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金庸作品改編成影視作品比古龍改編成影視作品要好?


古龍劇,相當於改編劇里的奧數題。
以下節選自豆瓣電影影評:

首先,我們還得體諒一下電視劇的工作人員。你說這大熱天的,穿著這麼厚的古裝拍戲,沒有功勞也有苦勞,沒有苦勞也有疲勞了。結果一翻看古龍的原著,武打的部分是這麼寫的:
  
  ……「沒有人見過他的刀,因為見過他刀的人,都已經是死人!」
  ……「沒有人見過他的招式」
  ……「他沒有招式,殺人的刀,不需要招式」
  ……「他揮刀的速度很快,沒有人能看清」
  ……
  
  ——這種描寫,看書的時候,叫做cool。但拍戲,就足夠讓武術指導背過氣去。
  
  總不能每一場武打,都是兩個人站著不動,然後白光一閃,一人倒地。——這種畫面在電影界,學名,叫做「跳幀」。
  
  
  但,古龍的小說,都是以這種「跳幀」的形式進行的。陸小鳳白光一閃夾住了葉孤城的劍,傅紅雪白光一閃滅了萬馬堂,李尋歡白光一閃就和孫小紅好上了,而楚留香白光一閃連皮膚都能呼吸了【武俠界的「青蛙」王子不解釋】……
  
  於是,既然不能像金庸劇那種「降龍十八掌有十八招分別是飛龍在天、亢龍有悔……」這麼有視覺感,那也就怪不得武指們各種突發奇想各種飛天遁地了。【請回想一下某電影《決戰紫禁之巔》里,葉西一戰,最後還迸發出了穿透太和殿的衝擊波+巨大核反應光柱的場景……】
  
  再說人物。
  
  金庸小說,喜歡寫主角的成長史,從主角上「武術學前班」就開始寫起,到最後成為大俠那是完整的一套檔案恨不得附上每學期的成績。遇上張無忌這種,甚至連他家三代出身都寫得清清楚楚了。
  
  而古龍喜歡的風格是……
  
  「……沒有人知道他是從哪裡來的」
  「……沒有人知道為什麼他會出現在這裡」
  「……他不遠萬里,騎馬三天三夜,就為了殺一個人。而他並不認識他。」
  
  ——但這些,也許還不是最讓改編編劇掉頭髮的。最掉頭髮的,往往是女主。
  
  一般武俠小說,如果你看到哪一個女孩非常嬌俏聰慧各種惡作劇,很可能她就是女主。
  
  而古龍小說里,如果你看到哪個女孩怎麼看怎麼像「失足少女」,她大概就是女主。
  
  這種風格,在小說里,帶著寂寥和戲謔人生的影子。但萬一遵從原著拍成了電視劇,滿屏幕的「特殊職業女性」……你特么當廠電總局是吃乾飯的么= =+
  
  
  我本身非常愛古龍小說的腔調的,但當我閱讀古龍小說時候,我時常懷疑他的小說是否有提綱,或者提綱寫到什麼程度。他小說里留下的可以YY的空白,實在很多。
  
  比如楚留香系列,「雁蝶為雙翼,花香滿人間」里的姬冰雁後來去哪裡了?他大概就出場了一個故事吧,這麼典型的「毒舌高富帥」,竟然之後就沒影了。楚留香你每每和胡鐵花bromance的時候,還記得那個被忘在塔克拉瑪乾的姬冰雁嗎?
  
  陸小鳳的故事也有這個問題,花滿樓和西門吹雪的出場神龍見首不見尾的。西門吹雪第一個故事救了孫秀清,然後第三個故事,陸小鳳就說——孫秀清懷孕了【中間全過程全無,大概又是白光一閃】。然後《銀鉤賭坊》最後,最後西門吹雪出現了一次,敵人竟然對著陸小鳳說:「你們(陸和西)之間,一定有很多悲傷的往事,他的妻子很可能也是你的,往事不堪回首……」
  
  ——我每每讀到這段,都覺得真是神展開。什麼叫「他的妻子很可能也是你的……」?敵人似乎知道了很不得了的事情吧……陸小鳳你和西門吹雪有點關係我也就認了,你怎麼還和人家妻子有不堪回首的往事啊啊啊……西門這濃濃的NTR感太不科學啊啊啊啊……
  
  當然,對於武俠小說來說,會玩懸念,會製造令人遐想的空白,都是非常好的。可對於一段電視劇來說,就未必了。
  
  這也是為啥幾乎所有的電影電視都拍了很「瓊瑤」的西門吹雪和他老婆的戀愛全過程。因為觀眾很難接受第一個鏡頭,西門救了孫,第二鏡頭,孫懷孕了——敢這樣拍,就是神劇。
  
  以這個邏輯,既然連古龍筆下最冷的西門吹雪的戀愛戲都可以仗著一句話而展開呢。那麼……
  
  在《邊城浪子》里,丁靈琳和葉開有這樣的一段對話:
  
  
  丁靈琳道:「你對他(傅紅雪)的事,為什麼總是比對我還關心?」
  ……
  葉開笑道:「你難道連他的醋也要吃?莫忘記他是個男人。」
  丁靈琳道:「男人又怎麼樣?男人跟男人,有時候也會……」這句活沒說完,她自己也笑,紅著臉笑了。
  
  
  
  
  我們姑且認為整個這個故事的基調都是這段原著對話的神展開好了……
  
  畢竟,拍古龍劇,的確需要想像力,續寫能力,和填補空白的推理能力……古龍劇,相當於改編劇里的奧數題。   

原網址:http://movie.douban.com/review/5489232/
  


謝邀。

金庸如工筆畫。故事明晰,人物眾多,情節完整,結構端莊,細細寫來,很好拍。而且他有過寫劇本的經歷,寫小說時場景感十足。
另外,即便就本身講故事來說,金庸都是世界級的大師。

古龍如寫意畫。洒脫寥落,形象奇詭,情節多變,結構奇崛。當小說讀來很爽,但背景和結構太多留白,做起來自然比金庸難。

再舉個例子的話,金庸是器樂編配完整的曲子,你按著譜來就能演奏,再怎麼演繹,至少不太用自己重新編配。古龍是沒有和弦的古琴曲,你得重新編配,又很難襯得上他那味道。


補一句。剛在Y老師那裡評論的。
古龍小說里,最有改編價值的是《絕代雙驕》。而金庸被改編最多的最膾炙人口,基本是《射鵰》。其實這兩本都不是兩位」最好「的作品,而是最熱鬧、最有全景、最有故事性,所以最適合改編。但哪怕是古龍最有全景式的一本,但《絕代》前後脫節還是有些厲害。在大故事方面的打疊,古龍實在還差金庸一些。


新版app可以回答問題了啊^ω^

因為古龍不擅長寫武打場面,注意我說得是不擅長寫武打場面而不是不擅長寫武俠小說。

古龍擅長的是大戰前氣氛的烘托,懸念的製造,真正的戰鬥往往是草草了事,或者是乾脆不寫,支線甚至主線劇情都是挖坑不填,圓不了就讓讀者自己去猜要不找人代筆,貌似主線設置懸念然後填坑的只有《血鸚鵡》一本,這個真的蠻過分的……

比如《圓月彎刀》開頭這麼宏大的布局,最終的boss居然一刀就死,明顯是為了結束而結束,還不如太監呢!

再比如上官金虹的決戰,《絕代雙嬌》的機關,《流星蝴蝶劍》里萬鵬王的報復,《大人物》里那個反派的死等等等等等……

全部給人嘎然而止的鬱悶感。

相反古龍在短句塑造方面是個天才,古龍喜歡長句裡面夾雜短句,用爽快的短句讓看的人血脈噴張,有看舞台劇的感覺。

秋,殘秋。黃昏,黃昏後。
風起,燈紅,人別離。

姓宋名中,一劍送終。

這柄劍已經殺過很多比丁鵬更有名的人,在他眼中看來,丁鵬等於已經是個死人。
宋中已經是個死人。
宋中雖然還沒有死,卻已等於是個死人。

這種句子才是古龍文字的魅力所在
我說電影要如何拍出這種爽快感啊……

至於武術部分的一閃,一刀見分曉我覺得還是有辦法彌補的,可以學日本人拍成類似《隱劍鬼爪》《獸兵衛忍風帖》這種風格,雖然格鬥部分都是瞬間結束戰鬥,但是同樣很好看。

還有一點,古龍擅長寫男人,不會寫女人。
雖然大部分男人都有點心理扭曲,他們的痛苦都屬於沒事找抽,欠調教,比如李尋歡、阿飛這種人
但在描寫女人的時候,不管古龍筆下把她形容的多美,事後讀者都不會留下很深的印象。

所以相比古龍筆下這麼多痛苦的英雄我最喜歡的小說反而是《歡樂英雄》。


古龍
三月廿二 夜
XX:你不該來的
xxx:我已經來了
雙方站立4個時辰以上
突然一陣風,XX衣角動了一下
xxx:你已敗
……怎麼拍?


去看看人家 tvb 在80年代拍的《絕代雙驕》,不用看劇,只看看黑衣黑刀,面色蒼白的傅紅雪的劇照:

還有嫵媚動人的翠濃姑娘:

兩人的合影:

相信看過原著的人看到這幾張劇照,古龍的感覺會撲面而來。事實上這是我迄今為止看到過最尊重原著,改編的得最精彩的一部古龍劇。
《邊城浪子》古龍味兒極濃,按上面的說法是很不好拍的,但這部片子儘管畫質渣,技術差,卻絲毫不影響我對她的喜愛,究其根源不過就是用心和尊重原著而已。
說其用心,看選角就能感覺出來。每一個人物出場,哪怕是最不起眼的配角,我也能立刻和書中的人物對上號。
說到尊重原著,更是令人佩服,傅紅雪的跛足、癲癇,翠濃的妓女出身這部劇里都絲毫不加以美化,但就是這些病態和殘缺,才能深深的打動人。談到武功招式,傅紅雪出手就是白光一閃一刀致命,葉開就是白光一閃飛刀鎖喉,絕不拖泥帶水,也沒有聲光電的炫目特效,卻絲毫不影響打戲的精彩。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這部劇的篇幅,短短20集,節奏快,意境好,情節簡潔飽滿,音效恰到好處,該講的故事講到位了,就果斷收場,絕不會為了湊篇幅而添油加醋弄些不必要的情節,正好就表現出了古龍小說里那種緊張刺激的感覺。

我一直覺得古龍的小說其實完全可以直接拿來當劇本用,古龍小說里最常用的就是蒙太奇手法,都直接給導演把場景轉換安排好了,如果認真照著他的原著拍,想不精彩都難。印象最深的就是李尋歡和上官金虹的第一次交鋒,劍拔弩張的決鬥場景中穿插著阿飛的自我覺醒,兩個交替的場景都一樣緊張激烈,至今還記得我第一次讀這一段時,被其強烈的畫面感震憾得連呼吸都變急促了。

如果一定要找一個古龍劇拍不出經典的原因來,我想還是如今浮躁的社會風氣和影視公司過分追求利益最大化。古龍小說壓根兒不適合拍成長篇連續劇,像楚留香、陸小鳳等經典作品,都是由幾個短小的故事串聯起來的,電視劇五六集搞定就再合適不過了,可是如今電視劇不拍個五六十集不罷休,於是多出來的篇幅只有大量注水,而大多數編劇實力本就不濟,還喜歡自以為是的堆砌各種狗血,矯情的多角男女關係到劇中,嚴重侮辱古龍小說里人物的智商,能經典才怪。

視頻封面曾經愛過-紅雪和翠濃視頻貼個關於傅紅雪和翠濃愛情故事的視頻,真像是從書里走出來的兩個人


意境在那擺著呢,古龍的小說充滿了傳奇色彩幾乎每個人都有一大堆故事,但是在小說里根本看不到,不光人物看不到甚至連武功都看不到,經常是一個人物出來不到兩行字就被秒了。導演怎麼可能找個就演幾秒就死了演員出來吧。
反之金庸的小說無論從人物還是故事細節都是可圈可點的,恨不得把所有的人物都列個簡歷(《天龍八部》里的掃地僧除外),而且武功招式都非常用畫面感(你問問有幾個人不知道六脈神劍怎麼使),更何況金庸小說很少沒有朝代的,多少都帶有歷史感,能在畫面中體現大舞台的感覺。


除了改編難度外我覺得還有個問題,就是古龍作品的心態以現在電視觀眾主體或者說以編劇認為的觀眾主體是不能理解的。舉例說明:
比如郭靖要反元,因為他有父仇不共戴天,他死守襄陽,因為俠之大者為國為民,這是符合中國人的思維邏輯和道德模式的。
而古龍,龍嘯云為啥要殺李尋歡,李尋歡對他如此之好,沒有看過原著的觀眾尤其人生閱歷比較淺一些的孩子是不能接受因為「嫉妒和懷疑就是龍嘯雲這種人的人性枷鎖」這一理由的;這在影視劇中也是非常難以通過對話來表達的,因此編劇只能要麼把龍嘯雲塑造成壞蛋人渣,要麼跟李尋歡有殺師以及上一代仇怨,這實在是黑了龍嘯雲更黑了李尋歡的智商也黑了古龍啊,第一男主偉大的友情竟然是被騙了,這實在接受無能啊


我覺得金庸的風格比較寫實,小說本身的戲劇性和場景感也很好,改編成劇本比較容易
古龍的風格玄虛了點,想像力也比較誇張,場景和人物設定出來之後總不能盡如人意


因為審查尺度啊。。。。古龍的小說里美女出場都是裸的,,,,你當廣電總局是病貓嗎


《多情劍客無情劍》等小說都被大夥舉過例子了。本答案單單討論這部小說,就是我年幼時讀的《劍客行》,個人覺得古龍小說。

招式基本都是這樣的:

「嘭!嘭!」數聲氣爆巨響,猶如一串悶雷打在眾人眼前!
砂石四濺,塵灰飛揚之中,只見纏戰在一團的人影,倏然分散開來!
「黑道四凶」分站東、南、西、北四方。

只聽驚天動地的一聲大震,勁風呼嘯而起,旋迴激蕩,四射而出,卷石揚沙,塵頭湧起足有廣數丈高。
轟!轟!巨響。
再看"鐵翼飛鵬"已震出丈外,當場栽倒,面色鐵青,氣息粗重,身上鐵翼一鼓一鼓,如船帆一般,幾被隨風飛起……

展白關心婉兒安危,又遇"三煞"、"四凶"輪番猛衝,毫不給他喘息餘地,心中又急又怒,猛見"佛印法師"又挾泰山壓頂之勢向他撞來,立即吐氣開聲,雙掌以周身功力,猛劈而出!
"轟隆!"石破天驚的一聲大震,砂石四卷"佛印法師"一副肥胖的短矮身軀,猶如一個大皮球一般,直被展白一掌震出將及四丈開外!

買炸藥佔了一部分成本。這且不提,過多動用炸藥拍出來的武俠片很難被觀眾認可,因為太假了。然而不動用炸藥,這些情節根本無法還原,這又是不尊重原著了。

另外古龍小說里的不可描述情節比金庸的多得多了。譬如這本小說里就有不少。這又陷入了尊重原著和興觀群怨的兩難境界。

這就尷尬了。對比時,金庸小說就很照顧劇組。不僅有詳細的對白,連內心活動,招數動作分解,乃至於誰為什麼勝了誰一招都有解釋。不可描述的內容也是一筆帶過,大多數男主角在故事結束時仍然是處男,真正的不可描述都放在故事結束之後來完成,導演也不用左右為難了。

所以大家更願意選擇金庸。


金庸的小說是傳統的演義,導演只要忠實於原著來影像化即可,比較適合演出。古龍的小說更像詩話,很多細節靠讀者參與自行演繹,影像化作品往往有越俎代庖之嫌。


文學作品是否有「鏡頭感」很重要,如果文字描述的內容比較具體的話,就比較容易用畫面呈現出來,而且度過原著的人再看影視作品,也會覺得還原度很高。但如果描述的太過虛無縹緲的話,那就麻煩了,一百個人看了產生一百種想像,那導演再能理解原著意味也是白費,肯定只能讓一少部分讀過原著的人覺得拍的好,剩下大部分人肯定覺得和自己想像的相差太遠。


以古龍的寫作風格,要是不改劇情直接搬上去怕沒人能看得懂吧……


-
用影視行業的立場來看,金庸古龍,兩人作品,有幾個主要不同:

一、歷史感。

金庸的作品,背後都有大的歷史事件作驅動,可耍玩發揮的餘地,古龍遠遠不及。

拍金庸作品,往歷史多靠一些,場面格局立刻恢弘起來;相反的,從小說主線多靠一些,就能省錢,作出完全不同的架空味道(最好的例子,是徐克版的「笑傲江湖」,就是完全取消歷史背景)。

相較之下,古龍完全厥如,就是西門吹雪和葉孤城,在紫禁城決戰,打架打到了皇宮屋頂上,你也搞不明白,那屋頂下頭的皇帝,是哪朝哪代?

二、對「懸疑」的依重。

古龍的小說,多有一個大的懸疑作故事的推動力,這個懸疑在閱讀時,確實會帶來強大的快感,但,看過一次,你再看第二次時,就會變成索然無味。看第二次,看人重拍,你就是你自己最大的敵人,你是你自己的「劇透(spoiler)」。

(最好的例子是「楚留香」,基本上就是古裝偵探劇,但,作為編劇,改編非常辛苦,一方面得為故事彌補,楚留香故事中,多有硬傷,另方面,你得變,不變原故事,讀過小說的觀眾,根本不看。)。

相比金庸,你就算知道葵花寶典,最終要自宮,就算知道了這個大謎底,也無損於你二次,三次,不停重讀金庸作品的樂趣,只因,金庸的故事複雜度,故事的包容量太大太大,遠非古龍能夠望其項背。

金庸作品,從不只依靠一個謎底存活。

三、人物的豐富度。

古龍最好的一本小說,最常被發上銀幕的,就是「絕代雙嬌」,只因為裡面人物豐富,是他小說中,塑造人物最多,也最成功的一本。

以此來看金庸,二人高下立現,金庸的成功人物,主配角的創造與發揮,哪一本不是絕代雙嬌的數倍,以迄數十倍以上?總而言之,金庸的人物總量,根本是古龍所望塵莫及。

(古龍的十大惡人,和金庸的八怪,試一比較,二者「細節」的豐富程度,高下立現。)

總而言之,若作比喻,古龍就是十分鐘的電視小品,而金庸呢,金庸作品卻是多本大戲,可能要接連上演三天、十天才能演完。兩者差距,不是一般言語可以形容。
-


小李飛刀,例不虛發。刀光一閃,小李飛刀已發出,刀已插入他的咽喉,他瞪大眼睛,至死也不相信,沒有人看清小李飛刀是如何出手的!

古龍的小說給你留下的想像空間太大了,導演反而不好表現出其中的張力,就像小李飛刀你要如何表現出他的詭異以及神出鬼沒呢····

而金庸是個書生大匠,而且還有過編寫劇本的經驗,就像射鵰英雄傳里郭靖,黃蓉還有傻姑在密室那段的寫法完全就是舞台劇的寫法,所以金庸就是那種把檯子給你搭好,人物給你寫好,你就照著自己的意願去揣摩就行的大家,導演並不需費太多心神去捉摸人物背景心思之類的東西。


總感覺金庸的小說本身就蠻像劇本,畫面感很強,每一章節都似個分鏡頭腳本。


個人認為除了在武打畫面表現的難度以外,主題的不同也是很重要的原因。看金庸的作品,往往都是一個默默無聞的小卒成長為一代大俠,為國為民,救濟蒼生的故事。古龍則完全不同,他喜歡寫一個已經武功超群名聲在外的大英雄如何在江湖的黑暗和內心的糾葛中掙扎並選擇他的道路。如果說金庸寫的是英雄,那古龍寫的是傳奇。
在現在這個時代,金庸的故事更符合我們的嚮往,也就是成長為大俠,走上神壇的感覺,古龍的作品可能要經歷更多的年歲的人才能感到共鳴,當然更加註重內心的描寫也更難在畫面上表現出來


說古龍劇不如金庸劇的一定沒看過《淚痕劍》,是《英雄無淚》的電視劇版在我心中任何劇都比不上它。ps純屬個人觀點,古龍的劇確實難拍


中國導演拍科幻基本都是一塌糊塗的。

在古龍的世界,好兄弟只要有需要就一定出現,不需要過去,但金庸一定會把他們怎麼成好朋友寫出來,中間還要一系列磨難。


金庸寫義,古龍寫意。


推薦閱讀:

三毛全集有哪些推薦的版本?
如何評價曹文軒的《根鳥》?
如何克服寫作時的模仿慾望?
為什麼有些進口圖書的手感像盜版的一樣?
你從書中電影中歌曲中看過聽過哪些句子讓你心潮澎湃,突然想停下來審視自己和世界?

TAG:電影 | 書籍 | 武俠 | 金庸 | 古龍 |