣陣惡風,最後深入骨髓讓它「司命之所屬」。


供應鏈


New One 是一款全金屬外殼的手機,其工藝難度比蘋果的 iPhone 5 還要高,這一特點大大拖慢了外殼的生產時間,尤其是攝像頭和後殼模塊。最後導致了 HTC One 上市時間的拖延,正好與三星 S4 撞了個滿懷。


另外,如此高的加工難度與代工廠的水平形成了矛盾,New One 的工藝質量根本不能得到保證,就算已經毀掉了大量殘次品,可是市面上依然存在縫隙處能夠塞進紙片的 New One。


對比三星能夠在上游控制 CPU、快閃記憶體、內存、顯示屏;中游涵蓋了手機設計、品牌影響、組裝製造;下游培養了一批彪悍的銷售團隊,將手機的零配件的 60% 都控制在自己手中生產,藉助垂直模式集約生產,能夠有效控制成本與生產進程。也不同於強勢的蘋果,能夠隨意操控下游廠商和自己研發手機最核心的晶元,HTC 所有的零配件都來自第三方廠商,雙手空空,一無所有。這就意味著:將自己的命門全部放在了別人的手中。


一個著名的案例就是,2010 年 8 月份三星宣布 AMOLED 產能不足而給 HTC 斷貨,賣的火熱的 G7 不得不將屏幕換成了索尼的 SLCD,這對 HTC 的影響不言而喻。


從成立之初,HTC 就有著謙和、努力配合、為合作夥伴帶來巨大價值的特點,這樣「好好先生」的性格也確實喜得人心,幫助了它的初期成長。但成立自主品牌之後,這個特點卻讓 HTC 成為了供應鏈上的軟蛋。


這也是它遲遲不肯涉足中低端市場的另一個原因。


在供貨商面前,HTC 雖然機型眾多,但是沒有一款真正銷量火爆到能將成本攤薄到極低的機器,讓它們坐著就能發財,加上不夠強勢的性格,議價能力弱,HTC 根本無法控制成本。


在運營商面,不敢對其各種各樣的定製要求說 NO,並且還需要為不同的網路製造不同的差異化產品,同樣提高了成本。


所以 HTC 不造中低端機器的奧秘在於——它已經在製造了,只是它不告訴你(噓)。


渠道


如果你恰好看到了 New One 的廣告,恰好喜歡金屬機身,當你準備好銀兩去購買價格相較國行版更為優惠的水貨時,卻突然發現沒貨。


當你咬牙準備加錢購買國行版的時候,卻突然發現這款 New One 竟然有著非一體化機身——能夠掀開的後殼,還有撓心的縫隙和更厚的厚度。


那麼你會選擇?


從 WM 時代開始,HTC 就過分依賴運營商這個渠道,網上商城、零售並非 HTC 的強項。雖然 HTC 曾經欲建立直營的分銷體系渠道,但又在資金上有些捉襟見肘。對於 HTC 而言,自始至終都沒有建立起多元化的渠道。


核心技術


2013 年 4 月,剛剛上市的 New One 因為侵犯諾基亞麥克風相關專利而在荷蘭遭到禁售。

2013 年 10 月,倫敦高等法院裁決 HTC 侵犯諾基亞晶元相關專利致使一大批機型在英國禁售。

2014 年初,諾基亞與 HTC 在德國的專利之戰連勝三局,HTC 除了部分產品遭到禁售之後,還要向諾基亞支付權利金以交換專利授權。

……

HTC 在十幾年的野蠻生長中沒有在核心技術上著力過多,所以當對手抄起「專利」這桿槍刺向它的時候,HTC 沒有任何能夠保護自己的武器。


縱使你的產品再好,也博不過僅僅四兩的法律,而自己命門都掌握在供應商手中的 HTC……


內亂


想像一下,如果蘋果突然發現自己的首席設計師 Jonathan Ive 是內奸,那麼這會給蘋果帶來多大的影響。


2013 年,HTC 的首席工業設計師簡志霖——也就是 New One 的作者,這個 2001 年就進入 HTC,後來平步青雲直至副總級別的核心人物竟然因為泄露商業機密罪被司法機構逮捕,這對 HTC 造成了巨大的打擊。

這個故事展開又是一個精彩的羅生門,在此暫且不表,但此事卻反映 HTC 在人事層面的混亂與不團結。所以才會致使 HTC 在財報下滑的時候,首席營銷官、前首席財務官、首席產品官、首席運營官等高層的相繼離去。


回想 HTC 因為沒有足夠人才儲備而始終未能完善的營銷渠道,可見「人」對於一家公司是多麼的重要,而這些「首席官」們在自家城門失火的時候卻轉向的敵軍的陣營,加速了老東家的瓦解。


彼時蜜糖 此時砒霜


有沒有發現許多曾經讓 HTC 茁壯成長的元素,後來卻成了 HTC 前進的絆腳石。


比如著名的「機海戰術」,曾經網羅大眾的策略卻在後來讓 HTC 深陷複雜產品線的泥沼。

比如曾經幫助 HTC 直衝雲霄的運營商,在後來卻轉投能為自己帶來更大利潤的合作商。

比如迎來眾多好評的 New One,卻將 HTC 自己搞的傷痕纍纍。


一路走來都順風順水的特質讓 HTC 變成了一家喜歡吃老本的公司,碰上一個貴人就一路跟隨它走到底,即使風向標發生了改變,它仍在那傻傻的等著有人來拯救。


封喉之劍


如果說小米是在誕生之初就為自己未來的十年規劃好行程的機靈鬼,那麼 HTC 則只能算是一個走一步算一步的老實人。


在 2006 年轉型成功之後,HTC 一心作業於手機行業,從沒有動過從其它行業增加營收的念頭,可以將這一個特點稱之為「專註」,或許也可以將其稱之為「無能為力」。


而這個看似平淡無奇的缺陷確是將 HTC 封喉的最後一劍。

專註硬體研發的 HTC 在雲端服務、內容提供、移動遊戲上從沒有過布局。雖然曾經和 Beats 聯姻,推過一段時間 Beats 手機,但是在在線音樂商店上面卻沒有任何建樹。


可以預見的是,在未來硬體的價格將會進一步降低,而廠商所能獲取的利潤也會進一步壓縮,如果不能找到新的入口,只能坐以待斃。


反觀 HTC 的對手們:三星一直在研發自己的系統,Bada 失敗後重心轉向了 Tizen,希望能從安卓中跳脫出來;而蘋果一直都是軟硬體一手包辦,iTunes 和 App Store 讓全世界的硬體商看著流口水;中國的新興勢力小米作為一家手機公司更是出格,已經開始思考著如何控制用戶家裡的冰箱電燈等傢具這種問題……


一個時代的倒塌


前段時間,網上報道了索尼賣掉自家東京總部的新聞。

再往前一段時間,第一台手機的發明者摩托被谷歌一腳踢給了聯想。

再往前一段時間,市值已經萎縮到擰不出水的諾基亞賣給了微軟。


這些昔日的霸主到底怎麼了?


仔細想一下,他們一直都沒變。


HTC 雖然通過好運在 2006 年成功轉型,但基因里一直沒有擺脫掉曾經的代工廠思維。


只是時代變了,當戰場中出現了在某個層面高一個維度的對手時,他們會硬生生重塑這個世界的玩法與規則,而看不懂這一切的選手只能被擠出局。


這不但是 HTC 的倒塌,還是一個時代的倒塌。


(全文完 寫於2014年3月)


其實一直想寫篇HTC成長的文章,借著這個題目,寫一下我的認知以及在台灣的時候,遇到的、聽到的和學到的關於HTC的東西。

從名字開始的創業
如果問HTC的名字從何而來?其實就是卓火土先生的英文名,H(火) T(土) C(卓)的縮寫。
既然扯到了卓火土,那就從卓火土開始八一八吧。
卓火土先生就是HTC的創始人,現在的CEO周永明就是卓火土一手提拔起來的,算是他的貴人了。而在HTC創立之前,周永明就作為小弟,跟著卓火土在迪吉多電腦幹了。而之後,迪吉多電腦被康柏併購,再之後過了兩年,隨著卓火土先生自立門戶,根據自己的拼音首字母起名的HTC開始了一段華麗的旅程。

誰也沒有想到,若干年後的周永明、王雪紅會藉由HTC成為了台灣股市的股王,獲得了世界的矚目。
在台灣科技產業,有兩類大佬,一類是從台大電機系、清大交大出來的正統高材生。從新竹科技園區中的公司老總有一半都是交大校友的說法,可以窺見這個圈子的重要性。而第二類,就是黑手出身,從底層一步步上來最後華麗逆襲的梟雄,周永明顯然就是後者(另一位是郭台銘)。作為一個海洋大學畢業的緬甸華僑能夠在台灣科技界立足,並進而在世界舞台上為HTC獲得一席之地,彼得大帝(周永明的英文名是Peter Chou)的稱號不脛而走。

成功因素:華山一條路造就鯉魚跳龍門


2012年台灣的《商業周刊》(原文鏈接:宏達電犯3大致命錯誤 市值蒸發8千億)對當時市值蒸發了8000億的HTC所犯的錯誤總結了3條,分別是:
1)組織快速膨脹
2)外籍人才引進不當
3)組織的螺絲鬆了

但是細細來看,HTC落敗的地方真的是上面說的三條嗎?三星、蘋果、聯想這些企業,哪個沒有人浮於事的問題呢?
而要弄清楚HTC落敗的關鍵問題,不妨先看一下HTC的發展歷程,早年的HTC一共有4次很關鍵的選擇。

第一個關鍵選擇:選擇PDA而非筆記本電腦的代工。
第二個關鍵選擇:選擇智能手機而非功能機的代工。
第三個關鍵選擇:從Windows CE到Google Android
第四個關鍵選擇:從放棄代工到創建品牌

這四個關鍵因素環環相扣,是HTC能成為股王的關鍵路徑選擇。我個人認為,也是它能成功的主要原因。這段要是展開逐一闡述,篇幅估計可以另成一篇,這裡簡單綜述一下。

也許在今天看來這4次選擇可能看不出有什麼特別,但是當我們回歸到當時的歷史環境和特殊時期來分析,有些點還是頗值得玩味的。

在90年代末期,台灣代工廠的主流其實是筆記本電腦的代工,廣達、仁寶、英業達、緯創的規模和營收的飛速發展,讓PDA這個市場看起來不值一提。之前已經提到,本身卓火土、周永明先生也都是做電腦出生,所以趕著那波大潮創立一家筆記本電腦的代工企業,最後成為一家「富士康第二」也不是沒有可能。只是那樣的話,HTC也就不會成為今日之HTC。

而在選擇了PDA代工的時候,誰也不會知道PDA之後的化身智能手機能像今天一樣席捲全球。那個年代,距離蘋果2007年發布第一款iphone還有好幾年的時間,諾基亞是手機這個領域的皇冠明珠。因此,即使在手機這個領域,台灣的代工企業華寶依靠著功能機的豐厚利潤也是低調地賺的盆滿缽滿。

這裡面有關HTC與Windows CE合作做智能手機的故事,正好從一位學長那邊聽到一個版本八卦一下。這個學長當時在微軟的一個項目組供職,當年微軟的操作系統Windows CE想放進PDA(當年還沒有智能手機的概念),在此之前都是Palm的市場,因此他打了電話,找了台灣的代工廠商的朋友們幫忙,這些台灣的大廠(有PC屆的大佬、手機代工的大佬)聽了之後,都不是很感興趣也不積極,但又礙於與微軟在Windows的合作和學長的私人關係,所以有個高層就推薦了當時的HTC來和他聊一聊。沒想到HTC後來對此事表現出來的重視程度讓微軟頗為吃驚,還專門派了人到美國微軟那邊去蹲點,希望拿下這一單。

在當時,HTC對智能手機的定義是什麼,學長說HTC的思路也很簡單:


「智能手機 = 微軟的Windows CE系統 + 通話系統的軟體補丁

這個通話系統的軟體補丁,還是HTC臨時組的一個工程師項目組東拼西湊,艱苦奮鬥了一段時間出來的產物。誰也沒想到,這個在現在看來半調子的智能手機通過歐洲的一家電信運營商引爆了當時的本土市場。

所以,你要是說,早期的HTC智能手機的核心能力上有什麼?可能就是他們開發的通話系統的軟體補丁吧。呵呵。

PS:說完這個,學長看了一下我說,最後八卦說其實他當時也在大陸和一些手機生產廠商談過,但是感覺那個時候的大陸生產廠商還很野路子,所以最後沒有合作。。。。

再說回來後面的兩個選擇,從Windows CE 到Google Android,再從代工轉品牌,也並不是容易的事情,畢竟當時Google振臂高呼的Android只是個新鮮出爐的小角色。而從代工到品牌,不管是組織的各個方面,還是市場策略,都是一個巨大的轉變。尤其對於做慣了代工業務的台灣公司而言,要做品牌這件事情,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前面說了這麼多,其實中心思想是想說(有點偏激),在我看來,HTC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外部世界的一個巨大變化,並且在這個巨大變化中,HTC的每一個不同尋常的路徑選擇適應了這一產業變革的大背景。
他們的成功能否複製?我覺得很難。他們的關鍵路徑選擇是否可以學習?我覺得也很難。因為在這個產業劇烈變革的大背景下,我們只看到了HTC(2010年前)的成功,而舞台的鎂光燈是不會投射到後面倒下的嘗試了若干其他路徑的企業的。

而如今,從外部來講,在整個智能手機領域,競爭趨同沒有發生實質性的技術變革情況下,過江龍HTC也就沒有了可以施展華山險路,我只取一條的機會和舞台。
而從內部講,HTC在工藝層面、設計層面做的諸多不同於競爭對手的嘗試,例如400萬像素,一體成型等選擇,也並未取得很好的效果。這一點,在之前的幾個知乎答案中,都已有具體細講,這裡就不展開來說了。

在講完我個人認為的他的成功路徑之後,現在來談談HTC在2010年之後,急轉直下的情況。

失敗原因:知識產權 忽略大陸市場

之前看過很多分析HTC落敗的原因,有說機海戰術、有說創始人之間的個人風格問題,也有說營銷品牌不利,或者組織管理等問題(包括文章一開頭提到的台灣《商業周刊》提到的三個問題)。

我個人的看法是,這些問題確實是問題,但是是不是其他公司沒有這些問題?我覺得未必。
而且,這些問題中,勢必有一個主導問題,如果能夠解決這一主導問題,其他隨之而來的問題其實也能夠迎刃而解。那麼HTC的主導問題是什麼?

我覺得專利戰是導致HTC失利的直接導火索。專利戰以及專利衍生出來的技術儲備,是HTC在達到巔峰之後落敗的命門所在。

從蘋果在2010年3月2日對HTC提起第一次專利訴訟開始,兩家前前後後大戰了7個回合,長達32個月專利戰爭,一路從美國打到了德國、英國,從專利侵權到禁售令。Apple更是招招見血,絕不手軟。

而在這個大背景下,其實是以Apple為代表的iOS系統與HTC、Samsung為代表的Android系統之爭。

從上圖可以看到,2009年是Android系統的一個分水嶺,Q1超過了Windows Phone的市場份額,下半年超過了iOS的系統份額。而這中間,HTC作為Android系統的先頭部隊,用「堪當大任」來形容並不為過。HTC曾經一度是美國市場智能手機的Top1,來自美國市場的營收,是其全年營收的半壁江山還多。2010年HTC全年營收達到了90億美金,其中美國市場就貢獻了50億美金。

在智能手機這個領域,有一個笑談,那就是衡量一個手機廠商是否做的成功,就看Apple有沒有和你打專利戰。

以下將Apple與HTC之間的專利戰進行了一下梳理羅列。

  • 2010 年 3 月 Apple 於特拉華州及 ITC 起訴控告 HTC 的 Android 系統侵害其專利。判決結果(2011年12月):次年4月之後禁售HTC相關涉案產品。
  • 2010 年 5 月 HTC 於 ITC 起訴控告 Apple 產品侵害其專利。 判決結果(2012年2月,HTC敗訴,蘋果並未侵權)
  • 2010 年 6 月 Apple 於特拉華州再度控告 HTC 的 Android 系統侵害其4項專利。
  • 2011 年 7 月 8 日 Apple 於ITC 再度起訴控告 HTC 的 Android 系統侵害其專利。
  • 2011年8月16日 宏達電二告蘋果侵侵犯3項專利。
  • 2011年9月7日 宏達電三告蘋果侵犯4項專利。
  • 2012年6月21日 蘋果四告宏達電濫用4G/LTE無線通信專利。
  • 2012年11月11日 宏達電與蘋果達成專利和解

這一系列的專利戰打下來,HTC的損失慘重。
一方面是面臨著禁售的判決,這個的損失和對資本市場的預期是很直接的。想一下,運過去的手機直接卡人家海關那兒,就算你東西再好又有何用?或者給你拖個半年,對於手機這種更新換代如此這快的產品而言,這時間就直接等於庫存啊。

另一方面,前前後後32個月的專利大戰,除了對抗Apple外,通過收購(S3、購買別的專利)、合縱連橫其他玩家的方式讓HTC花費了大量的時間、金錢和精力。

到2012年11月,被消耗的差不多的HTC已經不再是那個有潛力挑戰蘋果的威脅者,最終兩家公司以和解結束了專利戰。

PS:俗話說久病成良醫。在經過了和蘋果的專利戰之後,HTC整個法務部在知識產權尤其是專利訴訟的實力得到了大大的提升,整體水平在亞洲範圍內也是不輸於其他家的,這是不可多得的實戰出來的人才庫。真心建議,各大要出海的大陸手機廠商,可以…哈哈 你懂得。

專利戰爭讓HTC在美國市場的發展處處受挫,而於此同時沒有在大陸市場的快速崛起中分得一碗湯也是一個關鍵的問題。有的分析的文章說,HTC忽視大陸市場是一個戰略性選擇的問題。

這裡面的一個關鍵問題是,他是有意忽視還是無意忽視?如果要談HTC對大陸市場的態度,還是要從這家公司的發展沿革來看。從第一個歐洲的電信運營商客戶開始,HTC一步步成長起來都是先後依託於歐洲、美國的市場。所以雖然這是一家從台灣起步的公司,但是他的主要市場其實都是在歐美,而且在智能手機領域中,其在歐洲、美國的市佔率可是數一數二的,那個時候的HTC估計是不太會把後進者諸如聯想、華為、中興、小米放在眼裡的。而從客戶積累、供應鏈、合作關係來看,在早年其實和大陸的交集並不大(在大陸早年是以Dopod多普達的品牌進行運營)。
因此,根據路徑發展來看,如果說他是有意忽視大陸市場,其實也不一定準確。

那麼對於大陸市場的忽略就可以解釋無意了嗎?那又如何解釋大陸市場的快速崛起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呢,各家諮詢機構的報道,難道HTC的高層都看不到嗎?同為競爭對手三星、蘋果爭著進入大陸的這個市場,難道HTC看不到嗎?

因此,從這一點可以看到,HTC對於大陸市場的態度是搖擺的,曖昧的。
有一個細節就是,在今年HTC Desire 816在3月份率先在大陸市場進行首發,其他地區隨後在4月陸續進行鋪貨。與之前,所有旗艦機型都是在歐美首發相比,這可以說是HTC開始重視大陸市場的一個積極信號。

但其實,在此時這個時間節點上,HTC重不重視中國市場,對於已經崛起的中國市場裡面的玩家來說已經不重要了,或者換句話說,HTC能夠快速低成本地獲得大陸用戶芳心的這個時間窗口或許已經關上了。
專利不無所謂、品牌良好、用戶口碑傳播以及缺乏一定重量級的本土玩家,其實是HTC在2010 ~ 2012年重點布局大陸市場的時間窗口。

不過很遺憾的是,不知是主觀原因還是客觀原因,HTC錯過了這一市場的快速發展。而在歐洲市場、美國市場的鏖戰中,也不佔任何優勢。

不管是從資金、技術積累、經驗還是渠道,與本土作戰的Apple和有著集團優勢和國家優勢的三星相比,HTC都差了很多。

HTC有什麼優勢?其實這個問題,往簡單講很顯而易見,論系統生態的建設,HTC不如蘋果,論核心零組件和產品供應鏈的整合,不如三星。

有人說HTC沒有技術積累、沒有品牌意識、沒有營銷能力,其實這些HTC未必自己不清楚,只是這樣一個1999年開始從2200萬人的本島市場出發,以代工起家,在童年時期就早早來到別人家的規範市場和國際巨頭貼身肉搏的公司,你又怎能要求他不犯任何錯誤呢?相較於大多數的大陸本土公司,他連野蠻成長的時間和機會都很少。

從這個意義來看,HTC與那些依靠勤勞加班拚命工作而獲得這個世界一些些關注的眾多台灣中小企業相比,並無什麼不同。只是,HTC想要的,可能遠遠不止這些!


說說個人感受。
只用過一部htc的手機,nexus one,至今還是備用機。因為這款手機,當時對htc樹立了不錯的印象,後來還向兩個人推薦過htc的兩款產品。
但截止目前,已經對htc的品牌徹底不感冒。為什麼會這樣?我覺得還是品牌經營出了問題。
說htc在轉向android系統後成功過,不否認。但是成功的原因,我覺得僅僅在於他快了別人一步。g1,安卓鼻祖;nexus one,親兒子里的一胎;在2010年到2011年的兩年時間裡,htc都在用機海戰術向人們宣告「安卓就是我,我就是安卓」,因此在那個時段上,htc實際上扮演了安卓抗旗者的角色。而彼時三星還在摸索,國貨也僅僅是小打小鬧,安卓陣營能和htc一起搶搶曝光率的,也就是靠droid迴光返照的摩託了。
這一階段htc是贏了,但是靠的是對手不給力。可是對於自己的品牌建設,他到底做了什麼?誰能講清楚那個時候講到htc,腦海里首先出現的旗艦款是什麼?恐怕這個問題答案莫衷一是,買了不同機型的人會給出不同的答案。而你也不會知道htc下款產品叫什麼,雖然無非就是desire incredible wildfire後邊加幾個字母或者數字,但你沒法確定幾個單詞所代表的系列有何不同,同系異代有何傳承…中間曾出過一系列beats版的手機(代號忘了),以為要確立年輕、音樂的主打路線了,結果又始亂終棄了。
好了,直到三星出場了。先前s2已經做了個不錯的鋪墊,galaxy s系列作為主推的旗艦款,已經樹立了高配高端大屏(相對iphone)的形象,結果2012年s3一出來,立刻把不買蘋果的高端機需求客戶給吸引了…而後note2又把超大屏這個市場給坐實了。這點就體現出品牌經營能力的不同,三星靠著s和note兩個主打系列,牢牢抓住兩個不同定位的市場,針對的需求清晰明了,你不用管我是s幾note幾,你就搞清你想用大屏的還是更大屏的就行了…當三星把品牌和市場定位結合起來,融為一體的時候,htc的機海戰術一下就頹了,於是就開始勢微了。
後來2013年初的時候,htc估計也想明白了,開始打造自己的旗艦款,主推new one.那會其實真是個好時機。雖然三星已經做大了,智能手機市場也開始出現品牌集中的趨勢,但是htc真正的競爭對手卻不多。摩托不行了,sony lg也沒搞出太大動靜,國產手機品牌雖然開始發力了但是出了國門還是不給力,nexus4倒是把nexus系列品牌推廣出去了,不過畢竟還是小眾。我一度也認為這個時候的htc可以憑藉余留的品牌影響力與三星展開安卓陣營的旗艦機之爭…可惜…這款產品因為設計缺陷,出貨等問題,又被拉在了後邊。
差不多在此之後吧,可以宣告htc在競爭中徹底失敗了…
其實回想起來,智能手機市場,單說高端機這塊,同質化還是很嚴重的,經歷高速發展期後,市場的高度整合是在所難免的。不及時去樹立自己的品牌形象,不去明確自己的定位,是很難有所發展的。只能說htc前期的成功,得益於在市場擴張時期走的比別人快了一步,最終輸給定位明確大力營銷的三星,不足為奇。
而在大陸這種發展中國家市場,htc沒有過硬的渠道建設,也沒有具競爭力的價格,必然擠壓不了小米華為聯想中興這些品牌的市場。最終落了個兩頭不是…
當然htc還有其他問題,產業鏈阿品控阿前邊很多人都說了,不再重複了,直說說我感觸最深的。
其實對於htc的衰敗還是挺唏噓的,nexus one畢竟給我留下了美好的印象。但這種印象也僅僅止步於n1了…因為我根本記不住其後邊20餘款機型到底有啥特點處於哪個時代啊,太混亂了!
要說htc還能否再度樹立品牌形象,我覺得還有可能。我感覺目前的安卓智能機市場,還可以再承受一個巨頭的出現,與三星競爭。但如何去做到這一點,需要htc先理清自己的產品思路再說。


既然同學資料相當詳實。補充一點點:
台灣的互聯網行業遠遠落後於大陸,智能手機產業的興起跟移動互聯網的發展基本是同一趨勢圖,
因為種種原因,台灣在移動互聯網之前的PC互聯網時代就缺乏良好的產業基礎以及商業環境。其弱勢延伸到了移動互聯網時代,同大陸、韓國等地區差距越來越大。
行業影響力、理念可以從傳統的科技企業中到新興的互聯網企業中台灣高管的比例變化可見一斑。
台灣有依然很NB的台積電、鴻海,但是依然只是NB的代工而已。

移動互聯網時代,無論是電商、遊戲還是新媒體行業,台灣基本都沒有拿得出手的,如此的產業基礎,在移動互聯網時代打造一個有競爭力智能手機品牌,註定只是一個空中樓閣。


上周四,Google 宣布以 11 億美元收購 HTC 手機業務的工程和設計團隊。

有評論說這是一次人才收購,HTC 手機團隊 2000 多名工程師將加入 Google。

這麼算的話,HTC 手機團隊也不太值錢,平均每個人賣了 55 萬美元。Facebook 2014 年收購 Instagram 相當於為每個人支付 7700 萬美元。

HTC 歷史上的高光時刻是在 2011 年,當時它的市值達到 338 億美元,超過諾基亞和黑莓,成為全球市值第三高的智能手機公司,僅次於蘋果和三星。

還有一些評論稱 Google 收購了 Pixel 的代工業務。考慮到現在 HTC 市值只有 21 億美元, Google 花費相當於 HTC 一半市值的金額買人,沒有購入 HTC 的廠房,該收購顯然不僅僅是為了代工。

HTC 股價走勢(單位:新台幣)。圖/雅虎財經

2007 年 iPhone 發布,當時已經有一個不怎麼小的智能手機市場。現在當年的智能手機公司們全軍覆沒了。

諾基亞和夏普現在是富士康投資的企業,黑莓和阿爾卡特成了 TCL 的手機公司,Palm 早早賣給了惠普然後就銷聲匿跡,摩托羅拉被賣了兩次,95% 的核心團隊被裁……

HTC 是最後一個,正好趕上 iPhone 的第十個年頭。,最主要的業務是手機和 VR,而 Google 花費相當於 HTC 一半市值的金額買走了手機團隊。

跟它同時代的那些對手們是如何一步步走向衰亡的?

2007 年 iPhone 出來的時候,全球有 4 個主流智能手機操作系統

今天智能手機大多長一個樣子,正面大屏幕、四周相似的圓角、僅有的按鍵集中在側面和底部。它們運行的操作系統不是 iOS 就是 Android。

但在 2007 年 iPhone 發布前,手機外形看上去千奇百怪。它們有的用九宮格實體鍵盤、有的用類似電腦的 QWERTY 鍵盤。鍵盤有的還被藏在機身內,需要從底部或者側面滑出。

初代 iPhone 的競爭對手。圖/iMore

手機操作系統也遠比今天豐富:諾基亞主導的 Symbian、黑莓的主導的 BB OS、微軟的 Windows Mobile 以及 Palm 開發的 Palm OS。

連當年好萊塢賣座電影中也有一個情節是男二號用諾基亞 9300i 破解城市電網的防火牆,讓整個城市置於黑暗之中。

這是一台運行 Symbian S80 操作系統的智能手機。它同時具有兩種手機形態,一種是那個年代常見的直板手機造型,九宮格鍵盤配 2 英寸彩色顯示屏。另一種將手機橫過來,像打開筆記本電腦一樣打開 9300i,露出一塊 4 英寸顯示屏和全尺寸鍵盤。

諾基亞 9300i。圖/Wikipedia

諾基亞的智能手機形態各異,但共同點是為鍵盤設計。2007 年,諾基亞賣了 4000 多萬部 Syambian 手機。

同期,微軟、黑莓、Palm 也都有各自的手機操作系統,特點不一。比如黑莓和 Palm 操作系統以擁有複雜的快捷鍵操作著稱;微軟的 Windows Mobile 是觸屏,但它仍是為手寫筆設計的操作系統,讓你在屏幕上戳戳點點。

這些交互體驗你在今天的智能手機上幾乎都看不到了。

iPhone 給手機業帶來的大改變是給手機正面安置一塊儘可能大的屏幕,操作不需要鍵盤、手寫筆,功能依靠手指點擊屏幕實現。

為了做好這件事情,蘋果的觸摸屏由電阻屏變成電容屏、具備多點觸摸功能。由於電容屏具有比電阻屏更高的靈敏度,這使得用虛擬鍵盤也可以快速打字,實體鍵盤不再是手機必不可少的東西。

被喬布斯在初代 iPhone 發布會上調侃的競爭對手們。圖/medium.com

2007 年第四季度蘋果賣了 190 萬台 iPhone,已經是黑莓同期銷量的一半。

老廠商對 iPhone 的回應很快,但它們和 iPhone 的唯一共同點是屏幕可以點擊

iPhone 發布之後,儘管當時所有競爭對手嘴上都說不在乎,內部卻都行動起來。

諾基亞高管對手機往觸摸屏轉型很重視,2009 年推出側滑全鍵盤設計的 N97。這是芬蘭手機巨頭用來對抗 iPhone 的武器。

類似的,黑莓聯合創始人在 iPhone 上市後也自己拆了一部 iPhone,然後推動了 Storm 系列全觸屏手機的研發,這是黑莓第一次推出沒有鍵盤的手機。

但黑莓沒有照此繼續推進,它一直保留著全鍵盤和觸屏兩種設計,即使用上 Android 也沒有拋棄全鍵盤這一傳統設計。

除了硬體更大、更厚,速度更慢,它們更大的問題是本質上系統還是為鍵盤操控而設計。

圖/allaboutsymbian

這是 N97 mini 使用的新觸屏操作系統。但它實際上仍然是為了鍵盤而設計。用戶觸摸菜單選項後還要點左下角的確認,這一點都不直接。

圖/blogcdn

黑莓 Storm 也一樣,一個完全觸摸屏的手機,還保留著鍵盤「選中」一個按鈕後的高亮設計。

連沒有自己操作系統的 HTC 也在嘗試轉型。2007 年 6 月,與 iPhone 發布的同一時期,HTC 發布了 HTC Touch。這台手機使用了 Windows Mobile,但是第一次有了一個全新的用戶界面,更方便手指操作。

HTC TouchFLO 界面。圖/IntoMobile

由於微軟自己不為手指操控做系統優化,HTC 定製了名為 TouchFLO 的界面,之後演化成 Sense 界面。此舉相當於為 Windows 系統上套上一層殼。

總之,幾乎所有廠商都學 iPhone 做了觸控系統。這也是它們的產品跟 iPhone 唯一像的地方。

而蘋果則是清楚的知道自己要做什麼樣的系統、具有什麼樣子的交互,然後做了硬體、開發了軟體,拿出了 iPhone。

因為堅守自己的操作系統,當時最大的手機廠商錯過了轉型機會

第一個扔掉上一代系統,從頭來過的公司是 Palm。

這家靠掌上電腦起家、在美國有不錯保有量的小眾公司,找來了已經離開蘋果的原 iPod 硬體負責人、參與 iPhone 設計開發的核心高管魯賓斯坦當(Jon Rubinstein) CEO。

Palm 在 2009 年 CES 上推出新手機 Palm Pre,配套 webOS 操作系統。今天已經很常見的卡片多任務形態是由 webOS 率先推出。

諾基亞晚了兩年。2011 年 6 月它們發布 N9 和 MeeGo 操作系統。

N9 是一次外形設計上的突破,首次在屏幕邊緣加上弧角屏幕——就是後來所謂的 2.5D 屏幕,各路 Android 手機以及 iPhone 都用了類似設計。(還有像小米 MIX 一樣放在右下角解決屏幕空間問題的前置攝像頭)

諾基亞 N9,採用 2.5d 曲面玻璃、聚碳酸脂機身。圖/CNET

最晚的是黑莓,2010 年收購 QNX 操作系統,一直到 2013 年才推出專門全觸摸手機設計的 BB OS 10。

他們分別花了 2、4、6 年時間做出能跟第一代 iPhone 抗衡的操作系統。

但蘋果沒有停下來等它們。

當這些公司在解決最基本的手指觸控問題時,蘋果一年一更新,不斷完善 iOS:

iOS 重大更新
2007 年
iPhoneOS:多點觸控

2008 年
iPhoneOS 2:應用商店,為第三方提供應用設計需要的標準和支持

2009 年
iPhoneOS 3:推送系統

2010 年
iOS 4:真正多任務運行程序、遊戲中心、FaceTime 視頻通話、超高解析度

如果當時這些手機公司第一時間轉向 Android,或許今天還有機會繼續活著。

但控制軟體才能徹底掌握話語權,軟體定製又是形成品牌的重要要素,所以諾基亞、黑莓、Palm 都不願意放棄自己的操作系統。

事實上今天所有的 Android 手機廠商都面臨同質化競爭的問題,而且除了晶元生意大好的三星以外,其它的利潤率都很微薄。

只是這些公司一邊要維護上一代手機的銷售,一邊去開發新的操作系統,最後確實沒有能力快速做出一個可以和 iPhone 競爭的操作系統。

Palm 是個小公司,2010 年燒完了錢賣給惠普。

黑莓在 2008 年的失敗之後,回頭做起鍵盤手機,新系統拖到 2013 年,基本等於在等死。

諾基亞是裡面最有錢、品牌最有價值、工廠和銷售渠道都最完備的公司。整個 2010 年,諾基亞的利潤是它的歷史頂峰,它和蘋果攫取了整個手機市場超過 8 成的利潤。

但諾基亞的董事會對時任 CEO 失去信心。新 CEO 2010 年上任,2011 年年初宣布說公司目前的產品沒有前途,要轉向 Windows Phone。

不到一年時間,諾基亞智能手機銷售崩潰,兩年後整個手機業務賣給微軟。

微軟的手機系統死於公司內鬥以及太想學 iPhone

如果說其它手機公司自己做系統追趕 iPhone 是賭博,微軟則是不得不這麼做。作為一個操作系統公司,它不做自己的系統就只有退出這個市場。

微軟有更強大的軟體工程能力和平台經驗。

但關鍵時刻的內鬥,讓微軟和諾基亞都成了悲劇。

iPhone 出來之後,微軟內部原本有一個觸控系統項目,由 Xbox 團隊孵化。

但為了避開微軟當年過時的 Windows Mobile 操作系統,這個為多點觸控做好優化的項目最後被定位成了功能手機,並且發布時間也一再推遲,直到 2010 年才發售。

kin 手機。圖/windowscentral

Xbox 沒能爭得過 Windows Phone 團隊,Kin 背著包袱上市後很快完蛋。

第一代支持多點觸控的 Windows Phone 7 在 2010 年下半年推出,反響頗為不錯。

但微軟對於 Windows Phone 有一種幻覺。它認為自己可以不做硬體,但同時牢牢控制使用 Windows Phone 的手機公司和運營商:不讓運營商裝軟體、不允許手機廠商定製皮膚、還要收授權費。

事實證明後來 Google 管 Android 管的也挺苛刻,但那是在 Google 拿下大半市場之後。微軟在還沒什麼人用 Windows Phone 的時候,就這麼做了。

最後微軟和諾基亞 2011 年年初開始全面合作。但 Windows Phone 系統更新卻突然停了下來。受制於系統,一直到 2012 年夏天,諾基亞才拿出第一款雙核 Windows 手機,此時距離雙核的 iPhone 4S 上市已有一年時間多。

拖慢的原因在於當移動成為趨勢以後,Windows 部門想要介入。

微軟按照產品線區分部門,並且每個部門都有自己的市場和銷售,有單獨的營收和利潤報表。這樣的結構下,賺錢多的部門話語權自然就大。

在這場內鬥中,Windows 部門贏了 Windows Phone。微軟做手機的優先順序從快速完善產品追趕 Android 和 iPhone,變成了與 PC 業務配合——用一個統一的 Windows 8 操作系統覆蓋手機和 PC。

而在諾基亞等待 Windows Phone 8 系統的將近兩年里,iPhone 銷量翻了三倍、Android 翻了六倍多。

之後由於 Windows 8 系統的大失敗,Windows 部門負責人離職。微軟又停下來開始向 Windows 10 轉型,同樣要手機和 PC 統一步調。

之後的收購、裁員、轉型……最終微軟新 CEO 納德拉扔掉了手機業務,也讓整個公司不再跟著 Windows 轉。

沒有包袱的「二流」智能手機廠商,抓住了 Android 崛起的機會

Android 1.0 發布之後,Google 快速改進著 Android 操作系統。

更重要的是它被免費提供給任何想用的手機廠商。2010 年開始,三星、華為等原本二流的智能手機廠商開始快速蠶食守著自有系統的老一代手機公司。

當時世界已經很清楚全觸屏手機與應用商店的組合將成為智能手機的未來。作為手機的重要銷售渠道,移動運營商需要這樣的產品。

但蘋果只賣高價 iPhone,而且每次進一個國家都先和第二大運營商簽獨佔合作。這是為了在談判中確保最有利的補貼和推廣條件。比如美國的 ATT 和中國的聯通都是當時的第二名。

美國第一大運營商 Verizon 因為這樣,準備將 Palm Pre Plus 和 Pixi Plus 作為 2010 年主推的一線產品。但就在 2009 年 11 月,Motorola Droid 的發布。它屏幕更大、速度更快、系統用的是 Android 2.0。據相關人士對 The Verge 回憶,Verizon 已經決定拋棄 Pre Plus,轉向 Droid。

摩托羅拉 Droid。圖/gatzet.com

結果就是 Droid 獲得了巨大成功,這是第一部銷量超過百萬的 Android 手機。今天智能手機銷量動輒成百上千萬不稀奇,當年可不是。

Verizon 許諾投給 Palm 的市場費用也全部落空。沒有資金支持,Pre Plus 成為了一款特定年齡層定位的小眾產品。再之後 Verizon 終止了採購協議,而 Palm 卻已經準備了大量庫存,這徹底擊垮了公司。2010 年惠普收購幾近破產的 Palm 公司。

HTC 也曾搭上了 Android 這架火箭,在 2011 年達到巔峰。時年第三季度,HTC 以 24% 的市場份額佔據了美國第一手機廠商的位置,擠掉了蘋果、三星。

但它沒有堅持住。HTC 希望抓用戶從功能機轉向智能手機的機會,只做高端機。 HTC 為此拋棄了機海戰術,將手機產品線收縮為少量、高質的產品,主要還是繼續賣中端和高端的手機。

在這期間,HTC 分別在 2012 年和 2013 年推出了兩個高端手機系列 HTC Butterfly 和 HTC One。都是售價 4000 元以上的手機。HTC 給不夠高端的產品定下了過於高端的價格。

HTC Butterfly 和 HTC One。圖/YouTube

真正借勢發展壯大的是三星。它在 2009 年 6 月用一台 Samsung Galaxy 進入了 Android 市場。

2011 年三星抓住諾基亞宣布跟微軟合作後近 8 個月的空窗期。這 8 個月,諾基亞只有它自己說過時舊操作系統手機,沒有運營商願意主推這樣的東西。

因為運營商不能等一年,他們比用戶更早拋棄諾基亞。以當時的市場環境,三星只要有中規中矩的產品便能成功。

而三星不只是中規中矩而已,特別是對消費趨勢的把握上,三星 2011 年推出的 Galaxy Note 系列引領著手機屏幕越來越大的趨勢。

手機屏幕尺寸逐年攀升。圖/medium

三星和華為的成功,是因為智能手機不再是單純的產品生意

原本硬體生意最重要的是差異化。無論更好的軟體體驗、更好的品牌,還是硬體產品本身。

這使得智能手機不再是簡單的產品生意、每年有規律的迭代產品就可以了,它變成了涉及晶元設計、外觀設計、渠道管理、供應鏈管理、營銷推廣、品牌建設等方方面面的龐大生意。能脫穎而出的公司一定是在其中至少兩個以上環節有巨大優勢。

HTC 沒能做到這些。它 2011 年業績巔峰時的利潤為 21 億美元,只有三星當年營銷費用的一半。它沒法像三星那樣在電影、電視劇中大量植入手機廣告,更別提包下倫敦希思羅機場一整個航站樓打廣告了。

它有一種通過產品差異化實現價值的幻覺。但事實上,除了蘋果的所有手機廠商都用 Android 系統,軟體沒有差異化;HTC 在硬體方面沒能控制上下游產業,沒法像三星那樣通過不斷迭代屏幕,在硬體上做到真正的差異化。

今天三星、蘋果、華為是全球最大的三家智能手機公司,其共同點在於它們能自己研發晶元、都控制了一部分半導體生意。早年的賭注如今有了回報。

據說,HTC 的未來是 VR。

(以上內容首發於好奇心日報,更多精彩請下載閱讀。作者:龔方毅)


一個媒體同行這麼和我講述她採訪王雪紅的歷程:
約了三次,對方都回答沒時間
第四次,姐們都為採訪王雪紅臨時把採訪別人的約定推遲了,王雪紅又爽約了
好不容易幾個記者終於可以一起採訪王雪紅,
王雪紅就拿著HTC One不停的說她們公司有多麼多麼的創新,有這個創新,有那個創新,
當這姐們提出了一個質疑的問題之後,王雪紅就當作沒聽見一樣,繼續一個調調:HTC是多麼的創新。。。創新。。。創新。。。

事後,這姐們就上了HTC的媒體黑名單,採訪邀約完全是石沉大海,再也有去無回。

這從一個側面反映出,一個只顧自說自話,只聽誇讚又絲毫不面對現實的強勢領導人領導下的公司,在面對嚴酷現狀的時候,沒多少人會相信它還能好轉起來~

當然,這姐們也是有節操的,沒有寫什麼負面報道大罵HTC

但,HTC,現在看來,不就是自作孽不可活,執迷不悟的典型嘛?

太多深陷虧損泥潭、被市場拋棄的公司把創新當作萬能葯,但只做產品上脫離實際市場的創新,而不去做市場定位、品牌形象等諸多領域的創新,終究還是會在泥潭裡掙扎


HTC的營銷有多差呢?

我正好2013年參與過中國移動總部對HTC one 和三星S4的推廣。

HTC的營銷費用大概是三星的一半。線下渠道覆蓋數量也大概只有三星的六成。而且三星的資料詳實到令人髮指,HTC很多時候掌握的信息只有一個店名。。。

三星營銷團隊整體的素質和熱情,比HTC強了不止一點半點。。。跟我們一起加班熬夜做方案,移動的各種需求都能及時響應,讓你不得不佩服。

這當然是HTC輸的原因,但我覺得不是主要原因。要知道,iPhone的營銷費用也不高啊!

HTC輸在組合拳上。除了營銷差,產品也差!

HTC真機也就廣告上看著好,拿到手質感很一般,國行雙卡雙待可以開後蓋縫隙大我就懶得吐槽了。sense5.0不流暢的短板還是沒太大改善。。。這是設計師的成功,而不是產品的成功。
使用牛逼的400萬像素攝像頭消費者不賣帳?這不是主要原因。蘋果的廣告大多都只是彰顯逼格,從不談參數為啥大家還蜂擁去買?(有幾個5s用戶真的知道64位和32位處理器的區別?)正常來說,這種有逼格的不向小白大眾討好的創新一定會吸引一部分極客進而形成一個小小的現實扭曲場,多少對產品銷售是有點用的(比如魅族堅持的16:10黃金屏幕,smartbar等)
東西差就差,別找借口,何必一副堅持做自己不被認可的委屈樣子……

三星s4萬年大塑料不假,可是人家能換電池支持sd卡還做得那麼薄,UI雖然很醜但是商務范兒十足,堅持實體按鍵讓你有安全感。而且三星真的很有良心,說5寸屏就是5寸,返回、菜單按鍵全部在面板上不佔屏幕空間!絕對是不喜歡iPhone或者用膩了iPhone商務人士的首選。
HTC one長成那樣(無論外型還是UI)就不太像是給商務人士用的,營銷宣傳是主打酷炫、年輕人群,首先這群人的整體數量有多少你HTC調查過嗎,然後還默默把價格定到4800跟iPhone差不多,考慮過他們的購買力嗎?你的品牌支撐得了你這種高端定位嗎?我簡直無力吐槽了。。。

至於HTC沒有專利,沒有產業鏈,受制於人,所以焦頭爛額。。。是一部分原因,可不是重點。否則你怎麼解釋小米做那麼好?人家一年銷量可不比你少。

總結一下:
1、這款產品本身就不具備成為街機的潛質。缺點和優點一樣多。同樣道理,我也完全不看好今年即將發布的one2
2、營銷實在是糟糕。是營銷戰略、定位、團隊、渠道全方面的落後,想趕上來不是一朝一夕。


智能手機這一塊
2012年,在於蓋世3和note2的大獲成功。(現在經常會聽起蓋世三和note2,而one和蝴蝶存在感略低)
自家的htc one x和蝴蝶,雖然也不俗,但是相比較蓋世三和note2而言。火癤子的後面,前面外觀可以接受,不能sd卡,不能換電池。。相比較貼心的蓋世三和note2而言。然後營銷和定位出現了嚴重的問題。恩 這是關鍵。
導致一段時間後蓋世三和note2依舊賣得很火。htc的高端就被三星給端了。
低端,國產手機可怕的降價能力。你懂的。
高中低端都比以往不濟,而且都是面對強勁的對手,而且手上只有硬體這一環,不像蘋果那樣完全的控制。既然軟體都差不多,那硬體怎麼拼?供應鏈沒能力,只能靠設計了。
htc未來怎麼樣 也只能拭目以待。
專註設計也是挺好的一件事情


目前得票排名第一的知友羅列出非常豐富的內容,HTC的崛起真的是趕上了對的時勢,且得到了貴人的提攜,從WM時期的微軟到安卓起初幾年的谷歌,但是對HTC的衰落是因為沒有遇上新的貴人這點很不認同。畢竟對人也好對事也好,貴人不可能扶著你一輩子。積累了一定的資源和經驗之後,應該學會自立。下面說說自己對HTC的看法,僅供交流:
風華正茂時,遇上安美人
要說HTC現在如何衰落,但它依然稱得上是手機領域少有的幾家對產品設計和品味有追求的公司之一(注意:這裡面沒有三星),無論是從手機的外觀上還是UI上看,HTC都不會比哪家公司差,別說現在的HTC ONE,這點相信以前用過WM手機的朋友就應該能有所體會,當年Diamond給人那種驚艷的視覺衝擊,即便當時iPhone已經開始風靡全球了,但HTC依然在設計上可謂別具一格,且在產品型號命名上新意十足!UI 上HTC Sense也稱得上實用與華麗兼得,照這麼下去,那HTC遲早得火啊,於是谷歌便找上了風頭正勁的HTC,聯手推出全球第一部推向市場的安卓手機,所以,安卓和HTC,誰是誰的貴人,還說不準呢。
機海戰術,直上高峰
在安卓逐漸形成氣候時,手機市場掀起了一股以iPhone和Android為代表的新一代智能機取代以塞班和WM為代表的舊一代智能手機的風潮,HTC穩穩地抓住了這個機遇,將重心轉移到安卓上,並連連推出佳作,09年到11年,應該是HTC最為舒心和得意的日子,市場佔有率連連攀升,資本市場上公司市值也創下新高(那兩三年也正是資本市場浮躁的時候),所以借雷某人的話說,站在風口上,HTC灰起來了!
奸妃爭寵,今夕不同往日
安卓發展的前期,三星一直不溫不火,但也不知哪裡撿來的運氣,蓋世S2竟然火了,而且賣瘋了,於是三星順勢從HTC手裡把風頭搶了過來,此時,HTC還渾渾噩噩的玩著之前高價低配的把戲。這個階段不得不提的是市場上消費者的覺醒,在諾記時代,消費者幾乎不關注CPU和RAM這些參數,只看外觀和攝像頭等淺顯的指標,但安卓在普及的過程中,越來越多的用戶開始得到了科普,懂得了很多智能手機硬體和系統的知識,所以HTC高價低配的玩法,引起了消費者的厭惡,而且HTC在國行的定價與水貨的定價可謂天壤之別,行貨水貨做工和用料上的差異這些就不說了,這再度激起了消費者的憤怒情緒,而HTC呢,絲毫不明白髮生了什麼事,依然說台上說著「我們只做高端機」,上市的卻是價格上的高端機,所以,衰落只是時間問題。現在的三星,也跟HTC前幾年的做法很像,但三星通過在營銷上砸錢,硬是把品牌給拉高端了,但我相信,三星接下來也同樣會遇到HTC類似的考驗,拭目以待吧。
總結:
HTC真不是在產品上敗給了誰,而是輸在了自身的市場定位和產品定位上,沒清醒地看清自己,同時又缺乏靈活的市場反應能力來及時發現和解決問題。如今大勢已去,想要挽回市場,並不是不可能,這既需要加強產品上的創新和提升,而對HTC來說,更重要的是清晰自己的定位,在市場和用戶面前,做出足夠的誠意。祝福HTC!


前言:只談衰落 不談成長

如有偏頗,還請見諒


我們無法一窺大公司的內部究竟是怎樣運作的,有些顯而易見的錯誤不知是不願改 還是不想改 消費者大概也無需了解吧..... 只看你產品 管他什麼鬼呢。

大家既然都是從問題的本質去回答,我不妨換一個角度,就從htc one說起,看看htc最近幾年都幹了些什麼

方式為對比


對比對象為htc one 系列 蘋果iPhone 系列 三星galaxy 系列

別拿htc one和一票同期國產手機去對比

別拿htc one和一票同期國產手機去對比

別拿htc one和一票同期國產手機去對比

重要的事情說三遍!!!!


為什麼?看價格。

蘋果:

大家都覺得蘋果是全球電子製造商中的文青,其實呢我覺得它才是懂得權衡的雞賊,怎麼說呢?在iPhone 4時代,為了製造出方方正正的樣子,蘋果創造性使用了前後玻璃加不鏽鋼邊框的結構,一來滿足了外形上的需求,二來優質高檔的材質也將iPhone的逼格直線抬高,可謂一舉兩得。在iPhone 5/5s的時候,其實蘋果這時才真正實現了一體化機身,這次用的是鎂鋁合金材質和全新的incell單玻璃貼合技術,相比前代,不僅大幅度降低了機身重量並提高了屏幕通透性,而且高光倒角也使機身更近漂亮,但這是蘋果依然採用四四方方的造型,這其實和蘋果同代其他類別的產品風格是不相稱的,但是蘋果依然這麼幹了,就是蘋果懂得權衡利弊的表現,犧牲一點手感,換來了較高良品率的四方型合金外殼(高光倒角那都不是事兒)

這個時期可以看看htc的做法,這時驚天地泣鬼神的htc one 發布了,讓人眼前一亮的工業設計,完全拋棄「類iPhone」這個設計怪圈的一部智能手機,腸粉們這時都按耐不住了 買買買!了解一下卻發現:卧槽,國行咋不是一體化機身?卧槽!雙卡雙待!至於么..... 哎呀不管了買買買,買回家之後就是這樣:卧槽:大的能塞進A4紙的縫隙!卧槽!才買到沒幾天就出現裂痕的音量調節鍵!卧槽!還沒來得及裝逼就無情消失的後殼的beats 標誌....還有稍微一放大就糊掉的照片(所謂的超大進光量,白平衡和通透感相比iPhone 簡直是渣一樣的存在)5寸機器把開關鍵放在頂部是幾個意思?

唉,那買國際版好了......

其實認真了解,htc對one 是下了血本了,超低的良品率,加工初期就廢掉的金屬,簡直是數不勝數的概念。htc決心使冰冷堅硬的金屬變成有優美弧線的藝術品,可惜現實很骨感,它沒有能夠成為一個藝術品,倒像是一個被妥協的怪物,終究無法融入主流

我想說個很有意思的東西,就是小羅伯特唐尼為one 拍的那個廣告,說實話這是我見過最令我反感的一種表述方式,有著些許輕佻的意味,讓我莫名不爽,直接對手機產生了抵觸的心理

上對比圖:(其實one 的工藝要求是絕逼高過蘋果這兩代設備的)

其實很多例子都證明了htc不會營銷,花了大價請來的明星,最終因為創意問題而變得一文不值,無法取得正面宣傳的效果,反而成了被調侃的對象。

接下來我們看看三星是怎麼做的,三星一直是一位拙劣的模仿者,但是只限於營銷,在技術是不折不扣的理科學霸,憑藉一己之力使AMOLED得到長足的進步,從s3上基本清晰的p排列,到s4上終於被高ppi所馴化的屏幕鋸齒感,s5雖然相對平庸,但是屏幕也得到了一定的改進,還有首次引入手機的相位對焦,總之三星

也算是很努力的做好技術方面的工作了,至於被萬年吐槽的大塑料,不是一個s6就可以改變這個印象的。

忠告:玩不轉金屬的時候,請先做塑料並改進內在,等到一定時機便可兩全其美,方為良策。

反觀htc:在技術創新方面,從M7所謂的ultra pixel 到M8的「先拍照後對焦雙攝像頭」,

沒有讓我看到一點點誠意,ultra pixel根本就是弊端大於利端的技術,ZEALER在M7的測評有言:四百萬像素其實夠用了,畢竟1080P屏幕上一共只有兩百萬個像素點。我想說:簡直是在放屁!照片觀感清不清晰是建立在這樣純理論概念還是肉眼觀察上?對於絕大多數消費者來說,照片在手機放大較小程度只要不糊掉,就可以說明像素基本夠用,而400萬配1080P簡直是一個噩夢,稍微放大就糊掉,這可以五千塊的手機啊!更不要提那個糟糕的白平衡和差勁的取景器設計了,對於我來說,無論它宣稱多先進的技術,我認為這顆攝像頭是不及格的。

姨媽屏在別的手機我也遇到過,比如s3,Lumia800,前者笑而不語,後者是我淘來的洋垃圾

作為消費者不應該為你的缺陷負責,從槽點中尋找賣點就是在做死。

接下來聊聊sense 我也算是老用戶了,從x的超流暢「雙4.0"到今天的6.0,也覺得感慨頗多,不得不說,sense之前由於華麗的動畫和很棒的設計積累了一大堆簇擁,可自從M7開始,sense就一直在走下坡路,可笑的blinkfeed,一個flipboard就可以輕鬆完爆之。還不能隱藏,只能規避,這其實沒有什麼,但是使用感受

給用戶造成了心理落差就是不好的,大力宣傳的功能創新和一般般的使用感受無時無刻不在調戲用戶,要麼不要做,要麼就做到很好,htc可憐的夾在中間,自我陶醉,還有奇怪的系統邏輯,和差勁的原生鍵盤(雖然都不用)也都折射出來htc對sense 的不上心。

我們花錢買了產品就意味著好也認了,壞也認了,作為消費者,是無力的,只能默默承受這一切。

我買了一次one,就絕不會買第二次。

這樣的公司不值得被同情,我認為真正應該同情的是王雪紅,一個女人,挺不容易的,希望大家不要給她太多壓力,就讓她安安靜靜帶領htc 轉型吧。


或許人家根本沒打算將來靠賣手機賺錢呢。

呵呵 這些都關消費者卵事。


任何成功不是一蹴而就,失敗也是一樣,htc 在產品上的失敗,也是其經營思路和公司水平上的體現,htc為什麼衰敗?應該問問這樣的公司曾經是如何輝煌的,我可一點也不懷疑htc是鑽了空子。

看看對手的不斷成長, htc這些年都幹了些什麼?

利益相關:不服氣的腸粉,吃瓜群眾,憤青。


曾經我也是HTC的忠實粉絲,從2003年開始到2013年的十年里,擁有過差不多十台HTC和多普達的手機。

早期的PPC年代,HTC的手機讓我愛不惜手,而且使用時非常炫酷。

後來HTC出的手機越來越能引起購買慾望,我也忍不住換了Desire,Diamond,ChaCha,Desire HD等。

這時候HTC真是一個黃金年代,相比之下iPhone只是一個小眾產品。而三星就是豬對手。

不久後HTC出了One 。這時候蘋果已經出了真正熱銷的iPhone5。

雖然iPhone5吸引了我購買,但我還是希望支持一下喜歡的HTC,畢竟One雖然400萬超像素攝像頭評價兩極分化,但擁有那時候非常驚艷的1080P 4.7寸屏幕。

但是大概四個月後,這台One使用中突然關機,再次開機只能顯示運營商logo,也無法充電,最後我只能看著它變屍體。

後來拿去檢測,技術員說可能是燒字型檔了,修起來不便宜,還不如別修了。

我又不信邪,於是再換了一台ButterFly 2。

這個機好一點,大概六個月後,出現了同樣的問題。

技術員說可能是燒字型檔了,修起來不便宜,還不如別修了。

於是我有了兩台HTC屍體機。

後來三星出了讓世界驚訝的Galaxy S6 edge,蘋果也出了讓其人氣到達頂峰的iPhone6。

在我買了S6 edge 的時候,看著這兩台心酸的屍體機,

就80元一台放到閑魚上賣掉了。

————————

後記

買我ButterFly 2屍體機那個買家收到貨兩天後想找我退貨,原因是起初他以為這台機還能搶救一下,結果發現沒法搶救,因為要付出的成本還不如換個小米。

我當然是拒絕了,又不是傻子。


我發現了htc之於三星大概差不多是魅族之於小米,都是有一批死忠,然後完全不能客觀看問題


這是以前在微博上面發的吐槽圖片

整理舊電器整理出一堆淘汰的舊手機,基本都是多普達HTC的。
自己看看覺得好悲哀,這裡惋惜一下HTC曾經的設計團隊。
曾經。。。HTC的設計還是很有創意和亮點的。。。
08年的時候拿個HTC或者多普達的手機出去各種高大上,功能軟體秒同價位諾基亞幾條街。


現在我真的不知道他們的開發部門在幹啥


HTC死是因為國行機太貴,又做得太爛,索尼死基本也是這樣子。現在就看三星是不是這個樣子。


我也來說一件事,當初One還沒有出來滴時候,有一次去手機賣場看手機,2011年那個時候的HTC還不像現在這麼落寞,可以說在市場上還是很受歡迎的;在HTC櫃檯看手機的時候,一個店員指著自己的工作牌很牛逼的跟我說,他不是這裡的店員,是公司的人員,來這裡作支撐的;然後他們的系統多好多好,說這個功能別的手機上有嗎,那個別的手機上沒有,什麼HTC比別的手機強太多了 ,而且還特別拽,不想其他櫃檯的導購,微笑用心的給你介紹產品,而是不停的展示自己有多自戀,我也是醉了。


之前的各位已經詳細的介紹了HTC的來世今生和一路的心路歷程。我只想簡單講幾句我對HTC衰落的看法。

我覺得,像HTC這樣一沒技術,二沒資金,三沒品牌的企業。當智能手機市場極速發展壯大之後,被各方巨頭看重,跟這些巨頭相比,HTC是沒有任何核心競爭力的,唯一的優勢就是先發優勢,在市場,品牌上略有點點先手而已,但是也僅僅是一點點而已。而且最關鍵的一點就是HTC被最初的勝利沖昏了頭腦,居然一直在歐美市場跟幾個大玩家PK去,這就是作死不等天黑的節奏。

以HTC的底子,還是應該踏踏實實以發展中國家為主,產品線也應該向中低端傾斜,尤其是中國,同根同源,機會其實還是大大的。像現在國內的一眾品牌,現在不都挺好的。

所以,HTC的衰落其實就是一個必然的結果,雖然三星也很爛,但是人家三星是土豪出身,不差錢,所以還是很容易就碾壓了HTC,成為安卓的領頭羊。

可惜他們直到現在還沒看明白,一個亞洲無名小廠,想要力壓歐美日韓各路豪傑,在炙手可熱的智能手機領域稱雄,實在是有點不自量力了。可惜現在大陸的各路豪傑也已經發展起來了,所以HTC目前就屬於高不成,低不就的尷尬境地


有人說HTC的崛起要靠VR,我覺得這幾乎不可能。
HTC走VR這條路絕對不是一條好路,它想做先驅,但是這種需要大量研發,嚴重受限於顯示技術和晶元性能的產業的發展是很難被一個營收狀況不佳的「小企業」推進的。
蘋果當年做成了先驅靠的是燒iPod和iTunes賺來的錢,HTC可沒這個資本。長路漫漫,HTC可能很快就要被拖垮了。


手機黨補充一點,HTC最直接的衰落是由於Google因為HTC自己深度定製sense引起的,當時google給出了一個警告,希望所有的合作廠商尤其是頂級廠商能夠更好的推行安卓開發設計規範,但HTC對比置若罔聞,繼續潛心研究和折騰sense。最後把google惹怒了,因此one x和butterfly拖了那麼久是因為google很晚才給HTC最新的安卓,而不再和當年nexus one時擁有最新的合作版本開始研究了,因此三孫在galaxy nexus得勢。
但又因為其他原因,三孫最終沒有成為nexus親兒子的後續合作商,此處就不贅述。但此時的HTC已經落後了連續兩代旗艦,和其他廠商一樣的從Google拿到穩定版本安卓,而不是優先開始和Google做適配的安卓,在系統上徹底失去了優勢,同時在設計上壓錯寶,人心散了也就無力回天了。
PS:據路邊社消息,王雪紅是HTC走向衰落的重要原因,搞出了一系列的不靠譜決策和人事鬥爭,最終掏空了HTC


HTC是唯一一個買了兩部,通話功能均有缺陷的手機。表現為通話雜音、噪音大、環境噪音干擾大。

售後不錯,快速退機。


感謝第一的回答 很系統 ,但裡面很多觀點不認同。
客戶不是sb, 如果one的400萬像素在不放大的情況下效果能比iPhone /s4更好,則會超出客戶預期得到買單認同。實際情況是不放大下效果就那麼回事,放大就是屁。低光下還不如光學防抖的機型。誰能告訴我它的實際表現哪裡好了,不是噱頭是什麼?
所以客戶不是sb。

還有one的工業設計(不是指設計風格,one的風格和金屬機身我非常喜歡),如果放在早兩年覺得是精 美。但是你不看看你競爭對手也在進步嗎,你那屏佔比還敢再低點嗎,邊框還能再寬嗎,完全不是當年旗艦應有的水平啊。4.7寸的屏幕,5.5寸的機身。試想一下one同樣的機身下 換成5.2寸的屏幕,心動嗎?這麼大的機身電池還那麼小。唉

所以客戶不是sb。

htc不知道我說的這些缺陷嗎?知道,但是它不願意把大招一次用完,就是不想在m7一代上面做到完美,留給後面升級空間(可見,它是完全沒有意識到危機有多大)。

HTC的沒落源於G10之後就開始玩換殼的遊戲,工業設計越來越差(可能過於強調機型的品牌可識別性,都長一個樣)。直到one出現眼前一亮,可惜由於上面所說,不給力。
補充:HTC衰落的重要推手還有一個就是三星僱傭的水軍太猖狂。


推薦閱讀:

HTC One 是否值得購買?
如何評價國內虛擬現實發展現狀?

TAG:手機 | 科技 | HTC | Androi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