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貓》電影好在哪裡?求專業人士解惑

我看過電影蠻多的 我很喜歡千與千尋因為我感覺宮崎駿唯一一部把他的風格發揮到極致的電影 龍貓沒那麼強 第一種可能 龍貓就像紅樓夢一樣 意境非常深
而我沒有領會透 第二種可能 就是根本就是一般的電影 我認為第一種可能性大些 所以我一直在尋找 宮崎駿在龍貓中所表達的深刻意境 但是還沒找到
而且我發現喜歡龍貓的人總是表達的意思就是我沒看過多少電影(意味著電影感受並不深)但是我很喜歡龍貓 感覺龍貓好在哪裡還說不出來 求解惑
求專業人士解惑。


我不是專業人士,但是我喜歡龍貓不是沒有緣由的。(多圖)
1.整個電影能引起我的共鳴,特別是妹妹梅的身上。只懂玩的年紀任性玩,不像姐姐那樣隱約知道家庭的愁苦:媽媽生病,妹妹無人照顧

梅認知的是她那個年齡段該有的思維,這裡不得不說整個電影刻畫得很好,代入感非常強。讓你看了之後不會覺得有多麼幼稚,因為曾經我們才那麼大時,也只能這樣簡單認知這個世界:相信童話,分不清好壞,看到小煤鬼覺得好玩

自己追蹤一隻龍貓去茂林中,遇到一隻大龍貓
(說到這裡,我覺得龍貓和大白有很大相似處,它們都能帶給我們溫暖的感覺。)

還有梅抱著玉米遇到羊的那一段真的逼真。如果按一般動畫片思維,頂多僵硬的做個鬼臉然後跑開,但是這裡就做的很溫暖很細膩,身臨其境。

2.關於姐妹情。也許獨身子女感覺不是很明顯,作為有姊妹的我來說,從小也是被姐姐教養大的

姐姐背著梅等爸爸回來那一段很溫馨

梅和姐姐吵架哭著罵姐姐是笨蛋,彷彿敲開回憶大門,小時候也常常吵架呢。

放學路上姐姐和勘太遇到大雨那一段也很熟悉,那時候我和梅差不多大,總覺得離姐姐世界好遠,又很好奇。

姐姐著急找梅那一段,我也經歷過。就像櫻桃小丸子一樣,有個優秀大自己幾歲姐姐,是個矛盾不忍割捨血濃於水的存在。
3.關於生活。大人的世界可能真的很無奈。但是龍貓里整個情節里描寫父母的很少,他們似乎存在很合理的配角。整個電影沒有去特意花大量篇幅去寫媽媽重病,這個家庭如何愁雲慘淡,小姐妹倆要如何努力當家,而是去擁有一場該有的童年生活。

其實這也是一部很有治癒能力的電影,當生活沒有陪伴時,沒有指引時,就像梅那樣,還是應該勇於追求自己的該有的生活。
同樣,這部電影也是以孩子的視覺來看待世界,這裡特別提一下,月和梅的爸爸如何相信自己的女兒們的

電影還教會我們如何克服恐懼,尋找自己內心的「龍貓」。(電影里從始至終只有月和梅能看見並且遇到龍貓,其他人只是傳說,可見那麼神奇的巨型龍貓並不存在現實里)誰小時候不怕過鬼神,長大後沒有鬼神卻也面臨更多困難,讓我們懼怕,當梅雨夜裡在公交站台上看到那些祭祀用的神像也會恐懼

因而人人內心都期望有隻龍貓的陪伴

化解艱難

小時候雖然不知道前方是什麼,但是只要喜歡,就該勇敢追去,是灌木是荊棘都無所謂。龍貓就是大白,可以依靠,可以在它身上溫暖睡一覺,這是發自內心的安全感。電影升華的部分是梅、姐姐和龍貓一起埋下種子,為種子祈禱跳舞那一段,(種子即希望)我們跟電影里主角一樣,可能我們沒有信仰,但是我們內心卻有嚮往

關鍵時候我們所相信的東西,還能帶著我們飛翔(龍貓載著梅和姐姐去媽媽那段。)
4.電影的配樂真的很贊!推薦聽《風之甬道》,宮崎駿系列電影里其他音樂也有很多經典,大多與久石讓合作。
這就是為什麼,看過電影的人,很多都想擁有那麼一隻龍貓的原因。

也是為什麼我覺得《龍貓》好看的原因。

在此附錄上電影里插曲之一《風之甬道》的音樂視頻,建議WiFi下觀看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3MjAwNzMyMQ==mid=204732529idx=3sn=181a52010d63a136cbd464347aa16a21scene=7#rd


龍貓對童年細膩真純真而憂傷的感情拿捏得太到位了,如果沒有經歷過那種鄉村生活而感情又敏感豐富的人,估計體會不到,真的細膩到骨頭裡了…另一個方面,如果再聯繫日本戰敗後(母親病了)廣大人民(孩子)那種戰後傷痛脆弱,但是人們又必須堅強的生存、生活下去,你就會覺得這個是神片了。


《龍貓》是宮崎駿創造的日本童話電影。

童話幾乎是世界上最難創作的文藝題材。因為目標受眾是小孩,所以必須要用小孩子能夠理解的方式來講述。這一點需要創作出來的劇情和人物足夠簡單(至少表面上的)。然而,決定讓是否讓孩子們閱讀的是家長和成年人。所以這又決定了劇情和人物必須具備「不簡單」的特質。簡單而又不簡單,簡直難倒一大片從業者。

每個兒童都有十萬個「為什麼」。很多「為什麼」卻因有可能「成人向」而不好回答。童話的一部分功能就是解決孩子們的經常問到卻又不好回答的問題:生老病死。

「小孩子是從哪裡冒出來的?」

「夜晚那些奇怪的影子是什麼?」

「人為什麼會生病?」

「病了會死嘛?」

「死後會去哪?」......

這些問題要是按嚴肅的方式來解答,未免太正兒八經,孩子和家長都不喜歡。

最好的方式就是童話,作為陪伴和過渡。

《木偶奇遇記》匹諾曹是在夢中被一個藍色天使賦予生命的。(生)
《賣火柴的小女孩》中,小女孩在幻想中和奶奶一起飛向天國去尋找那「沒有寒冷,沒有飢餓,也沒有痛苦」的生活。(死)

要駕馭好童話敘事,需要作者有一顆溫暖的心、瘋狂的想像力和化繁為簡的敘事技巧。

關於人的生老病死的問題,在龍貓里有充足的體現:
「如果媽媽病死了,不在了怎麼辦?」
「沒關係,龍貓會保佑的。」
「如果走丟了,怎麼辦?」
「龍貓會找到的。」
「那麼龍貓真的存在嗎?」
「可能是真的哦!」

大部分成年人都很難回答好孩子們的終極哲學問題(我是誰,從哪來,到哪去,幹什麼)。要麼敷衍兩句,要麼死板,要麼乾脆簡單粗暴:你哪來那麼多為什麼?

另外,童話隱含了部分教育警醒功能。童話大都相關是描述父母不在身邊時,孩子應該如何與自己、他人和外界相處的故事。

《尼爾斯騎鵝旅行記》主人公因為頑皮被精靈變成小不點,和一隻鵝到處飛,歷險。
《木偶奇遇記》主角總是被欺騙,被搶,自己還貪吃,說謊,貪心,當他克服這一切的時候,才能成為一個真正的小男孩。

《龍貓》里的兩姐妹主要面臨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搬家了,在陌生環境如何自處?開場,兩人在危樓里使勁搖木柱子(仔細想想,這意味著什麼?)。第二個問題,母親病了,父親大部分時間在工作。也就是說,家長無法看顧兩人,孩子們該如何自處?

這時候,鄰里,朋友,學校,都對她們施予了極大的寬容和幫助。讓孩子們感受到了大人們對孩子的溫軟。即便如此,孩子依然有可能走丟,最後果然走丟了。

最後,童話里有高度凝練的童話形象。

孩子們離開父母,初步探索世界,不免過於孤獨。這時候需要一個朋友、守護者和領路人一樣的神奇角色給予他們幫助。

這個神奇的角色通常是類人化、超人化、神秘化的形象。認為龍貓是死神的說法當然是片面的。但不能完全否認這個說法,由生至死,向死而生,生命循環,怎能缺了死亡那一環?

可以說,這個童話形象才是整個童話故事裡的核心。《龍貓》的出眾就是因為形象的絕妙。

蠢萌:大部分時間在睡覺;有時候忘記隱身;不會打傘等。

神奇:可以讓種子一夜之間發芽生長;可以找到失蹤的妹妹等。

神秘:只有小孩才看見,對於小孩子而言,像只屬於自己的小秘密一樣。

顏值:得益於宮崎駿的畫筆,顏值很高。

綜上,《龍貓》的故事、人物和童話形象都堪稱典範。


光是一個軟軟的大大的龍貓就足以圓許多人童年的一個夢了(原諒我無節操的回答)


呃,非專業人士答一發。。。
電影是要講故事的,而龍貓就講了一個很溫情細膩的故事。
兩個小女孩遇到山神龍貓和他的列車大貓咪,和龍貓一起在雨中等公車,一起種樹,一起跑到參天大樹的最高處,之後月又求助於龍貓和大貓咪找到了走丟的妹妹,一起去醫院看望媽媽。
感覺故事從頭到尾都很溫馨,每個角色都很招人喜歡,可愛的龍貓,靠譜的大貓咪,慈祥的婆婆,恩愛的父母,憨憨的小男孩,熱情的村民,當然還有剪不斷的姐妹情。
不過這一切終究只是美好到極致的童話故事,彷彿剝去了社會的假惡丑,只留下了真善美,讓觀眾在被生活折磨的間隙中重拾溫暖,在看到大龍貓頭上的小綠葉子時能露出一絲微笑:)生活永遠都不會像龍貓描繪的那樣美好,但是願我們不失龍貓里小女孩的那一份童真。


昨晚剛剛看了第二遍《龍貓》,依然很喜歡,這是一部值得看很多次的電影。

上面提到,宮崎駿的這部電影的深度如何。其實或許每一部用心拍出來的電影,都有其背後的故事和初衷,都有作者本身最想說明的內容。但那並不是最重要的,因為一個及格的優秀的觀眾,總會隱隱約約地感覺到,甚至因為受個人的經歷和閱歷,以及其自身所接受的教育等因素的影響,會感受到比作者原先想要說的更多。

看《三體》,裡面有這樣的一個觀點:作品比作者存在更久。或者這樣說吧,作者只是一個故事以文字形式記錄下來的一個手段或者說是工具。因為故事需要,要有了這個作者的努力。我想說的是,這只是一個故事,無論觀眾在影片中看見什麼,得到什麼感悟,無論是感到溫馨還是有深度。

我說了不少廢話,跟題主提出的問題相關的,寫在下面。

一、畫面優質,冷暖色調交替,但因為人物的可愛,冷色調也只顯示出一種寧靜祥和,而不是陰森恐怖。

二、音樂直擊人心。久石讓的音樂總是這樣有魔力,每一個心中有童話有美好嚮往有美好回憶的或輕快或憂愁的人,聽著他的音樂,或許都能感到輕鬆。反正大愛《龍貓》中的插曲和主題曲,插曲《風之甬道》是可以百聽不厭的。

三、情節簡單而含蓄,人物善良而可愛。《龍貓》裡面涉及的人物和場景,其實很窄,大致圍繞著一個和平的小村子而展開。而裡面的人物呢,除了活潑可愛、懂事童真的兩姐妹和她們生了病的媽媽,還有她們的爸爸之外,就是村子裡的那些村民和龍貓而已了。而每一個出現的人物,都以一種友好善良的形象出現。尤其是那個叫作小凱的羞澀而搗蛋的男孩子,還有那個仍然充滿著童真的婆婆,以及當梅「失蹤」之後,熱心幫忙的鄰居們,無一不是善良而友好的。那個自然風光優美、小溪潺潺的小村子,就像是一座桃花源,生活簡單而充滿樂趣。

四、充滿夢幻和希望,結局圓滿。整個故事沒有大起大落,卻處處充滿了溫馨和希望。兩個蹦蹦跳跳而又聽話懂事的小姐妹,她們之間相處的點點滴滴,以及她們爸爸對她們童心的保護,很是讓人動容。而龍貓的出現,就是兩姐妹的童心。

五、淡化悲劇性色彩,凸顯善和美。其實小月和梅兩姐妹的童年,或許是充滿了恐懼和思念的。恐懼就是,「假如我媽媽死去了,我們怎麼辦」。而由於沒有媽媽在身邊,爸爸又要忙於工作和照顧媽媽,陪伴兩姐妹的,只有彼此和大自然,還有後來出現的主角龍貓。但是龍貓不是她們的夥伴,它只是一直在默默陪伴和幫助她們。當梅失蹤的時候,小月就去求龍貓幫忙,因為除了它,再也沒有別的人可以幫忙。而實際上,並不存在這樣的奇蹟。

當然,很抱歉,我並非專業人士。


只能說可能是你長大了或者還太小,體會不了啦。龍貓真的是個很美好的故事。那種相信鬼神存在的童年是回不去了~傷感~我看第一次的時候還太小,並不覺得有什麼,第二次的時候真的看著看著就落淚了,毫不誇張。


好美的動畫電影。整部電影的畫面不僅簡單,而且優美,灰塵變成了可愛的精靈,死神變成了毛絨絨萌萌噠的龍貓,而死亡的過程也變成了乘坐龍貓列車,美得一發而不可收拾。電影極力表現了兩姐妹的天真和可愛,不僅鄰居讚揚,老師同學喜愛,第一次見面的陌生人也讚不絕口,美好的事物是極易破碎的,真實是兩姐妹遇害,但作者不願意讓孩子們看到這麼殘酷的世界,於是將後半段美化,遇見龍貓意味著死期不遠,踏上龍貓列車意味著即將死去。孩子們看到這個劇情,可以讚歎作者的想像力,大人們看到,則是要反省社會問題。另外,電影的細節也特別真實而且會令人陷入回憶,一邊張嘴發聲一邊用手拍嘴,一邊跟著大人跑一邊學大人說話,遇見女孩子會不好意思,等等。


因為美和夢。其實想簡單一點,如果你能去相信最幼稚單純的東西,你就已經足夠深刻。


就是舒服,沒別的了


非專業人士,意見如下:
1.蘿蔔白菜各有所愛,我喜歡吃草莓味的冰淇淋我就覺得好,別人喜歡巧克力的我就覺得不如我的好,好在哪裡?自己覺得喜歡就是了
2.我猜測是不是像我一樣小時候受教育的影響,看這個總想要去發掘我所認為的人物內心,陣營態度之類的,末了,還要思想總結,反應了XXX,讓我們明白了XXX,但是看這個很輕鬆,不燒腦,如同自己回到老家遊玩一般,無憂無慮。
3.基因決定了人們天生喜歡什麼吧,就跟性格一樣~


推薦閱讀:

為什麼宮崎駿的作品裡似乎總想表達渴望飛行的願望?
如何看出《千與千尋》中的白龍是男的?
千與千尋中的湯屋為什麼寫著油?
《千與千尋》里最後千尋是怎麼知道那一群豬里沒有自己的爸爸媽媽的呢?
在千與千尋中的幾個疑惑?

TAG:宮崎駿 | 龍貓電影 | 日本動畫電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